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31017《靜思妙蓮華》施教導化 令生善根 (第1525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1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1017《靜思妙蓮華》施教導化 令生善根 (第1525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
發表主題: 20231017《靜思妙蓮華》施教導化 令生善根 (第1525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20231017《靜思妙蓮華》施教導化 令生善根 (第1525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周二 10月 17, 2023 10:24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1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1017《靜思妙蓮華》施教導化 令生善根 (第1525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31017《靜思妙蓮華》施教導化 令生善根 (第1525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20231017《靜思妙蓮華》施教導化 令生善根 (第1525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周二 10月 17, 2023 2:59 pm

20231017《靜思妙蓮華》施教導化 令生善根 (第1525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佛出世間作四生父,為眾生慧命大導師,遍眾生界施教導化,令得出離斷諸惡趣,守志奉道令善增長,持安樂行立宏誓願,哀愍饒益一切眾生,持身口意受教立行。
⊙「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以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以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根性不同、欲樂不同,所造作行為不同,種種憶念、種種思量、種種分別不同故。
⊙性即根性,根性不一,隨機演說,為人益。欲即樂欲,樂欲不一,隨欲設化,世界益。
⊙所喜樂者為欲,以習成之性引欲為行。思念所行為憶想,思量較計,所作行為分別。
⊙行者修持,所修之行有障須除,對治益。憶想即相似解。因有善根,故樂欲,樂欲故修行,修行故得相似悟解。
⊙隨其憶想之解,更為說法,令得入理,第一義益。習以成性,何先性而後欲耶。因有本日根性,能起今日樂欲。
⊙如有煩惱,故有五陰,復因五陰,更有煩惱,性欲亦爾。眾生性欲等,種種差別,令生善根,故以若干等。
⊙欲令生諸善根:佛欲令眾生由此種種轉移化導,發生善根,故須隨緣方便說法,此權說示現之所由。

【證嚴上人開示】
佛出世間作四生父,為眾生慧命大導師,遍眾生界施教導化,令得出離斷諸惡趣,守志奉道令善增長,持安樂行立宏誓願,哀愍饒益一切眾生,持身口意受教立行。

佛出世間作四生父
為眾生慧命大導師
遍眾生界施教導化
令得出離斷諸惡趣
守志奉道令善增長
持安樂行立宏誓願
哀愍饒益一切眾生
持身口意受教立行

要用心!請要多用心!「佛出世間」就是「作四生慈父」。佛陀是「四生慈父」、「三界導師」,這我們人人都是這樣,偈文也常常唸,法也常常聽。我們這一段這麼長的時間,在《法華經》的「本門」之中,完全要體會佛陀他從發心開頭,佛的壽命有多長?壽命不是局限在,二千五百多年前,迦毘羅衛國誕生,那位太子後來成佛,最後入涅槃,不是那個八十年的壽命。我們一直說,佛陀的壽命就是無量無數,用塵點劫,用塵點沙數來算作「劫」,塵點沙數來分析,怎麼算都無法理解時間的數字。也用這麼長的時間,來解說「劫」,解說佛所度化過的,眾生數量的時間,就是盡虛空際,沒有間斷!長久的時間。

來人間目的是什麼呢?關懷眾生,一大事因緣。因為眾生迷失了,人人無法了解為何來生,在人與人之間,為什麼無法互相了解。這不了解的事情很多,有時候即使我們自己,也不了解自己,這就是叫做凡夫。凡夫一切都不了解,無法了解別人、無法了解自己,偏偏人與人之間總是愛計較,所以會產生了很多人我是非,惹來了無量數的煩惱。無量數的煩惱就讓我們造作了,無量無數的業力;業力既成了,就是報,因緣果報。這因緣果報都是由不得自己,生生世世。佛陀就是不捨我們這樣,所以他從塵點劫前那一念心。「塵點劫」,大家還記得,大通智勝佛的時代,十六王子那念初發心,那念大乘心,一直到現在,累生累世來人間,就是要來教導眾生,所以在世間「作四生父」。他的慈悲,就像父親在照顧孩子一樣,世間哪一個父親不關心孩子呢?所以,佛陀他的心看顧眾生,就像父親在看顧孩子一樣,「作四生父」。「四生」,那就是,卵生、胎生、溼生、化生,也就是所有生靈的生命,佛陀都是疼惜、愛護。

