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31026《靜思妙蓮華》轉識成智 利益眾生 (第1532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1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1026《靜思妙蓮華》轉識成智 利益眾生 (第1532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
發表主題: 20231026《靜思妙蓮華》轉識成智 利益眾生 (第1532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20231026《靜思妙蓮華》轉識成智 利益眾生 (第1532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周四 10月 26, 2023 10:53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1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1026《靜思妙蓮華》轉識成智 利益眾生 (第1532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31026《靜思妙蓮華》轉識成智 利益眾生 (第1532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20231026《靜思妙蓮華》轉識成智 利益眾生 (第1532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周四 10月 26, 2023 1:39 pm

20231026《靜思妙蓮華》轉識成智 利益眾生 (第1532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五根塵識轉成所作智,利益眾生慧;四智運識無礙法,如來藏中淨法身。妙觀察平等性智,真如即是一實理,諸佛道同弘誓願,度眾同圓證菩提。
⊙「所以者何?諸薄德人,過無量百千萬億劫,或有見佛,或不見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斯眾生等聞如是語,必當生於難遭之想,心懷戀慕,渴仰於佛,便種善根。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又,善男子!諸佛如來,法皆如是,為度眾生,皆實不虛。」《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諸佛出世,先三後一,開近顯遠,三世益物,法皆如是,一切法皆如此。
⊙為度眾生,說本來常住,又復示現涅槃,無非以佛壽命,示悟眾生,皆實不虛。
⊙為度眾生,皆實不虛:佛本無生滅相,因眾生頑愚故,以方便度生故,亦因非同世間,不善行謂虛誑,有善利益無損,故云皆實不虛。
⊙為度眾生,皆實不虛:佛本無生滅相,因眾生頑愚故,以方便度生故,亦因非同世間,不善行謂虛誑,有善利益無損,故云皆實不虛。
⊙佛之化身,隨順眾生心意,欣喜、厭惡,示有生死,皆能令眾獲益;真實不虛,此為十方三世諸佛之所同。
⊙是如來以大悲方便唱言滅度,冀可警惕如斯懈怠,小種善根者。佛本無生滅,故曰不實滅。

【證嚴上人開示】
五根塵識轉成所作智,利益眾生慧;四智運識無礙法,如來藏中淨法身。妙觀察平等性智,真如即是一實理,諸佛道同弘誓願,度眾同圓證菩提。

五根塵識
轉成所作智
利益眾生慧
四智運識無礙法
如來藏中淨法身
妙觀察平等性智
真如即是一實理
諸佛道同弘誓願
度眾同圓證菩提

各位,要多用心!「五根塵識轉成所作智」。這樣有了解嗎?已經這段時間重重複複,要讓大家很清楚。佛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一切動作和佛法甚深微妙,要會合在一起,所以這個字句一直就是反覆,希望大家銘刻心版裡、在記憶中。「五根塵識」,五根塵,大家知道了,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塵──色、聲、香、味、觸,這就是根和塵。根、塵之間,那就是「識」,眼根、耳根等等,若意識有進去就分別了,青、紅、綠等等的色,就將它分別了;形是圓、長、方,都分別。這就是有根、塵和識會合。

而我們凡夫的,根、塵、識會合了,總是有一個念──貪,貪念;貪、想要,要不然就是瞋恚。我聽到,我不喜歡;這樣的動作、安排我不歡喜,我就起了煩惱心,我就有瞋,我就發脾氣。就開始動作了,動作之後,就回歸在第八識了,這就變作業識。所以我們就要「轉識成智」。

我們轉五識為「成所作智」,將這些東西,大、小我們接觸到、知道了,這麼大的東西,我們就要用多少的量去放、去將它收好,懂得分別,大小分別;小的應該放在大的裡面,多大要容納多少的量,這是「成所作智」。我要將這項東西用在什麼?天冷了,我就要拿厚的衣服來穿;別人在肚子餓了,我現在就給他的,是吃得飽的糧食。這就是五根緣外面的塵,這個「識」,懂得去意識到別人在餓,這個東西應該如何去付出。這就是在五識會合起來,轉為「成所作智」。

「妙觀察智」就隨著後面,去將它全都會合好,大小會合,這就是轉第六識。那第七識呢?就知道我們冷,別人也冷,我們餓,別人也餓,這些事情,我們應該要為眾生如何去付出,不是貪為己有。眾生跟我們一樣,大生命體,大家平安就是我們的平安,了解我們的平安就是眾人的平安。這能夠通通了解,這叫做「平等性智」。這樣去完成人間最好的事情。這已經去造作了,完成任務,這個東西已經完成了,就歸納回來,那叫做「大圓鏡智」。

