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2《靜思妙蓮華》深生信解 清淨質 (第1588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求法心甚精勤,志求深妙覺道,深心信佛本願,志誠毫不懷疑;清淨增上深心,樂修一切善行,得如來菩提光。
⊙「如今日世尊、諸釋中之王,道場師子吼,說法無所畏。我等未來世,一切所尊敬,坐於道場時,說壽亦如是。」《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若有深心者,清淨而質直,多聞能總持,隨義解佛語,如是之人等,於此無有疑。」《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若有深心者,清淨而質直:若有深心,清淨無染而心質直。
⊙深心慇重:志求菩提,深心欲契深理;質直:謂始終樂修一切善行。
⊙質者正也,正直之心無諂曲也;佛道在悟達眾生本有之天真,故示其意曰質直是淨土。
⊙〈壽量品〉:眾生既信伏,質直意柔軟。一心欲見佛,不自惜身命。時我及眾僧,俱出靈鷲山。
⊙〈壽量品〉又曰:諸有修功德,柔和質直者。則皆見我身,在此而說法。
⊙多聞能總持,隨義解佛語:勤修聞持佛所說法,多聞廣博,能總憶持;隨經義善解,佛心懷語意。
⊙多聞深生信解;隨義演說無礙,一念信解智慧門開,功等五度久行;智慧深心信解。
⊙如是之人等,於此無有疑:如是人等,能持諸善無有疑悔,滿六度行。則於此經,深心信解,無有疑惑。
⊙以上是能深生信解,啟開信心智慧之門。
【證嚴上人開示】
求法心甚精勤,志求深妙覺道,深心信佛本願,志誠毫不懷疑;清淨增上深心,樂修一切善行,得如來菩提光。
求法心甚精勤
志求深妙覺道
深心信佛本願
志誠毫不懷疑
清淨增上深心
樂修一切善行
得如來菩提光
用心體會。我們求法,學佛道者就要用至誠心求法,至誠的心,那就是精勤,要精進,要好好殷勤在佛法中,法用心聽,用心將法落入生活,心在法,又在生活中來印證,這才是真正深心求法。所以我們聽,要好好專注,要不然我們的心是容易跑掉,就像猿猴野馬一樣,就是這樣四處亂跑,按捺不下來,所以我們好好注意我們這念心。
「志求」。我們要發弘誓,這個志願既然是發心修行,這念心向著道,一定要一心一志。「四安樂行」豈不是這樣告訴我們嗎?雖然我們身、口、意,再加強,我們要誓願。誓願就是要立志,不只是今生此世要立弘志願,我們還要生生世世,還要誓願。今生立志,來生立誓,所以立志弘誓願,要很用心,無不都是求,要向前追求,時時心不離道。所以,「志求」,意思就是要專心一向,不斷地追求。
「深妙覺道」,佛法是很深,深得很玄奧,很奧妙。佛法道理開闊,廣無邊際,是很廣。我們人在天地之間,雖然是很渺小,卻是我們的心、志願,那就是佛法有多廣,我們的心就有多大;佛法有多玄,我們的心就要有多深,這深、廣啊!佛法是沒有邊際,卻是我們的心與佛的覺道,應該是同等,只是我們這條道,我們迷掉了。現在就是追求,求,希望能夠這條路明確,追求、探討這條路能明朗起來,所以我們必定要「志求深妙覺道」。「覺」就是沒有偏差,方向正確。
所以我們要「深心信佛本願,志誠毫不懷疑」,對佛法,我們一定要相信,徹底相信。覺悟,人人本具,只是我們需要方法。這個方法,那就是佛陀很用心為我們開示,為我們開示了,什麼人來覺悟?覺悟就要靠我們自己,佛陀已經自覺了,覺他就是「開示」,已經開示給人人了,而人人接受到佛法了,就要有感受,感受,要體會自悟,任何一個人接受佛法,自己要自悟、自覺,這叫做「悟入」。
