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5《靜思妙蓮華》能持是經 兼行六度 (第1604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一切諸佛之道法,一切種智大覺者,一切眾生之因種;一切道種菩薩行,能以聲聞一切智,知佛一切諸種智。
⊙「況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其德最勝,無量無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量無邊;是人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量無邊:虛空廣大,不可度量;無始有終,莫知邊際。
⊙如來法身融通三際,包括大千,一性圓明,諸塵不染故名「虛空法身」。法身無為,慧命無量。
⊙十方虛空,有三不思議:一、過去無始不思議;二、現在廣大不思議;三、未來究竟不思議。
⊙是人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與虛空等。能修六度,則不惟安住於教義,而已見之於躬行,故功德益為無量無邊。前者非不應兼行六度,今但於此顯兼行者之功德愈多耳。
⊙疾至一切種智:修理觀故,成一切智。修事行故,名道種智,理事圓融,故疾至一切種智。
【證嚴上人開示】
一切諸佛之道法,一切種智大覺者,一切眾生之因種;一切道種菩薩行,能以聲聞一切智,知佛一切諸種智。
一切諸佛之道法
一切種智大覺者
一切眾生之因種
一切道種菩薩行
能以聲聞一切智
知佛一切諸種智
聽清楚,用心聽!「一切諸佛之道法」,就是釋迦佛他覺悟之後,所有涵蓋的法。所有涵蓋的法,是什麼法呢?是「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完全含入在佛一切道法之中。這些法,是釋迦佛與天體合一的覺悟,所以他是大覺者;所體悟的一切種智,也就是諸佛的道法。所以用心聽清楚進去。
「一切眾生之因種」。意思就是,佛所了解的一切道法,那就是了解,「一切眾生之因種」。什麼眾生是什麼樣的因、緣,佛瞭如指掌。為什麼會來做人?人類有百百種,無法去計算人類。人類才一種而已,為何說那麼多種呢?就是形是一類,人物,卻是人類的心態無數計種,無法去計量,也就是這段經文所展示出來。
前面一直說「無量數計」,很多很多恆河沙來比較,還是難數計。我們人人的心態也是這樣。人的心態,你有什麼心態,你就是什麼種類。這個種類不同,雖然人的形體叫做人,卻是人的心靈的因之種類,實在是很多很多,無法去計量數。
不是只有心態種類,還有名相的眾生種類也很多。名相的眾生種類,那就是其他的動物,小生命、大動物這不同的形類,有同樣的生命,生存在天地宇宙之間,哪怕是很微弱的昆蟲類,這全都是眾生類之一,很多很多。每一種的眾生那個因緣種子,如何成為這樣的種類?這樣種類的眾生,為大地適應什麼東西?為人類有什麼樣的危害?有什麼樣的幫助?順逆的緣都各有。不只是眾生動物這些因種清楚,連天地之間,樹木種類、草木種類,都是能夠這樣去體會了解。何種的樹木,它有什麼性?分析它對人有什麼作用?我們人此時,現代科技發達了,發現這些植物全都能夠去分析,它是何種類,能夠提煉什麼藥?何種有毒,何種能夠治病?什麼毒性能夠治?什麼藥?合什麼藥,治什麼病?分析到最後實在是很多很多。
