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31120《靜思妙蓮華》七覺茂林 道品閣樓 (第1549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0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1120《靜思妙蓮華》七覺茂林 道品閣樓 (第1549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
發表主題: 20231120《靜思妙蓮華》七覺茂林 道品閣樓 (第1549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20231120《靜思妙蓮華》七覺茂林 道品閣樓 (第1549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周一 11月 20, 2023 9:32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0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31120《靜思妙蓮華》七覺茂林 道品閣樓 (第1549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31120《靜思妙蓮華》七覺茂林 道品閣樓 (第1549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20231120《靜思妙蓮華》七覺茂林 道品閣樓 (第1549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Empty周一 11月 20, 2023 12:56 pm

20231120《靜思妙蓮華》七覺茂林 道品閣樓 (第1549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樹下思惟求道,如佛生時、成道、轉法輪、般涅槃,四時皆在樹下。有如是等因緣,比丘如佛所行,樹下坐靜思惟,聞佛法修淨行。
⊙「我見諸眾生,沒在於苦惱,故不為現身,令其生渴仰,因其心戀慕,乃出為說法。」《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神通力如是,於阿僧祇劫,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隱,天人常充滿。」《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園林諸堂閣,種種寶莊嚴,寶樹多華果,眾生所遊樂。諸天擊天鼓,常作眾伎樂,雨曼陀羅華,散佛及大眾。」《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園林諸堂閣,種種寶莊嚴:七覺茂林,道品閣樓,咸以眾善珍寶莊嚴。
⊙七覺分:覺即覺了,分即支分,謂此七法。一、擇覺分;二、精進覺分;三、喜覺分;四、除覺分;五、捨覺分;六、定覺分;七、念覺分。
⊙七覺分:一、擇覺分,謂揀擇諸法之真偽。二、精進覺分,謂修諸道法,無有間雜。
⊙七覺分:三、喜覺分,謂契悟真法,得懽喜。
⊙七覺分:四、除覺分,謂斷除諸見煩惱。
⊙七覺分:五、捨覺分,謂捨離所見念著之境。
⊙七覺分:六、定覺分,謂覺了所發之禪定。
⊙七覺分:七、念覺分,謂思惟所修之道法。
⊙寶樹多華果,眾生所遊樂:菩提稱覺喻願王,名為寶樹。善業名華,善報名果,念念善行名眾,生生不息為生。常在其中名為遊樂。
⊙諸天擊天鼓,常作眾伎樂:斷煩惱造善福,一念清淨心,名曰諸天。四大交擊,名擊天鼓。以和雅音,四攝利生,名作伎樂。
⊙雨曼陀羅華,散佛及大眾:作眾善事之真、至善、而美,名雨曼陀羅華,莊嚴佛境散佛及大眾,及諸眷屬眾。

【證嚴上人開示】
樹下思惟求道,如佛生時、成道、轉法輪、般涅槃,四時皆在樹下。有如是等因緣,比丘如佛所行,樹下坐靜思惟,聞佛法修淨行。

樹下思惟求道
如佛生時、成道
轉法輪、般涅槃
四時皆在樹下
有如是等因緣
比丘如佛所行
樹下坐靜思惟
聞佛法修淨行

要用心啊!認真聽,用心多體會!「樹下思惟求道,如佛生時、成道」,還有「轉法輪、般涅槃,四時皆在樹下」。要多用心,佛的一生中,大事情,四個時間都是在樹下,佛出生時,因為摩耶夫人,他們那裡的風俗,生孩子就要回到娘家。從她的皇宮要回去她的娘家,在這當中就是休歇,這樣還未回到娘家,就在樹下,太子出生了。所以,出生的時候在樹下,求道的過程也是都在樹下思惟;同樣,在樹下思惟,夜睹明星,覺悟也是在樹下,最後涅槃也是在樹下,這四大項的事情都是在樹下。所以說「轉法輪,般涅槃,四時皆在樹下」。我們若能夠了解,這就是佛陀在世之時,他的生態多數就是,生活在樹下的生活。

