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31005《靜思妙蓮華》佛居娑婆 說法教化(第1517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0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1005《靜思妙蓮華》佛居娑婆 說法教化(第1517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
發表主題: 20231005《靜思妙蓮華》佛居娑婆 說法教化(第1517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20231005《靜思妙蓮華》佛居娑婆 說法教化(第1517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周四 10月 05, 2023 1:27 pm



月亮 在 周五 10月 06, 2023 1:24 pm 作了第 1 次修改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0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1005《靜思妙蓮華》佛居娑婆 說法教化(第1517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31005《靜思妙蓮華》佛居娑婆 說法教化(第1517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20231005《靜思妙蓮華》佛居娑婆 說法教化(第1517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周四 10月 05, 2023 1:27 pm

20231005《靜思妙蓮華》佛居娑婆 說法教化 (第1517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法華玄贊:娑婆,此云堪忍世界。諸菩薩萬行利益,安樂教化眾生時,多諸怨嫉,眾苦迫惱,堪耐勞倦而忍受,持誓願安樂行法,因之是名為堪忍。
⊙娑婆:此翻堪忍,此土眾生安於十惡,不知求出離,從人心趣向行業,故名。
⊙娑婆:稱為堪忍。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名堪忍世界,亦名五趣雜居,九道共居故。
⊙「世尊!如是諸世界,無量無邊。爾時佛告大菩薩眾:諸善男子!今當分明宣語汝等。」《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為塵,一塵一劫,我成佛已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佛顯示成道已來之久。以數量、壽量喻諦理,與大通智勝如來成佛劫數之喻法略同。
⊙上舉喻中既言成佛甚久,未審久居何處,故云常在此土,及餘國土。然此娑婆,即本應身所居之土,今日跡居不移於本,但今昔時異。
⊙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謂常來回教化此土,無休息。
⊙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若但教化,而其道不傳,非大慈悲。故於餘處,亦皆導利一切眾生。
⊙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豈離伽耶別求常寂?非常寂外別有娑婆世界。
⊙法性身緣遍法界,一真常住,固無方際,而佛之報身,果覺圓滿,無欠無遺,圓同法界,亦不可以壽限。
⊙又報身既圓同法界,云何有在娑婆與不在娑婆之相,及常在此界與不常在之相?此則如來報身之神通大用。及大悲方便祕密之力,隨眾機緣以為顯示耳。

【證嚴上人開示】
法華玄贊:娑婆,此云堪忍世界。諸菩薩萬行利益,安樂教化眾生時,多諸怨嫉,眾苦迫惱,堪耐勞倦而忍受,持誓願安樂行法,因之是名為堪忍。

法華玄贊:
娑婆
此云堪忍世界
諸菩薩萬行利益
安樂教化眾生時
多諸怨嫉
眾苦迫惱
堪耐勞倦而忍受
持誓願安樂行法
因之是名為堪忍

在《法華玄贊》(妙法蓮華經玄贊,十卷,唐慈恩撰。) ,有這樣來解釋「娑婆」,「娑婆」這兩字譯作「堪忍」。堪忍,這地方就是我們的世界,現在我們的世界名稱,叫做「堪忍的世界」,所以佛經裡面用「娑婆世界」。這個堪忍世界,那就是眾生苦難偏多;眾生是因為由不得自己,受業來生,受這個堪忍世界的依報、正報,這是我們大家依止在這個地方,是我們乘業而來。但是菩薩呢?菩薩有願來,「萬行利益」。來到人間,就是因為眾生苦難偏多,所以菩薩就來人間,要投入眾生群,也就需要「安樂教化眾生」。他要在眾生群中,行「六度萬行」,所以要「萬行利益」,在這六度,六度要自己修,那就是要付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個「六度」說清楚來,還是要自己修行,所以我們要修六度行。

在修行的過程,我們第一個功課,就是要學如何付出,所以叫做「布施」。付出,有很多種的付出,有的有錢的人出錢,救物質苦難的人;有力的人出力,就是為那些弱勢,無力可生活下去。有的人是體力不夠,有的人在生活中,需要有人為他助一臂之力,讓他有機會,這樣去延續他的生活。這人間有種種需要人幫助,去幫助人的人,叫做布施;布施,就是應人生所需要,我們去付出,這是菩薩第一個功課。