這已經這樣告訴大家,所以要讓大家更加清楚,「五根塵識轉成所作智」,這個轉過來「成所作智」之後,就是利益眾生的智慧。我們若能夠將五根塵,將它轉為「成所作智」,這是可以利用來救人的,來幫助人、來利益眾生,這叫做智慧。所以要告訴我們,「四智運識無礙法」,不論是「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這「四智」就是將它運作起來,這個法是很順暢。我們真如本性,沒有污染、沒有煩惱,不會被外面的境界,稍微的境界,就讓我們的內心起煩惱,讓我們的內心就起了無明,彼此之間互相來衝突。這就是我們人生,苦,就是苦在這樣,人與人在這個根、塵、識的裡面。這外面的境界,跟我們的根去接觸,這個環境,我不歡喜,所以我就起煩惱,在這個識,意識之中,都是凡夫迷茫的無明識。修行就是要將這個,迷茫、糊塗的心態,要將我們叫醒起來,不要再沉迷了,「是日已過,命亦隨減」,辛苦的時間,已經這樣懵懵懂懂過,聽到佛法之後,我們要趕緊覺醒了。

人生生命有多久?人間的境界一直,佛陀所說的四大不調,在人間一直有形現前。就像(2017年),美國的慈濟人回來在精進,他們還未回來的前一個多月,為休士頓的災難投入是很辛苦!大家要回臺灣精進的心,是很堅定,所以在休士頓那個地方,已經一個多月急難救災,是告一段落。他們一群人就先回來,全美國各地,這些菩薩都回來了,難得啊!要在美國大家齊全集會的時間,機會沒有那麼簡單,這次全都回來了,期待能夠「真精進」,調適身與心。

其實「身」,大家已經這麼久了,很辛苦,卻是他們放下辛苦的意念,抱著法喜要回來親近法,將身、心調適下來,叫做精進。這幾天一直在下雨,進進出出都很辛苦,可以活動的範圍,總是有一個局限,他們就是這樣,千多人會合起來在靜思堂裡,很擁擠!

這麼窄的空間,外面是下大雨,沒有辦法在外面活動,實在說起來很辛苦;出來被大雨淋,又要回來精舍,整天都是大雨。整天,有的分批就在精舍,來體驗精舍的生活,但是還是大雨,那個體驗的範圍總是有限。總是環境局限到了,他們的心不知道有沒有開闊?是很辛苦,整天溼答答,到底心有沒有輕鬆呢?這要看他們個人,那個心靈環境。那個「識」,這個五根、塵,是不是有轉入「智」嗎?是不是這個識,是在「成所作智」?難得的機會能夠大家集合起來,與法親能夠在遠遠拉近來,那分的親,真正法親的感情,不知道有生起來嗎?這也就要他們才會知道,這也是叫做「成所作智」。

要如何去體會?而且在這裡面,人與人,我們在聽他們州的功能,是如何在發揮?而我的心得是如何的感受?彼此之間有接受到,他們的優點、我的缺點。我就要向優點來接受,我的缺點要改進,不知道有這種的「妙觀察智」嗎?或者是只有感覺到,空間這麼窄,走來走去,腳溼答答,是只有這樣,這樣的「識」,意識而已呢?或者是將這個境界,很精進的心在裡面。別人的精進,別人長期累月如何做,分享,我們有做到嗎?若沒有做到,我們就要趕緊精進,自己若不如人,我們就要趕緊改過,趕緊與人平齊,這都叫做「妙觀察智」。有好好應用嗎?懂得好好應用,那叫做「妙觀察智」,這叫做我們的意識、我們的思考。

若是在環境中,這麼的緊湊、這麼急的時間,要如何我們能夠團隊,團隊來、團隊去,要按照動作、規則、威儀,這樣有變動,變動,我要如何來接受變化球。是起煩惱心嗎?「你故意丟給我一個變化球,我要生氣嗎?」或者是「難得的機會,感恩哦!你的變化球給我,我有這個功夫接得到,接得很順,感恩哦」。若能夠這樣,這叫做「平等性智」。我們也妙觀察了,所以你與我,我們在這個環境中,忽然間有什麼事情,我們的心境合一,這叫做「平等性智」。而這些事情若成就起來了,若這場在遠方歸來了,叫做圓滿,叫做「大圓鏡智」。所有一切一切的環境,尖銳的,沒有刺到我;溫暖的,我全都接受到。這種的「平等性智」,就像一面鏡子,什麼樣的境界,我很清楚。不對的,我要改;對的,我要精進。這種境界,那就是「大圓鏡智」了。

