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31013《靜思妙蓮華》如來實見 三界之相 (第1523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1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1013《靜思妙蓮華》如來實見 三界之相 (第1523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
發表主題: 20231013《靜思妙蓮華》如來實見 三界之相 (第1523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20231013《靜思妙蓮華》如來實見 三界之相 (第1523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周五 10月 13, 2023 10:05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1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1013《靜思妙蓮華》如來實見 三界之相 (第1523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31013《靜思妙蓮華》如來實見 三界之相 (第1523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20231013《靜思妙蓮華》如來實見 三界之相 (第1523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周五 10月 13, 2023 1:11 pm

20231013《靜思妙蓮華》如來實見 三界之相 (第1523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諸修菩薩行者,遠離顛倒瞋恚,而無彼我之想;於諸眾生,設有橫逆侵加於己,悉能安樂行住,忍受心無所動,是為忍辱方便。
⊙「然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皆為度脫眾生,或說己身、或說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諸所言說,皆實不虛。」《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意如何?如來智慧,稱如實理,唯佛能如實知見三界之相。
⊙即是如實證於平等常住法身。如空華之體,本為清淨虛空,能悟空華即見虛空清淨。
⊙無有生死、若退若出:本來空寂,如太虛空,實無有生及以老死,若退轉,來若出離者。
⊙無有生死:無有二種生死之苦果。若退出:有五住集名退,有二死果名出,結上二句因果。
⊙亦無在世及滅度者:亦無在生死之世,及入涅槃之滅,此二俱滅,故云亦無。
⊙非實非虛:非於滅度之實,非於生死之虛。非實故不同凡夫,執迷取相。非虛,故不同小乘滅色取空。
⊙非如非異:非於出世之真如,非於世間之隔異,以六道眾生見三界為異,異即有。
⊙三乘見三界為如,如即空;佛見三界非如非異,雙照如異,即中道。
⊙有實在因緣及實在作用之法為實;與實體不相應之假法為虛。等同為如,差別為異。
⊙誠心誓願度眾生,正心誓願斷煩惱,信心誓願學法門,實心誓願成佛道。
⊙大慈無悔愛無量,大悲無怨願無量,大喜無憂樂無量,大捨無求恩無量。

【證嚴上人開示】
諸修菩薩行者,遠離顛倒瞋恚,而無彼我之想;於諸眾生,設有橫逆侵加於己,悉能安樂行住,忍受心無所動,是為忍辱方便。

諸修菩薩行者
遠離顛倒瞋恚
而無彼我之想
於諸眾生
設有橫逆侵加於己
悉能安樂行住
忍受心無所動
是為忍辱方便

各位菩薩,要用心!修行,修行菩薩,我們既是發心修行,修行,我們必定要身、口、意,還需要弘誓願。誓願是很重要啊!長長久久,歷盡塵點劫時間,一定要這樣不斷一念心,願、行要維持下去。所以,時間這麼長,我們一定要立誓願,才有辦法「遠離顛倒瞋恚」。因為我們有誓願力,我們就會堅持,這個顛倒瞋恚,我們會時時提高警覺,我們就沒有這顛倒亂想、種種煩惱又靠近我們的身,這是要平時用功!平時的用功,就是要堅定的弘誓願,若有這樣,我們就遠離顛倒瞋恚,「而無彼我之想」。我們已經了解、透徹生命大道理,這是大生命體,不只是自愛,愛天下一切眾生;不只是愛人,更愛一切生命。這就是透徹了解,大生命體的道理,我們最近就是要說這樣。

佛陀發心立願,要讓我們了解真如本性,這念心不是個己,不是個人自己而已,也不只是單在人類。除了人類之外,所有的生命,無不都是含藏著這個真如本性。真如就是道理,一定就是有它的道理存在,所以我們要疼惜道理。我們要愛物如己,要愛物就像愛我們自己一樣,所以沒有「彼我之想」,全都一樣,一切生命,無不都是和我們的共同體一樣。所以「於諸眾生」,這些生命,合而為一,生命共同體。這是佛陀漸漸、漸漸,來教育我們,一直到這個愛擴大到人及物;不只是愛自己,愛人和愛及一切的物,就是生命物,我們都愛。

