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30918《靜思妙蓮華》信為道源 諸法實相 (第1504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18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918《靜思妙蓮華》信為道源 諸法實相 (第1504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
發表主題: 20230918《靜思妙蓮華》信為道源 諸法實相 (第1504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20230918《靜思妙蓮華》信為道源 諸法實相 (第1504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周一 9月 18, 2023 10:22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18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918《靜思妙蓮華》信為道源 諸法實相 (第1504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30918《靜思妙蓮華》信為道源 諸法實相 (第1504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20230918《靜思妙蓮華》信為道源 諸法實相 (第1504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周一 9月 18, 2023 12:03 pm

20230918《靜思妙蓮華》信為道源 諸法實相 (第1504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信為道之源始,於諸法之實相,與三寶之淨德,世出世之善根;深為恆持信樂,澄淨廣植深信。
⊙「爾時、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佛昔從釋種,出家近伽耶,坐於菩提樹,爾來尚未久。」《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此諸佛子等,其數不可量,久已行佛道,住於神通力。」《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善學菩薩道,不染世間法,如蓮華在水,從地而涌出。」《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皆起恭敬心,住於世尊前,是事難思議,云何而可信,佛得道甚近,所成就甚多,願為除眾疑,如實分別說。」《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皆起恭敬心,住於世尊前,是事難思議,云何而可信:是諸菩薩皆起敬心,住在佛前。而今會眾之多,云何而可信,此頌結其難信。
⊙是今生化現事,實難可思議事。云何而能可信,即為後世釋疑,鞏固信受。
⊙佛得道甚近,所成就甚多,願為除眾疑,如實分別說:今世顯跡得道日淺,化眾甚多。願與眾除疑惑故,如實義、分別演說。
⊙此頌事相難信,請求世尊細說,如是真實法分別而說,謂依於真實之理而一一解說也。
⊙「譬如少壯人,年始二十五,示人百歲子,髮白而面皺,是等我所生,子亦說是父,父少而子老,舉世所不信。」《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父少而子老,舉世所不信:事異常情,人豈得信。此二頌、頌喻理難信。

【證嚴上人開示】
信為道之源始,於諸法之實相,與三寶之淨德,世出世之善根;深為恆持信樂,澄淨廣植深信。

信為道之源始
於諸法之實相
與三寶之淨德
世出世之善根
深為恆持信樂
澄淨廣植深信

用心,一定要用心!信,「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這句話好像常常在說,所以為什麼呢?因為「信」就是「道之源始」。路,我們要到成佛的道路,這條道的源頭,就是要從佛那個地方──「如來室」,那個地方開始鋪過來。還記得嗎?「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我們人人開始發願,就是向佛、學佛。學佛,學就是希望能夠成;學,若沒有希望成,何必學呢?所以,學就是期待能夠成就。那你要學什麼呢?學佛者就是要成佛。就像我們平時,平常的人問:「你是在學什麼功夫?」各人要學功夫,有各人想要成就的,不論是以前、以前,以前學蓋房子,就要成師傅;學做衣服,就是學裁縫,就是也是成師傅,同樣的道理啊!這都是要學。我們現在要學佛,當然我們要先走這條路──菩薩的道路,要先發心行菩薩道。

菩薩的起源要從哪裡來?那就是你要先相信,信,信我們人人都有真如本性。成佛就是要發現你的真如本性,隨著真如本性的道一直走。這要走的路是如何走?就是菩薩這條路,這是一個軌道,要走一定要靠這條道走。所以,學就是要有目標,有目標就是要有方向,方向要有接近方向這條道。所以,我們方向在佛,佛就是先告訴我們:「你要找到你的真如本性,因為你原來就是,本來就是佛。」人人本具佛性,原來就是有啊!但是你讓它迷失掉了。迷失在哪裡呢?就是迷失在這條道;這條道你要再開出來之後,自然你就看到你的真如本性。

