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9《靜思妙蓮華》子聞父喪 方受法藥 (第1542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自因緣作造諸行業,多為不善不改己過,固執己見不受勸諫,但自懊惱偏見煩悶;追想憶忿過去行事,或由現在事物不滿,於意自懊惱之作用。
⊙「父作是念:此子可愍,為毒所中,心皆顛倒。雖見我喜,求索救療;如是好藥而不肯服。」《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我今當設方便,令服此藥。即作是言:汝等當知!我今衰老,死時已至,是好良藥,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憂不瘥。」《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作是教已,復至他國,遣使還告:汝父已死。是時諸子聞父背喪,心大憂惱而作是念。」《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醫父作如是叮嚀咐囑,離家遠行,隨後遣使還回告言:汝父已死。即喻如來唱言將入滅度。此是以方便法,為使令生希世之有,故以示滅喻。
⊙作是教已,復至他國:當作是教誡,叮嚀囑咐諸子已,離家遠行。復至他國:示喻從此處示滅,繼從他方示現。
⊙遣使還告:汝父已死:塵劫教化,菩薩入群弘法度化,喻言遣使還告:汝父已死。菩薩承佛附囑,往返娑婆,名為還告:示言世尊,今已入滅。
⊙遣使等者:等覺菩薩,堪為世間眾生之所依止,能令眾生聞法信受開解、修行之菩薩。
⊙語眾生言,佛已滅度,但留此法,我今宣說,汝當受行。
⊙是時諸子聞父背喪,心大憂惱而作是念:若十、二十乃至百數,聞知佛滅,其心憂悶,作是念言。
⊙「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見救護,今者捨我遠喪他國。」
⊙諸子因知父喪,方能醒悟。喻如來現滅,眾生方始憂惱感念也。
⊙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見救護,今者捨我遠喪他國:若佛在世,憐念我等,能為方便而作救護。今者棄我於方便土而現寂滅。
【證嚴上人開示】
自因緣作造諸行業,多為不善不改己過,固執己見不受勸諫,但自懊惱偏見煩悶;追想憶忿過去行事,或由現在事物不滿,於意自懊惱之作用。
自因緣作造諸行業
多為不善不改己過
固執己見不受勸諫
但自懊惱偏見煩悶
追想憶忿過去行事
或由現在事物不滿
於意自懊惱之作用
「自因緣作造諸行業,多為不善不改己過」。我們就要多用心,體會!體會到底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如何做呢?自己最了解自己,自己反省,體解自己。多數的人,都是無法了解自己,我們「自因緣作」,自己作因、自己結緣,歷世以來,就是累世累生來,我們無不都是因、緣,這全都是自作自受。所以,造作諸業,因為我們所造作的,因為「因」而「緣」,而去做種種的行動累積來。這個道理應該,我們大家都清楚,因為每天都在說,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報,這常常對大家說。我們要注意在我們的行動,法如何聽下來,不要忘記,要時時記憶,落實在生活中。這是必要,所以不要自己懵懂造因作緣,造作很多不善。這個不善的行為在造,人家若跟我們說,我們也是不改過,自己就是執著自己的行為,都以為是都對的;人家勸告我們,我們還是依自己自行為,不肯改過,所以很固執。