我們〈分別功德品〉就是要開始叫我們要悟入,所以悟入就是要信。我們這幾天一直說信解、信解,信解是多麼重要!你要深心信解,要相信佛,相信佛在無始以來,無法計量的時間,就是為眾生來來回回,沒有放棄過,我們一定要相信。四生慈父、三界導師,要相信佛陀他的本願就是這樣,「三界導師、四生慈父」,所以我們必定要信佛、敬佛,你若不信、不敬,哪有辦法去體會到,佛陀覺悟這條道路呢?你不敬、不信,覺要從哪裡來?路要往哪裡走呢?所以我們必定要信佛本願。佛陀就是這樣的發願,是在教我們,所以既然佛是這樣發願,當然我們也就要這樣發願。佛陀教他成佛的方法,我們就學他成佛走過來,過來的起點。所以要向人問路,也要聽人為我們指導,路是要如何走,我們才不會走錯,所以我們一定要「深心信佛本願」。
佛的願力是這樣,當然我們的願力也就要學這樣,所以我們必定要志誠,這個志要很誠意來發願。所以我們誠,願度一切眾生;很誠意,我們發願也是一樣,與佛一樣,我們的願就是要度一切眾生。我們自己還未自度,是要如何度人呢?自己就還未自覺,要如何去說方法,去覺悟他人呢?所以我們為了我們要覺悟,所以我們就要學法來覺悟他人,這就是志願。所以「開示」,佛陀為眾生開示,眾生一定要深心立願,志要堅,意要誠。這種志誠一點點都不能懷疑,我們的心才能夠很清淨、沒有煩惱。因為修行沒有其他,要去撥除煩惱,撥開煩惱了,相信佛為我們開示。凡夫的迷,迷在五毒成為濁,我們自己貪、瞋、癡、慢、疑,這是讓我們,沉淪在五道、六道中,苦不堪啊!你要脫離這種苦的輪迴,總是要相信,相信,因為我們的內心,有這五項的病源,病因的源還未除,我們就無法完全覺悟;要能夠覺悟,我們就要志求,除去五毒這種的心態──貪、瞋、癡、慢、疑。
所以我們前面的經文一直在說,發心,也是付出,在五波羅密。貪、瞋、癡什麼來治?戒、定、慧,還要精進,還有,心就要專,這就是要對治五濁、五毒的方法,所以我們就要很用心去面對。我們要去面對法,如何接受?要很恭敬,至誠的恭敬,不能有懷疑。若是這樣,我們才有辦法對症下藥,真的才有用到法。就像我們看醫生,醫生開對的藥給我們,我們若沒有去服用,照時間用對藥,若沒有這樣,看醫生也沒有用。只是說信佛,但是不尊重佛,就像看醫生,沒有尊重醫生的交代、他開出來的藥,若這樣病人,病要如何能夠除呢?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還是要,「志誠毫不懷疑」,我們要相信、我們要尊重。
若這樣依法修行,我們才有辦法清淨。有法,我們尊重、應用,增上了深心,讓我們常常聽、相信,用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到了,原來付出就是這麼法喜充滿。歡喜了,將這個方法用在人群裡;歡喜了,別人得救了,而我們得歡喜。愈做愈歡喜、愈有信心,所以再辛苦也不將它當成苦,是歡喜,這就是我們要追求。方法用對了,我們願意付出的結果是歡喜,那就是用方法得歡喜。所以,有法的歡喜,叫做「法喜」,這是「清淨增上深心」。愈對自己愈有信心,愈來對這個法的接受愈有興趣,這叫做「精進」。
精進「樂修一切善行」。這就是愈歡喜,愈願意去付出,這叫做「樂修」。而愈歡喜,愈願意追求,法就是這麼好用,法可以用在人群、日常生活中,愈來愈願意去追求佛法的道理,愈來愈願意,道理應用在日常生活,一切皆大歡喜,法喜充滿,這叫做「樂修一切善行」,愈做愈歡喜。這樣,所以「得如來菩提光」,心的光愈來愈明朗。我們的真如本性,這個覺性之道好像生命中的光,生命之光,自己一直有信心,一直亮起心靈覺悟之光出來。應該若有用心、有體會,那就會感覺到法的道路,在我們的前面,明朗無迷,我們對自己就有滿滿的信心,因為路的上面有燈光,我們的心道之光,已經開始在亮麗起來,所以我們對自己要有信心。
前面的經文要再用心來體會,前面的經文就這樣說:「如今日世尊、諸釋中之王,道場師子吼,說法無所畏。我等未來世,一切所尊敬,坐於道場時,說壽亦如是。」
如今日世尊
諸釋中之王
道場師子吼
說法無所畏
我等未來世
一切所尊敬
坐於道場時
說壽亦如是