這幾天以來一直告訴大家,我們要了解大生命的意義。所謂大生命,不是我們個體的生命,是我們人與人之間的大生命,也不只是人類互愛。看看我們全球的人醫會,每一個國家的大醫王,他在他們的僑居地、他們的出生地,看看他們,同樣這分愛的趣向,用慈濟精神的理念,他們一樣在那個國家,看他們在疼惜病人,不怕辛苦,不論是攀山、下鄉。他們很歡喜,無所求去往診,很長的時間,坎坷的道路去走,到達如何去見苦。人間不是只有病痛,卻是生命要活下去,是那麼不簡單啊!家庭的困苦、交通不便,要出門看醫生都困難。即使可以去看醫生,也沒有那個環境──沒有錢、沒有交通、沒有人可帶、沒有人照顧,類似很多這樣的人。醫護人員浩浩蕩蕩到那個地方去,看到這樣的情形,大家內心會感覺到:來這一趟沒有空過,不是來看病人而已,是學到人生,很多、很豐富的收穫,了解人間的苦難偏多,才知道自己的福,真的是很有福;才知道這樣去為人付出,生命的價值。

他們說,不是只有學到醫療的功夫,這種開了眼界,又學會如何是做醫生,從醫二十多年,也有三十多年、四十多年,也有很年輕,尤其是年輕的醫生,他說:「來學會是如何做「人」的醫生,這就是要身體力行,佛陀是這樣教我們,教如何尊重生命,生命的價值不是只看在個體,是要「大體」──大生命的理念。甚至又教我們,不只是人關心人,「四生」佛陀都疼愛。動物也是生命體,不論牠的生命,是什麼樣的生命體,牠都是有生命,我們要疼愛牠。人要維持生命的營養,不是用動物來滋養人的身體,動物不是生來,是要供應人的口腹,不是。因為佛陀這樣告訴我們,眾生因為業,業力,由不得自己,所以有「六道」──有天道、阿修羅道、人道,有地獄道、有畜生道、餓鬼道。動物都是在畜生道的裡面,這是牠們由不得自己,業力果報。而我們呢?我們人若沒有人的道理,同樣也是動物之一,也叫做「眾生」。我們一般名稱都說「度眾生」;眾生是包括人,包括一切生命體都叫做眾生。所以,我們疼愛眾生,佛陀就是「四生父」。而我們人,強的食弱的肉,問心,自己問心!所以我們要好好知道,大生命體的道理,佛陀是「作四生父」,就都要照顧。所以,人啊,不要去傷害其他的物命了。

所以,佛是「為眾生慧命大導師」,因為佛不只是四生父,也是三界導師。眾生就是因為這樣糊里糊塗,什麼都不了解;不了解世間事、不了解人事互動、不了解自己的生命體。所以很多不了解,所以我們也是在無法了解之中。佛陀為這樣的眾生,希望我們能夠成長慧命,再也不要再糊塗了,我們要開啟我們的慧命。最近這段時間一直在告訴大家,我們要「轉識成智」,要運用智慧,不是只有運用知識;我們要用智慧,要「轉識成智」,希望我們能夠很透徹了解。所以,佛陀為眾生慧命的大導師。我們在人間,在受教育,只是成長知識而已,不論你教育受多高,「知道、認識了」,就是這樣而已。佛陀教育我們的是慧命,是體會大道理,天地宇宙真理,完全攝受在佛性慧海裡。

最近一直在說佛命──佛陀的生命,佛的壽命無量,因為他是用慧命,在時空中不間斷,所以我們無法去測量,佛的壽命有多長。因為佛陀不是用生命,他是用慧命,用這個慧命來教育我們,希望我們人人也要體認慧命。這是來教育我們的,所以是人間三界大導師。所以,「遍眾生界施教導化」。佛陀的教育就是普遍眾生界;眾生界,除了我們人之外,其他的動物。過去也一直常常在向大家提起,各種的眾生都有牠的慧性,其他的畜生也會救人!不論是水底在遊、天上在飛、陸上在走,知恩、報恩的動物,真的是很多。

