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30929《靜思妙蓮華》三身無礙 本跡圓融 (第1513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18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929《靜思妙蓮華》三身無礙 本跡圓融 (第1513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
發表主題: 20230929《靜思妙蓮華》三身無礙 本跡圓融 (第1513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20230929《靜思妙蓮華》三身無礙 本跡圓融 (第1513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周五 9月 29, 2023 10:37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18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0929《靜思妙蓮華》三身無礙 本跡圓融 (第1513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30929《靜思妙蓮華》三身無礙 本跡圓融 (第1513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20230929《靜思妙蓮華》三身無礙 本跡圓融 (第1513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周五 9月 29, 2023 2:38 pm

20230929《靜思妙蓮華》三身無礙 本跡圓融 (第1513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古往今來無生滅,邁始終而無限量;自本而跡無量即量,自跡而本量即無量。三身無礙本跡圓融,壽量非一亦非異,比量非有亦非無,塵點喻其無始終。
⊙「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此敘述成道已來之久。《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出釋氏宮,坐菩提場,為佛應化身之跡。由跡溯本,故此節述報身成佛之久。
⊙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佛陀慇切呼喚聞法者,審慎聞思信受佛語。佛示:我實成佛已來。法性身,無成無不成。原來本具!
⊙若由因行修證圓滿,則其報身之福德、智慧自有其圓滿之相,故名之曰成佛。
⊙又報身佛之所以成,由能證於法身;菩薩亦能證法身之少分,得成報身,但欠圓滿耳。
⊙若至於妙覺,使法性顯現究竟圓滿,則為法身佛成。若起於因行,修證功德究竟圓滿,則為報身佛成。
⊙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此節所顯成佛之久,為無限量之久,較梵網經所顯其量尤廣。

【證嚴上人開示】
古往今來無生滅,邁始終而無限量;自本而跡無量即量,自跡而本量即無量。三身無礙本跡圓融,壽量非一亦非異,比量非有亦非無,塵點喻其無始終。

古往今來無生滅
邁始終而無限量
自本而跡無量即量
自跡而本量即無量
三身無礙本跡圓融
壽量非一亦非異
比量非有亦非無
塵點喻其無始終

用心體會!「古往今來無生滅,邁始終而無限量」。表達出了古往,過去的過去,都已經成為古早、古早的事情。古早、古早那個稱為「當時」,就像我們的現在;我們的現在再過去,那就是未來稱為古早的古早。時間就是這樣循環、輪替,現在稱為「現在」,未來的未來,稱我們現在叫做「古早」。剛才,我進來那個時候,那已經過去了。剛才、現在、過去;這種的現在、過去、未來,這就是無時刻,不斷、不斷地連接著。剛才說的「古往今來」,又是剛才說的,現在,我是現在說。每時刻的現在,都是每時刻成過去,這種的過去、過去,不斷累積變成了「古」,古往了。

這時間的觀念,我們要很清楚,我們無不都是,在過去、現在、未來,每一天、每一時刻,我們時間沒有停歇過,點點滴滴沒有停歇過,我們就是生活在這樣的時間中。所以時間長,說它是生嗎?它是滅嗎?其實沒有生滅,它就是這樣不斷,這樣在過,我們就是生活在這,這麼微細的分秒時間。秒,說秒還太長,飛秒(為千萬億分之一秒)、微秒(百萬分之一秒)等等,根本是無法可比量的細。所以它的過去,我們不覺,也不知,這種不覺知中的流逝。

