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31006《靜思妙蓮華》行因得果 為方便說 (第1518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1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1006《靜思妙蓮華》行因得果 為方便說 (第1518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
發表主題: 20231006《靜思妙蓮華》行因得果 為方便說 (第1518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20231006《靜思妙蓮華》行因得果 為方便說 (第1518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周五 10月 06, 2023 1:23 p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1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1006《靜思妙蓮華》行因得果 為方便說 (第1518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31006《靜思妙蓮華》行因得果 為方便說 (第1518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20231006《靜思妙蓮華》行因得果 為方便說 (第1518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周五 10月 06, 2023 3:48 pm

20231006《靜思妙蓮華》行因得果 為方便說 (第1518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自從往古初心,持四弘誓以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中間亦於餘處,歷經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諸眾生。
⊙涅槃此翻為滅。滅煩惱故,滅生死苦故,名之為滅。離眾相故,大寂靜故,名之為滅。滅諸煩惱,名為涅槃,離諸有者,乃為涅槃。
⊙「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諸善男子!於是中間,我說燃燈佛等,又復言其入於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別。」《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此廣顯化身以釋群眾之疑。昔見諸教所說,處處行因不同,即疑因;又見處處得記不同,即是疑果。如此行因得記,皆不知是果後方便,故生疑。
⊙諸善男子!於是中間,我說燃燈佛等:方便大乘,說三阿僧祇修行成佛。
⊙故說昔古善慧菩薩遇然燈佛得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皆中間事。中間:以塵點劫前為始,盡未來際為終,於此兩楹,悉名中間。今指然燈佛時行因,即拂因疑。
⊙又指然燈授記及入涅槃,即除果疑。如此因果,非復一條,皆成方便,故名拂疑。
⊙如是皆以方便分別:非實爾也。於昔教所說,行因得果,皆是方便分別,故此一句為拂疑。
⊙如是皆以方便分別:非實爾也。於昔教所說,行因得果,皆是方便分別,故此一句為拂疑。
⊙方便分別:非謂以言語宣示,皆各有顯現之事相,如住宮、出家、八相成道之相,共見共聞者皆是。
⊙又既言然燈佛等,則行因得記之事。又復言其入於涅槃,即如今經唱將入滅,悉是方便。

【證嚴上人開示】
自從往古初心,持四弘誓以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中間亦於餘處,歷經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諸眾生。

自從往古初心
持四弘誓以來
我常在此娑婆世界
說法教化
中間亦於餘處
歷經百千萬億
那由他阿僧祇國
導利諸眾生

要多用心!「自從往古初心」。一直以來,這「往古初心」到底是多久?多久以前的「往古」呢?「往古」就是過去、過去,很長、很久很久以前,開始發一念心。最初那念心開始,「持四弘誓以來」,從這樣開始,身、口、意,從發心開始,身體力行,言語宣說,意念時時、秒秒又再立弘誓願。從這樣開始以來,釋迦佛,他就是這樣說,這麼長久以前,開始發心立願以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就是這樣,都沒有離開這個娑婆世界,一直一直都是在這個地方為主,這個地方,這樣教化眾生。

在這當中,「亦於餘處」,歷經「百千萬億」。這就是表示,來來回回的當中,在待因緣之時,那就到其他的地方,來來回回也是百千萬億,也是很長久!就像我們說:「我在哪一個地方工作,這個地方的任期,這樣滿了,我就要離開;離開之後,這當中還有時間,我就不要浪費時間,再到其他的地方,把握時間再去付出,找因緣再投入。」但是主要化度的地方,就是在此娑婆世界;其他有餘的時間,就在其他的地方,去化度眾生,這時間經歷也是百千萬億哦!這就是要告訴我們,時間的長久,「我主要在這裡,這個地方是我發願所要救度的」,一段、一段的因緣,這還是,當中還到其他的地方,這樣的經歷就已經有那麼久了;看,「往古初心」,發弘誓願以來,這樣有多久了?已經「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