「有如是等因緣」,就是這樣這麼多的因緣,都是在這裡。所以,「比丘如佛所行」。隨佛修行的比丘,生活的生態同樣與佛同等,同樣全都是在樹下思惟、在樹下聽佛講經、在樹下休息、在樹下生活一切,多數都是樹下,經行等等,樹下就是佛的道場,諸比丘的道場。不是像我們現代,很宏偉的建築物,沒有,就是這麼的自然、簡單的生活道場。所以,「樹下坐靜思惟」,他們的修行道場就是這樣。在樹下坐著,在那裡就好修行,在那裡就能夠好好打坐、思惟了。聽佛所說法,所說的法再經過了思惟,這叫做「聞思修」。在那裡聽,在那裡好好思考佛陀所說的法,與我們的生命、與我們的生活,與整個大宇宙間、天地人間的生態,有什麼樣的契合嗎?這就是在靜思惟中,去體會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慧命就是在這樣成長起來。心無雜念,唯有法與人間、與生命間的關係,沒有人我是非,只有天地人間生命體的關係,這就是成長慧命。

修行,去除煩惱,不是什麼都不想,頭腦裡都空空,這樣叫做去除煩惱,不是這樣!他是充分的思想,但是這些思想,不是有什麼與我本身利害得失,不是!完全就是法的生態,與天地宇宙人間的生態如何來會合?佛法中與生活中,到底差別在哪裡?這就是我們要好好靜思惟,去了解的。所以,我們要很用心,我們若一偏差了,以為斷煩惱就是全都空掉了,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這是不可能,空中還有「妙有」,我們的心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怎麼能夠說空無一物呢?不是空無一物,是心很開闊,沒有什麼事情,在我們的心裡起煩惱、起無明。我們的心只是一大片,很了解天地萬物的真理,都完全收納在我們的心。

佛陀這樣告訴我們,「理」無處不在,無人不佛法。人人的佛法、覺悟的法,人人本具,人人都有,處處都是佛法;人人本具都是法,心包太虛。而我們凡夫的煩惱,都是微不足道,那是一點點自己的事情,與人的事情,這樣就像天要崩下來,煩惱很大啊,這就是無明。真正我們的慧命是包括天下,所以有時候說了很多,更無法去了解,所以說,要清楚,不是斷煩惱,什麼全都空、空、空,這樣才是叫做斷煩惱,空無一物,若這樣叫做「偏空」。

我們「空中妙有」,這「空」,空掉了人我是非,但是「妙有」,「量周沙界,心包太虛」,這是真「妙有」。天下無處不道場;人,無人不佛法,這人人都是本具的。這道理我們若能夠了解,就自然處處是道場,不一定坐在這裡,說是在講經,坐在這裡說是在聽經,我們若道理皆通了,法無不都是在生活中。所以,樹下就是佛的道場。樹下,那個時候,因為這麼多的人,從佛陀的樹下覺悟了,回歸所說法的地方,隨處只要有樹下,坐下來就能夠說話,到處都是一樣。這就是我們要去清楚、了解,佛陀的生活從生到涅槃,從修行到開悟,這一生中無不都是在樹下。所以,「樹下坐靜思惟,聞佛法修淨行」。坐下來就是聽佛的教法,聞、思、修,聽了之後,坐下來,還是再思惟。天地人間與道理的生態,能夠會合嗎?這就是聽法的目的,大家要很用心來多了解。 樹下坐下來就能夠靜了,何況我們的道場呢?同樣坐下來聽法,心也就要專。

來,前面的經文好好來看:「我見諸眾生,沒在於苦惱,故不為現身,令其生渴仰,因其心戀慕,乃出為說法。」

我見諸眾生
沒在於苦惱
故不為現身
令其生渴仰
因其心戀慕
乃出為說法
《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這就是表達出眾生煩惱多,對他說很多法也沒有用。他滿心都煩惱,對他說法,法,不會記在他的心,因為心中佔滿了煩惱,法就不會入心。若像這樣的時代、這樣的環境,佛,佛法就不會現在那個地方,因為佛法要現在那個地方,就要能夠引起人人深信。還記得舍利弗要請佛說法,佛陀也是這樣說,一定要很深信,因為法很深,若不用深心信仰,想要求法,若沒有這樣的心,講法也沒有用,反過頭來,添很多人的無明、煩惱。因為這樣,佛就不願意在眾生煩惱,不解佛法,沒有虔誠想要了解,這個時代現身,他就不願意這樣來現身。

