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40305《靜思妙蓮華》如來度生 常住如是 (第1625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15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305《靜思妙蓮華》如來度生 常住如是 (第1625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Empty
發表主題: 20240305《靜思妙蓮華》如來度生 常住如是 (第1625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0305《靜思妙蓮華》如來度生 常住如是 (第1625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Empty周二 3月 05, 2024 8:31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15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305《靜思妙蓮華》如來度生 常住如是 (第1625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40305《靜思妙蓮華》如來度生 常住如是 (第1625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0305《靜思妙蓮華》如來度生 常住如是 (第1625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Empty周二 3月 05, 2024 10:48 am

20240305《靜思妙蓮華》如來度生 常住如是 (第1625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如者如是無始來今,來者來回娑婆度生,亙古不變常住如是,隨順眾生機緣逗教。
⊙謂歡喜地菩薩修行初地法門,成大功德,布施周遍給孤寡諸多貧老病苦。菩薩智同佛智,徹見大道,入智慧海盡佛境智,而得法喜,登菩薩歡喜初地。
⊙「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無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眾生數者,有人求福,隨其所欲娛樂之具,皆給與之。」《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一一眾生,與滿閻浮提,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諸妙珍寶。」《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一一眾生,與滿閻浮提:即滿此方南瞻部洲。
⊙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諸妙珍寶:珍玩之具。此七寶義,如經云,一香一華,一燈一衣,乃至園林飲食,皆為眾生普發大願。又於所見一切境界,皆為眾生普發大願。
⊙見寶塔品曰: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橫二百五十由旬,從地湧出,住在空中;又曰: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歎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為大眾說。

【證嚴上人開示】
如者如是無始來今,來者來回娑婆度生,亙古不變常住如是,隨順眾生機緣逗教。

如者如是無始來今
來者來回娑婆度生
亙古不變常住如是
隨順眾生機緣逗教

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常常說釋迦如來,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成佛也稱為「如來」。「如者如是」,過去、現在、未來,亙今該然,自古以來都一樣。「來者來回娑婆度生」,就是這樣,全都是來娑婆,因為娑婆這個世界善惡雜揉,苦難偏多。眾生就是煩惱偏重,所以諸佛來娑婆,同一個志願就是要來度眾生,因為娑婆是一個堪忍世界。所以他要來來回回在人間。所以「亙古不變常住如是」,過去、現在、未來,都是一樣常住。現在釋迦牟尼佛,我們現在人人都稱「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慧命常住,釋迦牟尼佛是常在人間,來來回回沒有間斷過,這就是釋迦牟尼佛,「亙古不變常住如是」。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法是從這樣來。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目標同一,「同一」,同一個方向,就是這樣。

所以,「隨順眾生機緣逗教」,現在釋迦牟尼佛,是隨順我們眾生的根機,來設法逗教,請大家要珍惜啊!名稱上說我們離佛二千多年,其實佛法身永恆。佛的法身常在,沒有變,佛法永遠。只是會比較擔心,所擔心的就是,就像阿難還在世,看到所傳的法,會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阿難看到這樣萬念俱灰,親身更正,還是比丘再回去問師父,師父就告訴他:「哎呀!阿難老了,你照我說的這樣去傳就對了。」還是以錯就錯,就這樣傳下去。過去所說的這段文,大家應該有聽到了。阿難覺得:我人還在,將佛陀的真理直接聽、直接傳,竟然說我是老了;竟然我還更正他,無效。若這樣,我還在人間做什麼呢?

