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40306《靜思妙蓮華》三輪體空 清淨布施 (第1626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15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306《靜思妙蓮華》三輪體空 清淨布施 (第1626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Empty
發表主題: 20240306《靜思妙蓮華》三輪體空 清淨布施 (第1626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0306《靜思妙蓮華》三輪體空 清淨布施 (第1626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Empty周三 3月 06, 2024 5:57 p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15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306《靜思妙蓮華》三輪體空 清淨布施 (第1626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40306《靜思妙蓮華》三輪體空 清淨布施 (第1626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0306《靜思妙蓮華》三輪體空 清淨布施 (第1626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Empty周三 3月 06, 2024 7:40 pm

20240306《靜思妙蓮華》三輪體空 清淨布施 (第1626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三輪者能所施物量,清淨者於此三輪體,施無念無所求得失,無能施所施及施物,於三世中無所求得,我常安住最勝樂心。
⊙在行施時,若心存三輪體相,便是著有三輪相,非真正布施波羅密行。若無此三輪體相,所謂施恩不望報,不著人我所施,方為清淨布施波羅密。
⊙「一一眾生,與滿閻浮提,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諸妙珍寶。」《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及象、馬車乘,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滿八十年已。」《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及象、馬車乘,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所乘之具,所住之處。如人間華屋如天堂,名貴轎車享盡諸欲。
⊙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滿八十年已:是大施主,行大布,經八十年。
⊙八十年,謂依有八識,六根塵識,思量,造作善惡,歸納入第八藏識。
⊙眼等五識入意境;想思計量,造作行為,第八結果歸入阿賴耶識。此二種識俱為現量,無我法之二執者。至佛果時,同時五識,為成所作智,八識為大圓鏡智。
⊙世界即多,生類又眾,廣大布施更歷多年,其財施功德之勝如此。

【證嚴上人開示】
三輪者能所施物量,清淨者於此三輪體,施無念無所求得失,無能施所施及施物,於三世中無所求得,我常安住最勝樂心。

三輪者
能所施物量
清淨者
於此三輪體
施無念
無所求得失
無能施
所施及施物
於三世中無所求得
我常安住最勝樂心

要用心看好,用心多了解,我們日常生活,都沒有離開的動作,卻是與我們修行關係很大。「無能施、所施及施物,於三世中無所求得」。我們要很用心,這全都是和我們的身行、日常生活很密切。更前面這樣說,「三輪者,能所施物量」。「三輪」就是能施、所施與所施的物量。「能」就是我,我是能布施的人,是「我」,幫助你的人,「你」是我所布施的對象,所以能、所,有人與我,人我之間,我是能夠布施你,你是所受施的人。物質,「物,我布施你多少多少哦,你記得嗎?總共有幾次,我布施給你。」這種計量物,這就是能、所、物量,能施的人、所接受施的人,而有多少的東西,已經幫助你有幾次幾次了。這叫做三輪──能、所、施物這三項。

「清淨者」。我們要如何才能夠很清淨呢?這種常常掛礙在我是能施的人,而你是我所幫助的人,常常這樣「能」、「所」掛礙,計量「物量」,這叫做三輪。若在這種三輪體,我們本來就要講「三輪體空」,修行者三輪體空,我能夠付出,付出,是能付出的人,而付出的就是眾生所需要,所以我們付出。付出之後呢?無所求,還要說感恩;做過了,我心安,我無所念求。所以「於此三輪體,施無念」,我付出了之後我就無念了,我就沒有放在心裡了,做就對了,該做的,我很甘願做出去,做出去,這樣就對了。所以心無所念,無掛礙,也「無所求得失」,無求、無得、無失。不是我布施出去多少,而我有所求得多少,都沒有。所以就「無能施」,沒有我是能所施的人。