所以天地萬物,物物有用,是利或是害?這天地間事相、理相,沒有一項不是大覺者的道法,完全都是大覺者所了解的道理,所了解的法。這位大覺者的一切種智,能夠涵蓋這麼多,所以是「一切種智大覺者」。我們若知道,讀到「一切種智」,那就是佛智,佛所擁有的,這叫做一切種智。那就是大覺者,就是佛所擁有的,他的道路很開闊,包含一切天地萬物,植物、動物,還有微生物等等,眾生包含在一起,所以這是大覺者。
若「一切眾生之因種」,佛無不都是很微細徹底,這我們就是想要學的。為什麼我們要學佛呢?學佛,不只是僅僅要了解人間事相,更重要的,也要了解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到底是多少的迷,還未開呢?這個迷茫不知不覺,這些的事情還有多少呢?我們剛剛聽到「一切種智」,天地萬物有相生相剋,連大小生物,都有對大地、人類的益處、不利益之處。像牛、馬、羊。牛、馬,尤其是很久以前的時代,對人,人類,付出多少的勞力呢?做牛做馬拖,多辛苦。但是人類將這些牛、馬,牠們拖,替我們去勞力,到頭來,牠們的下場是什麼?所以說動物險惡,人類比動物更加險惡。牛、馬付出,是與人這麼的親近,最後的下場是什麼?想就知道了,何況其牠的動物呢!人餵牠、養牠,目的是什麼?就是要被殺,食用,就是要吃。
人類對眾生其他的生物,是如何的看待?其他的生物,各有牠的世界,人有人這樣的世界,眾生物有眾生物,牠們對所有其他世界的看法。所以在這個大世間的裡面,就是彼此有相生相剋,人被蚊子叮到,現在感染病很多。不用什麼,蚊子叮咬到就好,就開始登革熱,什麼感染病就很多。這微生物對人類,而人類對動物,這種相生相剋,說不完的道理。這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更是明顯,更要知道。
尤其是在植物不斷供應給人類,很好的生態,大樹木,過去人口不是那麼多,大樹木在地球上,在這個地方供應很充足的氧氣,吸收很多的水分,含蓄在地球裡。時間這樣在過,人口這樣一直在漲,漲升起來。所以人類的需要,地球水、水、土地,人類一直一直,就是去向這樣挑戰,樹木要砍,草木要除,土地要占,水分要享受、要浪費。所以現在已經人口很多,人類已經發現危機,這個時代已經大地被破壞了,水土破壞了,現在水已經亮起了紅燈。
不要說到很遠的國家,就是說臺灣,也是一樣水資源欠缺了,聲聲都在告急,哪一個地方可能水庫快要乾了,電也要限,水也要限了,這才是開始亮燈而已。各位,這是整個大地的生態,因為人,人類的心態真的是很多。過去的人生活安分守己,生活可以過,開一個雜貨店就很歡喜,生活很能夠過了。現在不是了,什麼科技、什麼大公司、什麼大建設一直連鎖去,這真的是人現在愈擴愈大。所以人的心是沒辦法去分種類,很大、很大,而且種類實在是沒辦法,去分析很多。
總而言之,「一切眾生之因種」,這都包含在一切種智,大覺者所清楚、所明白。這就是我們希望,也能夠徹底了解,你清楚了,自然你就不會去犯,你就能夠來護,呵護天下的眾生,你就是覺悟,這就是我們要追求。我們現在人人都還是「我」,我在眾生類裡面還是迷,很多,我還是不覺,還不懂。所以我還是不覺,我煩惱、我無明,我還要爭、我還要取,這總是醒不過來的眾生。所以我們的因種實在是很多,我們現在是包括在這類之中。我們人人還是,「一切眾生之因種」,我們也是因種類之一。我們現在才開始要發心,而我們到底,我們發心這個種類,是不是很殷切呢?有長久嗎?或者是雜類,我們的心念,這粒因、這粒種子,到底是很堅強,或者是柔弱的種子呢?就要看我們自己好好顧好;假若顧得好,我們還有希望。
