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31020《靜思妙蓮華》非滅唱滅 方便教化 (第1528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18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1020《靜思妙蓮華》非滅唱滅 方便教化 (第1528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
發表主題: 20231020《靜思妙蓮華》非滅唱滅 方便教化 (第1528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20231020《靜思妙蓮華》非滅唱滅 方便教化 (第1528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周五 10月 20, 2023 7:57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18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1020《靜思妙蓮華》非滅唱滅 方便教化 (第1528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31020《靜思妙蓮華》非滅唱滅 方便教化 (第1528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20231020《靜思妙蓮華》非滅唱滅 方便教化 (第1528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周五 10月 20, 2023 10:25 am

20231020《靜思妙蓮華》非滅唱滅 方便教化 (第1528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滅是滅一切煩惱,盡是盡生死之業,妙是妙滅諸無明,離是離三界諸苦。此滅盡妙離,是小乘涅槃究竟境界。
⊙「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此示現滅度之事。法身本無生滅,報身壽命無盡,至化身本為度生示現,豈肯即入無餘滅度?而如來唱言當取滅度,蓋眾生中有應以示現涅槃而得益者,佛即以示現涅槃而濟度之,此即如來方便之力。
⊙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然今靈山說當取滅度,亦非實滅。應緣示報,方便唱言:我當滅度。
⊙法身非滅唱滅:法本不生,故無可滅,即法身不滅意。又云,是寂滅義,即唱滅也。
⊙報身非滅唱滅:誰有智慧,誰有煩惱,而言智慧能破即報身非滅意。
⊙報身者:以智照境,境智冥合,即是報身。言壽量者,境既無量無邊,常住不滅;智亦如是。即此智慧名為壽命。
⊙眾生未了,聞此便謂是佛,而生憍恣,不復修道,故復唱言,道能滅惑,即唱滅也。
⊙應身非滅唱滅:應是法報身之用,體既不滅,用豈有窮,即應身非滅意。但為眾生常見憍恣,故唱云:我於中夜當取滅度。即唱滅。
⊙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如來以此示生唱滅,而為方便,化導眾生。如來非滅現滅,方便教化。

【證嚴上人開示】
滅是滅一切煩惱,盡是盡生死之業,妙是妙滅諸無明,離是離三界諸苦。此滅盡妙離,是小乘涅槃究竟境界。

滅是滅一切煩惱
盡是盡生死之業
妙是妙滅諸無明
離是離三界諸苦
此滅盡妙離
是小乘涅槃
究竟境界

要用心聽,用心接受!這些境界,用心即一切法皆妙;我們若沒有用心,一切法皆漏。要用心,不能讓它漏掉了。「滅」,我們一直說,修行很重要就是要「滅」,滅諸一切煩惱。這豈不就是我們常常在說的話?也是法。很辛苦,苦在有煩惱!苦,就是因為煩惱惹無明;就是因為無明,所以我們滿心就是惑,所以無明、煩惱、惑,使得我們生世不得脫離。這種由不得自己的人生,在眾生界這樣由不得自己!所以我們現在要很清楚,清楚在「滅」,「滅是滅一切煩惱」。一切煩惱,在人與人之間,我們總是人我是非。每天都在說,我們每天聽了之後,離開了講堂,大家又是再模糊掉了。人與人之間又是有什麼呢?我們都沒有提起警惕。見人,是不是要有禮節、態度?

開始見人就要有一個,好的印象、好的因緣。不是人與人之間,你看我,沒有跟你打招呼;我看你,也互相不理睬,就像不認識的人。即使人與人從遠方而來,不同的地方,明明就有跟我們打招呼,而我們見而不見,就是這樣給人的感覺。這就是人與人相對,態度,這種第一眼的感受,那就是有煩惱,感受不好。

我們不就是菩薩入人群,第一項就是要在群眾中結好緣。任何一個空間、任何一個人間、任何一個時間,我們與人互相接觸,就要先建立了好的緣。我們若是沒有,只是這樣日常的生活,就開始人與人就有這樣,那種沒有好印象的開頭,這就是煩惱將要發生了。大家要很用心,雖然這是很輕微的小事,凡事還是從輕微開始。度眾生、入人群,不要忘記就是人與人的印象、因緣,一定要記住。

