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1《靜思妙蓮華》惡業因緣 不聞三寶 (第1550集)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乖理之行謂之惡,身口意三者作事,謂造作諸行為業,十惡五逆之所作,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如大千界微塵數,無始來今細成巨。
⊙「園林諸堂閣,種種寶莊嚴,寶樹多華果,眾生所遊樂。諸天擊天鼓,常作眾伎樂,雨曼陀羅華,散佛及大眾。」《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我淨土不毀,而眾見燒盡,憂怖諸苦惱,如是悉充滿。是諸罪眾生,以惡業因緣,過阿僧祇劫,不聞三寶名。」《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我淨土不毀,而眾見燒盡:佛心淨土恆具輕安自在;業苦重障眾生,貪癡瞋火起處,玉石俱焚,不可撲滅。
⊙佛應如是法而來人間,為第一義諦所攝,非世間俗諦攝化之土可比,故化土燒盡而淨土不毀。
⊙憂怖諸苦惱,如是悉充滿:憂愁怖畏,種種苦惱。如是諸難,悉皆充滿。憂佈等,如三途惡道山林等。
⊙是諸罪眾生,以惡業因緣:是諸罪孽深重苦難眾生,以是久遠劫來,以作諸不善惡業,障其為善果之因緣。
⊙過阿僧祇劫,不聞三寶名:過於無量阿僧祇劫,障蔽故不得聞三寶名。
⊙三寶:大覺佛,稱佛寶;由佛所說之法,謂法寶;奉行佛所說法之人,即僧寶。佛者覺諦之義,法者法軌之義,僧者和合之義。
⊙皈依三寶大覺者,正法導向菩提道;以求教護念,滋育眾生慧命;若誠心皈向三寶,更無異念,不違佛所教導,則邪惡遠離不侵。
【證嚴上人開示】
乖理之行謂之惡,身口意三者作事,謂造作諸行為業,十惡五逆之所作,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如大千界微塵數,無始來今細成巨。
乖理之行謂之惡
身口意三者作事
謂造作諸行為業
十惡五逆之所作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痴
如大千界微塵數
無始來今細成巨
用心體會,要多了解!「乖理之行謂之惡」。「乖」,就是違背,違背道理的行為,就都叫做「惡」。「惡」從哪裡表達出來呢?那就是「身口意三者作事」;「惡」是一個名詞,身、口、意就是表達出來。
「身」有殺、盜、淫;「口」有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有貪、瞋、癡,這合起來,是身、口、意三者,會去造作這十惡。殺、盜、淫,當然是惡業,這是身體所做;惡口的妄言、綺語、兩舌,這也是口所說的話,讓人的心、讓人的意會亂,就是從口出的聲音。這些身的行動、口的出聲,就是來自心意;我們的心意善,自然我們的身,所行都是善事,表達出來是柔和的身態,規規矩矩有禮節,這都是身的善。若是惡呢?就是殺、盜、淫,所造作的,就是違背道理,這是身體造作。