我們要在人群中去付出,對自己要有條件才不會越規。「持戒」,我們自己要有規矩、有規律,要不然付出只是貪名、貪利,貪著人間,我們先付出有什麼樣的回報。真正菩薩付出,是無所求,就是付出得輕安自在,很歡喜、很甘願。這個戒律,維持我們的心,不要有貪,這就是我們要持戒,要預防,預防在我們的心有非分之想。我們要警惕自己──心念有偏差嗎?有了偏差,要及時控制下來。凡夫心起起落落,難免,所以自己要有這個戒,防非止惡,這是修自己。

而且在人群中,在這個人間必定要堪忍耐。在〈安樂行品〉,佛陀不是這樣告訴過我們嗎?要堪忍!我們一定要有觀念,知道「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既然入人群中,慈悲心、忍辱行,我們一定要做、一定要行,所以我們要堪忍。堪忍的表達是在身、口、意,回歸到我們的誓願,這就是菩薩。我是有心,我誠意、我要付出,不論如何辛苦,我甘願。

就像在菲律賓,在2009年的,九月二十六日那一天,這個時刻,一個颱風叫做凱薩娜(Ketsana)颱風,帶著很旺盛的雨水,這樣在那個地方造成了大災難。淹水是淹得很嚴重,面積很大,而且超過了四百萬人受災難。

三天後,慈濟人開始啟動了。因為三天的水全都還很滿,慢慢一直退,三天後,有的地方可以人進去了;只要有腳踏的地方,慈濟人開始足跡就到達了,啟動了慈濟的團隊,開始去勘災。發現到需要義診,馬上啟動義診。不只是義診,又再準備熱食,供應餐食。想到那時候,他們的力量不知如何來,很快速這樣就開始起動了。從這樣,一直水慢慢退,他們的足跡,勘災的足跡也愈來愈廣了。了解了,災情原來是這麼的嚴重,每一間房子,都是有的是淹到快要到屋頂,有的是半棟房子,全部都淹掉了,四百多萬人都受災難。趕緊視訊來開會,開會這當中,提醒他們:「那些人,大家受災難了,這些裡面的東西,無人可清掃出去;清掃出來外面,無人可清出去,都是泥土,要怎麼辦?」

反正這些人,各人無法清理各人的家庭,大多數的人無法去動,無人可以去為他們清掃,要怎麼辦?只好就是向大家,向他們建議「以工代賑」。是不是大家將力量集中來,自己受災,大家合力起來,前後次序這樣趕緊為他們打掃。開始大家覺得:這個方法真的可以嗎?要不然力量分開,自己清掃自己,實在是看到手就軟了,人手少,要如何清掃,這樣裡面的污泥?要如何將東西搬得出去呢?只好就是用工人的方式,要去哪裡請工人?這些都是工人!因為他們的生活本來就是很苦。所以雖然是苦,我們三餐供給他們吃,讓他們有得吃,讓他們有工錢可領,讓他們整個全都能夠動起來。從這樣,八百多人,開始日日增加,總共清掃十八天(2009年9月29日至12月31日在馬利僅那市),人力不斷增加,十八天總共出來的,是八萬四千八百三十人次。因為「以工代賑」,又有工資可領、又有飯可吃,又能夠清掃自己的家園,大家甘願,大大小小就都投入了,全家大小都投入,來賺工資、來清掃。

我們本來就要救濟他們了,要從哪裡救起?不如就是輔導他們,人人將工集合起來,將人集合起來,前後次序從街頭清掃到街尾,家家戶戶這樣都將它清掃出來,十八天後。街道已經紛紛,小店面開始在恢復了,街道乾淨了,小攤也慢慢擺出來了。這段時間,他們的付出。從這樣,不斷關懷他們,零零星星,困難的人,我們要再給他打工。所以一直到隔一年,2010年,我們四月間正式啟動環保,環保的「以工代賑」,也開始不論是學校、社區,去推動環保,這菲律賓開始,整個環保啟動起來了。馬利僅那(市) ,因為我們為他們打掃過後,這些慢慢將他們訓練做志工;貧困的人,我們一直給他們「以工代賑」,維持他們的生活,這樣一直過來,已經有幾百人進去培訓了。

