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40102《靜思妙蓮華》啟智運悲 秉慧用慈 (第1580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0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102《靜思妙蓮華》啟智運悲 秉慧用慈 (第1580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Empty
發表主題: 20240102《靜思妙蓮華》啟智運悲 秉慧用慈 (第1580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20240102《靜思妙蓮華》啟智運悲 秉慧用慈 (第1580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Empty周二 1月 02, 2024 8:43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0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102《靜思妙蓮華》啟智運悲 秉慧用慈 (第1580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40102《靜思妙蓮華》啟智運悲 秉慧用慈 (第1580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20240102《靜思妙蓮華》啟智運悲 秉慧用慈 (第1580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Empty周二 1月 02, 2024 11:58 am

20240102《靜思妙蓮華》啟智運悲 秉慧用慈 (第1580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菩薩外緣眾生,愚昧障重多苦,誓願度無量眾,啟智運悲明誓;菩薩長情大愛,秉慧用慈弘願,聞真諦理壽量,功德法源綿長。
⊙「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者,無有是處。」《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釋尊示說信解微妙,五六波羅密,而重宣此義,說偈言。
⊙若人求佛慧,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數,行五波羅密。」《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若人求佛慧:此頌謂求佛智慧者。為進求佛一切種智,得至佛慧初心,持行前布施等五度。
⊙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數,行五波羅密:經歷過多時長劫行五波羅密。
⊙「於是諸劫中,布施供養佛,及緣覺弟子,并諸菩薩眾。珍異之飲食、上服與臥具,栴檀立精舍,以園林莊嚴。」《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於是諸劫中,布施供養佛,及緣覺弟子,并諸菩薩眾:此明檀度。布施,並多時劫供養佛、及緣覺,并諸菩薩眾。
⊙珍異之飲食、上服與臥具:飲食即種種珍奇果漿、蜜漿、米麵飲食等味。上服寶衣,及臥具床褥。
⊙此等衣食住,皆可以滋養色身,精進道業,而證菩提,是以供養佛僧。
⊙栴檀立精舍,以園林莊嚴:以栴檀木建立精舍而作僧坊,施以園林,莊嚴勝境。

【證嚴上人開示】
菩薩外緣眾生,愚昧障重多苦,誓願度無量眾,啟智運悲明誓;菩薩長情大愛,秉慧用慈弘願,聞真諦理壽量,功德法源綿長。

菩薩外緣眾生
愚昧障重多苦
誓願度無量眾
啟智運悲明誓
菩薩長情大愛
秉慧用慈弘願
聞真諦理壽量
功德法源綿長

用心。「菩薩外緣眾生,愚昧障重多苦」,用心想!一直一直都在提起「菩薩」。菩薩,在我們現在一聽到,就知道是「覺有情者」,覺有情、入人群。人群中,眾生就是如一家人,一大家人,天地之間。所以這些菩薩,他們能夠所謂菩薩,就是在人群中,因為人群眾生需要菩薩,因為眾生中多數都是這樣,「愚昧障重多苦」。我們現在人群中,哪一個不是還充滿了,煩惱、無明嗎?我們人人都有欠缺,是我們的生活中欠缺嗎?不是生活中的欠缺,是精神理念中的欠缺。現在還有多少人,就是因為看不開、想不透徹,所以煩惱無明障礙很重,這是不是苦呢?這是求無窮盡。人人都有,哪怕你地位多高,名譽多好、多大,同樣都有很多的煩惱;擔憂的事情很多,覺得人生對他還是不足。

有的人很完美主義,儘管很能幹了,很有才華,自己也還覺得不夠、自己還有缺點、自己還不完美,對自己的信心還是尚未很具足。所以想來,說哪一個多聰明、哪一個人多有成就,對自己都還認為,還不夠。這樣是不是還在不足呢?是不是還有欠缺呢?還未圓滿。確實也是這樣。人生無常,再如何對人生的滿足,都還有對這個無常,也還有缺憾在,因為人人都還不知道自己,來的那天、去會哪一天,都不知道。所以生命這個迷,還是無法突破,還求不清楚,所以愚昧,還未很明。儘管看開了、放下了,再如何看開、如何放下,內心同樣都有掛礙。所以,還在「昧」中,不透徹,很多很多的障礙,這是人生的欠缺。