這樣,我們在聽法,要如何滅一切煩惱?將這種的,第一個印象的因緣也很多,一面之緣有好印象,你有什麼因緣,說不定在什麼樣的場合,需要他一臂之力,也說不定!所以,我們一定要跟人結好因緣,省掉了很多煩惱,又再能夠得到力量。要記得,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每一個時間,我們都要自我警惕。這也和「滅」有關係。我們要滅盡一切煩惱,就是要先在平常的人間,那就是建立人間好緣。

「盡」是「盡生死之業」。人生苦難是偏多!但是在人間的大事情,那就是生、老、病、死。平時我們都疏忽掉了,一旦敏感的現象浮起了,警示出來之時,我們會很緊張、會很掛礙。不論是你至親的人,或者是我們自己的生命體,在「死」,這是人人覺得是人生的大事情。這就是人間的自然法則,苦,苦不堪啊!

學佛,我們知道了,生死苦,由不得自己的苦。細思量,細細來將它思考、來將它度量,真的是苦難偏多。要怎麼辦呢?讓自己較清楚一點,如何來?如何去?為什麼來?來的目標,是為一個小家庭的拖磨?還是願意為天下眾生作牛馬?我們自己要想!甘願為眾生去付出,做牛、做馬都值得拖,因為是普天下眾生。這就是菩薩的心,不怕辛苦、願意付出。我們說過了,佛陀(因地時)哪怕到地獄,都願意剝皮做繩索,去拖火車,代替受刑者受苦難。佛甘願,因為不忍眾生受苦難,這就是發菩薩心。這是由自己發心立願,不是像眾生,生死由不得自己,菩薩了解生死方向,為了要救濟苦難眾生,要在眾生道中去把握因緣,如何去救拔。

所以,開頭我在說,滅盡煩惱,哪怕是在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見面就建一念的好因緣,這麼的簡單、輕易的事情,比起佛陀去地獄,把握眾生緣,都願意為眾生,剝皮做繩索去拖火車,那麼辛苦,他都願意。何況我們與人這樣輕微地,結一念的好印象,我們怎麼會做不到?就是凡夫這樣這麼簡單做不到,佛菩薩那麼的辛苦,他們都願意付出,這就是凡夫與聖人不同的地方。

所以,妙啊!「妙是妙滅諸無明」。因為諸佛菩薩,他們已經了解一切法,了解了,法在心中,妙啊!在人群中,了解啊,人與人之間,是為何有這樣的,因緣果報的煩惱。因為佛菩薩完全了解,他們輕安自在,在人群中,不論人群苦難眾生是如何,「菩薩所緣,緣苦眾生」,投入苦難眾生群中去付出,心無染著。雖然眾生苦,雖然諸佛菩薩心不忍,但是沒有眾生的煩惱,只有苦眾生的苦,不是自己的苦;只有苦眾生的苦,不忍心眾生受苦難,願意付出、願意投入,用法在人群中,解除人群的苦,這就是「妙」,用法度眾生、用法解除眾生的苦難。

是急難之苦嗎?或者是長期懵懂無明的苦?懵懂無明的苦,就要長期陪伴、循循善誘,這就是心靈的苦。若是一時災難的苦,或者是物質上的苦,這就是用心、用法,去幫助他,那短促,在很短、欠缺,這個苦,我們將它解除。「苦既滅已,復為說法」。這就像我們常常在說,醫療的志業不是只有看病而已,也還要關心人,還要深入他的心理去輔導他。同樣的道理,「苦既拔已,復為說法」,這就是「妙」;妙在用法滅諸眾生的苦難,用法在我們的心裡,入人群中,不受人群煩惱無明所污染,這就是「妙」,這叫做輕安。