不要常常掛礙我們自己,是在幫助人。其實常常說過了,我們有形的幫助人,是無形的人家幫助我們。我們就是看到苦,佛陀不是告訴我們,道理在苦中得。因為看到苦,我們才知道這個苦是如何來。用心想想看。「哦,集種種因緣來。」這了解,是讓我們所得。所以我們有形幫助他,道理無形幫助我們自己,所以叫做「見苦知福」。能夠知福,我們就要知道惜福;知道惜福的人,那就要多造福,我們要更用心,甘願付出。這對我們生命的價值觀,能夠增加多少呢?所以,「無能施」,沒有我能施,布施的,也沒有「所施及施物」;施出去量多少,這已經三輪體空了。既沒有我,也沒有他,也沒有物體量數,這叫做「三輪體空」。修行就是要修到這樣的程度,這是我們要很用功。

修行,過去,現在,未來,不論是過去中,我們在修行也是這樣的法,現在也是這樣,未來也同樣這樣。「於三世中無所求得」,這就是修行。不論你用什麼方式,修到最高的境界。念佛、念佛,要念到哪裡去?念到無我相,念到三輪體空,離開了這個現實的境界,到清淨無染的世界,這叫做淨土。這樣的念佛,要念到心都沒有起動,這是很難。我們一天到晚,我們的心、識緣著這個境界,我們哪能觸事無念呢?「敲板了!」就是趕快要去餐廳,這也是規矩。你能沒有規矩嗎?你豈能沒有吃飯嗎?這就是規矩一定要行。營養一定要吸收,所以怎麼能夠無念呢?

這種念就是緣,我們的心識緣境,這等一下會說到。所以我們要很了解,修行,我們就要務實、行實,才能體會到實相的境界。真的,芸芸眾生無不都是苦,我們修行的境界,就是沒有佔有的私愛,所愛,愛天下眾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所選擇,天下眾生,不論是什麼樣的膚色,同樣我們全都要用,「無緣大慈」,雖然他和我毫無關係,但是我們也要隨喜功德。

哇,他們的生活很好,那裡的人很善良。我們也要讚歎他們,這叫做隨喜。雖然沒有來與我們接觸,毫無關係,他們幸福、他們善良,他們幸福,我們大家隨喜。而他們有災難了,他們受苦了,這「同體大悲」,我們要馬上提起「同體大悲」。人苦我悲,人傷我痛,這種「同體大悲」,及時起於行動付出,這就是了。所以「能」,能付出,所受這個量多少;付出去了,解決他的困難,能付出的人無所求,對自己就沒有障礙。救災,不論他是什麼人,平等相。我們只要知道他的人口多少,及時幫助。人人平等,照他的人口數增減(物量),這都是平等。

付出之後,我們不會再去說,「你就是我幫助的人,你一定要記得我」。沒有。因為看到他們展露笑容,你已經回報我了,你們安定、你們安穩,解開你們的心的愁眉,展開你們的笑容,這樣就很多的回答了,回報的就是這樣。所以無所求,修行要修到這樣。過去佛陀說布施,也是教我們這樣的布施,現在我們要行菩薩道,同樣我們也要這樣的布施。對的事情,未來生世,我們還是發這樣的願,同樣三輪體空,付出無所求得失,總是這樣付出。若能夠這樣,「我常安住最勝樂心」,我若有這樣,能夠生生世世,都是做這樣的事情,我很願意。我的誓願就是這個願,我能夠安住在菩薩道中,這是最勝、最快樂的心。佛陀無量壽是生生世世,他的精神,他的誓願,無不都是這樣的觀念,所以壽無量,這是一股精神不斷延續。

在行施時
若心存三輪體相
便是著有三輪相
非真正
布施波羅密行
若無此三輪體相
所謂施恩不望報
不著人我所施
方為清淨
布施波羅密

「在行施時」,我們假使,如果心中存有三輪體相,便是著有三輪相。這就是執著,有我,永遠我,這種貪著我。這個小我常常貪著住,你哪有辦法去行大我呢?過去一直說,將「我」放零,都零了,人人無我,才能夠會合大我,我們要做到這樣。所以「如果心中存有三輪體相」,還有我是能施的人,他是受施的人,中間的物質有多少,這個相若常常掛在心中,這就是執著在三輪體相,這不能算是真正布施波羅密。佛陀要我們六度萬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第一度你就要布施。布施的方法總是要三輪體空。