口頭言說也是啊!讓人聽到就是很不歡喜,而且唆使別人去做惡的事情,或者是搬弄是非,離間人的感情等等,就是使人不能得以調和。說話中傷,句句的話,比刀在刺人更尖銳、更毒,這就是口業。一切都是從心,我們的心意、我們的觀念偏了,偏向惡,自然身行惡、口言惡,這都是從我們的心意偏,偏差,所以就去造作一切事。所以說,「乖理之行謂之惡」,既然違背道理了,開始就叫做惡;不對了,這個不對的事情,落實在身口意去做事情,就形成了事實。這我們就要很小心,源頭不要偏差;我們若偏差,就開始惡行、惡念,就開始產生,所以我們要很注意,注意在那個方向,不要「乖」,就是違背了,不可,我們要顧好,這念心意的方向。
再者「謂造作諸行為業」。惡事,雖然名稱說,身、口、意會去造作惡事,但是沒有造作出來,那就是業沒有成,就是要去造作。若去造作了這個惡事,那惡業就完成了;只要你造成了事實,那個業力種子就完成。這個業力種子有幾種?那就是「十惡五逆」。這全都是很快就形成,那個業的種子,那個意,意念造作出來,完成那個惡業的種子,就已經完成出來了。這些,已經完成了這些惡業、惡行,總是從我們這一世中,我們思想的偏向,形成在我們整身,這個身體,口、意、行,就是這樣起於動作,去造作成業。
這不是只是今生此世,這些動作的累積,都是延續著,過去累生世的習氣。我們累生世,過去生無量數劫以來,我們已經造作完成,那個業種,那個習氣,這樣再延續來我們的現在。這輩子已經有這樣的習氣、這樣的種子來讓我們造作,所以這叫做「往昔所造諸惡業」。我們若常常「回向文」,都有讀到這幾句,「往昔所造諸惡業,皆有無始貪瞋癡」。我們若讀經之後,後面的「回向文」,就都有這句,幾句話。
所以我們要很謹慎,我們更要很深信,這個因緣果報,要很深信!我們累生累世造作,來到我們今生此世,延續過去的習氣來到現在,讓我們的方向偏差,引發了我們身口意去造作,這些「十惡、五逆」的事情。而我們今生此世,造成了這些東西,當然就是再帶到我們的來生世,所以我們今生此世是多麼重要!過去既往了,我們就沒有辦法再追究,因為既往已經來到這裡,因緣事實造成了,我們以後的來生來世呢?我們就要趕緊反省,叫做「懺悔」,懺悔過去生中所造作的惡業。
我們今生遇到佛法,我們了解因緣果報;今生此世已經感受到了,不要埋怨,我們要懺悔,懺悔過去,欣然接受在今生此世,逆、惡的環境,我們要好好地來接受,既然過去歡喜做了,過去生就是這樣做,今生就要很甘願接受,而且要警惕:既然我過去生這樣做,我今生,除了接受以外,我就要反省,也就要趕緊知道道理,趕緊接受,接受這個道理。我要趕緊結好人緣,造作人間的福業;有這個因緣,我們要趕緊把握善因緣,為人群去付出,造福眾生。
其實,現在名稱叫做造福眾生,對我們是在累積福業,因為我們這樣的造作是為善,善就是福,多造福是為己,為自己來累積來生世,所以我們要把握在今生此世。有逆的緣,我們要好好接受,有好的緣,我們要趕緊把握、付出,這就要靠在今生為來生事,讓我們能夠來生,再有因緣遇到佛法,有好的因緣遇到善知識;有了善知識來牽引我們,我們還能夠入佛門來,繼續佛法,來修行。
雖然現在是無佛的時代,但是,雖然是末法,這個末法的時代還再延長,還是又一段時間,我們若想它:那個劫,長時間,就知道像這樣壞世間之時,它是要再一直延續下去。而我們人的壽命說幾十年,所以在那長時間還在延續,我們來生還是來得及。佛法,雖然是末法了,我們在今生聽到正法,其實正法、像法、末法,是在人心。我們今生此世聽到正法,我們要正思惟、正念、正行,接受了這個法,深刻在我們的心裡,我們還是向著正法學習,這正法的種子,就是在我們的內心。希望來生、來世有這個因緣,讓我們的正法,這一念的種子,帶來,來生再接受到好的因緣,受到正法來教育。
