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40304《靜思妙蓮華》四生六道 依業而生 (第1624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15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304《靜思妙蓮華》四生六道 依業而生 (第1624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Empty
發表主題: 20240304《靜思妙蓮華》四生六道 依業而生 (第1624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0304《靜思妙蓮華》四生六道 依業而生 (第1624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Empty周一 3月 04, 2024 8:59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15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304《靜思妙蓮華》四生六道 依業而生 (第1624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40304《靜思妙蓮華》四生六道 依業而生 (第1624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0304《靜思妙蓮華》四生六道 依業而生 (第1624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Empty周一 3月 04, 2024 3:08 pm

20240304《靜思妙蓮華》四生六道 依業而生 (第1624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四生六道,皆不由己,一切眾生,名相四種,依循業而生,名四生。備受迷界生死之苦,牽動彼此,輪迴互生。
⊙非有想、非無想:非想非非想天,非前七地麤想,名非想;若想全無,便同癡闇,有細想故,名非非想。
⊙九地:一、欲界五趣地;二、離生喜樂地;三、定生喜樂地;四、離喜妙樂地;五、捨念清淨地;六、空無邊處地;七、識無邊處地;八、無所有處地;九、非想非非想處地。
⊙有想:除癡輪迴及無想天,餘皆有想。有想空處識處也。
⊙「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眾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若有形、無形。」《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無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眾生數者,有人求福,隨其所欲娛樂之具,皆給與之。」《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無想:如無想天,入定之時,離五蘊等粗相,入靜思惟。名為無想,入無想無所有處。
⊙非有想:世間諸相迷網,迴互亂想,如毒害諸雜小蟲,異質相成。誘惑使人心意迷亂,何況褒妲之色,善蠱惑煽動人心,非有想。
⊙非有想非無想:非識處之有想,非無所有處之無想,即無色第四天也。
⊙非無想:如土梟等,附塊為兒,由殺顛倒,附無情物而為有想。子成之日,反害父母,名非無想。
⊙無足:即腹行類,如蛇蚓全無足。二足:一切情類有二足者。
⊙四足:如諸畜生有四足者。多足:其類不等通收一切足多之者。
⊙如是等在眾生數者,有人求福:在前六道十類眾生數中之者,有人欲得求於福報。有人求福,隨上若干眾生所欲出所施之物。
⊙在眾生數者:指一切含靈之類。有人求福:猶云此眾生中有求福者,非專指人類也。
⊙隨其所欲娛樂之具,皆給與之:隨其所樂,悉給與之。

【證嚴上人開示】
四生六道,皆不由己,一切眾生,名相四種,依循業而生,名四生。備受迷界生死之苦,牽動彼此,輪迴互生。

四生六道
皆不由己
一切眾生
名相四種
依循業而生
名四生
備受迷界
生死之苦
牽動彼此
輪迴互生

很慨嘆,我們是四生六道。四生,大家知道了,胎生、卵生、溼生、化生,所生沒有離開四種的生態。就像我們人就是胎生,豬、牛、羊也都是胎生,這都是。還有卵生,卵生就是包在蛋殼裡,不論是雞、鴨很多類,這都是卵生。溼生是因為溼氣,所以有很多很多的種種,不斷產生蚊蟲等等的類,蟲數說不完,這種溼生種類也很多。化生也是,有的看得到,有的看不到,細菌等等,這都也是一樣在化生裡,很多種的生類,都是不離開這四種形態,叫做「四生」。四種的繁衍,有這四種,種類之多,所以叫做「眾生」,種類很多,這些眾生,他們會歸納到哪裡去?是六道,大家都知道六條路。

我們人世是善是惡?善者,上上善升天堂,中下善生人間;全沒有善,只是惡,那就是在地獄、餓鬼、畜生,包括阿修羅道,這就是六道。這都是要看,我們如何來認識道理,改變我們的習氣,做好我們人生本分事,這最重要。能夠為善庇護眾生,利益生物嗎?若能夠這樣,那就是上、中、下善,看我們發多少心。你做多少,如何做,到時候,人生的最後,我們就隨著這樣的生態在轉,皆不由己,因為我們都還在凡夫群裡面。不過,為善者必定是得福,保持來人間;再上善福,當然享受天堂,這都是一定的道理。

