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40312《靜思妙蓮華》傳如實法 功德之大 (第1630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15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312《靜思妙蓮華》傳如實法 功德之大 (第1630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Empty
發表主題: 20240312《靜思妙蓮華》傳如實法 功德之大 (第1630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0312《靜思妙蓮華》傳如實法 功德之大 (第1630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Empty周二 3月 12, 2024 8:41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15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312《靜思妙蓮華》傳如實法 功德之大 (第1630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40312《靜思妙蓮華》傳如實法 功德之大 (第1630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0312《靜思妙蓮華》傳如實法 功德之大 (第1630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Empty周二 3月 12, 2024 10:41 am

20240312《靜思妙蓮華》傳如實法 功德之大 (第1630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無畏施,一切眾生無不皆貪生畏死;持戒護生愛物命,無殺害心之意念,使諸眾生無所畏,安住身心得自在。財施,持戒人不犯他財物,且以己財,施與他人共享。法施,能為人說法,使得開悟。
⊙「於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寧為多不?彌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無量無邊。若是施主,但施眾生一切樂具,功德無量;何況令得阿羅漢果。」《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佛告彌勒:我今分明語汝,是人以一切樂具,施於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眾生,又令得阿羅漢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詳釋如是施主,所得幾何功德,不如第五十人,隨喜功德之少分。
⊙如是財物用以布施,唯能救一生世之苦,故不如聞如是妙法,能聞一偈深心信解,傳如實法功德之大。
⊙佛告彌勒,我今分明語汝:欲顯露說,過現所說法,故曰我今分明。
⊙是人以一切樂具,施於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四百萬億,即喻四生。一一眾生各個自有一種世界。
⊙六趣眾生,又令得阿羅漢果:六度德行,施此六趣等,又令諸眾生,證入四果羅漢,續佛慧命。
⊙所得功德:加上所行,財、法、無畏三施,所獲功德。
⊙財施,持戒之人,不犯他人之財物,且以財施與。法施,能為人說法,使開悟得道也。無畏施,一切眾生皆畏死,持戒之人,無殺害之心,使眾生無所畏。

【證嚴上人開示】
無畏施,一切眾生無不皆貪生畏死;持戒護生愛物命,無殺害心之意念,使諸眾生無所畏,安住身心得自在。財施,持戒人不犯他財物,且以己財,施與他人共享。法施,能為人說法,使得開悟。

無畏施
一切眾生
無不皆貪生畏死
持戒護生愛物命
無殺害心之意念
使諸眾生無所畏
安住身心得自在
財施
持戒人不犯他財物
且以己財
施與他人共享
法施
能為人說法
使得開悟

各位,好好用心。我們布施,布施,要很用心體會「布施」的意義。我們從有相到無相,一直到內心理,如何能夠用心走入人群,安撫眾生,解勸眾生,今生此世,甚至將法入心,讓他們明瞭真理。若記得《無量義經》,布施,解決他種種的困難,「苦既拔已,復為說法」,這句常常提出來與大家分享。我們的心中,腦海中應該這句法,我們要很體會。《無量義經》的精髓,是《法華經》的解釋。若記得《無量義經》中,每一句話,在《無量義經》說的時候,我們就能夠將它連貫起來。

先看「財施,持戒人不犯他財物」。意思就是,我們真心懂得想要布施的人,絕對是對自己懂得自愛;會自愛的人就懂得防非止惡,防非止惡就是持戒的人。不對的事情,我們絕對不會去做。環境壓迫來到我們的身邊,像這樣我們要如何去對付?絕對是用善,不是以牙還牙。防非止惡,止惡防非,就是我們的行為,絕對不會去犯了對人不利,這就是持戒的人。有這樣的持戒的人,他才能夠捨財,入人群無所染著。

就像這樣的人,「不犯他財物」。不只是自己在人群中付出,他在利益中也不會去犯到別人。士、農、工、商,做事情,他絕對不會去占人的便宜,應該「不犯他財物」,不是我們的,就不是我們的,不該要得的,我們就不可,去侵佔到人家所應該有。所以,「財施,持戒人不犯他財物,且以己財施與他人共享。」不只是不會去侵犯他人,還要將自己的財物,與別人共享受。「我有,大家應該也全都要有;我享受得到,大家也要共同能夠享受到」。不是貧富不均,是要人人同享,這樣社會才能夠祥和,這叫做財施。

還有法施,「法施,能為人說法,使得開悟」。所以我們不只是做好事,我們聽法之後,還是要做一個說法的人。希望我們的法,與大家共同分享,希望我們知道,人人也知道,我們能夠體悟法的道理,人人也同樣,這叫做法施。

最重要的,除了財施、法施,我們還要「無畏施」一切眾生。因為我們既然財施了,也不侵他人,甚至我們還要再與大家,共享快樂,所擁有。所以一切安定他的心,解決他的困難,接下來,「苦既拔已,復為說法」,一直到了無畏施一切眾生,讓眾生能夠很安穩、很自在。