所以,我們這個「妙觀察、平等性」,妙觀察就是「妙觀察智」;平等性叫做「平等性智」。我們有用上去嗎?這些識,是不是六識、七識,我們有將它應用得好呢?那些相是壓在我們的心,又給我們煩惱嗎?這就要我們好好思量,是不是有發揮到,「妙觀察智」。「妙觀察智」是平時告訴大家,就是「想(sióng)」,想(siūnn),一個「相」字,下面一個「心」字,思想的「想」,這叫做「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是思惟,思惟是上面一個「田」字,下面一個「心」,我們如何去造作它。我們是將它當作福田來耕呢?福田用心耕,我們是當作福田來耕?或者是當作垃圾場來囤積垃圾?這是我們的第七識。我們若是當作福田來耕,粒粒種子就是對人生有益。而你若任意去使用它,這就變作垃圾,一直計較、一直計較,那就去造很多的業力。

所以我們的妙觀察,我們從外面的境界攝受下來,這些相壓在我們的心之上,我們是要將它用作什麼呢?貪欲、煩惱呢?在裡面思考,是要將它變作勤耕福田呢?還是要在那個地方造作無明?這就是要看我們如何運用。那個造作無明、煩惱,這都叫做「識」,煩惱識、無明識;將這個無明識轉過來,那就是「平等性智」,這個煩惱轉過來,叫做「妙觀察智」。各位,我們事情,要變成很煩惱嗎?或者是煩惱過後的無明,常常在我們的心裡呢?好好去用心。而我們這一切的物質、境界,我們要將它當作是,五識、六識,在那個地方在運作嗎?「成所作智」,你要將它成所什麼呢?我們要如何去應用?所以大家要很用心,不要將我們的心識,任意這樣將它糟蹋掉了,我們的佛性、真如本性,我們要好好清淨。

所以,「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會合回來是真如,「真如即是一實理」,這是一個真理。每天都這樣告訴大家,大家若不清楚,這個法還是一直纏在這裡,我們要如何?我們就要好好學佛。

「諸佛道同弘誓願」。「四弘誓願」,那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而我們要用誠心願度一切眾生。慈濟人要修的是誠意,誠意投入,要去度一切的眾生。這是佛佛道同,要度一切眾生,要去除一切煩惱,要學成佛道,「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每一尊佛從初發心開始,就是每一尊佛要成佛,一定經過「四弘誓願」。

要成就慈濟人,必定要完成「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這都是我們不可以缺少。既然是這樣,回過頭來就是,「諸佛道同弘誓願」。我們就是要學佛,學佛陀他們「佛佛道同」。釋迦佛與過去佛都一樣,無異樣,一定要度眾生、一定要斷煩惱、一定要學佛道,才有辦法成佛,這是必然,也當然,我們一定要,所以我們也就要學佛。所以度眾生,「當圓證菩提」。大家的目標,諸佛目標只有一項,就是要度一切眾生,與佛一樣平等的覺悟,同證菩提。

各位,用心,這段時間,從〈壽量品〉開始沒有間斷,就是怕大家不清楚、不了解,希望你們這些法要在心裡。過得快,法要消化。

來,接下來前面的經文這樣說:「所以者何?諸薄德人,過無量百千萬億劫,或有見佛,或不見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

所以者何
諸薄德人
過無量百千萬億劫
或有見佛
或不見者
以此事故
我作是言
諸比丘
如來難可得見
《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這個地方,他就這麼說,佛陀告訴大家:「再不久,我就要入滅了!」因為最近在這段經文就一直提起,佛陀有意無意一直在提起,將入滅度,這是「唱言」。為什麼呢?佛壽這樣的長遠,佛陀說,他將要滅度了,那是為什麼?這段經文在解釋,我們自己要好好警惕。就是「諸薄德人,過無量百千萬億劫」,這些薄福德的人,在過去、過去,要聽法的機會就很少,「或有見佛」,過去有見過佛嗎?或者是不見佛者。有的見過佛,有的就是不願意見佛。