我們人,生、老、病、死,也是在這個時間,我們也是不知覺中,將自己的身體,不知覺,什麼時候的幼年、什麼時候的青少年、什麼時候的壯年、中年到老年,我們連我們自己的身體,還是一樣不知覺中在新陳代謝,這樣很微細,這樣地過去;要說它生、要說它滅,真的是無法去感覺、體會,所以也能說,沒有生滅。「邁始終」,就是經歷、經過,這樣一直快速地邁進。這種時間就是經歷很長久,什麼時間?「無限量」。我們真如本性,是從什麼時間所有的呢?〈化城喻品〉就一直告訴大家,無始、無終,無法去考據我們的生命源頭,也無法考據,我們慧命開始的始終。所以我們的覺性,真如覺性也無法說它,歷盡多少的時間過來的。「古往來今」,這不是有辦法去考據。道理,回歸於真理,真理叫做「覺性」,真理叫做「真如本性」,真理叫做「法性」,這叫做真諦,始終都在。它是很微細,無法讓我們去感覺是生滅,所以歷經了開始、結束,這無量,什麼時候是結束?知「跡」就是說形象,在我們事相能夠去分別。

一棵樹,能夠去記錄它:我什麼時候播種子下去、什麼時候在哪一個位置,有土、有水、有這個空間,長大到什麼時間,我再將它移植去到哪一個地方。可以去記錄。但是,那粒種子的源頭是從哪裡來?從樹來的。樹的種子又是從哪裡來?這哪裡來、什麼時候開始有這粒種子?那你就很難得追究了。這就是我們人間有很多,源頭很久,我們的慧命覺性,也是和這樣相同。這些事情,我們若都很透徹清楚,本門,接下去要說的「壽量」等等,很多品,後面的我們就能夠更加了解,要很清楚。所以這種始終無法追究;時間無法去說,什麼時候產生時間;時間什麼時候能夠「隔」,將它隔絕時間?這是沒有辦法。

所以「自本而跡無量即量,自跡而本量即無量」。所以我們要說「跡門」,過去十四品的「跡門」,那個時代能夠說,說今生此世;這個是形態,追究過去生世。那個時候都會說過去的因緣,佛陀過去的因緣,和某一個弟子所結的緣;而哪一位弟子、哪一位阿羅漢,他的過去生又是結什麼緣。這佛的《本生經》,或者是弟子的因緣本生,是前世、前世的過去世,或者是過去世的無量劫,這都可以在那個「跡門」裡面,前後次序來表達,一段一段人生因緣,來譬喻法,那是「跡門」的時代。

所以,「自本門而跡」,這個「跡」就是因為他的過去。「跡門」的當中,也會顯出了大通智勝佛的時代,那就很古往、古往,叫做無量劫、塵點劫,用這樣來譬喻長久時間,那個時間,在那裡發心,那個最起初發這念心,那個根本;一念心開始,起初發心一直到現在,因為它是塵點劫。在那一品就已經說很清楚了,「若算師、若算師弟子」,說不能盡,無法知道,也無法算,何況其他。所以,「自本而跡無量即量」。雖然說無量,也有說過去的塵點劫,但是塵點劫的裡面也是無量。「無量即量」,十六王子的時代,有量;十六王子時代各自再說法,聽法的結緣眾又是又無量,所以有量、無量,無量、有量。說的十六王子,全都已經都成佛了,隨其本源而成。

而每一尊佛將要成佛之前,就像〈從地涌出品〉一樣,他已經完成了度眾生,度無量、無量的眾生之後,才現相成佛。想,所以有量或者是無量呢?佛,成佛才一位,聞法者就是無量數!所以,量,很多的無量數的聞法者成就了;所成就,他們回歸他們的本性,與佛同等的等量,所以這就是人人本具真如本性。要說它「量」或者是「無量」?無量即是量!「自跡而本量即無量」。從「跡門」,大通智勝佛的時代,十六王子那個「跡門」開始,與他們的原先發願那念間,一直一直來,現前出來,這樣顯出來的這個所度,那就是無量。這很多的無量,是不是到這樣就為止了呢?不是。是不是佛這樣就叫做成佛,是終止嗎?也不是。這只是這個因緣,在這個時間,一段的現相。