因為除了這個地方,又經歷的時間很長;又到其他的國土,很多的國土再去導利眾生,再去教化其他的眾生,可見這樣的時間又是多長了?所以,我們要去體會它,佛陀要說的,他從開始一念間,發心了,一念,這念心一直存在,一直都沒有起落,就是很順,一直向著菩提大覺道方向走;開這條路,是很殷勤。所以他這時間很長,涅槃,來來回回,總是有現相──有生、有死,在這個形象,事相,來回就是事相。有來、有去,因緣具足就來了,因緣結束就去了,再等待因緣再來,來去,無不都是現事相在人間。還是這念不生不滅的本性,這初心本性,還是來來回回,這樣來去;這個來回當中,生的現跡、最後的涅槃,這也經過了無數劫。

涅槃此翻為滅
滅煩惱故
滅生死苦故
名之為滅
離眾相故
大寂靜故
名之為滅
滅諸煩惱
名為涅槃
離諸有者
乃為涅槃

「涅槃」只是一個形象,我們名稱上、事相來看,佛陀八十年後,取涅槃了、入滅了,其實涅槃、入滅,是我們凡夫所看的事相,其實涅槃是道理;這個道理,道理那就是叫做「滅」。涅槃稱為「滅」,滅什麼啊?掉煩滅惱。我們人人都是心中還有煩惱,我們的煩惱重重,所以看事情無法很清楚。我們的觀念、思想,還是帶著煩惱,很朦朧,不會清楚,所以這就是我們的煩惱還未滅。佛陀開始修行,發大心,他很快速就煩惱除滅,除滅煩惱。人人修行,就是要除滅煩惱,所以要「滅煩惱故」,自然就「滅生死苦」。人啊,生的頭一聲就是「苦啊」,生來的頭一聲就是苦啊、哭了!從這樣開始,一輩子慢慢、慢慢長大了,慢慢、慢慢年紀大了、老了,就往死的方向接近了。死,就是在煩惱的凡夫,是最怕、最擔心;這種最擔憂、最懼怕,這個死,那就是苦,長時間在這個苦中來折磨著。

這個生死的問題,在「愛別離」,不只是生死這個人的,本身感受的苦,是周圍眷屬、家裡的人,全都是擔心、是擔憂,也是苦。這就是人生互相牽絆著的苦,這就是我們修行還不到,所以就有愛別離的苦。當然,凡夫,平常都是有「怨憎會」,人與人的相處,怨,「我就是要和你計較,我就是不歡喜」,更親密的人也是有這樣!「我很氣、我很煩」,但是一旦有了什麼事情,知道已經生命威脅了,生死邊緣,「唉呀!我苦啊!我不捨、我擔憂」,這就是人間的矛盾,這就是叫做煩惱。煩惱事多,就是在這個生死之間。

生之時,彼此的互動、彼此的不如意、不合意,就會怨言。若是彼此之間,其實也是有愛的相絆,總是生死中的煩惱。若是了解道理之後,生死去來皆自在;生之時,好好把握時間,疼惜生命,讓我們的生命,不要空過、不要浪費。應該要為我們成長慧命,這就是顧好自己生命的可貴,顧我們慧命的成長。慧命要如何成長呢?就是利用生命在人群中付出,所以我們「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都是修自己,好好用心去想,豈不就是付出要守好自己;「布施」就是付出,「持戒」就是要警惕自己,「精進」還是要顧好自己,所以守好自己再付出,付出要堪忍耐,這樣來來回回,練就了我們的定心,練就了我們的智慧,禪定在生活中,佛法就是在我們的生活裡,這就是我們在人群中,要鍛煉出來。若能夠這樣了,生死自在。