所以在「開道」,那就是「六度」,要用六種的方法去開出這條路。這六種的方法,就要用很多種的工具了,不是只靠兩隻手,就有辦法開一條道,還是要用很多種的方法、工具,也要靠大家一起來。本來一條路,這個方向就是有得走,只是我們久來,雜草叢生,已經一堵牆,很厚、很厚的牆將我們擋住了,所以我們方向知道,一定要開,要雙手去開,要用工具來開,要不然兩隻手,那些林投、竹刺,你無法去開。

工具,那就是六種,這六種是粗相的工具,它有多種的利用。同樣的道理,佛法就是這樣,佛陀說方向讓我們知道,給我們很多的方法去用,所以我們要好好利用這些方法。我們要深信方向是正確的;你相信方向正確,你就要身體力行,借用方法,那就向前前進。所以這個「信」不能欠缺,努力不能欠缺。所以,我們努力在本身,方向在遙遠的地方,道,是在我們面前。只要你方向正確,重重重重雜草、雜木,我們若能夠身體力行好好地開,開闢了這條道,那就是向佛之道;路不是沒有,只要我們將它開,路就出來了,這原本就有。

所以「於諸法之實相」。這些方法應用了,應用,我們精進,步步向前走,精進走,我們自然就會看到法的真實,真實相就會現前了。只要你真正對準方向開,真實的路,我們就看到了;不只看到,也腳踏實地走了,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所以,「與三寶之淨德」,這就是方法了。我們要修行,要依靠什麼來修呢?佛陀給我們這麼多、這麼多的方法,方法,最安全、最有次序,又方向準確,有人帶我們走,這是一條很安全的道路,就是要靠,靠「三寶淨德」。

「三寶」,大家知道了,那就是佛、法、僧。佛,始覺悟者,第一位覺悟的人,發現了,發現這個真理的源頭在哪裡,剎那間,從他的內心深處與天體星光,天體的星,那個光芒,這樣一接觸了,突然之間天地萬物的相,理相完全呈現,很快速回入了那個性──覺性之海;無一不通、無物不曉,完全通曉了這一切法。從佛陀開始覺悟,天地之間一切常與無常,常與無常的道理,佛陀清楚了。人間,物與生命在哪裡分界?佛陀清楚了。時間,時間如何累積在怎樣的空間?這佛陀清楚了。空間裡,在人的當中,人如何來生、如何在活?活的過程中是什麼樣的緣?如何來、如何活、如何去?去的結果又是如何的起因?因緣果報法很清楚,常與無常生滅法也很清楚。

這佛陀要向眾生一一說來,真的眾生的根機、眾生的耐心,都是有限,根機淺薄、耐心有限,這短短的時間,佛陀要說很多的道理,我們到底有辦法吸收嗎?現在的人都在取快速,「這些事情你去分析,五分鐘,全都說完」。有可能嗎?五分鐘、三分鐘說完,有可能嗎?走馬看花、露水電光,這豈不是很短暫?你有多少事情要如何來規劃,從頭說起讓你知道,就要用多少的時間?攝受來之後,消化之後,要如何再分析,分析這個心得?心得是不是只是這樣想來,就能夠分享呢?還不夠,還要去體驗;體驗來的感受,感受來,要來分享。其實,用很快速的時間,要來和大家分享,很難!

所以,佛陀明明所發現到,「大地眾生皆有佛性,而這個佛性和我一樣,與天體接觸,天體之間萬物一統,都收攝在我的覺性慧海之中。我這樣告訴你們,我是這樣的感覺,你們大家同樣有,你們也應該有這樣的感覺」。這樣,我們有感覺了嗎?一點點感覺都沒有!好吧,慢慢來,慢慢地告訴你,你有耐心可聽嗎?你有這麼長的時間可聽嗎?這就是要如何度化的困難。