在這樣的眾生,佛陀也就要示滅了,因為哪怕與佛同世,這些眾生也已經,佛常常在那個地方,不稀奇了,沒有好樂戀慕的心,不會起敬仰心了,太平常了,每天也都與佛同世,每天也與佛同坐、與佛同在,所以不稀奇!這個時候,佛他就要示滅。所以為了要讓大家懂得,珍惜佛在世之時,珍惜聽佛法的可貴,這是很重要。若不懂得想聽法是可貴,若不懂得把握佛在人間,佛即使常住人間也是枉然,沒有用。所以,佛他就示涅槃,為了要讓大家生起渴仰。就像平時水很多,不稀奇,等到讓你斷水了,你口渴,才會想要求水,才知道水是在生命中很重要,所以生渴仰心,這樣就懂得要追求;懂得要追求,就是「其心戀慕」。戀慕起來,就是會懷念過去佛還在,懷念著現在,若能夠趕緊見到佛。因為佛已經過去了,現在才開始在戀慕,這實在是有比較慢了。

所以到了這當中,大家很期待,「乃出為說法」。就像那位醫生,一群孩子已經中毒了,勸他們吃藥,他們還仗著父親還在,所以,藥開在面前,都不願意吃。所以父親就說:「藥放在這裡,大家身體要顧,我有事情要出門,假使你們有這樣、這樣的病痛,你要吃這樣、這樣的藥。」對他們交代清楚了,父親就出門去了,要去遠行,要去很遠的地方。才又交代人說:「來,你去告訴我的孩子,父親已經再也不會回來了,因為他已經死了,在外地再也不會回來。」這就是譬喻那位醫生,離開家庭的用意。佛對眾生也是這樣,一段時間示滅了,再回頭。

神通力如是
於阿僧祇劫
常在靈鷲山
及餘諸住處
眾生見劫盡
大火所燒時
我此土安隱
天人常充滿
《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神通力如是,以阿僧祇劫,常在靈鷲山」。其實道理常存,因為藥已經放在那個地方,就是等待孩子他很需要時,想要取用藥那個時候,其實藥常在。所以說「神通力如是,以阿僧祇劫」,很長久。

「常在靈鷲山」,這是佛說法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講《法華經》處,在這個地方。所以,「及餘諸住處」。講經主要在靈鷲山,還有其他其他的地方在說法,任何一個地方有說法的地方,就是代表在那個地方產生了法。其實,法是常住,有地方,才有那個法;有聽法的人在那裡,有說法的人在那裡,法,說在那個地方。所以就用地方來代表,佛在這些地方,法在那裡。

所以,「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就是時代、時間,法在這個地方經歷過了長時間;長時間,長時間大家就知道了,從那個「劫」,初劫與劫末。初劫,從人的歲數十歲開始算起,一直一百年增一歲,到了人壽八萬四千歲,這叫做一「增劫」。八萬四千歲,再經過一百年再減少一歲,這樣人壽一直減,減到平均人壽十歲。所以,我們的人間也有很長壽過的時期,而我們現在這個時間,就是在減劫,也就是在末法,減劫、濁世、末法之時。就是因為眾生愈來愈造的業,愈重、愈惡、愈濁,「命濁」也在這個時候開始。所以,換一句話說,還有長時間,要到那個劫盡,還有長時間,有地、水、火、風,這些災難不斷頻傳,不斷一直傳,一直到了火一直燒,愈來會愈嚴重;一直到世間一切的物質,成為灰燼,風一吹,散掉了,就空了,叫做「空劫」,就都空了。所以,成、住、壞、空,這樣不調和,四大不調。

大自然的不調和,起自於人心不調和,造作諸惡業,這樣眾生共業,四大不調,這全都是天地人間的循環。這全都是說,在很長的時間的道理,我們全都無法去清楚,因為時間太長了,對螞蟻來說人壽,那實在是差太多了。所以我們人壽,要向天人,用佛法來說人壽,就像人在和螞蟻比較一樣。所以說起來,人實在是很渺小。說起了這個劫、時間,說起了說法的地方。法,既在那個地方說,其實人人回歸人人,人人本具佛法,我們就是真如本性,這個法無不都是人人本具。所以才說處處皆道場,人人皆佛法,就是普遍,佛法這麼的普遍,是我們不知覺,這就是我們要很清楚。

