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40122《靜思妙蓮華》深信正法 猶處靈山 (第1594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0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122《靜思妙蓮華》深信正法 猶處靈山 (第1594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Empty
發表主題: 20240122《靜思妙蓮華》深信正法 猶處靈山 (第1594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20240122《靜思妙蓮華》深信正法 猶處靈山 (第1594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Empty周一 1月 22, 2024 9:46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0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122《靜思妙蓮華》深信正法 猶處靈山 (第1594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40122《靜思妙蓮華》深信正法 猶處靈山 (第1594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20240122《靜思妙蓮華》深信正法 猶處靈山 (第1594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Empty周一 1月 22, 2024 12:12 pm

20240122《靜思妙蓮華》深信正法 猶處靈山 (第1594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修正法誓願行,發深信心行因,信受入群化緣,於佛正法向果;回因緣向果報,化土修證淨土。
⊙繫念思惟,堅固志念,深信正法,猶處靈山。
⊙「共大菩薩、諸聲聞眾圍繞說法。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寶樹行列,諸臺樓觀皆悉寶成,其菩薩眾咸處其中。若有能如是觀者,當知是為深信解相。」《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寶樹行列:寶樹喻成就菩提道,譬喻樹種子,會合地水等四大,成就菩提根;次第分布,名為行列。
⊙諸臺樓觀皆悉寶成:諸亭臺、樓閣、景觀等相,即喻三十七助道品等-次第層級,條理分明。可觀諸善法所聚積,故名寶成。
⊙其菩薩眾,咸處其中:諸大菩薩弘願起行,莫不皆修持規戒道品。是故大眾,咸處其中。
⊙若有能如是觀者,當知是為深信解相:若有人能如是深信解相,審慎諦觀。此是得見實報莊嚴,所以名為深信解相。
⊙若有:深心信解-悟入佛知見。如入如來室,得見如來常在靈鷲山說法,忍土本來平坦,唯開示悟入佛知見者,則能見此境界。一切眾生,無明深厚,諂曲濁心,故不能見。
⊙此靈鷲山者,乃釋迦如來 報身之淨土,〈壽量品〉: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穩,天人常充滿。
⊙唯深心信解,即得見此靈山一會,會實相身:真如法性安穩常住。

【證嚴上人開示】
修正法誓願行,發深信心行因,信受入群化緣,於佛正法向果;回因緣向果報,化土修證淨土。

修正法誓願行
發深信心行因
信受入群化緣
於佛正法向果
回因緣向果報
化土修證淨土

大家要用心來體會。「修正法誓願行」,我們要修的行就是正法,修正法,要立弘誓願。修行認真,認真要發願,發願如初,步步方向正確,這樣修行如誓願行。若是那個誓願行偏差,念弱,我們的意志力,受我們那個行為偏向,那這樣的人生如何叫做修行?修行的意義完全偏差了。所以我們要時時拿出警惕自己的心,毫釐都不能偏差方向。

這不就是常常都這麼說,「差之毫釐,失於千里」。我們要修正法誓願,必定沒有偏差,不論它時間經歷是多長多久,回過頭來,這一念就是那個方向;對準方向誓願行,這才是可貴。常常說「把握當下,恆持剎那」,每一句話的意義,就是對準在那一念間的方向,沒有偏差。所以,「發深信心行因」。我們開始發心,一發心就是要很深的信心,這是表示我們的智慧選擇;智慧選擇對了,所以我們要很深信。深信,我們所進行、所在走,無不都是因,粒粒的種子、粒粒的因。「因核果海」,所以我們發深信心是行因。

大家要很用心去體會這個道理,我們一舉手、一動步,無不都是在因中,開口動舌都是一個因;這個因,好因就是善緣。我們要堅持誓願,念念好念,那個好念的善因,我們去動作就是利益人群。我們也是說過了,發大乘心,同一個時間,當你發好心,行動利益他人,這全都是利益自己。你發好心這一念,你已經利益自己了,你的付出雖然是幫助人,結果功德還是回向自己。「什麼人做的?」「某某人做的。」你不必去邀功。這件事情起因就是這樣開始,這個人起心動念,開始行動造作幫助人,對方是得救了,苦既拔已,已經他的急難、他的苦難,得到解脫了,這已經去幫助到了。