所以在〈安樂行品〉,先告訴我們困難,不只是我們自己的困難,佛陀先引導我們,我們要發心,我們要發入如來室的心。入如來室就是要,「大慈悲心為室,柔和忍辱衣」,先這樣告訴我們,要穿起柔和忍辱的衣服,心量要開闊,如何來包容眾生,要很精進,去行有為法。善有作為的法,就是行菩薩道,開闊心胸,包容眾生、拯救眾生苦,而你要去善有作為,入人群中去。要有「諸法空為座」,在人群中,你自己不要去受到污染,心要很清淨,就像出水蓮花;「諸法空為座」,不只是像蓮花,又一切都是空;空,就沒有污染了。

看看這個大空間,東西骯髒了,是某一件東西骯髒,不是,不是空間骯髒;若是空間骯髒,就是現在人心欲念。數百千年來,眾生的欲念不斷、不斷累積,累積到極充盛之時,這污氣,污染的氣,才在這個虛空之中。空,說污染,空氣污染,那是空氣污染,不是虛空受污染。空氣污染也是氣!這人所造作的,一念的無明。無明長得什麼樣?就是無形,和空氣一樣,空氣,空氣也無形。你說塑膠袋,大大的塑膠袋,你將它拿來,袋子將它展開,這樣將它揚一下,趕緊將它束起來,這個塑膠袋裡面,這樣膨脹起來。它怎麼會膨脹起來?剛才就扁扁的,現在怎麼會膨脹起來呢?」「裡面有空氣。」「空氣長得怎樣?快拿出來給我看。」塑膠袋打開,空氣不見了,就是「無」,不過,它就是「有」,「有」讓這整個袋子,都已經膨脹起來了,就是「有」。所以這是空氣。

很多的道理,天地宇宙萬物的道理都有這樣,慢慢形成而慢慢污化,就慢慢造成了這大空間受破壞,這大空間,一切山河大地就是這樣一直受破壞,所以災難頻傳。這些東西、這些氣,無不都是人的無明、煩惱,造作完成的。佛陀就是要來對治人,人的煩惱、無明、惑,所以他要用長久的時間,終於與天體會而合一,無一不通、無理不達了,事理一切通達。要告訴大家,但是說到最後,很多的時間,不是今生此世,是過去的生生世世。所以因為這樣,佛陀成佛了,菩薩很多,卻是要說:「這些都是與我有緣,是我度化來的,所以他們成就了。」這難信、難解啊,而要如何去相信?

所以,我們一定要信,信的根本就是從「三寶(之)淨德」。去除我們心理的無明、煩惱,惑念去除,我們要相信佛、法、僧;有佛的覺悟、有道理的存在、有僧的弘揚傳法。所以,佛陀很用心,用在這《法華經》,要如何來教菩薩法,要如何來啟度人心。所以,佛陀募菩薩,在勸募菩薩,人間菩薩要招生,就是要募,要勸募。所以人人要來了解,了解「三寶之淨德」。這是我們所要學的,淨德要從哪裡來看到呢?要從身、口、意。身的行動、口的言說,意,起心動念。這個意的表達,這就是三寶的淨德累積。

所以,「世出世之善根」,根源就是在這裡。說到人間這麼多天文地理,其實根源在這裡,你要信,才有辦法去體會天地的道理,一切物命的道理,生命的道理,我們才有辦法很清楚。所以,信,你若沒有信,你就無法接受;一定要信,要信得甘願,打從內心甘願的信。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接受佛陀的教法,這個「覺」。所以,「深為恆持信樂」。我們要很深,深刻,永遠永遠,很長久,時間不是今生此世而已,還有來生來世。回溯在過去,應該也有過去的因緣所受化,才有今生這麼堅定在佛門中,這樣共心一志,這就是要再更深心恆持信樂。「信樂」,就是我相信、我甘願、我徹底,這叫做「信樂」;很相信又很好樂,很想要追求。所以,「澄淨廣植深信」。我的心一片的清淨,我很願意,在人間能夠到處都願意,去將信的法傳給人人,去善有作為,去好好為善,去好好度化入人群,這我絕對相信。這就是我們一定要清楚,我們一定要了解,一定要走。

