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31102《靜思妙蓮華》愚癡迷惑 以因緣治 (第1537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1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1102《靜思妙蓮華》愚癡迷惑 以因緣治 (第1537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
發表主題: 20231102《靜思妙蓮華》愚癡迷惑 以因緣治 (第1537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20231102《靜思妙蓮華》愚癡迷惑 以因緣治 (第1537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周四 11月 02, 2023 8:16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1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1102《靜思妙蓮華》愚癡迷惑 以因緣治 (第1537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31102《靜思妙蓮華》愚癡迷惑 以因緣治 (第1537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20231102《靜思妙蓮華》愚癡迷惑 以因緣治 (第1537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周四 11月 02, 2023 11:04 am

20231102《靜思妙蓮華》愚癡迷惑 以因緣治 (第1537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若愚癡不了之人,當以因緣觀治之,即觀十二因緣法。其迷倒撥無因果,於諸法中迷惑不了,執著斷常名為愚癡;由其宿世慳吝法故,於現生中而得此報。
⊙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以上十二支緣,包括三世起惑、造業、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復始,至於無窮。
⊙「是時其父還來歸家,諸子飲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遙見其父,皆大歡喜,拜跪問訊:善安隱歸。我等愚癡,誤服毒藥,願見救療,更賜壽命。」《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遙見其父,皆大歡喜:以凡望佛遙見其父,皆大歡喜。見聞佛出,皆有喜敬之事,故云皆大歡喜。
⊙遙見:佛出世時,眾生亦見佛身,但為見思障卻五分,不得奉覲法身,故云遙見。
⊙拜跪問訊,善安隱歸:屈身作禮,問訊起居,唱滅還源,如離家去,時日久而歸來,言善安隱歸。
⊙我等愚癡,誤服毒藥,願見救療,更賜壽命:自悔過咎,誤入邪流。願佛見憐,方便攝化,更復賜智慧壽齡。
⊙以故見父即能認父,並知為大醫王,求賜救其慧命。曾發大心之眾生,即以出世無漏智慧種子為其壽命。
⊙倘隱沒於無明煩惱之中,不能發育滋長,則壽命即有斷絕之虞矣。此為見佛咸欣喻。

【證嚴上人開示】
若愚癡不了之人,當以因緣觀治之,即觀十二因緣法。其迷倒撥無因果,於諸法中迷惑不了,執著斷常名為愚癡;由其宿世慳吝法故,於現生中而得此報。

若愚癡不了之人
當以因緣觀治之
即觀十二因緣法
其迷倒撥無因果
於諸法中迷惑不了
執著斷常名為愚癡
由其宿世慳吝法故
於現生中而得此報

多用心!了解,「本門」要我們透徹了解,我們的生命體活在人間。如何來?來在人間,起心動念,我們要時時用心。若是愚癡就是不了解,無法了解為何來生,生又有什麼樣的目標,將來又是什麼去向。這若不了解,那就是時時煩惱困擾著;無明就煩惱,煩惱造作,那就是不斷懵懂人生。所以像這樣要怎麼辦呢?我們若遇到這樣的人要怎麼辦?「當以因緣觀治之」。用因緣,因緣(觀)來輔導他,如是因、如是緣,不該做的事情,不要去做!不該有這樣的想法,要趕緊糾正過來。不可做的要停止,不要去進行;既做的,要趕緊要改過。這一切在因緣中,因緣若沒有造成,就不會去得到果報。所以惡因、惡緣要很謹慎,善因、善緣,我們要積極;對和不對、是和非,我們要讓它清楚明白。這就是因緣觀,好好用因緣來對治。

若要問因緣是如何來?生命的來源因緣如何來?我們就已經清楚了,生命的源頭是從這樣開始,那就是「十二因緣法」。 十二因緣,我們若不清楚就是迷,就是顛倒,就是撥無因果,所以我們要了解,十二因緣來龍去脈。十二因緣,什麼叫做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
無明、行、識
名色、六入、觸
受、愛、取
有、生、老死