我們發心起念付出,就是在一心起念,這叫做菩薩。菩薩起因行願這樣幫助人,這就是菩薩行六波羅密,這也就是度人其實是自度。你要去救一個人,你要開車過去,那個人,將他救到安全的地方,難道不需要開車的人?是啊,你救人的人到達了,被救的人就到達了,這叫做自利利他、自度度他,度他也是自度。道理很顯明,很簡單。所以,「發深信心行因」。這個因,這念好心的動作,好心就是因,動作的結果,那就是果。這個「因」與「果」,中間需要「緣」,需要被我們幫助的那個人,就是我們的緣,所以叫做「信受入群化緣」。我們不斷在起因,我們在發心,要做好事,也有對象可讓我們去做。所以需要人救的人,就是我們的緣,就是在群眾中,所以我們「信受入群化緣」,很重要,我們要很用心。要「深心信解」為因,「信受入群」為緣,就是化緣,這叫做因緣。

「於佛正法向果」,我們就是將佛法用在人事中,所以觸事我們就再會理,我們這樣做了對不對呢?有沒有道理?我們是秉承這個道理,我們入群去,做對或不對?這就是我們的方向,方向要對準,所以叫做「於佛正法向果」。佛陀的正法,我們要對準這個法,不論它多長、多久的時間,回過頭來要對準這個法,這個法來自一念心。所以起心動念,我們的初心,初發心那念,我們每天要對(準),對(準)我到底做的對嗎?昨天、今天,過去就是昨天的過去,不論時間多長,昨天的過去的任何一個時間,我的目標、我的起心動念是什麼,一直走,堅持這樣的方向,來到昨天的今天,我的心願,有沒有對準過去那一念初發心?這就是要再回向,去想想看,那個時候,我們發這一念,這個因,這個因,我們有在行動,有入群嗎?入群的那個正法,我們有用到嗎?當初要去追求的正法,我們有用到嗎?

所以這就是「觸事會理」,每一天我們做的事情要慎思,很謹慎來思考,好好想:今天在這個地方的因緣,當初我們發那一念心,那個法還在嗎?我們有沒有回因向緣?有沒有回因向果?我們這個緣,這樣的過程,日日都是這樣緣,這個過程有沒有正?人與人之間互相相對,這個緣是什麼緣呢?是正因緣嗎?或者是邪因、邪緣?常常就要審視自己,要自己要好好審視,又再很慎重來回顧自己,道向有沒有正?這是很重要,所以叫做「回因緣向果報」。

你若一念偏差,結果完全不同了,結果真的是不同。當初那一念心,這個緣,因緣,自己的正因緣沒有顧好,一念偏差,因緣又是回歸到那個俗因緣,就是錯誤的因緣去了,這是叫做人生險道。你們在〈化城喻品〉,不就是處處有險道呢?而這個險道在哪裡?險道就是人與人的因緣中,就是人。煩惱無明從哪起?也是人。這種因緣,順緣、逆緣,善緣、惡緣,善惡、反逆因緣,這都是人對人,所以這個因緣向果,最後結果自己自作自受。為什麼要修行?修行就是懂道理;只是懂,不夠,要身體力行。修行有什麼可修?只是僅僅要正心念。你這一念心念,正心念;正,很正的心念,這念養成了善念。正心念自然就善行念,自然我們就是利己利人。顧好我們善的行念,那就是正,因為他的正念,正就是正,正心念,那就是會發善行。

這種「正」與「善」,就是我們的「因」與「緣」,而「果」與「報」就是結果,所以我們要好好很相信,「因緣果報」。煩惱很自惱、自苦!煩惱無明永遠纏著我們的身心,就走偏、行惡,惡業行就一直來了,無明累生世劫無法撥除,所以要好好用心。

