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31010《靜思妙蓮華》處處自說 令眾歡喜 (第1520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0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1010《靜思妙蓮華》處處自說 令眾歡喜 (第1520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
發表主題: 20231010《靜思妙蓮華》處處自說 令眾歡喜 (第1520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20231010《靜思妙蓮華》處處自說 令眾歡喜 (第1520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周二 10月 10, 2023 11:14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0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1010《靜思妙蓮華》處處自說 令眾歡喜 (第1520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31010《靜思妙蓮華》處處自說 令眾歡喜 (第1520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20231010《靜思妙蓮華》處處自說 令眾歡喜 (第1520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周二 10月 10, 2023 11:52 am

20231010《靜思妙蓮華》處處自說 令眾歡喜 (第1520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聞法身心喜悅,得未曾希有想,斯妙法濟群生,如蓮華出水開。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以此清淨之法水,淨行者之心器,且使生佛心田之佛種子,微妙法水,從空而注,以淨其心器。
⊙「諸善男子!若有眾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隨所應度。」《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亦復現言當入涅槃,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能令眾生發歡喜心。」《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說法之相不同,皆不離化身之妙用;但眾生根有淺深、機有遲速。
⊙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處處自稱應身名號,各各不同,及以年紀大小亦異。
⊙處處自說:現跡利群生。橫論即昔日十方國土,豎論即過現之間,處處行因遍諸方土。
⊙名字不同:形既應機示現則有名字,因名召體,機有大小,形有勝劣。此約示現佛法界身,名字不同。若現九法界身,無量無邊,可以意得。
⊙年紀大小:此明壽命長短。大即勝應,小即劣應。劣應現壽有量,勝應現壽無量。壽命不同,名字不同,現身亦異,此皆隨所應度而利益之。
⊙亦復現言當入涅槃:佛真法身,猶若虛空,本無終始,言涅槃者。悉是為生方便示現。
⊙佛在世間,不生難遭之想,言入涅槃,令其戀慕渴仰而得解脫。所請應滅度者即現滅度。
⊙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為令眾生得妙法故,假諸方便,而為演說。
⊙又以下,聲益。小身短壽,說於漸教,故云種種方便。大身長壽,說於頓教,故云說微妙法。
⊙能令眾生發歡喜心:能令前機聞法解悟,發歡喜心。能令等,四悉施化,二益隨機,投其所好,故得利益發歡喜心也。過去益物竟。

【證嚴上人開示】
聞法身心喜悅,得未曾希有想,斯妙法濟群生,如蓮華出水開。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聞法身心喜悅
得未曾希有想
斯妙法濟群生
如蓮華出水開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要用心!聽,要好好記憶。法,傳是不簡單;說,也不是很容易!種種因緣一定要合成,因緣若有所缺,法要完成,聽也很困難!請大家要用心、要記憶,落實、受用啊!所以,「聞法身心喜悅」,得未曾有。這是要期待人人日日聽法,日日都要有歡喜心,日日聽法都要沒有厭倦的心;每天聽,每天都有清新的歡喜,這清新的歡喜,那就要身體力行,所以要很用心啊!聽法要深入,身,是要聽來我們身體力用,這法在我們的身上起效用。這個方法可以做,所以我們的身可以用,所以身,還有心,你要入心、你要記憶,從內心的歡喜,身體就能夠去力行;身體力行就產生了歡喜。

付出幫助人,原來是這麼輕安、這麼容易、這麼歡喜的事情!平時沒有去付出,覺得這是很困難,但是付出了,原來捨,捨我們的力、捨我們的愛去付出去,這樣之後,那個心,愛的付出回歸回來,是那分的喜悅。只要我們願意付出,自然我們的心,就有歡喜的那個感覺,這種的喜悅「得未曾有」,這次做的比上次更加歡喜,做得更加有意義。過去雖然在做,但是做久了,感覺就是這樣而已,又再起動一下、又再加力一點,我們有不同的形態、不一樣的做法,不是只有墨守在一個範圍,我們還有有餘的力量,還能夠幫助、超越其他,還是有力,不是只有這一點點而已,還能夠付出。

