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40208《靜思妙蓮華》行者利他 為趣道場 (第1607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0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208《靜思妙蓮華》行者利他 為趣道場 (第1607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Empty
發表主題: 20240208《靜思妙蓮華》行者利他 為趣道場 (第1607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20240208《靜思妙蓮華》行者利他 為趣道場 (第1607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Empty周四 2月 08, 2024 9:41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0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208《靜思妙蓮華》行者利他 為趣道場 (第1607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40208《靜思妙蓮華》行者利他 為趣道場 (第1607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20240208《靜思妙蓮華》行者利他 為趣道場 (第1607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Empty周四 2月 08, 2024 11:40 am

20240208《靜思妙蓮華》行者利他 為趣道場 (第1607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佛成聖道之處,菩提心是道場,學道處為道場,調直正念道處,思惟入正行處,靜澄心念境處,寂然心境道場。
⊙「復能清淨持戒,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瞋,志念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精進勇猛攝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問難。」《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如是弘經修福菩薩行者,已趣向道場,去佛不遠得近菩提。
⊙此明行者兼行六度利他、為趣道場。起塔、造坊等為財施,讚三乘、說法華經為法施,合持戒、忍辱、禪定、精進、智慧為六度,多為利他而起,故為直趣菩提之場。
⊙坐道樹下:一切時中,心常在道,不曾動移,名之為坐。菩薩所發大菩提心,名為道樹。
⊙如來於樹下成等正覺,是悟此妙法。今此行道人持誦此經,已趣向成道之場,已近無上菩提,已坐道樹之下。
⊙地水火風為四大,色香味觸為四微,人身是由四大假合而有。四大又由四微所成,所以總稱為八法。

【證嚴上人開示】
佛成聖道之處,菩提心是道場,學道處為道場,調直正念道處,思惟入正行處,靜澄心念境處,寂然心境道場。

佛成聖道之處
菩提心是道場
學道處為道場
調直正念道處
思惟入正行處
靜澄心念境處
寂然心境道場

用心體會。何處是「道場」?我們一直要找心,心所皈依處在哪裡?佛陀成道那個地方,就開始他的皈依處,是哪裡呢?是他成道的地方,菩提心,菩提心就是道場,菩提心又是在哪裡?在我們自己的心。人人本具佛性,說來說去就是在我們自己。是啊!世間的問題再如何說,還是回歸在我們自己。因為有我們自己,到底這個「我們自己」,幾個字組合起來,「我們」這到底是什麼?只是一個字「咱」。

這個「咱」,念比較多遍的「咱」,念到最後這個「咱」字的意思,那就是「懶」!而「懶」是什麼?「懶」是懈怠的「我們」,人人就是懈怠,「唉呀!你怎麼這麼懶」。「是啊,我若比較精進一點,我就會把握時間,分秒不空過。而我若想分秒不空過,有可能嗎?」光是一項「秒」要留得住,你們留不住,我抓不住。就是這樣過,這樣過了!用心的人,雖然時間是這樣過,卻是時間就成就一切。因為它是這樣過,我們就是這樣的用心,這樣知覺;就是它這樣過了,我們了解。開頭我們不知,因為秒過了,我們增加一個常識;因為時間不斷不斷秒過去,所以我們的常識,不斷不斷累積成為智慧。善用時間,它雖然一直流過去,就像水;水,我們要用它,水也同樣一直流過去。但是我們有心,用水洗東西,我們的東西清淨了;水雖然也流過了,但是東西清淨了。時間雖然也過去,但是利用時間,法存在我們的心,增長我們的慧命,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