也很嚴格,規矩一直定,包括他們要戒酒、戒菸、戒賭博、戒毒等等,都一直這樣訓練,訓練到後來,他們還有千多人,還是繼續培訓,淘汰到最後二百多人,還可以正式「受帽」,給他們灰衣、白褲,這樣正式成為志工。志工之中,再培訓,讓他們見習,再經過幾年後,才讓他們受證。是啊,他們現在,已經陸陸續續有在受證了。這就是菩薩要如何來度化眾生,這樣也是度,一方面救人、一方面度眾生,這就是「安樂教化眾生」,因為眾生苦難偏多。他們既然是苦,你入人群,就是入人群應他們的苦難,去教化他、去救度他們,去安住他們的身、安住他們的心、安住他們的生活,這苦難眾生。這也就是「諸菩薩萬行利益」,安樂眾生、教化眾生的方法。

所以,「多諸怨嫉,眾苦迫惱」。這個娑婆世界本來就是這樣,所以才叫做「娑婆世界」。除了天災、除了人禍、除了貧窮苦難,還有心理;心理多怨嫉,自己無法去做,他就是怨歎別人去做,種種種種的障礙,造成很多人間,很多的,付出也是要在堪忍中去付出。所以,菩薩一定要「安樂行」,要「堪耐勞倦而忍受」,要不然要救災,這麼的辛苦,這麼遙遠的路途,這麼辛苦的工作,願意去付出,一直陪伴,這若沒有耐心,哪有辦法呢?與這些苦難眾生,陪伴走出來,做得好,這樣慢慢地陪,這就是要「堪耐勞倦而忍受」。

這就是堪忍的世界,菩薩要來人間也得要堪得忍耐。眾生造業、受業、受報,要受苦,也要堪得在這個地方,堪在多災難的地方。所以,「持誓願安樂行法,因之是名為堪忍」。這對菩薩是因為誓願;我們要持弘誓願,我們必定要「安樂行法」。我們要「入如來室,著如來衣,空為座」這樣,這種的心態,在身、口、意,要誓願走去,這個世間苦難的眾生才有人救,所以必定要堪忍。所以,「娑婆」,在這個地方翻作「堪忍」,「此土眾生安於十惡」。

娑婆:此翻堪忍
此土眾生安於十惡
不知求出離
從人心趣向行業
故名

這娑婆世界眾生剛強,他們偏偏都很甘願在這樣的環境。在這樣這個惡劣的地方,自己不肯改過,他認為這種霸道,這種為所欲為,這種的惡念、惡意、惡行,他們就是在那個環境中。他們不覺得這樣是苦,他們不覺得這樣,要警惕、要驚惶,他們好像很自在,安住在十惡,這就是娑婆世界有這樣的眾生,就是有這樣心態的眾生。所以,想要為善,或者是較善良的人,人家說:善被人欺。就是這樣,也都要忍耐!強的,很霸道;善的,要很忍耐,這就是人間的形態。

所以也不知道要如何來求出離,即使善,軟弱的人,他也不知道,要如何求出離的方法,就甘願、歡喜。明明知道有家庭很辛苦,明明知道生孩子很痛、很苦,但是一個要再生過一個,就是這麼甘願,這就沒辦法!眾生就是這樣,這很多很多的苦,都是很甘願;甘願痛、甘願苦、甘願拖、甘願磨,都不想要求出離,這是眾生。我們看到覺得:何必呢!何苦呢!為何不要找一個,有辦法能夠解開今生此世,不要那麼拖磨、不要那麼的連結,結在這輩子,讓你甘願做好了,但是也要為來生鋪路。他也不知道來生的路要如何鋪,這是很感慨的事情,「不知求出離」。

「從人心趣向行業」。凡夫的心態、趣向,就是甘願這樣,這樣事業拖磨、家業拖磨,也愛恨情仇去拖磨,就甘願這樣。所以因為這樣,叫做甘願在娑婆,這叫做堪忍,這人心的趣向,就是只有在這樣之中,纏在這樣,不想要出離,因為這樣,才為它取名叫做「娑婆」。