就像這樣,愈做愈歡喜,我們常常聽到人這樣說:「開始做很歡喜,愈做又愈歡喜。每一次做的,增加歡喜的感覺。」所以,「得未曾希有想」。原來我對這個境界,那個感覺印在心裡,很歡喜。這種每一個境界不同,境界是「相」,我們的心去感覺,這叫做「想」(siong)。「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我們有緣到這個境界,我們去付出,那個心的喜悅,真正是未曾有。所以,不斷要有新的感覺,聽法要常常感覺,「苟日新、日日新」,要有這樣的感覺。每天在聽,新鮮,不是,「唉呀,昨天也聽這樣,今天也聽這樣。」昨天你聽這樣,沒有感覺到,今天你聽這樣,有體悟到。同樣的法,反覆在那裡說,過去沒有心得,現在心有所得,所以我們現在聽到心喜悅;同樣一句話,昨天聽到沒有感覺,今天聽到有心得,這就是我們「聞法身心喜悅」。聽法要「苟日新、日日新」;同樣這些法,我們反反覆覆這樣聽起來,「心得」那個時候就是喜悅了。

就是緣那個境界去付出,每一個境界,成了,我們的感覺一直又增長了,這叫做「想」。常常說,「相」下面一個「心」,每一個相不同,每一個境界的形象不同。我們用心用到那裡,我們就有這樣的印象,所以這法在我們的心,我們要「新」,日日新,我們的心,聽法的心,也要時時有新鮮感。不要說「唉呀,老舊了,老舊的法一直說」。經典本來就是千古不變,不變的法才是真實法,本來就是老舊,所以我們要很用心,「苟日新、日日新」的心情,來聽法。所以,若能夠這樣,「斯妙法濟群生,如蓮華出水開」。這妙法能夠利益群生,我們若心有所得,自然我們的法就能夠普被,普遍來滋潤眾生。所以,就像蓮花在水中,在泥與水之中,看它,這泥供應的肥分,它已經出那個水面來了,那個蓮出水面在盛開,那種很微妙,出污池的蓮華是那麼的清淨。

這同樣的道理,常常告訴大家,污泥是因為有蓮花,所以美化了,而蓮花是因為污泥,所以它盛開了,這是何其微妙啊!濁與淨,能夠在源頭這樣起來。佛法就是在芸芸眾生中,會合眾生來講說佛法,同樣的道理,所以「斯妙法濟群生」,蓮花在污泥顯出,就是在污濁中,現出了蓮華,同樣的微妙!因為這樣,我們佛法經典,就是這樣在讚歎,「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這我們讀經的開頭,不就是常常這樣唸過去嗎?而我們有體會到,「無上甚深微妙法」嗎?當你要開經來讀誦的時候,這本經的裡面,是有無上甚深微妙法的法,那個道理存在。我們有起恭敬心,開始要來開啟這個妙法,我們讀經的目的是什麼呢?是要成長自己的慧命,從慧命要發揮悲智雙運,這才是真正的讀經。「經」能夠發揮無限的力量,在我們的身心,讓我們發心、讓我們身能夠身體力行,這是無上甚深微妙法,啟發我們的心智,就是微妙法。

法是「百千萬劫難遭遇」,要聽佛法不是很簡單,要種種的因緣會合。尤其是法要繼續、繼續每天聽,這是很不簡單,要懂得珍惜,不要因為它每天有,所以「加減聽」,應該要很用心。「我今見聞得受持」。現在,我已經看到這樣的法,我也體會到了,我的身心都受用了,我應該要珍惜它,要長長久久、生生世世都要受用。我們應該要發這樣的願,身、口、意,還要再弘誓願;弘誓願,就是「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的誓願就是要深入,真正要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的真實義,我們若不了解,那我們讀經就白讀了,聽經也是白聽!