「成佛聖道之處」,我們要自己問:成佛,哪一個地方,是佛他能夠成佛的地方?哪一個地方,讓我們能夠覺悟的地方?找啊,佛陀成佛的地方,那棵樹下,那個原點。佛陀在刹那間,與天地合而為一那個刹那間,那個覺悟是天體合一的覺悟,是永恆的。這個永恆的覺悟,他能夠談天說地,鋪天蓋地所有有形的物質,無不都是曉了分別,可以說法,這是佛對天地萬物合為一體,那種的「覺」。所以,這種的「覺」是從哪裡來?「菩提心是道場」,就是人人的本具覺性。「菩提」叫做「覺」,本覺,人人本具,那個心念。這,在他的心念與天地合一,所以覺性啟悟了,這就是佛的道場,他的心靈道場。這個道場到處說法,領導弟子。這些道場這麼多,與天地萬物合為一體,心又是在哪裡?凡夫不覺,佛陀要告訴我們的。所以「有相無相,無不相」,天底下這麼的多,這些相。而找相,相不可得,這就是「覺」。我們若全都能夠了解這些道理,要再去哪裡找?成就,了無一物,有什麼呢?真的要找什麼東西,還是身內、身外無一物。

但是,就是世間人,就是只有在那裡執著,迷在「我們」,迷在「你」,迷在「我」,很多,所以煩惱無明多!菩提心的道場,位置一直騰不出來;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菩提心,那個位置還沒有出來。所以我們學道處就是道場,念茲在茲。你在哪裡學道?道又是什麼?那個地方就是我們的道場。調直心,調直正念。我們過去也一段時間說,調直心會調直道,菩提大直道。我們的心也得要將它調好,因為我們的心很彎曲,心不直,所以那個很深的道理,我們沒有辦法去一針一線,這樣穿過去,串聯起來。這就是我們還不夠用心。

就像「菩提禪心」(節目),我期待大愛電視臺,將我們的人文也得要做得真,將「菩提禪心」去考據, 能夠就像在寫一位成道者、學道者、傳道者,真正他的過程、經歷。我們若有時間看它,那就是他的故事。說故事,就是過去的歷史。很用心聽話了,當下啟悟,「哦,是這樣,你這句,我對這句」,這叫做「啟禪機」,禪機啟了。一直到夜深人靜,「我到底在這個地方這麼多年,我到底得到什麼呢?」好像心無住處,「什麼叫做開悟?什麼叫做坐禪會覺悟?什麼叫做應機、逗機,就能夠受教?」

其實要覺悟不是那麼簡單,受教是接受來了,對機用在生活中,觸事會理。自己一直去經驗,「道理是這樣,我接觸了這個事情,我體會到那個道理了」。佛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生命活多長,我們接受到佛法,我們能夠日日聽,日日受用,日日改變我們自己的習氣。改變習氣,法譬如水,水在那個地方不斷在流,我們每天在用的東西,每天要清洗;每天在用的心,每天要去除煩惱。有什麼雜念嗎?雜念,有!今天有這樣少分煩惱,趕緊法如水,洗乾淨,不用夜深人靜在那裡在煩惱。同樣的道理。

有吸收下來的,我們要好好用心,存入我們的智庫,壽量的智庫,就是「壽量寶藏」,藏在我們的八識田中,帶到來世、來生,這個因緣,還是又因緣成熟再續緣。意思就是說遇到的每一天,遇到的煩惱無明快放下,就是壞的緣,我們快消除;好的緣,我們要好好用著。人與人之間都不離開人與事,人、事、物之間,好、壞,我們要過過濾,壞的放掉、除掉;好的,我們成為智慧。用這樣來累積,成為我們的記憶。所以調直心,完全就是法存在內心,這叫做「調直正念」,這就是道處,這就是我們要走的路。心是我們的道場,學道要入心,也是我們的道場,我們人生的方向,每天在過的,調直正念走在這條路上,這是我們行道處。我們時時要思考,這就是我們在坐禪,我們挑柴運水、開口動舌、吃飯喝茶,無不都是禪。這個「禪」,那就是思惟,靜思惟,入正行處。說話的時候,心在口中,做事情的時候,心在手上,走路的時候,心在腳下,看東西,心在眼睛,無處不都是用心處。這就是我們要靜思惟入正行處。