我們曾說過了一段故事,那位貧婆就是要閃避佛,她就是不歡喜見佛。這故意不要看佛,這種,這就是不見佛。或者是一個城九萬人,三萬人見過佛、聽過法;三萬人曾見過佛,不曾聽過法;另外三萬人,那就是不曾聽到、不曾看到。總而言之,三分之一的人能夠見到佛、聽到法,另外三分之一只是曾見過佛,但是,法就是不曾聽到;又另外三分之一的人,總是連見佛、聽法都沒有。這就是與佛無緣,沒有那個福可聽經法。這樣說起來,就是有三分之二無法聽到法。總之,聞法的機會是很難得,所以,「以此事故」,就是因為這樣,「我作是言」,我才開始要向大家,曾見佛、聽法,在這周圍的人,向你們提醒,要見佛、聽法不簡單,何況佛再不久就要入滅了。這就是要向這些人,這樣提醒,說:「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

接下來又說:「斯眾生等聞如是語,必當生於難遭之想。」

斯眾生等聞如是語
必當生於難遭之想
心懷戀慕
渴仰於佛
便種善根
是故如來雖不實滅
而言滅度
《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大家若聽到佛這麼說,就會覺醒了。真的難得見佛、難聞佛法,我們要好好把握機會,所以「必當生於難遭之想」,真的是很難得。提高覺醒,「心懷戀慕」,他的心就懂得珍惜,「渴仰於佛」,就懂得要追求了,追求見佛,懂得追求聽法。「便種善根」,就懂得趕快要聽話,要趕緊身體力行,要聽法好好做。「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因為這樣,要讓大家生起那分難遭之想,要讓大家知道聽法要身體力行,要把握機會、把握時間。生命可貴,佛將要入滅了,我們自己的生命也一樣,所以要精進。這是前面的經文。

接下來再說,這段經文說:「又,善男子!諸佛如來,法皆如是,為度眾生,皆實不虛。」

又 善男子
諸佛如來
法皆如是
為度眾生
皆實不虛
《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這就是佛陀又再叮嚀大家,各位菩薩!你們大家要知道,不只是現在的釋迦佛,在過去,所有諸佛「法皆如是」,就是佛佛道同。每一尊佛全都是一樣,是為了要度眾生,所以他們來人間度一切眾生;已經斷一切煩惱,是因為學盡了一切的道法,所以已經成佛了。這些事情都是真實,不虛。這就是再叮嚀大家,希望人人可以相信。所以,「諸佛出世,先三後一,開近顯遠」。

諸佛出世
先三後一
開近顯遠
三世益物
法皆如是
一切法皆如此

「先三後一」大家應該清楚了,開始就是從三乘人根機,佛陀應機逗教,這前面都一直反覆說過了。聲聞、緣覺、菩薩,三種的根機,佛陀要用心,隨他們的根機而說法,很多法,「先三後一」。到了後來,靈山會這個時候,佛陀撥開了前面,就向大家宣告說:「過去的三乘法是我的方便,現在要歸納回來真實的道理,就是只有一乘。」就用「三車」,就是三輛車來譬喻。

雖然羊車、鹿車一樣是車,但這小乘,羊車沒力,鹿車也太微弱了,所以牛車很健步,自度又能夠度人,能夠走遠路,這才是真實大家的方向。這就是佛陀很用心來循循善誘。所以在三世──過去、現在、未來,長時間度眾生。所以「法皆如是」,法就是這樣,很多、很多微妙的法,涵蓋在其中,回歸到一乘法;一乘法,這就是在人人本具真如本性之中。不知道大家,這些法有入我們的本性來嗎?我們的習氣有改嗎?煩惱有減輕嗎?無明有較淡化嗎?我們現在就要自己自問了。

所以,「一切法皆如是」,一切法就是這樣。其實是這麼真實,這麼的簡單,在大家本具,但是人人就是這麼的迷、這麼的剛強難調伏。所以,「為度眾生,說本來常住」。

為度眾生
說本來常住
又復示現涅槃
無非以佛壽命
示悟眾生
皆實不虛

本來理就是常住。「又復示現涅槃」。道理本來就是這樣非常長,就是因為眾生剛強,不得不化身、報身、應身,這樣一直分別,分別那個形象、道理深淺,來向大家說話。還要說壽命長短,「苦集滅道」、人間無常等等,「分段生死」,這種,我們佛陀就這樣,慢慢為我們分析。所以,「分段生死」就有「入滅」這個名詞出來。所以「無非以佛壽命,示悟眾生」。還是要告訴大家,佛有長長久久,那個覺性真理存在,人人都有,長長久久覺性真理與佛是平等,所以「皆實不虛」,大家要清楚!所以「又,善男子,諸佛如來,法皆如是」。