所以,苦啊,苦,精神理念中的苦;身體上,在四季輪轉,這寒冬、夏日,還是同樣苦等等,還有身苦病痛,苦啊!「病」苦、痛也苦。痛,很無奈,要怎麼辦呢?痛在,各人的身體在痛,任何一個人都無法說,為你分攤來痛,這也是同樣,這種對人生很多阻礙。尤其是做事情需要人,人才求才難,就是因為求才難,所以事要圓融、完成理想,同樣也多煩惱、多困難,這還是同樣苦!哎呀!說苦的事情很多。何況在生活中,或者是身體障礙中,貧窮、苦難、殘疾等等,不滿足的事情非常多。所以眾生「障重多苦」,這種精神上、心理上,以及外面看得到、知道的疾苦,實在是很多。這要怎麼辦呢?菩薩在群眾中,聽到的、看到的、了解到的,無不都是這些,「愚昧障重多苦」的眾生。而就是因為有這些,這才叫做「緣」,「菩薩所緣,緣苦眾生」。因為有苦難眾生才需要菩薩,所以菩薩身外所緣的,就是苦難眾生。

就像醫生,他的任務、他的崇高,就是因為世間有病苦,病是苦啊!學醫的過程是很不簡單,要去探討一個人,身體的病理、構造;要去了解生命,如何去救拔你種種的苦。醫生學醫不輕鬆,很辛苦,他的使命就是要多透徹了解,病理、生理這些等等,人的生命面對的。所以,要用他的生命走入生命中,去搶救生命,這是醫生的使命。所以醫生,他的對象就是病人,所以人人對醫生會很尊重。同樣的道理,眾生有很多的愚昧,很多身心的障礙──生活中的障礙,生死、心靈的障礙,很多,那就是需要佛法。佛法就需要延續,延續就是靠僧人要去了解法,去探討浩瀚無際、去體會佛的覺性;如何能夠與天地宇宙,會合為一體的覺性。要很用心,才有辦法將佛法,布達到眾生群中。那種自己內修、外行,去投入人群,因緣具足了才有辦法度眾生。

菩薩要成佛,也就是借重眾生,度眾生的因緣,才能夠到達「六度萬行」,就是經過穩定的菩薩道,不是一生一世,那是要長久的生生世世。「眾生無邊誓願度」,芸芸眾生何時了?菩薩就要長長久久,借重眾生的因緣,不斷前進行菩薩道。所以這就是「菩薩外緣眾生」,意思就是「菩薩所緣,緣苦眾生」,同樣的意思。而眾生沉淪苦海,茫茫無邊際,所需要的就是靠菩薩來引導,回歸於覺性。所以菩薩必定要「誓願度無量眾」,要立長久的願,不是短時的,也不是一世,不是一輩子,是要生生世世,都要「啟智運悲明誓願」,要生生世世在人群中。

對自己也要自修,不斷要下功夫,不斷要去體會、去了解,佛經的源頭如何來,現代的人間是如何複雜。浩瀚無邊的諦理,有為、無為法,要如何從這個有為法中,愚昧眾生層層的障礙,「有為法」怎麼入?如何在人群中,能夠將自己「無為法」,很明瞭、清楚,「心無罣礙,無罣礙故」,沒有煩惱無明,這樣卡在自己的心裡。心如明鏡,才能夠照到外面種種的境界,就要有為、無為很圓融。若沒有呢?眾生中,不是眼睛看去遠方的苦難,其實人人身邊,都是有芸芸愚昧障重難調伏,這要如何保持,這種有為、無為呢?要如何在滾滾的染源中,那個污染的源不斷滾滾湧現,那個煩惱要如何讓它能夠,靜態無礙、不染著?這是很不簡單。

唯有要有「誓願」,唯有要有「智」,如何去分別有為法?這是外圍的事情,而自己要堅守無為。「有為」我一定要進入;「無為」我一定要守護。這種「啟智運悲」,自己的智,智慧要很明智。對外面眾生同體大悲,你要與眾生同體大悲,這個同體大悲,又不會受外圍污染到,談何容易!唯有智是「分別智」,能知道「有為法」,分別這叫做「有為法」。這個時候要啟動悲,運悲入人群;分別,要知道眾生人人平等。這眾生要如何長期去,能夠去救拔他,生生世世?這種要運用智慧。既然要長久救拔,去要再來,這個緣,還是要延續著這個緣。因為眾生皆有佛性,所以人人平等,今生難度化,至少結一個好緣。

就像我們在說,塞爾維亞難民,被救的人也不是那個地方的人;而救人的人也不是在這個國家。這個國家塞爾維亞,是一個因緣會合,不同的國家要逃離,什麼樣的因緣,逃離他們的國家成為難民,才剛好會集中在那個地方。而有其他的國家,又再不忍眾生苦,所以從其他的國家,這樣一次又一次,開始的時候,互相不了解,要去救他們的人,就是從不同國家來會集,共同一個願行來投入,那就是一個愛。但是大家要磨合起來,共一個方式,人文要如何磨合起來,去接近來自不同的地方、共同的苦難,這些芸芸苦難人。