以此清淨之法水
淨行者之心器
且使生佛心田
之佛種子
微妙法水
從空而注
以淨其心器

所以,「以此清淨之法水,淨行者之心器」。我們就要有一個清淨的心器,器具,我們的心,要洗得清清淨淨,才來用這個法水,這個法水要裝在清淨的器具。就像我們要喝的水,桶子若沒有洗乾淨,較清的水裝下去,也不行。所以,法,要清淨心來接受法。所以,「淨行者之心器」。我們既然修行的人,既然有心的人,我們就將我們的心,好像一個裝水的器具,我們要洗得乾淨來裝淨水,將法裝入我們的心來。甚至使我們的心,能夠生佛心這個田的種子,所以,微妙的法水,能夠滋潤我們的心田,這個清淨的法水,是「從空而注」,〈藥草喻品〉就是期待,期待有雨水來滋潤地上的種子,讓它盛開。同樣的道理,希望我們真正清淨的心,來接受清淨微妙法,要用心。

前面的經文這樣說:「諸善男子!若有眾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隨所應度。」

諸善男子
若有眾生來至我所
我以佛眼
觀其信等諸根利鈍
隨所應度
《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就是:「善男子!若有眾生來到我的面前,我用佛眼……。」說過了,佛陀具足「五眼」,來分析這個人的根機,「他的虔誠、他的根機有多大,我就適應他的根機;他的相信,那個信力有多少,我就說多麼深,或者多麼淺的法給他,適應他的根機所能接受。」因為這些根機,有利、有鈍的根機,所以,「隨所應度」而說法。

接下來這段經文這樣說:「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亦復現言當入涅槃,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能令眾生發歡喜心。」

處處自說
名字不同
年紀大小
亦復現言當入涅槃
又以種種方便
說微妙法
能令眾生發歡喜心
《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這段經文就要來說,說法,「說法之相不同,皆不離化身之妙用」。我們前面有說過法身、應身、報身,我們全都有說,前面已經說過。現在就來說,這個「相」,「說法之相不同」。

說法之相不同
皆不離化身之妙用
但眾生根有淺深
機有遲速

佛的應化身在人間,是隨機不同而應化人間;隨眾生的根機,隨眾生的生態,所以應化人間,佛陀,他的應身,就是這樣應機而來的妙用。佛陀在六道中應眾生的根機,應眾生因緣而化度眾生,這我們應該要清楚。「但眾生根有淺深,機有遲速、敏捷」。眾生的根有淺的,微劣的小根,就像〈藥草喻品〉,有小根、小枝、小葉,雨水若落下來,適應它多大的葉子,滋潤多大;多粗的枝、多細的枝,就適應那個根和枝和葉,這就是應眾生的根機。有的接受到這個水,很快就滋潤了,有的水落下去變成一粒珠,這粒珠它還是再滴入土,葉子,它就沒有沾到水。同樣的道理,有的是慢慢地吸收,有的很快就吸收。我們人也是這樣,法,在他的身邊,有的人好像沒有用到,有的人很快就吸收;有的人是慢慢地來,來感覺,慢慢吸收,同樣的道理。所以,「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

處處自說
名字不同
年紀大小:
處處自稱應身名號
各各不同
及以年紀大小亦異

就是應這樣根機,「處處自稱應身名號」,不論到哪裡都有名字。佛陀來到世間,在皇宮,叫做悉達多;修行、成佛,人人稱他「如來」、「世尊」、「佛陀」,這不一樣的名稱。這就是有這樣隨機應化,今生此世是這樣的名稱,過去生世、來生世又是不同。所以,「各各不同,及以年紀大小」,都有異。佛陀今生此世也有幼年的悉達多、少年的悉達多、中年的修行者,到了中年以上來了,開始就是要稱「佛」了,不同了。「處處自說:現跡利群生」。