所以,接下來這段經文,我們就這樣說:「園林諸堂閣,種種寶莊嚴,寶樹多華果,眾生所遊樂。諸天擊天鼓,常作眾伎樂,雨曼陀羅華,散佛及大眾。」

園林諸堂閣
種種寶莊嚴
寶樹多華果
眾生所遊樂
諸天擊天鼓
常作眾伎樂
雨曼陀羅華
散佛及大眾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大家要用心。所以剛才告訴大家:園林、樹下。就是要讓大家知道,有人在照料管理的樹,那叫做園、林;沒有人在照料管理叫做樹林。全都是一樣,沒有離開樹。

園林諸堂閣
種種寶莊嚴:
七覺茂林
道品閣樓
咸以眾善珍寶莊嚴

「園林諸堂閣」。佛陀所居住的地方,到後來有長者、有國王,所供養大片的土地,供養給佛與僧團,在那裡建起了精舍,就有園林、有堂閣,因為它開始有建築了。「種種寶莊嚴」,就是有裝飾了,因為有很多人供養,到那時候。這就是在形容那個環境,其實它有內含的法,真正「種種寶莊嚴」,其實是法寶。那樹林以及建築物,只是修行者安居處而已,用這樣好像看起來很華麗一樣,其實不是。

這些華麗豐富是法,譬喻說「七覺茂林,道品閣樓」,那就是表示,「七覺支」、「八正道」、「五根」、「五力」。還有「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等等,合起來《三十七助道品》。這些法就是修行者,大、小乘法,都需要有。所以,我們的道場,常常提倡共修,能夠用《三十七助道品》來共修,這就是修行的基礎。這《三十七助道品》,什麼叫做「七覺分」?

七覺分:
覺即覺了
分即支分
謂此七法
一、擇覺分
二、精進覺分
三、喜覺分
四、除覺分
五、捨覺分
六、定覺分
七、念覺分

「七覺支」,第一是是「擇覺分」,就是「揀擇諸法之真偽」。我們自己要懂得選擇,法是真或者是偽呢?佛法很多,條條好像都有道理。是什麼法才是正確,需要落實在人間,這我們要去思考,所以叫做「揀擇諸法之真偽」,要懂得選擇。這要好好去用心。

七覺分:
一、 擇覺分
謂揀擇諸法之真偽。
二、精進覺分
謂修諸道法
無有間雜

第二是「精進覺分」,也是「精進覺支」,這我們要很用心,道理如何聽來,如何來思考它,剛才說過了,聞法要思惟;與人間的生態,以及我們這個世間,天地的一切,要如何將它會合起來,我們要很精進,不要有雜念。要斷煩惱,沒有雜念,要很充分,法與天地宇宙間,如何來將它合一起來,無不都是要用法。當中不複雜,要很單純,這我們要用心。剛才開頭所說,就要很用心。

七覺分:
三、 喜覺分
謂契悟真法
得懽喜

第三是「喜覺分」,叫做「契悟真法,得懽喜」。我們若很用心,能夠道理與天地大自然的生態,與人間的生活、生態合而為一,了解了這個道理是這麼的自然,這麼的清淨,沒有污染,我們會很歡喜,這叫做「契悟真法,得懽喜」。這真道理讓我們得到了,比你做多少生意、得多少財產更加歡喜,因為法財是無所計量,無法去計算的。智慧,那就是我們的財產,啟發我們的慧命,這無形的財產,才是真正我們追求佛法的富有。這不是用數字去計量,凡夫俗子都是在那裡算數字,其實曾說過了,百而千、千而萬、萬而億,「億的億」那是什麼?「兆」,兆再加一個「走」,那是叫做什麼?「逃」啦,到最後也是要逃之夭夭!要逃到哪裡去?生死路一條,來生,來生,你知道你要去哪裡嗎?不知道。說不定到豬槽、馬槽裡面去了,去拖來還人也不一定!