《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我們前面的經文就是已經講,佛,世尊在講經的時候,真的很莊嚴,那個時代,人人對佛是無上的尊重,所以名稱為「世尊」,這我們大家都知道了。「諸釋中之王」。釋迦族人人,因為佛覺悟而光榮起來,釋迦族,大家總是對釋迦佛,這個族中的覺者,稱「釋中之王」,人人所尊重。釋迦佛所說的法,無不都是震動人的心。所以講法有時候,他六種震動,就是對人的心,很震撼人心,同樣的道理。所以就像師子吼一樣,說法很有信心,不論什麼樣的根機、什麼樣的階級、什麼樣的人,佛陀面對各種階級人類,所說的法無所畏。這是弟子在讚歎佛,在說法群中,開示眾生那種的威嚴、莊嚴。
所以,「我等未來世」。大家聽法,「我等」代表人人。「未來世」,從現在到未來,「一切所尊敬」,從現在開始的未來的未來,一定心生敬重佛,所以我們一定要相信。「坐於道場時,說壽亦如是」,佛陀講壽無量,那就是慧命,這個慧命會長長久久,過去的過去,現在的未來的未來,永恆就是這樣。
接下來:「若有深心者,清淨而質直,多聞能總持,隨義解佛語,如是之人等,於此無有疑。」
若有深心者
清淨而質直
多聞能總持
隨義解佛語
如是之人等
於此無有疑
《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接下來這段經文,也是所有在場弟子的心聲,就這樣說,「若有深心者,清淨而質直,多聞能總持,隨義解佛語」。這樣,大家的這個心態能夠深心;深心,所以說很重要。深心就是要很投入、很精進、很誠意,尊敬佛法、接受佛法,念念不忘失在心中,就像「印」,那個鋼印,印下去是很深。因為信得深,法才有入心,信深法入心,自然每樣的法在日常生活,就非常的透徹、印心,我們的生活中就沒有脫離道,就不會離開軌道了,這就是叫做「深心」。法印在心中,面對著人、事、物都不離法,這叫做「深心」。一切的煩惱去除,就像一張白紙,那個印,蓋下去才會明朗,若蓋在花的上面,那這個印還是不明朗,還是心要清淨,所以要「清淨而質直」。
若有深心者
清淨而質直:
若有深心
清淨無染而心質直
所以「若有深心,清淨無染而心質直」。要很清淨,要無染著,質直就是這張紙不能有皺褶。我前面在說緬甸,有這樣發起了一念心,因為他接受慈濟的幫助,聽到慈濟這個團體是從五毛錢,竹筒中這樣存下來,才有今天慈濟,在世界國際間救災救難。他很相信,相信這個愛的力量是來自點滴,愛,大的力量,是不能缺少一分一毫,五毛錢的力量這麼大,這位烏緬誒,他與他的太太就兩個人同心,說好,生活雖然不好過,也願意省每天五十(緬)元,他們的五十元,是差不多我們臺幣的一塊一。
他們夫妻就是這樣同心,不論如何,每天、每天,就是投五十(緬)元。但是這段時間一直等,再也沒有再看到慈濟人了,因為慈濟人付出無所求,幫助他們那個時候,是發放給他們穀種、肥料等等。當在救災之時,那段時間會常常出入在那個鄉村,但是他們已經收成、豐收了,慈濟人安心了,就不再到那個村裡去,這樣時間距離,就七、八年的時間。
七、八年後再看到慈濟人,很歡喜,自己趕緊就說:「終於再看到『藍天白雲』了,慈濟人!那個時候我們的發心,錢都囤積起來,每一天的五十元,我們繼續,但是還不能得到,將這個錢交出去的機會。唉呀!拜託你們,我們家住離這裡沒有多遠,有時間你們一定來。」所以,慈濟人果然約時間去了。他們將那個塑膠桶就拿出來了,果然這些錢,每張都是這樣很平整,沒有皺角,沒有皺掉。如何能夠錢,舊錢如何能夠這麼平整?他們開始就說:「因為在那個時候,七、八年前,大水災那個時候,慈濟那段時間來關心我們,來發放給我們的穀種,給我們的肥料,我們聽到很多感動人的故事,也有接觸到『靜思語』,了解慈濟的精神,我們就照這樣的方法,我們現在是存五十元。」而太太就說:「是啊!既然發心就是要做好事情,我們再困難都不敢去用到這些錢。但是有時候若下雨,我們這裡很潮濕,很濕氣,這錢放著也會發霉。我們每天每天在捐,放五十元,而怕錢發霉,所以有時候大太陽,就將它拿出去曬,錢去曬太陽。而有時候連續一直下雨,沒有太陽可曬,我們就用熨斗,那個鐵熨斗,用炭火放在熨斗裡面,就一張一張熨。所以每一張錢太陽曬過,都是熨斗熨過,所以我們這些錢都將它保護得乾乾淨淨。」
