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6《靜思妙蓮華》真理常住 本無生滅 (第1547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常住不壞名常,菩薩恆持淨法,煩惱之惑已滅,則真常理明顯,真常之理常住,法本不生不滅,體性不壞不變,是名為常無盡。
⊙「我常住於此,以諸神通力,令顛倒眾生,雖近而不見。」《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眾見我滅度,廣供養舍利,咸皆懷戀慕,而生渴仰心。眾生既信伏,質直意柔軟,一心欲見佛,不自惜身命。」《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時我及眾僧,俱出靈鷲山,我時語眾生:常在此不滅,以方便力故,現有滅不滅。餘國有眾生,恭敬信樂者。」《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靈鷲、鷲頭,新譯鷲峰,又稱靈山。山形似鷲,名又以山上鷲鳥多,故名。摩竭陀國之舊都。釋迦如來說《法華經》處。
⊙時我及眾僧,俱出靈鷲山:說一實乘法,教人間菩薩法。佛及僧眾俱時出現,謂靈山法會處。
⊙我時語眾生:常在此不滅:我於是時,語諸眾生,常住於此,不曾有滅。令彼眾得見靈山會未散,即告言:我常在此說法,實不滅。
⊙以方便力故,現有滅不滅。餘國有眾生,恭敬信樂者:佛以方便智慧之力,現滅不滅。眾生敬信仰慕,故現生。餘方國土有能敬樂信佛者。
⊙「我復於彼中,為說無上法,汝等不聞此,但謂我滅度。」《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為應餘國緣熟,此土現滅,於彼說法,汝等不聞不知,謂我實滅度。
⊙我復於彼中,為說無上法:佛恆為隨順眾生應機隨緣,為敬信樂聞佛法者說,無有定處。
此明示:佛之報身,有緣得見。
⊙汝等不聞此,但謂我滅度:汝等未聞如是方便,但眾生即以為如來實是滅度。
⊙眾生根熟即為有緣,即能見佛。蓋佛之報身本無生滅,在此涅槃即他方應化生。
【證嚴上人開示】
常住不壞名常,菩薩恆持淨法,煩惱之惑已滅,則真常理明顯,真常之理常住,法本不生不滅,體性不壞不變,是名為常無盡。
常住不壞名常
菩薩恆持淨法
煩惱之惑已滅
則真常理明顯
真常之理常住
法本不生不滅
體性不壞不變
是名為常無盡
要多用心!「常住不壞名常,菩薩恆持淨法」。看起來是不是很簡單?文字上我們都清楚了解,「常住不壞名常」,名稱是這樣,但是我們要去了解,「常住不壞」。在人間什麼是常住啊?求不可得。只要有形就沒有辦法是常住,因為成,有成、有住,就是有壞、有空。只是天地之大,山河大地經歷千年、萬年,我們看不到;人類要來看這個無常變遷,不是我們人類的生命中,能夠看這個大乾坤,什麼時候開始。在我們的生命壽之中,無法看它頭與最終,所以我們都常常說,山河大地是永恆,其實沒有;成、住、壞、空,這是人間四相。
