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30921《靜思妙蓮華》彌勒騰疑 佛說壽量 (第1507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1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921《靜思妙蓮華》彌勒騰疑 佛說壽量 (第1507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
發表主題: 20230921《靜思妙蓮華》彌勒騰疑 佛說壽量 (第1507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20230921《靜思妙蓮華》彌勒騰疑 佛說壽量 (第1507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周四 9月 21, 2023 8:31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1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921《靜思妙蓮華》彌勒騰疑 佛說壽量 (第1507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30921《靜思妙蓮華》彌勒騰疑 佛說壽量 (第1507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20230921《靜思妙蓮華》彌勒騰疑 佛說壽量 (第1507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Empty周四 9月 21, 2023 2:44 pm

20230921《靜思妙蓮華》彌勒騰疑 佛說壽量 (第1507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佛悟覺天體真諦道,說法弘經,能修之人從地涌出,諸菩薩眾是佛之所化度;彌勒騰疑故問,世尊自說壽量,竭盡本懷誓願,以顯本跡之妙。
⊙彌勒疑時期難信,言我等因從佛聞,信佛真實不妄語,深信不疑於此事,惟此以少時間教化無量菩薩令住不退菩提之道,是事難信,願佛為未來世解說,免致懷疑謗法招罪。
⊙「我等從佛聞,於此事無疑,願佛為未來,演說令開解。」《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若有於此經,生疑不信者,即當墮惡道,願今為解說。是無量菩薩,云何於少時,教化令發心,而住不退地。」《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以上<安樂行品>及<從地涌出品>,一明所行之行,一明能行之人,均為總明一乘,之行,以上釋竟。故須有此如來壽量品。
⊙方便智慧無量,譬喻善巧無量,藥草法雨無量,化城劫數無量,寶塔分身無量,地涌菩薩無量。
⊙本自願力,隨眾生機緣示生、示滅,願緣無盡即示現無盡。顯佛壽量無有期限,即以顯佛究竟功德之果相。
⊙如來從無量劫,現無量身,入無量土,演無量法,化無量眾,皆是方便。
⊙言我弟子自當護持;下方空中悉聞奔會。眾見此等即生疑心,以問於佛:為從何來?
⊙世尊答言:是我所化。遂疑世尊成佛在近,所化者眾,非初心人,故開壽量以決群疑。
⊙我久遠劫來,實已成佛。今云成者,唯是方便為眾生故,現滅不滅,實不滅度,唱言滅耳。

【證嚴上人開示】
佛悟覺天體真諦道,說法弘經,能修之人從地涌出,諸菩薩眾是佛之所化度;彌勒騰疑故問,世尊自說壽量,竭盡本懷誓願,以顯本跡之妙。

佛悟覺天體真諦道
說法弘經
能修之人從地涌出
諸菩薩眾
是佛之所化度
彌勒騰疑故問
世尊自說壽量
竭盡本懷誓願
以顯本跡之妙

要多用心啊!前面〈涌出品〉,已經告一段落了,現在出來開始要用心,〈壽量品〉,「跡門」過去,「本門」開始,入正統本門,要更用心。佛如何來人間?不是在現在此生,是過去、過去無量劫前;我們不要「執近迷遠」,要讓我們清楚「遠」,遠時是如何開始,所以我們這時候就要很用心!「佛悟覺天體真諦道,說法弘經」。

常常說,佛陀修行,出皇宮,五年參訪,六年苦修,最後菩提樹下夜睹明星,瞬間眼光與星光接觸了,突然之間覺性與天體會而合一,天地萬物一切真理完全了然了、體悟了這個真諦的道。天體之間,天下萬物沒有物的道理不了解,沒有世間一切形相與性不清楚,這是佛陀覺悟,諸法入佛覺性慧海裡,所以佛他所了解很多。

如何能夠將他的心得,和大家分享呢?人人皆有佛性,這種的感覺,天地之間,「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只是在「覺」和「迷」的界限裡。迷,要如何讓大家,體會、了解呢?所以要用心。眾生的根機要隨機逗教,設方便法,開始,世間,人與人之間體會得到,最容易體會得到,那就是「苦」。任何一個人都是有苦,哪怕是富貴、享受,他也有他的苦,苦在他的心。

