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31108《靜思妙蓮華》佛設方便 令服法藥 (第1541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1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1108《靜思妙蓮華》佛設方便 令服法藥 (第1541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
發表主題: 20231108《靜思妙蓮華》佛設方便 令服法藥 (第1541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20231108《靜思妙蓮華》佛設方便 令服法藥 (第1541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周三 11月 08, 2023 8:17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1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1108《靜思妙蓮華》佛設方便 令服法藥 (第1541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31108《靜思妙蓮華》佛設方便 令服法藥 (第1541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20231108《靜思妙蓮華》佛設方便 令服法藥 (第1541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周三 11月 08, 2023 3:58 pm

20231108《靜思妙蓮華》佛設方便 令服法藥 (第1541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心思不定,顛倒亂想,念頭亂轉,如急流水,望似恬靜,其實流急,細不可見,則湛微密。無常為常,以苦為樂,罔極虛無,名為顛倒。
⊙「餘失心者,見其父來,雖亦歡喜問訊,求索治病,然與其藥而不肯服。所以者何?毒氣深入,失本心故,於此好色香藥而謂不美。」《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世皆無常,盡皆是在有生滅中。由眾生福少德薄,見佛在世如常,不生難遭遇想,但增憍恣,不勤行精進,故云:不肯服藥。
⊙「父作是念:此子可愍,為毒所中,心皆顛倒。」《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父作是念:此子可愍,為毒所中,心皆顛倒:醫父悲愍,見子有邪毒習浸失本心故,心無正念而皆顛倒,所以深憐。
⊙「雖見我喜,求索救療;如是好藥而不肯服。」《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雖見我喜,求索救療;如是好藥而不肯服:此喻見佛雖歡喜,並求為救護。然而如是正法,竟不奉行。
⊙「我今當設方便,令服此藥。即作是言:汝等當知!我今衰老,死時已至,是好良藥,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憂不瘥。」《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我今當設方便,令服此藥:喻佛慈知見思惟忖量,若佛常住世,眾生不受法,無益,現滅有益。故佛唱言將入涅槃,是為方便,令思正法。當設方便令服此藥,喻佛起大悲方便示現涅槃,以起其希求妙法之心。
⊙即作是言,汝等當知:喻告知世皆無常,現滅。汝等諸子,當知此意。
⊙我今衰老,死時已至:化期將竟,故云衰老。死時已至:謂當入涅槃時。
⊙是好良藥,今留在此:是良藥能治瘉疾,但多苦口,確是有益於人,給藥而不服,今留在此。示佛雖滅度,留經教住世,故云良藥在此。
⊙汝可取服,勿憂不瘥:藥留在此,汝可取服,教示可依法修行,慰勿得憂疑,疑則苦不能脫。

【證嚴上人開示】
心思不定,顛倒亂想,念頭亂轉,如急流水,望似恬靜,其實流急,細不可見,則湛微密。無常為常,以苦為樂,罔極虛無,名為顛倒。

心思不定
顛倒亂想
念頭亂轉
如急流水
望似恬靜
其實流急
細不可見
則湛微密
無常為常
以苦為樂
罔極虛無
名為顛倒

用心,多體會、多了解!我們的心,「心思不定」。自己來每天時時問心,看看我們的心,什麼時候是這樣安安穩穩、定力無亂?想想看,我們的心,是不是有這樣過嗎?有「靜寂清澄」嗎?難啊!心思不定,因為我們是凡夫。凡夫將要學的,就是要將心思定下來,這就是我們要學的功夫,我們的心思若不定,自然就是「顛倒亂想」。我們的觀念思想,無時不斷,就是這樣常常、常常不間斷,就是心思一直在亂,想這、想那,定,就定不下來,所以才常常說,要練心,心要顧好。其實是不困難,就是我們凡夫難,難在凡夫。我們就是不甘願做凡夫,所以我們就要下定決心。