那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老病死。這個老死,這就是我們的一生。

這無明,我們用這因緣法,我們就知道,無明就是從貪、瞋、癡煩惱,這樣生起了我們的根本無明;因為過去生,就是造就了貪、瞋、癡,煩惱無明,去造作了,我們懵懵懂懂的行為,結束了過去、前生,由不得自己,我們受因緣牽引,就來今生此世了。要來之前,那就是來投胎,乘著過去,過去我們懵懂行為;現在這個識,父母恩愛之時,那就有身孕了,懷孕了。懷孕那裡面,開始就是沒有什麼東西,就是像一個水泡等等,慢慢形成。那只是我們的行為,我們由不得自己的因緣,這個懵懂的「識」,這樣與這對父母已經有緣了,所以懷孕了。那個時候還是叫做「名色」,因為懷胎之時,母親的那個胎,只是一個肉團慢慢形成,從泡而慢慢形成一團的肉團,慢慢它就開始在母親的胎內,就五胞開始了,頭、手、腳慢慢就這樣形成,這樣就成一個人形。

同時「六入」。六入──眼、耳、鼻、舌、身、意,俱全了、形成了,時間到了,十月懷胎,開始我們足月出生。從母親的胞胎裡,已經出生了,接觸到人間,全身接觸到這外面的空氣,就像刀割一樣的痛,痛、苦,哭出來。這個聲音是因為全身極苦痛,刺激了神經,他就哭了。要不然孩子出生,是為什麼哇哇大哭呢?這是刺激的痛,哭。這是來人間第一個的接觸,那就是痛苦啊!就開始在這個世間,接受到父母的疼愛,冷熱等等,時日,慢慢長大、慢慢感受愈來愈累積,愈來愈多,就慢慢形成了這個心識,那個欲愈來愈複雜。開頭就有欲,就是肚子會餓,就哭了。身體會溼,知道不舒服,也懂得哭!就是慢慢分別了身、心,慢慢愈長大,愈來要吃的東西,懂得選擇:我想要吃這個、我不要這個,我要那個;連吃的東西就開始有選擇了。

孩子從小開始,慢慢增長了他的欲念,選擇、佔有,這就是從幼小慢慢感受中,就培養那個愛欲起來,所以就「愛」了。有了這個愛欲,那就會去取著:我想要愛,我就要取;不順我的意,我就和你爭。這種愛欲、取著,這樣,人隨著年齡,就這樣不斷不斷,無明、煩惱開始增加了。這個造作等等,這「有」就是業力,慢慢就再開始造作業力。是對、不對,對、錯,從這樣開始了,那就產生了很多、很多的業力。業力,懵懂的業力讓我們一輩子,這輩子當中又再去產生很多,不論是愛欲、感受、取著,已經很複雜,在這一生中不斷去造作,產生業力。這一切的生,全都在這輩子當中,為善為惡、好緣壞緣等等、等等,這樣,這輩子,從幼年、少年、青年、中年、壯年、老年,這樣,這輩子,一直到進入老、病的最終,那就是死。

死是不是結束呢?沒有啊!就是由不得自己,又是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這樣又再一直循環下去,這叫做「十二因緣」。這個十二因緣,都是凡夫由不得自己,因為它開頭就是叫做無明;無明之中就是貪、瞋、癡。無明、煩惱、造業一直下去,這就是因為無明,所以就會去造一輩子的行動;行動中就五根、五塵、五識,在這輩子之中,去著相,名色,著到名、著外面的形形色色。在這樣的情形下,我們的六欲,不斷在這個根、塵之中,一直去感受,這個意識不斷去接觸、不斷感受、不斷產生愛欲、不斷在爭取,不斷就是產生了人與人之間,有了惡緣、有了善緣、有了……等等。這就是一輩子,也是沒有離開這「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的一輩子,再由這個「十二因緣」牽引,與父母有緣,又是再這樣由因,由不得自己再來人間。就像這樣,生生世世,總是這樣不斷循環,叫做「十二因緣」。在過去生是這樣,由因在我們現在生;我們現在生也是這樣,從我們現在生又是再不斷造作,構成「十二因緣」,又來在未來生。我們現在在生活中,還是由不得自己,在這「十二因緣」中在造作,這也叫做「十二支緣」。