有很多大自然不如意境,大自然,四季──春、夏、秋、冬,這冷熱、晴雨,是好天、是下雨?這大自然的境界,有時候不是人有辦法可為。古時代熱就是熱,冷就是冷,雨天或者是風大,這也有!又再人人逃不過,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等等、求不得,這富貴的人還是一樣,在這個大自然人間中過,業境現前還是一樣苦。何況在貧,一般的人總是苦的境界更多,貧而病又老、又是孤單,這樣的人更是苦,苦上加苦的苦。就像這樣,這樣的人這麼多苦,當然佛陀就以「苦」來為開頭。是啊,人人都感受得到的苦,再來分析苦是如何開始、如何集合起來的。不論是生理,生理上的苦,或者是物,物理上的苦,或者是心理上的苦,佛陀他就一一將這個苦的源頭,一一來分析。苦,能夠解決,什麼方法解決?修行。你透徹道理了,透徹了道理,了解了以後,什麼事情應該了解,就自在,自在就輕安了。

所以,教我們如何輕安自在之道,那就是要「滅」,從苦的源頭開始找出來,一項一項去將它滅。這些苦,再用很明顯的語言,那就是煩惱、就是無明、就是惑。這種煩惱、無明、惑,我們是要如何能夠解決?這一段一段解決的方法,是修行來,要看根機,什麼樣的根機,能夠接受這樣的道理;我們若能夠接受,一段一段這種的擔憂,我就沒有了。煩惱,煩惱在人與人之間,人與人之間,造成了「愛別離」、「怨憎會」;而若再了解了、開通了,這種的無明,也不會再繼續執著了。

沒有自心的煩惱,沒有人我是非的無明,自然就能夠引導入了這個因緣,「十二因緣」,開始將他引導進來,了解一切十二因緣中,「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樣的道理,開始佛陀來分析,就是那個一念無明,從這個無明、行、行、識等等,這樣一直延續下來,這因緣要了解。了解了因緣,自然我們就能夠知道人間無常,無常、苦、空;「空」,再進一步,那就是「妙有」。是啊,從這樣一段一段,讓我們漸漸明白清楚,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空」,真空;「妙」,妙有。

我們已經十五品過去了,每一品中都有它的重點,一直分析過來。我們這時候要知道這法的源頭,佛陀說過去,用種種譬喻言辭、種種因緣,這樣來為我們分析,看我們的根機分析。現在我們應該,那個「跡」,跡門 ,我們已經走過來,現在要入「本門」的時代,要讓我們知道,知道我們到底,修行要多久的時間,所以前面一直告訴大家,記憶要記住,過去就已經開始說時間觀念。修行,我們已經,佛陀很坦白告訴我們,要用長時間,不是用時間算,是用「劫」算,「劫」波,長時間。時間多長?過去也一直和大家分享過了。時間從人壽十歲來算,經過一百年增一歲,一百年再多一歲,一直這樣一直增、一直加,加到人壽八萬四千歲。這個「增劫」之時,開始懵懂的人間慢慢了解道理,慢慢上軌道,人間有次序,一片祥和的愛愈來愈增加,所以人壽,生命就愈來愈長。一直到極長之時,人心浮動,開始就又有這樣的浮動了,慢慢這個道德觀念,慢慢、慢慢減少,長時間人道慢慢走樣了。

所以壽命、劫數同樣,也就是這樣,又再慢慢,百年減一歲,百年減一歲,一直減。我們的人間現在人壽不過百,平均七八十歲,平均。這種一直減下去,雖然我們現在看,好像壽命平均會較長,沒有比較長。看,大自然的氣象,極端氣候,這大地慢慢在損壞了,何況人命保障;尤其是人心,慢慢已經處在危機險難時,這人禍不斷,不斷造成,可怕的時代。所以,悠游自在的人生,會慢慢會減,是會愈來愈縮短,危機重重,不論是天災、人禍,所以這個時候總是這樣,在「減劫」中。

我們要趕緊把握時間,這百年減一歲的壽命,大家聽來覺得,這樣還有時間,一百年人壽才減一歲,其實時間苦短,佛陀的時代就開始人間苦短了。所以,佛陀感慨無常,是真實無常,無常的時代一直一直浮現出來。所以,佛陀看到人間疾苦,這個時候正是需要,要人人啟發覺性,要重新啟發,要不然是真實來不及;這個道理,若沒有再繼續延續下去,愈來愈是大自然與人心的生態,一直不同,所以法一定要一直趕緊傳,到了最後還有這個因緣,這個法它會再重盛起來。就又開始培養道德觀念等等,愛的理念就慢慢再成長起來,這大家要用心。