這一段,我們要如何,去愛這些眾生?去教育這些眾生、去救援這些眾生呢?〈安樂行品〉向我們說過了,「你發這樣的心,一定要耐得住,堪忍」。「設有橫逆侵加於己」,有什麼樣的,對我們是很傲慢、很橫蠻的事情,來加諸我們的身心,我們要如何保持這個道心?所以唯有就是,悉令安樂行住。還記得〈安樂行品〉嗎?安樂行──身、口、意、誓願力。應該如何避開的,如何避,應該如何忍的,我們應該忍。這在〈安樂行品〉,文殊菩薩請問佛陀,佛陀為我們施教這個方法,為我們提醒,讓我們知道要行菩薩道,這念心我們要堅持。所以,「忍受心無所動」。因為我們安住行,安樂諸行,所以我們不受動(搖),一切我們的忍,忍得輕安又自在。

看看秋月高高掛在高空中,只是雲層較重,但是明月還是藏在空中。就像我們心的淨明鏡,還是在我們的內心裡。人人心中都有一面大圓鏡,我們對世間理要很明徹。(2017年) 人醫會,大家雲集在(花蓮)靜思堂,二十幾個國家聚集在這個地方,大家分享,互相勉勵,在歡樂中也有法、有精神的理念。每一個人心中一輪一輪的心月,都是互相相照,應該也是一個歡樂。

明月藏空中,人間,法聚人間,這個法共同來分享,充滿了法喜充滿,應該也就是這樣。互相來分享,人間有什麼樣的苦難,菩薩所緣,苦難眾生,拔苦與樂;眾生的樂,就是我們內心大歡喜的快樂,這就是生命體。愛人,樂人所樂、苦人所苦,這種大生命體、共同感,這應該大家都有體會到了。所以要付出的過程,還是要忍,「忍受心無所動」。不論是上山,或者是下坡,遠路或者是坎坷的道路,大家都甘願去走。為什麼?因為在這條很坎坷道路,那裡面,深山裡面有苦難的眾生,不怕辛苦,忍受體力的疲倦還是向前精進。這對內心絕對不會受到:「辛苦,我要休息!」沒有這個念頭,還是向前前進。

所以,「忍受心無所動」,不會受到坎坷、很遠、難走的路所影響到,還是一心向前前進,因為要去拔除眾生的苦難。已經將它處理好了,眾生安定、平安,下來的時候,大家歡喜,開始回歸了,大家安心、輕安自在,下坡比爬坡更歡喜,總是這樣能夠到平安地來,輕安自在,所以,「是為忍辱方便」。走這一趟這麼辛苦的路,上坡、下坡,只是為了我們有辦法,去幫助那苦難的眾生,運用我們的體力去幫助那個人,和這樣的道理一樣,這就是已經體會到大生命體。那些人有病痛,我們知道、不捨,所以不捨眾生受苦難,菩薩、大醫王願意這樣,克服坎坷的道路,也是整群人走過去。看到這樣的景象,真的是讓人很感動,自己也很輕安自在。

佛陀給我們的方向,菩薩就是這樣去開的道路,佛陀要我們慈、悲、喜、捨,我們同體大悲,我們去付出。無緣大慈,那個人與我們沒有關係,但是我們不捨他受苦難,所以同體大悲;那個人我們已經認識他了,這次拔除痛苦,下次會再來安住他的身心生活,能夠長久去陪伴他,這無緣大慈。就是這樣,這菩薩就是在人間,離我們並不遠,這就是人間菩薩。所以,我們若能夠體會、能夠了解,我們就清楚。所以,我們要趕緊來用心體會,前面我們所說的經文,要很用心了解了。