以上十二支緣
包括三世起惑
造業、受生等
一切因果
周而復始
至於無窮

這十二種就是這樣,伸長在過去、現在、未來,每一天的時間都沒有離開。這包括在過去,就是這樣一直造業來,所以在這個地方這樣受生,造因、結果、受報,這樣一次再一次,「周而復始」,這樣不斷巡迴,循環不間斷。

各位,來就是這樣來,未來去,我們也是這樣去。現在我們就是在這樣,在這樣貪、瞋、癡,無明煩惱中造作,沒有離開這個「十二因緣」法。所以,我們每一天,就是在這樣的迷、在這樣的顛倒,有的人對佛法不了解、不願意接受,所以他就「撥無因果」。因為他不懂、他不知道,無法去了解,我們起心動念、舉手動足,無不都是在我們,在造業中。只是,是善業呢?或者是惡業呢?善業,當然結善緣。菩薩「六度萬行」,也是在人群中,也是在這輩子,這個身、心。所以我們日常的生活很重要,「轉識成智」。也是要讓大家知道,我們的人生懵懂在這個意識中,我們的根,六根對著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法,就是我們的意識。這就是叫做六根、六塵、六識。

有視神經、耳神經,看東西、聽東西,分別東西的色相;聽聲音,分別歡喜、不歡喜,這都叫做「識」,意識去分別。所以我們這個意識,我們要將它要轉為智,我們的智慧;聽這件事情,我們要好好來思考,「這樣做對嗎?」「不對哦!」我們稍微建議一下:「這樣會更好。」「哦!好,我們大家共同做。」我們看的東西,我們要準確,「唉呀,這明明就有高低,你怎麼看不出來呢?」「看不出來。」「我看就有啊!你看不出來,稍微量一下!」「哦!確實、確實,有高低,不整齊!」高低、不整齊,有什麼大利害嗎?有哦,我們若是蓋房子的柱子,高低不整齊,那這間房屋就蓋不正。同樣的道理,分寸我們要對準。

「名」,我很執著這個名,稍微去分析,是什麼名?需要去爭嗎?「唉呀!不需要!」。這在外面,凡夫叫做「識」,我憑這個環境,憑我所需要,我的愛欲爭取,我就是要拚了、要爭取。但是有智慧的人,需要嗎?我們應該要這樣、這樣,退一步海闊天空,寬一寸,人我平安。這就是智慧,不需要爭啊!這就是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用智慧來生活,與用意識去爭取是不同的。所以,善與惡,惡都是用意識爭一個長短;對、不對,他就是爭。有智識的人,同一件事情,他心寬念純,所做的就是這麼和平、這麼利益人群,這就是因果,知道如是因、如是的結果。若不知道如是因,只是想要爭取,到頭來是一場空,得來的是無限的苦。這就是不懂因果,那就是迷而顛倒,「撥無因果」,這叫做凡夫。

這就是爭一個意識,那就是錯,我們應該「轉識成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成就一切皆是和平,這叫做「成所做智」。我們要很用心,這叫做修行。所以,「於諸法中迷惑不了」,這就是凡夫。「執著斷常名為愚癡」,所以執著,一輩子過完就過完了,「怎樣,我這輩子我歡喜,沒有什麼不可以」,為所欲為。這種沒有來世的觀念,沒有後面的結果,這叫做「斷」。或者是「常」。「常」,就是以為我這樣爭取,我這輩子都永遠的,都沒有想人生無常。你要爭到什麼時候呢?這麼的無常,一直在那裡爭名與利。事業連鎖,一直要做去,世間錢賺較多,還要再多,沒有想到我們的生命有多長,這也是叫做「執常」。