一切道種智,我們能夠這樣到一切道種智,那就是菩薩所行已經時間很久,從佛開始教化、接觸,聽了之後,了解道理,發大心、身體力行,一路走過來的道。佛陀開出來的方向,他們照著這個方向在走,所以行「六度萬行」。這在這個「六度萬行」中,在進行中,聞佛的法,如法修行,如法傳法,廣度眾生。這菩薩他就是還在繼續修,一切道種智,所以一切道種智,就是菩薩在進行中。我們有菩薩的芳蹤,能夠去追隨菩薩的芳蹤,我們能夠得以發心,我們這種類的眾生,有可選擇菩薩的芳蹤。我們跟菩薩走,自然就能夠到佛的境界。
而要跟菩薩走,你就要聞法,所以,「能以聲聞一切智,知佛一切諸種智」。這叫做「聲聞」,聲聞也是要發心,但是開頭他要聽法,將法聽來,雖然根機參差不整齊。開頭佛陀先隨機逗教,隨這個根機投教,讓他隨他的根機來接受,就是像我們這樣,我們現在就是這樣,在這裡坐的人,各人也有各不同的根機,雖然同樣在這個地方,聽同樣法,感受不同。有的人願意發心很強烈,也是很快就能夠要身體力行;有的人認為,我還得要時間;有的人覺得:有啊,我也是要修行,但是,我要先顧好自己。是啊,這三項都沒有錯。聲聞,你獨善其身,小根器,佛陀沒有捨棄我們,也是耐心教我們:人人本具佛性,沒關係,你用心了解、體會,將自己的心修好。有的煩惱先去除,去除煩惱,然後你再斷無明。
小根機的人先掃除煩惱,然後再來斷無明。煩惱是對外面的事,「這項來讓我煩,那項來讓我知道,煩啊」,這叫做「煩惱」。若是無明,「沒有的,我要去找,我本來就滿足了, 但是我要再做更大、更大」,這叫做無明。貪,貪更多、更多。這種已經都足夠了,相安無事很好,但是,「我還是不夠,我還能夠再擴更大些」。這種爭來身外物,還一直爭,名更大更大,這都叫做無明。怕別人比我們更好,就要排除比我更好的人,不可親近過來。類似這種的人,叫做無明。
這個煩惱、無明,現在聽法了解,「我應該要去除,兩項都要去除」,但是那個習氣還沒辦法除。這種習氣,「我向來就是這樣,要叫我全都改掉,好像對我,等等,就是人、我那個相還在,人、我相,這種一層一層煩惱、無明、惑,這就是一層一層。我們現在此時,我們雖然還未到達法身菩薩,我們現在能夠成為發心,還不是法身;法身就是已經來來回回了,有願、有力,再來的菩薩。我們現在是有願還未有力;就是我發心,現在的人間菩薩,我隨力,隨力量來做,這種的菩薩。凡事還是由不得自己,我們還有,還有煩惱帶著,我們還有無明仍未開,我們還有不知覺的惑埋藏著。所以我們現在,這是有幸,有幸在菩薩群中,在佛法中,我們真的要學習,所以要聽。
佛雖然不在人間,法留在人間,有人能了解、用聲音,我們也要聽進去,道理是同樣,佛世的理想、佛世的教育傳於現在,所以我們應該聽進去。聽進去,吸收世間一切的常識,了解一切智慧原來是如何來。所以,「知佛一切諸種智」。我們雖然還未得,至少我們能知道,因為我們還未行,所以就還未得;我們還未起行動,還未身體力行,所以還未得。但是我們以聲而聞,能知,知一切道法,知大覺者他所明瞭的境界,知道一切眾生的因種,因緣各不相同;我們知道菩薩身體力行,他就是向著佛開闊的道路在走,有路走,能夠直通佛的境界。這條心道是開闊的,我們現在知道了,透過聲音,我們了解。所以,知佛一切種智,知道佛的法是這樣,我們現在才開始知道,這叫做聲聞。
所以,「一切智」就是聲聞的智,知道世間的事情,從佛那個地方聽來,佛法中所說的,種種的名詞、名相,「我知道了,聲音聽來了、文字看來了,這些一切的名相,我知道了」,我們現在就是這樣。所以請大家要很用心,這些事情不可疏忽了。這一切眾道法,佛陀的大覺,一直到聲聞,我們現在就是以聲來聽,聽入我們的耳根,我們也就要去知道,知道這些法。所以,真正體悟的是大覺者,身體力行在道上的是菩薩,我們現在學習的,才是只有「知道」。所以,一切智是開始用聲音,依聲音而了解,這叫做「一切智」;身體力行在這條道路上,叫做「道種智」;而覺悟了,這叫做「一切種智」。所以這「三智」,這與我們的修行,日常生活是很密切,所以請大家要多用心!