娑婆:稱為堪忍
是諸眾生忍受三毒
及諸煩惱
故名堪忍世界
亦名五趣雜居
九道共居故

「娑婆」譯作我們的意思,叫做「堪忍」,這就是很無奈,眾生剛強。所以,「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就是這樣甘願忍受,這種貪、瞋、癡,自害害人,他甘願在這貪、瞋、癡的人間、三惡道來來回回。故名叫做「堪忍世界」。就像現在在吸毒的人,吃毒品真的是這麼的苦,但是就是偏偏要去吸毒;與我們娑婆世界,知道娑婆世界苦,但是偏偏就要纏在,這個愛恨情仇之中。同樣的道理,這種貪、瞋、癡,不斷不斷這樣在纏綿著,種種的煩惱,所以這是堪忍世界。「亦名五趣雜居」。「五趣」,那是天、人、地獄、餓鬼、畜生,又再雜居。有「九道」,總而言之,我們在這個世間共聚,有凡夫也有菩薩,有修行者、有覺悟者,有獨善其身,也有兼利他人,這都是在人間裡。

希望大家對這些事情,也都要清楚,因為這是很重要的佛法,是我們要學佛的佛法,我們要知道我們住在哪裡,我們是住在娑婆世界,我們是住在這個堪忍的世界,是在貪、瞋、癡、愛恨情仇,煩惱重重,在無法出離的一個堪忍世界。我們要知道我們要如何求出離,你就要了解,你住的地方,也就了解要如何脫離這個地方,所以佛法,我們就要探究、就要了解這個娑婆世界。

前面的經文這樣說:「世尊!如是諸世界,無量無邊。爾時佛告大菩薩眾:諸善男子!今當分明宣語汝等。」

世尊
如是諸世界
無量無邊
爾時
佛告大菩薩眾
諸善男子
今當分明宣語汝等
《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佛再向大家再這樣說:「諸善男子!」,現在再為你們更分明說:「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為塵,一塵一劫,我成佛已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

是諸世界
若著微塵及不著者
盡以為塵
一塵一劫
我成佛已來
復過於此百千萬億
那由他阿僧祇劫
《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那就是表示很長很長的時間。這幾天都在解釋這些,長時間,大家要回憶去了解。

接下來的這段經文再說:「自從是來」,歷經這麼久的時間和世界,自這樣開始,「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

自從是來
我常在此娑婆世界
說法教化
亦於餘處
百千萬億那由他
阿僧祇國
導利眾生
《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佛陀開始顯示,「佛顯示成道已來之久」,已經很久了,我們從上面的經文,我們就能了解,佛陀成佛以來多久。

佛顯示
成道已來之久
以數量、壽量
喻諦理
與大通智勝如來
成佛劫數之喻法
略同

佛陀成佛已經很久了,所以,以數量、壽量,來譬喻道理,不論他的壽量,經歷了多久、多長,數量有多少,這與道理是很密切。所以,「與大通智勝如來,成佛劫數」之譬喻法,差不多。我們若還記得,大通智勝佛那時候,我們所講說過的,應該大家就會清楚。

上舉喻中
既言成佛甚久
未審久居何處
故云常在此土
及餘國土
然此娑婆
即本應身所居之土
今日跡居不移於本
但今昔時異

所以,「上舉喻中」,前面舉出了那譬喻,就已經說很多,「成佛甚久」。所以,「未審久居何處,故(云)常在此土,及餘國土」。因為前面沒有詳細說,在哪一個地方、哪一個國土。現在釋迦佛,他現在就告訴我們:「在此土。」除了「此土」,娑婆世界以外,還有其他,其他的國度,現在佛開始,就是要這樣告訴我們了。

但是這個娑婆世界就是,「本應身所居之土」。我們記得〈(見)寶塔品〉之時嗎?佛陀召集分身佛都回來,那就是表示佛的本身安然不動,在那個地方──靈鷲山。他所教化已經很多,道理分布在很多很多的,他土世界,成就了很多的菩薩,所以那些都是分身佛。所以這「應身」,應哪一個地方需要,他就是「應化身」在任何地方,去教化眾生。