因為未來濁惡世的時代,在佛的時代現相,這是世間的因緣。要有一段過去已經度那麼多人,已經成就,那個覺性圓滿了;現在未來要再開始,要人人回歸這個真理、覺性,要再有這個「跡」的形象。二千多年,佛陀的「跡」顯在人間,只是讓我們來證明,有這位覺者生在人間,他的過程、他的經歷,這樣我們能夠相信,將這個法編輯為文字,我們依教信受奉行、弘揚,將這個道理,弘揚在後世來教育人。

因為時間不斷、不斷地流逝,有形的物質成、住、壞、空,佛陀的時代,那個建築物已經壞又空了,成、住、壞、空了,沒有了。那個時代,佛陀在說的過去也是很空洞,因為無量劫、無量劫以前,連這個遺跡都無法去找出來;連地方確實是在哪裡,都無法指出,只是只有一個抽象的,讓我們知道,無量劫、無量劫以前,所以一定要有一個相。佛陀現相人間來說過去,而我們,聽法的人,我們一定要信。所以佛陀在「本門」開始,這段這麼長的時間,彌勒菩薩來騰疑,佛陀就是這樣現相,不斷「量」一直讓他湧出。懷疑的人心一直懷疑,到了最後,在場聽法的人要追求,追求這個實相;實相就是佛陀要親自來解說,這些人、這些菩薩,這個境界,是什麼因緣來顯現出來,這一定要追求。要追,追溯過去;要求,求佛清楚表示,佛陀最後答應。等於三次的請求,佛陀答應了,還是不斷教誡叮嚀:「一定要相信、一定要相信,相信佛的真實語。」

大家表達出了:「我絕對相信!我們過去就已經相信了,只是無法很體會。佛的人格、佛所講的法,我們不敢懷疑,但是這些法,是我自己無法去體會到,但是相信,絕對相信,請佛再來敘說這些因緣,讓大家相信,再讓大家能夠體會到。只要有信,他慢慢去體會,所以我們大家願意相信,願意自己來體會。」這就算第四次,表達對這個法的重視,追、求,佛陀來顯示這個「本門」。佛陀聽大家的表態,還是要再叮嚀一次,大家也就要審慎,要很用心、注意,虔誠來信受佛陀的真實語,等於是第四次。可見,我們也是要這樣,所以我們要去先了解,「古往」、「生滅」、「量」,到底有沒有?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我們要先要通徹了解。所以,「自跡而本量即無量」。我們不要懷疑,因為空間、時間是這樣過,遺留下來的空間就是這樣──成、住、壞、空,這是佛陀的智慧,已經過去一直說的法,我們現在若能夠去體會。

所以,「三身無礙本跡圓融」。我們過去在說,法身、報身、應身,其實合而為一,那就是「自性本體」,就是道理。所以,「壽量非一亦非異」。壽命,到底壽量、生命到底多長?佛的生命,來人間難道八十歲而已嗎?那只是一個相。其實回歸於真實的壽量,那是「古往今來」,無始啊!他的壽量本來就開始了,這叫做「法性」。我們的真如本性,「性」多長啊?無始以來。所以,這個本覺慧海無量邊際。所以,「壽量非一亦非異」,這壽量不是一,也不是又有其他的各別,總是應天下眾生所需求。他就是這樣來回不斷,應眾生,所以「三界導師」、「四生慈父」,「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人人覺悟是體同;若不覺悟,各人、各人就是一個自體,佛與眾生的距離就很長,同樣的道理。

就像我們說,在一個地球,同一個天下,其實時間能夠同時,但是時差有別,同樣的道理,這是名相有別。若要與他們說話,你現在一個電話給他,半夜,他也會聽得到,也能夠聽。他真的互通是即時,但是形象、時分,就在那個地方分別,時分在分別。其實通的時是即時,沒有分別你是白天、我是晚上,沒有分別,一指即通。所以,壽量與這樣相同,壽量也是時間,生命多長,壽命多長。就是他的時間有幾年,「年」也是從秒開始。所以只是名相很多,用這個名相分別。「壽量非一亦非異」。這時間大家的,若要說時間大家的,其實,真如、真理也是大家的;若是只有我自己體會到,那就是我自己的,你就不能體會。這就是各人所體悟到,那就成為各人的,個體成為個體的時間、壽命。總而言之,這全都是眾生分別相,產生有各異,要不然其實是等量。