上面的經文,那就是說:「況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其德最勝,無量無邊。」
況復有人能持是經
兼行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一心 智慧
其德最勝
無量無邊
《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因為前面佛陀說,「如來將入滅」,大家要把這個經要傳,用什麼方法傳?佛陀在世的時候,讀、誦、抄寫等等、等等。要如何用什麼方法傳下去?用你的身體力行如法修行,讀經、誦經,要知道經之中的道理,這是佛滅度後。因為佛在世之時,佛叫人傳。佛若要不在,除了要講經傳法,那就是意思要譯,把佛陀的法傳,而要傳法就是要誦,要背誦、要讀;若要讀,你就要先抄起來才有得讀,所以才會提倡,提倡要有人誦,口口傳誦,傳誦就要有人寫下來,佛世的時代比較沒有用這樣,但是慢慢就會有了。所以慢慢來,果然,聽,這個傳誦文字會漏掉,就是口誦也是同樣會漏掉。
有的人開始就有用刻、用寫的,就慢慢這樣一直發展下來。所以抄經是在佛陀的時代,為了要傳經用種種的方法,原始的時代要如何傳,所以才有辦法,將這個經法留下來。這樣要讀、要誦、要抄、要寫,這就是我們需要,我們現在才有這樣,會這麼的盛況,所以需要「能持是經」,不論是讀、不論是誦、不論是寫等等,這全都是。所以,傳、說、講法,這樣一直傳。
所以,「兼行布施」。不是只有認真一直傳法而已,就要將經典中的法,開始要去身體力行,要平行,就是「兼行布施」,就是先去付出。不是僅僅讀誦,你開始有了經、有了法,就開始要兼行,要去付出。所以從付出開始,你要付出給別人,要從你自己,要受持;受持才能夠專心去弘法,才能夠專心去付出;所以要守戒,你若沒有守戒,將來人人的心守不住,眾生因種很多,心守不住,貪念一出,就沒完沒了時。為了在追物欲,所以那個心念複雜,煩惱無明就跟著生起來,所以佛陀的時代注重戒,所以人人要守戒。守戒就分好幾種的戒了,在家有在家要守的戒,五戒,這很簡單,但是若守得住,社會人類就改善。可惜,也很困難,你要教人的人,弘法的人──比丘,你也得要守戒。守多少戒?幾百條戒──二百五十、三百多條戒、五百戒,怎麼會那麼多?你不犯無戒,有犯就要戒。可見佛陀在世之時,多少人在犯戒,多一個犯戒,就再多一條戒律出來。是不是佛在世,就已經這麼多戒呢?是愈來、愈來,後面愈來的戒、律的師,他們就愈訂愈多。
總而言之,用法來戒止人的犯錯。其實最好的戒止,是人人將自己的心守得好,所以持戒。而你若沒有持戒就會犯,犯的人很多,而你要修行的人要如何?「唉呀,要忍辱;要忍,要讓他,要不然沒完沒了」。「不要與人計較,專心精進就好了」,所以就要專心精進。這一心在道上,不要計較,要精進、忍下來,你自己守好你的規矩,做你的本分事付出,這就是我們這樣做,這就是修行者。佛陀的時代,現在的時代,應該就是一樣,我們專心於道。
「智慧」,自然我們的智慧,那就開始隨著時日,知識,「轉識為智」,就一切種智,我們成就了,但是要經過「道種智」。才有辦法到達「一切種智」。要從「一切智」開始,才「道種智」,就「一切種智」,就是到佛的境界。這就是智慧了。若能夠這樣,「其德最勝,無量無邊」,不論是一切智或者是道種智,這都已經在法之中。守護法,有規律。這雖然在經文看起來沒什麼,其中的意是很深,大家要耐心、用心。
接下來這段經文再說:「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量無邊;是人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
譬如虛空
東西南北
四維上下
無量無邊
是人功德
亦復如是無量無邊
疾至一切種智
《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現在你想要知道一切種智,前面已經大概這樣說過了,再用心聽。
譬如虛空
東西南北
四維上下
無量無邊:
虛空廣大
不可度量
無始有終
莫知邊際
「虛空廣大」,不可量,「不可度量」。虛空很大,沒辦法去量,所以不可度量。「無有終始」,到底什麼時候有虛空,沒辦法知道,莫知其邊際。其實,虛空是表示什麼呢?「如來法身融通三際,包括大千,一性圓明,諸塵不染,故名虛空法身,法身無為,慧命無量」。
如來法身
融通三際
包括大千
一性圓明
諸塵不染
故名「虛空法身」
法身無為
慧命無量
