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1《靜思妙蓮華》當悟本心 湛然常寂 (第1536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問其心似何物?心本無染著色,更無長亦無短,住心本無去來,非垢淨不生滅,湛然清澄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亦是本身即佛身。
⊙「諸子於後,飲他毒藥,藥發悶亂,宛轉於地。」《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是時其父還來歸家,諸子飲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是時其父還來歸家:喻此界因緣熟,佛即應緣現相。其父還來歸家,喻佛復應緣示生此土,正是形益,非生現生。
⊙譬為還家。謂以度生故復還此土生死之家,亦釋現所應化之土為家。示現八相成道於此土,即以此土為家,此為濟生成道喻。
⊙諸子飲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見諸眾生,或入邪毒,或有本心而不失者。言受邪法,名為飲毒。
⊙眾生有流轉生死而夙因不昧、本性不迷者,為無失心。如善根深植者,值佛應化,歡喜信受,即為不失心之證。
⊙失不失者,貪著三界五欲,失先所種三乘善根,佛為是人非滅唱滅。又,雖著五欲,而不失三乘善根,有大小機感,佛為是人非生現生。
【證嚴上人開示】
問其心似何物?心本無染著色,更無長亦無短,住心本無去來,非垢淨不生滅,湛然清澄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亦是本身即佛身。
問其心似何物
心本無染著色
更無長亦無短
住心本無去來
非垢淨不生滅
湛然清澄常寂
此是本心形相
亦是本身即佛身
要用心!「問其心似何物?」我們曾問過心嗎?問自己的心,我們的心是長什麼樣呢?什麼東西叫做「心」?是不是我們現在器官這顆心,叫做心呢?那是肉團心,只是我們器官的一個項目,是我們身體活著的一個作用,是一個工具而已。幫助我們血液循環,心與腦,那個血的循環,全身血液循環,只是這樣工具的作用。
我們人的心,又是平常說的心是什麼呢?「心」叫做心臟,而我們思想的代名詞,也叫做「心」,因為說話、表達,總是要有一個名相,來表達說話的事相,所以一般我們就說「心」。我們的心在想、我們的心會造作,其實心要如何去造作?心要如何想?到底是腦在想,還是心在想呢?所以,這只是一個代替的名詞。問他的心是什麼東西,也就是沒有東西;「心本無染著性」,因為它無形,所以它就沒有受染著的色,沒有什麼色能夠來染著,這個無形的東西,所以「心本無染著色」。沒有就沒有了,如何將它染著呢?
所以,「更無長短」,這個心可以放多長?它總是心,沒有長。什麼東西在那裡,也沒有短,也沒有心缺角在那個地方。肉團心就是要完整,沒有欠缺,也沒有增加,這顆心臟在身體裡面,才叫做平安。而我們所在說的這個心,就是無形,無形就不用再執著在是長或短,根本就沒有長、沒有短啊!若問:「心啊,心到底放在哪裡?住在哪裡?」心本來就無形無蹤,無來無去,就無形了,你要將它放在哪裡呢?心,「無所住而生其心」,它沒有哪裡可住,也沒有哪裡是心要放的地方,就都沒有了。
