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3《靜思妙蓮華》信佛所說 不墮惑網 (第1529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虛妄浮心橫計,多諸巧見思量,不能成就頓悟,體解圓覺方便。佛之所說真實,所說言不虛妄。分別一切惡事,皆由虛妄行因。
⊙「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所以者何?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所以者何?若佛久住於世:是即顯示現滅度之由。若使世尊,久住世間。
⊙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薄德無福,鈍根之人,不肯修種菩提善根。如薄德樂小之人,見佛常住,不生重法想,不種善根,貧窮下賤。
⊙不生二善: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不斷二惡: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速斷。不滅常在,無益有損。
⊙貧窮下賤,貪著五欲:不修福業,名曰貧窮。熟習惡者名為下賤,貪著世間五欲之樂。
⊙入於憶想妄見網中:入於憶念,種種思想,虛妄知見。
⊙五欲即思惑,憶想即見惑,由此垢重,故須唱滅也。
⊙佛既住世,則聞法者多;然聞而不信,信而不解,解而不行,則善根無由培植,功德法財何由富裕!自甘輕蔑,豈非下賤?皆由貪著財、色、名、食、睡五者之欲,迷墮見、思二惑之網,故均為薄德之人。
【證嚴上人開示】
虛妄浮心橫計,多諸巧見思量,不能成就頓悟,體解圓覺方便。佛之所說真實,所說言不虛妄。分別一切惡事,皆由虛妄行因。
虛妄浮心橫計
多諸巧見思量
不能成就頓悟
體解圓覺方便
佛之所說真實
所說言不虛妄
分別一切惡事
皆由虛妄行因
要多用心,多體會,「虛妄浮心橫計,多諸巧見思量」,用心來了解,心,修行,我們一定要很注意這一念心,心,要實,「誠正信實」,這不就是我們修行者,慈濟人常常要自我警惕。我們的志節要重視,立志在「誠正信實」,我們不論是在上課,或者是在受證以前,一直很強調,要銘刻在心裡。「誠正信實,慈悲喜捨」,「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這是我們共同認知的意識,以及我們要去為人群付出,內外的修行就是這樣。所以我們如果有這樣,「虛妄浮心橫計」,如果是這樣,自然那個心思,就沒辦法很踏實下來,心就會浮起來了,不會實。「實」,就是安穩的意思,而我們「虛妄浮心」,顧名思義,我們就知道心不安穩。我們既然發心,發心想要修菩薩道,必定「誠」立誓願,就是要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若沒有誠意,我們要如何去度眾生?一定要有「誠」。
不只是要「誠」,要「正」;正,正心,我們才有辦法一切的法,用心,我們聽法,法,必定要句句入心,而我們若妄念一起,心哪有辦法「正」呢?「妄」,就是不正,就是偏差,就是不實,這叫做「妄」。正,必定要很正確,念念正念,我們的方向不能偏差,所以如果有虛妄,我們誠正的心,也就會被它覆蓋掉了。所以,不只是要誠,要正,誠心來度眾生,正心來學佛法。我們還要「信」,我們要相信,這幾天來不就是一直,一直在強調,我們一定要相信,相信佛所說的話,句句是真,事事都是實,是真實語,不妄語,這是我們要相信佛所說一切。所以,我們必定要信,信、實、正,一定要。如果沒有信,我們要如何能夠滅掉了,我們很多的煩惱?我們要如何度眾生、斷煩惱呢?必定要將這些煩惱去除,必定要建立信心起來。