所以人間計較,要計較多少?所以,我們要智慧,永遠就是自在,輕安自在。我們有智慧的財產,我們很輕安,不用考慮它要放在那裡、要寄在哪裡,都不用,我們很輕鬆,輕安自在,我們很豐富的人生,這不就是最快樂的人生呢?所以付出,能夠付出,有因緣去付出、有體力付出、有力量付出,這就是我們最歡喜,這叫做「契悟真法」,已經了解真的道理。我有這樣的因緣,我有這樣的力量,我能夠付出,這因為我道理很清楚,我捨得很歡喜,這叫做「契悟」。將財產看很開、很清楚,做得很歡喜,這叫做法喜,也叫做歡喜。

七覺分:
四、 除覺分
謂斷除諸見煩惱

所以,「除覺分」,那就是「謂斷除諸見煩惱」,就沒有那很多的煩惱,「我看到什麼、我想什麼,我就要再計畫什麼」,都不用了,我們能夠很輕安自在,除斷了種種的煩惱,全都沒有了,都將它去除了,輕安自在了。

七覺分:
五、 捨覺分
謂捨離所見
念著之境

第五叫做「捨覺分」,那就是要捨,叫做「捨離所見念著之境」。我們「轉識為智」,好幾天來一直告訴大家「轉識為智」,「我看到什麼東西,這個東西不是占有的東西;有這麼多的東西,好的能夠換做什麼,去幫助人的事情?」這些東西是「善利用」。就像地震、水災、風災、火災,連續在國際間發生;不論什麼樣的災難,發生過了之後,地面上都是破廢掉、毀滅掉的建築物,毀滅掉了所有人間的物質。多少的菩薩踏在不同的國家裡,在那個地方,開始準備要如何去付出。在那個環境中去做真實探勘;了解他們的數量、了解他們的真實困難,這就是在人間。

每天都要用知識在那個地方,每天在用的知與識,就是要轉回來運用我們的智慧。要如何運用到達,對那些無數的苦難人,那裡的人與我們非親非故,那些人我們很不捨,所以,「人傷我痛、人苦我悲」,我願意去付出,這就是智慧,所以叫做「轉識成智」。我們沒有掛礙,但是付出幫助他們的苦難,這就是「捨」,也就是「除」,捨除,我們捨除煩惱,但是就是換作了智慧去幫助,所以叫做「捨覺支」,「捨離所見念著之境」,付出是無所求,還要感恩,因為這是菩薩的道場。有這個道場,可讓我們造福;有這個道場,可讓我們修行,所以這叫做捨離所見念著的境界。

七覺分:
六、 定覺分
謂覺了所發之禪定。

第六是「定覺支」就是「覺了所發之禪定」。我們要靜思惟,做了之後,我們的心要靜下來;聽法之後,在內心受用。在佛法,要如何來應人間法所需要?人間法所需要,我這樣去付出;付出之後,身心寂定,就這樣安靜下來。沒有「那是我所幫助的地方;我是能幫助人的人」,沒有,回歸回來,一切平靜。人平安,我們安心,就是這樣而已,這就是這麼簡單。

七覺分:
七、 念覺分
謂思惟所修之道法

所以,第七、「念覺分」,就是「思維所修之道法」,回過頭來就是修我們該修的法。我們這群的菩薩,大家去,完成之後,他們就回來了,回歸回來自己的位置、做我們自己的事情,這件事情已經結束了,該付出的已經付出了,這就是菩薩的道場。

《三十七助道品》,這個「七覺分」,是我們要如何修心、如何付出,付出、修心這樣無掛礙,這叫做「七覺支」。當然還有「八正道」,事事要正念,不可迷亂心。所以光是說「七覺支」,就有這些的道理,才說大家,我們的修行,就是在《三十七助道品》,這叫做「內修」,那就是「誠正信實」都在這個,《三十七助道品》之中。