佛法,我們已經清楚了,人事道理也都已經分明了,來的時候要自在,去的時候,也要輕安,輕安自在、自在輕安,這樣心裡就沒有粗重的煩惱,將我們障礙到,這就是我們要勤學。所以,「涅槃」就是滅,光是「滅」,裡面就道理很多。所以,我們要「離眾相故」。要離開了這些種種的形象。有我的身形、有我的生命,有我的,這樣我們會很多的苦不堪。我們就是輕安自在,什麼時候,眼睛睜開,健康,感恩,做就對了!什麼時候眼睛,閉下去,呼吸停了,自在,飄飄然,輕安,定住我們的心,到我們真正要去的地方,不要有相的掛礙,自然來去自如。

所以要離開眾相,沒有這個相的牽礙,若到這樣境界,就是大寂靜的心境,寂靜清澄,永遠就是這樣很寂定,這就是我們常常說的,要求的境界,所以寂靜「名之為滅」。這就是滅了,「滅諸煩惱」,將所有的煩惱全都滅除了。所以,「滅諸煩惱,名為涅槃」,這樣叫做「涅槃」。「離諸有者,乃為涅槃」。世間到了最後就是空,空空然、無所有,回歸於道理。所以,我們要體會,道理原來是無體相,我們就不需要執著,理,只是給我們用的,這樣而已。所以,我們要用心去體會理,我們的觀念、思想能通,就是理。

來,接下來,這段前面的經文這樣說:「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

自從是來
我常在此娑婆世界
說法教化
亦於餘處百千萬億
那由他阿僧祇國
導利眾生
《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從這個地方一直到其他的地方,剛才說過了,主要就是在娑婆世界,來回這個空間,就是到其他很多、很多,「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這就是我們要去了解,前面已經有向大家說過。

接下來這段經文:「諸善男子!於是中間,我說燃燈佛等,又復言其入於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別。」

諸善男子
於是中間
我說燃燈佛等
又復言其入於涅槃
如是皆以方便分別
《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佛陀又再向大家說:「諸善男子!在這個中間,從開始發心,來來回回無數次了;這個當中,我又再有說起了燃燈佛。」燃燈佛,古往,過去燃燈佛,那段譬喻的因緣,這過去佛陀也曾說過了,這是在「跡門」之中也曾說過。這就是要表示,佛陀從大通智勝佛的時代,開始發心,那是很久、很久,塵點劫的事情。那個發菩薩心、大乘心,一直以來,就是當中還有遇到很多佛;又當中,最明顯的有提出了燃燈佛。這就是要為我們顯示,那生生世世的長久,古往的開頭,無盡期的時間,一直到當中又再有遇會的因緣,這化身在每一個世界來來回回,讓大家能夠更加清楚。

此廣顯化身
以釋群眾之疑
昔見諸教所說
處處行因不同
即疑因
又見處處得記不同
即是疑果
如此行因得記
皆不知是果後方便
故生疑

「昔」很久以前,就是這樣的過程,所教育、所講的法,是在不同的地方,所供養過的佛是無數、無數,在「處處行因不同」。這就是要向我們說,這個過程中,說過了很多在修行的過程,遇過了多少的佛,這處處都有。這是表示時間的長久,因為要一尊佛出世,是經過無量數劫。而釋迦佛之前,已經經過是無量數佛,可見每一尊佛的無量數劫,他能夠會遇了無量數佛,可見時間長、地方不同,叫做「處處行因」。每一地方,同樣他都去行「六度萬行」,「行因不同」。這就是要向大家說:「我所度的這麼多人的來處,就是這樣,大家不要有疑了。」

「又見處處得記不同」。遇到每一尊佛,每一尊佛最後就是這樣授記,所以每一尊佛一次,再一尊佛再一次,不斷地授記。這授記不同,同樣,到處都是這樣,互相祝福、彼此授記;授記是祝福未來,所以隨時都有被祝福,時時就是有這樣,得到修行的肯定。「即是疑果」。有時候,哪一尊佛的授記,未來的結果,我們人人看到人家的成就,「你豈有可能?過去是這樣、這樣過來嗎?」這就是「疑果」,看到現在人家的成就,這叫做「疑果」。看到人家累積那麼多,不可思議的次數,會「疑因」,這就是我們人有這樣的疑;有的是「疑因」,有的是「疑果」。