這種「執著斷常」,這叫做「愚癡」,這「由其宿世慳吝法故」。過去就是這樣,這種不懂得要好好做好事;做好事,不懂得要求智慧。有的人就是慳吝不肯做好事,有的人做好事,只是為了要求一個加持、庇佑、有福,只有這樣而已,法都不要好好去追求,就像這,就是「慳吝法故」;不想要去追求法,得到法也不願意與大家分享,這都是叫做「慳吝法故」。有的世間錢不肯布施,有的懂法不肯與人分享,這都叫做慳吝。所以,「於現生中而得此報」。這一輩子若不自由、不如意,就是遇到這麼多不好的因緣,愚癡、迷等等,這就是我們對法不清楚的人,他就迷掉了「十二因緣」法,自然就是顛倒了。所以我們好好醒悟起來,「十二因緣」我們要清楚,在平時我們要記得,不要受這個意識將我們牽著走,我們要轉識為智;對「十二因緣」我們要清楚,所以我們要有因緣觀。

來,接下來要好好,法要再回顧,前面的經文,剛才所說那段的法髓,大家要很用心記憶。我們的生命的來源,我們要很清楚,日常生活動作,我們要很注意,所以在經文,我們了解了,才有辦法受用。所以,前面的經文這樣說:「是時其父還來歸家,諸子飲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

是時其父
還來歸家
諸子飲毒
或失本心
或不失者
《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前面那段經文要用心記憶。接下來這段經文就這樣說:「遙見其父,皆大歡喜,拜跪問訊:善安隱歸。我等愚癡,誤服毒藥,願見救療,更賜壽命。」

遙見其父
皆大歡喜
拜跪問訊
善安隱歸
我等愚癡
誤服毒藥
願見救療
更賜壽命
《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前面就是父親已經出去外面,一段時間了,那段時間這些孩子,他們「飲他毒藥」,吃到毒了,所以很辛苦、很掙扎。再前面那段經文,「宛轉」,很掙扎。有的人中毒很深了,很痛苦,這個時候,孩子正在痛苦之時,父親已經回來了,那些孩子看到父親回來了,所以很歡喜。這時候應該就是要歡喜了,「因為我很痛苦了,父親是很有名的醫生,父親若回來,我就得救了」。所以歡喜了,自然就「拜跪問訊」,就會很恭敬。父親一段時間,很長,已經這些孩子,受到一段很折磨的痛苦,所以歡喜父親回來。「善安隱歸」,趕緊來問訊。「父親出去平安嗎?現在回來了,我們這群很思念,因為我們愚癡,我們去吃到毒藥。我們這時候很期待父親快回來,救我們一下,希望可以再活下去,生命可以較長一點。」這與我們人間的常情同樣。這種「遙見其父,皆大歡喜」。

遙見其父
皆大歡喜:
以凡望佛遙見其父
皆大歡喜
見聞佛出
皆有喜敬之事
故云皆大歡喜

凡夫已經一段時間,這個世間已經沒有佛法了,所以忽然間佛成佛在人間,這就是表示,佛已經過去的因緣告一段落。這段人間是沒有佛法的時候,這段人間,人人都已經迷茫了,忽然間,佛再出現在人間,這表示「遙見其父」。「遙見」就是,隔離的時間很長久了,很遙遠、遙遠的時間了。現在忽然間看到覺者,就是了解天地宇宙萬物的覺者,出現了,就像孩子看到,遠離很長久的父親,又再回來一樣,那個心情。所以,佛在人間,「三界導師」、「四生慈父」,如父、如師,這就是表達佛在人間。孩子看到父親,這麼長久的時間回來,「皆大歡喜」,很歡喜。所以,「見聞佛出」。這都是歡喜的事情。眾生知道佛出世了,知道佛在人間,這都是很歡喜。人間有覺者,就是為人間帶來了利益了,開、示人間眾生的智識,所以人人歡喜。「遙見」,遙見那就是很遙遠,這段時間很久,佛已經再出世了。

遙見:
佛出世時
眾生亦見佛身
但為見思障卻五分
不得奉覲法身
故云遙見

佛出世了,「眾生亦見佛身」。佛出世是真的出世在那個時代,在那個環境中,在迦毘羅衛國出生,成佛了,在那個地方說法,所以眾生真實看到佛了。「但為見思障卻五分」,眾生就是有這個,見解、思惟的障礙,這個見解、思惟,障礙了「五分法身」。而什麼叫做「五分法身」呢?「五分法身」那就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叫做「五分法身」。戒也是我們的法身,我們要持戒,我們的身才會清淨;持戒,我們的心才不會不斷起煩惱、起貪著,所以一定要有戒;有戒心,我們才能夠有定力。所以,有了定力,我們才能夠知道人生方向,我們懂得「六度萬行」,來開這條道。