所以,「自心本無去來」。要問他說心住在哪裡?無去、不來,本來無住著相,本來就是沒有啊!「非垢淨,不生滅」,就是非垢、非淨,不生也不滅。這個心不是骯髒的,也不是很乾淨的;這個心,因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以說心髒掉了,就沒有東西,如何髒掉呢?拿不出骯髒的東西在哪裡;說它很乾淨嗎?哎呀,滿心煩惱!所以,這顆心就是「無」,不生,自然就不滅,因為沒有哪一個地方,讓它無中生有,沒有就是沒有,所以要住在哪裡?就是沒有了。因為本來就沒有,怎麼又要說它不見了?沒有就沒有了,沒有就是沒有的東西,要再說它不見了?「有」和「無」,是互相對待的東西,原來「有」,現在「無」,這才有「有」和「無」;本來就沒有的,所以現在也是沒有不見的。這我們大家都能夠清楚,原來就是沒有、原來就是有;天空原來就是有,亙古不變;這宇宙虛空,這是亙古不變。但是虛空呢?在虛空裡,它本來就沒有,現在也沒有,亙古至今全都沒有,同樣的道理。
所以,非垢非淨,不生不滅,「湛然清澄常寂」。我們的心,只是一個代名詞,本來是沒有的,它因為本來就是沒有,我們只是能夠形容它;因為沒有,所以清淨,沒有的東西就不會受污染。就是沒有,本來就是清淨,常常就沒有受到,天地之間聲、色去影響它。沒有,雖然我們現在說,污濁、染污,不是染污天空,是染污空氣。我們看看,抬頭看天,看到一片的烏雲,那就是表示將要下雨了。但是雨若下完了,那些水蒸氣都散掉了,抬頭看虛空,雲白色的,藍天白雲,那是很高、很高的天,我們的眼睛看到的是白雲藍天;若是都沒有水蒸氣在空中,你看到的是晴空萬里。
其實,那個晴空到底多高?無法測量,是我們的眼識感覺很遠、很遠,在那個空中,那種,種種的氣形成出來,那都不是真正的色。天上是沒頂,只是我們在地球,隨著這樣,地球在運轉,你再怎麼轉,看出去都是一望無際,就是感覺是藍天、是白雲。總是這是「識」,其實,那是無法去測量邊際,很遙遠、遙遠的天,周圍沒有邊,全都沒有了,只是我們這個眼根、識,其實要透視的是有限,距離是有限。其實,無限量邊際的,永遠都是空的,你看不到什麼東西,所以「湛然清澄常寂」,廣無邊際,很寧靜。
「此是本心形相」。若要說,這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形、我們的相,沒有什麼東西可拿出來看。說到清楚,就是沒有東西,因為它沒有東西,所以就是沒什麼東西可染著它。因為它沒有東西,所以沒有辦法用長、短來比較;你的心想到哪裡,你的心就有多長。你現在想,非洲、南非、巴西,在地球那邊的那邊,想,再將它繞一圈回來,這,看你走到哪裡去。你看,整個地球儀,印象中知道這顆地球的構造,臺灣在這裡,這樣繞過去,那個地方是在哪裡?又繞回來。這樣繞,繞過去,或者是要這樣繞,地球的,地球儀,你都已經背起來了,才在地球儀之中,這樣轉一圈而已,是心在那顆這樣轉的距離呢?或者是實際從天空繞一圈?
你若是在天空,在這個空間這樣繞一次,你的心在剎那間,就已經繞一圈了,這樣有多長?這「心」只是一個形容,隨著我們的心念長短,這全都可以用形容的,但是沒有辦法用尺寸來計量,所以這就叫做無形的,心念。所以,佛陀才會這麼說:「一切唯心造,三世一切佛。」過去,過去到底是多長久之前的過去;未來,未來還有多長久的未來啊?過去、未來,從現在,現在這念心,你充分的愛心,人際之間,你充滿了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雖然你與我過去不相識,現在法親,很親,這人與人,緣沒有長短。過去,我們都不相識,現在慧命相連,這哪有親疏的分別呢?你的歡喜、你的法喜、你的慧命成長,就是我的歡喜、我的法喜、我的慧命成長,這是共同體。法,總是也沒有長短,法也沒有染著形相,所以心自然就沒有去、沒有來,不論是什麼人,我們全部都是一樣,來來去去,無不都是我們的家。說回去、說回來,回去、回來,回去你的俗家,回來我們法親的家,同樣是一個「家」。這「心」住在哪裡?走到哪裡,心就是到哪裡去。所以,非垢非淨,就是這樣,沒有污染,沒有什麼叫做「善良」,與什麼叫做「惡劣」。