「如此行因得記,皆不知是果後方便」,所生的疑。因為我們大家都不知道,他已經是早就已經成就了,但是再來來回回又去度眾生,又再遇不同的佛,再被祝福。其實被祝福的人,也已經在行無數的因了,同樣也有這樣的得果。就像文殊、觀音,很多現在在釋迦佛的道場,他們顯為菩薩,也要很用心在這裡,聽釋迦佛講法。其實,他們過去也已經成佛了,觀音菩薩,正法明如來,是他的過去;文殊菩薩是過去龍種上尊王佛。這不就是過去已得果了,現在在釋迦佛的座前,顯菩薩身相,他們也是來度眾生。

這同樣的道理,釋迦佛的過去也是這樣,生生世世度眾生,這叫做「因」。在那個地方遇到佛了,有各不同的佛,他也是在那裡受法,同樣,他自己本身也有所成就,所以這沒什麼可疑。那尊佛在講法,其實聽法的人,自己已經也了解這個法了,但是還是生生世世要有這樣,不斷累積這個因──上求、下化,這個行儀一定要經過,這就是菩薩。以娑婆世界為主,其他的地方,來來回回在行因度化,同樣的意思,所以我們要用心去體會,道理就會通。

諸善男子
於是中間
我說燃燈佛等:
方便大乘
說三阿僧祇
修行成佛

所以,「諸善男子!於是中間,我說燃燈佛等」。「等」,除了燃燈佛以外,其他還有很多佛,那個過程中。這都是「方便大乘,說三阿僧祇,修行成佛」,這都是用方便法,為了要讓大家聽得懂,所以就要用種種方便,但是為了要度眾生,這叫做「大乘」。大乘法開方便門,應眾生的根機講,「說三阿僧祇修行成佛」,就是要說這樣的過程,所以他就會說過去的故事。

有一段時間,釋迦佛在因行的時候,就是在修行時,在那第二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現在就說,其中在第二阿僧祇劫那個時期。這個阿僧祇劫開始已經滿了,就是已經將要過去,那個時候,就遇到燃燈佛,出世在那個時候。所以,那時候他也是在修行,釋迦佛還在「因行」之時,聽到佛,他也是生起很歡喜的心。這個過程,有機會,他就買五朵的蓮花。

就是過程,聽到大家要去供佛,他把握這個因緣,在城市裡,看到一個女孩子,這個女孩子是在皇宮的宮女,她拿出了,有七支的蓮花。他看到蓮花很歡喜,向著這個女孩說:「我想買妳五朵蓮花。」女孩子就問這位修行者:「您買蓮花要做什麼?」「因為我知道燃燈佛,已經在這個城市,我是要去供佛,所以妳可以五朵蓮花賣我嗎?」所以她想到他要去供佛,但是本身是宮女,無法去,就說:「好,五朵蓮花賣您,但是我剩下的兩朵,我也要拜託您,替我去供佛。」就這樣,他拿著七朵蓮花,到燃燈佛的面前,去供佛,虔誠的心在那個時候虔誠供佛。

供佛之後,燃燈佛往前走的時候,看到泥濘的土地,他擔心佛,腳踏到泥濘的土地,他緊急將他身上的皮衣,這樣脫下來,趕緊散出去,將那泥蓋起來。但是這個衣,皮衣覆地還不夠,因為泥土很多,所以,他就趕緊將他的頭髮,那髮髻就將它解開,將它散髮,就這樣趴下去,將頭髮鋪在,那皮衣蓋不到的泥土上,讓這尊佛的腳走過去。所以因為這樣,佛,那尊燃燈佛,他看到他這樣的虔誠,真誠地供養,這尊佛就為他授記了:「你的精進,你未來九十一劫後,你應該就能夠作佛了,你的號叫做釋迦文如來。」這就是這段的故事。