佛陀現在慢慢將我們的生命體,已經拉近來,這叫做「本門」,「本」的門。我們要如何入佛門來,「大慈悲為室」,我們要入這個大慈悲室這道門,我們就是要這樣進來;給我們的方向,我們開了一條路,我們就要入這個門來。我們入門就要知道,門裡面有什麼東西,所以經文,我們要清楚。前面的經文就是這樣說:「然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

然我實成佛已來
久遠若斯
但以方便
教化眾生
令入佛道
作如是說
《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就是用這樣,很長久、很長久的時間,從現在說過去,與過去一樣的道理,一直塵點劫就是這樣過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生生世世就是這樣,眾生有什麼樣的業力,需要,菩薩絕對不畏辛苦。就像剛才說過的,深山裡,再辛苦一群人也這樣,走很難走的路,爬山上去,那就是追眾生的業,我們要如何去解除他的苦難。既然看到了,我們除了解除他目前,我們開始能夠接引在他的未來,所以「教化眾生」。不是解一時的苦而已,有因緣,我們要再教化他,又再慢慢將他引入佛道,就是讓他更加了解道理。今生此世是這樣,因緣是從哪裡來,讓他好好了解道理,修於未來。

所以,佛陀一直都是這樣在說:「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皆為度脫眾生。」

諸善男子
如來所演經典
皆為度脫眾生
或說己身
或說他身
或示己身
或示他身
或示己事
或示他事
諸所言說
皆實不虛
《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佛陀所說的法,都是為了要度脫眾生。所以,「或說己身」。佛陀就要用很多方便,來譬喻說法,或者是說自己的過去,或者是說別人的過去。說他方佛,他們是如何修行,如何證果,或者是說自己、或者是說別人。「或示他事、諸所言說,皆實不虛」,佛陀所說的,都是真實。

接下來這段經文這樣說:「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

所以者何
如來如實知見
三界之相
無有生死
若退若出
亦無在世及滅度者
非實非虛
非如非異
《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要清楚!這段經文這樣說,「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佛陀就問大家:「大家了解嗎?你們的想法,聽來,你們所解的是什麼呢?告訴你們,如來的智慧……。」佛陀就這樣說,「如來的智慧,稱如實理」,所說的都是如實的道理。「唯佛能如實知見三界之相」。

所以者何
如來如實知見
三界之相:
意如何
如來智慧
稱如實理
唯佛能如實知見
三界之相

因為佛他說這麼多過去的事情,有說自己,也有說其他的佛,在人間這個過程,時間這麼長久。所以佛陀怕我們的意無法了解,他乾脆明講。如來「如實知見」,所看的都是實在,所了解三界都是真實不虛,那就是如來,「如實證於平等常住法身」。因為如來,釋迦佛,他已經將眾生平等,這個真如實性,這個道理,法身就是道理,都一概清楚了。

即是如實
證於平等常住法身
如空華之體
本為清淨虛空
能悟空華
即見虛空清淨

「如空華之體」,好像「空華」。空中,你看到雲,你看它的變化,多種的形態,好像一朵蓮花,好像各種、各類,這只是這樣看過而已,不實在。其實天空是清淨。「虛」,所看的形形色色都是虛幻;「空」本來就是清淨。所以,這是佛陀他所體悟,所以「(能悟)空華,即見虛空清淨」。我們若瞭解了,這個空間,就像你們現在看到,一陣一陣的煙霧,這是空的,空的。其實這片都是清淨,我們若透徹,就會了解。所以,「無有生死、若退若出」。

無有生死
若退若出:
本來空寂
如太虛空
實無有生及以老死
若退轉
來若出離者

我們的生命,原本就沒有生、死,只是一期的壽命在人間,「生」、「死」是名詞。所以,「本來空寂,如太虛空,實無有生及以老死,若退轉,若出離者」。其實我們的心,有時候就是很穩實發心,有時候遇到什麼環境,我們就退失道心了。同樣的道理,我們的心,這個小乾坤,有時候我們的心,很多、很多的心理形象,雜念心很多。有時候心靜下來,接受道理;道理(聽)過了之後,我們受到環境界,這道理退掉了,環境占滿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心就有所退失。所以,「無有生死:無有二種生死之苦(果)」。