「固執己見不受勸諫」,別人勸我們、別人向我們建議,我們都不想要接受,就是不要接受,以為我們是對的,所以做我自己想要做,就是這樣固執己見。明明就是不對,偏差了,人家提醒我們,我們就是不要接受,就一意孤行,我就是做就對了;不對的事情,也是說「做就對了」,這就是不對得更偏掉。所以人生一念偏,錯了,又不肯及時改過,這是最危險的。所以像這樣的人有快樂嗎?不快樂。「但自懊惱」,真的是很懊惱啊!就明明知道不對了,就是不願意接受別人,別人對的來勸我們,我們也知道我們不對了,只是一個固執,就是因為你跟我說,我不對,所以我才偏要做。這種明知故犯,只是做,一邊在做,結果自己自懊惱,這樣去做了,沒有空間能夠再轉回了。
這種自懊惱,不肯,不肯將就別人,這種的偏差見解也就是只是悶,悶在自己的心裡,很煩、很悶。說出來,我們就是不對,不對,偏要做,人家勸我們,我們又不要接受;已經錯了,錯了之後,就是說不出,生悶氣,這種煩悶,這樣的人,是大有人在!很多人都差不多是這麼的固執,明知故犯,只是執著一個「我見」,就是──我錯了,你對,你告訴我,就是因為你對、我錯,我才不肯接受,明知故犯,最後過程、結果,都是自己在懊惱,後悔來不及了,又不肯認錯、不改過,這實在是很苦、很苦的人。
所以,就像這樣的人,過了之後,失敗了,他「追想憶忿過去行事」。自己過了之後,也是放不下,一直去追憶著,過去所做的一切、一切,也還沒有覺得自己不對。還憤憤不平,還是同樣不要,自己不要降伏下來,這實在是很剛強啊!這樣的人,真的很難調伏。
或者是,「由現在事物不滿」。過去的是這樣,不肯改過;在現實的生活中,還是事事不滿,什麼事情都不滿足。在這個「意」總是很懊惱。為什麼我做的每一項,都是不如意的事情?過去已錯了,現在不如意,又這麼多。是啊,過去已錯,是如何錯呢?既錯不肯改過,現在還是不肯發露過去不對,這樣當然現在所做的,當然也是不如意!因為都沒有改過來,當然是不如意。不只是自己想要這樣做,就要這樣做,別人勸你,不聽,後來,人家也不要理你。這種做得,人看不會歡喜,因為不會愛你,無法被愛,因為他不接受人,人久來就是默擯。
哪怕在佛的時代,有這樣的弟子。佛將入滅之時,阿難也提出來問:「有不對、不肯改過,這樣的修行者,要怎麼辦啊?」佛陀也是無奈啊!就是只好說:「大家慈悲,勸解他!而若不聽,包容他,或者是再沒有辦法,就默擯。」意思就是不要理他了。這真的是很可憐,累勸不改,那就是只好默擯了。這就是很懊惱的人,這就是我們要自我警惕。這樣的習氣,這樣的習氣不改是自害自己,這沒有其他的人可幫助。
就像那些開藥,方法給他,藥,明明知道,自己這樣的脾氣不對,這樣的習氣讓人很困擾;明明知道,告訴他又不接受,就像中毒,習氣已經中毒了,很深、很深。這麼的深,他自己迷失自己,所以在人群中不肯改過,這就是不要吃藥,雖然看到父親遠方回來,也是很歡喜,也自己知道,這群孩子全都有中毒了,父親回來能夠開藥給我們吃,能夠延續我們的命。雖然拜跪、問訊,去求藥,父親開藥給他們了,不失心的人,他就趕緊快拿來吃,療治,身體康復了;若已經失心的人,他就是不肯吃藥。
就這樣,父親又是再做一次的遠行,留下藥,要出去之前交代:「我現在要遠行去了,你若有病了,藥一定要吃。這些藥放在這裡,你一定要吃。」這種執著,已經侵入到他那個習性之中,很難治,很難治了,這就要讓他慢慢自己去,看自己是不是有覺醒,是不是很痛苦,才有辦法拿藥來吃。這是現在這一段經文的意思。這種失心的人就像這樣,「自因緣作」,自己這個自製造的因緣,造種種的行業。這是過去,「多為不善不改己過」,就是這樣,這個習氣,不對,都一直不要改,這個習氣一直留,今生此世,同樣這麼固執。同樣人家在勸他:「你這樣不對,你應該這樣。」他就是不肯接受人的勸告。所以,這樣的人「但自懊惱」,也知道這樣很不快樂,就是這樣這麼的偏見,別人也煩惱,自己也煩惱。這種追想憶念,只是會想,想:我過去是這樣、這樣,我所做的,現在我遇到的事情,也是這樣,很不歡喜、很不如意。
