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30926《靜思妙蓮華》深信精勤 漸入佛智 (第1510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1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926《靜思妙蓮華》深信精勤 漸入佛智 (第1510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
發表主題: 20230926《靜思妙蓮華》深信精勤 漸入佛智 (第1510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20230926《靜思妙蓮華》深信精勤 漸入佛智 (第1510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周二 9月 26, 2023 10:05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1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926《靜思妙蓮華》深信精勤 漸入佛智 (第1510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30926《靜思妙蓮華》深信精勤 漸入佛智 (第1510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20230926《靜思妙蓮華》深信精勤 漸入佛智 (第1510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周二 9月 26, 2023 12:31 pm

20230926《靜思妙蓮華》深信精勤 漸入佛智 (第1510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佛語為誠實不虛,靜澄為審諦無漏,惟是深信精勤,漸入佛智之量;若欲以自心量比,則反不能得入矣。
⊙信受如來所說,精誠如實奉行;如來所說之法,諸經之終多有如斯信受奉行。
⊙「復告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又復告諸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是時菩薩大眾,彌勒為首,合掌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如是三白已,復言: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是時菩薩大眾,彌勒為首,合掌白佛言:彌勒及眾,見佛再三如此教誡慇切,故勤重,虔敬合掌口發誠言,誓願弘揚於佛所教法。
⊙世尊!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佛之所言教,我等弟子當誠信受無有疑。
⊙如是三白已,復言: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如是三次白世尊已,佛猶默然,未蒙首肯許可。
⊙三白:謂佛每一誡敕,彌勒即白佛一次,聲明信受。如來既垂三誡,機眾乃申三請。三請之殷切,如渴思飲,如饑思食,表其信受慇切。既申三請之後,復言惟願說之,乃成四請。既垂三誡之後,復告諦聽,乃成四誡。
⊙「如來從無量劫,現無量身,入無量土,演無量法,化無量眾,皆是方便。」

【證嚴上人開示】
佛語為誠實不虛,靜澄為審諦無漏,惟是深信精勤,漸入佛智之量;若欲以自心量比,則反不能得入矣。

佛語為誠實不虛
靜澄為審諦無漏
惟是深信精勤
漸入佛智之量
若欲以自心量比
則反不能得入矣

用心啊!好好聽。聽不只是要「信」,還要「解」!我們前面不是這樣說過嗎?佛陀也是,開始要說很深的法,也是一直叮嚀、交代。大家要相信,法是真實,要心生恭敬信仰的心,將法接受入心,這樣我們才有辦法,受用在平時生活中。學法,就是要學為致用,學來就是要讓我們用。我們聽來,忘記了,沒有用,這樣聽法就是白聽,浪費時間。「時日已過,命亦隨減」,日日過,生命日日減少,盼望在這輩子的人生,生命是消退,我們慧命一定要增長。法沒有入心,慧命怎麼會成長呢?平時的人這樣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法聽來,了解了、相信了,日常生活遇到事情,「哦,原來這就是與法,互相很貼切」;有這個事情,就能夠用這個法來化解,這就是學以致用。

事理本來就是要會合,事與理若沒有會合,事就是事,理就是理,事理互不相干。若這樣,我們學法、聽法,毫無意義,和我們的生命、和我們的生活,沒有契合、沒有應用,這樣我們浪費時間,是不是很可惜呢?何況生命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有生命,我們生命能夠成就慧命。但是,我們若沒有法,生命就是成就惡業;業力也是從今生此世,累積在來生。而我們若能夠,今生此世接受佛法,知識、智慧──知識在人間,智慧在佛法。我們在人間的知識,就是前五識接觸外境;耳朵聽聲音,因為我們生下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聽這樣的聲音,知道、懂得分析,是人事中如何去分別。這是耳聞聲音,耳根與聲塵接觸。