若是地獄,有人間的地獄;人間地獄,你若有在付出,見苦的機會很多,人間苦相何其多!真正是人間地獄,苦中苦;甚至人間煉獄,苦之再苦,那種身不由心,無法自由,身體在人間真是殘疾不俱全,或者是一切不乾淨,潰爛掉,無奈啊!人間糞尿地獄、腐爛地獄,在人生也看得到,人間地獄很多。唯有我們去體會道理,入苦群中去了解「苦集」,如何集過來,好像也是常常在說,由不得自己來人生的苦。

「一切眾生,名相四種」,就是四生,那麼依循業,隨著上上善,或者是上上惡,所以我們人間,為什麼這麼不公平?富裕的是富裕成這樣;貧窮,「還能夠過」,「實在很難過,沒辦法過」,這也是人間的生態,所以有種種。依循業,我們到底是上上善,保持人身?或者是上上惡,很惡的人生?或者是中下惡?在我們人間所看到的人間疾苦,也有分等類。有的是有辦法遇到貴人,有的人連貴人,生命中的貴人都得不到。所以「依循業而生,名四生」,就在這四種的生態這樣過來。

所以「備受迷界」。都是迷了,我怎麼會出生在這樣的家庭?我怎麼出生在這樣的時代,我怎麼出生,在這樣動盪不安的人間?由不得你自己,總是來了就是來了。「備受迷界」,不論是人類,或者是其他種種類形,這就是生死的苦;無不都是生,每一種的生物都是生,每一種生物都是死。所以生死都沒有離開這樣,我們所造作的業將我們牽動著,「牽動著彼此」。人類之間,有我投緣、我不投緣;投緣的,我疼愛。疼愛的人不一定是回報你善,你疼愛他,他回過來恩將仇報,這種彼此業力的牽緣,這全都在「輪迴互生」。所以我們要與眾生多結好緣,切莫要結怨連仇,或者是恩怨交加,這種都是來人間很多苦惱。

所以有四種「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就是,「非想非非想天」。

非有想
非無想:
非想非非想天
非前七地麤想
名非想
若想全無
便同癡闇
有細想故
名非非想

「非想非非想天」,就從人間說到天堂,六趣說到天堂了,這到了最高的天。那種無色界,「非想非非想天」,這個「非想非非想天」,不是前的七地,前的七地是麤相。什麼叫做前的七地呢?

九地:
一、欲界五趣地
二、離生喜樂地
三、定生喜樂地
四、離喜妙樂地
五、捨念清淨地
六、空無邊處地
七、識無邊處地
八、無所有處地
九、非想非非想處地

「非想非非想天」,它就是要超越,說他都沒有想,其實他也有想,所想的是很微細,總而言之,這還是很細微的法,所以這種「名非想、非非想」,要到很細膩去思考,這還是有話好說,後面還有話。名「非想非非想天」,「非非想,若想全無,便同癡闇」,全沒有想,這是癡闇。

我們凡夫,凡夫若只是想,想入非非,或者是全都不去想它,該想的不想,應該要去用心的,都全無心想要用,這全都是癡闇的人。這對人間來說,反一個面來說,「有細想故,名非非想」。有的想得太細膩了,詳細,細到真的有時候,會脫離了我們人間的想法,所以光是這個「想」,就已經很多種類。

有想:
除癡輪迴
及無想天
餘皆有想
有想空處識處也

就像「有想,除癡輪迴及無想天,餘皆有想,有想空處識處也」,我們除了癡,我們人間有很多生來,天生就是這樣。你說話,他已經腦力沒有辦法,生下來,一直停滯在二三歲、三四歲,很天真,就是沒什麼可想,就是這樣輪轉著來人間,「及無想」,以及無想,什麼都不想要想,空蕩蕩的。

這兩類以外,就是「餘皆有想」。我們一般人,其實前面「無想」,或者是「癡」,這是在人類比較特殊,生下來就是這樣,無法可去想什麼。而「餘皆有想」,就是我們一般人能夠想,想來想去,樣樣都想,想要做好事,也是有想,想去破壞,也是有想,想要權力、霸氣,這也是有想。有想就是空處識處,就是自己沒有那個能力,還是要想,還是想這個權啊、霸啊!人距離到有權力的機會,那個空間還很大,但是盡想的,都要去想。無實的事情;那個真誠實力還不夠,總是想入非非,這種「空處」,或者是「識處」,就是六根接觸等等的六塵境界,去造作一些意識。