我們要把握,把握現實,時間能夠淨化人心,能夠培養自己的慧命,「是日已過,命亦隨減」,生命是不斷這樣減少掉,我們慧命不斷要增長起來。所以,我們還是要學佛、修行,好好老實修行。佛陀覺悟「天體真諦道」,也「說法弘經」,經過了華嚴世界,他的心性覺海、悟性,用這樣的心境,保持在他的心裡,要如何來面對芸芸凡夫的眾生,他要發揮他的智慧,所以弘法,要「說法弘經」。所以,「能修之人從地涌出」。願意修行的人,從無始劫、塵點劫前開始,十六王子的時代,發大願,就生生世世人群中在說法弘經,這些因緣不斷累積,到達「能修之人從地涌出」。

這些大菩薩就是成果,這些諸大菩薩,是長久以來所結緣、所教化,能接受的人,這已經成就了,這就是「能修之人」,他們已經成就,現在在靈山會湧出了。這些菩薩眾,這些都是,釋迦佛無量、無量劫前,一直陪伴、一直教化,現在已成就,湧現出來的。所以,彌勒菩薩也相信,但是,他就是恐怕後面的人,後世的人無法相信。所以,「彌勒騰疑」,他故意顯出了疑問,他的懷疑是含意很深,為了顧我們現在。

佛陀的時代顧未來的眾生,就是我們現在,若沒有彌勒「騰疑」來問,佛陀就沒有說了。這就是彌勒菩薩這樣,用問難的方式來問,這是「彌勒騰疑」。我們要很感恩。「彌勒騰疑故問,世尊自說壽量」。因為彌勒騰疑,所以他就問世尊,世尊,佛就開始自說,說壽量。我們現在接下去,要說的〈(如來)壽量品〉,要說的〈(如來)壽量品〉,他就是要「竭盡本懷誓願,以顯本跡之妙」,他要敘說那個本懷。佛陀的心,我們要能夠體會佛心很難,佛陀自己就要說出來他的心理,修行、成佛那個感覺,要如何走近眾生,說出了眾生能夠接受、能夠體悟的法。他就要敘說他的內心的心意,以及他久遠來的誓願,所修的行,身、口、意,還要立弘誓願,他要來解釋。這樣就「顯本跡之妙」,從他開始要修行那念心和經過,顯跡人間,與這些菩薩結緣的過程,這就是彌勒菩薩所以「騰疑」。

彌勒疑時期難信
言我等因從佛聞
信佛真實不妄語
深信不疑於此事
惟此以少時間
教化無量菩薩
令住不退菩提之道
是事難信
願佛為未來世解說
免致懷疑謗法招罪

彌勒菩薩,他要說的疑就是:佛成就時間不是很久,而說,這些都是我化度的弟子。所以,彌勒菩薩這樣提出疑問了。彌勒與當場的人,大家也再說,「我等因從佛聞,信佛真實不妄語」。他們也要表達:不是我們不相信,表達我們的根機,我們相信佛說話絕對是真實,沒有妄語,儘管我們對法還未很了解,但是我們很相信佛的人格,所說的話絕對沒有虛言。「佛說什麼,我們相信什麼。」「儘管我們還未真正體悟,但是我們就是相信,只是對這件事情,佛成佛的時間不是很長,怎麼能夠成就這麼多的大菩薩」,唯有這項,「少時間教化無量菩薩,令住不退菩提之道」,就是這項,這很難信啊。

所以懇請佛,「為未來世解說」。要趕緊為未來世的人來解說,免得未來想要修行的人,無法了解,在那裡迷、在那裡懷疑,一切的煩惱都是從疑心起,所以這個「疑」,就是眾禍端的起源。而我們要成就道業是以「信」,「信為道源功德母」,若是煩惱的源頭,就是從「疑」,懷疑,有了懷疑就生出種種煩惱,這個煩惱,因為不信,他就會誹謗;若誹謗正法、妙法,這毀法罪業就很重了。這是請佛要教菩薩法,這段很重要,但是要讓人人深信。這是彌勒菩薩,要求佛陀詳細解說。