就像智者大師問隨身的弟子:「我這麼辛苦為傳法、為著作,我這麼認真的在做,對你們應該,也有一點點法的感受,有幫助吧?但願,法是真實傳。」這些弟子竟然默然,不回應。所以智者大師萬念俱灰:「好吧,你們大家都默默不回應,表示沒有辦法真誠傳下去,這樣還有什麼用?」這是真實的。

這一次天臺「智者大師」,傳教大師,這是很真、很實,每一段都好像很熟悉。因為我看過了「智者大師」,真的很感恩,將他生平為佛法,辛苦這樣走過來,他總是也有心念俱灰時。就這樣自己覺得沒有用了,去也罷了。就是這樣的人間,所以智者大師是六十歲,就入滅了,很可惜。釋迦牟尼佛八十歲,阿難是超過百歲。智者大師能夠這樣,經過了幾百年後,將《法華經》一心著作,成就了《法華文句》、《法華玄義》,還有《摩訶止觀》來配合。這是在那個時代很不簡單,是大時代累次的戰亂,一次走過一次,無不都是弘揚佛法,無不都是著作「法華」系統。我們今天才有辦法說:「『法華』的精神理念,就是這樣過來。」

智者大師幾十年的心血,全都完成了;智者大師也一直在心心念念著,但願法是真誠傳,一再交代,不要用佛法去做人情,不要做最後斷佛種人。不要去做一個,看來就是相似、類似,最後是斷了佛種,因為法沒有辦法真誠傳下去,那個時候,都是靠聽佛法、敬仰佛法。所以我們這時候,是要將《法華經》,佛陀所說的教菩薩法,我們是要身體力行,不是灌輸在頭腦中,念文、了解。「知道啦、知道啦,了解啦、了解啦」,知道與了解,對眾生又是有什麼益處呢?

如來來人間,來回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苦難偏多,要拔除眾生的苦,但是有拔除到嗎?有因緣,富有人家,在那個時代,國王、大臣、老百姓也很用心,卻是那個時代阻礙很多,真真正正精神落實在救度苦難,這是都還沒有做到。這時候時間也都有限,還是靠著這麼多人,大家都是合起來一條心,對苦難者直接去救濟,救拔苦難的人。就像我聽到,(志工)菩薩向著患者說「浴佛」,一個一個病人,將他們當成了我們菩薩的道場,他們的身體,我們將他們當作佛。身體垢穢、骯髒,不顧一切,慢慢去為他清、去為他洗,洗到整個身體乾乾淨淨。聽到慈誠隊連續洗三位,我是很感動。

雖然不是在那裡誦經,卻是經文之中,這種拔眾生苦難,這段經文不是用唸的,他們落實,直接在人的身上,做到了救拔苦難等等。不只是在我們的身邊周圍,很遠的地方,跨過國家,天邊海角,只要是需要幫助,會合周邊的人;人數若不夠,再由遙遠的地方,精神理念正確,他們去投入,所到之處無不都是感動人。救人,能夠感動到當地,有經濟好的人,有身體願意投入的人,成為當地菩薩種子。這就是在傳法,這就是在教化。有的國家,已經傳法、教化很快速了,短短的一、二十年間,整個國家翻轉過來,反貧為富,歷歷的歷史都還在。這就是菩薩身體力行,所以我們要很清楚,入人群去度眾生。「如是來,如是去」;如是來,我們是過去也有這樣的因緣,乘這樣的因緣,我們來人間了。這若不是過去,哪有現在這麼的志同、道合呢?

以苦難為道場,成為菩薩道,所緣緣苦眾生,做到了。而且將這個地方當成了是道場,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個苦難處,我們都打開心結,不怕臭、不怕骯髒;將這個人,當成我們自己,我們的親人,這種心包容天下眾生,「三輪體空」都做到。就像如來──釋迦牟尼佛;來者,來回娑婆就是要度眾生。「娑婆」叫做堪忍,來來回回,都在這個堪得忍耐的世界。為什麼叫做堪忍?是因為他苦啊!菩薩就要堪忍在這樣的環境中,去度眾生,是很不容易。所以,「亙古不變常住如是」,永遠都是這樣,去了還是再回來,不畏苦。隨順著眾生,眾生數多難度。

就像有時候培訓很多,某一個省,一個地方,這個雖然是小地方,卻是來受證十五位。現在知道的,經常都負起了,慈濟人對當地的付出,剩下三位,剩下五分之一。受證是受證完了,但是受證完,他也會消失掉,真誠投入,為當地苦難人付出,剩下三個。可見,可以很資深,還是仍在慈濟之中,鍥而不捨一直投入、一直做,這是很不簡單。所以我們要互相珍惜,互相疼愛法親。所以人生,我們要很用心。

菩薩,為什麼有辦法這樣來來回回,這麼的辛苦還不停歇呢?