各位,很多說過的,這些動物的世界,大家再回憶一下,我們就知道,眾生受教都是能夠啟開慧命。所以,我們在佛法中,所要學的是慧命,那就是我們能夠接受佛法,來度化我們、來引導我們,來轉化我們錯誤的習氣,轉化我們錯誤的觀念,讓我們能夠了解人與人之間,如何來善解、如何來包容。我們要能夠理解別人,才有辦法理解自己,所以不論是利他、利己,都是要從佛法中去體會。我們若能夠這樣,接受佛陀的教法,「令得出離斷諸惡趣」,我們才有辦法脫離人我是非,我們才有辦法脫離很多的煩惱,我們才不會再去,複造很多的無明、造業。到了人生短短了,什麼時候我們的生命結束?不知道!在生命結束之後,凡事就由不得自己,要再將我們導向,去哪一個地方呢?

我們常常在看世界,無常的災難重重發生,長久以來受苦難中。看看,獅子山,非洲幾個國家,看看,由不得自己生來的環境,這麼的貧困苦難,人禍、天災不斷不斷。你們想,這難道是他們想去的地方呢?不是哦!是由不得自己,那就是業將他們牽引去的。這個業力是由不得自己,這就是惡趣,惡趣是隨業牽引。佛陀來教育我們,我們現在能夠了悟、覺醒,趕緊與人的關係,我們要趕緊改善,對自己的行為,我們趕緊改變,這樣我們就能夠方向、路,道和路,我們就能夠開得很正確、鋪得很平坦,這都是最近在說的話。所以,佛陀的道理,能夠「令得出離斷諸惡趣」。接受佛法之後,我們必定要「守志奉道令善增長」。我們聽、我們做,看看大家愈做愈歡喜。

是啊,慈濟人的術語,不要說「辛苦嗎?」沒有哦,我們都是說「幸福!」大家的默契就是:「美滿!」一切順利,很美滿。這種「守志奉道令善增長」,愈做愈歡喜,就是很法喜充滿,歡喜啊!

所以,「持安樂行,立宏誓願」,一次一次願意,不斷不斷再投入。這就是佛陀生生世世來人間,而且他的法讓我們用到現在。所以,這理念無不都是用佛法,來「哀愍饒益一切眾生」。這就是佛陀的慈悲,悲憫眾生,來饒益眾生、施教利益眾生,讓我們懂得「持身口意」。我們懂得要如何,好好將我們的身、口、意顧好,我們身體的行為,要做好,我們說話,要說好,我們念念就是要繼續。

一直一直告訴大家,佛法聽來要銘記在心裡,所以記憶在心的、落實在生活的,所以這個意念要念念用佛法;佛法就是做事的方法,我們就要常常記憶住。所以,「持身口意受教立行」。我們持身、口、意之後,我們要再堅定我們的宏誓願,〈安樂行品〉不說過了嗎?所以大家要用心。這是法的精髓,大家要用心來體會;體會我們真正要好好,要依教奉行,了解佛陀的悲心,來教化眾生。

我們現在來看前面說過的經文,來,用心:「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

不如三界見於三界
如斯之事
如來明見
無有錯謬
《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我們眾生無法體會,三界一切一切的真理,佛陀是,如是知、如是見、如是解、如是說,這是佛陀他一切「如如」,明白清楚。凡夫就是不知道,這個真理真的是無法去體會。儘管我們聽這麼多了,我們聽,「知道了、知道了,懂了、懂了」,只是知識而已,沒有深入到我們的慧命去,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體會。

接下來這段經文再這樣說:「以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

以諸眾生
有種種性
種種欲
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
欲令生諸善根
《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佛陀就是這樣的耐心,隨順眾生種種的性,隨順眾生種種的欲、種種的行為,種種的憶想、觀念,這樣一一來為我們分別,無非就是要讓我們能夠體會。我們過去一直說,佛陀隨機逗教,就是隨順眾生的根機來教育我們,讓我們能夠慢慢體會。佛陀最想要讓我們知道的,就是人人有真如本性,人人與佛同等,了解天地宇宙的真生命體,道理要讓我們了解。無奈我們眾生就是根機這麼鈍,佛陀不得不依照,我們的根機來分析,用故事、用譬喻、用過去、用現在,人、事、物,這樣來為我們譬喻、來為我們解釋、來讓我們合會道理,從人、事來合會道理。

