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4《靜思妙蓮華》惡世持經 具諸供養 (第1611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能持諸善法,深心解大道,憶念法不忘,常能受持法,故於諸眾中,說法無所畏。
⊙「又於無量劫,而供養此塔,華香諸瓔珞,天衣眾伎樂。燃香油酥燈,周匝常照明。惡世法末時,能持是經者,則為已如上,具足諸供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若能持此經,則如佛現在,以牛頭栴檀,起僧坊供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若能持此經,則如佛現在:此經歷千古而不變,恆久在世與佛現在無殊異。
⊙以牛頭栴檀,起僧坊供養:以身心擔負如來家:真實法,攝持正念,名栴檀木起寺供僧。
⊙「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羅樹,上饌妙衣服,床臥皆具足,百千眾住處,園林諸浴池,經行及禪窟,種種皆嚴好。」《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羅樹:奉佛殿堂,佛身具三十二大人相好,高長八尺圓滿端正,如多羅樹。
⊙上饌妙衣服,床臥皆具足:法喜之食,名為上饌。忍辱之衣,名為妙衣服。法空為座,行住坐臥常在其中。
⊙百千眾住處:六度萬行是諸菩薩所住之處。
⊙園林諸浴池,經行及禪窟:坐七覺林,澡八德池,經行正道,坐寂滅床。
⊙種種皆嚴好:種種受用,悉皆嚴好。
【證嚴上人開示】
能持諸善法,深心解大道,憶念法不忘,常能受持法,故於諸眾中,說法無所畏。
能持諸善法
深心解大道
憶念法不忘
常能受持法
故於諸眾中
說法無所畏
用心,「能持諸善法,深心解大道」,離不開心,心念時刻都要用在當下。我們要持,持諸善法在分秒中,秒秒,心都沒有離開種種的善法,所以叫做「深心解大道」。每堂的課誦,三皈依不就是「皈依佛,體解大道,發無上心」?這每天兩堂的課誦,都是要記得皈依,皈依來警惕我們心反黑歸白。無明的心一定要完全去除,光明亮麗的心,分秒都在我們的心中,這叫做「皈」,心靈的依靠,這叫做「皈依」。那麼,每天都在皈依,一天是皈依幾次?兩堂的課誦,兩次。兩次就好了嗎?不是,就是在分秒中,才叫做「深心」。深心就是一心深入,才叫做深心,兩堂只不過是課誦而已。
記得,早晚功課兩堂,但是我們的信解是分秒,分秒中無不都是心在皈依──反黑歸白。這是我們所在行的大菩提直道,我們若能夠心念都是這樣,這就是我們心向道,這也是叫做「持諸善法」。我們若是心向道了,待人接物,哪一樣事情會偏差掉呢?不會啦!沒有偏差,自然我們的生命、方向就是清淨,要很用心能夠體會。
「憶念法不忘,常能受持法」。所以我們要憶念,記憶,要常常記得,法,我們要常常記得。昨天、前天、大前天,又再之前的一天,再之前……,幾年間來,《法華經》一路過來了,已經是十七品了,每一品就是用這麼長的時間,來與大家談,分享心得。現在事、過去事,佛的時代,佛所說的無量劫前,我們全都有談今說古過了,而我們記得多少呢?這還是要不斷再回憶。經典,聽的,記過了,我們落實生活。
我們的慈濟工作,人事物近,近在我們周圍的地方;遠,遠到天下國際間。近的事物又再探討到遠的,天下有什麼樣的災難,有什麼樣的苦難,什麼樣的人生,我們要感恩多少人,他們用身心付出財物、體力。就是有這群這麼大群,這麼多的人從遠方、近處,他們付出,他們落實,他們在照顧及急難救助。我們稍微回憶一下,多少人得救,就是有多少人的成就。所以我們常常說,付出,付出無所求。豈是無所求呢?無所求就是「大得」,就是得很多。因為你無所求,但是你的心已經先得了。你要利他之前已經先利己了,因為我們的心先接受到法,我們認同法,我們依法而身體力行。這個法從我們的身體力行,結果受苦難的人,他們得解脫,也接受到了,歡喜啊!他們歡喜,我們安心,所以付出還要再求什麼呢?在這個過程中,在過程很豐富。