如果我們有「浮」,浮就是不會深。聽了,知道了,知道了,隨便知道就好!這信根並不深入,人家說什麼,我們就信什麼,或者是自己煩惱、妄想,這樣一直在我們的心浮動,沒有信心,沒有實心在裡面。因為這樣,我們永遠學佛都是虛的,性沒有辦法改,只是說,要修行!修行,要修什麼呢?修你的習氣!習氣,人人本具佛性,人人內心都是善良,既是人人都這麼有善心,只是光那個脾氣、習氣,就是改不過來。這是我們眾生的一大缺點,要不然人本來就是具足佛性,也是這麼善良,願意付出,只是那個習慣性,就是計較,發脾氣,一念的氣,讓我們就是一直走不出來,別人也煩惱,我們自己也煩惱!彼此之間就有煩惱,煩惱是來自於無明,你們若是「誠正信實」,沒有生起來,若沒有真正依教奉行,慈濟人本來就是,要學習這些事情,「誠正信實」在我們的內心,法,全都在我們的內心,如果沒有這樣,你若遇到境界,開始心就浮動起來。
我就是我,你就是你,我生氣就是生氣,你就是不合我的意。若像這樣,你們想,讓你說,平時很好,但是一時的心念,就是習慣性這樣的心念起,那是要如何呢?我們學無量的佛法,要如何成就我們的菩薩行呢?這無明若起,什麼人說的話都聽不進去;菩薩行要如何能成就?「時日已過,命亦隨減」,一天的時間,秒秒消逝掉,也就是這樣空過,白過日子了,生命還是跟著老化了。生、老、病、死有多久的時間?短暫啊!卻是每天這樣的時日,就是這樣空過,「時日已過,命亦隨減」,慧命沒有進步,煩惱多增加,這是我們要人人,要警惕。所以要記得,不能有「虛妄浮心」,一些世間事看得透,一切都是虛,名稱說父母、兄弟,這也只不過是一世的壽命,一世的名稱而已!生命到底是長,還是短,因緣就是這樣來。
「既來之,則安之」,為什麼就這樣斤斤計較,是親,非親?是愛,是仇?是有情或者是,就是迷情?這種的情,無法可以永久;父母愛孩子的時間,也是小時候愛他,長大時疼他,年紀更大了,各人有他所屬的情,有他所屬的愛,哪有辦法,常常是對我們有情呢?哪有辦法常常對我們有愛呢?凡夫本來就是這樣,移情別愛,這全都是這樣,何必計較呢?這是世間事,一世一生的因緣而已,到底還有多久就沒有了?我們還再糾纏這樣事情,再做什麼呢?只是糾纏了你給他的不歡喜,來生來世再來結怨連仇。為什麼不要今生此世,就解除掉呢?佛道無上,要誓願成,我們要「誠正信實」,才有辦法度眾生,才有辦法自己來斷煩惱,佛法這麼多,我們才會懂得去學習,學來了,在我們的身、心。身,身體力行;心,自我淨化。法,無法別人替我們學,唯有我們自己學,才自己得。
因為佛道無上,我們現在在行菩薩道,佛道是無上,「六度萬行」要很具足圓滿,才有辦法到達佛道的頂端。所以我們要很用心,不能有這些「虛妄浮心」。虛,每天所過的,就是虛虛的日子過,每天我們的道心都沒有辦法扎實下來,就是這樣浮啊!浮浮,而我們的心念就是不直,就是這樣一直所有的空間,一直在遍布空間,我們的心念處,心所念處就很煩,很雜。這種的心,守不住在我們的身,身和心與生活無法合在一起,這全都是因為「虛妄浮心」,所以,心就遍布,走掉了,到處去計較;這就是我們凡夫心。全都「多諸巧見思量」,心若走掉了,去緣外面的境界很多,忘失了我們自己這念身、心,就是只有在外面的境界,隨所欲求,而「多諸巧見」,就去想了一些,我要如何才能,得到我的歡喜,得到我的追求,得到我的滿足貪欲。這種「多諸巧見」去思量,心已經浮動起來,要想的事情,都不是在那正確的。
或者是心已經「橫計」,已經跑出來了,在人我是非等等,這種「浮心遍計」,偏到別處去了。同樣去用心思,「多諸巧見思量」,向直的路走,已經變成向橫的,「差毫釐,失千里」了,就雜了。