所以,「比量非有亦非無」。要去比,比這個東西較長、那個東西較短,其實長短只是一個形象。同樣的道理,時間,說秒、說小時,說日、說月、年,這全都是一個分別的形象,時,時間,這全都無法可去比量,是長短的比量。要回歸到它的真實,全都是一樣,就是「比量非有亦非無」。有和無,到底時間存在或不存在?時間無法可讓我們隔礙;空氣存在或不存在?無法讓我們抓來看,這都沒有辦法。所以,無法比量,但是它是存在。所以,亦有亦無,「非有亦非無」。所以,「塵點喻其無始終」,這個塵點就是譬喻無始無終。這個道理我們若清楚了,很透徹了,自然我們要聽法、要通就快了;只要那個人你認識了,要與他說話就不困難了,只是手機拿起來,手指頭指一指就與他通了。同樣的道理,只要你認識他,只要你與他很密切的關係,你就有辦法與他相通,這麼簡單的道理。

所以我們前面的經文就這樣說:「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郰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一切世間
天 人及阿修羅
皆謂
今釋迦牟尼佛
出釋氏宮
去伽耶城不遠
坐於道場
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這都是凡夫,這都有分別,在分別相。所以,他們只是這樣,看到佛的形象,將那個時間把它局限,局限在佛陀出生的時間、出生的地點,如何出家,這種有形象的比量,這是凡夫對佛的看法。

接下來這段經文再這樣說:「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然 善男子
我實成佛已來
無量無邊百千萬億
那由他劫
《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這很長久,「那由他劫」,這是很長久的時間。這段經文,那就是要來敘述,敘述佛陀成佛以來,已經很久了,不是,不是成佛四十多年。開始再下去,就要說出了佛的壽命,他的覺悟到底有多久,這個時間才要開始,要來敘述。

此敘述
成道已來之久
出釋氏宮
坐菩提場
為佛應化身之跡
由跡溯本
故此節述
報身成佛之久

所以,「出釋氏宮,坐道場」,那就是「佛應化身之跡」。應眾生的因緣、應眾生的時機,所以佛陀應身示相來人間。這應身、化身之跡,這是凡夫所感受到的,這就是應化身。所以,「由跡溯本」。因為現跡與人都一模一樣,應這個人類所需求,這同樣的人間,只是他在王宮裡面,現出了他的出生高貴;在皇宮裡面,現出了他在富貴中,不受富貴所迷惑,所以他有與人不同的思想觀念。所以他想要去追求生命的來源,要如何突破人生不平等的觀念。這種的思想與平常人不同。

所以而「出釋氏宮」,一直到了,十一年的參訪、修苦行,這兩段的時間過了之後,他就到菩提場,坐菩提樹下,這樣成正等覺。這只是應眾生機現相要讓人看,教人:我過去是這樣發心過來的,我做得到,你們也應該做得到。這是一個示範的形象。所以,「由跡溯本」,這種的過程叫做「跡」;他在說的道理,那就是法身,就是回溯到法身。佛陀要教育,眾生人人體會道理,人人能夠了解,法就是這樣的過程,所以他現相示範,所以叫做「由跡溯本」,要顯出了,真實法是這樣,現在要開始說。「故此節述報身成佛之久」。報身成佛來了到底有多久?這個身在人間有多久?大家看得到,有這個身,才有辦法顯出他應化的事跡,才有辦法顯示法身,這就是這樣一直過來。