處處自說:
現跡利群生
橫論
即昔日十方國土
豎論即過現之間
處處行因遍諸方土

佛陀成佛之後,到處都有說:「過去在哪一個地方,遇到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根機,有什麼樣的煩惱,我為他說什麼法。」今天向這些人說,昨天有遇到這樣的人,就引過去,有過煩惱的眾生來問佛;佛就說昨天、過去用什麼法,為他啟發,說給今天的人聽,這就是說過去法。比昨天更長的過去,再過去、過去,比今生此世再過去,過去的法就是這樣處處不同,處處根機、煩惱不同,用不同的方法來輔導、來教化,這就叫做「現跡利群生」。這樣的環境、這樣的人,應這樣的事物,為他說法,利益群生。

這是橫向來說,就是「昔日十方國土」,「橫」的來說;那就是這個世界,空間在那裡、在這裡,叫做橫的。我在什麼地方,與什麼人說的話;若是直的,是過去、現在、未來,同樣的道理,不論是橫和直,全部到處都是這樣。「處處行因遍諸方土」,就是這樣,就是不斷,不論是時間,「六度萬行」,不論是空間,也是「六度萬行」,就是這樣,「橫」、「直」普遍,無時不在。

所以,「名字不同」,不同的空間。在這裡的空間,用臺語說的,你是什麼名字?到日本說的,你是什麼名字?這聽起來都不太一樣,儘管用臺語、用中文叫的名,你去到外面的國家,別人用外種的語言,來稱呼你的名,聽起來,好像不是叫我的名字,不太一樣。何況現在的人要說的名字,我都聽不懂,你到底什麼名字?不是英文,就是德文,要不然就是葡萄牙文,他們的名字,「明明就一個中國名字,你怎麼那麼多名字」,這同樣的道理。

名字不同:
形既應機示現
則有名字
因名召體
機有大小
形有勝劣
此約示現佛法界身
名字不同
若現九法界身
無量無邊
可以意得

「名字不同,形既應機」而示現,何況佛陀在不同的地方,應化身,就是在不同的地方出現。過去的佛陀,我們現在說的,已經是用我們人間的時間,說二千多年,其實,他二千多年前的佛陀,再來人間,不知道經過幾次,或者在這個空間,是天堂、地獄,或者在畜生道,不知走過幾次去度化眾生,這是諸佛菩薩的心願。「四生慈父」,「三界導師」,無處不在,這當然他是「應機示現」,這個行跡不同,名字也是一樣不同,那個身體也不同。這就是這樣,佛陀的心願,在五道之中,遍布佛陀所教化的行跡。

有勝機、有劣機,殊勝的根機,那就是很敏捷的根機;若是劣,那就是比較愚鈍的根機,有的是向不同、不同的,這觀念,知識都不同,他用不同的方法,適應他們的根機,這就是顯示,「佛法界身,名字不同」。佛,他在不同的形態世界,他用不同的名字。「若現九法界身,無量無邊,可以」,我們意應該就要能夠體會。

「九界」,記得幾天前說的,「五趣雜居地」,我們有聲聞、緣覺,也有菩薩,還有天、人、地獄、餓鬼、畜生,這些界合起來叫做「九界」。佛陀在這個九界眾生之中,就是隨時應機現形說法,這就是佛陀普現十方世界。不論是應世間這個壽命的長短,他就來人間現那個時間,佛陀的時代,現八十歲的壽命在人間。所以,「明壽命長短」。

年紀大小:
此明壽命長短
大即勝應
小即劣應
劣應現壽有量
勝應現壽無量
壽命不同
名字不同
現身亦異
此皆隨所應度
而利益之

「大」就是勝,就是用大法來適應;「小」即是劣,所以這叫做勝、劣的根機。「大機」,就大法給他,大法;「小機」,就給他較輕微、小的法。所以,「劣應現壽有量」。看看眾生的根機,眾生的根機若可以,需要,趕緊快給他,他就趕緊能夠接受,能夠發揮他的良能;若是根機劣,就耐心。眾生若壽命短,可能要把握時間,用小法先為他種一個善因,根機若較深的,他就要用「頓法」,讓他趕緊了解,這就是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施教的方法。「亦復現言當入涅槃」。