以諸眾生
有種種性
種種欲、種種行
種種憶想分別故:
根性不同
欲樂不同
所造作行為不同
種種憶念
種種思量
種種分別不同故

這就是佛陀「以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這樣,眾生的「根性不同」,所以「欲樂不同」。他所要追求和他所愛樂的,想要學的都不同,每一個人的興趣、每一個人的趣味不同。有的人愛讀經、有的人重持戒,有的人是重付出、服務,各人各人的根機都不同,佛陀就要應這些人的根機,去為他們施教。看看大家所興趣、所造作,他的行為不同,佛陀也就要應這樣,他的行為、造作,去設法、去教育,投其所好,然後才循循善誘。

這種行為,還有思想,「種種憶念、種種思量」,「憶念」就是過去,一直念念不忘過去,這也是習氣。現在的事情要處理,卻是一直想在過去中;現在若沒有及時處理,那就又再變成了過去了,過去還是過去,才再來處理。我們應該就是,過去要放下,趕緊,現在的法趕緊要聽;過去不好的習氣,就要趕緊完全去除,這樣才有時間、才有因緣,時間、因緣,把握當下,自己才有辦法改變過來。若是這個習慣、習氣,「很好、很好,這稍等一下,我先處理這件事情」。等一下,這個因緣就消失了,又再成過去了,這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

「種種分別」,種種分別全都是不同。人的習氣就是這樣,我們若懂得,知道習氣是這樣,自己自我改變一下,這樣的人生改變,就可以讓周圍的人看得到。要不然,我們若是,「有啦,我要改啦!要改啦,給我時間!」那就是很慢了,有時候是來不及,時間無法等我們。所以,我們的性要改,習氣改才有辦法。

性即根性
根性不一
隨機演說
為人益
欲即樂欲
樂欲不一
隨欲設化
世界益

所以,「性即根性,根性不一」,就是「隨機演說,為人益」。佛陀是為了要利益人,要如何隨順眾生的根機,要很耐心。來來回回,時空不斷,就是在人間、在眾生界,隨眾生性來隨機教育,無時不在利益人。所以,「欲」。因為我們眾生,長久來,我們的習氣就是變成,「我就是習慣這樣,我就是歡喜這樣做」。這「欲」就是「樂欲」,「樂欲」就是好樂,「我就是要這樣,我快樂嘛!我這樣做,我歡喜嘛!」但是你快樂、你歡喜,不一定都對的,生活的習慣憑你自己的快樂,也是偏差很多。「這酒、菸,你快樂嗎?」「就是我快樂。」「改一下!」「不簡單啦!」就是不簡單,就拖延時間。

不論是,不該用的東西,我們就要趕緊即刻放掉;不該有的習慣,我們要即刻改除,不要再用我們的性、用我們的習慣,不要這樣來熏習成為性,那就是很辛苦。所以,「樂欲不一」。眾生種種的習氣,很多,人人都不同。所以,「隨欲設化,世界益」。因為世界的人都是這樣,這麼多人,這麼多不一樣的習氣,佛陀不得不為這個世界,任何一個世界的眾生,不同的習氣,佛陀就要用他的法來教育我們。這就是為世界利益,佛法不是只有一個地方可以用。你看我們現在(2017年),五、六十個國家,都有慈濟人,這些慈濟人,他們各人各人都有不同的習氣,但是有一個共同方向,那是用法入人群,用方法入人群去。所以,不是只有一個國家,而我們走過了,去幫助過的,也已經接近百個國家,用方法來改變,無數人的生命、觀念,去改變。