所以前一段一直在說,「轉識成智」,應該我們這些「成所作智」,這些所有去延續著這些境界,不要讓這些境界將我們轉掉,我們「成所作智」,根緣色塵,這都叫做「識」,我們將這個,看到這些境界,我們轉回來,要如何來「成所作菩薩」?要如何入群?要如何去度眾生?要所要做的、所要度的,所做皆辦,腳踏實地,所接觸到,唉,人生苦,如何才能夠解決眾生之苦。在這個境界接觸,我們要如何去解決接觸到的苦。我們若做得到,叫做「成所作智」,就是轉識為智,轉我們的六識,眼所見、耳朵所聽到的等等,眼、耳、鼻、舌、身,意根,緣外面這些色塵,我們能夠轉回來,不是為了自己去認識這些東西,這些東西所有的意識要轉為智,轉知為智慧,知識為智慧。我們只是「我知道,知道了!了解啦,了解啦!」這些外面的事情沒有不知道的。現在一指神功,若在說:「哦,有這些事情?」後面就有人說:「是啊,這就是這樣、這樣」,好像廣博多聞。

這種網路那麼的盛行,有空的人,一天到晚在那裡看手機,什麼都知道,但是應該要如何做?不必知道那麼多,「博聞愛道,道必難會」,要「守志奉道,其道甚大」。我們自己有什麼缺點要改嗎,要立刻改;你知道很多事情,我們要腳踏實地,才真正能夠體會到人間的疾苦,才有辦法將這個「知識」,變成了「智慧」。所以「轉識成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讓我們一道一道、一層一層,趕快道理一層一層,趕快我們能夠了解。光是芸芸眾生,「癡」,受了這樣的輪轉,就都由不得自己,這全都是「想」,或者是不會想,或者是說空話,或者是只懂得去緣這些色,去分別,這全都是很痛苦的人生,這種煩惱,達不到的很多。

前面的經文:「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眾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若有形、無形。」

若四百萬億
阿僧祇世界
六趣四生眾生
卵生 胎生
濕生 化生
若有形 無形
《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這剛才說過了,也是前面說的大意。接下來,這段經文就這樣說:「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無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眾生數者,有人求福,隨其所欲娛樂之具,皆給與之。」

有想 無想
非有想 非無想
無足 二足
四足 多足
如是等在眾生數者
有人求福
隨其所欲娛樂之具
皆給與之
《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這麼多種的東西,剛才說過,沒有離開那個「四生」,四生之中就有這樣,無足、二足。「無足」,大家就會去想到,什麼叫做無足?就像蛇啊、蟲啊,很多沒有腳,但是牠在爬很快,這種大蟲、小蟲很多。「多足」,就是腳伸出去,密密麻麻,就像蜈蚣、蚰蜒,這種多足,很多蟲類。還有「四足」,四隻腳的,大家都知道牛、羊、馬、豬等等,還有很多四隻腳。接下來,這個地方所說的「無想」,剛才大概講過了。

無想:
如無想天
入定之時
離五蘊等粗相
入靜思惟
名為無想
入無想無所有處

「如無想天。」無想天,那就是已經用思想,我們人,修行者,「入定之時,離五蘊等粗相」。五蘊,大家知道嗎?色、受、想、行、識。《心經》常常在誦,「五蘊皆空」,這個時候都沒有煩惱了,就是要將煩惱都放下了,去「入靜思惟」,這叫做「定」;專心、微細,這叫做「靜思惟」。所以「名為無想」,很細膩,那種完全身心都放下了,就是到入定的境界,那就是靜思惟了。這時候心無雜念、無掛礙,無掛礙故,就無有恐怖了。所以,這就是「入無想無所有處」,當入這樣的「定」。

其實禪,行、住、坐、臥無不是禪,就是專心,我們專心,我就是要做這件事情,我心就不想其他;擔柴運水無不是禪,喝茶、吃飯專心也是禪。總之就是專心。細思惟,我們該做什麼,好好想該不該做?沒有做錯,完全是對的方向,若這樣,要成就眾志就沒有困難。