不過,我們在現在,末法惡世這個時代,我們生在這個時代,我們看到大地已經受損害了。常常都聽、看,山崩了、地陷了,這我們都看到;聽,海,已經在這些垃圾污染著大海,大海也已經,常常提出了警訊出來。所以說起來,敗壞在這個時代,我們已經看了。但是,過去海很清、很遼闊,山很健壯,大地很平坦,沒有受風雨損害過,這種平靜壯觀。我們反過頭來我們的時代,在這種濁氣重重,天地間多災難這個時代,要去看它永恆不壞,那就難了!常常會聽到,世界的名勝,多麼壯觀的瀑布等等,很美的遊覽區,它也是紛紛傳出了四大不調,已經破壞了。反過頭來,我們在這個時代,所看到、所感受的倒是,是敗壞,所以這個時代,叫做「減劫」;成、住、壞、空這四項,是我們現在所面對的,所以要得到常住不壞,這個「常」,有形的東西無法永遠是「常」,有形即是成、住、壞、空。
只是時間長,有的人是出生在完全平安、四大調和的時代,那感覺起來都是山地壯觀,空氣清新,大自然景觀都是很美好。一輩子幾十年,天地間不算什麼,就是這樣過了。同樣的一輩子幾十年,在這個末法,所看到的就是敗壞的時代,這很感嘆啊!大自然的空間,要去哪裡找出「常」呢?其實「常」,在我們的周圍也是「常」,永恆不變。那是什麼呢?真理,還是理,真諦道理、真如本性。天地之間萬物本性是永恆,道理是永恆的,這看無體,但是它是真常,無體相是「真常」的道理存在,所以理是永恆。但是,這有形象的東西,那就是無常,有變遷、有變壞的時候。世間沒有一樣東西不變、不壞,東西都是有,只是我們要透徹體悟真理──無形、無者,我們能夠去了解。
所以佛說,他壽命是無量,無法去測量,自古有天地以來,這道理本來就永存。佛是見法者,他是看到法、覺悟了法,所以他是見道者、說道者,就是見法之後,他來說法;見道之後,這個道理是這樣,來說給我們聽。這我們應該就要了解,這個「道」就是法,是永恆,方向就是這樣。「菩薩恆持淨法」。這是真理,真理就是菩薩永恆所要修持的。我們也是一樣,我們聽法,法聽入心了,我們將這個道理,就是入我們的心來,要讓我們在人、事、物清楚,如何來應用,應用在人、事、物中,這是永恆。所以老師在教室的課程,這個課綱,他全都一定要為這些學生上課。這個教室裡面,他所教的學生,一屆換過一屆,他的課綱也是照常反覆再來。學生是一年一年,他們所讀的,照那個課程次序走;老師在教,不同的學生再來,也是一樣再反覆回來,還是照著他的課綱這樣在教。道理、法都是一樣,課是這樣安排,人隨著時間長大,長大了,所以課是隨著這樣照安排,教育的課程。
同樣,我們學佛、聽法也是。佛陀為了要讓我們了解,循循善誘;我們是什麼根機,給我們什麼法,根機成熟了,佛陀開始就給我們一個很直接,明心見性,人人本具佛性,人人就是要將佛法道理,要傳承下去。天地之間,人人本具,學法者就要有使命感,將法傳承人間。所以,佛陀就開始來講一實乘法,這是佛陀教育眾生,因為眾生的根機,所以他就按照這樣的次序。不是只有釋迦佛,是佛佛道同,前後次序來做教育。既然我們受教了,發心成菩薩,菩薩是在人間!佛陀成佛,理想中的教育,真實的道理要讓我們體會了解,人人本具佛性。人人的佛性,要從開始如何再走過來?因為佛過去的世代,已經一段時間很長沒有佛住世,這是佛佛那個接(續)的時間。就像現在的釋迦佛,接到彌勒佛出世,用我們人間的時間來計算,那是很長了!到彌勒菩薩成佛那時,已經過去都沒有佛了,彌勒成佛,他就要再從頭說起的法。
釋迦佛也是一樣,過去也是距離一段很長,世間無佛,所以他覺悟,就是要從頭說起。所以,佛陀從頭說起的法,他所要教的菩薩法,這個典範就是引用過去,無數劫、無數劫前那時候修行,發心修行那時,過去無數劫、無數劫前有佛,佛世的時候有菩薩,菩薩在人間化度眾生的行儀,就來宣說在那過去的過去,無量劫的過去,拿來說給我們現在人聽。因為佛世時,時代很單純,人,人口不多,山河大地,這大自然間都是很乾淨,與我們現在時代是不同。所以,佛陀所說的那個時代,菩薩是理想中的菩薩。所以,過去我們的人間,菩薩都也是在佛寺的裡面,都也是在廳堂裡面,都也是聽法師這樣說,我們相信,唸佛、唸菩薩,唸來庇佑我們、唸來加持我們。