這段故事,就是在善慧菩薩,遇到燃燈佛授記的故事之中。這就是釋迦牟尼佛,曾有一段時間,說善慧菩薩能夠成佛的因緣,修行的過程,其中的一段因緣。這就是說,「中間事」,在修行,修行因中,那中間事。所以,「善男子!於是中間」,就是來來回回在修行,「三大阿僧祇劫」,時間中的,其中一世有遇到這樣,燃燈佛。所以,「我說燃燈佛等」,這就是佛陀,浮在那文字上面,剛才的經文這樣說過了,就是遇到這樣的佛。所以,「善男子!這當中,我已經有遇到這樣的佛,曾經這樣過來的。」這就是釋迦佛與燃燈佛,過往的故事,這就是釋迦佛的過程。

故說昔古善慧菩薩
遇然燈佛得授記:
汝於來世當得作佛
號釋迦牟尼
皆中間事
中間:
以塵點劫前為始
盡未來際為終
於此兩楹
悉名中間
今指然燈佛時行因
即拂因疑

「中間:以塵點劫前為始」。若要說佛陀什麼時候發心?就是塵點劫前,那時候開始。「塵點劫」大家應該還記得,大通智勝佛,那時候的,「塵點劫」的開始,初發一念心,發菩薩心,聽《法華經》,講《法華經》,發菩薩心,那個時候開始。「盡未來際為終」,就是那個時候開始,這當中過程有這麼的多,盡未來世,就這樣一直以來,這就是「於此兩楹,悉名中間」。在始終、終始這當中,都叫做,叫做中間;開始到最後,這個階段都統統叫做中間。所以,我們就知道,中間到底有多長,這「中間」是很長。

又指然燈授記
及入涅槃
即除果疑
如此因果
非復一條
皆成方便
故名拂疑

又再指「燃燈授記及入涅槃」,即是除果的疑。他會說出了燃燈佛,就是要為我們解釋這授記。我們經過了〈授記品〉,在「跡門」,前有〈授記品〉,佛陀也為弟子授記,這就是要表示修行的過程,就是被祝福、被授記了。

被授記,這還是在「行因」的階段,燃燈佛為他授記,再九十一劫之後,你會成佛,所以,釋迦佛前的九十一劫,就是燃燈佛了,時間有多長啊?這當中。九十一劫的過去,還有無數佛,我們就能夠知道,這樣是有多長。所以到了佛,釋迦佛現相成佛,這樣這個時間看有多久?所以,「入於涅槃」,那就是知道時間的過程,讓大家心中不要有疑。時間長久,我們一定要肯定時間長久,我們一定要肯定,這要相信。所以,「如此因果,非復一條」。因果,修因證果,不是只有一個、一項而已,是無數、無數。佛陀一生,光是在這個成佛以來,四十九年間,你看,他說過去、談現在、說未來,那故事是說多少呢?不是一條而已,是無量數,這通通就是叫做「方便」,這都叫做方便。所以,「又復言其入於涅槃」。

又復言其
入於涅槃:
又說然燈入般涅槃
言其中間
示化及涅槃

又再說,燃燈佛「入般涅槃」,就是燃燈佛的時代,過了之後,又有正法、又有像法、又有末法,這樣過了之後,這就是說過去。「如是皆以方便分別」。

如是皆以
方便分別:
非實爾也
於昔教所說
行因得果
皆是方便分別
故此一句為拂疑

就像這樣,燃燈佛也有般涅槃的時間,時間過了之後又九十一劫,一直到現在,這是時間的長久。佛陀所說的這些事情,都是方便法,從過去的事相,說來現在聽,這都叫做「方便」;說過去,有事、有相,這都「方便」。因為你那些事,是從道理中做過來的事,但是事是會過去,事與相今何在啊?我們現在在說:「佛陀!釋迦牟尼佛。」我們只能夠從口中,一直、一直稱讚佛,佛是什麼?我們又是說:佛就是道理。是啊,佛就是道理,因為佛是覺、是悟,覺和悟就是道理,所以這就是道理。所以佛,他的身相,他已經沒有在人間了,但是他覺、悟,他法身還在。這就是道理存在,事相已經「滅」,沒有了,就沒有。所以,「非實」,這些故事都是方便法。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樣,每一天過的事相,現在求不可得,這很沒有辦法;昨天那個時間的事情,你要再拿出來看,是沒有了,何況時間過程?