接下來說,「寶樹多華果,眾生所遊樂」。

寶樹多華果
眾生所遊樂:
菩提稱覺
喻願王
名為寶樹
善業名華
善報名果
念念善行名眾
生生不息為生
常在其中名為遊樂

前面就是說法莊嚴,接下來就是要說環境了。這菩提稱為覺,譬喻「願王,名為寶樹」。就是寶樹。有那前面的「七覺支」,這就是願。你願意去付出,修行的目的,就是要願意捨、願意付出。所以,我們過去說,〈安樂行品〉,是我們要身體力行,要身、口、意,還要再誓願,這就是願。願,我們不是只有獨善其身,我們還要再兼利他人,這個願。所以,「願王」不是修小乘,我們是修大乘。

「願」是利益一切眾生,這叫做「願王」,這樣譬喻為「寶樹」。這個樹下,這是一棵寶樹。我們得法,我們懂得將法用在人間;在這個地方所得到的法,我們懂得這樣用。所以,「善業名華」。善業,我們得到這個法,有豐富的法,我們就要將它用在善的,我們要善,「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這就是「華」,就是我們的行,我們要如何去行動?就像那個樹結果又再開花,開花出來就很美,增加這棵樹的美觀。樹葉是綠的,生出了種種不同色的花,那是莊嚴這棵樹,這就是修行。

善法,能夠莊嚴我們的人生,讓我們的人生更加豐富,所以叫做「善報名果」,讓人看到,人會尊重、人會敬愛你,這就是我們的行為、這就是「華」。所以,「寶樹多華果」。樹,譬喻我們的願力;花,譬喻我們的善行。所以在這樣的地方,「眾生所遊樂」,是人人很愛親近的地方。所以,「念念善行名眾」。我們的善是生生不息,我們要一直不斷發善心,生生不息。我們為善事是「眾善事」,不是只有為「一善事」,我們要做的是很多,所以說做好了,那就是放下了,我們還要再做其他。所以這個善事,是我們要不斷、不斷,生生世世,念念我們都在這個善念之中;生生世世,無不都是在善,所以,「生生不息」,就是叫做「生」。「眾生」二字,「眾」就是行善要念念行善;「生」,就是生生不息,所以叫做「眾生」。「常在其中名為遊樂」。我們常常在這個善念之中,這樣我們就是在遊樂。我們若常常想要做善事的人,心都會很快樂;若有不軌之想,那心就很煩惱。所以,我們要好好保持這念善。所以,「諸天擊天鼓,常作眾伎樂」。

諸天擊天鼓
常作眾伎樂:
斷煩惱造善福
一念清淨心
名曰諸天
四大交擊
名擊天鼓
以和雅音
四攝利生
名作伎樂

諸天就是在擊天鼓,聲音都很美。所以,「斷煩惱造善福,一念清淨心」,名叫做「諸天」。我們若煩惱去除,我們就像天人一樣,我們還在煩惱什麼?每樣都很豐富,沒有煩惱了。所以,「四大交擊,名擊天鼓」。「四大」就是我們四大調順,就是心無煩惱、身體健康!我們的身心很活潑、很活絡,就是善念、善行念念不息,這就像天人一樣,很快樂。所以,「以和雅音,四攝利生,名作伎樂」。我們就是行「四攝法」,布施、利行、愛語、同事。每天都很歡喜,說話都很好聽,就像在唱歌一樣,是啊,我們愛的力量,是(用於)日常生活。所以,「雨曼陀羅華,散佛及大眾」。

雨曼陀羅華
散佛及大眾:
作眾善事之真
至善、而美
名雨曼陀羅華
莊嚴佛境
散佛及大眾
及諸眷屬眾

我們很歡喜,就是莊嚴。「作眾善事之真、至善、而美」。我們這樣一直在歡喜做,做得很真、很踏實歡喜,樣樣都是善,每項完成都是很美滿,這叫做「曼陀羅華」。因為這是天花,從天空一直降下來,各色各樣的柔軟花,叫做「曼陀羅華」。「莊嚴佛境,散佛及大眾」。在佛的空中、在大眾的頭上,無不都是。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若不用心體會,我們根本就無法了解。所以心若歡喜,周圍的境界無不都是法;心心念念,無不都是佛的開示。我們在人、事中,我們全都很圓滿,所以人人皆是輕安自在的境界,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11月4日~
回頂端 向下
 
20231120《靜思妙蓮華》七覺茂林 道品閣樓 (第1549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