非有想:
世間諸相迷網
迴互亂想
如毒害諸雜小蟲
異質相成
誘惑使人心意迷亂
何況褒妲之色
善蠱惑
煽動人心
非有想

所以「世間諸相迷網」,這種「非有想」,若是那種不務實際,對凡夫來說不務實際,就是世間諸相落入迷惘,想想一些,很多不務正統,就是這樣就是迷惘了,就是「迷網」,已經自己設網,而自己也進到那個「迷網」。這種於世間,不順世間,自己墮入迷網,這種「迴互亂想」,頭腦中一直想、想,這些真正的超過了,我們人間正常該所想、做,該想的不想,該做的不做,總是,這也超越了這種非有想,不是一般我們世間,我們現在還在人間,要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還是很難,那是已經超越欲界了。

我們說人間,這種「非有想」,就是脫離了人間,該做不做的,這種非有想,所以「如毒害諸雜小蟲」,那個很雜的小蟲,自命以為很超凡了,其實這樣不知不覺在損壞,損壞一切。就像建房子,都用很好的木材,一段時間,怎麼整支柱子都被牠蛀掉了呢?是啊,這樣的東西,這也是蟲,不知不覺,如何將整支勇壯的柱子,這樣將它蛀壞了,這就是「毒害諸雜小蟲」。很多生物,稻子種得很好,一夕之間,一個晚上睡醒,這些稻子,已經被蟲吃得光溜溜了,也有啊。不論是樹蟲、葉蟲、水田的蟲,各種都有,這種你看不到、預防不到,這種大地生物有這麼多。就像人間,這種的毒蟲、小蟲全都是這樣;你看不出來他是惡人,你看不出來他所造作的,是對社會、人間有害,人與人在一起,無法去分清他是什麼,所以這種「如毒害諸雜小蟲,異質相成」,都不一樣,這樣混在一起,這種要解釋起來很困難。

非有想、非無想:
非識處之有想
非無所有處之無想
即無色第四天也

所以,「非有想、非無想,非識處之有想,非無所有處之無想」,那就是在無色天。「非有想、非無想處」,在六趣之中屬於天趣,這用解釋的,六趣就是六道。這屬於在天道。天,有層層不同的天,天界,所以故曰「非有想,非無想」,新的(解釋)來將它譯過來,「非想非非想天」,這已經是越過人間界,但是,若在人間界,就如剛才說過的,這種真實修善,修到超越欲界的這個天,這就是叫做「非想非非想處天」。他離開了這個身體,還是這個身體,沒有去想很多東西,所以很安然自在,所以又名「有頂天」。「有頂天」就像我們這樣,腳踏著地,頭有戴著天,同樣。但是他們的生活,是壽長、享受多,所以一層一層的天界不同。

所以「以為三界之最頂處,故名有頂天」。但是,還是非有想非無想處天,這種很多,我們都能夠去體會、了解,這種人間有這種很難去思考。同樣是人,但是那個觀念、思想,在人間,這種非想,非想的一個人間,就像那些蟲類一樣,容易去誘惑,使人會迷亂,就像那些小蟲、毒蟲,你很難分別,有的蟲類是很相似,很像,像到異類的蟲會來保護牠,認為它是我所延續的,所延續生命,有的蟲類是很類似,這種。

所以,人類就是大家看起來差不多,就是人,不過總是思想、觀念不同,這種非想的人,他就是「誘惑使人心意迷亂」,有意去設網,讓人心意迷亂。「何況褒妲」,這個「色善蠱惑,煽人心」。這真的是世間,很難、很難去分析,所以,「非有想」,這樣的人,不是我們一般人間該需要有的,他就是有這樣,脫離這種人間和氣,煽動了很多。

非無想:
如土梟等
附塊為兒
由殺顛倒
附無情物而為有想
子成之日
反害父母
名非無想

「非無想」。就像土梟一樣,這個生物與自己好像相似,這樣將他認作自己的孩子;或者是這種的生類,父母將牠生下來,這種的鳥,將牠生下來之後,等到牠長大,牠會反過來去吃牠的父母,這種殺害父母,這樣的鳥類。人間,恩將仇報,人間能夠和睦人群,表面上好像讚歎,想辦法就是要將他除滅掉,這種的,現在的社會比比皆是。所以光是人間這麼的粗相,我們就有很多無法去了解,「非有想、非無想」這種非無非有之無想,看起來好像有,又是好像沒有,這種分不清楚,是善是惡,分不清楚,這就是我們的人間。若是要說在天界,那就是在無色天,無形色,思想而已。有想、無想,這不知道,我們無法去體會這樣的天界,卻是我們能夠體會人間界。