無有生死:
無有二種
生死之苦果
若退出:
有五住集名退
有二死果名出
結上二句因果

我們若了解道理,其實沒有什麼樣的生死。生,面對著人間苦難偏多,其實我們的緣若盡了,我們會飄飄然,沒有什麼樣的苦。就像晚上睡了,做夢,脫體了,靈魂脫體了,離開我們的身體,悠哉悠哉,這什麼都沒有,就像睡著了,就是不在我們的身體,悠然自在。所以,不用執著在生死,不過要尊重我們這個身體。身體健康,好好為人間做事;身體,因緣靠近了,已經盡了,我們不用擔心、不用驚惶,安然自在。這我們不用執著在生死,所以「無有生死」,佛陀的境界就是這樣。

所以,若退、若出,總是不論是退或者是出?這個退,退失道心,只是凡夫地有「五住」的煩惱。「五住」煩惱就是「集」,集來了很多煩惱,才有這個生死。就是在生死中,累積了很多的業力,所以我們無法專心在佛法道理,這樣專心進行。所以我們就進進出出,落在這個人間裡、凡夫境界裡,所以我們常常就是在這個地方,因緣果報中。人生苦難偏多,所以我們要有心入道來,我們才能夠脫離生死。所以我們應該是,「亦無在世及滅度者」。我們就不必又在這個住世多久,有什麼樣的生死苦,我們就沒有了。所以,「亦無在死之世,及入涅槃」。

亦無在世
及滅度者:
亦無在生死之世
及入涅槃之滅
此二俱滅
故云亦無

佛陀已經超越了,來人間只是應人間所需要,因緣成熟來人間一趟,應因緣隨機逗教,讓眾生,心地那粒種子,再延續下去,所以這就是因緣。以道理來說,「非實非虛」,一切隨緣、隨理,「非實非虛」。既然「非實非虛」,自然非滅,就是沒有什麼滅度。

非實非虛:
非於滅度之實
非於生死之虛
非實
故不同凡夫
執迷取相
非虛
故不同小乘
滅色取空

因為佛陀來來回回人間,所以「非於滅度之實,非於生死之虛」,不是在滅度裡。因為實在他是又再來來去去,而來到人間,說示生在人間這個過程;過程就是過去了,入涅槃之後也就沒有了。世間人,已經沒有了,沒有就是虛。這個生命不是永恆,這個身體,物質本來就不是永恆,就是這樣用完了,它就解散。

我們也是,「無語良師」也是大體解剖,結束了他這一輩子,這個身體大用,他的身體已經完全就是消逝了,所以這叫做「虛」。不過他已經應他的大用,一期的壽命因緣,他發揮他的大用,同樣的道理。所以,是真的有這個人嗎?真的啊!他的家庭、他的人生,他一輩子之中多彩多姿,愛恨情仇都有過了,然後他選擇菩薩道;在人間為人群付出,最後就是身體大用,再到最後就化為無了,就「虛」了。

所以這個身體就是虛,「非實」。各人一生中做什麼樣的事情,是各人所做的;業,善業、惡業,是大善或者是大惡呢?他就受大果、大報,但是有一個共同,那就是這個身體,最後還是沒有了。不過,這些「無語良師」多數都是不論過去如何,最後歸於方向,這個真理。他也為人間鋪過路,所以就開過道、鋪過路了,所以他現在身體已經就是這樣,最後也歸為已經「虛」,但是「實」還是存在。因為捨此投彼,現在已經是幼小可愛的孩子。他的大體來做最後的大用,其實他的「實」,已經早就在別人的家庭了,可愛的孩子,又再回來了,小菩薩了。