我們現在已經是,在這個正法中薰陶,大家說「薰法」,是啊,「薰」,來為我們「薰」這個法,我們薰陶在這個法中,這能夠種子培養好,正知、正見、正思惟、正念、正行等等,我們已經累積了,這個業的種子就帶來後世,遇到善知識,再接引我們,遇到佛法。從我們內心的種子,未來善知識的牽引,我們還是心念在正法中。所以說是正法、像法、末法,都是人為;我們的正法念在,佛的正法還是一樣在。期待我們的正法,能夠教育在後世,而我們自己也就要好好,培養好我們這分正思惟、正行,業的種子還是在,讓我們很清楚帶去後世。
所以既然是過去,「往昔所造諸惡業,皆有無始貪瞋癡」。可見貪、瞋、癡是多麼的重要,我們要提高警覺;對我們,今生此世,我們有貪嗎?有,趕緊去除,斷除貪的種子。貪的念識,我們今生此世盡量不要有。而「瞋」呢?動不動愛發脾氣,就像這樣,我們也要及時去除。「癡」,就是不明白道理,我們怎麼能夠再延續著,糊里糊塗在不明白道理呢?我們接受到道理,我們要趕緊,要珍惜,要懂得戀慕。
前面說過了「戀慕」,我們要不斷回憶這個真理,聽過之後,可以與我們的生活這麼接近;我們要時時回憶,回憶這個法,我們要舉手動足,無不都是,要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心心念念回憶正法,我們步步行為動作,我們也要落實在生活,這樣,這個佛法,永遠都是刻在我們的心裡,而煩惱無明就能夠即時去除。所以,貪、瞋、癡,我們要常常提高警覺,不要再反覆著貪、瞋、癡。有起念,我們要趕緊去除,轉貪為布施,願捨;轉瞋為柔和善順;轉癡念來為智慧,我們要時時用心。
過去的煩惱,既然像是大千界,重重疊疊就像微塵那麼多。前面我們也用一段很長的時間,說過去的時間很長,就像微塵;而時間長,我們重重疊疊所造作的業,也是同樣與微塵數一樣,既有那麼長的時間,就有造作那麼多的業。所以,「無始來今細成巨」。一點點、一點點,從長久的時間累積來,也已經變成很多了。灰塵都是一粒一粒的,這樣累積來,就變成了一片,很黑、很髒的東西,這全都是一點點,一點點的累積。骯髒的東西會這樣累積,我們清淨的念,也是一樣能夠這樣累積;善念、善事也是這樣,一點點、一點點,我們正法、善思惟,也是這樣一念一念,念念不斷。說過了,這念念不息,就是這樣從眾念,無限量的,這個善的累積,這叫做「眾生」,我們要好好用心了解。
善的這個習氣,善念也是要一點點,一點點累積起來,生生不息、念念不斷,這善念、善事要一樣,一點點的,一點點的。因為惡業就是這樣,一點點,一點點過去累積,我們現在將那個東西去除,也點點滴滴將它去除。我們同樣,善念點點滴滴累積來,同樣是清淨,不是不可能,只要我們下決心,天下事總是有成就。
所以,我們說過了,這段經文這樣說:「園林諸堂閣,種種寶莊嚴,寶樹多華果,眾生所遊樂。諸天擊天鼓,常作眾伎樂,雨曼陀羅華,散佛及大眾。」
園林諸堂閣
種種寶莊嚴
寶樹多華果
眾生所遊樂
諸天擊天鼓
常作眾伎樂
雨曼陀羅華
散佛及大眾
《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大家還記得所說的,「園林諸堂閣」,我們就知道,「園林諸堂閣」,無不都是法來莊嚴起來的,「種種寶莊嚴」,都是法,《三十七助道品》等等這個法,基礎的法,從幼苗而變成了大樹。從地基一直變成了堂閣。這都是我們的法,從三「四」、二「五」、「七」、「八」,這《三十七助道品》,這是學佛的基礎。有好的基礎建設起來,就有很高的堂閣莊嚴了園區,很莊嚴的寶殿,很莊嚴。這就表示,我們修行基礎若打好了,我們的品格、人格,就建立起來,同樣的道理。