所以,「本應身所居之地」。釋迦佛他就是娑婆的教主,所以娑婆世界的教主是他發願,要在這個地方永久度眾生,所以他能夠,精神理念可以普及到,他方世界度眾生。所以,「今日跡居不移於本」。「跡」,雖然現跡在人間,但是不離開這個精神,本的這個法。所以,法永遠永遠在娑婆,就是法身永遠在娑婆。娑婆世界這個法是通徹,百千萬億無量無數的國土,這個真理能夠通徹任何一個地方。佛是居住在這個娑婆世界,道理是從這個地方開始,能夠普遍虛空法界,任何世界。所以,「今昔時異」,只是現在和過去,因為時間是遷移。這幾天說了世界,那個「世」就是時間,時間是不停,分秒不斷不斷一直遷移過去,不同的就只是在這裡。我們現在說「現在」,但是分秒一直過,變成了無量數時間的長久,不同的只是古、今而已;古時和現在,這樣時間的過程,度化的開闊,時間累積一切。

自從是來
我常在此娑婆世界
說法教化:
謂常來回教化此土
無休息

所以,「自從是來」,自從開始一直到現在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佛陀在這個地方表現出來,「我哪裡都沒有去,我只有在這裡而已,道理是這樣普遍出去,這是過去的緣,不斷去度化過。我現在哪裡都沒有去,就是在這裡」。所以說「常」。雖然法是來回,卻是佛陀他這樣說:「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哪裡都沒有去,來來回回娑婆世界,他就是沒有休息在教化。

所以,「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雖然人都沒有離開,都在那裡,但是他已經這個理念、道理,法身,應眾生所需要,已經普及到所有世界的角落去。

亦於餘處百千萬億
那由他阿僧祇國
導利眾生:
若但教化
而其道不傳
非大慈悲
故於餘處
亦皆導利一切眾生

這就是佛陀的法,這個法他不用離開,這個法的精神,菩薩就延伸出去了,教化救濟一切眾生,這已經開始普及出去了。這段經文的意思就是這樣,佛都沒有離開娑婆,但是來來回回的道理,應用在菩薩的良能,不斷去做化度眾生。

所以,「若但教化,(而)其道不傳,非大慈悲」。只是坐在這裡說話,沒有功能在外面,沒有付出,這樣這個法也是推不出去,也是法,也非法。法就是要用,法若沒有用就沒有傳;有用才有傳,有用才有體會;有體會,才有辦法說,有辦法說,才有辦法做。菩薩法就是要「聞」,聽了之後好好思考、好好修,修就是身體力行,所以聞法者、說法者、傳法者,這是要身體力行去。佛法要用在什麼樣的地方、要如何去救人?這個方法就是要不斷不斷延伸,去實際救人,這才是真正的教化。所以,「故於餘處,皆導利一切眾生」。於其他的地方,佛陀不離開娑婆,卻是在其他的地方,還是去引導,利益一切眾生。

常在靈鷲山
及餘諸住處
豈離伽耶別求常寂
非常寂外
別有娑婆世界

所以,「常在靈鷲山,及於諸住處,豈離伽耶別求常寂?」他全都在這裡,所以文說「離伽耶城」,這其實法常住,也沒有離和不離,沒有說離開和不離開。佛陀入滅和沒有入滅一樣,因為我們現在還是,佛,釋迦牟尼佛他的法,延伸至現在,佛陀的法身,還是住在我們現在中,所以沒有滅,也沒有生。所以,這不是在那個時候說哪裡,才去哪裡坐菩提樹、才在哪裡成佛,其實原來佛陀他就是在靈鷲山,靈鷲山是要代表什麼呢?代表大乘法集中的地方,就是講《法華經》處;能夠講《法華經》,菩薩法在那個地方延伸出去,那個地方就是佛陀永遠他現法,將這個法顯現出來那個道場,就是顯一乘法的道場,所以這是「常寂」。

這不是什麼時候,才開始是「寂」,其實佛的心,永遠……,從無始劫來,他的身行就是這樣很固定,來來回回,來來回回,其實這道場是永恆的,回歸在永恆的道場。「非常寂外別有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也同樣在這裡,就是佛陀用這個法,去分析出人間無常、苦、空,分析了人在人間的顛倒,要如何將他扶正呢?要如何引導他向正確的道路,全都是真實法在這個地方。

所以,「法性身緣遍法界」,這是法性身,不論是生、老、病、死,也不離開法性身。不論是講「阿含」的時代,「法華」、「華嚴」,這都是同樣不離法性身,這就是佛他的智慧,法身永遠存在。