我們的心要常常保持著,靜澄的心念,心都常常要很澄清,這個境界就是我們的,「心念境處」。都是寂然,心境就是我們的道場。把握時間過,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對人、對事,記憶。就像記憶,每天這麼忙要記何時的事情?我們過去的幾年的幾年前,做過什麼事情嗎?心念一轉,想到,是哦!2001年元月初,總是薩爾瓦多,發生一件很大的事情,那就是地震,地震規模是七點四。很強大的地震,使得薩爾瓦多這樣,整個災情很大。慈濟人很快速到薩爾瓦多,去緊急救災,除了急難救災之外,這些無家可歸的人要怎麼辦?開始就為他們來想辦法。政府撥土地,慈濟為他們蓋房子,這樣展開了。就是隔年的元月,就是2002年,大愛第一村在薩爾瓦多啟用了,又提供第二塊的土地,同時規畫,2003年就是第二村又完成。總共兩個村合起來千多戶,這一千幾百戶,全部。

從這樣開始,薩爾瓦多那個地方就有種子,像薩爾瓦多曾經有過,風災、水災連續,我們美國的慈濟人,去到那個地方承擔,在那個地方帶動。哪裡有風災,那個村裡的人,大家互動起來,他們互動起來,他們開始就會供應熱食,趕快大家,人托人的福,就這樣聚集了資糧,開始就會供應熱食。這是在那麼遙遠的地方,在那個地方,除了村民與村民之間互相照顧,同時我們繼續也為他們蓋學校。這都是美國慈濟人很關心,一而再與我們這樣一直合作,一直去幫助他們。

慮瑢從美國回來在會報,提起了薩爾瓦多。去看這些慈濟村。我們過去為他們蓋的學校,到現在,孩子帶得很好。雖然那些人貧窮,窮沒有窮孩子的教育,所以那孩子的教育的形象也很美,是很整齊哦!小小的小學生,他們穿得很端莊,深藍色的褲,白色的襯衫,戴著領帶,小小的!一二三四年級,很整齊。那種的教育,看了是很歡喜,小、中學,真的是很整齊,老師很用心教。而且,在那個地方,雖然我們很少與他們互動,卻是他們接受的那個恩,很感恩心,整個村是乾乾淨淨,這就是用感恩的心來愛這個村。但是,有的經濟好的,家庭還保護得很好;經濟不好的,當初我們為他們蓋的,是磚塊屋,蓋鋅板,十多年了,一二十年了。鋅板,有辦法的人,鋅板全都換了,有少數的人,房子已經老了,無法恢復。慮瑢他們與陳居士他們去看,這間房子漏雨了,雖然周圍很乾淨,但是這樣漏雨要怎麼辦?就是沒有力量又再復修過。

慮瑢就告訴他們:「你們是不是村幫村的人?」從其他國際間,他們互相幫助,一把米、一把米,都可以幫助更貧窮的人有飯吃,「而這屋頂,大家互助,稍微累積一下。」哦,知道了。那位陳居士開始,他就呼籲村裡的人,還有一點點力量的人,每個月三塊(美元);將錢累積起來,一百多人這樣合起來,終於那十幾戶,屋頂漏了,現在已經都將它翻修了。志工也是動員志工,這樣上去屋頂去為他們蓋,買材料,用志工,去幫助那種孤寡無依、很貧困的人。

這就是用調直心。就是學來,接受到是感恩心,這個感恩心,將這個村將它顧得很好,這表示感恩,愛這個村,這也是「調直」。一二十年後,有的孤寡無依,屋頂已經漏了,現在只是點他們一下,人人三塊(美元),可以為這十幾戶,這樣給他們孤寡無依的人,安穩樂處。這「苦既拔已,復為說法」,眾生是苦,我們給眾生的安穩樂處,借力使力。道理是這樣,只要我們「學道處為道場」。如何學,今天學什麼,我就會心得,我懂得用什麼方法來幫助人。點他一下,「我受到了,我就這樣啟動一下」。啟動起來了,大家的力合起來就這樣做,這難道不就是人借人的力。這個原動力就是從心得,聽到了,這是法落實生活,有這個事情,有這樣的人,觸事會理。這都是很簡單的事情。不過,這樣說起來,不也是一條「道」?

所以,「思惟入正行處」。想,路要這樣走過來,只要我們的心就是一片清淨,自然我們思考、思惟,就是力量,這「寂然心境道場」,不是叫你的心都空掉,而你就去,光是坐禪,光是去問法就好了,僅僅知道這句對那句,這樣就好了。不是,你話若說很多,做不到也是空;聽很多,不懂道理也是空。各位,真正學來就是要做,做了就實,這就是真實道場,這叫做真實法。請大家要很清楚,入佛知見,法就是要讓我們用,要多用心!