眼睛,眼睛看外面的色,不論是高的、低的、長的、短的,綠的、紅的、黑的、白的,懂得去分別,就是因為這樣的分別,這個眼識和外面的境界,去接觸、去分別,所以心裡面就會養成了:我喜歡這樣的形,我討厭這樣的顏色。慢慢增加到,什麼是寶貴,什麼是便宜,我要貪的、我想要的,是人說,那是寶,世間人所說,這是價值的。我們的心就開始,執著在那個價值裡,心就開始要去追、要去愛、要去取等等。複雜的事情就是在眼這樣接觸、耳朵這樣聽,所以累積了聲塵、色塵,這樣會合起來,和身體的感覺;行動身體,要如何去取著,身體開始去接觸。身體接觸,外面的境界,分別這是熱的、這是冷的;這是軟的、這是硬的;我這樣比較舒服、我這樣就不自在。就在那個地方開始去分別等等,就再衍生了,現在物質的享受等等,這都是身,身的「根」,去接觸我們周圍的「塵」。這就是根、塵的接觸,叫做「識」。愛吃好的、愛吃甜的、愛吃鹹的,或者是口欲,造了多少生命體受傷害。

聽聽大自然的境界不是很美嗎?鳥在叫的聲音。這個時候,一大早,境界寧靜,除了我現在說話以外,就是鳥叫的聲音。大自然的境界,這個自然本來就是美,卻是現在的人,已經對自然的事物,已經是排斥掉了,就是「人力定勝天」,去創造其他聲音、聲塵,很多、很多音樂去創造等等。他們愛聽的是什麼樣的搖滾樂,什麼樣的西樂、中樂等,享受的就是這樣。外面大自然的境界,空氣很好,已經人多了,貪「受」,外面曬太陽,不好,熱,裡面吹冷氣較輕鬆。這就是這「身」和「塵境」,這種為了感觸,所以人類不斷造作、環境不斷改變;變就是破壞,就是這樣。這就是我們人不斷心態改變了,一直在求「識」,求知識;愈求知識,自然,自然本具就一直遠離。因為這樣,我們的人生所接觸到的,無不都是貪欲、煩惱、造業,成就了整個人間不平衡;人間、家庭、社會,整個就是這樣,讓人會很擔心。

因為人群,人類全都是這樣,多數,所以大自然的大環境,無形中也是不斷,年久月深變化了。現在叫做「五濁惡世」,這全都是在,我們不知覺的變化中,都是人類這樣累積過來的,人類,包括我們現在。而我們現在很有幸,佛法,能夠在我們現在,還能夠接觸到佛法,是佛陀留下來,已經是二千五、六百年後的現在。

感恩過去有心發願的大德,不論是從佛陀的故鄉,在古印度的系統,或者是在中國發心的大德祖師,就是有這樣──有傳、有取,有去取經、有來傳經,後來慢慢將佛法,就用石刻、木刻等等,很辛苦一字一句這樣編成,留下來經典。我們這時候還有能夠追蹤,還能夠循痕跡,我們還能夠這樣看下來,靠著文字來體解,體解佛陀的精神、理念。

我們從文字上,我們的感動,「哦,原來道理是這樣」。感動,我們信、我們受,信受。除了信受之外,我們要奉行,信受奉行、身體力行,我們才有辦法體解大道,這是必定的道理。若沒有信受奉行,哪有辦法體解大道呢?你若沒有體解大道,這個道要如何繼續開下去?路要如何繼續鋪?所以這個「信受奉行」,我們必定從法要很用心接受,入人群中,經一事、長一智;事的「識」,我們將它轉為法的「智」,所以「轉識為智」。我們不是要求知識,我們要求增長智慧,希望大家能夠了解。「轉識為智」,不是求知識──求知、求識,不只是求知道、求懂而已,我們要身體力行,真正去體會到,那個體解大道,這才是最重要!

我們的生命若能夠體解大道,法是我們的,不是佛的。佛已經離開人間,圓寂是二千多年了。中間有這麼多,祖師大德精神理念,這樣不斷一直將它傳下來。有傳了,這個傳下來的法,我們吸收來,是變成我們的,來應用,應用在人群中。不是說,「這個法是佛的,現在那些人需要法,佛啊!您為他加持」,不是哦!是佛陀給我們的理念,那些人需要法,是我們要去為他們付出,是這樣傳下來的。不是說,「佛會保佑我,開我的智慧,讓我不用求就能夠得;不用去用心、去努力、去接觸,我求佛就好了,我就能夠得智慧」,不是!佛陀留下來的這個法,他的精神理念,中間還有這麼多人將它片段片段這樣編輯下來,從佛世一直到現在。我們能夠追芳蹤,了解佛陀那時候生態,佛陀那時候的心態。佛陀的時代,我們用歷史去推究,真實在二千多年前,有這樣的國家、有這樣的地點、這樣的時間,真的有這樣的大覺者,出現在那個地方,現在還有古蹟存在,這是真實。