在「化土修證淨土」,化土,那就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化土。我們深心信解,我們能夠常見佛在靈鷲山,常住在靈鷲山。在靈鷲山那個境界,就是琉璃為地,到處都很平正。不是也說過了,真正靈鷲山是長什麼樣?高高的,山的上面,那個靈鷲山的平臺並不寬,周圍都有山,很高。但是經典的形容,就是平正、金繩界道,很莊嚴的境界,好像很遼闊,沒有障礙,用金為繩來做界,這也就是說那條繩索。「八正道」,在八條正道路,正見、正思惟、正念、正業、正語等等,這就是我們要守持的方向。這就是表示,我們若正規格來修行,我們的心就很坦然、平靜,就沒有坎坷,沒有艱險的路。

所以我們要開始,「修正法誓願行」,我們要修的是正法,我們念念就要有弘誓願。「四安樂行」,除了身、口、意,後面最重要的就是弘誓願。這開頭就一直說過來了,所以我們要發心,要「發深信心行因」,我們要起這一念心,我們要信受入群化緣,這次序將我們教得很好。法髓要很用心,這都很精,《法華經》如何教,其實是要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待人接物。

所以,我們「於佛正法向果」。佛陀的正法,我們一路走,不論是從誓願開始,從行因、化緣,我們這條路沒有偏差,很平直,大菩提道直,很平、很直、很正,入人群去化緣,所以「正法向果」一路走。所以我們要審視,要再回視一下,看看我們的因緣與法有回歸嗎?我們的事情,觸事,我們所接觸到的,人、事、物、緣有正確嗎?所以「回因緣向果報」。若有,我們的心很坦然,沒有坎坷,很平坦,所以這叫做「化土修證淨土」。化土就是娑婆世界。

佛陀化身人間,八相成道,成道了,這就是佛他的內心的淨土。佛陀的內心、本懷,本懷所懷念的就是正法,就是要教導眾生「開示悟入」,要讓眾生人人知道,人人皆有佛性,同樣可以體悟天地萬物的真理,同樣也能夠利己利人,修正好這條菩提大直道。我們大家都做得到,只是一個心念轉,只是一個心念而已,人人應該做得到,只是志不堅、願不弘;願力不大,意志不堅定、不勇敢,僅僅只是這樣而已,所以甘願墮落。這是人生,不知道這種的輪迴可怕,不想要了脫生死,不想要好好盡此一報身,把握這一生世,「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大家要很用心體會。

繫念思惟
堅固志念
深信正法
猶處靈山

所以我們要「繫念思惟」,心,自己的心要自己「箍」好,不要將心放散掉,應該將自己的心要顧好,所以要「堅固志念」,我們的志念要堅固,才有辦法深心、才有辦法信解,深心信解正法。我們若能夠這樣,我們的心永遠都是在靈鷲山,入如來室,我們與佛同處,所以我們能常見佛住靈鷲山。這不就是佛的壽命長遠呢?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佛,他暢本懷,在靈鷲山說他的內心話,教導眾生,那個時候,佛的心境這麼的開闊、平正,我們與佛同處,我們也是一樣要有這樣的道心。所以,佛的智慧永留世間,我們接觸到佛的智慧,也要我們好好受用。我們有在受用佛慧,就是佛的壽命,活在我們的生活中,這就是佛的壽命永恆。

所以,前面的經文這樣說:「共大菩薩、諸聲聞眾圍繞說法。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

共大菩薩
諸聲聞眾圍繞說法
又見此娑婆世界
其地琉璃
坦然平正
閻浮檀金以界八道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我們的身心與佛心已經貼近了,我們與這些菩薩也同在一起,在那個靈鷲山,就是像一個琉璃世界,因為人人的心清淨、無染著,人人的心都是一片淨土,所以彼此之間,心如琉璃,很坦然;你我之間,大家的心都是很坦然,都在「八軌道」的上面,互相,大家很坦然,人人有這個規戒,清淨無染著。所以形容,「閻浮檀金以界八道」,我們修行,這個八道很重要,我們日常的生活都會去用到。我們的見解、我們的思考、我們的說話、我們的起心動念、我們的生活行為、我們開口動舌等等,舉手動作無不都是規律,很有規律,在這個八道中。而這個八道,當然還有其他的道法,這全都是在規戒之中。