其實,我們這念心本來就是這樣,「湛然清澄常寂」,本來就沒有什麼煩惱,沒有什麼惡相,本來就是沒有的,都是很清澄,但是,只有煩惱無明,來使我們分別,讓我們起心動念;原來這念心,是這麼簡單,這麼單純,只一個念頭、觀念這樣而已。所以,我們本來,煩惱若全都沒有起,道理若想得通,「湛然清澄常寂」。這就是常常在說,「靜寂清澄,志玄虛漠」,我們的道心就能很穩定,就不會因為我歡喜,我這個家就是我法親家庭;因為我不歡喜,所以這與我沒有關係。人的心就是這樣,永遠都回歸到,那個凡夫的世俗的生活。有佛法,本來開始在學佛法,但是就是因為我不歡喜,或者是聲與色引起了我感覺,所以對人、對事、對物,何不找一個志同道合,去逍遙自在,這就是心,煩惱心。若是知道這是法,生活中就是要在這樣的法,過去的懵懂,不知道,所以養成了不好的習氣,現在知道了,習氣要趕緊改過來,不是說,「我來這裡修行,我就特別要守很多規矩,我在其他的道場都不用」,這樣想就不對了,人各有緣;既有這樣的緣,我們就要珍惜。
發現到不對,不要再隨心所欲。我們一向就是隨心所欲,生生世世由不得自己,煩惱無明一直生。現在已經有因緣,知道這一項不要做,那一項要注意,防非拒惡,我們要能夠清楚;我們更要敬慎、要敬法,也就要謹慎,應該是要這樣,要不然凡夫永遠還是凡夫。所以,「此是本心」。我們的心,我們還有這樣清楚的心念,懂得知道對的事情,我就要趕緊身體力行。這是我們可以,改變這一念心的習氣,我們要趕緊,依照這個教法來奉行,去除很多無明煩惱困擾,若這樣,我們懂得知道觀念改變。其實觀念本來是清淨,是因為後來才染著。既然後來染著一念心了,我們趕緊,法,無形無影的法,我們也用來在這個,無形、無長短去來這個心念,我們用在對的事情、用在對的方法,只是法而已。
所以,「亦是本身即佛身」。這個本心的形相長得什麼樣?本心的形相就是本身。我們現在再歸納回來,是你自己身、口、意,現在這念心就是,如何指導我們的身、口、意,包括這個意也是需要這念心。對的這念心,我們,讓我們這個意不要偏差。其實「意」也是一個形容詞,所以告訴大家,我們要「轉識成智」。「意」還不真,「識」更加虛幻,唯有「智」,我們「轉識成智」。這個「識」就是「意」,意識的意思。所以說來,我們本來沒有心;無心,沒有那個形的心,只是用一個代名詞。其實,我們的本心,若要說形相就找不到形相,若要說它的形相,那就是在我們的身裡。我們的動作如何做,去愛人、去表達出解決人的困難,我們的身行能夠規規矩矩,這就是我們的心(起用),我們修養過來的,習慣了。這行為、習慣,我們已經修行的德,現前起來,這叫做「本身」。
所以在〈安樂行品〉,佛陀教我們修行,用什麼修?身、口、意。大家不知道有注意到嗎?身、口、意,既然用身、用口、用意了,後面要再加「立誓願」;這個誓願堅定,這就是「智」。所以身、口、意,我們的誓願,是這分我們的「智」。所以,我們的身,「本身」,我們到底用智慧在人間生活,或者是用意識在人間生活?這只有差在這裡。所以大家若用心,我們若是全部,一切是我們的身、口、意在造作,凡夫身所造作的,就是愛恨情仇,這是表達你的心意,就是你的意。而我們若是「本身」即是「佛身」,那就是「智」,「四智」具足,這就是佛身了。我們是看要用凡夫身,還是要用佛身,無不都是表達在我們待人接物,在人間造作,這個身行。其實談心,我們也很清楚,是無形、無形相,無長、無短,無清淨、污穢可說,說到最後那就是智慧,我們的智慧。所以,有智慧,就是佛的化身、應身、報身,這就是我們要很清楚去了解,這就是心。
回過頭來看經文,因為這念心到底在哪裡,經文要再看下去,前面的文說:「諸子於後,飲他毒藥,藥發悶亂,宛轉於地。」
諸子於後
飲他毒藥
藥發悶亂
宛轉於地
《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我們聯想到前面,父親是一個名醫,因為有事情離開家庭,這段時間孩子已經慢慢,已經「飲他毒藥」,去吃到其他的藥了,藥性發作了,在那個地方很辛苦,在掙扎,所以很辛苦,這一段時間。
接下來這段經文就這麼說:「是時其父還來歸家,諸子飲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