而這些芸芸苦難人,都是環境不同,同樣在那個國家,但是不同的省縣逃出來的。他們自己也有他們自己,不同的語言系統,同樣的道理。但是他們受到,就是完全一個大環境的動亂,所以他們逃難了。本來各人的環境,有上、中、下的階級,但是既然逃難了,通通都變成是難民,人人都是苦!而這些人人都是苦的人,人人不同階層的階級,那個脾氣、觀念、生活,剛好離鄉背井到那個地方,心情都很不安穩。我們就能夠想像出,那時候難民營是像一盤滾滾,就像經火炒過的熱沙,就像被滾水燙過的沙土,真的是很無法去靠近,但是愛的力量還是要很耐心。

所以這種「啟智運悲」,只是一個心願,就是因為有發願,就是要幫助他們,無所求,願意付出。希望東西,能夠去解決他們的苦難,如何能夠讓他們,從愁容變成笑容,這就是這些菩薩,要如何去身心付出,用自己的身體力行,盡自己的心力去付出。希望他們的身體上,冷時,我們已經在那裡,發過幾次的寒衣,這不同的年、不同批的人,這就是同體大悲;冷的時候、熱的時候。而熱的時候,有一度就是熱天,他們長久來沒有沐浴了,就要趕緊,這些人又再再次集會,去到塞爾維亞,去為他們張羅,又可以讓他們有新的內衣褲。不是僅僅顧他的肚子飽,也顧他的身體,蟑螂、跳蚤很多,還去幫他們做這些事情,這就是不為什麼,「同體大悲」。

因為這樣逃難的生活,離鄉背井,落難在那裡,苦啊!菩薩為了要去拔除眾生苦,所以他們就要這樣。「誓願度無量眾生」,只要我們接觸得到,他們通通願意幫助。還得要運用「啟智運悲」,冷的時候給他們冬衣,熱的時候,給他們可以換洗的內衣褲,這全都是用最貼切,那種的悲智。我們任何一個國家,救災、救苦難,無不都是一樣,很多國家。

(2017年)墨西哥地震,看!有幾個國家的慈濟人,去關懷他們,而且長時間與他們共住。每天都在地震,每天都與他們在那個地方,同甘苦,到了結束回來,將近百天,八、九十天,不惜辛苦,這來來回回。其他的國家這樣來來回回,美國的系統、南美洲的系統,都是很遙遠。他們在那個地方餘震不斷,就開始進去,在那個地方踏過了,無數地震倒下來那個瓦礫碎片,家家去訪視,這也都很辛苦。最特殊的就是去引導過,他們那種心靈的恐懼,撫平了他們的心、引出了他們的愛。所以他們發心立願,要在那個國家將這分菩薩,如何叫做覺有情,他們願意在那個地方,這樣落地生根。

這就是我們學菩薩道者,誓願度無量眾生,從苦難中,為他救拔苦難;從離開苦難,「苦既拔已,復為說法」,還要開始讓他在安穩處,還懂得發心立願度眾生。這也是!所以說起來,天地之間,人間菩薩無不都是,「菩薩外緣眾生」,大家做得很感恩、很歡喜。借重度眾生的因緣,拔除眾生的苦難,人人發誓願度無邊眾生,人人自修、外行。自修,「啟智運悲」明誓願,這樣就是如誓願走,這就是菩薩。所以,「菩薩長情大愛,秉慧用慈弘願」。秉持著「平等慧」,用慈悲的緣去發揮弘誓願,所以菩薩長情不是今生此世,我們也過去生一直到現在,還有來世。所以「長情大愛」,我們人人互相,就是秉持著眾生皆平等,有佛性,皆可成佛。人人本具佛性,所以我們人人互相啟發,「用慈弘願」,要發大願,「無緣大慈」,去發揮「同體大悲」。

所以,「聞真諦理壽量」。其實壽量就是時間。真諦理,長時間,我們不斷發願,生生世世運用生命力在人間,這叫做壽命,就是智慧的壽命,是真諦,真理的時間。所以,「功德法源綿長」,功德法源綿長!很長很長,過去長時劫。在〈壽量品〉一直在說,很長很長,用各種來比較還是很長,用塵沙來比較還是無量,很多很多,這個數量難解!