「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就是這樣,福、慧是在人群中修來,你們想,妙不妙啊?真是妙!有時候看到這樣的法,會從內心那種的歡喜,那個微妙的感覺,這法喜。所以,離就是「離三界諸苦」,這個「離」字,我們就不必又在三界之中。在生活中,欲,滿心都是欲,愛欲、物欲、貪欲、男女色欲等等,我們完全都棄離了。離開這個「欲」,離開「色」,我們所有一切的物質,所有一切色欲、愛欲,這些觀念已經不在我們的心了,我們完全去除,不受這個色欲將我們誘引去。心在這個色欲也已經脫離了,沒有這個「色」的思念、思想。

也已經脫離了「無色界」,心無掛礙,無掛礙!也不會說:我要獨善其身,我為了要避免這些欲,所以我要離開。你若離開,要如何入人群呢?我們就要這念心,一切皆妙,充分的法。「真空」,我們要認清楚「真空」,沒有「色」,沒有「無色」,我們完全脫離了「欲」。所以,這叫做「三界」,若要在人間來說,欲界、色界、無色界,無不都是在我們的心思之中,我們的心靈、思想中。我們心無掛礙,自然心、法,我們很充足。法我們已經很自在了,「慧從善解得自在」,我們已經,法,我們全都已經很了解了,所以我們很自在,這樣叫做「離是離三界諸苦」。我們已經脫離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我們「心無罣礙,無罣礙故」,這叫做「滅盡妙離」。

前面說,滅、盡、妙、離,這我們應該清楚了。「滅」,滅一切煩惱;「盡」盡一切生死;「妙」,妙滅諸無明;「離」就是離開三界。這就是我們要修。但是我們要注意,修行能夠離一切煩惱,但是要注意不要受到,這個小乘涅槃究竟的境界,這樣拘束著,不要去貪著在這個地方,我們還是要邁向大乘的志業。佛陀《法華經》,就是為這類小乘教的人,開始鼓勵他們再更上一層樓;羊車、鹿車,我們不如來乘,駕駛大白牛車。這就是佛陀用心,讓我們去除煩惱、斷生死、離三界,這一念心,再脫離這種「小乘涅槃」;認為他們是究竟了,佛陀要告訴我們,還沒有,我們還要再往前走。

這〈化城喻品〉,也跟我們這樣說過了,「不能疲倦,再向前走,你們休息的地方,只不過是一個化城,讓你們停歇的地方。來,再向前走,那就是真實佛的境界,才是我們真正要到的境界」。所以各位,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人間是無常,生死變遷,無常是什麼時候?我們能夠聽到佛法,現在就要好好當下把握,要很用心!

來,前面的經文:「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

如是
我成佛已來
甚大久遠
壽命無量阿僧祇劫
常住不滅
諸善男子
我本行菩薩道
所成壽命
今猶未盡
復倍上數
《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前面說過,我們就知道已經,佛陀成佛,還未成佛之前,行菩薩道開始,已經這個壽命就很長了。記得,壽命、真理,那就是永恆,真理永恆,就是佛的法身永恆;佛的法身就是真理,佛所說法,這全都是真理,來來回回無不都是應用這法身。我們現在也是佛的法身在人間,我們現在雖然是末法,還是法讓我們人間,要繼續這個使命,將這個法成為我們的生命,我們要好好將法繼承下去,叫做弘法。弘經,在〈法師品〉,佛陀就開始,很明顯在菩薩招生了。記得,〈法師品〉,佛陀就開始鼓勵人人要弘經,弘揚經典的精神要拿出來,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

接下來這段經文:「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

然今非實滅度
而便唱言
當取滅度
如來以是方便
教化眾生
《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今生,佛陀二千多年前,在迦毘羅衛國那段的壽命,在古印度那段的壽命,那只不過是一個方便現身。有生就有老、病,盡頭那就是要告訴大家:「將入涅槃了。」這是在這一期,應身報化在人間,這個一期方便的壽命而已,真實的法身,那是永不滅。所以,這就是表示,「現滅度之事」,只是在這個人間,方便,這樣現一個相。

此示現滅度之事
法身本無生滅
報身壽命無盡
至化身
本為度生示現
豈肯即入無餘滅度
而如來唱言
當取滅度
蓋眾生中
有應以示現涅槃
而得益者
佛即以示現涅槃
而濟度之
此即如來方便之力