這個虛空就是譬喻。若要說「一切種智」是什麼?是如來法身。法,如來法身是「融通三際」──過去、現在、未來。因為虛空沒有邊際,過去的過去什麼時候,時間在什麼時候開始,真的是遼闊無邊際,沒有時間可說。所以,「包括大千,一性圓明」,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所有的一切都含括在內。「諸塵不染,故名虛空法身」,虛空是什麼樣的東西,都污染不到。雖然我們現在說空污;是空氣污染,不是虛空污染,空氣污染,也是在一個階層而已,人感受得到,超過這個階層,虛空還是清淨。所以,「法身無為,慧命無量」。虛空之中,那就是如來的法性。所以,「十方虛空,有三不思議」。
十方虛空
有三不思議:
一、過去無始不思議
二、現在廣大不思議
三、未來究竟不思議
「一、過去無始不思議」,這個虛空要說過去是多久?無始!不是有辦法去計量出來,「無始不思議」。
「二、現在廣大不思議」,現在的人科學這麼發達,去測量虛空到底多大?不思議,沒辦法。
「三、未來究竟不思議」,未來到底是什麼?現在科學家能說地球多大,無法說虛空多大。虛空還有很多的星河,還有很多……。總而言之,無法去推測。所以,「三、未來究竟不思議」,到底未來的究竟要說它多大,也沒辦法。
所以佛的法身就是這樣。而佛的法身是這樣,我們在修行,「是人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
是人功德
亦復如是
無量無邊:
與虛空等
能修六度
則不惟安住於教義
而已見之於躬行
故功德
益為無量無邊
前者
非不應兼行六度
今但於此
顯兼行者之功德
愈多耳
我們也是將來會成佛,我們現在對這樣佛陀告訴我們,所有的法,我們好好守護、好好弘揚。將這個佛,如來的慧命法身,我們將慧命法身,透徹虛空這麼廣大的法,能夠這樣好好去守護著。所以,「與虛空等」。這個虛空,平等,所以「與虛空等」,就是與虛空一樣。要說這樣在守持經、護持經,守持著這樣的法,他的功德多大?與虛空一樣。與佛的如來本性,佛的法身同樣。因為你守護佛的法身,就等同佛的法身。
所以,「能修六度,則不惟安住教義,而已見之於躬行」。就是我們若能夠行六度,則不只是僅僅說,只有安住在教義,只有我會讀經、我會抄經、我寫經,若只有這樣還不夠。因為你沒有將它弘揚出去,這樣不夠。芸芸眾生苦難,經就是法;法就是要為苦難人,如何去解除苦難的方法,所以僅僅這樣而已是不夠,所以也得要躬行,躬行就是身體力行。你知道這些法,不是只傳給人,你要再身體力行。「故功德益為無量無邊」。你自己做,你再傳,不是你一個人做,人人,大家一起做。一個人就可以做很多,無量的人更無邊際可以做更多,這就是要傳的功德,所以「故功德益為無量無邊」,與虛空一樣無所計量。這個觀念若對,大家推動無所計量。
所以「前者」,前面說過,「非不應兼行六度」。人人都能做菩薩,因為這「六度萬行」,大家都能夠做。這功德更大,所以能夠這樣,那就是「疾至一切種智」,若這樣要到達成佛,那就是很快。因為他「修理觀故,成一切智」。「修理觀」就是先知道道理,這叫做一切智,一切智就是聲聞智,大家要記得。一切智,聽到聲音,了解世間的事情,要如何法,那個正法、邪法懂得去分別,邪、正,知道,這叫做一切智。「修事行故,名道種智」。而不是只有在經典中,懂得去分別,就是人情世事,你也得要去清楚,這就是菩薩。菩薩除了一切智以外,他身體力行,行在這條道路之上,道理清楚,人事更清楚。世間一切的世事都很清楚,而能夠走入人群去廣度眾生,這叫做菩薩,叫做道種智。
「理事圓融,故疾至一切種智」。道理也都很清楚,走入人群也不受影響,能夠度盡一切眾生,這就是到達成佛的境界。一切道理清楚,一切理清楚,一切道走得通,能夠到達佛的境界,這就是我們要走的路。
疾至一切種智:
修理觀故
成一切智
修事行故
名道種智
理事圓融
故疾至一切種智
所以說起來,修學佛法,這些理,我們都要清楚,這樣我們才有辦法,讀這部經真實的重要。這部經才是真正入人間,鋪一條的道路。所以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4月18日~
【附註】
[一切種智]謂能以一種智,知一切道,知一切種,是名一切種智,即佛之智也。(一切道者,一切諸佛之道法也;一切種者,一切眾生之因種也。)(明‧《三藏法數》)
[道種智]為三智之一。即遍知世間、出世間一切道門差別之智慧,此種智慧乃屬菩薩之「不共智」。又稱一切道種智、道種慧、道智、道相智。據大智度論卷二十七之說,於六波羅蜜中,能行分別思惟之智,稱為道種智,又指廣學一切道法以濟度眾生之菩薩智。(後略)(《佛光大辭典》)
[一切智]謂於一切內法、內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聲聞、緣覺之智也。(內法、內名者,謂理內所詮法相,及能詮名字,蓋佛教依理而說,故名理內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詮法相,及能詮名字,蓋外道等違理橫計,故名理外也。)(明‧《三藏法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