不論他們的階級高或低,同樣接觸到之後,他們的觀念就有改變,對人生的看法不同。就是這樣,所以利益世界。佛法能夠利益世界。

所喜樂者為欲
以習成之性
引欲為行
思念所行為憶想
思量較計
所作行為分別

所以,「所喜樂者為欲,以習成之性引欲為行」。因為我們常常這樣熏習,所以變習慣;熏習之後就是變成一個習慣,這叫做「性」,這個「性」就成為我們的行為。我們的行為也能夠改善,改善,那就要從我們,那個「樂欲」來改變,讓這個習性的行為改變,那這樣是轉惡為善的行為。所以,「思念所行為憶想」。事情過就過了,看看慈濟人付出無所求,沒有這些事情了,「感恩哦!給我服務的機會」。過去就過去了,沒有再討人情的,「感恩啊!讓我有機會付出」。這是慈濟人的觀念,我們的行為就是這樣,去利益眾生,之後就是沒有了,沒有放在心裡。你若放在心裡,看那字「思」字,上面一畝田、下面一念心,過去了還在那裡耕田,那變作「想」。「想」就是那個相還在心裡,這就是叫做執相在心。

我們學法,有好的方法來利益人間,但是不執相;不會將這個相,這樣常常放在心裡,不執相。所以,我們這個「思量較計」,就是這樣,這個「思」一直放在心裡,「我為你付出多少,我為你做多少」。其實我們該做的事情做就對了,利益人群的事情,去付出服務就對了,這該做,我們應該做的,還放在心裡做什麼呢?所以,不要「思量較計」,還常常在心裡就變作「憶想」。若是世間事做了之後,常常放著,那就是執著。若是佛法呢?最近一直告訴大家,法聽了之後要銘刻在心裡,因為這是學如何對人處事,自己要如何養成自己,變成了很自然,如如性,是真理在我們的性的裡面,這就是我們要學的。所以,不該放著的,我們就要將它放棄;該存著的,我們要永恆,變成了「轉識為智」,轉八識為佛智,這就是一直在告訴大家。所以,「所作行為分別」。一般凡夫就是這樣,就是好樂、有思想,常常在那裡計較,這樣,所以變成了就有分別了。很多事情分別了,就人我是非,事情就一直產生。

行者修持
所修之行有障須除
對治益
憶想即相似解
因有善根
故樂欲
樂欲故修行
修行故得相似悟解

所以,「行者修持,所修之行須除」。我們就要常常修行,修行在好好要警惕自己。我們所修的就是有障礙我們的,就是人間事,做了之後不要再放在心裡。即使做好事,也是我們應該做的,付出也不必放在心裡,就是要付出無所求,這就是「三輪體空」,還要感恩,因為眾生的困難就是菩薩的道場。我們要如何學,學如何解困難;解完了,這就是菩薩要感恩,有這個道場讓我們去付出,還有什麼好求?沒有!這就是我們要對治,過去了,不要放在心中,放在心裡就有障礙;有障礙,我們要趕緊除。這就是對治的方法,方法──付出無所求。

所以,「憶想即相似解」。「憶想」,我再回憶,回憶我在哪裡做過了。其實回憶,好像這些事情還黏在那裡,還在那裡。其實做了,告一段落,他就趕緊要再移。就像思賢,(2017年)墨西哥地震,做這麼好的事情,而且那裡因緣具足,有人去交接一下,趕緊回來臺灣。因為他和臺灣人醫會有約,所以他要回來上課。聽他在上課輕安自在,他沒有將墨西哥(賑災),那個過程多麼辛苦,他那些沒有黏住,人家他這樣輕輕安安回來,跟大家分享,分享休士頓(賑災),去過,他如何弘法、如何救人,如何市長、什麼警長等等,去互動之後,那裡再交給人,趕緊又去墨西哥。墨西哥(賑災) ,也已經有一個方向,趕緊再交給去交接的人,他的任務趕緊再回來,趕緊回來到臺灣,去靜思堂分享。這堂課也是說得很輕安自在!這就是沒有將那做過之後,黏在心裡,就回來了。

不過,他的內心還有憶想,「相似解」。你若跟他說墨西哥,他很快就會想到:哦,那裡地震很慘!若說到人事,他就是會滔滔不絕地,再跟你們說:「某一位……等等。」好像那些人又浮現在他的面前,這種「相似」,但是已經離開那些境界。這些東西,都收納在他的意識之中,所以那裡的「識」,希望這個意識,收納在意識,能夠轉為智。菩薩經一事、長一智,希望菩薩做了之後,轉為智,那就「三輪體空」了,沒有炫耀說:「這些事情都我做的」。沒有,他還要感恩,讓他看到「人生無常,國土危脆」,這個境界。也讓他看到人類階級,一旦有了災難發生,地位再高還是很落魄。這種讓他看到了,希望要「轉識為智」。