這位聖人,為何在當地會留那麼多古蹟呢?當然就是有他的智慧,在那個時候,影響那個時代的思想,影響那個時代人類的行為,影響那個時代能夠破除迷信,面向著正確的道,影響、提升人的智慧。應該就是有這樣,有這樣的史實存在,所以我們要相信。那時候,這位聖人所說的話,他自己要很自信,「我所體悟到的,我所了解天地宇宙萬物的道理,我一一來分析,大家來聽好。這是人類應該要接觸,不是什麼事情都是歸於主宰,主宰我們人生,是我們自己;人人自己有覺性,人人自己了解,只要我們道理清楚、了解。長時間,長時間會成就什麼是造福人群?大自然會成就了人間萬物,這個道理我們要清楚」。成、住、壞、空,從宇宙間、在天地之間,佛陀已經把宇宙間的道理,說清楚了。

看看,光是在〈湧出品〉,菩薩從地湧出了,這娑婆世界虛空中住。可見,我們就知道,我們的世界是在虛空之中。上有空間、下有空間,東西南北、四維上下,都有它的方向,有它的空間。這是佛陀的智慧,二千多年前,那個境界的描述,我們若好好去探討,這就已經描述出了,在太虛中,虛空中。地球,這個世界是浮在太空,古代叫做太虛;在宇宙間其中的一個世界而已。所以佛陀常常用,很多恆河沙世界來譬喻。沒有錯,虛空中,太虛,太虛中有多少多少的星球,多少的世界!

光是在天文學一群的教授來,給我一張太陽系的地圖(大宇宙圖像),有關於地球,到底是周圍多少的星球?只是告訴我:「在這裡面,地球的太陽系就是在這裡。」我說:「這裡,這一區有多少世界?」葉教授(葉永烜,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暨中央大學天文所及太空科學所教授)就告訴我:「哦!這有無量恆河沙數,無法說那裡有多少。」「啊,這麼一角落而已,就那麼多!」他說:「師父您看,太陽才這一小點而已,這一顆就是太陽,地球快要看不見了,這樣而已。」「啊,這麼大張,怎麼光是這一小角而已,就有無法計算的星球在那裡?只是一個太陽系」。各位,我們人是很渺小!

總而言之,佛陀是大科學家,了解天文地理,這是佛陀的智慧,所以我們應該要相信。我們只要好好「轉識成智」,不要在我們生活中,只是在這個接觸的環境,去造煩惱、去無明、去起惑,我們趕緊用心體會佛法。所以,在這一段,一直會一而再告訴大家,不一定在經文很多的不可思議,我們必定要相信,「佛語為誠實不虛」。既然是佛經記載,我們一定信它是誠實不虛。前面也這樣說了,再三叮嚀。

所以佛,佛心,他的世界是「靜澄」。因為他的心靈世界就是「靜寂清澄」,他對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審諦」,非常詳細,瞭如指掌,沒有一項不了解,所以已經都很清楚,這是佛的智慧。道理,「諦」就是道理,完全很清楚;「審諦」,很清楚,已經一點點都沒有漏失。「漏」,「漏」就是煩惱,「漏」就是無明、惑;佛的心境沒有煩惱、沒有無明、沒有漏失。

所以,過去也有一段時間,一直告訴大家,我們要好好用心,「三無漏」──戒、定、慧,我們一定要好好,顧好我們的心,守得我們的心,不要在那無明中打轉。所以,佛陀完全這個無明,都已經去除了,沒有了,他的心境是寂靜清澄,所看的事物,那就是「審諦」,完全一項都不會讓它漏掉,這就是真實法。

所以,我們要如何才有辦法,與佛一樣的心靈境界?「惟是深信精勤」。因為我們是凡夫,我們要學佛,唯一的辦法,總是要深信、精勤,我們要,心要很精、我們要很殷勤,才有辦法將接觸到的知識,轉為我們的智慧。我們一定要深信法、要很認真,才能夠在我們的生活中,與道理不斷不斷契合著,這樣就是「無漏」。所以,「漸入佛智之量」,自然我們一直與道理會合。道理會合在人事處理中,這就是在日常的生活,所以我們要很用心。