所以,「念頭亂轉,急如流水」。我們的念頭若常常這樣,顧不好,一直在轉,其實就像水一樣,流。表面上,我們看水好像靜靜,其實有的溪流,水看起來是靜的,下面是含著漩渦在裡面,裡面的水在捲。所以,「望似恬靜,其實流急」。是因為我們的心不斷這樣在轉,看起來表面上,好像這個人很冷靜,其實他的內心就像急流的水,我們自己的心是不是這樣呢?因為我們自己看不到,別人看我們,也是無法理解我們,所以這是很微細。我們常常說,「一念無明生三細」,就是這個「細」,微細的念頭,在我們的內心裡隱伏著,我們自己也不覺知!境界現前,「我生氣、我不歡喜」;境界現前了,「唉呀,這個東西很美,我很想要愛著它」。這就是很微細的念頭,在我們的內心,我們明明知道這叫做煩惱,而煩惱我們就是要斷的,卻是它的念頭還是在,真的是「細不可見」!

別人看我們,表面上看不出;我們自己的心思,我們有時候自己也沒有了解。明明知道我要斷煩惱,但是沒有注意;我們的煩惱隱伏在我們的心底,若不高興,一下子就浮出來。這本來就是知道,我們要修養,凡事不要急、凡事要冷靜。不歡喜的心一起了,這種,那個瞋恨,瞋的心、生氣的念,就已經浮出來,要冷靜下來,那可能有比較難,就是會提出諍,提出不一樣的看法等等,這種的態度就表現出來,這叫做「細不可見」。這種細,這樣非常的「湛微密」,非常的微密,這自己也不了解,別人看不到,我們的這個煩惱,都是來自於(不明)道理──無常、苦空。我們常常都在這「四倒」中,四項的顛倒──「無常」將它當作「常」,「常」我們將它當作「無常」。這種「無常」將它當作「常」,「常」將它當作「無常」,就是這樣在翻來覆去,這顛倒中過,這就是苦。

無常本來就是苦,我們將它當作是樂。這種人間的循環,不是這輩子是人,「不要緊,下輩子又做人再來修」。這輩子我們自己,就由不得自己了,下輩子,我們會去哪裡呢?我們不知道,因為那「一念無明生三細」,這個「三細」,讓我們這輩子,就已經穩定不下來;我們見境亂心,我們的心識,還是看到外面的境界,而心就是,就「三細」起了。不論是聽聲、見形,讓我們的心就不能定,這輩子還無法「轉識為智」,我們還受外面的境界,在驅使我們。而我們下輩子,我們是要去哪裡呢?真的是不知道了。

這是,真的是很無常,這輩子,我們的生命又是有多長?也不知道。我們都將它以為常,這輩子,我的規畫,十年後、二十年後、三十年後,到我幾歲,到幾歲。這是不可能,我們將無常以為常,非常的洋洋自得,「我自己未來,我都安排在這樣、這樣……」,以為有辦法由得我們自己。「我今年要做什麼,明年要做什麼,我一定自己有辦法做到,達到我想要做的」。這,我們只是能夠規畫在未來,我們要隨時都要規畫在:我無法接下去,就有人能夠做,要有這樣的準備。每天要做妥當的規畫,沒有錯,但是,也要這個事情在做,沒有後患,後面還有人能夠接,我們不用擔心。這就是我們要好好準備,每天都可以做規畫。要思考未來,沒有錯,但是不一定我們做得到,因為無常,不過,我們要將它準備好,不會為了我們的無常,事就斷。

因為常常說,精神理念要千秋萬世,要讓它一直下去,就是要將這個精神理念安排,前面要走好、做好,觀念要有系統。觀念若有一個系統,現在做好,這樣有理、有事,將它整理好,大家能夠隨這個理念、順序,這樣下去,這樣就對了。對的事情,就是這樣安排下去,就不用在那裡規畫,「我能夠千秋百世,我都在?」不可能啊!這全都是要,要在現實人間中,隨時作無常想。所以,不要無常以為常;稍微得了,有一點點的小成就,就是以為,這就很快樂的事情。其實,常常提高警覺,人間「有」就是有掛累,這本來就是啊!