法性身緣遍法界
一真常住
固無方際
而佛之報身
果覺圓滿
無欠無遺
圓同法界
亦不可以壽限

所以,「一真常住」,這個真如人人本具,是常住的,沒有開頭,也沒有結束,所以,無始終,常常有,所以就無生死、沒有生滅。「生死」、「生滅」,只是一個名詞、一個形象,是無常的形象,軀體。其實我們真實的真如是永恆,所以「一真常住」。

所以,「固無方際」。是很堅固,也沒有東西南北,起一個去分別,這通通一樣。人種是紅、黑、白,都是一樣,同樣是平等的法性,沒有分東西南北。所以,「佛之報身,果覺圓滿」,已經從早早大通智勝佛,那個時代,發心以來,「六度萬行」,已經「果覺圓滿」了,「無欠無遺」,所以無缺,也沒有,沒有一點點留著,全都是一樣,在這個地方不動,所以沒有遺漏掉。所以,「圓同法界」,真正圓滿了,就像是法界一樣,不增不減,「亦不可以壽限」,也不能說有壽命,到底有多少?也已經沒有量的壽命了。

又報身既圓同法界
云何有在娑婆
與不在娑婆之相
及常在此界
與不常在之相
此則如來報身
之神通大用
及大悲方便
祕密之力
隨眾機緣
以為顯示耳

所以,「又報身既圓同法界」。佛陀就是現身來人間,讓我們看得到,他的依報、正報是在哪裡,在迦毘羅衛國,在皇宮的裡面身為王子,這就是他的正報、他的依報,在那個地方。開始修行,在那個地方只是現一個相,讓大家看得到這樣而已,其實,佛說八十歲入涅槃,其實,涅槃而不滅,還是永恆的、永生的,沒有滅,到現在法身存在。

所以,「云何有在娑婆,與不在娑婆之相」。其實報身已經圓了,圓同法界,歸於法界,到底是不是在娑婆,沒有娑婆,這些愛、恨、情、仇等等;生、老、病、死等等的苦,全都沒有,他本來就是這樣,這麼清淨,這真如本性,就是不必說是在娑婆,也就是在中道之中,早就已經不是屬於娑婆。但是他是娑婆的教主,是發心立願,成為娑婆世界的教主,也是「四生慈父」,這是他很甘願而來,所以他不是堪忍來的,他是自願、誓願來。所以,「及常在此界,與不常在之相」。是不是出生在世間會永遠存在,以人的型態來說,沒有了,已經是圓寂了,但是「不常住之相」,難道真的不在了呢?其實佛還在,他的法身就是存在,要不然我們怎麼會每天都在叫「佛」?我們怎麼每天都說:「佛這樣說,……。」這真實是佛這樣說,所以佛活在法之中。我們是接受佛的法,活在我們的心裡,所以佛並沒有滅,他永遠就是在我們的心;回歸我們的心,與佛的心在一起,就是真如本性。

所以,「此則如來報身之,神通大用」。這就是佛陀來人間,能夠永恆來,感化眾生、教化眾生,這就是他的神通,「神通大用」,二千多年,還是應用在我們眾生的心中。所以,「及大悲方便祕密之力」,用大悲心、用他的方便、智慧,循循善誘我們眾生,才來降伏我們的剛強,讓我們能夠接受。「隨眾機緣」,順眾生的機緣,以為顯示在娑婆世界,在迦毘羅衛國出生。這只是一個方便法而已,別無他法,總是這樣告訴大家。

請大家真正要很用心,深入佛法,不論是時間、空間,我們要清楚;我們住在哪裡?是什麼樣的環境?我們也要很清楚。佛陀如何應現人間、如何普遍在眾生界,我們也要很清楚。精神理念是永恆,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9月28日~

【附註】〔九道〕
〔九有情居〕
三界中有情樂住的地方共有九所,叫做九有情居,或九眾生居,簡稱九有,或九居,即欲界之人與六天、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中之無想天、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附註】〔五趣雜居地〕
五趣者,即欲界六天、人、餓鬼、畜生、地獄也。本該六趣,以阿修羅通於諸趣,故但言五。雜居者,五趣雖果報苦樂不同,總居於欲界故也。(欲界六天者,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也。梵語阿修羅,華言無端正。)(明‧《三藏法數》)
回頂端 向下
 
20231005《靜思妙蓮華》佛居娑婆 說法教化(第1517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