我們的幾十年前,包括我本身也是!當我的父親在病危時,我也很虔誠,同樣拿著香,跪在那個天井裡,我們現在叫做中庭,對著天空也是在求,「觀世音啊!觀世音菩薩您一定要保佑」,也一定要求得菩薩,來保佑我的父親,能夠平安無事度過。是不是平安無事度過呢?隔天,天亮,就是父親在昏迷中都沒有清醒,這樣,就在我手摸著他的手,脈搏跳動到停了這個情形下,他安詳往生了。那個時候怎麼會知道,這樣叫做往生呢?悲痛啊!這之後,就開始因為這樣一段的因緣,開始接近了佛法。這就是一個因緣,這樣求是隨心嗎?沒有!求想要父親可以好起來,換來的是明天他的往生。那段時間,心完全空掉了,神不守舍,真的是很,到底是苦還是沒有呢?是不是有苦嗎?不知道,總是心是空的。
就是因為這樣的因緣,就引導到寺院要去做一場法會;這個因緣,只是一場的虔誠,換來一場的因緣,還有什麼呢?所以說起來,因緣是不思議。我倒是很相信的是因緣。回過頭來,現在所要相信的,就是天地間人人本具佛性,永恆!這是我相信人人都有真如本性,人人都有無限的潛能,只要你一念心啟動,你,人間菩薩,所緣苦難眾生。這一念心念付出無所求,一次一次、重重疊疊,能夠每一次所造作的,就是去利益眾生,這全都是人間菩薩所完成。人間的菩薩,不一定是學問很高,不一定是有錢、有名、有利,不一定;是現什麼樣的身形來人間,就是什麼樣的因緣都能夠做人生的典範。人人都是我們的典範,他做得到,我們不一定做得到,我們就要讚歎,這也就是菩薩。
看,最貧窮苦難的地方,在非洲那群的菩薩,在(2017年)十月間的,大災難,那種的大水災。那群的菩薩,竟然有辦法也去救濟二百多戶,而且是幾百個人,這是很不簡單!人不多,他們到底是如何做出來的呢?不可思議啊!感覺這群菩薩真的是我的典範,讓人很敬佩。這就是他們持有淨法,他們有無量的財富,他們忽然間,這些物資是從哪裡來?有心、有福、有願、有力,自然就有周圍的護法,讓他們滿他們的願。
所以說起來,「菩薩恆持淨法」。這種付出無所求,現在留在他們的生命中,就是歡喜;歡喜了,他們做到了,他們那分攀山、涉溪,很危險、很困難的道路,他們走過了。那些人他們救了,東西充足給他們了,去安撫那些人,很受驚嚇、很辛苦的。那幾天,災難中度過的困難,他們已經幫忙過了,做出了那分不可能達到的,他們達到了!現在在他們的生命中就是法喜,法喜充滿!因為他們在那個地方,阿嬤級的菩薩,走過那麼辛苦,去幫助那個家庭。有一位年輕的婦女,讓這位阿嬤這樣攬著、抱著,這位年輕的受災難者,哭啊!「你是哭什麼呢?事情都過了,不用怕了」。她說:「不是,我所哭的是你們這麼辛苦的路,你們走過來了,你們來看我,這麼的辛苦來看我,我好感動,感動得我一輩子不曾有的感動,所以我哭了。」