這條道要如何開,我們應該要知道,用六種的方法,布施、持戒,我們要專心向這條道路、這個方法去付出,所以「戒、定、慧」。這戒、定、慧,是在「六度」法之中,就有這三項,再加上了「布施」,再加上了「忍辱」,再加上了什麼啊?「精進」。所以要精進,精進才能夠「解脫」,解脫知見,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樣是五項,會合起來叫做「五分法身」。但是我們凡夫,時常都是被這個「見思」,將我們障礙,眾生的見濁,我們的見解濁氣很重,遮蓋了我們戒、定、慧,遮蓋了我們解脫。因為我們,沒有戒、沒有定、沒有慧,自然我們就無法解脫;我們無法解脫,那個解脫的知見,佛智我們就無法明朗清楚。

這五項就是受我們的「見思」,將它障礙住,所以叫做「見思障卻五分」。我們的見解、我們的思惟,將我們障礙住,所以我們「不得奉覲法身」,我們就無法見到,我們自己的法身了。人人本具佛性,這些孩子,都有原來他們的佛性在,就是佛的弟子。我們大家都有佛性,但是我們病了,因為我們很長的時間,「飲他毒藥」。我們凡夫長久以來,就是不正確的見解、觀念,一直將我們灌注著,這個偏差的觀念,所以我們的見解不正,所以我們在凡夫的境界中,不斷緣著十二因緣在轉。

我們,原來我們是與佛同等,所以本來我們能夠,再回歸到真如本性,就是被我們的見解、被我們的思想障礙,我們要進行的,戒、定、慧、解脫的方向,將我們障礙了,所以這些知見,我們全都迷掉了,迷茫掉了,因為這樣不得見法身,所以叫做「遙見」。很長、很遠,好像那個法,法身與我離得很遠,其實我們自己本身就具足了。所以,所說的法身人人本具,但是在凡夫感覺卻離很遠,才會說「遙見」,很遙遠,其實我們自己本身就有。所以說「拜跪問訊,善安隱歸」。

拜跪問訊
善安隱歸:
屈身作禮
問訊起居
唱滅還源
如離家去
時日久而歸來
言善安隱歸

意思就是說,看到佛在人間,起難遭之想。所以,知道佛,他說法也已經四十多年了,佛陀已經開始要「唱滅」;年紀大了,將要離開了。覺得這若一離開,時間就要再很長久,才能夠再遇到佛,很不容易,這要到什麼時候?所以現在就開始起敬仰心,所以「拜跪問訊,善安隱歸」。自己的法身,自己的內心起了這分恭敬心,所以「屈身作禮,問訊起居,唱滅還源」。希望自己能夠知道,我們的過去已經失去了,失去了慧命,現在要趕緊再回歸回來,原來人人本具這個佛性;佛陀為我們開、示,我們應該要悟、入的時候。所以,「如離家去,時日久而歸來」。事相好像在說父親,其實道理是孩子自己的本來,就是我們眾生人人原有的慧命。

不曾聽到佛法之前,好像我們都沒有,了解佛法之後,原來我們有;有,我們以為很遙遠,原來是這麼近。所以這個時候要趕緊還原了,對自己的慧命,真的要負起責任來,這個慧命要還原。所以,「如離家去,時日久而歸來」,自己要警惕自己,已經迷失很久了,現在應該要回家了,回歸真如本性。「言善安隱歸」,該回來的時候了!所以,「我等愚癡,誤服毒藥,願見救療,更賜壽命」。

我等愚癡
誤服毒藥
願見救療
更賜壽命:
自悔過咎誤入邪流
願佛見憐方便攝化
更復賜智慧壽齡

自己就要懺悔,我們應該要懺悔。所以常常說「懺悔、懺悔」,懺悔就要悔過,要改過來啊!所以,「自悔過咎」。我們過去真的錯誤很多,所以「誤入邪流」了,我們的觀念、思想偏差了,所以不對了。現在就要請佛來「見憐」,來憐憫,要趕緊來救拔,所以我們現在開始,向佛法要虔誠。佛是永在人間,佛,佛的法身,永遠都在我們的周圍,而更近的是在我們的內心。我們要敬重佛、法、僧,自性三寶就是永遠存在。我們有自性佛、我們有自性法、我們有自性僧,自性三寶啊!