布施,能夠「三輪體空」了,心無掛礙、無著相,所以才有辦法布施、持戒。我們若常常有我相,你常常執一個「我」,戒如何修呢?如何持?所以,戒是防非止惡,不對的事情,我們不可犯。你有執著相,你已經犯了,犯了執著、執我,偏私,這就不對了。所以要布施、持戒,還要忍辱,這全都是我們要一直做。布施、持戒、忍辱,還要精進,才有辦法進入到靜思惟,到「定」,正定的戒定。所以我們的心,「心要定、心要定,不要因人亂了心」。雖然,我們是拿來當歌唱,其實是編給大家,有這個韻律可唱,可為自己自我警惕。我們在人群中,我們的心要定,要定,不要因人亂了我們的心。因為那些人需要我們幫助,我們就起了「能」,我能;他所需要,我們付出,在那個地方執著,執著我付出的量。

付出了之後就沒有了,哪有什麼人?沒有什麼人受我們布施,當然就沒有,我是能去布施他的人,這「三輪體空」。要在我們「定」,正思惟「定」的心中,就是禪定,這就是修,修禪、修定,所想要得的。而我們,我們大家也知道,常常說過,真正的禪就是行、住、坐、臥,挑柴運水無不是禪;吃飯、喝茶無不是禪。我們的心在哪裡就是專在哪裡;現在你們在聽話,專心也是禪,靜思惟;我現在在說話,我專心我也是定在禪。

我們一輩子時間有多少呢?該做的,我們定了方向,該做就是做,不要有「三輪體相」在,所以要「五蘊皆空」,才沒有掛礙。「三輪體相」,不要執著。所以,「所謂施恩不望報」。我們付出,就是不希望他再來回報,沒有這樣的等待,沒有這樣的期待。「不著人我所施,才是清淨的布施波羅密」。這無所執著,付出就付出了,沒有人、我所施,才是清淨的布施。你若還有所執著,那就不是真正的波羅密。真正的「布施波羅密」就是要到達「三輪體空」。若這樣,各位菩薩,大家不就是這樣嗎?所以大家做得,「辛苦哦」,「幸福啊!」「幸福哦」,「美滿啊!」歡喜,甘願付出。所以這就是菩薩,在人間比比皆是,看,多少人就是這樣,付出無所求在做,為一切眾生。

所以我們前經文就這樣說:「一一眾生,與滿閻浮提,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諸妙珍寶。」

一一眾生
與滿閻浮提
金 銀 琉璃
硨磲 瑪瑙
珊瑚 琥珀
諸妙珍寶
《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我們在這個閻浮提,就是這個世間上,充滿了一切的珍寶。這些物資,這些珍寶能夠盡人享受;有福的人,他們可以這樣的享受;更有福的人,將這些東西當做是工具。我們能夠付出,付出無所著。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到底有幾十年。但是經典是要告訴我們,說我們人間,有很多可享受的東西,不只是七種珍寶,還有,人能夠享受,「象、馬車乘,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這些寶物能夠讓人享受。

及象 馬車乘
七寶所成
宮殿樓閣等
是大施主
如是布施
滿八十年已
《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從前從前佛陀在世,交通器具用象、用馬。象,若富貴的人用白象,慢慢地為牠裝扮,裝扮在那隻白象的身上。人上去那個象背,這樣在那裡,逍遙自在;象慢慢走,多麼穩重啊。那隻象掛滿了七寶,人在享受。