謂歡喜地菩薩
修行初地法門
成大功德
布施周遍給孤寡
諸多貧老病苦
菩薩智同佛智
徹見大道
入智慧海
盡佛境智
而得法喜
登菩薩歡喜初地

「歡喜地菩薩,修行初地法門」。意思就是你要修行,要從菩薩的精神開始,菩薩的精神就是不畏苦。這種不畏苦,還很歡喜,這叫做菩薩初地,菩薩修行從初地法門進來。所以我們常常看到慈濟人,「你們幸福哦」,其實是很累、很辛苦。互相說「幸福哦」,幸福就是在說「辛苦啊」。但是這個幸福哦,很有默契的,「哎呀,美滿啊」,回答的:「美滿啊!」意思就是:雖然是很辛苦,終於這件事情能夠完全,有結果了。所以叫做「美滿」了。付出很辛苦,但是,總是完成一件事情。

所以,慈濟人對答:「幸福哦」,「美滿啊」。這已經就是菩薩入法門了,已經入菩薩的法門,「成大功德」了,因為他歡喜。雖然很辛苦,他歡喜,歡喜在所作已辦,「美滿啊」,「該要為他清掃的都掃好了」。雖然很累,不過完成了,所以「美滿啊」。幸福美滿,這已經是「成大功德」了。「布施周遍給孤寡」,貧苦的人,想想看,我們所做的就是布施;「布」就是普遍,「施」就是給,普遍付出,所以叫做「周遍」。我們所幫助的就是孤老無依,或者是寡婦孤兒,很多很多種類;家庭,常看到單親媽媽,很辛苦啊!我們要如何去幫助她一下?常常看到貧病孤老,老人家身邊都沒有人,一個人生病了,無人照顧等等,慈濟人只要走得到就做得到。這不就是,現在所說的「長照」嗎?常常去關心他,常常去照顧他,這叫做「菩薩智同佛智」。

我們要學佛,像這樣,能夠體會眾生,苦眾生的苦,這種佛陀所教的菩薩法,我們做到了,所以「菩薩智同佛智」。佛想要這樣做,我們做到了,尤其是「徹見大道」。早上(課誦)都有「三皈依」,「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就是能夠在人群中,將人人帶好,對正的佛法。

人人都有自性三寶,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雖然還沒有出家,「自性僧」就是心地清淨,無貪欲,這叫做自性僧。戒、定、慧,這在家人都守得到、做得到;誠、正、信、實,這些都做得到,等同修行、出家。所以我們每天早上在三皈依,我們難道不就是要入人群中去嗎?我們去統理大眾;大眾苦難者,他們孤老無依、無所依靠,我們去讓他們依靠,我們去幫助他們,這就已經入人眾中,入人群了。我們一切的煩惱,我們看得開、不計較。「三輪體空」,做過了,無所求,感恩哦。心解脫,很歡喜,因為對方已經,困難我們替他解決了,喜眾生平安,我們就歡喜了,這叫做「菩薩智同佛智」。菩薩與佛的智慧一樣,已經「徹見大道」了,「入智慧海,盡佛境智」。

過去一段時間,一直說「轉識成智」,將我們日常所緣這些境界,還是成為智慧,轉識成智。我們將六根、六塵去緣的意識,將它轉成「妙觀察智」。我們對這些物質沒有貪欲,對我們該做的付出沒有貪名,我們不為權、不為利、不為名,這樣在付出,聲聲感恩,心,內心歡喜,這就是「妙觀察智」;做得到,我們才有辦法「平等性智」,我們才有辦法入「大圓鏡智」。所以我們一段一段,已經這樣做到了,所以要好好用心,在「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這就是入那個境界的智慧。所以,「入智慧海,盡佛境智」,就是「大圓鏡智」了。「而得法喜」,這樣我們自然看到眾生得救了,我們歡喜了。

就像緬甸,2008年我們去幫助他們,那個大水災。一些貧農,我們幫助,讓他們度過這樣的難關,發放給他們的稻種,他們認真耕耘,能夠還清債務,養育孩子;現在好幾個都大學畢業了,學士帽帶在頭上,拍出來的相片,總是感恩,若不是一點點的幫助,若不是改變他們的生活,沒有負債,還能夠儲蓄,還能夠養育孩子,讓孩子成為大學畢業,各有很好的工作去做。這我們難道不歡喜嗎?