我們自己要自尊重,要尊重這個法,所以要好好很虔誠、用心,方便來攝受,借重方便法。眾生是我們的道場,眾生是讓我們成就道法的良方,所以我們要好好很用心,自己自我慧命成長,投入人群我們要「方便攝化」,成長自己也要廣度他人。所以,「更復賜智慧壽齡」。這智慧與壽命要如何延長呢?那就要靠我們自己要好好用心。所以,「以故見父即能認父」。

以故見父即能認父
並知為大醫王
求賜救其慧命
曾發大心之眾生
即以出世無漏
智慧種子為其壽命

這用這樣來譬喻,父親就是在這個家庭出去。雖然一段的間很長,父親再回來了,我們還能夠認得佛,還能夠認識父親,可見我們的真如本性,我們自己要認識;自己不認識自己,永遠,我們都沒有救。我們要生命、慧命再增長,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要啟發出來,所以我們要認識,我們自己本來真面目。生命長得什麼樣?其實慧命是永恆,生命也沒有長短,沒有形象,轉過來就是我們的慧命永恆,我們自己要認識。

所以,「並知為大醫王」。我們要知道大醫王是醫時世,我們這個靈方妙藥,我們要去哪裡求啊?法就是最好的治世良方。佛的智慧,就是要來為我們開藥,我們就要懂得服用。所以,「求賜救其慧命」,要救的就是慧命。我們在這個世間,佛法已經在人間了。所以,「曾發大心之眾生,即以出世無漏智慧種子,為其壽命」。應該大家這樣就清楚了,我們已經發過大心了,這個大心就是要在眾生中,我們要用出世無漏的智慧,不是只是求在世間的福,我們是要出世。我們心無掛礙,無掛礙故,在這個人間來回付出,這就是長久的壽命,所以我們能夠這樣。

倘隱沒於
無明煩惱之中
不能發育滋長
則壽命
即有斷絕之虞矣
此為見佛咸欣喻

「倘隱沒於無明煩惱中」,只是我們的真如,就是隱在這個無明煩惱中。不是曾告訴過大家,「在纏」的如來?我們的如來本性,被我們的煩惱纏住,在這個塵世煩惱將我們纏,所以我們的真如,就是隱沒在無明煩惱中,「不能發育滋長」,我們自己無法增長起來,我們的慧命,一直在說慧命增長,就是真如;我們自己要有這個營養分,營養分在哪裡?一段時間一直說蓮花能開得這麼美,就是因為蓮池,就是濁惡世中眾生群,就是我們慧命的營養分。

所以,「則壽命即有斷絕」。我們若是沒有這個營養分,不能發育,沒有營養分給它,只是一直埋沒在這個煩惱中,這樣久來,這個慧命沒有滋育,就會斷去了慧命。壽命呢?就像壽命斷絕一樣,慧命永遠都無法成長。所以我們要把握現在,有這個因緣,我們要把握在人群中,來成長我們的慧命。所以,「此為見佛咸欣喻」。了解了,我們要了解人生道路要這樣走過來。

各位,用心在佛法中,「十二因緣」,我們一定要用心去透徹,我們不要被我們的見解、我們的思考來障礙了,我們的「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叫做「五分法身」,這個「五分法身」我們若有,就不會受我們的見解、思惟,將我們障礙,我們就不會,慧命埋沒在這個煩惱無明中,自然我們就能夠超越,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10月22日~
回頂端 向下
 
20231102《靜思妙蓮華》愚癡迷惑 以因緣治 (第1537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