所以,彌勒菩薩這樣說:「我等從佛聞,於此事無疑,願佛為未來,演說令開解。」

我等從佛聞
於此事無疑
願佛為未來
演說令開解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這段經文,彌勒菩薩很明顯說:「我們都了解,我們都相信佛所說的法,但是,佛啊,要為未來的眾生來講說,未來的眾生無法了解,請佛要為他們講說。要不然,這個經典讓後代的人來生疑,不信就容易造業墮惡道。所以懇請佛為未來眾生來解說。」

若有於此經
生疑不信者
即當墮惡道
願今為解說
是無量菩薩
云何於少時
教化令發心
而住不退地
《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是無量菩薩,云何於少時,教化令發心,而住不退地?」這麼多的菩薩,怎麼能夠在佛成就,就能夠感化這麼多人,這麼堅固的道心,而發心就能夠這樣,一心住不退地,若不是修行道心堅定,長時間的磨練,哪有可能呢?這就是〈從地涌出品〉,最後的經文。這段經文,彌勒菩薩已經清楚表達出來,那就是已經結束了。

以上<安樂行品>
及<從地涌出品>
一明所行之行
一明能行之人
均為總明一乘之行
以上釋竟
故須有此
如來壽量品

所以,我們就要知道,以上有〈安樂行品〉,〈從地湧出品〉。〈安樂行品〉,前面也是又再重複告訴大家,要記得:人間要弘經困難重重,這個正法要在人間流傳,要經得起重重的考驗;因為這個世界是堪忍的世界,人心很複雜,這個地方、這個世間也又另外一個名,叫做「五趣雜居地」。在這個世間之上,有天的環境,這些享受、富有的人,就像在享受天福;也有人間的環境,就像我們人間,也沒有很苦,也沒有得很享受,這是一般人間的境界。也有不巧那個心造到惡業,這惡業的結果是地獄,不論是過去生所造的,由不得自己來人間,這種人間地獄的人生也有啊。還有,還有不守規矩的人,這種違規、犯戒,這種的人不守人道規則,與畜生一樣,這樣的人就像畜生道一樣,沒有在說人倫道德。在人間,這樣的人也有,所以人間畜生道。還有餓鬼道,餓啊,沒得吃,或者是病了,吃不下。但是餓啊,感覺很難過,這種像在餓鬼道裡面,有食不能食,有東西無法吃,或者是沒有東西,就是這樣在飢餓中。

現在人間有多少的,缺糧、缺食的人間有多少。看看,難民也好,或者是很貧困、貧困的國家,很落伍的國家,貧、病、災難、飢餓都有,累積在一起,整個國家很多這樣的人普遍,就像這樣他們也是在人間。所以這是一個人間,生活環境不同的感受,這叫做人間五趣,也叫做堪忍的世間;在這五趣之中,就是堪忍,這就是世間。

所以說起來,世間,我們要如何去弘法呢?會遇到的、面對的,有種種的困難,〈安樂行品〉,佛陀就開始警惕我們:「你若發心要弘法,你會遭遇多少多少的環境,會受誹謗、受排斥、受無明,這種的無奈,這總是很多很多。」佛陀告訴我們。幸好文殊菩薩趕緊來向佛說:「佛陀啊,既然有這麼多這麼多的困難,佛陀是不是能夠告訴大家,如何避免這個困難,心理如何去克服這個困難?」佛陀才開始說出了〈安樂行品〉。〈安樂行品〉,身、口、意等等,我們全都要用,而且要立弘誓願。而且我們更要了解,「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這全都是這樣為我們一步一步,安定我們的心,啟發我們的心,還能夠指導我們如何用心。「(一明)所行之行」,那就是說法。這就是在〈安樂行品〉。

甚至〈安樂行品〉的後面,也教我們日常生活中,心念都要隨時就要發菩薩心、行菩薩道,不(只)是日日,分秒中,培養這愛心、菩薩心,連睡也都要精進,做夢也會夢到聽法、說法、修行等等,這在〈安樂行品〉我們說過了。記憶,要記得。接下來的〈從地涌出品〉。哇,菩薩一直來、來、來,這些菩薩到底是如何來的?他們行什麼道?原來「六度萬行」,這個菩薩道是這些菩薩,「六度萬行」這樣走過來的路,是佛陀給他們的方向,讓他們開一條道這樣走過來。所以讓我們很明白,這些菩薩的現前,他就是知道方向,懂得開道,「六度萬行」之道這樣走過來。