所以,前面的經文說:「爾時、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們已經前面的經文,我們已經差不多能了解,彌勒菩薩提出了這些疑,說起來就是要去探源、探討,「為什麼這麼多、這麼多,這麼有成就的菩薩?佛陀是用多長的時間?絕對不是今生此世幾十年間,希望佛陀能夠從起頭、源頭,是如何發心?修行過程的長時間,如何累積來的?」這就是要探源,信的起源。所以,彌勒菩薩他前面說過,他還是要再重複,一段一段他就是重複,用偈文來表達。所以我們前面也解說了。

「爾時、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佛昔從釋種,出家近伽耶,坐於菩提樹,爾來尚未久。」

爾時
彌勒菩薩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佛昔從釋種
出家近伽耶
坐於菩提樹
爾來尚未久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佛成佛,從離皇宮到成佛,也才是在十幾年的時間,成佛之後能夠說法的時間,到了《法華經》,而這樣過程,成佛之後說法過程,也才四十多年而已,這樣是要如何度這麼多人呢?這麼多的弟子,「此諸佛子等,其數不可量,久已行佛道,住於神通力」。

此諸佛子等
其數不可量
久已行佛道
住於神通力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看起來很成熟了,這些不是現在才受學的,應該「住於神通力」,早就已經有充足,這分通達諸法的力量。「善學菩薩道」,過去應該全都有了。

善學菩薩道
不染世間法
如蓮華在水
從地而涌出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不染世間法」,就像蓮花已經在這污泥中,不受污染,如蓮花「從地而湧出」,好像蓮池中忽然間湧現出來,一朵一朵的蓮花,在污泥裡面這樣湧現出來,每一朵蓮花都很乾淨。這真的要能夠說,他是在娑婆世界,這麼短的時間來成就,很難信!

所以,下面這段經文再說:「皆起恭敬心,住於世尊前,是事難思議,云何而可信,佛得道甚近,所成就甚多,願為除眾疑,如實分別說。」

皆起恭敬心
住於世尊前
是事難思議
云何而可信
佛得道甚近
所成就甚多
願為除眾疑
如實分別說

這些菩薩從地湧出,那個態度是那麼恭敬,這從來不曾看到這麼多人,這麼多菩薩,突然間這樣浮現出來了,竟然會這麼恭敬的態度,在塔前向二世尊這樣在頂禮,這麼恭敬,如規如律,問訊那些從遠方來的分身諸佛,在那個地方繞佛,規律那麼的整齊。這麼多的人,這樣共同在世尊的面前,這樣的情景、這樣的事相,真的是難思議,一般人想,怎麼想都想不通,想不通要如何信呢?這是彌勒菩薩(所)問。

皆起恭敬心
住於世尊前
是事難思議
云何而可信:
是諸菩薩皆起敬心
住在佛前
而今會眾之多
云何而可信
此頌結其難信

這是菩薩大家這麼有敬心,這麼資深的菩薩來到佛前,又是這麼的恭敬。又是這麼多,又是那麼的成熟,所以大家想要相信都難;數量太多了,這些人太莊嚴了、這些人太恭敬了,所以很不可思議。世尊,佛為何能夠,得這麼多菩薩的敬重,能夠教這麼多人?真的是不可思議。所以,「是今生化現事,實難可思議事」。

是今生化現事
實難可思議事
云何而能可信
即為後世釋疑
鞏固信受

若說這些人,都是今生此世將他們度化,成就的事情在大家的面前,這實在是無法相信。彌勒菩薩是這樣,這麼堅切的表達。「云何而能可信」。彌勒菩薩真的是用這樣的語氣,向佛陀這麼說。所以,即為後世釋疑」。因為這樣的景象,怎麼說都很難信,要用心,要去善解都很說不通,實在是很難信。「佛陀!雖然我們大家相信佛所講的法,大家都相信,佛絕對沒有不實語。我們雖然道理還沒有很了解,不過,我們都相信。但是這一項,真的不了解,理有所違。就像二十五歲的年輕人,指一百歲的人,說:『他們是我的孩子。』同樣,這事和理有互相違背,很明顯,所以我們就無法相信。」所以佛陀一定要將這個道理,很淺顯讓大家更加清楚,不只是現場的人,讓大家心服口服,哪怕未來世的眾生更需要。因為眾生剛強,他們若不了解,容易破法、容易造業,這就很嚴重,所以請佛一定要來解釋。「如實」的意思,好好解釋。所以,「佛得道甚近」,成就實在是太多了,度化的人都來了,這事關太大了。