所以過去常常說,佛陀示八相,其中就有示涅槃相,所以這只不過是,應人間的生死,來人間說法,就是應人間的生態,因為這樣「示現滅度之事」。「事」就是「跡」,就是一個過程。

所以,「法身本無生滅」。這法身哪有生滅?法身永恆、道理永在,這是真諦。真諦,我們一般來說,叫做道理,叫做真理,佛法的名詞叫做「真諦」,真諦是永恆。所以,「報身壽命無盡」。他就是生生世世不斷,時、空不間斷,只是現相有段落。前次我們也說了「中間」,「中間」意思就是,壽命一段的現相,雖然說示滅,其實中間還是沒有間斷,所以時、空絕對沒有間斷的。佛「報身壽命無盡」,還是捨此再去其它的地方,慈航繼續度眾生。不要只是執著在:已經,在這裡已經入滅了。

我們人也是這樣,捨此投彼,沒有給你空間,不是上天堂,便是墮地獄,要不然就是再來人間,要不然就是在畜生、餓鬼的世界裡。所以我們也沒有間斷,我們還是一樣,隨著我們的業力,由不得自己。佛陀是清清楚楚,這個地方,我告一段落了,中間,我又是在哪一個地方。所以,現身是應化身,全都隨時都在「示現」,也隨時「示滅」,但是真正法身壽命,還是無盡,還是沒有停歇。

所以,「至化身本為度生」,而示現。「化」,在這個地方的應身、化身,不論化在任何一個地方,是應那個空間、時間的因緣,應這樣報在那個地方,讓大家看得到是這樣的身,在這樣做人間事,這有形教化,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所以這樣叫做「化身」,化身就是應身、報身應化在人間。這「本為度生示現」,本來就是為要度眾生來示現。「豈肯即入無餘滅度」。佛陀絕對不捨眾生,因為眾生還未度盡,他怎麼甘願這樣就停歇下來呢?佛絕對不停歇,不肯!絕對沒有停歇,他沒有這樣一滅,永滅,沒有!只是示現,這個時候告一段落,佛陀「中間」,要記得重視「中間」,我們前面的經文,中間,還是來來回回,中間沒有空檔,還是接下去,在度眾生。

所以,「如來唱言當取滅度」。在靈山會,前一段經文,佛陀也這樣說,如來將取入滅度,這我們應該還記得。所以,因為將要滅度了,大家要趕緊來發心立願,要傳、弘經,要傳法,這是佛陀這樣,一直示現他將要滅度。這就是「眾生(中)有應以,示現涅槃而得益」,眾生就是這樣。「哦!佛的年齡已經大了,佛陀已經要滅度了,我要趕緊珍惜把握時間」。佛陀若唱滅度,說不定有眾生懂得要把握時間。所以因為這樣,「示現涅槃而得益」。

眾生因為這樣而得到利益,懂得要趕緊提高警惕,佛法隨著佛陀入滅之後,要從什麼人來聽佛法?趁佛在世,要趕緊認真聽法,這樣就是得利益。「佛即以示現涅槃而濟度之」。佛陀因為看到眾生,願意積極聽法,他一定很努力,趕緊快說法,不敢間斷,一定要趕緊傳。所以他就要很把握時間,時間剩下不多,大家很願意來接受,他就要認真趕緊濟度眾生。這也是佛陀所示現的境界。所以,「此即如來方便之力」。佛陀用方便在人間,用什麼方法來度化眾生,眾生他因為這樣的方法,願意接受,願意殷勤精進。所以這經文這樣說,「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

然今非實滅度
而便唱言
當取滅度:
然今靈山說
當取滅度
亦非實滅
應緣示報
方便唱言:
我當滅度

那就是佛陀在靈鷲山,就是這樣說:「如來不久將取入滅度。」這已經在經文,前面就已經說過,現在又再浮現出來,就是再對大家這樣說。其實現在說滅度,而「亦非實滅」,現在再說的滅度,佛他不是真的滅度,還是中間也是在度眾生。所以,「應緣示報」,所以哪一個地方,眾生的因緣需要去,他就馬上到有緣的地方。「應緣示報,方便唱言:我當滅度」。所以這個地方的緣一段落,那個地方的緣具足,那就這樣,再到那個地方去。這就是菩薩,這裡若救完就到那裡去,這總是同樣的道理。所以,「法身非滅唱滅」。