「能行之人」。不只是知道方向、開道,還能夠將路鋪得很好,讓很多人、很多人,同時來走這條路,走得安穩,這就是〈從地涌出品〉,我一直強調方向、開道、鋪路,這就是我們要「能所」。我們所要修的就是菩薩道,我們能夠走的就是康莊、平坦的道路,那就是菩薩道,安穩,沒有退轉,這就是大菩薩道。所以,這是在〈從地涌出品〉,所要強調,也就是顯「本門」的開頭。所以全都是「為總明一乘」。佛陀在《法華經》,最重要的就是教菩薩法,要教我們如何去行菩薩法,「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不論是過去用方便,只是要接引人人的方向,所以方便來教化。來到這裡,就是唯有一條路,康莊大路才能夠到佛的境界,所以,明一乘道,走路就是要走在這個菩薩道上。

所以,這就是前面,從〈安樂行品〉、〈從地涌出品〉,告一段落了,所以就知道這個道,要接下去是什麼,「本門」之中是要如何修行。這個起頭的一念心──莫忘初心,彌勒菩薩他要讓我們後世的人,更加清楚,這念開始發心,向康莊大路方向要去開道、要去行道那個開頭。這個〈如來壽量品〉,就要開始了。所以,〈如來壽量品〉是在《法華經》的第十六。

我們前面,我們說過的,很重要的〈方便品〉,就是顯出智慧無量,大家要記得哦!

方便智慧無量
譬喻善巧無量
藥草法雨無量
化城劫數無量
寶塔分身無量
地涌菩薩無量

<方便品>智慧無量,〈譬喻品〉呢?就是「善巧無量」,要用種種的方法,善巧來引導,譬喻、言辭種種,「九部法」來和大家說話,引導人人能夠相信。到〈藥草喻品〉呢?那就是「法雨無量」,三根,這三草二木,全都一雨皆潤,這不論大棵樹、小棵樹,法雨一下,大小都能夠得到滋潤,〈化城喻品〉,就是強調劫數、時間,應該還記得,塵點劫的時間,我們應該要再記得。這個初發心、大乘心,在大通智勝佛的《法華經》,十六王子那個體悟,發心行菩薩道,時間從塵點劫開始,所以「劫數無量」,「若算師,若算師弟子,數不能盡」。這樣的時間,而〈(見)寶塔品〉呢?開始就是在集分身,無量菩薩開始就一直來了。〈(見)寶塔品〉,佛陀集他的分身佛回歸了,這就是表示法將要歸位了。

那段時間也一直這樣告訴大家,很多很多如法修行,修行法,應如是法而來人間,這是諸佛菩薩,來來回回在人間的方法,是佛的法身。法身能夠普遍,盡虛空、遍法界,這就是分身,無量分身佛回歸到這靈鷲山來,在這個道場上面,坐道樹下。<從地涌出品>,看,這些菩薩還一一向分身佛,菩提樹下分身佛禮拜,這就是敬佛、敬法,這所有的佛和法很俱全,修行的人也已經集會來了,這已經很明顯的靈山會具足了。我們應該要很用心去體會。這些事情,其實就像這樣一層一層,佛陀的重點,《法華經》所要教育,有次序這樣一直下來,重點我們要記得、了解。

所以,「本自願力,隨眾生機緣」。眾生的根機、眾生的因緣,這樣不斷來人間。示生也示滅,來到人間生生世世,有生、有滅之時。

本自願力
隨眾生機緣
示生、示滅
願緣無盡
即示現無盡
顯佛壽量無有期限
即以顯佛
究竟功德之果相

所以,「願緣無盡」,這個發願,生生世世發願、生生世世來人間,所結的緣愈來愈多,所以因、緣愈來愈大。未成佛前,要先結好人緣,所以度的眾生愈來愈多,成熟的人也愈來愈多,所以他示現人間愈來愈密集,就是無盡。「顯佛壽量無有期限」,佛陀來人間,沒有期限,隨時示生、隨時示滅,不論長或短。我們人間的生命,就是無法控制長短,但是佛來人間也長短不一,隨因緣而來、而去。「即以顯佛究竟功德之果」,來來回回,一次一次把握因緣度化眾生。因緣一段落,他就示滅再重新來,這就是佛來人間的次數,要說多少,無法計量。

