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2《靜思妙蓮華》勸募持經 效法精進 (第1617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讚歎為成人之美,勸募持經行道者,效法修勤精進,六度菩薩行因,直向薩婆若果;到達彼岸轉迷,成就一切種智,諸佛究竟圓滿。
⊙往劫見佛修施、戒、忍等行,遂即發願。調達累生世與佛同世,迫害佛生命,以成就其施、戒、忍,持定慧修菩薩因。乞其頭目、手足、骨髓、肝腎五臟,以成就其施、戒、忍辱菩薩因行。
⊙先明為求大法,欲滿足六波羅密行不惜軀命,以事圓顯達諦理,勸勉後世求法者。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華經隨喜者,得幾所福?」《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善男子、善女人有二義:以人稱分為四眾。以法喻,分為羅漢、菩薩,一、羅漢性剛直,唯能自善不能化人,聞法獨善為善男子。二、菩薩性柔和慈悲,能自度化人,播善因緣,紹隆佛種,表為善女人。四事供佛僧,居家持學善男女等。
⊙彌勒菩薩既承先並啟後,當來下生人間成佛,意謂:前品以來說受持讀誦,並兼具行六度者,既有如上持行功德。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今彌勒菩薩,既為當來人間之導師,故今所當問,白佛言。
⊙佛滅後得聞是經者,深生信解,信受喜樂,舞蹈之慶,發於天然,一念隨喜,豈無功德,故云得幾所福。
【證嚴上人開示】
讚歎為成人之美,勸募持經行道者,效法修勤精進,六度菩薩行因,直向薩婆若果;到達彼岸轉迷,成就一切種智,諸佛究竟圓滿。
讚歎為成人之美
勸募持經行道者
效法修勤精進
六度菩薩行因
直向薩婆若果
到達彼岸轉迷
成就一切種智
諸佛究竟圓滿
要用心,我們時時要懂得修的就是讚歎。讚歎、隨喜,好事要多成就。因為讚歎是成人之美,人在做好事,打從內心要向這位做好事的人,「對啊,對就要做;不只是你做,我也可以隨喜,也能夠勸大家響應你,好事大家做」。這叫做「成人之美」。同時,也能夠勸人做,勸人做好事,還要再勸人持經行道,不是只有做好事就好,還是要多聞法。好事是短暫在人間,人間本無常,到底好事我們能夠做多久?一輩子也只不過是這一生。耕福田、布福種子,我們有辦法生生世世延續嗎?勤布種子,有辦法求得諦理嗎?我們只是傻傻地造福,這樣生生世世,哪怕都是同樣在造福,但是我們沒有成就到法緣。
就是這樣在享福過,難免起心動念,這種煩惱心一起,善惡雜揉。善的在行,無明煩惱不斷在糾結,這就是一般的福業。我們要福慧雙行。所以一般的人說「福慧雙修」,「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這「慧」要懂得善解,那就是要從多聞法,通徹人間的道理;理通,自然人事就沒有障礙了。所以事理圓融。「勸募持經行道者」。唯有,道理要能夠維持長久下去,也就要人人,時時要有這樣延續下去,道理才能夠長長久久,延續慧命。所以,「效法修勤精進」,有持經之後,才知道法的可貴;法能夠久久受持,殷勤精進,才有辦法回歸我們清淨本性。所以我們要學,「效法修勤精進」。學佛菩薩,佛是如何成佛?我們學佛者不就是要成佛嗎?學佛要成佛,你就要效法,是如何修?如何的勤精進?這一定要按照這個軌道走。
四諦、十二緣,要追究四諦法的真理。人生苦難偏多,這是我們每天每天的生活,可以聽、可以看,唉呀!人間堪嘆事多,苦難,真的是令人感嘆的事情很多。苦啊!見人苦,不忍心,人傷我痛,人苦我悲,這種的心情一定要培養出來,這叫做佛心。佛心就是大慈悲心,常常告訴大家,「佛心為己心」,這就是我們要學的,是我們的方向。佛心就是清淨無染,也就是要將「我」,我,私我的「我」化為零。我們若是一直執我──我的感覺、我的成見、我的方向、我的……,很多的「我」,就是都為我自己,為我的利益,為「我」執著太多了。因為這樣,所以我們的煩惱就無法打開,這叫做無明夢網。我們前面也有說過了,人生如夢,但是我們又進入那個網之中。