所以,「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過去這四十多年間成佛,四十多年間來,只是一個讓大家形象看到,是一個典範。「但是,善男子!」佛陀向大家表達:「我實成佛已來。」這是佛陀再次要警惕弟子,大家要殷切。因為佛陀已經表達了,很殷切再次來呼喚:「善男子啊!」就是發心要修行、發心行菩薩道的人,統統稱為「善男子」,人人都是大丈夫,勇敢要承受重任,擔起了這個責任,所以稱為「善男子」。「大有作為的善男子!大家聽法,要『審慎聞思信受佛語』,大家要很謹慎,要好好聽,聽進去要用心去思考;思考,要好好信受,佛陀所說的教法。」這佛陀的叮嚀。

然 善男子
我實成佛已來:
佛陀慇切
呼喚聞法者
審慎聞思信受佛語
佛示:
我實成佛已來
法性身
無成無不成
原來本具

這是佛陀又再表示,「我實成佛已來」,這就是要表達出了「法性身」,法性身那個覺,覺悟,是「無成無不成」。這個「覺」原來就有,本來就有,原來就已經佛性無始終,開始就有了。這個覺悟,在人間只是一個表達,表達讓大家知道,這個法現本性;本性不是無中生有,覺性原來本具,所以原來本具的覺性,是人人本有的,人人的本性。覺悟,叫做覺性;迷掉了,那就是人人還是本性存在。所以說,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我們原來就本具有善良的本性,應該要再進一步覺悟過來,那就是本來就是本覺,本來就是有。

若由因行修證圓滿
則其報身
之福德、智慧
自有其圓滿之相
故名之曰成佛

「若由因行修證圓滿,則其報身之福德」。佛陀過去,累生劫、無始來都是因行,「六度萬行」;從發心開始就要行菩薩道,入人群度眾生,累生累世。所以因,這個「因行」,我們的種子,不斷培植、不斷培養,一直到了,「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無量義經》不就是這樣說嗎?所以,「由因行修證」。我們這菩薩六度萬行,我們若這樣,不斷、不斷去培植它,這是無量劫以來這樣,生生世世行在菩薩道上,不斷入人群,那個成果很成熟,圓滿了,「則其報身之福德」。廣結善緣,因緣不可思議,總是讓人看到、讓人聽到,讓人讚歎。你若與他無緣,你說一大堆的話,他都不要採納你;若是有緣,半句話他就很受用。總是我們要很用心,好好和大家結緣,這就是修菩薩道。結善緣,說話人人能夠接受;度眾生,具足因緣才有辦法成佛。所以,「則其報身之福德」,我們要不斷累積福緣。

這個「德」,過去就一直在解釋,要「內修外行」,「內修即是功,外行即是德」,不斷不斷地修積福德。「智慧自有其圓滿之相」。自然你一直累積、累積,經一事長一智、經一事長一智,不斷累積,自然這個智慧圓滿了,就現出了你智慧相。天地萬物道理就像湧泉一樣,無理不通、無事不曉,通達,那就是我們平時要累積,那叫做「智慧圓滿之相」,福德也是圓滿,「六度萬行」,所以叫做成佛。

又報身佛之所以成
由能證於法身
菩薩亦能
證法身之少分
得成報身
但欠圓滿耳

又再,「報身」。佛的報身,佛之所以成佛,那就是從這個「報身」,累世累世應眾生根機在人間,不斷、不斷累積而成。所以,「由能證於法身」,因為這樣不斷累積、累積,福德因緣、福慧雙具,所以這個法身圓滿。你和眾生結緣足夠,在眾生群中,也了解了很多的煩惱苦相,所以「煩惱即菩提」,在人群中體會了很多煩惱,也成就了很多菩提覺道。所以「經一事,長一智」,事是煩惱多,經歷了這些事相,成長了智慧。所以由這樣的(業)報身,在人事中所成就了,證實,回歸到法──法性,歸入了我們的法性。這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每做一件事情,一定就要用心去體會,這才有辦法能夠累積起來。