如來從無量劫
現無量身
入無量土
演無量法
化無量眾
皆是方便

所以,「如來從無量劫,現無量身,入無量土,演無量法,化無量眾,皆是方便」。累生累世來人間,都是欲隨機應緣來人間,來度化眾生。所以因為這樣,在〈(從地)涌出品〉大家在懷疑,懷疑這是從哪裡來,佛就回答:「這些是我的弟子,我所教化。」他這樣的回答,所以彌勒菩薩才會說:「這樣我們懷疑……。」這段經文大家應該都要記得。

言我弟子自當護持
下方空中悉聞奔會
眾見此等即生疑心
以問於佛:
為從何來

所以,「言我弟子自當護持」。「還有啊,很多,這都是過去成就,是我度的弟子。」還記得前面他方來的菩薩,告訴佛陀,「請佛您允許我們來娑婆世界,來度化」。佛陀「止!止!」,「停止,我娑婆世界,自然就有這麼多的弟子來弘法,你們大家很好意,我娑婆世界,有這樣的弟子能夠承擔。」大家應該記得。這些弟子長久以來度化,他們這時候從地湧出,就是要表示護持、表示承擔的意思。

所以,這些弟子都在下方空中,就是在中道,不執上、不執下,也不執左右兩邊,他們就是在中道,這些全都向來都是在,行中道在度眾生。聽到說,我有弟子,我這個地方他們自己會去護持,聽,聞到這個聲,所以從地湧出,應該我們還記得那個情景。所以,「眾見此等即生疑心,所以在場,本來在場在聽法,看到忽然間從土地上湧出起來,這麼多、這麼多的菩薩,所以才會說懷疑,才會要請問,這就是一段的因緣,我們一定要記得。所以,「世尊答言:是我所化」。

世尊答言:
是我所化
遂疑世尊成佛在近
所化者眾
非初心人
故開壽量以決群疑

大家在問,世尊,佛就回答:「這些就是也是我度的弟子。」所以因為這樣,大家「騰疑」,就是有疑,「遂疑世尊成佛在近」,大家就執著在:佛成佛也才是四十多年,怎麼會度這麼多人?所以,大家就用這樣的疑,這個「近」,這叫做「執近迷遠」。他們就沒有去想到,佛在過去有說過「長遠劫」,他們已經又忘記了,所以說聽法就是要記得。

所以,「所化眾」。過去以來不斷不斷累積,生生世世無量世、無量劫,這樣一直度化過來,累積,所以這些不是初發心的人,是久以來就一直累積,也能行道的人,現在已經成大菩薩了。所以因為這樣,大家還沒有很清楚,為了未來,「故開壽量」,又再有延續,〈(如來)壽量品〉,要來解決未來的人,說他們會有懷疑。不要懷疑,就是這樣。

所以,「我久遠劫來,實已成佛」。不是現在才成佛,我是久遠劫就來了,成佛只是一個方便示現而已,其實覺性是久遠劫來本有。

我久遠劫來
實已成佛
今云成者
唯是方便為眾生故
現滅不滅
實不滅度
唱言滅耳

在〈化城喻品〉開始就說了,我們的佛性無始無終,本來我們就是了,只是我們迷了而已。但是佛就是那個時候,開始就覺悟,累生世度眾生,累積,能夠在這個時候完成,來教菩薩法。所以,「今云成者,唯是方便為眾生故,現滅不滅」。現在大家的面前,我年紀大了,我就是入涅槃了;其實我是永恆,我不是這樣就滅掉,這只是,只是現人間相而已,「實不滅度,唱言滅度」。

總而言之,力量就是這樣不斷、不斷累積,我們的智慧也是要這樣,生生世世這樣累積。所以,「四智」,我們轉(前)五、六、七、八識,為「四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六識為「妙觀察智」,轉七識為「平等性智」,轉八識為「大圓鏡智」。是啊,這就是我們日日生活,在這個意識中,所造作一定要到與法會在一體,這與法會在一體,那就是沒有說長或久,總是一會,那就是永恆。所以,我們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9月17日~
回頂端 向下
 
20230921《靜思妙蓮華》彌勒騰疑 佛說壽量 (第1507集) (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