阿嬤,這位阿嬤級的菩薩,她內心一轉,她的念頭,她就是這樣想,我看到那個文(關懷發放日誌),她就說:「想到師父告訴大家:『凡是有災難的時候,走在最前面,安住人的心,這是最重要。』」她覺得:哇,這個法我用到了。所以,我看到這段文,寫來阿嬤級的菩薩這種的心情,那麼辛苦去到那個地方,去攬著那位年輕的受災者,竟然這位受災者說出了:「我的感動是,這麼辛苦、難走的路,你們也來到這裡來關心我,我很感動,這一輩子不曾有這樣的感覺,所以我哭。」換來的,阿嬤的心就是,「師父這樣說:『凡是有災難,就是要走在最前面,安慰他們的心。』」,她覺得她做到了,她自己感動的是這件事情,她做到了!這不就是持清淨法呢?沒有要求,你要如何來回饋我,沒有,她只念著法。是因為這樣,他們克盡苦難去幫助人,這真的是人間菩薩,就是這樣走過來。
所以,「煩惱之惑已滅,則真常理明顯」。這些菩薩一定要先克服了,很多的煩惱、惑。現在此時菩薩的心,沒有考慮其他,考慮自己的使命,有災難的時候,走在最前面去膚慰他們的心,這自己全都沒有什麼要求,所以說「煩惱之惑已滅」。心無其他,尤其是,不是走在平地,是攀山、涉溪過去,以她們的體態,就是那麼難走的路,她們做到了。沒有煩惱、沒有什麼要求,這全都沒有,所以就是「真常理明顯」。就像這樣的,人人聽起來就是很感動,無所求,用愛付出。這到什麼時候就是讓你看不到,因為事情已過了。我現在在說的是說他們做過的,這是道理,這叫做道理,人做得出來、走得到。人間的現象,他們走過;困難的事情,他們克服過;人,他們救過。
這件事情,現在再拿出來,拿不出來,無形,但是完成了這段的道理。這很明顯,真實的人間,為人間做見證,為時代寫歷史,這真實的過程都在。所以,「真常之理常住」。這個真常的道理是永遠,人間的苦難也是永遠都有的。現在是濁惡世之時,不知道還要再多長久?四大不調,人間的苦是不斷,因為眾生業重累累,這苦難不知還要到何時?所以這種法、這個道理,菩薩要在人間去付出,這種「真常之理」是永恆的。
「法本不生不滅」。道理在人間,什麼時候生?什麼時候滅?我們都看不到,所以「本不生不滅」。我們只能夠體會到,道理就是這樣,「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當你在行善,「六度萬行」,行菩薩道,你的心情,這樣自己有辦法能夠體會,這種的「體性不壞不變」。做的人有心得,沒有做的人永遠都不知道,「是名為常無盡」。人,人生就是這樣,過程就是這樣在過,有做的人能夠體會、能夠了解;沒有做的人無法體會,「無法度」了解,道理就是這樣。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才有辦法體會到佛所說那個理,佛所說的壽命不斷,就是永恆。
所以前面的經文這樣說:「我常住於此。」慧命、法身永遠就是在這裡。所以,「以諸神通力,令顛倒眾生,雖近而不見」。
我常住於此
以諸神通力
令顛倒眾生
雖近而不見
《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就是用這樣來來回回在人間,所以這些顛倒的眾生,因為業重了,業力障礙了眾生,即使佛住世時,也沒有人見得到佛。有的能夠見到的,在那小小的城鎮裡面,總共九萬人,也才三萬人見到、聽佛說法而已。剩下的有聽到名,並沒有看到佛,更沒有聽到法,連聽到、連知道佛的名,都不知道!佛在世之時,就是這樣的眾生──顛倒、無明、障礙,就是無法見佛聞法。
所以,這段經文再說,「眾見我滅度,廣供養舍利,咸皆懷戀慕,而生渴仰心。眾生既信伏,質直意柔軟,一心欲見佛,不自惜身命」。
眾見我滅度
廣供養舍利
咸皆懷戀慕
而生渴仰心
眾生既信伏
質直意柔軟
一心欲見佛
不自惜身命