所以,「寶樹多華果」。已經「一生無量」了,這善的種子一種下,樹長大了,樹也開花了,不只是開花,又再結籽,這叫做「一生無量」,纍纍果實。一粒善種子,累生累世按照這個善法,累生世累積起來,也是無量。所以,「眾生所遊樂」。那時候我們就是輕安自在了,就沒有這粗重的業力,來壓迫我們,那時候就是輕安自在。就像天人的天鼓,就是很響亮的天鼓,聲音就出來了。「常作眾伎樂」。所聽到聲音、所看到的身形,所造作的都是利益人群,所講說的就是讓人很歡喜,能夠輔導人人,向善、向正的道路,這聲音都很好,所有的境界,「雨曼陀羅華」;「曼陀羅華」就是很多種很柔軟的花,那個地方人人心都很柔軟,這就是一個很美的境界,不斷從天而降。這是描述著,我們菩薩的境界、佛的境界,無不都是莊嚴,無不都是所觸、所感覺的,就是這麼的輕安自在。
接下來這段經文再這樣說:「我淨土不毀,而眾見燒盡,憂怖諸苦惱,如是悉充滿。是諸罪眾生,以惡業因緣,過阿僧祇劫,不聞三寶名。」
我淨土不毀
而眾見燒盡
憂怖諸苦惱
如是悉充滿
是諸罪眾生
以惡業因緣
過阿僧祇劫
不聞三寶名
《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前面所描述的境界,就是佛的淨土,前面所說這些境界,園林、樓閣等等,這就是諸佛菩薩的境界,佛法充滿,人人都是輕安自在,很美妙的境界,那全都是佛的淨土。人人本具佛心、人人本具真如本性,清淨的本性在淨土之中,永遠、永遠不毀滅。所以,我們的真如本性,也沒有毀滅,永遠存在。但是,「而眾見燒盡」。「眾見」就是眾生的見解。現在叫做五濁惡世,就是濁氣,現在眾生的濁氣很重、見解很重,所以有了種種的見濁。
開始,就是「憂怖諸苦惱,如是悉充滿,是諸罪眾生,以惡業因緣,過阿僧祇劫,不聞三寶名」。這段文開始就說,「佛心淨土,恆具輕安自在」。
我淨土不毀
而眾見燒盡:
佛心淨土
恆具輕安自在
業苦重障眾生
貪癡瞋火起處
玉石俱焚
不可撲滅
佛心,他的心裡,那個淨土就是這麼輕安,而「業苦重障眾生」,都是「貪瞋癡火起」。這些眾生,因為心地都有貪瞋癡,這些眾生,他們的心態就是這樣,業障很重,內心充滿了貪瞋癡。佛與眾生同世,佛的心靈境界,是一片的清淨,而眾生的心念、見解,他們的境界就是這樣,「業苦重障」的眾生,眾生就是滿心煩惱;而這些滿心煩惱,造成了自己內心的障礙。人人本具佛性,我們怎麼會無法像諸佛菩薩,心這麼輕安呢?我們怎麼會業這麼重呢?
我們的煩惱,我們糊里糊塗還是很不清楚,那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還有瞋癡,這個火在焚燒我們。所以「玉石俱焚,不可撲滅」,無法消滅,這就是凡夫。凡夫這個無明火,就是這樣不斷在燒我們,讓我們的內心,時時、時時就是有這無明火起。這就是,不論是玉或者石,同樣受到無明火,這麼寶貴的東西也將它燒盡,無法消滅。這就是要說,「佛應如是法而來人間」。
佛應如是法
而來人間
為第一義諦所攝
非世間俗諦
攝化之土可比
故化土燒盡
而淨土不毀
佛是應眾生的因緣,最近我們都一直在說這些事情。佛就是因為這「一大事因緣」,而且因緣成熟,乘如是法而來人間,這是佛來人間的因緣,是「為第一義諦所攝」。佛的法就是第一義諦,那就是世間第一的法。那就是佛陀說法四十多年了,最後所提出的這個第一義諦,那就是一實乘法;佛陀為了這樣而來人間,這「一大事因緣」,就是要講說人人本具佛性,這是第一義諦,本具佛性,我們要如何回歸,那就是在《法華經》,一實乘法,這就是第一義諦。