就像到國外去,去救災,我們能夠在平常沒什麼互動,但是為了要跨國去幫助人,大家從遠方的人來共聚。我們又在一起了。或者是曾聽過你的名字,但是沒有什麼機會見面。我們,根本我們就不認識,這一次我們同梯次。這慈濟人四方,現在要聚在一起,有的好幾個國家來共聚,善友會遇,能夠相處結善緣,這叫做「雲來集」。菩薩雲來集了,從各方遠處這樣會合起來,同心共志願,這樣能夠一起走同一條路,完成了一項我們很掛心,一心要去付出。
看看(2018年)在塞爾維亞,現在那些難民很流動性,他們的災難,是從敘利亞這個國家,一直四竄在逃難。這麼多年了,何處是兒家?有的母親逃難中懷孕,逃難中生產,一直到現在,抱著這些孩子,牽著孩子,孩子的家要往哪裡走?在肚子裡就逃難了,現在生出來,何處是兒的家呢?很悲慘。在塞爾維亞裡,還是一樣在那裡流動,有機會已經能夠出去了;有的人就是還是逃出去,雖然沒地方、沒方向,也有一個盼望,盼望他能夠到達的國家。所以住在塞爾維亞是短暫的,那裡的人數有時增,增加多起來一、二千人;有時減,八九百人、七八百人,就是增減不定。但是他們就是還是難民,沒有一個定處。
這些難民,歐洲慈濟人七、八個國家,他們經過一二個月的時間,他們就集合一次;不同的國界,他們會為了關懷難民,所以他們就一段時間,就換一個梯次去關心他們。想,這不就是菩薩嗎?遠行地來雲集在一起,都是不同的國家。聚在一起,你也是慈濟,我也是慈濟;一起來,因為我們有團體行動,所以親如一家人,沒有說,你與我沒有關係。抵達見面了,我是慈濟人,你是慈濟人,他也是慈濟人,共同一個名稱叫做「慈濟」。大家那個一家人見面的親,那種的親,互相分享。你的國家,你做什麼事情,有什麼樣的苦難人,你們去付出;我的國家,我接到什麼樣的個案,有什麼樣的悲情苦難,我們幫助他們解決。能夠互相分享,這也是在記憶,憶念。他們自己就地取材,就地去關懷,這種心得分享都是同一項──付出無所求。
各人有不一樣的苦難,各人,菩薩每一個人,他都有不同的文化、方法去付出。有時候聽到他們,這樣不同的國家來,不同的方式分享,讚歎,真的是讓人很讚歎。所以他們的回憶,匯集來到我們這裡,那就是更無數量了,量無數。所以在我們這一品中,最近一直說無量無數,就是發心供養,那種真心付出,真誠供養。這就是用行動修行,大家共趣道場。這種精進,坐道樹下,前面我們說過了。因為是共同一個方向;不同的國家,每一個國家,慈濟人的愛都是相同,行在菩薩道上。大家布施的心共一致,大家守規律,慈濟人就是這樣、這樣修行。每一個人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會遇到困難,同樣要忍辱,同樣要精進,哪一個地方有什麼事情,就像慈濟人常常接到,哪一個國家有什麼樣的災難。慈濟人真的也是很不簡單,雖然發生的地點很遠,同樣遙遠的地方,他們也去。這也是常常聽到的事情。總而言之,這種精進,一心一志,這不就是菩薩「六度萬行」呢?這個六度,他們都做得到,無不都是很感動人。
這都是依靠著人人的心,「能持諸善法」。任何一個地方,普天之下,慈濟人都有這樣的精神,「能持諸善法,深心解大道」。這若沒有很深心,很深刻這念心,體解到人生的大道理,身體力行,誰做得到呢?花自己的錢,用自己的時間、體力去付出。所以這種「深心解大道」,很不簡單。又是要「憶念法不忘」,他的心,心中就是有法,所以任何一個時候,「常能受持法」。克服困難就是要行,這很感動。我自己很感動,想到這些慈濟人,這些條件他們都有做到,這不是文字的言辭,是真實人間做到的,是行在菩薩道上。