因為這樣是沒有改過,所以無法快樂起來,所以這樣在,「於意自懊惱之作用」,一直在心裡,這就是無明煩惱,都沒有改過的人。我們自己自檢視自己,我們是不是這麼的固執呢?我們是不是有習氣,沒有想要改呢?大家,我們就要好好來檢視自己,有這樣微細的煩惱嗎?說是要修行,但是微細的煩惱,我們有要改嗎?要看自己,所以請大家要自我反省了。
前面的經文,我們要用心再複習一遍:「父作是念:此子可愍,為毒所中,心皆顛倒。雖見我喜,求索救療;如是好藥而不肯服。」
父作是念
此子可愍
為毒所中
心皆顛倒
雖見我喜
求索救療
如是好藥
而不肯服
《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就知道了,因為父親看到這些孩子,失心的人。不失心的,服藥了,已經吃藥了;失心的人,就是那個毒中很深,在那個習氣很深之中,這樣執著的孩子,他就是這樣不肯吃,所以父親就是作是念。所內心很煩惱,這些孩子已經中毒很深了,他們的心很顛倒,在他們的習氣之中,實在是很深了。雖然看到父親很歡喜,就像眾生看到佛歡喜,也是求,求能夠除掉我的煩惱嗎?讓我增長智慧嗎?這是眾生見佛。就像那群孩子,就說:「我有病,我很痛苦,所以趕緊吃藥,來解除身體的痛苦。」而我們眾生對佛求法,就是要能夠,解除我們的煩惱無明,增長我們的慧命,這全都是一種求;孩子是求藥,佛的弟子是求法。
求藥,不要吃,病怎麼會好呢?求法不要用,慧命怎麼能夠增長呢?同樣的道理,那麼好的藥,不肯吃,就像那麼好的法,不肯用,同樣啊!我們就要很用心、細心,來體會這個道理。雖然它是故事,就是因為道理很深,才用故事來譬喻;故事,我們要懂得體會,不是說讓我們好聽的故事,是說讓我們可了解的故事,到底我們有沒有了解呢?所以「我今當設方便,令服此藥。」
我今當設方便
令服此藥
即作是言
汝等當知
我今衰老
死時已至
是好良藥
今留在此
汝可取服
勿憂不瘥
《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這父親是這樣想,就是佛也是這樣來考慮。父親若看到孩子這樣,也會再想:藥要如何做,才能合孩子的口味,他才願意吃藥?就像現在的父母,知道孩子,叫他吃藥,絕對不要吃,想盡辦法將它摻在飯裡、摻在湯裡、摻在他愛吃的東西裡,這也是方法。那個時候,那位醫生也是想盡辦法,要救他的孩子,也就是當初佛陀他一心,一大事因緣要來救度眾生,但是眾生這樣迷了,沉迷了,法,不懂得好好接受,佛陀就要作很多種的方法,就是方便法,也就要很多方便。
所以,「即作是言」,要用種種法來告誡我們。所以,「汝等當知!我今衰老,死時已至」。不論是父親向孩子說話:「你們自己要好好振作,藥,藥方,我都為你們開好了,也為你們製造好了,你們藥要吃,病才會好。你們要知道,你們父親已經年老了,身體也衰邁了,離死的時間沒有多長了,大家要珍惜這些藥物,要好好及時應用,這麼好的藥要記得吃。所以,藥為你們做好了,留在這裡。父親也這麼的年邁了,也無法常常在,你們就要好好自己自重,自己要好自為之!自己要好好顧好自己。不要懷疑這個藥,沒有懷疑藥,病才會好。」這就是,這樣教他們。