是時其父
還來歸家
諸子飲毒
或失本心
或不失者
《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本心」,有的已經失去了本心,有的還未失,重點還在這裡。所以父親已經回來了,歸家了,在遠方這樣回來。這是譬喻這個娑婆世界,眾生因緣成熟了,佛陀就「應緣現相」在人間。
是時其父
還來歸家:
喻此界因緣熟
佛即應緣現相
其父還來歸家
喻佛復應緣
示生此土
正是形益
非生現生
二千多年前,悉達多太子降生皇宮,就是表示這個世界,因緣又成熟了,所以有這位太子降生。由他從小時候、長大,一直到出家修行,成佛了。由他成佛,天地萬物的真理,由這位聖人,大覺者,在他的智慧中,一一、一一來分析出來,天地萬物的道理,以及人的思想、心理等等,一一分析。人間生滅相,或者是人類生理的形態──生、老、病、死等等,無不都是瞭如指掌,很清楚,所以我們才有佛法可延續,才能夠聽、才能夠了解。
這就是因緣成熟,釋迦佛在人間出生、成佛、說法了,這就像「其父還來歸家」。沒有佛的時代,那就是已經佛遠離他方,就像這個三界的家長,已經離開到他方去了,因緣若再成熟,他方事緣完成,回家的因緣又成熟,自然他就再回來了。那就是譬喻,「佛復應緣」來示現,重複應這個因緣再示現人間,再次再來了,所以「示生此土」,出生在娑婆世界。成、住、壞、空時間的,這個娑婆世界,有佛的時代、無佛的時代、佛再出生的時代,這時間已經經過很長久。這種毀滅性的成、住、壞、空,重新再來的人間,娑婆世界,再重新,再有的大覺者,這就是這樣生世去來,當然那個時間是很久。
所以譬喻,「佛復應緣,示生此土,正是形益」。就是利益,現這個身形來人間,就是利益這個人間,說法給大家聽,讓大家能夠了解。所以,「非生現生」。佛本來就是無生無滅,佛原來就是這樣,也無去無來、無長無短。佛覺悟就是真理,真理沒有長短、真理沒有去來,永遠都是存在,這是因緣成熟,那就要有人來代表性,說這個形相的道理。所以,這是來利益眾生,有這樣大覺者,來為我們講這事物道理,讓我們清楚了解。譬喻,前面的「跡門」是譬喻;現在的「本門」,因為要說時間這麼長,因為要說佛與眾生,也要說如何叫做「示滅」。這個「本門」示滅,佛的壽命到底多長?要來解說這些,由不得不又用譬喻。
所以譬喻又回來了,已經離開這個家庭到他方去,遙遠的地方,一段長的時間又回來了,還家了。
譬為還家
謂以度生
故復還此土
生死之家
亦釋
現所應化之土為家
示現八相成道
於此土
即以此土為家
此為濟生成道喻
所以,「謂」,就是這樣說,「度生故復還此土」。因為要度這個娑婆的眾生,所以因緣成熟,再回歸來這個娑婆世界。這個娑婆世界,既然出生在這裡,與這個娑婆世界的規則一樣,有生,在皇宮生;有死,圓寂了,這叫做生死土,「生死之家」,在娑婆世界。這就是釋迦佛為我們解釋,他示現所應化的家。
釋迦佛為我們解釋,這就是他示現八相成道,在這個地方。從出生到長大,所了解的人生無常苦空,看到人間就是很不平等,這種貴賤生命的分別、強食弱的肉等等,這些事情。生命本來就是平等,但是人就是這樣在分別,因為種種的相,就是這樣的過程,這叫「示現八相成道」。在這個地方,即是「此土為家」,就是娑婆世界就是他的家。「此為濟生成道」,來救濟眾生,為了救濟眾生,所以現成道的相。要不然,其實也得到真理了,已經解脫了,何必再有生死的名稱呢?何必再有去來的形相呢?何必再有迷與覺的這個名詞呢?全都不必了,一切都已經是同一項,就是歸於「真理」。所以,「諸子飲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
諸子飲毒
或失本心
或不失者:
見諸眾生
或入邪毒
或有本心
而不失者
言受邪法
名為飲毒