夢,就是做夢,我們又去被那個網子,將我們罩住,不只是人生在做夢,我們還讓這樣的網,有形的網再將我們網住;無形的夢,有形的網,讓我們的環境好像一張網一樣,這樣將我們拘束住。我,我所愛、我所執有的、我所擁有的等等,這種滿心都是「我」。這個網,現在的人所說的網路,這樣將我們罩住了。本來人生就一場夢,又被現在這種的無明網,再將我們網住,這我們就是永遠,都在這夢網之中。所以,唯有佛心打開了這個夢網,才有辦法身心清淨,見天開闊,歸於大我,天地之間,宇宙萬物,真理透徹。要不然道理雖然在我們的面前,但是一張網,網子,這樣遮蓋著你,遮住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效法修勤精進」。
除了四諦真理,我們能夠通徹,我們還要知道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這樣名色緣六入一直去,一直到了出生人間。在人間就已經由不得自己,又是另外一場造業、生惡。所以我們不要又讓來生世,由十二因緣造作來生來生,所以我們要有這分「效法修勤精進」。至少我們有一個方向,將我們該做的事情,善或者是法、真理,這個方向要準確。這樣我們記憶,就是識──意識,方向、業的種子就能單純。「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凡夫的業識,我們現在仍是凡夫,我們仍受凡俗的事情,在纏著我們。我們仍纏在煩惱網之中,我們若沒有法,就「無法度」。所以法,效法,要修、勤精進。
四諦法要行,六度行的因一定要種,是往六度,六度就是菩薩行。「直向薩婆若果」。「薩婆若果」那就是究竟佛的果位。我們凡夫的起頭,我們的終點是成佛,所以我們用六度;六度能夠度彼岸去,凡夫度到究竟成佛那個彼岸去,這是我們的目標。
所以「到達彼岸轉迷,成就一切種智」。一切種智,那就是佛智,一切法無礙,一切種智,天地宇宙萬法、真理,無不通徹了解,這就是「諸佛究竟圓滿」的境界。不是不可能,需要我們有心,下定我們的決心,起點對正,毫釐不偏,向前前進這樣直去,效法。
往劫見佛
修施戒忍等行
遂即發願
調達累生世
與佛同世
迫害佛生命
以成就其施戒忍
持定慧修菩薩因
乞其頭目手足
骨髓肝腎五臟
以成就其施戒忍辱
菩薩因行
「往劫見佛修施戒」。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叫做六度,六種的方法我們要堅持,這就是我們修行的工具。我們要如何去布施?要很透徹的布施,身心誠正信實;發願,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我們的弘誓願。從布施,這六度行不能缺少,為了要救一切眾生,來成就我們的道業。所以每一次的付出,用心付出,心勞、身勞,歡喜甘願付出,付出之後還要感恩,讓我完成,所以付出無所求,還要再說「感恩」。這是「零我」──沒有我是付出的人,沒有你是受我施捨的人。眾生皆平等,沒有施、受的執著,沒有付出的量,這種三輪體空。這樣這就是要將我自己放「零」,「沒有啦,付出,我要感恩你,是你給我機會,成就我;你能夠平安,我比你更快樂,你平安,我心安了」。所以,苦難的眾生是菩薩的道場,我們若沒有苦,就沒有菩薩造成的機會。
所以這樣說,「往劫見佛修施戒」。不只是布施,還要持戒;不只是持戒,還得要忍辱;忍辱要長久,所以你要精進,鍥而不捨,要精進。不論什麼樣的方式在生活,還是為法、為眾生,不惜苦勞。不要想:「我在這裡在出坡,你們在那裡在修行,坐在那裡聽課,坐在那裡聽經。」我們能夠成就人,坐在那裡安心聽經,哪怕我們現在在大寮。他們成就他們的功德,因為他們有用心在那個地方。早課完了,聞法皆大歡喜,進去齋堂裡,我們能夠飽足,這我們要感恩,感恩這群為我們付出的人。而他們也很甘願:「你們在精進,我歡喜啊。」這彼此,那個付出之時,也要甘願,目的也是在修行;精進,更要用心,要不然愧對在辛苦的人。所以這個道場,彼此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心就是在靜思惟──禪,智慧在靜思惟中,就是要讓我們能夠安心、定,產生智慧,一個方向。