所以「若欲以自心量比,則反不能得入矣」。我們若是只要用,我們自己所了解的去「量」佛,這樣永遠都無法體會佛,我們應該要先相信。不是我信我自己,佛說佛的;我聽,有道理,但我不想要去身體力行,我還是同樣做我的,修自己的,佛陀所說的法,我們沒有用心,沒有放在心裡,我行我素。不論怎麼跟你說,你就是改不過來,這就是「自心量比」。用自己的心量,做自己的事情,不願意接受佛陀智慧的真實法,這就是教的,我們無法接受。多數的人都是執在「自心量」,還是用自己的,就是自己的心如何想,心理的「知」和「識」,走自己的,所以就會變成了,一直與佛法相反,所以「不能得入」,背道而行。聽歸聽,我們就是有在聽法,做,做我自己的。「是日已過」,生命是愈來愈減少,自己不肯改,佛法不能入你的心,這樣你的生命與道理,就愈離愈開,因為生命短了。道理存在,但是我們法都沒有接到,還是我行我素,自己造自己的業,還是「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由自己的知識、自己知道的事情,自己做,這永遠都無法與法會合,這實在是很損;損我們自己,損我們自己的時間,損我們自己的生命,這實在是很可惜,所以請大家要很用心。所以,「信受如來所說,精誠如實奉行」。

信受如來所說
精誠如實奉行
如來所說之法
諸經之終
多有如斯信受奉行

我們一定要這樣,要信受,如來所說的法,佛陀所教的法,我們若接受,這個法就是我們在用的,這我們一定要很清楚。很用心接受師傅教,功夫變我們的,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要「精誠如實奉行」,要很用心來接受、來體會。所以,「如來所說之法,諸經之終,多有如斯信受奉行」。每一本經,最後不就是「歡喜信受奉行」嗎?不論哪一本經,誦了之後,就是「歡喜信受而奉行,作禮而退」。每一本經的結束就是這樣。就像我若在說話,「多用心」!說話的人有這樣的叮嚀,應該聽話的人,也要有「信受奉行」,這互相對待。是不是真實地落實信受奉行?這就不知道了,不過,還是接受起來,就是自己的,「是日已過,命亦隨減」,我們要將我們的生命,用在與道理會合,所以請大家要很用心。

接下來,我們看看前面的經文,佛陀還是:「復告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又復告諸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

復告大眾
汝等當信解
如來誠諦之語
又復告諸大眾
汝等當信解
如來誠諦之語
《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這段的前面,「汝等當信解」,再接下來,「復告大眾:汝等當信解」,再接下來呢?「又復告」。這樣是不是三次呢?佛陀有「三誡」,誡敕我們,教誡我們、警告我們:「你們既然想要了解,我們現在要說,但是要說之前警告你們,你們要相信,相信佛無不實語。」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不誑語者,這是佛,你們一定要相信佛陀所說法。

法,聽若不信,容易生毀謗。前面一段文,佛陀遲遲還未說,就三次的告誡,可見下面「本門」要開,就是要大家先建立信心;沒有建立信心,後面的經文,大家覺得:這都離開我很遠。其實要很用心。

來,接下來這段經文再說:「是時菩薩大眾,彌勒為首,合掌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如是三白已,復言: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

是時菩薩大眾
彌勒為首
合掌白佛言
世尊
惟願說之
我等當信受佛語
如是三白已
復言
惟願說之
我等當信受佛語
《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這是彌勒菩薩同樣也有三請,這個時候經文就是這樣說。就是彌勒來領眾,與大眾看到佛陀那麼的殷切,再三這樣來教誡,教誡得很殷切,所以大家也真正振作起來,好好整理這念心,所以大家就是也是很殷勤,所以「故勤重」,很殷勤、很慎重,所以非常的虔誠,再次合掌。因為佛陀交代:「你們要很深信,你們一定要很重視。」所以彌勒菩薩,與這群菩薩重振心態,大家開始,開始就很勤,調整態度,很勤、很慎重起來。

所以大家就再虔誠,恭敬、合掌,口中就發出了,這樣很誠懇的語言,來自己發願,就是「誓願弘揚於佛所教法」。「所以,我們會很認真聽」。這是彌勒為首,開始大家調整這個信受的態度,表態出來。