同樣的道理,那就是示「實」,已經去又是再來,中間沒有停歇,在這個軀體,還未完全都將它消滅掉,大用還未完成之前,他已經那個「實」,就是本性,已經到另外一個家庭去發揮了,這就是示「實」,也是「虛」。這都是我們要去相信的,這叫做真如,這是佛能夠透徹了解。凡夫還是「於意云何?」我們的想法又是什麼呢?所以還是用心,因為我們凡夫就是執著,迷在取相,我們凡夫還是執著在,這總是我們要很用心體會。

這種「非虛」,「故不同小乘滅色取空」。大乘法,大乘就是真空,它馬上就發揮它的妙有;體會真空、發揮妙有,所以說「非虛」,故與這個小乘,執著在那個體相不同。「非如非異,非於出世之真如,非於世間之隔異」。

非如非異:
非於出世之真如
非於世間之隔異
以六道眾生
見三界為異
異即有

我們凡夫,就是執著在現在此世,往生了,這個軀體還在那裡,到底他的來生在哪裡?無法清楚。佛陀,他了解,軀體雖然在這裡,但是那個「中間」我們幾天前說過了,「中間」,那個中間,他已經到那其他的地方去了。所以,在小乘人的理解,「非於世間之隔異」。就是在這個「中間」,我們無法去清楚、去了解。所以,「以六道眾生,見三界為異」。六道的眾生所看的三界,是很粗重,佛陀所看的三界,真的是很輕安自在,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

三乘見三界為如
如即空
佛見三界非如非異
雙照如異
即中道

「三乘見三界為如,如即空」。「佛見三界非如非異」,所以「雙照如異,即中道」。佛陀他也不執空,他也不執有,空有會合。所以,我們前一段經文也一直在說,菩薩湧現出來之時,不住地,也不分東西南北,從地湧出,住此界,「下方空中住」。那就是表示行中道,不執空、不執有,他透徹了解一切皆空了,不用在那裡執相了。但是,他就是了解,這個空中的妙有,空,有空的道理,奧妙的道理。看看,虛空法界,為何是同一個虛空,我們這裡天亮了;現在,幾個國家現在正是晚上,準備要休息之時了。同在一個虛空裡,是為什麼日夜不同呢?

在佛陀已經了解了,這種天地日月的運轉,過去佛陀就已經,這個三界裡面如何構成,道理很深,解釋得很清楚。我們眾生的業力是如何累積,累積出了時間的長短。眾生界,壽命長短,不同的眾生界,不同的時間;光是說我們人的生命、壽命,與其他種動物的生命,生命、壽命又不同!光是在我們所看得到的生物界,佛陀就已將這個身體、形態的壽命,為我們解得很清楚。所以又再向我們說,四天王天,那些人他們過一天,是我們的五十年,我們的壽命比他們的壽命短。我們與忉利天比較,更是短,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的一百年。現在的天文學也是有這樣證明,(行)星,星球繞太陽,我們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在水星那裡是八十幾天而已,繞一圈。一直一直到了,它(海王星)繞一圈,是我們已經過一百六十多年了。

總而言之,佛陀在科學還未發達以前,就已經為我們說得很清楚。所以,佛所見的「三界」,與我們眾生所理解的不同;佛陀所說的空間,與我們所看的、見解,也是差很遠,我們只好就是要用心接受;佛陀所說的道理,我們好好用心來體會。所以,「實在因緣,及實在作用之法為實」。

有實在因緣
及實在作用
之法為實
與實體不相應
之假法為虛
等同為如
差別為異

我們現在最好的就是相信現在,現在我們所造作的因緣;我們在做什麼,這就是「真實在」。我們所造作的,「與實體不相應」,是「假法為虛」。我們所在做的一切,做了就過去了,你要將它認真嗎?這只是在記憶之中,昨天和今天的足跡已經沒有了。我們那個過去的時間,沒有就是沒有了,縱使再一秒鐘再回來,就是另外的一秒間。這是實呢,還是虛呢?但是我們分分己獲,造惡、造善,已經歸於我們的生命體中。我們相信嗎?不相信,那就是虛;相信,那就是實。