亦復現言
當入涅槃:
佛真法身
猶若虛空
本無終始
言涅槃者
悉是為生方便示現

佛陀也會示現,這八十年齡,到了年老的時候,和我們人都一樣,同樣,他也有到老邁的階段。所以開始就要「現言」,開始說:「我年紀大了,我再不久了。」這「佛真法身,猶若虛空」。其實佛的真正的法身,就像虛空一樣,「本無終始」,本來就沒有終始,沒有什麼開頭,也沒有時候的結束,沒有!但是應眾生所需要,所以,他就有壽命現給大家看,說,我老了。不是我老了,大家也老了,我們在〈信解品〉,難道不是嗎?弟子也都自己譬喻,我已經老邁了。對啊,人就是這樣,現這個相。所以,佛的真法身,我們也常常說,理,法身就是理,理就是遍虛空法界,「本無終盡」,本來沒有盡頭。言有「涅槃」,就是「悉」,完全是為了眾生,要來度眾生。所以,他就有這個壽長、壽短,用這種的方便法現相在人間。所以我們要很用心體會。

佛在世間
不生難遭之想
言入涅槃
令其戀慕渴仰
而得解脫
所請應滅度者
即現滅度

「佛在世間,不生難遭之想,言入涅槃」。這些人,若是不懂得要珍惜,佛陀就一直會告訴大家:「再沒有多久,我就將要入涅槃了,你們若不珍惜,我將要入涅槃了。」人間的壽命有限了。「令其戀慕渴仰(而)得解脫」。讓他們能夠知道:若不趕緊把握,將要不見了。所以,他們就會趕緊精進。「所請應滅度」。就這樣,就趕緊,要將法趕緊來請,請佛詳細說,要不然佛要入滅了。彌勒菩薩豈不就是這樣呢?趕緊懇切,請佛趕緊,趕快說法,這些人,大家,還有很多新發意的菩薩,聽進去擔心會有懷疑,未來可能他們若懷疑,就沒有人可以解,請佛要趕緊解釋,擔心他們會受懷疑。所以,「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

又以種種方便
說微妙法:
為令眾生得妙法故
假諸方便
而為演說

所以佛陀趕緊,趕快用種種方法,應這個人間、這個時間,過去根小、微劣根機的人,佛陀用方便法趕緊為他們說法,應機;若根機深的,趕緊引導他們直接接受大乘法。這時間再留下來沒有多久了,用方便微妙,可以適應所有的根機,這樣的法來度化。所以,「令眾生得妙法故,假諸方便」,就是借這些方便來說法。所以,我們下面就是以聲聞,用聲音來利益,讓人聽進去,有辦法聽。

又以下 聲益
小身短壽
說於漸教
故云種種方便
大身長壽
說於頓教
故云說微妙法

有的眾生,有的人就是命短,來不及了,所以他要趕緊應用他的根機,再剩的壽命沒有多少,那就要趕緊用方便法,趕緊引導他種一個小小的因緣,來生再有緣接觸佛法。這個小身命短,這個生命短暫的物體、生命體,包括人、包括其他,他要用種種法,說「漸教」。因為他的根機太劣了,無法很快接受,也就要用方法來接引他,「故云種種方便」。沒辦法,佛陀總是要用這個小法,來度眾生。所以,「大身長壽,說於頓教」。就是說大法,「頓教」就是開門見山,說真實一乘實法,這就是大法。若是小根機,那就是用「漸教」,哪怕這一輩子,無法一下子就聽到大法,至少為他種一個善根,將來還有機會,用這樣慢慢地教。再者,「能令眾生發歡喜心」。

能令眾生
發歡喜心:
能令前機聞法解悟
發歡喜心
能令等
四悉施化
二益隨機
投其所好
故得利益
發歡喜心也
過去益物竟

我們能夠讓眾生發起歡喜心,看到佛法發歡喜心。「能令前機聞法」,能夠讓前面的那個根機,聽法的人能夠解悟。現在釋迦佛在法華會上,就是為這些已經來,已經很久了,過去無量數劫以前,已度化的人,那些菩薩,這都是前面的。還有,前面所說過的根機,包括在內,有的是利根,有的是劣根,就是這樣用種種法,趕緊將他們集合會遇起來,讓他們小根的人,能夠接受到小法,慢慢去體會、去了解,善根深入他們的心,來生還有機會。頓教,就是說給很利根的人、很大根機的人,他收納法進去之後,讓他堅定道心,讓他能夠延續這分法,再更加深入。這種聞法,這過去的根機,因緣集合來,讓人人同時聽,同時歡喜。