這個道理,因為他也都在薰法,應該他也清楚,所以輕安自在,這是用這個例來譬喻,所以,「憶想即相似解」,我們的內心,還沒有那麼齊全,思賢走過這些路,只是師父聽、轉達,其實也沒有很清楚;他自己走過,他的那個「憶想」更加清楚。所以,「因有善根,故樂欲,樂欲故修行」。

這就是心、行,心和行為無不都是很歡喜,這就是有善根的人,就是偏向這樣利益人、世界,這個方向在做,這就是「樂欲故修行」。修行故「相似悟解」,有這樣在修行,你才有辦法體會到,身體力行。幾天前不是一直告訴大家嗎?我們一定要身體力行,你才有辦法體悟、才有辦法得以解,要了解,這就是「悟」,覺悟、了解。好像都體會了、了解了,這就是善根有接觸、有體悟。

隨其憶想之解
更為說法
令得入理
第一義益
習以成性
何先性而後欲耶
因有本日根性
能起今日樂欲

所以,「隨機憶想之解,更為說法」。因為這樣,有回憶,有經過的事情,又再「更為說法」,像思賢回來,他又趕緊去靜思堂,再對大家說話。所以,「令得入理」,走過這麼多、經歷這麼多事情,道理很清楚,他會好好分享。所以「令得入理」,讓我們大家也能夠感覺到。所以,「第一義益」。這就是我們所想要了解的,「第一義諦」。「第一義諦」大家知道了,就是真理,《無量義經》的真理。

「習以成性」。這個大道理,分析到我們的性,也已經和這個道理會合在一起。「何先性而後欲耶」,我們原來,本來就有真如本性,怎麼還有後面這些,這些還要再學習?就是因為我們曾經迷茫過,現在再重新學習。所以,「因有本日根性」,所以「能起今日樂欲」。「本」,不是今天的本,那個「本日」就是我們的根本。我們的真如本性原來過去的時日就有了,我們的本性是無始無終,與佛一樣這樣不斷一直來。但是今天,今天我們才再開始來培養,因為我們一段時間很長,已經是迷掉了。

如有煩惱
故有五陰
復因五陰
更有煩惱
性欲亦爾
眾生性欲等
種種差別
令生善根
故以若干等

所以,「如有煩惱」。我們過去就是,一段很長的時間煩惱,迷了。所以,「如有煩惱,故有五陰」。就是因為真實有這些煩惱,所以有「五陰」。這是過去也解釋過,人的身體等等觀念。所以,「復因五陰」,因為有這個身體,所以我們造作的事情,很多煩惱。「性欲亦爾」,我們的性、我們的習氣,也是這樣,隨著我們身體的煩惱、執著,累積了我們的習氣很多。所以,「眾生性欲等,種種差別」。因為眾生的性欲,就是這樣,所以變成了很多差別。所以,「令生善根,故以若干等」。我們過去所說的若干等事,就是這樣,很多事情都要重新再來。

欲令生諸善根:
佛欲令眾生
由此種種轉移化導
發生善根
故須隨緣方便說法
此權說示現之所由

所以,「欲令生諸善根」。佛陀就是希望這些眾生都能夠生起了很多的善根。佛就是「欲令眾生,由此種種轉移化導」,佛陀要化導眾生,「四生慈父」,也是「三界導師」,就是這樣來為我們化度、度化,所以我們「發生善根」。我們的善根不斷不斷地滋養、增長起來,增長我們的慧命。故「隨緣方便說法」。我們對法,要用在我們的心裡、用在生活中,學而致用,我們隨時就可以教人,隨時可以說法。「此權說示現之所由」,就是這樣。所以我們要很用心,面對著佛法,我們要如何能夠,吸收為我們日常生活,待人接物、做事情中,思想、觀念會合在一起。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10月19日~
回頂端 向下
 
20231017《靜思妙蓮華》施教導化 令生善根 (第1525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