我們行菩薩道,〈分別功德品〉就是要開、示、悟、入我們眾生,佛的知見,所以來到這個地方,要用很長的時間與大家來分享。真的,佛知、佛見歸納就是在這樣──所緣苦難眾生。天下無窮盡的生命體,無窮盡的慧命真理,這是很長,所以我們要用很宏觀的理念,來看這個道理──佛知、佛見。佛陀為我們開示,我們應該要悟入,所以這分別功德,就是很難得了解,時間綿綿密密很長。生世,生命,這樣生生世世很連接,道理是這麼的廣大無邊數,所以這真的是很綿長。這唯有佛的知見,才有辦法這麼多的無邊際,這麼的長,綿長的慧命,道理這麼多。

總而言之,我們要很用心,每天的聽法不是說,唉呀!經文趕緊說過,我沒有辦法。除非你是要解字而已,或者是要講理呢?理要用事來顥現,過去的道理用現在的道理涵蓋,道理要適應在現在人間事,所以大家要很用心,不要忘記每天都要了解現代事,才有辦法會合真理。

前面的經文這樣說:「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者,無有是處。」

若善男子 善女人
有如是功德
於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退者
無有是處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是什麼功德呢?前面說過,大家,很多善男子、善女人,是行在「五波羅密」。這「五波羅密」雖然很多很多,而若有信解,信解,有徹底的信解,那就沒有脫離般若波羅密,所以般若波羅密是要從信解得。我們若沒有信解,我們就無法體會到智慧。所以,不論你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缺了智慧,這都是短暫的,發心容易恆心難。所以,唯有智慧才能夠得一善拳拳服膺。你得到一項道理,「這是真理,我絕對應用這個真理,盡一生志不移」。這就是「志玄虛漠」。

同樣的道理,孔夫子這樣說,佛陀也這樣說。所以,孔夫子說「得一善,拳拳服膺」,佛陀說「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在《無量義經》中。道理就是在這裡。「靜寂清澄」,那就是智慧;「志玄虛漠」,是因為你透徹了解,你已經了解,有信、有解,信解透徹了,所以你有智慧,你「靜寂清澄」。若這樣,不論是在家、出家,求正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定是一路順利,這樣向前前進,不會半路停下來。所以,「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者,無有是處」。說在這條路,「六度萬行」會停滯下來,沒有!人人時間不論長,多久、多長,還是生生世世在菩提道上前進,行「六度萬行」,這是沒有退轉的。

下面接下來再說,這段經文:「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爾時
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前面佛陀已經向我們說清楚,因為彌勒菩薩,接著佛陀所說的無量,所以彌勒菩薩用偈文,又再來讚歎佛陀他的教育。佛也回答他,回答之後,回答這段文是長行文,教我們、向我們說清楚,大家一向在求功德,而既然要說功德,就是有分別等次。有的人只是修布施行,沒有持戒,有的人……等等,都有分別。或者是已經五波羅密,五種的波羅密都俱全,只是欠缺這個般若波羅密。已經教我們了,你要入般若波羅密,你就是要從信解,要信解;而若有信解,就沒有退轉了。意思差不多大概就是這樣。

爾時
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釋尊示說信解微妙
五六波羅密
而重宣此義
說偈言

所以,這段文經很重要,佛陀又再重說,「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這樣說:「若人求佛慧,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數,行五波羅密」。

若人求佛慧
於八十萬億
那由他劫數
行五波羅密
《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這就是這樣,又再重說。修行、聽法,一步一步發心,他從布施開始起頭,了解就要持戒;了解規矩,你懂得要做善事,就要疼惜物命;疼惜人類,也要疼惜一切眾生,你要提高警覺,不要去傷害物命。就是你不只是要付出物質,你要再疼惜牠們的生命,不是只有人,你還要做到不殺生、護生命,這叫做守戒。很多的規矩、規戒你都要守,這持戒。要學佛法,你要守規矩,世間很多,有誘引你的欲,你要禁欲,要自己要很清楚,要忍,不受欲來將我們引出去,讓我們貪念起,所以就要忍。還要精進,不是只有這樣而已,要精進;精進,你的心才會專,才會定下來。這就是一連串要進行的,所以這就是求佛慧。