所以,非世間俗諦所化之土可比,「世間俗諦」就是世間的道理。我們世間道理再怎麼說,就是只有在人間事,教人做好人間事,無法超越,佛法教我們超越,不只是修好自己的本分,自利,還要再去利他。自救,守好自己的本分是自度,就是小乘法,只是顧自己,不要去做錯誤的事情,這就是「俗」,還是在人間。佛陀要教導我們是要超越,自度要再度他,利益他人,心無掛礙,不要一直掛礙在這個名利地位,付出是無所求──「真空」,所得到那個「妙有」,就是第一義諦。這就是與一般的這個俗諦,世俗的道理不同,因為我們要超越。
所以,「故化土燒盡,而淨土不毀」。因為這世間、世俗,我顧好我自己,但是,我為「義」而爭,我可以說要救這些人,我可以殺其他的人,那就不對了。佛法不能這樣的。看,人家說「忠義」,過去三國「桃園三結義」,雖然要取得忠、要取得義,豈不就是國家也是這樣爭、也是這樣鬥,你爭我奪、你死我生,也是這樣。你不論是世間法,多少說為正義而鬥、而爭,都也是顧這樣,但是損這樣。世間這麼多的人禍在爭,到底是對或錯呢?無法去分析。
現在,說不定是「逆」,是反,不對的,但是有朝一日,可能那邊就「是」,也不一定。反正世間事就是這樣。到底善惡拔河,那是完全善、是無污染的善。要如何讓有污染去棄除?這也就是我們要修行。要如何修善行,又再去除,破我相,再破除了我知、我見?這些見解全都要去除,到了真空,還要再存著「妙有」,這是不簡單,大家要很用心。所以這種的眾生界,俗諦之中,這人間世俗裡面就是有這樣,「憂怖諸苦惱,如是悉充滿」。
憂怖諸苦惱
如是悉充滿:
憂愁怖畏
種種苦惱
如是諸難
悉皆充滿
憂佈等
如三途惡道山林等
我為了要顧家庭、我為了要顧……等等,我的憂愁、我的苦惱、我的親愛等等,都是還在憂愁諸苦惱之中;我的最愛等等,生老病死,這也是我們的憂愁苦惱。我們為了要顧自己,對外面要如何?總而言之,這種為了這個世俗庇護自己,充滿了憂愁苦惱,「如是悉充滿」是很多,這種「憂愁怖畏,種種苦惱」,這些事情都是「難」,都是人生的苦難;這種的苦難比比皆是。
哪一個人不是為了家庭?哪一個人不是為了,我們心的偏愛這樣在擔憂呢?所以,「悉皆充滿」,很多,所以憂怖等等很多。這種苦惱、後悔的事情也很多,「如三途惡道山林等」,不小心,我們就來生來世,走往三惡道去,就是今生此世有充滿了,這麼多,這麼多的憂惱,這麼多的苦惱,一不小心,我們就去造作很多的惡業,完成就是在三途。這業力、所受的苦報,就像山林那個草木樹一樣,那就無處計算了。所以,「是諸罪眾生,以惡業因緣」。
是諸罪眾生
以惡業因緣:
是諸罪孽深重
苦難眾生
以是久遠劫來
以作諸不善惡業
障其為善果之因緣
這些罪的眾生、苦難的眾生,已經因緣所累積、惡業所累積,所以,所造作的罪孽,罪業很深重,違背道理等等,或者是造這個罪,旁邊又再、又再旁生出來的這個孽很多,又再生根發芽出來。除了這樹身原本,樹身的原本,它也會再生枝發芽,生枝發芽再延伸出來,愈來愈旺。種子若一粒不對了,那就會這樣生根長芽,這樣一直蔓延下去,那就深重了。一粒種子就會造成很多。善的,我們會很善的果;惡的,那就是惡的果報,那也就是很多了!所以惡業的眾生,這因緣不斷生生不息,也是一直蔓延下去。
所以,「以是久遠劫來,以作諸不善惡業」。自久遠劫來,到底我們造了多少呢?已經造了很多的善、惡業。善的,到底多或少?可能善的不多;惡的,多或少?應該惡的是很多!因為都是要為自己在爭,有自私的己我、有家庭拖累,難免這種愛、恨、情、仇,這種的累積,那就是很多。所以,「障其為善果之因緣」,因為有這麼多這樣旁生出來,旁邊這樣冒出來的這個業因。所以難免業力就是這樣,累累出來了,這叫做「因緣」。