現在多少企業大又更大,那就是世俗這樣,一直到處都是開發、開發,做聰明人,多開發,多為他的事業,一直一直無止境地開發下去。自己本身能夠顧多少地方呢?有多少後面的繼承人呢?其實後面的,自己的親生孩子,可能也沒有意願,而自己就是只為了那個計畫,就是這樣一直去了,真的是這個計畫,那個精神理念實在是無邊際。所以常常說,這無邊際的理念,我們要如何將它調整,讓它一個規範下來,規範在我們,真正地,人間如何來利益人群,這才是真正無邊際。

佛陀說「神通廣大」,其實那個神通,精神理念,是要如何對於人群,有計畫的教育,要如何將這個法永遠流傳;順暢的、對的事情,要如何讓大家人人共同一念心。這種人人共同一個法,能夠去利益人群,這不是一個人做,是大地眾生共同這樣的方向。這就是佛陀普遍,「虛空有盡,我願無窮」,諸佛菩薩就是有這樣的心願,這個願就是來來回回,要透徹了解,我們真正的生命。那就是在道理,不是在這個軀體;軀體,永遠都是無常,但是成法身了,我們的慧命才能真正永恆。精神理念,在凡夫,我們說「精神理念」,在佛叫做「法身」,這兩項是同樣的東西,只是「法身」,是虛空法界很普遍的道理。

說人,人人本具,只是人人本具受污染,煩惱將它埋覆住;個體,個體的真如本性受污染,其實大乾坤的真理是無邊際。我們若人人能夠回歸,與天地為一體,那就是發揮大生命體、大生命力。那就是法,人人用,人人共同一個方向,這就沒有間斷,就沒有「常」與「無常」,就沒有「苦」或「樂」,這種付出、所做,都是平常事。這應該若說到很徹底,就是這樣,自然就沒有「無常為常,以苦為樂」,因為與天地同一體了,就沒有這個「斷」,沒有間斷,自然就沒有「常」和「無常」,就沒有「苦」和「樂」,所以我們應該要很用心去體會。

所以,「罔極虛無,名為顛倒」。這「罔極虛無」,那就是「真空」。這「真空」就沒有什麼東西,我們只是一直要將它,放名詞,在那個地方,我們只是一直要將它認為真,這就是顛倒。我們人就是為了這樣,所以佛陀很辛苦來回人間,很辛苦。眾生雖然長長久久,佛陀來回感化,有的「識」就變為「智」,已經過去轉識為智,已經發心了,但是那個發心,修行,還未到達最無上等覺,這菩薩,菩薩心。有的已經很接近了,有的就是還跟在後面,所以菩薩有新發意,也有開始腳踏實地。

所以在「已度」、「當度」、「未度」,就像開始的時候,道場很多人來,這些菩薩都是已度的菩薩,都已經菩薩心很堅固,而且已經類似覺悟,這就叫做「已度」,他們的道心不會再有影響。而「當度」,就是已經過去生一直結緣,有緣、有緣,來到今生此世,很快能夠接受,這心志已經開始投入了,就是聲聞、緣覺,就開始要啟開菩薩的心門,這就是「當度」,因緣已成熟了,當度。那「未度」呢?就是這個時候,雖然已經教化,但是道心還未堅定,才開始結緣,將要入門,這叫做未度。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已度,已成就;當度,當成就;未度,未成就。這種不同的次序,有前前後後,所以佛,諸佛菩薩就要不斷地來。已度、已成就,他們能夠去度人了;當度、當成就,還要再來成就他們,這種的還是,還未十分成熟,要再續緣。

所以,在我們這幾天,在說未失心者,那就是可以,藥,看到,「這個藥,我很歡喜,我趕緊快來服藥」。雖然在現在,感染到其他的邪毒,但是我知道父親,父親是名醫,父親已經回來了,趕緊向父親說:「我沒有注意,我吃到其他的邪毒,請父親回來趕緊給我藥吃,能夠再生命健康,再延續生命。」這就已經是「不失心者」,就是當度,已經因緣成熟,所以不失心的人,這次他能夠「當度」。而雖然看到父親回來了,很歡喜,但是父親開藥,他就不要吃,還是在迷失中,這就是失心的人。