所以前面的經文:「復能清淨持戒,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瞋,志念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精進勇猛攝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問難。」

復能清淨持戒
與柔和者而共同止
忍辱無瞋
志念堅固
常貴坐禪得諸深定
精進勇猛攝諸善法
利根智慧善答問難
《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法就是這樣,不是,只是你來問難,問,就是故意要來刁難,不是,只是學了要去故意刁難人,或者是我們只是在那裡應付,讓人刁難,來問我們,我們回答而已,不是這樣而已。所以我們真的要很用心,落實,實做應用,就有話可回答。若問空,答空都沒有用。所以我們要很用心身體力行。

「阿逸多!若我滅後,譇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

阿逸多
若我滅後
諸善男子 善女人
受持讀誦是經典者
復有如是諸善功德
《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阿逸多!」那就是彌勒菩薩,「我若滅度之後,有這樣的善男子、善女人,懂得這樣的讀經,這樣寫經、抄經,教人讀、教人寫,最重要的教人弘傳、持法,這樣的人有很多的功德」。下面就又說,因為這品叫做〈分別功德品〉。

接下來這段經文就說:「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

當知是人已趣道場
近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坐道樹下
《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要知道,這些人,前面我們都說過了,抄經、寫經等等這些人,最重要就是受持法的人。這些受持法的人,那就是已經「已趣道場」。「趣」就是「向」,趣向,已經向這個菩提道去了。方向正確,那就容易接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就是向著,無上正等正覺的道路走,現在才是朝向,向方向正確。

當知是人已趣道場
近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當知如是弘經修福
菩薩行者
已趣向道場
去佛不遠得近菩提

所以應該要知道,這就是「弘經修福菩薩行者」。不是只有在那裡,讀經、誦經而已,最重要的就是「弘經修福」。因為菩薩是「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缺一不可。一個人做不了,最重要的,就是要入人群,教人做,人人都要會做,這就是弘經修福菩薩行。修福就是要入人群,與人人都是結好緣的,結好緣就是修福,這引導人去造福業,這全都叫做修福。這已經在修福,就是向菩提道,所以「已趣向道場」。這個方向是正確的,懂得入人群,懂得去利益眾生,懂得引導眾生利益人群,「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就對了。所以,「已趣向道場,去佛不遠得近菩提」了。開始,只要你方向對了,不怕路遠。

此明行者
兼行六度利他
為趣道場
起塔、造坊等
為財施
讚三乘、說法華經
為法施
合持戒、忍辱
禪定、精進、智慧
為六度
多為利他而起
故為直趣菩提之場

這就是很明確說,是「行者兼行六度利他」。你要修行,你發心出家了,你棄捨小家庭,是面向大家庭,所以你修行,一定要「兼行六度利他」,這叫做「趣道場」。不是修行就是獨善其身,你一定要再入人群。雖然離開小家庭,但是你要進去的是大家庭;小小家庭的幾個親人,你要進去的是,天下眾生無不都是己親,這是大家庭,這是趣向道場。起塔、造僧坊等等。就去財施。其實財施就是盡我們的力量。所以,「讚三乘、說法華經」,這都叫做「法施」。有形的東西都叫做財施,無形的東西都叫做法施。用法,弘法度眾生,這叫做「法度」,「有法度」。「這我有辦法,有辦法『有法度』,我有法可以度人。」不是「這個東西我有辦法做」,不是這樣,是「有法度人」。「小的,有辦法做,我一個人就足夠了。」「不是哦!我們要做大的事情,是用法去度人。」所以,「有法度」。

這布施,我們應該「合持戒、忍辱、禪定、精進、智慧為六度」,總是「六度」我們都要做。「多為利他而起」,這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都要涵蓋。這六項,細目排出來,那就是萬行。普天之下,你要做的好事,要修的善行,不離開這些。尤其是自利也是利他,你在幫助人的同時,就已經成就自己。所以自利利他,「故為直趣菩提之場」。你在行動的過程,就已經成就你自己,所以方向正確。