所以,「於昔教所說」。過去所教育、所說的一切,所「行因得果」,不論是談因緣、說故事,這都是過去的因、緣,所造作的事情。同樣的,我們慈濟在做,因為這件事情,需要趕緊及時、趕緊去付出,這個過程中有人、事、物,但是付出之後,那就已經過去了。這個事情過去了,事相久來也沒有了,但是道理、故事是存在,只能說故事,無法存在它的事相。所以說起來,這叫做「行因得果」,這就是他的過去。「皆是方便」,這些都是方便,都是這樣的過程。所以,心中有疑,要趕緊去除,不要有疑。所以,「方便分別」。

方便分別:
非謂以言語宣示
皆各有顯現之事相
如住宮、出家
八相成道之相
共見共聞者皆是

這個方便的分別,「非謂以言語宣示」。其實言語要向你說,這樣在說,要再拿出來看,就是看不到;說過了只是聲塵入耳根而已,所以這全都是言詞。「聲塵」是一個名稱,「耳根」也是一個名稱,所以這耳根,耳朵都在,但是聽不到,那是意識敗壞掉了。根、塵、識要合起來,才是有作用。所以我們那個「識」,這個耳神經,若有所壞,只有這個相,它就沒有這個功能,這就是敗壞,沒有了。所以說,「非謂以言語宣示」,這個語言,也是一個功能而已,所以,我們要好好將語言功能,會入我們的心,去通徹那個道理。

所以,「皆各有顯現之事相」。用語言來形容有這樣的事情,就是只有能夠用語言來形容,所以你在宣導法,也是同樣用語言而已。所以「如住宮、出家、八相成道。」就像佛陀顯相人間,皇族誕生,皇宮長大,住在皇宮的裡面。發現到道理,要去求理,所以他要出家、離皇城,出皇宮、出家去了,去求道、去修行,然後坐菩提樹,覺悟了,開始說法,最後取入滅,這全都是佛總共的八種階段,來人間。佛陀就是用這樣的過程、語言來說過去的成就,來教育。

又既言然燈佛等
則行因得記之事
又復言其入於涅槃
即如今經唱將入滅
悉是方便

「又既言燃燈佛等,則行因得記之事」。這是因為這樣,有走過,有這樣修過,所以才能夠得到,那尊佛為我授記,九十一劫之後,能夠成佛;這個事件,這是有的,不是沒有的。但是,在那時候經過的事實,現在用語言來表達,「又復言其入於涅槃」,那就是那時候的燃燈佛入涅槃,未來我的身體,將來也都要取入滅,這全都是方便;燃燈佛的入滅、釋迦佛的入滅,同樣,這全都是方便。

各位,真的是「如是皆以方便分別」,種種的道理,無不都是以方便,因為「言語道斷」,所說的,要拿過去來教育現在。所以過去的,就已經是過去了,尤其是很久、很久的時代,過去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因為道理是永恆不變,生態也是永恆不變。人生的生、老、病、死,同樣永遠的,人生就有生、老、病、死,這是事實、這是道理。人是不斷淘汰、不斷地更生,就是生、老、病、死,但是去又再來,去再來,這來來去去,這時間就是在分分秒秒連接著,無不都是過去、現在、未來。

所以,我們要很清楚,這種過去、現在、未來,所累積的事相,無不都是行因、成果,這種「行因」。我們分分秒秒,開口動舌、舉步動足,這都是在「行因」。這就是我們修行的過程,從短時間一直到長時間,從初發心,這念心的堅定,一直一直到未來。這無窮盡的時間,要把握好最初的一念心,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9月29日~
回頂端 向下
 
20231006《靜思妙蓮華》行因得果 為方便說 (第1518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