又 善男子
諸佛如來
法皆如是:
又再次詳釋
前說明是法不虛
恐疑今佛創立此門
所以示言
諸佛如來
法皆如是

就是這樣,再向大家說明,這個法是不虛的,是真實,只是一直要大家相信,恐怕大家心中有疑。「今佛創立此門」,「所以示言:諸佛如來,法皆如是。」我們要很清楚。所以「為度眾生,皆實不虛。」

為度眾生
皆實不虛:
佛本無生滅相
因眾生頑愚故
以方便度生故
亦因非同世間
不善行謂虛誑
有善利益無損
故云皆實不虛

「為度眾生,皆實不虛。」就是「佛本無生滅相」佛本來就是沒有生減相,「因眾生頑愚」,眾生很頑固,所以「以方便度生故」。佛陀為了方便,所以,應眾生的因緣,而報在人間。這是佛陀以方便這樣來人間。「亦因非同世間」,也是與世間是不同,因為佛是乘願來,非同世間。「不善行謂虛誑」,不善的行為,那就是虛誑,我們世間人不就是這樣?積這個虛妄的景象,自己來造作無明煩惱;發脾氣,不就是短暫的發瘋嗎?這已經用很簡單、很淺的話來警惕大家,這不應該,不善的事情,這就是虛誑,自己欺騙自己。若在人間,彼此之間,這都是這樣,一期「分段生死」的壽命,在這個地方為非作歹,都是在人間,才來造成累積很多的業力,再帶到來生來世,還是一樣,集了今生的惡因緣,再到來世,彼此來對立,這全都是我們自作孽!所以說「不善行為虛誑」。

所以「有善利益無損」。人人若好好為善,我們要趕緊把握,有聽到法,我們才懂得做善事;我們才懂得知道,苦難的眾生,原來是我們道場,要把握時間。我們已經知道這個方法,我們豈能不趕緊做嗎?我們要尊敬、感恩,在我們周圍的人,一個人無法做起天下事,要天下人人,與我們合心、同志願,才有辦法成就菩薩道。所以,我們要感恩我們周圍的同修者。要對我們自己感恩,要對被幫助的人感恩,成就我們的道業。所以,這是「有善利益無損」,故「皆實不虛」。我們做善行,絕對是無損。所以,「佛之化身,隨順眾生心意」。

佛之化身
隨順眾生心意
欣喜、厭惡
示有生死
皆能令眾獲益
真實不虛
此為十方三世
諸佛之所同

佛陀來人間,就是隨眾生的根機,眾生的歡喜、不歡喜,就是煩惱偏多,佛陀就是這樣來入人群,要如何來輔導眾生。在眾生群中,佛就要與人一樣,「示有生死」,有生、老、病、死。所以,「真實不虛」。因為這樣,要來度化眾生,「皆能獲益」,若沒有這個應身在人間,要如何度眾生?就是要來利益眾生,這是真實不虛的道理。所以,「此為十方三世諸佛之所同」。佛佛道同,都是一樣,所以我們要用心。所以「是如來以大悲方便,唱言入滅」。

是如來以大悲方便
唱言滅度
冀可警惕如斯懈怠
小種善根者
佛本無生滅
故曰不實滅

這就是佛陀用大悲心,來告訴大家:「我將要入滅了。」這就是盼望,盼望能夠警惕這麼多的眾生,在懈怠中,在造作煩惱無明,這些眾生,佛陀就告訴大家:「佛將要入滅了,有機會見佛、有機會聽法,大家要再精進。」所以這些懈怠的人,「小種善根者。佛本無生滅。」這些小根機的人,以為我做這樣就好了,佛陀他來人間就示滅,告訴大家:「要趕緊精進,不要又在那裡懈怠,不要只有說,這樣就好了,趕緊還是要再精進。」佛陀為了這樣,本來沒有生滅,但是就是要告訴大家:「我將要入滅了。」其實是,實不滅,其實是無滅。

所以,我們大家要很用心去體會,佛陀對眾生人人這一念心,所以要好好時時多用心。記得,五根塵識要轉為「四智」來,這個「識」要轉為「智」,要好好多用功!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10月16日~
回頂端 向下
 
20231026《靜思妙蓮華》轉識成智 利益眾生 (第1532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