全都拿出來了,一張一張五十元一直疊。這個七、八年來,看它的量,一張一張疊,也這樣一疊一疊綁,也已經有這麼大疊,在相片可以看到,人抱著一疊的錢,也有這樣疊起來,有這麼的高,抱起來有這麼大。再次再說:「再困難的時候,我們都不敢去用到這些錢。」這就是心意,這叫做「深心」,這叫做「質直」,質直。同時接到這個訊息、這個故事,受到這樣的幫助,他們真的是質直、深心,繼續每天每天,雖然事隔那麼久了,還是每天在放五十(緬)元。這種的深心,不敢去將它用掉,不敢漏掉它,因為這些錢是要救濟,要救濟的菩薩錢不能動用它。這讓人很感動,不知道要如何來形容,那個心不受動。其實這樣累積起來也好幾萬元!在他們的生活,上萬元是大錢呢!他們再困難,都不要去動到這些錢,心不搖動,實在是很不簡單。
所以,「無染而心質直」,清淨,心很清淨,一直在付出。很清淨,一點點都沒有貪念,雖然是自己的錢,但是捐出去就是要救濟的錢,動不得啊!一點點,心都沒有動、沒有染著,這就是「清淨無染而心質直」,是要救人的錢,真的是很感動。這就是「深心慇重:志求菩提」。
深心慇重:
志求菩提
深心欲契深理
質直
謂始終樂修
一切善行
我們修行者,就要用這麼慇重的心,看到人,這些在家人,是農夫、是生活不好過,但是他有這個志,有這個志節,規則。我們,尤其是我們修行者,尤其是我們生活還很好,過得去的人,我們也就要尊重、我們也就要相信,也就要向他看齊、要學,這種「深心慇重」是我們的本分事。所以我們更要信心、要「志求菩提」。我們的追求就是向菩提道,他們只僅僅求生活,守信用,而我們已經學佛了,學的是大乘法,所以我們更應該「深心慇重:志求菩提,深心欲契深理」。我們為了要求深,甚深微妙法,我們就要好好用心。
所以我們要「質直」,要再加上質直,也就是「謂始終樂修一切善行」,五波羅密。長長久久的時間也是這樣在走,過去的過去、未來的未來,我們不只是五波羅密,我們現在已經又再增加信解,我們要打開智慧之門,我們方向要更正確。
質者正也
正直之心無諂曲也
佛道在悟達
眾生本有之天真
故示其意曰
質直是淨土
所以,「質者正也,正直之心無諂曲也」。所以我們要質直,就如那位,緬甸這位農民,烏緬誒的這個家庭。看看,夫妻就是這樣同心同志,是這念心的質直,心無諂曲,心就是那麼直,這是菩薩的錢,是要救濟的,不敢動它,心很直,很不簡單。而我們在修行也是要這樣,我們要志誠、誠意,敬重佛所說法。
所以,「佛道在悟達眾生,本有之天真」。我們要體悟,體悟眾生本來,人人具有天真本性,那就是真如。所以,「故示其意曰,質直是淨土」,這表示我們的心意要質直,就是要正,心要正、路要直。這「質直」就是淨土,這就是我們的清淨心;求學佛法,回歸清淨這念心,就是去除無明煩惱。人生無常、苦短,就是要把握當下,分秒中無不都是,我們的清淨道場,無不都是我們寸心淨土,我們的心,分分寸寸無不都是乾淨。
所以我們〈壽量品〉中,這樣一這經文,「眾生既信伏,質直意柔軟,一心欲見佛,不自惜身命」。應該大家還記得。
〈壽量品〉:
眾生既信伏
質直意柔軟
一心欲見佛
不自惜身命
時我及眾僧
俱出靈鷲山
我們要盡形壽,獻身命,求法的心,就要盡這一輩子,把握時間、利用生命,年輕的人要珍惜年輕的時代,趕緊把握;年紀比較大的,更要利用時間,好好把握時間、利用生命。所以,我們要「一心欲見佛,不自惜身命」,不要說年紀大了,或者年輕的人說:「我會過勞。」這全都是其次,我們好好把握時間,「甘願做,歡喜受」。說你要放假,放假是要做什麼呢?要去爬山。放假就是要去遊玩,遊玩不必用體力嗎?修行,我們也可以,將這個時間來利益人群,時間就是這樣,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所以,佛陀在〈壽量品〉就是這麼說,「一心欲見佛,不自惜身命,時我及眾僧,俱出靈鷲山」。這是佛陀就是表示,不論什麼時候,時時都是靈山會,生生世世,有法的地方,就有靈山塔、有靈山會在,〈寶塔品〉不就是這樣說過。所以〈壽量品〉這段經文,又再說:「諸有修功德,柔和質直者。則皆見我身,在此而說法」。