所以,「故於諸眾中,說法無所畏」。這就是身體力行去做,大眾中能夠互相分享,雖然是困難,「我做過了,我走過了,我克服過了。這件事情已經完成,放在我的記憶中,我與大家分享」。這是最實在、最踏實,所以要用心。我們常常在聽,幫助人付出,只是需要的是一念心,不分有錢、沒錢。有人「富中之貧」,他的人生沒有做到什麼;沒有錢的人願意去付出,他生命中很豐富。看看非洲系統普遍貧窮,他們如何做,做出他們的心快樂、歡喜,走出貧窮,入於財富。當然也有很多「富中之富」,也是很感動人。放下身段,這種對人禮節很足夠,這就是「富中之富」,所以我們要學,請大家要很用心。幾句簡單的字是真實法,我們全都用得到的,要用心信受。
前面的經文:「又於無量劫,而供養此塔,華香諸瓔珞,天衣眾伎樂。燃香油酥燈,周匝常照明。惡世法末時,能持是經者,則為已如上,具足諸供養。」
又於無量劫
而供養此塔
華香諸瓔珞
天衣眾伎樂
燃香油酥燈
周匝常照明
惡世法末時
能持是經者
則為已如上
具足諸供養
《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這就是這樣身體力行供養,就像我們所供養那個塔之高。「塔」就是佛的法身,用在我們的修行中;我們走遠了,做對,那就像在供養塔一樣,供養佛的法身。我們用「華香」、「瓔珞」。「香」,就是德的香。「天衣」,我們就是要時時修忍辱行,「柔和忍辱衣」。「伎樂」就如聲音,我們所聽到都是讓我們歡喜,心有所得,心很享受的法。「香油酥燈」表示智慧,點起了這燈光,分別道路、方向,周圍的環境清楚。這就是點起香油,光明了周圍。
所以「周匝常照明」。我們的周圍全都很明朗,沒有讓我們糊塗掉,總是周圍全都很乾淨,無明完全去除,煩惱也清除掉了。所以,在那個「惡世法末時」,這個時候就是惡世,這個時候的佛法,我們一定要弘揚,要不然佛法已經一直消滅掉了。
是我們很有福,慈濟人,周圍大家,「唉呀!我聽到這樣的法,與你分享,與你分享,這叫做《法華經》」,是慈濟人的範圍,普遍,而若是其他,真的是,法是什麼呢?沒辦法知道。所以我們才得要,更入堅定心、決心,好好在這個法末的時間,惡世法末的時間。濁流就像河一樣,那個無明流,欲念,欲流滾滾,見濁滾滾,實在是無明濁氣很重,煩惱濁等等。這個世間的濁很強盛,這叫做惡世法末之時。
我們若能夠在這樣的時代,好好持是經,大家現在看到「能持是經」,應該很清楚,不是只有在那裡讀經,是我們要身體力行,「趣向道場」、「坐道樹下」。這條路,我們一定要走,踏踏實實,步步都是行在菩薩道,殷勤精進,這是我們共同的方向。這就是「能持是經者,則為已如上」,就是前面所說過的,佛陀向我們交代,交代我們:「在滅度以後,你們不用又再,建什麼僧坊、造塔,都不用了,就是盡心力,身體力行,在這樣濁惡世中,去將這個經法的道理,身體力行去付出。」這功德,就是過去一直在說功德無量,數如恆沙,無法去計算。德高如塔,漸漸高廣,這就是我們平時就要做。自己心地的塔要自己建,「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所以這個靈山塔,就是在我們日常修行中,把握時間,在人世間去結善緣、造福慧,就是建立我們心中的寶塔,要用心。
接下來的經文這樣說:「若能持此經,則如佛現在,以牛頭栴檀,起僧坊供養。
若能持此經
則如佛現在
以牛頭栴檀
起僧坊供養
《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這就是這樣告訴我們,「若能持此經,則如佛現在」。
若能持此經
則如佛現在:
此經歷千古而不變
恆久在世
與佛現在無殊異