這就是佛陀對眾生,用種種方便法,希望大、中、小乘,都能夠應機接受教法,法,可以在他們的生命中,化為慧命。生命是有時間的限制,一期的壽命;修行,是要把握這期的壽命。現在聽到佛法,趕緊把握時間、壽命,趕緊受用佛法,用在日常生活中。佛陀告誡我們,教菩薩法,人間是我們的道場,苦難的眾生是我們的道場,所以我們應該要接受這個道場,要好好投入道場中修行,時刻不要浪費,這是用生命成就慧命。時間還有多久?我們若沒有身體力行,要有這個身體,才有辦法可去力行,佛陀所教育「六度萬行」,在人群中。這就是,這「六度萬行」,也是要有這個身體,要應用時間,在人群中,才能夠完成道業。道業完成就是慧命成長,這我們一定要知道,所以要好好用心。
接下來這段經文就這樣說:「作是教已,復至他國,遣使還告:汝父已死。是時諸子聞父背喪,心大憂惱而作是念。」
作是教已
復至他國
遣使還告
汝父已死
是時諸子聞父背喪
心大憂惱
而作是念
《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這譬喻醫生,他叮嚀這些孩子之後,就遠離了,遠離他的家鄉,就到遠地去,隨後開始叫人回來,告訴他的孩子:「父親死哦,死掉了。」這就是表示,如來向我們眾生開始告言了,「我將要入滅了」。記得前段、前段之前的經文嗎?佛也已經告訴大家:「我已衰邁,即將取入滅度。」也已經說過了,正式宣告。
醫父作如是
叮嚀咐囑
離家遠行
隨後遣使還回告言
汝父已死
即喻如來
唱言將入滅度
此是以方便法
為使令生希世之有
故以示滅喻
所以,譬喻這個父親就是這樣,「我已衰邁了,時間剩沒多少」,但是有事情,他就出去了。用這個方法回來告訴他們:「你們父親已往生了。」這就像佛陀親自向弟子說:「再沒多久我就要入滅了。」這個意思一樣。這些方便的教法,雖然是方便、是應機,但是也是很稀有,人人若能夠照方法去好好修行。何況到了法華會來的時候,已經是度入菩薩道了,已經鋪上了大菩提直道,為我們明示,我們要走上了這條大菩提直道,我們就照這樣走就對了,就是行菩薩道了。這是佛陀殷勤為我們教育,而我們就要好好受持。
所以經文說,「作是教已,復至他國」。這父親對孩子這樣交代之後,他就到他國去。
作是教已
復至他國:
當作是教誡
叮嚀囑咐諸子已
離家遠行
復至他國:
示喻從此處示滅
繼從他方示現
這就像佛在人間這樣的教誡,這樣的叮嚀、囑咐這些孩子,這些孩子,因為沒有迷失的,已經服藥了;迷失深的人,父親就這樣叮嚀、再交代,才離開。從這樣到其他的地方,那就是表示這個地方,已經「示滅」了,在這個地方示滅了。這個地方就是娑婆世界,佛就取在娑婆世界,壽命已盡了,表示將要入滅,繼續「從他方示現」。
我們前面也有說過了,佛的壽命是不間斷,此滅、他生,他是不間斷的。在這個地方宣告大家,我已經將要入滅了,這個身體是入滅了,但是很快、不間斷,又在其他地方再顯,開始再出生,就是不間斷在人間。所以,「遣使還告:汝父已死」。
遣使還告
汝父已死:
塵劫教化
菩薩入群弘法度化
喻言遣使還告
汝父已死
菩薩承佛附囑
往返娑婆
名為還告
示言世尊
今已入滅
父親叫人快來告訴這些孩子,這隔沒多久就這樣開始,這樣告訴他們:「父親已經死了。」這個意思就是說,「塵劫教化,菩薩入群弘法度化」。這表示塵點劫之前,大家還記得嗎?塵點劫之前,十六王子的時代,開始就發菩薩心,累次累次就是一直這樣,生生世世在人間,一段一段,此滅他生、他生此滅,就是這樣不斷來來回回在人間,這叫做「塵劫教化」。這是以菩薩的精神。從那個時候,十六沙彌菩薩開始發心教化,已經塵點劫了,入人群「弘法度化」,來來回回了。這已經是捨此投彼,這樣無間斷,一直在人間教化眾生。