法身非滅唱滅:
法本不生
故無可滅
即法身不滅意
又云
是寂滅義
即唱滅也

法身本來是永恆,不是滅,但是佛陀就是這樣,就開始說將要滅度了。所以,「法本不生」,法本無始以來就有了,是沒有佛出世之前,道理、正法沒有人知道;佛陀出生了,他覺悟了,所以將這個法,原來就本有的法,它就從佛陀開始,再為我們啟發,再為我們啟動,讓我們了解這些法。所以,「法本不生」,原來就有了,無始劫以來就有了。「故」就不滅,既然不生,自然就不滅了,這是天地宇宙間的真理,是永恆,所以法,真諦是不生滅,所以「即法身不滅」的意思,法身就是真理,再怎麼說,也要再對大家這樣說。所以,「是寂滅義」。本來,法,你若不去用它,它永遠就是這樣;你用它,是用法來度眾生。 所以,「報身非滅唱滅」。

報身非滅唱滅:
誰有智慧
誰有煩惱
而言智慧能破
即報身非滅意

法身是永恆不滅,只是用應化身,應因緣的報身應化,用這個身在人間這樣,跟大家有這個因緣來會,相會,這個因緣,佛陀來引導我們。所以,「誰有智慧,誰有煩惱」。什麼樣的人有智慧?什麼樣的人有煩惱?「而言智慧能破,即報身非滅意」。是有智慧的人向著有煩惱的人,運用智慧,來為有煩惱的人,來循循善誘。所以我們眾生就是有煩惱,佛陀就是用智慧來為我們解說,天地宇宙萬法的真理,讓我們能夠知道「盡」、「滅」。

我們都要能夠了解,這就是佛陀用報身,應化在人間,就是釋迦牟尼佛,悉達多太子,用這個「報身」,「以智照境」。

報身者:
以智照境
境智冥合
即是報身
言壽量者
境既無量無邊
常住不滅
智亦如是
即此智慧名為壽命

佛法他覺悟了,有智慧了,所以天地萬物的景象,全都是收納在那慧海覺性之中。所以「境智冥合」,這個境和智無形中就是集合,佛陀無不了解清楚。「即是報身」,佛陀的這個身體,在人間應用這個道理。所以,「言壽量者」,是「境無量無邊」,境是無量空界!所以常常說,無時不有、無處不在,這就是真理。壽命無量無邊,「常住不滅」,永遠都在,任何一個空間都有!道理都是相同。不論在哪一個國家,真理相同,道理說出來,說不定他過去都不曾聽到,但是聽到了,「是啊,就是這樣,生命中是等待這一刻」。可見原來就有,一點即通,這就是不滅常住,「智亦如是」,「即此智慧名為壽命」。這個智、這個慧,智是「分別智」,慧是「平等慧」,不論是分別,或者是通達大生命體,這叫做大智慧,它名叫做「壽命」。

我們若有智慧,智慧是永恆,只是我們煩惱無明,將我們的智慧淹沒掉了,不是不見,是讓它蓋掉,讓無明煩惱蓋掉。我們現在要盡一切無明,那就是要用功,將無明煩惱去除。

所以,「眾生未了」,眾生還不能了解。「聞此便謂是佛」,以為這個道理,只是唯有佛才能夠知道,卻不知道,自己也具有如來智性。我們人人本來就有,大家不了解,以為只是佛獨有。所以,自己在修行的過程,覺得這只有我得得到,那就會有那個「憍恣」;我們若得一點點,就不可一世了,這樣就停下來了。聲聞、緣覺就認為:我已經知道了、知道了,斷煩惱我了解了,生命的「苦、集、滅、道」、「十二因緣」,我都清楚了,要再修什麼法呢?若像這樣,他就不要再去修、前進。我們人人也常常這樣,只是聽一點點就覺得懂很多,這就是我們的毛病。所以,「故復唱言,道能滅惑,即唱言滅」。