所以「不能成就頓悟」,那就是無法「體解圓覺方便」。我們的心,若讓它偏差了,「差毫釐,失千里」,我們的心思若「橫計」掉了,我們就無法成就頓悟。我們就已經開始要感覺了,將要感覺到我們的生命有價值,就只是將要感覺到,我們就開始停了,這樣是很可惜。你又已經到達了生命有價值,那個時候,我們就已經讓它冷掉了,哪有辦法頓悟呢?你真正要到達那頓悟時,而你自己就讓它冷掉了,就沒辦法,「不能成就頓悟」,無法真真正正體會到了,所以更無法「體解圓覺方便」。
我們若在「三皈依」,「體解大道,發無上心」,每天早上的課程,誰沒有唸到呢?每天早上都唸到,「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要「深入經藏」,才能「智慧如海」,有體解大道,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才有辦法「統理大眾」。不是要「統理大眾」嗎?什麼叫你「統理大眾」?那就是我們有辦法帶人,一直陪伴,一直帶,人人願意跟你走,願意跟著你做,願意將你當成典範目標,這叫做「統理大眾」。你的人,時時都在他的腦海中,在他的心坎裡,這就是你在領導他如何走,你是他的典範,如何做,我們才有辦法「統理大眾」。我們若沒有「體解大道」,若沒有「深入經藏」,怎麼有辦法去「統理眾生」呢?這是我們很基礎的,每天都在唸。
所以我們「不能成就頓悟」,更沒辦法,「體解圓覺方便」。「圓覺」,不是一直告訴大家,「轉識成智」,後面的境界就是「大圓鏡智」,照天下的一切,照自己的心地,明明朗朗,很清楚。
所以,「佛之所說真實,所說言不虛妄」。我們應該要很相信,我們既然相信佛所說法,法,我們更要再貼心一點;法,既然貼心了,我們必定要身體力行。所以,我們要相信「佛之所說真實」,這是真實的方向,這條道路,是我們要真實身體力行去開,因為所說的方向正確。既是「實」,我們的心,心的雜草,雜草叢生了,我們自己就要趕緊來,除去這些雜草,自己要用功,就是在開路。菩薩自己要開路,開出了真正方向,我們很相信那個方向,有路可走,所以要相信佛所言不虛妄。所以,「分別一切惡事,皆有虛妄行因」。我們若這條路的方向都清楚,自然我們就懂得分別是非;是非,我們懂得分別,修行,回過頭來並不深,是這麼的簡單,要我們分別一切善惡,要我們懂得分別是非;是非善惡分清楚,我們心「無漏」。過去一段一直說,戒、定、慧,聞、思、修,都不要漏掉了,這就是法。戒、定、慧,能夠預防惡的事情不要靠近來,而我們了解善的事情;善行,「六度萬行」,我們必定要積極向前走,這就是我們菩薩道,是非善惡分明,該走的方向、該開的道、該鋪的路,就是這麼的清楚。
所以,我們若是沒有辦法,去清楚了解,這些雜念無明,全都是「皆由虛妄」,從「虛妄浮心橫計」開始,我們要很清楚。我們如果不相信,「佛之所說真實」,所言不虛,我們就會沒辦法去分別是非;沒辦法分別是非,我們的心思就容易虛、妄,去造作的就是惡因、惡事。惡事成為惡因,這一直無明,一直沉淪下去,我們的性一直沒辦法好修,修正好我們的個性,脾氣,一直沒辦法可以改變,這我們在人群中都看得到;不懂得要好好,及時來反省、體悟,這就要自己要很用心去體會。所以要用心,絕對不要有「虛妄浮心橫計」,才不會不懂得分別善惡,生起了這些虛妄來去行事、成為惡因。我們若做惡事,在進行中;進行之中,因就已經成就了,所以我們要用心體會。
前面的經文,就是這麼告訴我們:「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
然今非實滅度
而便唱言
當取滅度
如來以是方便
教化眾生