《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一直到達佛開始說:「我要入滅了。」在佛身邊的弟子才開始說:「不捨哦!」佛滅度之後,那些人聽到佛滅度了,「我還不曾見過佛呢」。佛滅度了,這個時候大家就起了戀慕的心,就是真正敬仰的心,才開始要來敬佛、禮佛的舍利。才開始要起信心,這樣而已。所以,眾生就是被煩惱業障礙到;佛在世就不想要來見佛聞法,佛滅度之後才來戀慕、來敬仰佛,這就是眾生的業。
下面這段經文再這樣說:「時我及眾僧,俱出靈鷲山,我時語眾生:常在此不滅,以方便力故,現有滅不滅。餘國有眾生,恭敬信樂者。」
時我及眾僧
俱出靈鷲山
我時語眾生
常在此不滅
以方便力故
現有滅不滅
餘國有眾生
恭敬信樂者
」《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這段經文,就要知道靈鷲山,「時我及眾僧,俱出靈鷲山」。先知道靈鷲山在哪裡,我們常常在說靈鷲山,靈鷲山當然是佛的時代,說法的地方。
靈鷲、鷲頭
新譯鷲峰
又稱靈山
山形似鷲
名又以山上鷲鳥多
故名
摩竭陀國之舊都
釋迦如來
說《法華經》處。
靈鷲山有好幾個名稱,也稱為「靈鷲」,也稱為「鷲頭」,再新譯的叫做「鷲峰」,而佛教有時候,就將稱它為「靈山」。有很多種的名稱,就是同樣指在靈鷲山。雖然有這麼多的名,其實是一個地方。因為它的山形看起來好像鷲鳥一樣,所以應那個山形,取那個名,所以叫做「靈鷲」。尤其是那個地方鷲鳥特別多,這種鳥常常在這個山頭,飛來飛去,很多,這個地方就是,古代叫做摩竭陀國,它的古都裡。這就是釋迦牟尼佛,講說《法華經》的地方。
經文中這樣說,「時我及眾僧,俱出靈鷲山」。就是佛講「說一實乘法,教人間菩薩法」的地方,那就是在靈山。就是佛與眾僧,就是出現在那個地方,在靈鷲山,佛陀為眾僧來說《法華經》。
時我及眾僧
俱出靈鷲山:
說一實乘法
教人間菩薩法
佛及僧眾
俱時出現
謂靈山法會處
佛常常在這個地方說法,《法華經》在開始一直到完成,就是在靈鷲山完成。所以,「我時語眾生:常在此不滅」。
我時語眾生
常在此不滅:
我於是時
語諸眾生
常住於此
不曾有滅
令彼眾得見
靈山會未散
即告言:
我常在此說法
實不滅
在那個地方,佛說法就開始這樣說:「我永遠都在這裡。」因為佛本來覺悟那念間,就是人人本具佛性,本來就是第一部經要說的,就是要講這部《法華經》。《法華經》就是完全顯出了,人人本具佛性,但是就是沒有機會,眾生就是有這樣的執著,煩惱無明很多,聽不懂。所以佛陀改變主意,就開始用適應眾生根機的法,開始用苦、集、滅、道,用小乘方便法來接引眾生。但是佛到最後滿心願了,暢佛本懷,講說《法華經》,這才是真正佛想要說的法。
所以在講《法華經》這個時候,佛陀說,「我時語眾生:常在此不滅」。「我永恆都在這裡,因為在這裡完成《法華經》」,他的暢本懷,就是說出了他要說的法,就是在這裡。所以,「令彼眾得見靈山會未散」。這就是說,「我永遠都在這裡,不曾滅掉」,這個靈山會永遠都不會散,這裡就是永遠的道場。所以,我們才有一首偈,「佛在靈山莫遠求」,現在也還在說「佛在靈山莫遠求」。其實「靈山」就是我們的心,佛永遠都住在我們的心,就是道理住在我們的心。說法者,也在我們的心裡;聞法者,也是在我們的心。我們要好好用心。若能夠這樣,就是「靈山會未散」,永遠都是在我們的心裡。「即告言:我常在此說法,實不滅」,我永遠都在這裡,沒有滅!