接下來的經文,就要再讓我們知道更多的規戒。「寶樹行列」,條條道路就是這樣,有次序的行列。

寶樹行列
諸臺樓觀皆悉寶成
其菩薩眾咸處其中
若有能如是觀者
當知是為深信解相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在這個道路的景觀,一直引入到,「諸臺樓觀皆悉寶成,其菩薩眾咸處其中。若有能如是觀者,當知是為深信解相」。要再用心!這雖然是一個景觀,但是內含的意義。「寶樹行列」,那就是譬喻,譬喻「成就菩提道」。

寶樹行列:
寶樹喻成就菩提道
譬喻樹種子
會合地水等四大
成就菩提根
次第分布
名為行列

我們修行,按照這個規戒,按照這個道路,這樣走過來,八種的道路,每條道路,都讓你入這個景觀裡面,這麼開闊的地方,這個道路這樣進來,有次序、有行列這樣進來。進來,那就是表示,這個樹就是表示譬喻,「譬喻樹種子」。我們看到樹,我們也就要想到樹的種子。這是什麼樹?這棵樹的來源是什麼?樹能夠長到這麼大棵,它從種子開始,而這個種子的開頭,它要會合地水火風等。需要有土,有水;也需要的是空氣,需要陽光,這種種因緣、時間會集了,來成就這個菩提。這菩提樹要向下伸根,樹才會茂盛。

所以我們在修行,那個根本,向下的根,在土地一定要很穩固,隨著時日,這樣愈來愈伸愈長,樹才能愈茁壯起來,樹梢會茂盛起來,這就是這樣的因緣。世間離不開這樣的因緣,從種子的因,需要這樣的緣,經過這麼多因素會合的結果──樹長大,很壯觀,已經讓人看到了。這種的道理,與我們人平時生活的道理,完全一樣。所以,植物、人類、動物世界,各有世界,但是離不開同樣道理,這叫做法,法規、法則,都沒有離開,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因為這樣,「次第分布,」。這些因緣會合成樹,落根、茂盛,這樣次第,很有次序在分布,這叫做「行列」。這樹很有規則,一行一列很有規則起來,這就是天地的順序,自然法則。所以,「諸臺樓觀皆悉寶成」。

諸臺樓觀
皆悉寶成:
諸亭臺、樓閣
景觀等相
即喻
三十七助道品等
次第層級
條理分明
可觀諸善法所聚積
故名寶成

「諸亭臺、樓閣、景觀」等等,看得到這些形象,在這個環境中都完成,有形、有相都已經排出來,景觀很美,這也都要經過建設。建設,景觀鋪排起來,這些建築物有名稱,有亭臺,這個景觀裡面有涼亭、有臺,還有造樓閣,人可以進去裡面休息,來觀境,觀這個周圍的境界。這就是心,我們要很用心,這樣的景觀是用心雕琢起來,這個相。所以,譬如「三十七助道品」;這個法,就是我們人人修行的過程。「次第層級」,我們「次第」,就是要從這樣走過來,從「八正道」,一直成就了「三十七助道品」,來幫助我們走這樣有次序的路,造這樣菩提的大道,這就是我們人人要去創造。引我們進來開道、修路,就是我們的心道、我們的心路,自己要鋪,將它鋪平坦。

所以,這次第層次,總是條理分明,一項一項為我們分析過來,佛法實在是很宏觀,很宏大,很可觀。不過,最重要的,我們就是要次序,如規如律好好修行,回過頭來也是很簡單。只要我們好好積諸善法,「所聚積」,很多的善法都將它聚積起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起心動念,應時、應境,我們施用正法,正確,我們的那一念心,沒有偏差,去付出,這說起來也是很簡單。所以,這個景觀都叫做「寶成」,無不都是寶,念念皆是寶。我們生命最貴,最寶貴、最富有,就是在我們的心,只要我們心中有道,念念皆是寶。我們好好自己鋪排,將我們的道開得正、鋪得平。所以,「其菩薩眾咸處其中」。