「此經」,是「歷千古而不變,恆久在世,與佛現在無殊異」。這個道理從過去、過去,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我們,過去我們也一直說,真理是從什麼時候有呢?是僅僅是佛出世之時,佛才開始說真理嗎?不是。你們要記得我常常說,佛陀的覺悟,是他的覺性與天體會而合一,是將內心的覺性,與外面的天體宇宙會而合一。從人覺悟,來講說天地萬物的真理,所以真理是無始,佛陀才會說到過去過去無量劫,塵點劫前大通智勝佛。那也是過去無量,無盡頭。
〈序品〉開始也是彌勒問文殊,文殊講過去過去,無量劫的(日月)燈明佛。這就可見知道,道理是經歷千古、萬古,根本就是無始,無始不變,「恆久在世」。這道理永遠就是在世間,不增不減,只是佛覺悟了,將這些道理分門別類,為我們解說,應我們的根機,這樣一個有條有理,應世間人聽懂的法,教導我們。所以《法華經》,就是包含很多的道理,所以叫做「此經」,「此經」就是《法華經》,「此經歷千古而不變,恆久在世」,永遠永遠都在世,在世間裡。
「與佛現在無殊異」,與佛二千多年前在為我們說法,沒有兩樣,都同樣是這樣的法。這就是佛陀要這樣告訴我們,不論你在什麼時代,用什麼方法去講這部經,就與佛在世說的沒有異樣。所以,佛法是要應世間所說的法,我們將這樣的經用在我們現在。人間菩薩,在任何一個地方,在付出,我們都對他們說那些菩薩,用什麼方法在救現在的苦難人。這個法合於過去,佛陀所說的經典,拿來在現在用。這就是這個時代,與佛所說的法也是吻合,同樣。所以「以牛頭栴檀,起僧坊供養」。
以牛頭栴檀
起僧坊供養:
以身心擔負如來家
真實法
攝持正念
名栴檀木起寺供僧
法就是這樣,建僧坊是譬喻,那就像我們人在那個時代,在建僧坊讓佛、僧住。佛陀的時代,就像給孤獨長者等等,也有為佛建僧坊,為僧人付出,建造一個安定的僧坊,都有。他們用什麼建呢?印度最好的木料,那就是牛頭栴檀。這種木料很有價值,又是質很香,又是很硬,這種木材是最高貴的木材。我們修行就是要有這樣的體質,就像牛頭栴檀這種的體質,因為這個木材,這個栴檀的質料,就是非常的堅固、非常的硬,這就是他們印度所出產,很高貴、上等的木材。
我們修行與這樣相同,「以身心擔負如來家」。我們的身心要用心,我們剛剛說「深心」,我們真的要很用心,將法要承擔下來。「能持諸善法」,我們要用很堅定的心,這樣將它承擔下來,以身,我們用心來「擔負如來家」,荷擔如來家業。我們要行「真實法」,將佛所說的真實法,我們要將它承擔下來,這就是如來的家。這個如來家,就是像牛頭栴檀所建築起來的,就像我們有身,身、心,我們要將它承擔下來。同樣的道理。
所以,「攝持正念」。有形的道場,無形的心態,我們全都要將那個真實法,將它攝持下來。我們所信仰的,那就是他的德,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攝持正念」。「名栴檀木起寺供僧」。這個建寺供養是一個形容,真正是我們的身心,擔負如來的家業。如來的家業,真實法;真實法,我們要刻入在內心,「攝持正念」。這是很重要,大家要很用心去體會。
接下來這段經文再說:「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羅樹,上饌妙衣服,床臥皆具足,百千眾住處,園林諸浴池,經行及禪窟,種種皆嚴好。」
堂有三十二
高八多羅樹
上饌妙衣服
床臥皆具足
百千眾住處
園林諸浴池
經行及禪窟
種種皆嚴好
《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羅樹」,形容建那個殿堂的高度。
堂有三十二
高八多羅樹:
奉佛殿堂
佛身具三十二
大人相好
高長八尺圓滿端正
如多羅樹