所以,經文這麼說,「以方便力故,現有滅不滅。餘國有眾生,恭敬信樂者」。
以方便力故
現有滅不滅
餘國有眾生
恭敬信樂者:
佛以方便智慧之力
現滅不滅
眾生敬信仰慕
故現生
餘方國土
有能敬樂信佛者
佛就是以方便智慧的力量,他現滅,因為這個地方化緣已盡了。現在這些眾生,以佛若常住人間,已經不稀奇了。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的心念是這樣,所以佛就隨應人間的壽命,就「示滅」,所以,「現」,就是示滅了。所以因為這樣,他因為還有「餘國」,還有其他的國家,因緣再成熟,捨此投彼去了,這就是佛的「方便智慧力」,所以「現滅不滅」。其實都在人間,在這個地方「滅」,其實在那個地方「生」,因為那個地方的因緣成熟,所以其他的地方。生敬信的心,所以他就去那個地方,因緣成熟了。所以,餘國土有能敬信佛的人,所以他的因緣成熟,他就去那個地方。
所以,接下來的經文就再這麼說:「我復於彼中,為說無上法,汝等不聞此,但謂我滅度。」
我復於彼中
為說無上法
汝等不聞此
但謂我滅度
《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這就是因為其他的地方,還有因緣,我捨此投彼去了。
為應餘國緣熟
此土現滅
於彼說法
汝等不聞不知
謂我實滅度
捨此,就是這個地方「現滅」,那就是「於彼說法」,在那個地方現生,去那個地方說法。就像那個醫生父親一樣,「我這些孩子失心,我藥開好放著,我要再去其他的地方」,同樣,譬喻一樣。所以,「汝等不聞不知」。以為我已經是在這裡全都滅度,其實道理還在這裡;我還是一樣到別處行醫而已,就還是在這個地方離開,在那個地方出現。所以,「我復於彼中,為說無上法」。「我在那個地方,同樣我也說法」,這就是表示「佛恆為隨順眾生應機隨緣」。
我復於彼中
為說無上法:
佛恆為隨順眾生
應機隨緣
為敬信樂聞
佛法者說
無有定處
此明示:
佛之報身
有緣得見
這就是佛到哪一個地方,都是「應機隨緣」,眾生因緣成熟,他就到什麼地方去,現什麼樣的身形,在任何一個地方。所以,「為敬信樂聞佛法者說,無有定處」,佛是到處都可以去現形說法。所以,這就是表示,有緣的地方,他就可以得見到佛。所以這麼說,「汝等不聞此,但謂我滅度」。「你們就是在這個地方不要聽,所以你們以為我已經離開了,所以不要聽,我人在這裡也沒有用啊」。所以,你們以為我已經滅度了。
汝等不聞此
但謂我滅度:
汝等未聞如是方便
但眾生即以為
如來實是滅度
所以,「汝等未聞如是方便」,你們還不曾聽到。「但眾生即以為,如來實是滅度」,你們不知道這就是方便。大家對真實法還無法接受,所以用這樣的方便,「示滅不滅」。「示生示滅」,這也是一個方法,方便法。因為眾生的根機有已經成熟的,也有還未成熟的。所以,有緣與無緣,成熟的就是有緣了,即能見佛。
眾生根熟即為有緣
即能見佛
蓋佛之報身
本無生滅
在此涅槃
即他方應化生
這就是,還未成熟的就像失心,法在他的面前他也不要聽,這就是未成熟的根機。所以,「眾生根熟即為有緣」,能夠見佛。這就是「佛之報身本無生滅」。佛本來就是不生不滅,道理是永恆,但是佛是應這個緣而來;法是永恆,沒有生滅,永遠都是這樣。
看看,有的孩子年紀很小,就很有智慧,我們常常看到小菩薩。有的人活到很大歲數了,道理還不清楚,這就是無福的人,有煩惱、有障礙,永遠見不到道理。佛、法身,永遠見不到。
若是煩惱輕、沒有無明來遮蓋,他就是很年幼,同樣道理永在。這就是表示,「理」是不生也不滅,永恆在人間。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啊!常與無常、壞與不壞,其實這全都是有形的,永遠都是沒有常住。儘管過去大自然都很健全、清新,這個大地一片祥和,我們那個時間,大家以為這是樂土、這是永恆,天地永恆,其實是沒有。因為我們的人壽短暫,感受不到這個天地的時間;我們現在我們感受到,反過頭來,我們並沒有享受到那種環境──大自然風調雨順,倒是我們還沒有去感受到。我們所感受到的,就是五濁惡世這個時代,人心的紛亂、天下之間等等。所以,我們這時候正是要趕緊要覺醒之時,所以我們要好好在佛法中,好好方向要知道,我們這條道,我們要開、路要鋪的時代,所以要人人時時多用心啊!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