所以六度,我們要身體力行,這樣才得要不斷發願。時間不斷過,事理不斷在過,一定 不斷把握時間;時間可以過,法要留在我們的心中。因為道理永恆,我們若將法住在心,不增不減,道理就是永遠是這樣,每天在接受,不會說,「我滿了。說很多,我滿了」,滿在哪裡呢?人,不得自滿,還是法永遠不增不減。用出去的,我們沒有漏掉,用出去才是真正我們所得的法。不論是救人付出,將法入心付出,這都無形,但是自己做、自己得。功德施捨,你的功德施捨,難道有施出去嗎?難道有捨嗎?捨得、捨得,你布施,有人得到了,那個得到你的布施,布施回向回來,是我們所得的「德」。大家要聽好,要清楚,有人受,我們捨有人受,是有形的幫助,而我們得的是無形的德。所以要用感恩心。
不論是持戒;戒,防非止惡。我們的心,不要為了一時的無明,就讓我們漏失掉了我們的道心,惹來了增長煩惱,所以要持戒。要忍,沒有忍成不了菩薩。菩薩道走不通,佛道哪走得到呢?所以一定要忍,忍。就是在「精而不雜,進而不退」,唯有道心,沒有其他人我是非,這叫做「精進」。禪,時時都要正思惟,不論環境是如何,我們要注意我們的思想。外面,我們認識的「相」,如何放在心中叫做「想」。以前常常告訴大家,思想的「想」是識去緣境,形形色色掛在我們的心上,這叫做「想」。我們要好好靜思惟,將我們的心田,田放在我們的心中,要記得外面的形相,我們要耕耘我們的心地。我們到底有沒有認真耕耘,在我們的心地上面?我們撒下的是什麼種子呢?勤耕耘,要靜思惟,這叫做「禪」。是我們身體力行;「思」不偏差,心田不要讓它偏差掉了,這很重要。
所以「行」,這個六度的行,「遂即發願」。就是發願,做了,還要再發願,重重疊疊的發願。這個時候是這樣,對的,我要再繼續;不對的,我要趕緊去除。每天、每天,我們的心地要不斷自耕耘,心的雜草要不斷去除,心的種子要不斷播。這種心地的耕耘,我們要不斷。所以就是發願,不斷我們要下種子、結好緣。「未成佛前,先結好人緣」,常常我就是這樣說,善緣。「調達累生與佛同世,迫害佛生命」。調達是誰知不知道?提婆達多;提婆達多生生世世,都是與佛同世,每一世都是逆境。對佛的逆境,就是障礙修行者,破壞修行,而且也不斷地連生命他都想要。這種這樣與佛同世,來迫害佛的生命,這在《賢愚經》,或者是《因緣經》中,常常所能看到,佛陀也是會生生世世,受很多的折磨、苦難。什麼人折磨他,讓他遇到那麼多的苦難?提婆達多;造作的環境,迫害修行者,是提婆達多。
所以也就是生生世世,有這樣來折磨他,所以有機會修忍辱行,以成就其施、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來考驗他,讓他有那個因緣,有逆境才能夠磨練出精進。所以讓他能堪得忍耐,還是向前前進,修慧、持禪,這就是菩薩的因。所以我們常常都要感恩,感恩逆境現前,不要怨,不要埋怨,因為這是修行的境界。那種迫害的環境,很多很多因緣之中,有要他的頭,要他的眼睛,要他的手腳,要他的骨髓,要他的肝、腎,五臟,這故事很多。要施捨的人不畏懼,滿足需求的人、祈求的人,他都願意,所以成就他這分的菩薩行。這我們都要先清楚,什麼叫做「功德」,不只是聽到別人做,歡喜,我們自己做也都要很歡喜。
先明為求大法
欲滿足六波羅密行
不惜軀命
以事圓顯達諦理
勸勉後世求法者
這我們首先要明白,求大法就是要先去滿足六波羅密;六波羅密就是六度,到達薩婆若果的境界就是到佛究竟的境界。這個過程必定要不惜身命,這個軀命不惜。有這個身體才有辦法去勞作,有這個身體才有辦法去付出,就是身心不惜苦勞去付出。所以,「以事圓顯達諦理」。我們若沒有這個人與事,我們無法顯達這個道理。什麼叫做修行?就要經得過這樣的苦勞,修行不是只有,「你們要尊重三寶。出家之後,我高高在上」,不是。真正發心修行,我們就要懂得放下了,「零我」,沒有了,沒有「我」,才有辦法成就大我。「大我」是普天下事,人傷我痛,人苦我悲;悲天下人的苦,痛天下人的傷,這是為天下。所以我們要不惜辛勞,不惜軀命付出。你很負責任也是過一天,你很享受也是過一天。