「遣使還告:汝父已死」。也有很多因為吃藥之後,已經恢復的人,他就再來告訴他們,這同樣的道理。就像菩薩已經,己經得佛教法了,這個發大心的菩薩,雖然佛不在了,但是發大心的菩薩,已經能夠接受佛陀的教化,在這當中,將這個法再延生在人間,要告訴大家,佛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已經是入滅了,但是法還在人間。這就是說,法入心的人,佛陀已經將法留在人間,有心的人就繼續用法,不斷向大家來宣告佛陀的教法。這種「弘法度化」,這是要不斷不斷要連接,所以「往返娑婆」。菩薩就將這個法到處這樣,同樣來度化眾生,這叫做「還告」,在這個娑婆,就是這個家庭,這些孩子已經失心,失心受苦難了,因為煩惱很多,中毒很深,這要用很長久的時間,不斷不斷要有人去勸化,不斷不斷要施法在這個人間,所以叫做「往返」。
「菩薩承佛附囑」,就是「往返娑婆」,菩薩來來回回往返娑婆裡,名叫做「還告」。再回來告訴這些人:「就是世尊已經入滅,入滅以來已經很久了,法,留在人間。」這我們要很清楚,這法已經留在人間,已經是這麼久了,我們應該依教奉行。所以,「遣使」。這意思就是「等覺菩薩」,遣使什麼樣的人呢?就是等覺菩薩。
遣使等者:
等覺菩薩
堪為世間眾生
之所依止
能令眾生聞法信受
開解、修行之菩薩
等覺菩薩,這我們前面有說過了,已經受法了,受過了佛陀不斷不斷教化,這個覺性已經提升了,到等覺。「等覺」就是還未到達「無上正覺」,是已經到等覺了,還未到「無上」,就是還未成佛,但是,是大菩薩。彌勒菩薩在道場,看到很多很多菩薩來,就是很不可思議。這些菩薩就是等覺菩薩,已經受釋迦佛的累生世,所教化過,第十六王子這樣累生世教化過,這些菩薩,他們。
「堪為世間眾生之所依止」。這些菩薩,他們能夠來指導,指導這些芸芸眾生,還在這個人間,還是迷茫中,那個深毒,沉迷、受毒較深的眾生,現在還是依賴著很多的菩薩在人間來弘揚教法。所以這種的菩薩在世間,堪得受眾生所依止,向大家講這個法,法也是眾生所依止。所以,「能令眾生聞法信受」。能夠讓我們依靠,回來告訴我們,說:「父親已經在遠方往生了!」這位使者就像這樣的菩薩,在遙遠、長時間,還是能夠再告訴我們,我們可以信任他。
所以「聞法信受開解」,能夠了解。佛已經是滅度了,無所依止,眾生要依靠什麼人呢?無所依止。現在就是依教奉行,這樣告訴我們如是法,我們如是接受、如是修行,我們要信賴這樣的菩薩,為我們這樣的教育;傳這樣的法,我們就要接受。
語眾生言:
佛已滅度
但留此法
我今宣說
汝當受行
所以,「語眾生言,佛已滅度,但留此法」。這些菩薩,只能夠這樣告訴我們,「佛已經滅度,就是留這樣的法下來」。「我今宣說,汝當受行」。菩薩他只能夠這樣告訴我們:「這個法已經讓你知道了,你要好好修行。」所以,「是時諸子聞父背喪,心大憂惱而作是念」。
是時諸子聞父背喪
心大憂惱
而作是念:
若十、二十
乃至百數
聞知佛滅
其心憂悶
作是念言
諸子,「若十、二十」,前面的數字有出來,就是在這個十法界裡面,所有的眾生。而且二乘的修行者,這我們前面說過了,人數有多少?還是很多。聽到佛將要入滅了,心就會憂悶。「作是言」,就像孩子說:「我就還有病,我們父親就已經遠離了,而且也已經永遠都不會回來。」自然就是心大憂惱,會很懊惱。
下面這段經文就這麼說:「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見救護,今者捨我遠喪他國。」
若父在者
慈愍我等
能見救護
今者捨我遠喪他國
《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就開始會懷念了,懷念父親,就已經離開人間了。若父親還在,我有病了,父親會為我看病;現在父親已經離那麼遠,往生了,要怎麼辦?他的心就會起了那分不捨,父親已經不能再回來救我,這種的心態,他就內心會有追求。