或者是馬車,馬車就是,也是裝飾;車內的裝飾,車外面的裝飾,這也是很享受。人間很風光。還有「七寶所成宮殿樓閣」。有這樣可去裝飾交通器具的人,一定家裡面很豪華,就是七寶在家裡面很多,所建築的就像皇宮一樣,樓閣很多。

及象、馬車乘
七寶所成
宮殿樓閣等:
所乘之具
所住之處
如人間華屋如天堂
名貴轎車享盡諸欲

這些所乘的東西,所住的地方,就像人間華屋、天堂。這是有錢人所享受的,名貴的轎車,這種享盡了世間所有的欲樂,這是有錢人。所以這些,這樣有錢人他願意布施,「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滿八十年已」。

是大施主
如是布施
滿八十年已:
是大施主
行大布
經八十年

有錢人肯布施,或者是沒有錢的人也肯布施,行大布施,「經八十年」,這個「八十年」的意思是什麼?用心,那就是所依,不論你有錢、沒有錢,人人有這個身體,一定要具足有八識。

八十年
謂依有八識
六根塵識
思量
造作善惡
歸納入第八藏識

八識,前六識,那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這五根緣外面五塵,色、香、味、觸等等。意就是跟著這個境界去緣,所以叫做「六根塵識」。

我們有眼根、耳根、身根等等,這個五根所緣的境界不同。我們的身體,所需要的是椅子、床,交通需要車,這是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口欲,要吃的就是甜的、是鹹的,去做分別。聞來的是臭、是香?這六根,各有所緣世間一切境界。耳根,聽我在說話,同時也有鳥的聲音,在叫,這耳根。眼根,你們看到我,我看到你們。這種六根識這樣所緣著,去造作善惡,「歸納入第八識」,這我們要很用心。

眼等五識入意境
想思計量
造作行為
第八結果
歸入阿賴耶識
此二種識俱為現量
無我法之二執者
至佛果時
同時五識
為成所作智
八識為大圓鏡智

在我們生活中,我們所接觸到,眼、耳、鼻、舌、身,這個「五」,五根去緣外面境界,五識入我們的意境,我們的「意」。緣了之後會常常想,想入非非,我看到什麼,這項東西我很喜歡。今天我遇到什麼事情,我耿耿於懷,很多。有的人,心所掛念著的,是他想要所得的東西,不論是貴、不論是便宜,為他自己私己想要有的,所接觸到,在這個意識之中「想」,一直想要就去取。或者是意識,看到、聽到,苦難又再發生了,在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地方,人受苦難了,同樣也是耿耿於懷。

就像印尼,(2018年)它的小島裡,又是再發生地震了,(規模)七點五的地震,在「九二一」,是(規模)七點三,「九二一」,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九九峰,瞬間很翠綠的山,地震過了之後,那座山都整個好像剝皮,瞬間。那個時候常常要,(往)臺中、南投,一定要從那個地方過,遠遠眺望的九九峰,看起來每座山都光禿禿。我說,瞬間能夠將整座山的,皮都剝起來,所有的大樹、青草,全都完全光掉了,這是很可怕。那個年代在那個瞬間,不是只有山,在那個九九峰山下,多少人家受災難,這就是歷史的見證。所以,「為歷史作見證,為人類寫歷史」,多少人發心,那段時間,(慈濟)菩薩遠近集合力量,集中來到那個地方,「藍天白雲」到處都是,這是如何過呢?在兩年多的時間,光是在南投縣、臺中縣(等) ,建五十所學校,都是很牢固,而且造型各別,隨順他們的地方、他們的文化。

之後(2018年)再去看,每間學校還是看起來,與初建的時候一樣,初建的時候不覺得很新,將近二十年不覺得舊。這就是在那個時代,我們想要如何做,那個意境經過思量過。想,常常說,「想」,那是「相」的下面,加一個「心」,我所緣過的這些景象,我都像照相機一樣,一張一張照,這些相放在我的心上。所以,仔細去想,緣這個境界,好好思惟、計量,這些事情,我們一定要趕快去做,為救人,為祥和社會,為孩子讀書有年齡,學齡有限,趕快學校建起來,這都是計量、思考。這就是往善的方面,很多人,大家愛的力量會合起來,發揮了這樣的力量,這樣來完成,這就是造作善。