這就是表示娑婆世界,看到這些眾生已經是入邪毒了,這些眾生充滿了煩惱。長期累積煩惱無明,偏差的觀念,生生世世在累積著,這已經邪毒侵入,已經很深了。這有的人真的是,煩惱無明是很重,不只是現在聽到、看到,不能改,還要再毀謗,這就是已經深邪,已經入邪毒很深的人。或者是「有本心而不失」,這個善念,善念還未失,雖然有煩惱,但是善念還沒有失去。所以,「言受邪法,名為飲毒」。有的人是已經中毒很深了,深到不只是身體有病,連心念都完全偏差掉了,這種,那就是失與不失。不失的,就是善念還在、良知還在;聽法,知道、了解,或者是很歡喜,或者是不只歡喜,還身體力行,那就是不失者。這就是我們要去了解這個用意。
所以,「眾生有流轉生死,而夙因不昧、本性不迷者」。「為無失心,如善根深植者,值佛應化,歡喜信受,即為不失心之證」。
眾生有流轉生死
而夙因不昧
本性不迷者
為無失心
如善根深植者
值佛應化
歡喜信受
即為不失心之證
不失心的人。因為他流轉在人間,卻是他知道宿世的因緣,過去生。所以,「不昧」,我了解法之後,我知道這全都是因緣果報,我要好好修,這輩子要好好與人結好緣,不能再造惡業,心要顧好。這是有這樣的人,他有辦法守好這念心。「本性不迷者」,這就是不昧本性了,也是不迷的人,一聞即能夠了解,一聞即解,而且聽就是法喜充滿、身體力行,這就是本性沒有迷掉的人。所以,「如善根深植者」,就是「值佛應化」。就是善根都已經很深了,過去生就一直有這樣的因緣在,也是同樣在結好緣,同樣在付出,這個善緣已經很深。過去是這樣做,現在遇到因緣也歡喜去付出、歡喜去信受,這就是遇到佛、遇到法,他就很快接受。
「即為不失心之證」,我們可以證明,同樣是人,怎麼有的人,怎麼說都無法理解?想要修,但是不理解;有的人看到就歡喜,聽到,我就理解。根機不同,有的人聽到不歡喜、不肯信,又再想辦法要如何來破壞,這都是不同,這種的心性。所以,我們要如何去了解,在這個因緣,失心與不失心,將心顧好。剛剛就說無心了,又要顧好,那就是這個「智」,智念,我們要顧好,一切轉心識為「四智」,我們要顧好。
失不失者
貪著三界五欲
失先所種三乘善根
佛為是人非滅唱滅
又 雖著五欲
而不失三乘善根
有大小機感
佛為是人非生現生
所以,失與不失者,是「貪著三界五欲」。什麼叫做「失」?什麼叫做「不失」?看我們是不是,貪著在三界五欲嗎?有的人貪就很深,有的人貪很淺;有的人更是不只是不貪,而同時也願意一直付出,這是不同樣的根機。所以世間有這樣,就是有的貪、有的不貪,有的要再付出,根機不同。所以,「失先所種三乘善根,佛為是人非滅唱滅」。你們若這些人都沒有善根了,根機若是已經不成熟了,為這種,就是不肯在這三界五欲去接受,接受佛法,去體會五欲沉迷是錯;儘管聽三乘的教法,他就是無法依教奉行。若對這樣的人,佛陀就唱言:「我將要入滅了!」這就是佛一直在唱滅,對大家說:「已經年齡多了,要入涅槃的時間已經不遠了!」一直在警告。
有的人在佛法中卻是不精進,而且那個心性無法調伏下來,佛陀他就為這樣的人說:「我將要入滅了。」這是另外為這樣的人說。所以,又再「雖著五欲,而不失三乘善根」。這樣的人,有大機、有小機,佛陀為這些人感應,所以「佛為是人非生現生」。若是大家因緣成熟了,這個因緣若成熟,佛陀感覺這些人,能夠接受佛法之時了,自然他就現生,示相在人間。這就是為什麼有佛法的時期,為什麼沒有佛法的時期。
沒有佛法的時期,那是眾生因緣還未成熟,眾生還在迷失中,根機還未會合,所以世間就無佛出現;若慢慢地,人的這個因緣逐漸累積了,在這大小根機,開始有心想要向善、接受法,這個因緣若成熟了,自然佛他就會現身人間。各位,就是要這樣,什麼叫做已經是根機成熟?那就是要看我們人人。而心,失心,就是已經積煩惱、無明了,接受到的偏差錯誤,這種的人,這就是失心的人。而我們好好,心本來就是無染著了,要失到哪裡去呢?沒有失的地方,本來就沒有,現在說失,好像沒有這個道理。真正的道理那就是永遠存在,無相、無形,這就是真實的道理,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