《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這是佛陀一期的壽命,是跡,應化之身來人間,就是讓我們立一個典範,給我們看。其實,人生本來就是虛妄,我們「虛妄橫計」,這就是我們凡夫,在長期間來就是這樣。佛陀為了要教育我們,所以應因緣,示現應化之身在人間,做我們的典範給我們看,讓我們很清楚,而我們到底是知不知道呢?一直到了,佛年邁了,他所說法,殷殷善誘,一直要將他內心真實法,讓大家了解。現在我若說起「真實法」,大家的內心就知道──「真如本性」,是人人本具。真如本性,人人本具,為什麼我們會這樣迷茫六道,生生世世?這原來就有的真理,遍虛空法界,無不都是道理存在,古往來今,無不都是道理存在,只是我們一直無明,抹滅了道理,道理還是永遠存在。因為這樣,佛陀要來讓我們體會了解。
所以佛陀說,「非實滅」,他沒有要滅度,本來就是在人間,道理也是在人間,就是沒有滅度的時候,因為道理永恆,卻是在人間,方便「唱言」度眾生。我們若人都常常在一起住著,沒有生滅,人與人之間就沒有珍惜,佛陀也是,要先告訴大家:「你們要趕緊聽,要不然,我將要離開了。」大家才開始能夠警覺。所以說「而便唱言:當取滅度」,應該開始要進入滅度的時間了。所以,「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如來就是這樣,生生世世就是這樣,方便教化眾生。
接下來這段經文再說:「所以者何?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
所以者何
若佛久住於世
薄德之人
不種善根
貧窮下賤
貪著五欲
入於憶想妄見網中
《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這就是佛陀若沒有說要入滅了,世間人就是有這樣的壞脾氣,就是這樣的惰性,反正我今天沒有聽,明天聽;今年沒有聽,明年再來聽。今年沒有修,後年再來修,總是,佛就常常在,什麼時候,我再來。這沒有那個無常觀,就不能起精進念,這是我們人人都要很警惕。所以經文說,「所以者何?」
所以者何
若佛久住於世:
是即顯
示現滅度之由
若使世尊
久住世間
「所以者何?」佛陀還要再問大家一遍,「如何?有相信嗎?你們的感覺如何?我所說的,你們到底有聽進去嗎?在你們的內心,感覺如何?我開始將要唱入滅度了,大家覺得如何?」
「若佛久住」,若是佛都常常在世間,這樣,這就是佛陀要開始顯示了,讓大家知道,佛陀是為何要唱,方便來說:「我將要入滅了。」是為什麼佛陀要告訴大家:「我要入滅了。」這個因由讓大家知道。因為大家還不很清楚,佛陀說:「如何?你們了解嗎?聽懂嗎?我再跟你們解說,我為什麼,我將要入滅了,有因緣說給你們聽。」
「若使世尊,久住世間」。世尊若常常住在世間,這「薄德之人,不種善根」。就是依賴,「反正佛慈悲,我這次不對,我計較,我這個時候不對,我就是不對,不對到底,反正佛慈悲會再教我,會寬諒我」。這凡夫的懵懂,就是這樣,這就是修行不夠,所以德行很薄,他的聽法不入心,心無所得。所以常常說:「德者,得也。」,說你有德,是因為你有修有得,才有德。所以說「薄德」,就是缺福德的人,佛法沒有深入。「薄德之人,不種善根」,他的信心、善念,沒有深透下去,根沒有伸長。上面看起來很茂盛,但是它的根已經斷掉了。樹木,很多的移植,都將根斬斷了,這麼大棵的樹木,拿去別處種,那要是颱風來的時候,就要這樣去撐住,撐到風吹不倒。其實,那都是用外面在幫助它,不是這棵樹會站起來,因為它的根沒有伸出去。所以,大家修行要修德,要好好用心。「薄德之人,不種善根」,這個善根沒有伸長,所以「薄德無福」。
薄德之人
不種善根:
薄德無福
鈍根之人
不肯修種菩提善根
如薄德樂小之人
見佛常住
不生重法想
不種善根
貧窮下賤