「哦,很歡喜!」「是在歡喜什麼,那又不是你的孩子!」不是。不是,心才沒有掛礙,但是隨喜才是功德。他們能夠這樣過來,這就是佛智。「而得法喜」,有這樣的心態,才能夠常常歡喜,很歡喜,「登菩薩歡喜(初)地」。這就是我們隨喜功德。所要做的,就是我們菩薩在人間,隨著佛陀的教化,教菩薩法。我們是慈濟宗門,你好好真正用很誠懇的心,願意付出你的愛,你也會很歡喜。那種歡喜,所以一直延續下來,隨喜功德。

眾生類是很多種,除了人類以外,還有很多種的生物,皆有佛性。有知覺,牠有:「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無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眾生數者,有人求福,隨其所欲娛樂之具,皆給與之。」

有想 無想
非有想 非無想
無足 二足
四足 多足
如是等在眾生數者
有人求福
隨其所欲娛樂之具
皆給與之
《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我們眾生,我們現在學佛法,我們看人做好事,我們全都很歡喜,不只是看人做對人的善事,我們連所有、所有的生命體,都要包括在內,不論是什麼生類,我們都要疼惜、要愛護。我們這個生類種,只要在有情界,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包括人類,包括六欲天,這全都是天人享受,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這些。而若在我們人類呢?人類也有人類的天堂,人類有人類的阿修羅,人類的天堂,他都不用煩惱東西,生活得很享受,就是這樣過。有的是很有頭腦,想入非非,這樣的人也不少,想一大堆又事不成,也有。而也有「世間的事情關我什麼事?」很冰冷、自封,他不管人間事,不去想什麼事。

「非有想」,非有想不是不想,但是想得很細膩,卻是事情做不到;或者是有想,想到如何去反駁。這都不正確的,世間就是有這樣的人,非無想。這非有想、非無想,都是在人間中,所有這樣的人類、這樣的心態。不論他什麼心態,最重要我們要知道,世間生命類森羅萬象,所以「無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眾生數者」。只要在眾生類,尤其是人類,要求福;我要照顧這些,我愛他們,但是我要求福,有求福,隨其所欲。或者是有人要來求我,我已經在造福了,有人來求我,什麼樣的,我都願意付出,「隨其所欲娛樂之具」,我都給他們,「皆給與之」。就是都這樣隨眾生的歡喜,這樣就付出了,也有這樣的人;疼惜眾生,有求必應,有這樣的人。這是這段經文。我們若這樣經文過了,可能大家不清楚,以為是說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去。其實人間就有這樣的人類思想觀念,這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

接下來這段經文說:「一一眾生,與滿閻浮提,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諸妙珍寶。」

一一眾生
與滿閻浮提
金 銀 琉璃
硨磲 瑪瑙
珊瑚 琥珀
諸妙珍寶
《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眾生一一,提供出來的東西很多。「閻浮提」,閻浮提也就是我們的世間,一個名稱叫做「娑婆堪忍」,一個名稱叫做「閻浮提」。因為這顆地球有一棵大樹王,這棵大樹很大很大,太陽一照,這棵大樹能夠庇蔭很多,那個蔭可以庇蔭出來。太陽已經過了,月出來了,那個反射的影在月的裡面,也會投射出來。就是地球若與月球,剛好相向的時候,十五月圓的時候,好好地看,在那月上面很清楚,好像有一棵樹在那裡,這是閻浮提樹的影子。所以世間,也可以稱為「閻浮提」,這就是娑婆世界裡,而娑婆世間,閻浮提又是在哪裡,南瞻部洲。