各位,真真正正,我們要首先明白,求大法,「欲滿足六波羅密行,不惜軀命,以事圓顯達諦理」。要達到那個諦理,真諦道理的境界。所以,「勸勉後世求法者」,這就是勸募,我們要不斷、不斷,勸募人人持經受法。「經者,道也;道者,路也」,要修,如何來修的過程的方法,就是這樣,我們要首先明白。不是聽經,「知道了,知道了;懂了,懂了,我會了。道理連篇我都說得出來」。不是。「高僧傳」,我要求一定考據時代,考據人物、背景、歷史。大愛臺,我很感恩,不是杜撰,我們的電視節目才會報真導正。真的事情,尤其是佛法,希望每一篇的「高僧傳」,都成為真實探求佛法的人文,所以大家要珍惜。現在已經開始入經文來了,看經文中,第十八品〈隨喜功德品〉。「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華經隨喜者,得幾所福?」
爾時
彌勒菩薩摩訶薩
白佛言
世尊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
聞是法華經隨喜者
得幾所福
《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你們要更用心聽。善男子、善女人有兩種來分析。「以人」,佛的弟子有分成四眾。從法來譬喻,四眾分為羅漢與菩薩。
善男子、善女人
有二義:
以人稱分為四眾
以法喻
分為羅漢、菩薩
一、羅漢性剛直
唯能自善不能化人
聞法獨善為善男子
二、菩薩性柔和慈悲
能自度化人
播善因緣
紹隆佛種
表為善女人
四事供佛僧
居家持學善男女等
羅漢是「性剛直」,「我修行就是修行,修行我就斷煩惱,我不要去染著煩惱。唉呀,放下啦,不要管」,這剛直,「這是佛說的」。就是這樣,「性剛直」,「唯能自善不能化人」。所以「聞法獨善」,這叫做「善男子」,這是獨善其身。
第二種是菩薩,「菩薩性柔和慈悲,播善因緣」。因為不只是自己懂得自度,還是要再度人。要度人,你就要去播善因緣,所以多結好人緣。這樣才能夠「紹隆佛種」,有辦法不斷延續下去。所以能夠紹隆佛種,就是不斷產生佛法。稱為善女人。
在佛的時代,「四事」,建僧坊、湯藥、飲食、衣服,這都叫做「四事供養」,因為佛的時代,每一個出家人都要出去化緣,時間與我們一樣一天二十四小時,走很遠的路出去又回來,時間易過,需要在家人去護法、去布施。那個時代,佛陀為了維持僧團,功德無量啊,這是居家持學佛法,善男女等,這種要布施啊。
所以彌勒菩薩,既然是未來要成佛。所以知道未來的人,若聽到這部經,「只是隨喜就有功德,到底隨喜分量要分別?這個分量分別要如何去分別?雖然前面〈分別功德品〉,但是現在是隨喜就有功德,到底是要去做嗎?這功德能夠得多少呢?所以,彌勒菩薩為了將來,他還要在人間延續佛法,所以他就要不斷地問,替後代眾生問,請佛陀再更詳細說清楚。他是這樣。
彌勒菩薩
既承先並啟後
當來下生人間成佛
意謂
前品以來
說受持讀誦
並兼具行六度者
既有如上持行功德
因為前面是這樣說過了,要了解,讓佛陀再說,受持、讀誦,還得要兼行六度,再讓佛陀再向大家說清楚一點。不是只有在那裡讀誦經典,不是只有在那裡供養「四事」,還是要再身體力行,在人間要去行六度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種種的功德。所以,「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
爾時
彌勒菩薩摩訶薩
白佛言:
今彌勒菩薩
既為當來人間
之導師
故今所當問
白佛言
「白佛言」。就是想要讓佛陀,能夠更清楚說分明,還沒有聽到,要了解的,這就是為了紹隆佛種。未來佛在人間,要如何讓這些善男子、善女人,在《法華經》,聽《法華經》之後,如何去讚歎、如何去身體力行。身體力行之後能夠得多少福?這要請佛陀說分明。這是替我們問的。
所以我們現在開始就要用心,到底我們深信解、受喜樂,到底這些事情,這樣都通通有功德,是用什麼心理去接受這個功德?所以大家要好好用心來探討。
佛滅後
得聞是經者
深生信解
信受喜樂
舞蹈之慶
發於天然
一念隨喜
豈無功德
故云得幾所福
這深心信解,信受喜樂,這樣也有功德?所以這我們就要去深入探討。現在佛陀開始就要來解釋,我們就要準備心理,用心來聽,如何來累積功德?如何來隨喜讚歎?讚歎也是要有準確,不準確的讚歎也不對。所以請大家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