是時菩薩大眾
彌勒為首
合掌白佛言:
彌勒及眾
見佛再三
如此教誡慇切
故勤重
虔敬合掌口發誠言
誓願弘揚於
佛所教法

所以,「世尊!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惟願說之」,「佛陀啊!但願佛陀您能夠說,我們大家絕對是信受;佛所說的言教,這些弟子一定一定很誠懇信受,心絕對不會再有懷疑了。」這是彌勒菩薩提出懇求的誠意,領導這群菩薩來表達。

世尊
惟願說之
我等當信受佛語:
佛之所言教
我等弟子
當誠信受無有疑

這樣「如是三白已,復言: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所以不是三次而已,前面三次,後面更再懇切的,又再當願世尊說之。「因為我們大家一直就是很虔誠,能夠信受佛所教法」,所以這是尊重。

如是三白已
復言
惟願說之
我等當信受佛語:
如是三次白世尊已
佛猶默然
未蒙首肯許可

佛,因為三次,過去的三次佛陀都默然,現在再次再請。所以佛過去是默然,因為過去有說:「這麼多人,怎麼會說都是您度的呢?大家有疑,請佛您講說。」佛陀還是沒有說。彌勒再說,又用譬喻的:「譬喻年輕人說老人是我的孩子,這沒有人會信,佛陀,大家有疑,您就要說。」佛陀也是默然。彌勒菩薩提出請問,佛陀默然。到了最後佛陀才開始三誡叮嚀:「你們要信受、了解,要體會佛陀是真實語,因為這個法,你們若沒有信受、沒有聽進去也是有損,所以大家還是要信受。」這個時候,彌勒和菩薩們,大家調整了心態,表態再請。這是那時候佛還未說,現在再請。

所以,「三白」就是「謂佛每一教敕,彌勒即白佛一次」。所以,每一個說要相信,佛陀他就是再一次誡敕,一直到最後聲明還是信受。

三白:
謂佛每一誡敕
彌勒即白佛一次
聲明信受
如來既垂三誡
機眾乃申三請
三請之殷切
如渴思飲
如饑思食
表其信受慇切
既申三請之後
復言惟願說之
乃成四請
既垂三誡之後
復告諦聽
乃成四誡

所以,如來既三次教誡我們,「機眾」,那些根機的人,還是三次表達信受,這就是「三誡」和「三請」,過程過來。

所以,「三請殷切」。彌勒三請,「惟願說之」、「惟願說之」,還是再繼續申請。所以這已經到了這時候,大家很殷勤,就像口渴想要喝水,這已經是很殷切了。所以,「如饑思食」、「如渴思飲」,表示他們那個至誠的,「信受殷切」,在座的人已經開始至誠。所以,「三請之後」,復言願說之,後面的「惟願說之」,這是等於「四請」了。這是佛陀與那個當場,要開這個「本門」,這段要接,從〈安樂行品〉和〈 涌出品〉開始,「跡門」的結束,「本門」開始就是要重新調整,大家心理的信賴度,能夠相信、能夠接受、能夠依教奉行,這是又重新再提醒,調整大家那個信心的態度,所以現在已經都表達出來。所以等於是過去的三請,後面是第四請,佛陀是三誡,所以再後面也是「復告諦聽」。後面開始要說,也是要說「諦聽」,「仔細聽、仔細聽」,也是有四誡,四次的教敕。三請,三教敕;四請,四教敕。

要用心,我們一定要相信佛之所說,我們一定要記得。前面也向大家說過了,佛陀他是已經很長久在人間,這起初那念心一直到成佛,這個時間是真的,是很長、很長的時間,這樣走過來的路。所以,「如來從無量劫,現無量身,入無量土,演無量法,化無量眾,皆是方便」,這都是顯跡在人間。

如來從無量劫
現無量身
入無量土
演無量法
化無量眾
皆是方便

到《法華經》,接下來這段經文開始就是顯本,「本門」,開始開啟那個本門。所以我們要很用心,才有辦法去體會後面要再說下去的法,後面的法真實很深,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9月21日~
回頂端 向下
 
20230926《靜思妙蓮華》深信精勤 漸入佛智 (第1510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