諸子因知父喪
方能醒悟
喻如來現滅
眾生方始憂惱
感念也
「諸子因知父喪,方能醒悟」,因為父親已經不在了,孩子才會懂得要知道我有病,我的父親若在,能夠救我,這個時候他就懂得要找藥。所以,譬喻「如來現滅,眾生方始憂惱」,才懂得如何珍惜佛世此時。既然不在了,要怎麼辦呢?這個珍惜,「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見救護」。
若父在者
慈愍我等
能見救護
今者捨我
遠喪他國:
若佛在世
憐念我等
能為方便而作救護
今者棄我
於方便土而現寂滅
父親若是在,自然他就會慈悲,會為我救拔我的苦難。「今者捨我遠喪他國」,現在已經捨我離開,在其他地方去了。這意思就是:現在我已經有病,無人可救我了。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煩惱的時候。我們要知道,父親在是多好呢!現在父親已經往生了,那麼要怎麼辦?我們懂得把握,把握時間、把握因緣、把握還有藥在。既然人家回來告訴我們,父親已經不在了,我還要等什麼呢?我現在很痛苦,就是需要藥,父親既然不在,永遠不會回來了,我只好就是,吃我的父親給我的藥,我就懂得拿藥來吃。
就像我們現在,眾生就是這樣,這時候要依靠什麼人呢?佛已經不在人間,唯一能依靠的,那就是佛留下來這些法。經過了有這麼多,專門在研究這個道理,了解了,就將這些經文,又再這樣一代一代傳。其實我們難道只是用經文?只是唸的而已嗎?這樣能夠看到法、聽到法,能夠唸經,這樣的人又還有多少?而聽法之後,你要做什麼呢?你沒有身體力行,這個法在你的身上,沒有發揮效能,你要做什麼呢?其實法就是方法,修行就是如何將這個方法,引來我們的心中,我們要身體力行,按照法去行動,這樣才叫做修行!所以,法,我們現在,已經都知道了,經過了這麼長久,有古德祖師,大師就這樣去取經、譯經、造經論,要時間不斷不斷這樣留下來,無非就是要讓我們理解。因每一位所理解的不同,所以各人寫各人的經、論,就有各人的語氣,各人的思想、見解。
而我們看,我們要以哪一位?或者是……?真的!不論如何,最重要的就是教菩薩法,更重要的就是「六度萬行」;六度,我們要用這樣的方法。這個六度的法,是在經典裡分析再分析,很多的文字、精神理念,都說得很深、很微細。但是那麼深、那麼微細,到底在生活中能夠做什麼呢?最重要的,很簡單,恢復佛陀那個時代的意思,就是要發揮,你的慈、悲、喜、捨。慈悲心,要體認眾生人人本具佛性,要很透徹了解,人人都應該要好好修行,回歸如來本性。這個真如本性,大家若回歸了,就能治理天下,時世就沒有病了。人人若健康,哪有需要藥呢?藥是備在不健康之時吃,既然是健康就不需要藥了。法就是要讓我們知道,不健康之時,你應該如何用法,用這個藥。
我們這個時代,時世、人間就是充滿了病。幾天前也說,大醫王就是要治,能夠治這個時世的病。時世的病,就是已經大自然也有病了,不調和了;而人心也有病了,就是煩惱雜念、意念偏差,造了很多、很多的業,就需要這樣的法,來調整我們的方向、調整我們的心念。人人的心念調整過來,那就是互相互愛、互相勉勵,這樣人間才有辦法大乾坤調和,人與人之間才會平安。現在最重要的,就是身體力行、入人群,苦難眾生偏多,及時救拔。這些苦難的眾生,我們要趕緊將他們引導過來,讓他們解除了急難,然後引導他們,入菩提大直道,這樣去走。甚至要周圍互相勉勵,共同心志就是來廣度眾生,這就是最急需要的現在。法,法為藥,要如何來治時世、眾生的心病,這是很重要,所以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