所以,我們在這個觀念,「與實體不相應之假法為虛」。我們所做,其實過去了也不必執著。我們就明明知道,過去的就是過去了,還執著什麼呢?做真實法,為人群付出,我們就不用執著了,何況過去的人我是非、愛恨情仇,還是在執著什麼呢?所以,我們要很清楚,一切皆空,但是「空中妙有」,所有的因緣、所造作的還是真如,歸於那分的道理。真如,沒有其他的東西,就是真理,就是回歸於道理。我們的造作一切,「等同為如」,就是真如,就是道理;「差別為異」,我們若去將它分別,差別就是異。總而言之,我們要用心,要付出,我們一直用誠心在付出。「誠心誓願度眾生,正心誓願斷煩惱,信心誓願學法門,實心誓願成佛道」。

誠心誓願度眾生
正心誓願斷煩惱
信心誓願學法門
實心誓願成佛道

這就是我們誠、正、信、實。慈濟人,人人一定要發這樣的大心,去行「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那就是要誠意;煩惱無盡要誓願斷,就要用我們的正心、正念,斷煩惱。所以,我們「法門無量誓願學」,那就要用我們的信心來學法門;而我們誓願成佛道,「佛道無上誓願成」,我們就要用真實的心,來發心立願。所以,我們身體力行,我們要很用心,我們才有辦法去力行著,大慈、大悲、大喜、大捨。

大慈無悔愛無量
大悲無怨願無量
大喜無憂樂無量
大捨無求恩無量

「大慈無悔」,選擇這條路走,我們永遠不後悔,所以我們要無悔,「愛無量」,我們要用無量的大愛,為眾生去付出。

「大悲無怨」,我們絕對無怨,不論是什麼事情,我們絕對沒有怨歎;如何付出,付出無所求,人要如何對待我們,我們不怨歎,這是我們的心願。所以「大悲」,同體大悲,無怨,就是「願無量」。

大喜,「大喜無憂樂無量」。我們自己歡喜、自己甘願,願意付出,絕對沒有埋怨;我們沒有煩惱、沒有埋怨,每天就是這樣都很歡喜。「大家辛苦哦!」「美滿啊!」,幸福、美滿,這就是如何付出、如何辛苦,就不說苦,是「幸福」、是「美滿」,歡喜。

「大捨無求」,那就是感恩。慈濟人不就都是這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嗎?所以,我們要「誠正信實」、「慈悲喜捨」,這就是我們人間的菩薩行。

「靜思法脈勤行道」,我們要傳承法脈的宏願。這就是慈濟人,大家往前走。所以,「慈濟宗門人間路」,這條路就是我們共同來鋪,是我們發大心的人來開的道,我們是向著佛陀所指示的方向,我們來走。所以這個方向正確了,我們用心來開道,大家鋪出了平坦的道路。所以「慈濟宗門人間路,悲智雙運無量心」。這就是我們大家共同在做的事情。我們人間菩薩所要做的,都沒有離開這些文字,就是這些意義,大家共同一心。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10月5日~

【附註】太陽系八大行星的「公轉」與「自轉」周期
水星一年等於地球 88 日,一天等於地球 58.6 日。
金星一年等於地球225日,一天等於地球243日。
地球:一年有365.25天,一天有24小時。
火星一年等於地球687日,一天等於地球24.6小時。
木星一年等於地球11.86年,一天等於地球9.92小時。
土星:一年等於地球29.46年,一天等於地球10.67小時。
天王星一年等於地球84.07年,一天等於地球17.25小時。
海王星一年等於地球164.8年,一天等於地球16小時。
冥王星一年等於地球248.53年,一天等於地球6.4日。

在 2006 年時於捷克布拉格舉行的第 26 屆國際天文學聯會通過決議,將冥王星降級成矮行星,所以目前太陽系已經變成八大行星。
回頂端 向下
 
20231013《靜思妙蓮華》如來實見 三界之相 (第1523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