你即使是漸機的人,就是較劣根,他也能夠清楚。即使是新發意的菩薩,他現在聽,為他解釋得好,後面他若碰到,遇到時,他會心開意解,慢慢知道。過去的,我們讓他更加清楚、更加了解,堅定道心。所以,不論是資深,還是資淺,全都皆大歡喜在這個法會上。在這場《法華經》大法會之中,他們可以人人,各種的根機,三機普被,可以各個得到歡喜心。

所以,「能令等」,「等」就是前面說過的這些人,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人,讓他們定下這念心,「四悉施化」,「四悉壇」我們過去說過了。我們要很用心,入那人群中,好好將他們帶出來,完全以法利益眾生。所以,所有的利益全都要隨機,不論是「自利」,或者是「利他」。我們「自利」就是益自己,「利他」就是益他人,大機、小機,大、小根機,這我們都要好好入群。我們要布施,我們要利行,我們要愛語,我們要去同事,就是同入群中,去好好度化眾生。大小根機要普被,所以「投其所好,故得利益發歡喜心也」。

是啊,我們要布施,「布施」就是付出;我們要「利行」,我們所做一切一切,就是要利益群生。我們要用「愛語」,說出了適應他根機,能夠接受的法,「愛語」。我們一定要入人群去,去度化眾生。這麼簡單,我們若做得到,就是自己利益、利益他人。小根機的,我們也可以利益,大根機,我們也可以利益,這我們就能夠投其所好,他聽到都很歡喜、做得很歡喜、聽得很歡喜,都是有利益。所以,這發歡喜心,讓大家歡喜,過去也是這樣,是利益,現在也是、未來也是!這就是要如何來利益一切眾生,就是這樣用心過來。所以,人人要把握時間,時時要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10月1日~

【附註】〔四悉檀〕(名數)佛之說法不出四悉檀也。悉檀Siddha^nta者,古師一譯為成。謂以此四法成就眾生之佛道,故名。南岳解悉為漢語普遍之義,檀為梵言檀那之略,是施之義。佛以此四法普施眾生,故云悉檀。天台隨於南岳,愚案悉檀與新譯之悉曇同,成就之義也。一世界悉檀,佛先順凡情用人我等假名隨順眾生所樂而說世界之法,令聞者歡喜適悅。二各各為人悉檀,佛說法鑑眾生之機,隨機宜之大小,宿種之淺深,說各人所應之法,令彼發起正信,增長善根。三對治悉檀,貪欲多者教以慈心,愚痴多者教以因緣觀,如是施種種之法藥,除遣眾生之惡病。四第一義悉檀,佛見眾生之機緣既熟,說諸法實相,令彼入於真證。要之佛始說淺近之事理,令聞者適悅者,世界也,令眾生生善根者,為人也,除遣眾生之惡病者,對治也,遂使悟入聖道者,第一義也。智度論一曰:「有四種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為人悉檀,三者對治悉檀,四者第一義悉檀。四悉檀中總攝一切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皆是實相無相違背。」 (以下略)(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四攝法〕(名數)一布施攝。謂若有眾生樂財則布施財,若樂法則布施法,使因是生親愛之心,依我受道也。二愛語攝。謂隨眾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因是生親愛之心,依附我受道也。三利行攝。謂起身口意善行利益眾生,使由此生親愛之心而受道也。四同事攝。謂以法眼見眾生根性,隨其所樂而分形示現,使同其所作霑利益,由是受道也。仁王經中曰:「行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梵 catvāri sajgraha-vastūni。(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回頂端 向下
 
20231010《靜思妙蓮華》處處自說 令眾歡喜 (第1520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