所以這是一個形容,意思就是殿堂就是要供佛。佛,佛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一般常常在說,佛的身相「三十二」,「八十種好」。其實,這「三十二相」,從頭頂一直到腳底等等,形容佛陀的形象、舉止動作,讓人看了就是生敬仰心。「高長八尺」,不是八米,八尺。什麼叫做八尺呢?以前佛的時代的尺,是長得什麼樣呢?而我們常常都說「丈六金身」,其實,我就將它這麼解。我們一個人的手,隨著每一個人的高矮。我們的身體配合得很剛好,較矮小的人,他的手指頭展開,也是這樣從頭頂一直量下去,量到下面差不多是八「掠」。從手指端還是一直來,展開也是八「掠」。
很高人的,手指頭比較長,從自己的手指頭比量起來,自己也是八「掠」。這種用這樣,直八橫八,這叫做十六,意思就是佛的形象,這樣就是叫做「上相」,剛剛好。有的人較不上相,缺一點點,差一點點。真的是這樣量下來,總共有「八」,剛剛好,就有「相」了。這是大家可以試試看,若是十六,你們也都是「十六金身」。所以,這是「高八尺圓滿端正」。就是這樣(寬)與這樣(高),都是這樣圓滿,這樣的身體叫做端正。所以,「如多羅樹」。它很高,用這樣最好的旃檀木料,來建這麼高的殿堂,這都是譬喻。「上饌妙衣服,床臥皆具足」。
上饌妙衣服
床臥皆具足:
法喜之食
名為上饌
忍辱之衣
名為妙衣服
法空為座
行住坐臥
常在其中
床,這個床,也是用很好的材料所建的。再者,供養很豐盛、很好,營養具足的食物。所以,「法喜之食」,讓我們吃,很歡喜。所以供餐,這個餐宴或者是法,法食。我們吃,能夠飽幾個小時?而我們若是法食,我記憶著,法,我聽起來很歡喜,我用起來很有功用,我愈用愈歡喜。這就是法食,也就是法的餐食。所以,「上饌」,供養我們好的食物。
「妙衣服」,就是穿著在我們的身上,我們的形象、我們的威儀。慈濟人團體活動的時候,大家很讚歎:「你們這個團體怎麼這麼美!」是啊,我們「柔和忍辱衣」。因為我們如法,所以如規如矩,這「妙衣服」。
所以「床臥皆具足」,讓我們很安穩。「法喜之食,名為上饌」。「忍辱之衣,名為妙衣服」。「法空為座」。我們沒有執著,因為我們聽法,我們了解,所以我們依法,在我們的生命中,把握時間,利用生命,心無障礙,這樣做就對了。所以在行住坐臥中,我們就要很用心。
百千眾住處:
六度萬行
是諸菩薩
所住之處
「百千眾住處」;「六度萬行,是諸菩薩所住之處」。我們大家要安住在哪裡呢?安住在「六度」,行於「萬行」,這就是菩薩,我們的方向,也是我們的起點,也是我們的歸宿,這就是「六度萬行」。「百千眾住處」,很多人就是住在六度萬行中,菩薩所共同處。「園林諸浴池,經行及禪窟」。
園林諸浴池
經行及禪窟:
坐七覺林
澡八德池
經行正道
坐寂滅床
園林就是有諸浴池,裡面環境很好。前面我們都說過了,「寶樹行列」,這個樓臺、樓閣、庭院都很多,同樣的道理。林園諸浴池,有景觀,有浴池等等。經行及禪定。在那個地方悠哉、悠哉,沐浴在法流中,悠哉、悠哉在法林之中。所以就像在那個地方,「坐道樹下」。所以「坐七覺林」,就是在菩提樹下。「澡八德池」,我們就是沐浴在法池中。「經行正道」,我們依「八正道」在行。「坐寂滅床」。這都是我們要用心的地方。「種種皆嚴好」。就是種種皆受用。
種種皆嚴好:
種種受用
悉皆嚴好
我們的法無不都是,讓我們日常生活能夠受用的。我們的法,《法華經》無時不可受用,無處不存在。只要我們用心,這個地方就是有塔;只要我們用心,有法的地方,那就有佛的全身在;只要我們時時用心,那個地方就是清淨無染著。雖然說現在是濁世法末之時,其實心中有法,到處無不都是淨土,心中就是靈山會,只要我們時時要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