眾生未了
聞此便謂是佛
而生憍恣
不復修道
故復唱言
道能滅惑
即唱滅也

我們就要修行於道,要不然我們心的無明煩惱,所以讓我們自己,那個惑將我們迷住了,就像無明網將我們遮蓋住了。我們明明,我們還能夠進步,我們就是半途而廢,就是這樣自己停下來。佛陀就要為這些人設法,對這些人講說一切無常,壽命有限,所以提倡人人要懂得用心。所以,「應身非滅唱滅」。

應身非滅唱滅:
應是法報身之用
體既不滅
用豈有窮
即應身非滅意
但為眾生常見憍恣
故唱云:
我於中夜當取滅度
即唱滅

佛陀開始,他要讓大家知道,來人間只不過是,應這個因緣的時和緣,所以應化在這個人間。佛陀用方便開始「唱」,開始說出來:「將要滅度了,老了,最後終要消滅了。」就在人間消滅了,這就是這樣。所以,「應是法報身之用」。「應」就是應這個世間的因緣;出生在皇宮,就這樣長大,大家都知道,這樣修行、覺悟,大家知道。這就是讓大家看得到,這個「應身」。「法」就是法身,道理永遠存在,這個道理就用這個「報身」,讓大家知道。我覺悟了,我來說道理。這是「三身並用」。

所以,「體既不滅,用豈有窮」。「體」若沒有滅,要「用」哪有盡呢?還是有很多因緣可以去發揮,這法來度化眾生。若真的滅了,若說這一世,佛陀已經入滅了,什麼都沒有;若沒有,法要如何傳?法身還是存在。所以,「即應身非滅意」,就是應因緣時機,將法要傳出去。所以,「但為眾生常見憍恣」。就是人以為,我已經認識很清楚、我懂很多,就是這樣,所以我們就會停滯,半途廢掉了,修行的心就這樣不見了,自己自斷,一斷就這樣斷了,這叫做「憍恣」。「故唱云:我於中夜當取滅度」。向這些弟子警惕:「你們若沒有趕緊用心把握機會,佛陀將要在人間消滅掉了。」就是「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

如來以是方便
教化眾生:
如來以此示生唱滅
而為方便
化導眾生
如來非滅現滅
方便教化

如來就是用這樣的方便,要不然在弟子群中,就是有這樣的弟子,已經依賴到小法、小教了,就開始起懈怠、驕傲的心出來。佛陀就告訴大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你們若不趕緊認真,佛陀將要入滅了。」就提醒他們,讓他們覺悟,趕緊要把握時間,趕緊要認真聽法。所以,「如來以此示生」,來開示眾生。所以,「唱滅而為方便」。開始向大家,這樣一直宣布佛陀將要入滅了,一直說:「我再剩沒多久,大家要認真、要虔誠,剩沒多久,在今生此世將要入滅了。」用這樣方便來化度眾生,其實真理是永在。所以如來,就是「以是方便教化」。這就是要告訴大家,其實是「非滅現滅」。

佛陀本來中間都沒有間斷,捨此投彼,他的真理來來回回,時、空不間斷。不論是時間、空間,永遠不間斷,但是在沒有間斷,為了眾生,他也要方便來向大家說,還剩沒有多久,是應我們眾生的生態。眾生的生態,人間壽數不滿百,所以他就現跡八十年的時間,所以應眾生的生態來人間示相──有「生」,後面就有「死」,這也就是在世間示相。所以,這就是要讓大家很了解,「非滅現滅,方便教化」。

是啊!就是這樣方便教化,希望我們人人能夠理解,佛陀的壽命是永恆、沒有間斷,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滅、盡、妙、離,這如何滅?是要滅什麼?就是滅煩惱。盡,是要盡什麼呢?盡由不得自己的生死。而妙,是什麼妙?那就是「滅諸無明」,我們那個無明惑,我們應該都要去除。而離是要離什麼呢?就是「離三界諸苦」。我們在三界內,我們心的「欲」念,我們那個「色」的思想,我們「無色」的執著,這我們都要滅。所以我們要好好脫離,這種三界起伏的思想,和貪著的煩惱,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10月10日~
回頂端 向下
 
20231020《靜思妙蓮華》非滅唱滅 方便教化 (第1528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