一一眾生
與滿閻浮提:
即滿此方南瞻部洲

在須彌山,它周圍有四大洲,我們也不是在東勝神洲,也不是北俱廬洲,也不是在西牛貨洲,我們是在南瞻部洲,這個人群的世界。這閻浮提充滿了「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諸妙珍寶」,很多「珍玩之具」。就是有這七寶在。

金、銀、琉璃
硨磲、瑪瑙
珊瑚、琥珀
諸妙珍寶:
珍玩之具
此七寶義
如經云
一香一華
一燈一衣
乃至園林飲食
皆為眾生普發大願
又於所見一切境界
皆為眾生普發大願

我們人間真的很富有,在佛經形容的,「一香一華」,當我們有利用的時候,我們要供佛的香、花、燈、衣,「乃至園林飲食」,這都可以供養,這就是生活最需要的。

這園區有花草,佛陀的時代,園區有燈,有人提供油來點燈,有人布施衣服。「乃至園林飲食」,大片的園,就像給孤獨長者、祇陀太子,來供養這片園林。佛陀常常在那個地方講經,這就是大片的林。佛陀在那裡住,僧眾在那裡住,大家的供養,這也是很重要。所以亟需要的奉獻就是寶,人用得到的都是寶。所以,「皆為眾生普發大願」。願意付出,願意僧團需要為僧團布施,一般苦難人需要也願意付出,這種願力,他就是很歡喜、甘願去做。所以「又於所見一切境界,皆為眾生普發大願」。大家,這不能少數人做而已,大家見善隨喜,彼此來呼籲,這樣自然就一段一段,能夠好好用心去付出。要人群,人多才能夠,普及在需要眾生之中。

見寶塔品曰:
爾時佛前有七寶塔
高五百由旬
縱橫二百五十由旬
從地湧出
住在空中
又曰:
爾時寶塔中
出大音聲
歎言善哉善哉
釋迦牟尼世尊
能以平等大慧
教菩薩法
佛所護念
妙法華經
為大眾說

所以,在在〈見寶塔品〉,「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大家都還記得,「縱橫二百五十由旬,從地湧出,住在空中,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佛,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過去諸佛所護念的,就是《法華經》,你現在為大眾說。這也是過去佛來讚歎現前佛,來為現前的佛作證,所以寶塔出現了。

多寶佛從塔中,從空中,這個塔浮現在空中,這樣出大音聲來讚歎、見證。哪怕他成佛了,他也遺憾著,他《法華經》沒有說到,所以他發願,到處有說《法華經》的地方,寶塔一定現前。

各位,這就是佛佛道同。但是還未盡到,多寶佛還是自嘆,這件事情還沒有做到。過去諸佛,全都是講完《法華經》,但是多寶佛,他就是這個心願還未完成,但是他到處有講《法華經》,他一定現前隨喜見證,這就是可見,《法華經》對於修行者最重要。

各位,用愛、用心,聽法最重要,我們就是要把握時間。時間沒有那麼長,我們只能夠當下快速,做佛所教菩薩法。菩薩的行動,我們有做到,少數人做不起,多數人共同會合來做。這不是做不到,也可以成就諸大功德,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9月29日~
【註一】《法華經.方便品第二》:「諸佛滅度已,供養舍利者,起萬億種塔,金銀及頗梨、車磲與馬腦、玫瑰琉璃珠,清淨廣嚴飾,莊校於諸塔。」

【註二】
智者大師:「眾弟子,佛陀是為了一大事因緣出生人間,為師一生以生命為薪材,才有機會綻放出覺悟的光明。在座各位,有誰可以當下發願,做到捨身為法,捐命換悟,獻壽度眾,則為師願意供養一切,助你們成道。有嗎?看來是沒有。」(摘錄自大愛臺節目「高僧傳」系列「智者大師」之戲中對白)
回頂端 向下
 
20240305《靜思妙蓮華》如來度生 常住如是 (第1625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