所以前面的經文,就是這樣說:「餘失心者,見其父來,雖亦歡喜問訊,求索治病,然與其藥而不肯服。」

餘失心者
見其父來
雖亦歡喜問訊
求索治病
然與其藥而不肯服
所以者何
毒氣深入
失本心故
於此好色香藥
而謂不美
《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意思就是這樣,所以接下來說:「所以者何,是為什麼藥不要吃呢?「毒氣深入,失本心故,於此好色香藥而謂不美」。好像這個藥不合他的味,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已經中毒很深了,所以這個藥,他覺得不是他所要需求的。與現在吸毒的人一樣,它同樣叫做藥,他要吃的藥,就是他很愛的、要追求的,真正的藥,他就是不願意接受。其實藥是苦口,良藥苦口,所以他就不願意。所以世間,「世皆無常,盡皆是在有生滅中」。

世皆無常
盡皆是在有生滅中
由眾生福少德薄
見佛在世如常
不生難遭遇想
但增憍恣
不勤行精進
故云:不肯服藥

我們對佛法,我們要很清楚,這世間全都在無常中,我們應該要知道。因為佛在人間,佛陀在施法給眾生,但是「眾生福少德薄,見佛在世如常」。看到佛出現在人間,他將他當作這很平常,無法起了那好樂、難遭遇的感覺。武則天的〈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這就是表達內心的虔誠,了解道理,要得到道理沒有那麼簡單,何況要遇到佛,哪有那麼簡單啊!不過,薄福德的人,「福少德薄」的人,他就覺得這和平常不是一樣嗎?沒有那種從內心的虔誠,所要追求的,他不知道法的寶貴。

佛在世,他不懂得要珍惜,這種「不生難遭遇」的想法,實在很可惜。只是覺得很仗勢,「反正父親是醫生,常常在!今天藥沒有吃,這藥這麼苦,我不要」。還是同樣,同樣沉迷在他想要的去,這種「憍姿」,仗勢父親是醫生,還在,所以他就有這個憍姿的態度。經文有這一段。所以,「不勤行精進」。自然他就不會很殷勤把握時間,不知道人生無常,無法去體會人生無常。所以,看到法,他會覺得:等到我想要學的時候,等到我想要做的時候。這全都是不知道無常的人,所以他就「不勤行精進」。「故云:不肯服藥」,這就是佛陀很感慨。

所以說:「父作是念:此子可愍,為毒所中,心皆顛倒。」

父作是念
此子可愍
為毒所中
心皆顛倒
《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這些孩子已經心都顛倒了。這位當醫生父親,心,雖然是很悲憫,但是也很無奈。因為孩子,看到孩子有這個邪毒習的浸,這個邪毒的習氣已經浸得很深,所以現在對他說什麼,都不會聽,聽不懂,因為他已經失本心了。這個孩子已經迷掉了,你再好的話告訴他,都說不聽、勸不動了,這已經是沒辦法,沒有因緣可度之時。所以,因為失本心,心已經沒有正念了,這一切一切都在顛倒中,佛只有無奈,很深很深的憐憫,只是感慨,無奈!

父作是念
此子可愍
為毒所中
心皆顛倒:
醫父悲愍
見子有邪毒習浸
失本心故
心無正念而皆顛倒
所以深憐

這就是佛對這人間的眾生,真的是嘆無奈,眾生剛強。雖然這些眾生,「雖見我喜,求索救療,如是好藥,而不肯服。」

雖見我喜
求索救療
如是好藥
而不肯服
《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只是能夠說:「您為我加持,佛陀!您救我。」只是會這樣。父親是醫生,只是能夠說:「我若病毒發作時,很苦,父親快開藥給我吃。」但是父親藥開出來了,覺得這個味,就是不合我的口味,他就不願意吃,同樣的道理,或者是藥苦,不要吃,這就是與我們現在的孩子一樣。父親儘管他是醫生,對一個入毒了,吸毒的孩子,他也是無奈,這實在是眾生剛強。