所以,「菩薩亦能證,法身之少分」。我們只要發心行菩薩道,哪怕是初發心的菩薩,這種開始我們接受到法,有所心得,開始身體力行,也會慢慢邊體會、也邊改變,改變過去的習氣。

就像高雄一群的榮董,來和花蓮的這些企業家來會合,他們來說,他們過去的經驗,漏氣求進步。過去他們的習氣是多壞、多壞,他們一點都沒有隱瞞,三十幾個人來互相見證:這個人過去如何壞、如何壞;這個人自己也敘述,自己過去是如何冥劣,如何自我破害家庭,感情如何分裂,親情如何……,回來也又來說給師父聽,這叫做懺悔。和大家說,就是分享,懺悔的就是:「師父,我還有這些,都還沒有向您說出來,我今天已經和他們分享過了,回來向師父『補懺悔』,這些師父您還不知道,我還有隱瞞著,我過去是這樣、這樣。感恩師父,就是因為有這樣的法,我體悟過來了,所以我改變我自己,我現在我懺悔了,我的家庭現在變如何、如何……。」

這就是了,發菩薩心,開始改變自己,這就是已經有體悟到;體悟叫做「證」,證法,體悟到這個法,趕緊改變自己,這就回歸自己的本性,這也有這樣少分的體會。「唯有這個法改變我,唯有這個法讓我的家庭平安,唯有這個法讓我的事業穩定,唯有這個法我能夠廣結善緣。」這就是要從做人開始,將這個法在生活中改變自己,去利益他人,這叫做菩薩。所以,「得成報身」。

現在在這個人間,改變自己去付出,這真的也是很讓人感動。所以現在我們只是還在欠缺,「但欠圓滿」。因為我們凡夫,我們的缺點還很多,這就是我們要好好用心,自己有缺點趕緊改,趕緊去付出。所以,「若至於妙覺,使法性顯現究竟圓滿」。

若至於妙覺
使法性顯現
究竟圓滿
則為法身佛成
若起於因行
修證功德究竟圓滿
則為報身佛成

我們若要到達佛的境界,我們就要趕緊,趕緊將這個法性顯現,到究竟圓滿,我們就要很積極,那就是「法身佛成」。我們要精進、我們要努力,把握時間。人的生命長短,我們自己無法控制,廣與深,我們自己有辦法自己去開,道將它開得廣,路,將它鋪得平,這我們自己能夠把握時間,趕緊付出就對了。所以我們就是要這樣累積,從(成就)「報身」開始,我們把握機會。「若起於因行,修證功德究竟圓滿」。我們若開始有這個因緣,接觸到佛法,了解道理了,我們改過;我們不只是改過,還要繼續精進,修證功德要圓滿,就是要趕緊向前,一直到達圓滿的境界。所以,「則為報身佛成」,現在精進的過程,叫做(成就)「報身」,利用我們這個(業)報身,來完成我們的志業。所以,接下來說,「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無量無邊百千萬億
那由他劫:
此節所顯成佛之久
為無限量之久
較梵網經
所顯其量尤廣

這就是在表示,「所顯成佛之久」,表示成佛的久,所以為無限量劫,很長久。其實佛修行,已經成佛,所成就的覺性已經是很久了。而多久啊?那就是「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那由他劫」就是無量,無法計算。在這個「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還要比《梵網經》說更長。「所顯其量尤廣」,總而言之,時間很長就對了,這個長的時間我們要做什麼,總是世間苦難偏多,眾生發菩薩心修行,在很多眾生之中,我們要開始起悲憫心;起悲憫心,入人群去度眾生,種種的典範,我們要做,種種的善有為法,我們要付出,把握時間,做就對了。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9月24日~
回頂端 向下
 
20230929《靜思妙蓮華》三身無礙 本跡圓融 (第1513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