其菩薩眾
咸處其中:
諸大菩薩弘願起行
莫不皆修持
規戒道品
是故大眾咸處其中

很多菩薩都在這裡面,所以我們要很用心,時時要恭敬,人人無不都是菩薩。我們心靈是這樣,我們的身體實行在人群中,也是要這樣。就是教育我們,只要我們應用佛陀的法,佛的靈山會就在我們的心中,而我們的心與諸菩薩共處,我們的身,我們的環境周圍,無不都是菩薩。所以我們若能夠時時感恩,彼此共住,我們要時時尊重、愛的付出,這樣,感恩、尊重、愛,這就是我們日常生活,我們面對人群,這就是我們要好好用心,每一句都能夠用在生活中。所以「諸大菩薩弘願起行」。我們先立弘誓願,同時我們要身體力行。「莫不皆修持規戒道品」,每一位大菩薩,開始全都要受持的,就是這樣的規戒──「三十七助道品」為根基。這「觀身不淨」等等,「四正勤」等等,無不都是,我們日常要生活,要用到的。這種「三四」、「二五」、「七」、「八」,「三十七助道品」,要好好用心起行。

我們的弘願,目標是菩薩道,成佛,但是過程,「起行」就是要從持規戒。道場生活要有道場生活的規矩,我們要如何修行,我們時間要好好把握。多長久的時間,我們的道心與時間是一樣長;時間沒有窮盡,道心也沒有停止,把握時間,我們應該要記得。而在時間中,就要受持規戒,這個規則、戒律我們一定要受持,所以要好好用心。規戒在生活中,這樣的規矩、這樣的戒律我們應該要受持。所以,「是故大眾,咸處其中」。所有的大眾都在這當中,在這個時間、生活的規戒中,應該就是這樣,這樣才叫做菩薩。所以,「若有能如是觀者,當知是為深信解相」。

若有能如是觀者
當知是為
深信解相:
若有人能如是
深信解相
審慎諦觀
此是得見實報莊嚴
所以名為深信解相

我們是不是,大家有這樣的觀念呢?佛,我們深信解,我們要深心信解,我們自然就能夠入如來室,自然我們能夠與佛同處,在靈鷲山,與菩薩共處。時時我們的心靈道場,無不都是莊嚴,戒、規律等等,這全都要有。所以,大家若有這樣的觀念、思想,這種「深信解相」,這個相,剛才說「寶樹行列,諸臺樓觀」等等,心靈的環境,我們自己有建設起來,這樣,這就是叫做「深信解相」。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深信解相」?有真正的深心信解。我們的內心,是不是有這樣平正的道場?我們的心有經歷,每天都在那個艱險中,凹凸不平,都很艱難在過嗎?是好過或不好過?有艱難嗎?我們的心有危險嗎?這麼平正的地方,就是我們的心自己沒有照顧好,常常在懸崖上,一不小心就跌下去了,這都是心。所以自己要很用心,心平正,生活就平正了,這我們能檢視我們自己的心,檢查自己的心,回心,自己想想看。

所以,「若有人能如是,深心解相,審慎諦觀。」自己要省視自己的心,要「審慎諦觀」。自己再巡一下,自己巡自己的心,謹慎,我們的心是不是有懈怠?我們的心是不是有偏差?自己要好好自我用心,這個「深信解相」。就是「審」,自己要再巡視自己的心,要很謹慎,這個道理到底我們有沒有脫軌?我們「諦觀」,「諦」就是道理,我們自己有脫軌、有離開這樣的景觀嗎?自己要好好檢視看看。「此是得見實報莊嚴」。我們若能夠真正「深信解相」,自然這就是得見實相莊嚴;實相莊嚴就是我們回歸,我們自己真如心地來。「實報」就是實報土,我們的真如本性,所以很莊嚴。所以這樣名叫做「深信解相」。