「薄德」就是無福,沒有真正為眾生去修福、去做,福因緣就沒有,就是只有這樣,一時的感動,這樣的投入,但是這個內心,那個德沒有修到,這樣的人叫做「鈍根之人」,不是頓根,是鈍根,很鈍,法,沒有辦法深入內心,體會了解。所以,「不肯修種菩提善根」,就是自己不懂,也不肯下功夫,我行我素,「我的脾氣就是這樣,我現在在氣,你都不要跟我說什麼。你跟我說什麼都沒有用,等候,我氣若緩下去。」你氣若緩下去,你的錯誤、你的因已經造成了,又要怎麼辦呢?這就是我們凡夫,這種懵懂衝動,就是只有在一股氣,這真的很可憐,很煩惱,很多…。所以,「不肯修種菩提善根」,「菩提」就是「覺」。我們明明要做一個覺有情人,就是這樣懵懂不覺,就是這樣。
所以,「如薄德樂小之人」。這個福德很薄,只是想要獨善其身,不顧他人,只有認為我自己,這就是我們凡夫。除了顧我自己,我還要再跟人家計較,這叫做凡夫。若有修行,我不會去跟人計較,我也不會去與別人發脾氣,但是我就是不要去理世俗事,不肯入人群。這叫做小乘人。
就像這樣,「薄德樂小之人」,就是「見佛常住,不生重法想」。他覺得:我就修得好好的,這樣法,我就有了。就要佛陀說:「你若不再精進,我就將要離開了。」,這樣他才會覺醒。因為他過去不重法。佛陀到這個時候,開始就說:「小乘是還未究竟,你要再轉入大乘來。」這樣他才知道,「還有法,我還未修到。」才能夠覺悟。所以,佛陀唱言入滅,也是為這一類人來說。所以這種「不種善根」的人,福德較薄的人,叫做「貧窮下賤」。這種的人,就是「不生二善」。
不生二善
未生善令生
已生善令增長
不斷二惡
未生惡令不生
已生惡令速斷
不滅常在
無益有損
佛陀教育我們「未生善令生」。不能說,善念不要生,我們還未生善念,我們就要趕緊鼓勵他,善念要生起來。所以常常說,我們要帶動人人啟發善心,就是這樣。他的善心還未啟發,我們要用心啟發他的善心。他「不生二善」,我們就為他完成這個「二善」,什麼叫做「二善」?還未生善心,我們就給他機會,讓他能夠生出善心來;已經生善心了,也已經在進行了,若感覺我這樣走過了,這樣我有做到了就好了,就停下來,不行!我們要趕緊鼓勵,你要再繼續。所以,「已生善令增長」。因為佛法是無止盡,菩薩行「六度」,是萬行要俱全,不是這樣一小段就好了,還是再回顧那種,難行能行、難為能為,這個精神要再接再厲,就是「已生善令增長」。
「不斷二惡」的人,有的人已經惡了,我們知道,我們要憫念他,要如何叫他斷惡,不要知惡而不斷。「我的脾氣就這樣,你要改變我,我怎麼改得過來呢!」自以為是。這種「不斷二惡」,我們要設法。「未生惡令不生」。本來他就沒有與人結怨、結仇,我們就要讓他知道道理,「不要哦!不要去與人結怨,我們對人心寬一點,多善解,不要去與人結怨連仇」。讓他遇到境界,不會生惡心,這叫做「未生惡令不生」,讓他這個心態,常常這樣很平衡。
萬一是遇到已是生惡的人,我們要想辦法,循循善誘,讓他改變不好的習氣,惡的念,要如何將他轉變過來,讓他改變過來,轉惡為善。我們也要為這種,「不斷二惡」的人,我們來設法讓他,不要生惡起來。已生惡在做惡,我們要如何將他轉變過來?
看看慈濟人常常在分享,進去監獄裡面,如何去轉變人,出來以後更生、重生,做好事,這也沒有什麼困難。所以,不生善令生,未斷惡令斷,這就是菩薩行,諸佛菩薩為眾生要施教的對象。
所以佛陀在這種眾生中,「不滅常在,無益有損」。他若常常說,佛陀都常常在,今天,二千多年前的釋迦佛,若還在人間,我們就不能起精進念,就是佛都不在了。我們現在在學佛,我們才要去尋尋覓覓,找出真正正法,能夠落實在人間,與人群會合,這樣的法,我們要來身體力行。現在就是要讓真正世間法,流傳在未來,世間法,佛法不離世間法,要如何將佛法在世間流傳下去,這很重要!所以經文這樣說,「貧窮下賤,貪著五欲」。
貧窮下賤
貪著五欲:
不修福業
名曰貧窮
熟習惡者名為下賤
貪著世間五欲之樂