佛得道甚近
所成就甚多
願為除眾疑
如實分別說:
今世顯跡得道日淺
化眾甚多
願與眾除疑惑故
如實義、分別演說

人人的成就實在是讓人很感動,但是這不知道要如何來相信,所以請佛要好好分別解說,來解釋大家的疑問。所以這段的偈頌,也就是希望能夠,我們更加清楚這個相,事相,真的是讓人難解。

此頌事相難信
請求世尊細說
如是真實法
分別而說
謂依於真實之理
而一一解說也

看看,佛陀若說:「我從伽耶城,菩提樹下成佛以來,所度的眾生……。」這樣時間很短,但是這些人,絕對不是這個時間內所度化的,所以要請佛不要讓大家心有疑、難相信。所以,「請求世尊細說,如是真實法分別而說」。這個真實的法,若籠統說,這很難相信,請佛將它細分,一項一項將它分得清楚,讓大家能夠更加了解。「真實法分別而說」,過去是用方便法,現在要講一真實法,這個一真實法,現在就要再好好將它分析。所以,「謂依於真實之理,而一一解說也」。我們要,這個真實理,我們要好好再一一來解說。

下面的經文就又這樣說:「譬如少壯人,年始二十五,示人百歲子,髮白而面皺,是等我所生,子亦說是父,父少而子老,舉世所不信。」

譬如少壯人
年始二十五
示人百歲子
髮白而面皺
是等我所生
子亦說是父
父少而子老
舉世所不信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舉世難信啊!大家不只是現在,再來世人,後世的人可能更加無法相信。這少壯的人,這麼年輕,就還未到壯年,就指著百歲的人說:「這些白髮,百歲的人,都是我的孩子。」其實這些人面都皺了,就是很老,頭髮白,臉也皺了。年輕小伙子說:「那些人是我的孩子。」這樣什麼人有辦法可相信,更加無法相信的,是這些老人也說:「這個年輕人是我的父親。」這實在是,事相、道理根本就不合,要如何相信呢?所以這是難相信。

父少而子老
舉世所不信:
事異常情
人豈得信
此二頌
頌喻理難信

所以,「是等我所生;子亦說是父」。實在是無法相信,到底這要如何來解說呢?實在很難解說。所以,「父少而子老,舉世所不信」。不只是現在,未來世的人一樣也無法相信。這無法相信,真的是什麼人都無法相信,所以彌勒菩薩很慈悲,期待我們人人,後世的眾生,願意信佛的人,希望他們接受到《法華經》,學菩薩道,發心來學菩薩道,力行在菩薩道上,中途不要有疑,要相信、走到底。所以,這段文恐怕有人會懷疑,因為事相和道理,實在是差太多了。

過去大家聽法,可能是真正聽的法,只是說,「哦!有道理,知道了」。但是真正了解,徹底了解是還未有,還未徹底去體會、了解,只是知道了、感動了,但是真正的體會?那杯水,說:「這很燙,天氣很冷,喝一杯熱水。」但是,有看到那杯水在冒煙,相信這杯水是燙的,這麼冷的天,能夠這杯水來喝下去,應該是很好。或者是在夏天,「這麼熱,來,喝一杯冷開水」。有看到水,很清,這杯水在那裡,靜靜在這個地方。看,好像真的很涼、很清的水,但是沒有喝,不知道這杯水裡面,是鹹的,或者是淡的?那杯水的熱,是普通的熱,或者是會燙人的熱?實在是無法感覺到,所以說「斯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們若沒有去體會到,是冷的、是熱的,我們無法知道,要去接觸,端來,喝。端著時就知道:這是熱的,很溫暖!喝,才知道熱的程度。涼的水,「很涼快!端來很好!喝下去,清涼。」這就是體會。但是,我們是不是有體會到呢?唉!還離事相很多,我們就要勇敢踏出去,就不怕無法可體會。