若有:
深心信解
悟入佛知見
如入如來室
得見如來
常在靈鷲山說法
忍土本來平坦
唯開示悟入
佛知見者
則能見此境界
一切眾生
無明深厚
諂曲濁心
故不能見

這個「若有」,若有,那就是「深心信解」,我們有嗎?自己問看看,我們有沒有深心信解?若有,我們就「悟入佛知見」。我們若有深心信解,自然我們就悟入佛的知見。佛陀為我們開示,我們到底有沒有覺悟嗎?有覺悟,入佛知見來了,就是像人「入如來室」。「入如來室」就有辦法「著如來衣」,我們到底是真的,「著如來衣」嗎?我們是不是有「入如來室」呢?自己要很用心,來「審慎諦觀」自己的心,有沒有?所以,「得見如來,常在靈鷲山說法」。我們若有,自然我們的心境與佛同在。

這樣就是與如來,同在靈鷲山說法,我們也在那裡聽。所以,「忍土本來平坦」,忍土就是娑婆世界。我們非常艱險的心地,娑婆世界堪忍,我們也已經忍而無忍,已經哪有什麼堪忍呢?很坦然,沒有辛苦,就沒有堪忍,人人就是每天法喜充滿,因為心地坦然,很平坦,沒有坎坷、艱險的地方。所以我們心很穩定,因為我們心在正法,大家要很用心去體會。所以唯有,「開示悟入佛知見者」。佛陀不斷在開示,我們眾生應該要深心體會、悟入;佛陀的開示,眾生一定要悟入。這就是佛與菩薩相處一起,就是因為佛有在說法,眾生有在接受,菩薩實行佛的教法在行。所以,佛的開示,我們會悟入佛的知見,這就是能夠看到這個境界;我們若能夠體佛的道理,這個境界明顯現前。

所以,「一切眾生,無明深厚,諂曲濁心,故不能見。」什麼樣的人不能見到呢?無法這個心境悟入呢?那就是因為我們的無明,很深、很厚。這種無明深厚的人,那就是諂曲,不是直。大菩提道直,但是,他就是欠缺了這菩提正道,因為這樣心就諂曲、濁氣很重,他自己的心在那裡彎彎轉轉,那個濁氣就很重,「故不能見」。這樣的人也看不到,這種坦然、琉璃的世界,看不到,這麼美的風光心境,看不到。

此靈鷲山者
乃釋迦如來
報身之淨土
〈壽量品〉:
眾生見劫盡
大火所燒時
我此土安穩
天人常充滿

「此靈鷲山者,」。我們在說的靈鷲山,就是「釋迦如來報身淨土」。這是佛陀來人間,從出生、修行、覺悟、說法,暢演本懷,這個時刻就是佛陀最最坦然、歡喜的一片心地淨土,就是在靈鷲山。說到暢演本懷是佛最歡喜,說他所要說的。所以,在〈壽量品〉中那段,就有說出了一段經文,就是這樣說:「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穩,天人常充滿。」他就會有這段經文這樣說。意思就是說,「唯深心信解,即得見此靈山一會」。這「靈山一會」是永恆的,長長久久都在那個地方。

唯深心信解
即得見此靈山一會
會實相身
真如法性安穩常住

「會實相身」。「實相身」就是真如法性,我們已經人人相信了,人人都有真如本性,是我們自己無法去會理歸真。我們若能夠真真正正入佛知見,這就是「會理歸真」,就是「會實相身」──真如法性,這個時候,那就是安穩了,「安穩常住」。這是在〈壽量品〉的一段經文,歸根究柢,也就是我們要好好深信,要深心信解,自然我們的心「菩提大道直」,我們時時心就是法喜充滿。

各位,學佛,真的要保持著這分,「修正法誓願行」,要「發深信心行因」。起心動念無不是從那念因的種子發出,長久的時間,回歸回來沒有離開那顆「因」的種子,這叫做發心如初,成佛就有餘。我們生活的規戒、規律,這叫做修行。你發心要修行,你若沒有身體力行,把握時間,「是日已過,命亦隨減」,請大家時刻都要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4月7日~
回頂端 向下
 
20240122《靜思妙蓮華》深信正法 猶處靈山 (第1594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