雖見我喜
求索救療
如是好藥
而不肯服:
此喻見佛雖歡喜
並求為救護
然而如是正法
竟不奉行

「雖見我喜,求索救療,如是好藥,而不肯服」。此是譬喻,見佛雖然是歡喜,而且若有求,但是正法就不肯去奉行。見佛歡喜,為他教導、指導的方向,他就是不要向這個方向走,而自己也不肯去身體力行,去開出了這條道;自己的心,裡面全是雜草無明,他就不願意殷勤精進。同樣的道理,這種不願意殷勤精進,就像有病毒了,不願意吃藥,同樣。我們修行者,自己的內心有無明,我們若不願意下功夫去,去除無明煩惱,佛又奈何呢?同樣的道理。

接下來這段經文再這樣說:「我今當設方便,令服此藥。即作是言:汝等當知!我今衰老,死時已至,是好良藥,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憂不瘥。」

我今當設方便
令服此藥
即作是言
汝等當知
我今衰老
死時已至
是好良藥
今留在此
汝可取服
勿憂不瘥
《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意思就是這樣說,這些孩子,既然現在藥開出來,他既然不吃,只好,這醫生就設一個方便,用一個方法,對孩子說:「我已經要離開了,我已經剩沒多久了。」這就像佛陀在向眾生說話一樣,對眾生說。

我今當設方便
令服此藥:
喻佛慈知見
思惟忖量
若佛常住世
眾生不受法
無益
現滅有益
故佛唱言將入涅槃
是為方便
令思正法
當設方便令服此藥
喻佛起大悲方便
示現涅槃
以起其
希求妙法之心

「思惟忖量」,佛陀自己內心就是這樣,他慈憫眾生,所以他不斷來想:眾生剛強,到底是要如何來調伏?所以思惟忖量,這樣用心來思惟、好好來測量這些孩子的心理,這些弟子、眾生的心態,佛陀,他很用心。法,已經這樣為你們說了,你們不能接受法,及時殷勤精進,這已經懈怠了,要用什麼方法能夠讓你們精進?能夠將法受用在心?這就是佛陀的用心。

他思考的結果就是這樣,「若佛常住世,眾生不受法,無益」。因為佛,其實,佛也可以永恆住世,不過,他看到這些眾生是這樣,他也要表達出了,佛將要滅度;佛若常常在人間,大家覺得這很平常,因為佛壽特別長。佛陀他就忖量,與人間的壽命差不多,這在那個時代的八十歲,已經算不少歲了,所以佛陀就現人間壽命。他是要現入滅之時,所以他若又再在世,那對眾生就沒有利益了,所以他表達出了要現滅度。滅度,告訴大家:「再剩沒多久,你們若心有疑問要趕緊問;若有想要修行,了解,你們就要趕緊把握時間,因為時間剩沒多久。」所以佛陀就是考慮這樣,就現滅度,對眾生比較有益。這就是要告訴大家:「剩沒多久,要趕快。」若不在,可能大家會比較珍惜。所以,「故佛唱言,將入涅槃」,這就是方便。所以佛就告訴大家,大家在這個顛倒中,既然有藥不吃,佛陀他就要很用心,再設方便。

所以,「我今當設方便」的意思,就是這樣,要讓孩子,要好好懂得趕緊拿藥來吃。就像人若不在,大家就會清醒,就會趕緊向前前進。所以因為這樣設方便,就像父親設藥,孩子懂得拿來用,譬喻「佛起大悲心方便,示現涅槃」,同樣的道理。就是這樣,讓大家起這個,「希求妙法」的心。大家若清楚,就能夠對法,可以較快,快接受。所以,為了這樣「即作是言」,佛他就開始作是言。