佛陀是為這類的人來說「滅」,要滅度了,因為佛陀的真實的道理,就沒有滅度,但是為人事,他就要說「滅度」。不修福業的人,名叫做貧窮。「熟習惡者名為下賤」。已經在這個惡的環境中了,自己還不懂得要改變,這樣成為習氣。這些壞的脾氣、不好的動作,變成是他,原來就是這樣。這樣沒有人會疼惜他,沒有人會愛他,沒有人會尊重他。所以不貴重的人,叫做下賤。所以「貪著世間五欲之樂」,這樣的人都是在那裡貪著度過。所以,「入於憶想妄見網中」。就是這樣,進入在這個網之中,這個憶想就是雜念。
入於憶想
妄見網中:
入於憶念
種種思想
虛妄知見
人就是這樣,想入非非,真理不求,真正的好事不做,偏偏就是要去聽人家,那種不事實的事情,就是好樂傳是非,這樣的人,這叫做「憶想妄見網中」。二千多年前,佛陀就知道未來的現在,就是有這種的網,現代人叫做「網路」,每一條路都有網,將你網住,條條道路行不通,就是將你網住了。這就是「妄見網中」,現在的人的思想觀念,就是在這「憶想妄見網中」。就是這樣「低頭族」,都不信人,人家在說話,都沒有在聽,就是只有聽手中那支(手機),這樣而已,只信那一支,他沒有在聽人說話。這種無路可走的人間,這叫做「憶想妄見網中」。這種想入非非,不踏實人生的人,所以,「入於憶念,種種思想,虛妄知見。」全都是在這個愛、欲之中,貪著在這種情、愛、欲之中。
所以,這個「五欲」,「五欲即思惑,憶想即見惑,由此垢重,故須唱滅」。
五欲即思惑
憶想即見惑
由此垢重
故須唱滅也
這個憶想就是「見惑」,只是在想,在想:我何時看到什麼,我就是要什麼,我是……等等。很雜、很亂,使我們的心惑了,迷惑掉了。所以,「由此垢重」,因為這樣,我們這個雜念、煩惱,一直一直就是累積,讓我們的煩惱重,重得很難負荷起來,這實在是煩惱重重,壓力就大,全都是這樣的壓力。所以,「故須唱滅」。佛陀看到大家,說也說不聽,輔導也輔導不動了,已經煩惱知見那麼的深,這不說也罷了,就不用說了,就不用在世間了。就這樣,佛陀他就說:「我將要入滅了,大家既然是這樣不重法,我就要取入滅了。」「佛既住世,則聞法者多」。
佛既住世
則聞法者多
然聞而不信
信而不解
解而不行
則善根無由培植
功德法財何由富裕
自甘輕蔑
豈非下賤
皆由貪著
財色名食睡
五者之欲
迷墮見、思
二惑之網
故均為薄德之人
佛,若要在世間,大家聽法就很簡單;就是佛就不在人間了,才是真正要很珍惜。人的心態就是這樣,我們人在,不貴重,就是人不在,才會貴重。近近的人,不重要,遠遠的人,才是重要。總是人間就是這樣。
「然聞而不信」。在你的面前跟你說話,你都不要相信了,不如那就不要說,離開了。「信而不解」,你就是相信了,一而再,再而三,告訴你,你也沒辦法很了解。「解而不行」,你真正了解,叫你去身體力行,也有一些困難。「則善根無由培植」,真正的善根要從哪裡起來呢?只是聽,「我知道了、知道了,我相信。」「了解嗎?」「了解啦、了解。」但是你不要身體力行,你了解,你怎麼有辦法體會呢?這是要身體力行。要不然就是「解而不行,則善根無由培植,功德法財何由富裕!」我們自己不去做,我們如何有這個功德法財呢?走過的路,不是你的,所以你怎麼說都是別人走的路;別人開的路,你是借路而過的。
各位,我們真真正正要用心,不要「自甘輕蔑」,我們人人本具佛性,佛法在我們的周圍,我們怎麼好這樣將它輕視掉呢!不可以。「自甘輕蔑」,將它輕視掉了,「豈非下賤?」有寶,你不懂得要取,我們不懂得要用,這樣難道不是嗎?所以,「皆由貪著財、色、名、食、睡,五者之欲」。因為我們人就是這樣,讓你無法精進,讓你無法進步。所以這個「五欲」實在是迷人,讓我們墮落。「見、思二惑」,這就是一個網,「故均為薄德之人」。
各位,要好好用心,要不然我們全都是在,「虛妄浮心橫計」,這樣的人間,是不是很可惜呢?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