若人求佛慧:
此頌謂求佛智慧者
為進求佛一切種智
得至佛慧初心
持行前布施等五度

「若人求佛慧」。「求佛智慧」,若有這樣求佛智慧的人,就是「進求佛一切種智」。佛的智慧,在世間一切一切的種類、物理,事,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物,無不都是完全清楚,這一切種智,種種事理完全透徹清楚,這智慧很開闊。「得至佛慧初心」。最重要的,我們要能夠得到一切種智,最重要從你要求佛法、從你開始要信佛了,那個「佛慧初心」開始。你發這一念心,下定決心那念心,求佛法的心,這個心志,最初。所以常常說,「發心如初,成佛有餘」,你若沒有抱持著最初那一念心,你無法這樣往前走。慈濟若沒有最初那一念心,無法五十多年,走到現在(2018年)。同樣的道理,凡事都有起頭,起頭那一念心。所以,要「持行前布施等」,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到禪定,這五度,這樣,這就是我們要堅持下去。

接下來,那就是說:「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數,行五波羅密。」

於八十萬億
那由他劫數
行五波羅密:
經歷過多時長劫
行五波羅密

時間,這個初發心一念,我們要經歷過多久?要不斷不斷維持這個心念。經歷過「過」,超過「多時長劫」,多時,累生累世,長時間的劫數。劫,大家應該很熟悉了,無法去計算的時間,這麼長久行五波羅密。這個時間過程,儘管你還未透徹信解,儘管你還未開啟佛智慧,但是你已經進行在五波羅密,這樣在走了。

所以,接下來這段經文再說:「於是諸劫中,布施供養佛,及緣覺弟子,并諸菩薩眾。珍異之飲食、上服與臥具,栴檀立精舍,以園林莊嚴。」

於是諸劫中
布施供養佛
及緣覺弟子
并諸菩薩眾
珍異之飲食
上服與臥具
栴檀立精舍
以園林莊嚴
《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這段經文就是說,「於是諸劫中,布施供養佛,及緣覺弟子,并諸菩薩眾」。這段經文是完全說布施,叫做「檀波羅密」。

於是諸劫中
布施供養佛
及緣覺弟子
并諸菩薩眾:
此明檀度
布施
並多時劫
供養佛及緣覺
并諸菩薩眾

檀波羅密叫做布施;布施還要「多時劫」,很長的時間做供養,供佛,生生世世,才特別說供佛。那就是佛出世的時候,是要很長久,無數佛去供養,供養無數佛。有佛世的時候,就緣覺、諸菩薩,這全都是很開闊的布施供養。其實這些供養,生生世世。現在佛知、佛見,佛慧皆平等了,不是只有指佛、指菩薩,一切眾生都具有佛性。同樣,所有的眾生,布施。在眾生中學佛法,同樣有緣覺,智慧比較高,聽法就能夠緣境解法,這緣覺。聲聞,就是這樣聽,悟道理。其中有發菩薩心,菩薩,所以菩薩發菩薩心、立大願,也得受到供養。所以,供養的東西有很多種,「珍異之飲食、上服與臥具」。

珍異之飲食
上服與臥具:
飲食即種種
珍奇果漿、蜜漿
米麵飲食等味
上服寶衣
及臥具床褥

飲食就是「種種珍奇果漿、蜜漿、米麵飲食等」,這全都叫做珍異飲食。「上服」就是上等的衣服;「及臥具」,要睡的地方等等,被褥等等。這全都是生活滋身,所以這衣食住,全都是滋養色身。

此等衣食住
皆可以滋養色身
精進道業
而證菩提
是以供養佛僧

「精進道業」。身心安定,才有辦法好好修行,所以「精進道業」,就是也得要生活安定。「而證菩提」,在修行中體會道理。這就是需要有人護法支持,所以「是以供養佛僧」,用種種這麼多東西來供養佛僧。所以,「栴檀立精舍,以園林莊嚴」。

栴檀立精舍
以園林莊嚴:
以栴檀木建立精舍
而作僧坊
施以園林
莊嚴勝境

這就是用上等的木材,以前蓋房子是就地取材,那就是用木材來建設;要不然就是用土,要不然就是用木材,就地取材。但是為要供佛僧,是用上等的木材,就像栴檀木,那就是香的木材,為他建立精舍。就像檜木等等,來做精舍的房屋。「施以園林,莊嚴勝境」,這全都是要用心。

各位,真的是,佛法是很深奧,要了解深奧的佛法,必定要從生活中去體會。生活,人人全都是菩薩,只要你發心,無不都是菩薩。菩薩的資糧是在人群中,人群,需要我們幫助,人群,多少在心理上等等,需要輔導,無不都是需要菩薩。不論你用口說或者是體力,無不都是幫助眾生,眾生真的是多諸苦難,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3月23日~
回頂端 向下
 
20240102《靜思妙蓮華》啟智運悲 秉慧用慈 (第1580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