即作是言
汝等當知:
喻告知世皆無常
現滅
汝等諸子
當知此意

譬喻,告訴大家,大家要知道;叮嚀、交代、提醒,告訴大家,「世皆無常,現滅」。我現在差不多再剩沒多久了,將要入滅了,將要離開人間了,大家要趕緊把握。所以,諸子,大家要知道這內含的道理。這就是佛要向大家,這殷勤的交代。

我今衰老
死時已至:
化期將竟
故云衰老
死時已至
謂當入涅槃時

所以開始就這樣說,「我今衰老,死時已至」,我已經年紀大了,再剩沒多久了,所以「化期將竟」,差不多!我在人間示化,這個應化身在人間,時間也差不多了。因為人間的法則,這八十年的身體,也已經是衰老了,所以「死時已至」,將要取入滅的時間也將要到了,所以開始準備要入涅槃之時。所以大家要好好提高警覺,要好好來精進,法該問的就要趕緊快問了。這意思含在這個地方,要鼓勵弟子,真的要趕緊精進,來時不多了,要把握時間!所以,「是好良藥,今留在此」。

是好良藥
今留在此:
是良藥能治瘉疾
但多苦口
確是有益於人
給藥而不服
今留在此
示佛雖滅度
留經教住世
故云良藥在此

就像父親看孩子不要吃藥,就對孩子說,說:「我將要再出門了,你們藥要吃。」就是先做一番的叮嚀交代。就像人間的慈父一樣,將要離開家庭,藥將它準備好,那些藥都準備好了,大家要記得藥要吃,這樣的關心。所以,是好良藥「能治瘉疾」,向大家交代。但是藥就苦口,因為良藥苦口,不過,苦口的藥絕對是有益,對人體絕對是有益,對人生絕對是有益。修行佛法雖然是辛苦,但是對慧命絕對是有益,你要殷勤精進;雖然修行是比較苦一些,一定是有利益。

所以給你藥,你若不肯吃,不過,藥留在這個地方,你若願意吃,你才去拿來吃。這就是這樣又再交代他們,藥雖然是苦,但是有益你的生命。這就像在告訴我們,修行雖然是勤精進,很疲倦,但是對我們的慧命絕對有幫助,意思一樣!佛陀滅度之後,他有留著這麼好的妙法,就是我們現在在用的。過去說不定我們是失心、不肯接受佛陀教法的人,也說不定!不過,有這樣的緣,我們在現在,我們在現在,佛陀留下來的藥,那就是能夠拿來用了。「今留在此」,就是「示佛雖滅,留經教住世」,故「良藥在此」,藥還是在這裡。所以,「汝可取服」。

汝可取服
勿憂不瘥:
藥留在此
汝可取服
教示可依法修行
慰勿得憂疑
疑則苦不能脫

藥在這裡,記得!父親若不在,你有病就要趕緊吃藥。這是用慈悲的形態來交代孩子,讓孩子知道有這分,父親將要離開有那個戀慕,有那分很不捨父親,又再離開家庭,他就會起著了那個戀慕的心。父親要出門去了,所以父親的叮嚀交代,他就還記得。所以,「教示可依法修行」。就像佛告訴大家:「我將要入滅了,法,大家未來要使用。」我們若用法,絕對不可懷疑,使用這樣的法,佛法在人間,你信法,絕對不可懷疑,懷疑這個法,對我們沒有用,絕對是有用,不可懷疑。因為「疑則苦不能脫」,你若懷疑,藥你就用了不會好,病苦就無法脫離。這段的意思,我們若好好去體會、了解,應該我們就能夠很清楚。

我們要用心,心思一定要定下來,決心服用這樣的藥,我們才有辦法離開顛倒亂想,要不然我們內心,看起來好像平靜,其實內心的念頭,一天到晚都是七上八下,無法穩定下來。所以各位要時時多用心!受法,我們接受了法,要深信勿疑,這樣藥──法才能夠入心,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10月26日~
回頂端 向下
 
20231108《靜思妙蓮華》佛設方便 令服法藥 (第1541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