「無足、二足」,沒有腳的,兩隻腳的。

無足:
即腹行類
如蛇蚓全無足
二足:
一切情類
有二足者

「無足」:就是腹行。用肚子在走的,這種的類形,「如蛇蚓全無足」,蛇、蚯蚓。而「二足」是一切有情類有二足,你也兩隻腳,我也兩隻腳,猩猩、猴類,牠們也兩隻腳,甚至牠們還能夠四隻,手、腳都能夠(並用)。

「四足、多足」。這總是四足、二足通通都有。

四足:
如諸畜生
有四足者
多足:
其類不等
通收一切
足多之者

「四足」,諸有畜生有四足。「多足」,「其類不等,通收一切足多之者」,我們都是這樣將牠看過去。

如是等在眾生數者
有人求福:
在前六道十類
眾生數中之者
有人欲得求於福報
有人求福
隨上若干眾生
所欲出所施之物

「如是等在眾生數者,有人求福」。若在這個眾生數之中,就是人類很明顯就是要求福。這種在六道、十類眾生中,「有人欲得求於福報」,有人求福,「隨上若干眾生,所欲出所施之物」。看他是上上等善嗎?是付出無所求嗎?或者是我付出,我有目的;或者是我付出,你要回報我多少條件,這全都有。

所以,我們如何求福?要如何造福人間?有各種類。人與人之間,這時候我很需要……等等,「我給你,你要記得我,要記得是我給你的」。「我將來會為你做什麼事情;我絕對有條件,讓你很滿足的條件」。「我這樣為你付出,記得哦,你要滿足我的目的」。這都叫做人類,是如何付出?但是我們最重要的,想要付出的是付出無所求,心還存著感恩哦,這樣去付出,這才是正確修福。

在眾生數者:
指一切含靈之類
有人求福:
猶云此眾生中
有求福者
非專指人類也

「在眾生數者:指一切含靈之類」。所有,所說過的四生,眾生都有。所以,「有人求福,猶云此眾生中有求福者,非專指人類也」。有的動物也在為善,動物在庇護動物也有,很多的動物,就像狗在庇護人,狗在救主人,連雞、鴨都會救人;孩子掉入水裡,鴨子在那裡一直叫、一直跳,到底在叫什麼、跳什麼?我的孩子怎麼會不見了?趕快靠近水池看,原來是孩子掉在水池中。這種所有的眾生類,不只是指人而已,有生靈的都會有這樣。所以常常說,我們要護生,不要殺生,有生類的物種,我們都要保護,我們是生物之靈。

所以,「隨其所欲娛樂之具,皆給與之」。

隨其所欲娛樂之具
皆給與之:
隨其所樂
悉給與之

要造福的人不只是付出,貧窮苦難人需要我們付出,哪怕是人想要要求,如何能夠紓解那個心靈,紓解心靈的苦悶,要用什麼方式,讓他能夠了解很多?就像有的媒體,我們大愛臺報真導正,讓你了解很多事情,讓你知道很多人文。這樣的讓大家,紓解掉他的惶恐,紓解掉他的鬱悶,讓他了解很多對的、好的事情,這就是「隨其所欲娛樂之具」。讓他能夠看天下,了解天下事,這全部皆與給之,就是這樣能夠不斷不斷付出。

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體會人間有很多種類,我們真的是很無法,無法一一將他表達出來,只好是要靠大家用心。經文寫的是這樣,依文讀經,可能我們都會被束縛,在那經文之中,這對我們都沒有什麼關係。其實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這些文句要說到天外天去,對我們都沒有用。這些事相若在人間,那種超出思想範圍,不務實際,這種綢網,打開了天羅地網,這種針對人間,而且說他善或者是惡,分不清,說他是在褒揚我們,或者是在對我們……等等。

總是人間很困難,要如何在人間對的事情,行得對,了解的事情要細思深入,這一定要。所以,我們非想非非想,這個定,靜思惟,要很細膩去了解。在平常做事情,能夠人在一個地方,可以天底下的事情,只要看了、說了,就有辦法去了解,這就是人文,真的很細膩觀天下事,請大家要很用心去體會。人間如何才能夠祥和,如何才能夠生命平等觀,入「大圓鏡智」去,這「轉識成智」,這時時要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9月28日~
回頂端 向下
 
20240304《靜思妙蓮華》四生六道 依業而生 (第1624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