坐道樹下:
一切時中
心常在道
不曾動移
名之為坐
菩薩所發大菩提心
名為道樹

「坐道樹下」坐樹下,那就是我們「一切時中,心常在道,不曾動移,名之為坐,菩薩所發大菩提心,名為道樹。」「一切時中」就是分秒間,你的心一直一直都沒有動過。剛才說挑柴運水無不是禪,不論是你在行動,心總是不動,這就是禪,就是我們的心定的功夫,所以「名之為坐」。「菩薩所發大菩提心,名為道樹」。道的樹,只要我們發大菩提心,菩提道場就在我們的心中,我們的心就是菩提場。

如來於樹下
成等正覺
是悟此妙法
今此行道人
持誦此經
已趣向成道之場
已近無上菩提
已坐道樹之下

所以,「如來於樹下成等正覺,是悟此妙法」。他在印度,在那個菩提樹下,在那個地方覺悟;菩提,稱為菩提場。其實我們菩薩在行道,無不都是人人心中的菩提,我們人人都有這樣的菩提樹,人人都有菩提場。只要我們所在行道的過程,心沒有動,專心一志,從無後悔,發心在初念間,沒有後悔過,這就是在禪定中,這就是妙法,這已經覺悟了。從我們初發心那一念間,我們就覺悟了,在這個覺悟,心沒有搖動過,依照這個法直走。所以,「今此行道人持誦此經」。現在,在修行的人說誦這部經,也同樣,我們走過的路是這樣,不是經的文字,是我們每天在走的路,我們的過程。

剛才在說,想到薩爾瓦多,這也是一個過程,菩薩道的過程。有一群的菩薩,來來回回在這條路上,不論是美國去、臺灣會合,來來去去,這二三年間成就那裡,這樣兩個村,一千多戶。過去的算歷史,歷史有長短。我剛才走進來,是已經剛才的歷史了,現在,我在說話是現在,分秒過去,分秒歷史,成為歷史了。

同樣的道理,佛陀離我們二千多多年,是歷史,時間長。我們現在還在過的,分秒累積也是歷史。你用心,這個分秒就是在,歷史在;你沒有用心就是空過的。這歷史再走過來,美國(慈濟人)回來分享他們在國際間,走過又再去,回來的感覺,那全都是歷史。總是,我們要知道「行道」,這就是菩薩所經營的道路,走過的路,回顧回來,這全都是道,我們還是一心向前走,這就是接近我們想要到的。而要到的,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繼續走,就是一心,還是沒有動搖,還是在菩提場裡。這是大家要很用心去參,不用坐著參,行、住、坐、臥都能夠去體會。

「今此行道人持誦此經」。我們日常在做的,都是在「念經」,說過去,再感受現在,再為未來,這全都是「經」,經歷。所以,「已趣向成道之場」,只要我們的方向沒有偏差。所以,「已近無上菩提,已坐道樹之下」。我們要很用心去向前前進。這就是我們要用心,坐樹下。

地水火風為四大
色香味觸為四微
人身是由
四大假合而有
四大又由四微所成
所以總稱為八法

所以,「地」。很多的事情,沒有離開四大、四微。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色、香、味、觸,這都是很微小,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什麼有這四種的「微」,給我們的感覺?就是這個感覺讓我們起心動念。什麼在起心動念?是這個身體。身體,你看,地、水、火、風「四大」會合起來有這個身體,身體就離不開了這「四微」。這「四大」、「四微」,合起來叫做「八法」。

各位,法,這個法總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在那個境界中而沒有感覺,這叫做法。好好地很去用心,我們在日常的過程中,我們要好好體會,分秒無不都是在我們的用功處。我們若心用功了,我們的心就是道場,所以大家要很用心去體會。要去哪裡參禪?要去哪裡修行?當下就是修行的地方。所以妙法,妙在示法,讓我們在生活中能夠體會到,這就會很歡喜,體會不到是很懊惱。是不是大家有體會到法,歡喜的又是有多少輕安自在?沉重、煩惱的又是多少?請大家自問自己,心即是道場自問處,請大家要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4月21日~
回頂端 向下
 
20240208《靜思妙蓮華》行者利他 為趣道場 (第1607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