過阿僧祇劫
不聞三寶名:
過於無量阿僧祇劫
障蔽故
不得聞三寶名
所以,「過阿僧祇劫,不聞三寶名」。過了阿僧祇劫,就無法聽到三寶的名。這時間很長久,所以與佛同世,也無法聽到佛的名,何況聽到法呢?何況佛不在人間,何況佛法已經人口多了、少人聽了,所以這個煩惱業會愈來愈多,正法、道理,就愈來比例是愈少了。以前佛的時代是人口不多,佛陀講法,法就多數人聽得到,比例,人口與法來比例。現在人口多了,這個佛法愈來就比例愈少,尤其是宗教愈來,新興的宗教又愈多,所以比例又是愈少。因為這樣,要聽佛法的人愈來愈少。所以,「障蔽故不得聞三寶名」,又再我們的這個業力,不斷累積下去,那就沒有辦法聽,所以「不聞三寶名」。
三寶:
大覺佛
稱佛寶
由佛所說之法
謂法寶
奉行佛所說法之人
即僧寶
「三寶」,什麼叫做三寶?「大覺佛」,稱為佛寶;「由佛所說之法」,叫做法寶。能夠「奉行佛所說法之人」,叫做僧寶。
佛者覺諦之義
法者法軌之義
僧者和合之義
「佛者覺諦之義,法者法軌之義,僧者和合之義」,「佛者覺諦之義」,就是覺道理,已經覺悟了,天地宇宙萬物的道理,那叫做「佛」,就是「佛寶」,意思就是這樣。「法者」,就是「法軌之義」。法就是規範我們,要如何才能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它有一條軌道、有一個方向,讓我們知道,讓我們知道這個方向要如何走。道,就要我們來開,開出這條道,對準了方向,引導人人一起走過去,這叫做「法軌之義」,意思是這樣。所以,「僧者和合之義」。僧,就是發心奉持佛法。我們的誓願,就是將佛法鋪在人間,教導人人要和、要合,「合和互協」。我們要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將這條軌道對準了方向,我們要開、我們要鋪,鋪給大家同這條路走,這就是「僧」的責任。人人引導,導向人人向正法走,所以我們需要引導人人,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大覺者
正法導向菩提道
以求教護念
滋育眾生慧命
若誠心皈向三寶
更無異念
不違佛所教導
則邪惡遠離不侵
「皈依」這兩字,若在皈依之時,就是會告訴大家,「反黑歸白」的意思。所以「三寶」,我們「皈依三寶大覺者」,佛寶;正法,導向我們向菩提道,所以我們皈依法。求於教,教育我們、保護我們,我們向正法,培養我們的慧命,成長眾生的慧命,那就是叫做僧寶,來為我們導向。所以,「若誠心皈向三寶,更無異念」,就是一心一志,不要在這當中,有起了不同的念頭。若這樣一心一志在三寶中,「不違佛所教導」,沒有違背佛法所教導,這樣邪惡就離開我們,不會再有邪惡來困擾我們。
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在這條正道法中,不要有稍微這樣遠離。所以「園林諸堂閣」,就是要法做為我們的基礎,我們要好好修法,將莊嚴的園區建設起來,這就是我們的心地;要像佛一樣,這樣清淨、輕安自在。佛的淨土是永遠、永遠存在,沒有毀滅,我們不要在凡夫心,這樣在貪瞋癡的無明火,來燒毀了我們的真如。所以我們要好好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