就像現在天下間災難偏多,一直說,為什麼災情會這麼多呢?其實,這氣候的極端,就是污染了。污染從哪裡來?就是源頭在環保沒有做好,沒有環保的觀念,髒污、塑膠等等,這要怎麼辦?人丟的,就要人來收。我看到一段,在浙江義烏那個地方,有一位居士,在那義烏的市區裡,有一棟商業大樓。他很發心,在這個商業樓的裡面,就給我們一個共修的地方,慈濟人就是在這個地方共修。但是在這個商業樓,差不多一百公尺遠,有一些攤位,小攤,賣吃的小攤,或者是賣那些拉拉雜雜的東西。但是那個地方就很髒了,一般的人都在那裡買、在那裡吃;在那裡買、那裡吃,那些垃圾長年累月,人人都要走在垃圾上,要走到很骯髒的地方,連吃的攤位也是。

慈濟人下定決心親手去做,從這樣每星期三,他們每星期三,一定就是一群慈濟人,穿得很整齊,進去攤位,小吃攤,他們就先去打一個招呼:「我們要來這個地方,來將這些東西整理好,要來將它回收。」這當然要先做宣導,但是過去宣導,宣導的時候,要叫大家自動,困難,就我們開始自動;就說,這樣我們來,所以每星期一天,他們就去那裡撿;人家在桌上吃東西,他們連桌下都鑽進去,撿塑膠袋、紙等等這些垃圾。這些慈濟人穿得很整齊,這樣同時下去人家的攤位裡,這樣去鑽進桌底下撿東西。一直撿到賣小東西的地方,他們也去向他們打招呼,也去撿,一直被感動了,哇,那些攤位的人,看到慈濟人來就說:「幸福哦!」我聽到,像這樣在喊「幸福哦!」錄影回來,感覺:慈濟的術語,慈濟的術語,連小攤子的人也已經用得上了。

所以,他們開始替我們在撿,也開始有人在動手了,所以他們繼續再撿下去。就像這樣,他們再幾星期之後去看,夜市場乾乾淨淨,與那還沒有大家動手,那是幾年來、幾年來,累積的問題,卻是這些有心,想要為大地,會保護地球,也能夠空氣清新,他們身體力行做出來,「清淨在源頭」,就要從那個攤位開始,做到了、看到了,土地乾淨了,周圍乾淨了。

各位,這就是體驗,我們要有體驗到,我們才有辦法做出歡喜、甘願,你要先有信心。這一波,他們就說:「哦,這樣我們有信心了。」對,有體驗、有信心,要從外面做進來為內心的體驗。真的要用時間,要長久的時間去付出。

各位菩薩,付出、體驗才有心得,才能夠堅固我們的道心,才有辦法讓我們這個信的源頭,這個道我們才有辦法建立起來。所以,「信為道源功德母」,其實「信」就是道的開頭,也是道的起點。這個道的起點,我們一定要相信;相信,我們必定要有理去分析。

就像彌勒菩薩,他追根究柢,佛陀他就會細說,他就會一項一項,讓我們更加了解。我們已經〈涌出品〉,浮現出了這些疑問,佛陀開始就要細說。所以,我們的〈涌出品〉,將要結束,這個「本門」,就是〈壽量品〉很重要,它又開始將要接近來。就是要有信心,才有辦法一路這樣,一直接下去,聽過來。聽,一定要有回憶,也就要一定要去體會;真的要去體會,若沒有去體會,真的要很相信,也很難。感恩彌勒菩薩有這個因緣,製造因緣,讓我們能夠再更深入、更了解根本要如何來。所以,「信為道之源始,於諸法之實相」,我們要能夠更清楚,人人要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9月14日~
回頂端 向下
 
20230918《靜思妙蓮華》信為道源 諸法實相 (第1504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