每一個人都有五、六、七、八識,大家都有,所以最後,我們做了之後,最後全都是歸納在藏識,各人思考之後去行為,付出很辛苦,轉為了最歡喜,那個種子入我們的心中去,在我們的藏識,將來「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就是「阿賴耶識」。因為我們計量之後向善的走,若是這個計量有欲念,我愛、我取,不擇手段去破壞一切,這也就是在五識緣境,意識、思惟,去想,想很多,我想要取的東西,經過了思惟、計量要如何取得,所以他就會造很多的惡,對人間沒有利益,在破壞大地,這就是思量。

這個「想思計量」。我們外面所緣的境界,我們去計量它,有的人偏向惡的地方去了,有的人偏向善的;造惡到最後也是同樣,那個第八識要落入阿賴耶識,造善的人,最後我們的第八識,也是歸納,就是阿賴耶識。我們的最後萬般帶不去,什麼樣的轎車、華屋,什麼樣的東西都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阿賴耶識,又一個名字叫做「藏識」,所造作的業歸納在這個地方,阿賴耶識中。

善業的業識,我們帶著善業的業識,我們時時發願,時時發願來生來世,還要做善事,還要行菩薩道。我們將來帶去的,就是我們的方向就是這樣,這就是我們所帶,隨我們的身這樣去。若是行惡的,無法讓你計較,你計較的是惡,之後造作,阿賴耶識就將你導向,你不由自己。來生來世那種的苦,是我們現在所看到,從出生,六根不具,思想不健全,又再遇到惡緣,又再受身心的折磨,又再造惡業;生命中的貴人很少,這就是惡業,將來來生帶著這個惡業去,惡識、惡的意識、業識這樣去。所以這大家要很用心體會。

所以這兩種善、惡,識在這計量中這樣完成,所以叫做「俱為現量」。思,思量、計畫、造作歸入阿賴耶識,這種我們要很用心體會。「無我法之二執者」。那就是世界雖然很多,前面說過了,有種種的生靈,每一樣生靈,有每一樣生靈,牠的生態、牠的世界,我們人有我們人的世界。山珍海味吃不完放在廚餘裡,豬的世界,我就是吃廚餘,餿水是我的美味;又有的蟲,是在人排泄出來的東西,在那樣的地方,牠很愛。這各種各種生命體的世界,生態不同。所以,「世界既多,生類又眾」。

世界即多
生類又眾
廣大布施
更歷多年
其財施功德
之勝如此

這眾生類,各種有他的世界,所以我們人類要如何去施布施,「更歷多年」,就是要這樣經過我們這八識,從眼、耳、鼻(等),緣過了這個境界之後,經過思量來決定我們的善惡,所以這就是「八十年」。其財施功德之勝如是。選擇善的,我們做了之後總是歡喜,這叫做「財施功德」。我們過去不論在哪一類,我們都是愛的付出,所以這讓我們帶來了很多歡喜。各位菩薩,歡喜、付出,付出再加上歡喜,這個境界,就是緣過了我們的八識來經歷。我們若懂得選擇,在這個八識緣境,選擇是善的事情,我用心去做,這就是「財施功德之勝」,若是取惡的方向,那就是在多種生類之中,其境界苦不堪啊!

所以各位,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真的時時要提高警覺。修行,經文是這樣提醒我們,做是在我們的行為中,難得人身,難聞佛法,佛法是要用來落實在生活中,所以我們要很了解,佛陀是來教菩薩法,這個經要流傳世間去做教育。教育要落實在人群中,身體力行,這才是真正佛陀所要施教,所以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9月30日~
回頂端 向下
 
20240306《靜思妙蓮華》三輪體空 清淨布施 (第1626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