〈壽量品〉又曰:
諸有修功德
柔和質直者
則皆見我身
在此而說法
就是現在、就是未來,時時都能夠看到、感受佛的法身現前說法。所以,這就是我們要求法、求道,就是心要質直接受。這樣,佛法當下即是,「如是我聞」,如佛二千多年前的,「如是我聞」,如是那個時間在現在,「如是我聞,一時」。二千多年前那個時,二千多年後這個時,都是同樣「如是我聞,一時」,永遠就是我聽到的法,永遠就是把握這個時間。所以,「如是我聞,一時」,這是永恆不變,在剎那間就是我聽到這麼說,就是這個時間我要把握,絕對是要這樣去想。所以,「多聞能總持,隨義解佛語」。
多聞能總持
隨義解佛語:
勤修聞持佛所說法
多聞廣博
能總憶持
隨經義善解
佛心懷語意
我們聽法,聽,我們要總持,將法要好好拳拳服膺,「總一切法,持一切善」,我們過去說過了。所以,「隨意解佛語」。我們必定要用,「勤修聞持佛所說」,我們要勤、我們要修,要行,這佛所說的法,我們一定要勤持。所以「多聞廣博」。要多聽,愈聽,同一個法,但是我們愈聽愈了解,愈知道會愈多。所以「聞持佛所說法,多聞廣博,能總憶持」。所以常常告訴大家,要記得、要有記憶,法聽過之後,要記得過去是如何說,現在又如何聽。我們聽進去,「總一切法,持一切善」,要有這樣的記憶,就要這樣去身體力行,總持法。
「隨經義善解」。這經如何說,我們就要能夠去體會、去了解,了解是什麼呢?了解佛心懷的語意。聽法了,我們就要去體會那個時候,佛在講法的心意是什麼?是要教我們什麼呢?我們現在在聽,我們就要去體會佛的心意。我現在在說,我也很用心在體會,佛那時候講法的心意,聽也同樣要這樣。
多聞深生信解
隨義演說無礙
一念信解智慧門開
功等五度久行
智慧深心信解
所以,「多聞深心信解。我們多聽,一定要聽,我們就要好好「深生信解」。我們要在內心不斷不斷產生了,這個經的意義,我們要去解釋,真的是體會,聞一知十,我們要用心體會,所以深心信解。「隨義演說無礙」。我們若有深心信解,自然我們要將這個義,我們聽過之後,要再去告訴別人、要再去為人演說,我們自然就義無礙了,這個道理就無礙。所以,「一念信解智慧門開」。我們信解若有了,我們智慧的門就開了。
「功」,這個功德就是等於五度。五度,這五度要記得;五度的功德,也不能將它忽視掉了,長期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我們都有在行。所以這個功德,「功等」,等於五度,功德等於五度。你們就要很用心去體會這句。我們已經久修,這五度,我們已經是久修行過來。五波羅密,不是現在才發心,過去我們也發心,因為人間菩薩,都差不多是在這五度之中。願意布施、願意守規矩,這些事情都做,只是後面的一道門還沒有打開而已,但是就是在這五度之中,這很久,這樣抱持在進行。「智慧深心信解」。到這段經文,很強調就是要開智慧門。「如是之人等,於此無有疑」。
如是之人等
於此無有疑:
如是人等
能持諸善
無有疑悔
滿六度行
則於此經
深心信解
無有疑惑
這智慧門要開了,不要再有疑。經聽這麼久了,要質直好好接受這個法。意思就是「如是人等,」大家,聽法的人,「能持諸善無有疑(悔)」,也無有悔,沒有後悔。我投入了,不論是付出、不論是聽法,我永不後悔,這樣我們才有辦法圓滿六度。這「信」,信門開了,我們才有辦法圓滿六度。「則於此經,深心信解」。一定要有這樣經過,信心門一定要開,才有辦法心,深心信解;能夠信這部經,「深心信解,無有疑惑」。這段經文,前面說過,意思也就是深心,深生信解,啟開信心門。信心門、智慧開了,開了這扇門。
以上是能深生信解
啟開信心智慧之門
這就是我們這段,這個偈文開始一直說來到這裡,那就是一段落。意思就是已經告訴大家,你「六度萬行」,前面一直就是在那五度之中,大家認為這就是功德,還仍沒有到深心信解,現在開始,我們要用功在深心信解。這段大家要用心,特別用心,才有辦法啟開,這個信心的智慧門。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