我們之前說過了八解脫,我們自己解脫,也要人人解脫。也不是,不是說,「我就是只有對人而已」,對一切的生物都一樣。布施他之後,他又可以親近我們,調伏一切眾生,他知道我們不會害他。他還可以很親近,這就是「無畏施」。我們能夠親近他,他能夠親近我們。因為我們知道,「一切眾生無不皆貪生畏死」。將心比心,眾生本來就是這樣,我們若能夠將心比心,了解所有的生物都是貪生,哪怕一條蟲、一隻螞蟻,都是一樣。

我們若能夠這樣體會,體會這個大道理,所以我們「皈依佛,體解大道」。道理要知道,就是要一切一切都要通徹。我們知道要放生、要護生,但是我們要護生,就要了解生命。生命,眾生哪怕小小的,我們也要去體解牠,牠就是貪生畏死,都是很顧自己的生命,這個道理我們也要很了解。何況我們是要做一個持戒、護生、愛物的人。我們更加要了解生物中性命,人人、每一種的生類都是一樣,爭取生、畏懼死,這每一種生物都一樣。

所以,我們既無殺害眾生的心意,那就能夠「使諸眾生無所畏」。人怕蟲、蟲怕人;人怕虎、獅,其實猛獸如虎、如獅,牠們是怕人。蛇是為什麼看到人就要咬?因為牠怕人打牠。同樣都是對自己預防、保護自己,任何生物都是一樣。所以,我們要如何做到無殺害心?無殺害的心,連一點意念都沒有,這種打從內心的誠意,對待生物命,所以,「使諸眾生無所畏」。

這個世間一定,人與人之間、人與一切物,若能夠將這個心念──看到東西,我們就殺牠。因為你怕牠,所以你殺牠;你愈殺,牠看到人愈怕,牠就會反撲,造成了生態,這種互相彼此的防自己,防衛自己的生命,就是去侵犯別人的生態,所以這就是生物。包括人在內,有這種的心態,你怕我、我怕你,是因為我看到你害怕,所以我要殺你;牠怕我們,是因為牠怕我們殺牠,所以牠先殺我們,這叫做生態。

互相害命,都是害怕才會互相傷害。所以我們要如何能夠使眾生,彼此無畏?你不怕我、我也不怕你;你要親近我,我也要親近你,彼此互動互愛、互相疼惜。這就是「使諸眾生無所畏,安住身心得自在」,這就是無所畏心,也是無所畏施。

我們若能夠養成了這種,彼此之間沒有傷害而相愛,這自然天下生態就能夠和平了。當然,要做到這樣的心態,實在不簡單。看到蚊子來,將牠撥開了,牠還是又在那裡纏著你,嗡嗡叫,還是在你的身邊;若是再叮到你時,總是一個閃念,那個「閃」,那一下子的時間,你的手就自然不是趕牠,就打下去。這不耐,已經不耐煩了,也怕牠咬我們。這要如何能夠培養自己的心,到達那種耐得煩、經得愛?這是很困難,不過,這叫做修行。

這種修行也很不簡單,要到達他人與我們都一樣,其他的生物與我們也一樣,這實在是很不簡單。不過,有辦法防範,蚊蟲多就是衛生差,牠就是在這個很不好的環境、不好的衛生,牠才會生出來,才會引起我們這種煩,而一念,閃出一念,這樣很輕易伸手。這全都是外在的環境。現在這些動物怎麼會那麼多呢?因為人的口福,我們若給牠們很自然的生態,就沒有這麼多的東西會困擾人。總而言之,我們要從財施、法施,我們要顧慮到,也得要培養無畏施,這我們要很用心連貫。因為佛經若在說也是一樣,要疼惜一切生命,所以我們要很了解。

前面的經文,釋迦牟尼佛已經為彌勒菩薩,解釋了隨喜功德。隨喜,不只是隨喜而已,還能夠隨他作,之後佛陀怕彌勒還沒有很清楚。彌勒菩薩又要更深一層來了解,佛陀還是要再詳細來回答。接下來這段經文,彌勒菩薩向佛陀再請教,因為他是將來將要成佛,現在這個世界的眾生,他要顧好,他要與眾生結很好的緣。了解法要傳下去,還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不過,還是從這時候就要了解,現在佛陀為現在人要說的法,因為他現在要交接的準備了。時間雖然還很長,但是這種交接,我們人也是一樣,這個志業體到底要如何做,準備要有交接。所以有什麼事情不懂要趕緊問,要交接給人的人,現在就要趕緊教,這段時間要連接得好。

所以,彌勒菩薩是將來成佛,現在每一種法都要為眾生請法,讓大家要傳法,要更加清楚一點。所以彌勒菩薩在這些,佛陀說的這麼微細的事情,如何去做有功德,功德要如何分別;哪怕是佛陀已經一一回答,彌勒菩薩還要詳細再問,所以他就說:「世尊!是人功德甚多。」因為佛陀問:「是多或是不多?」彌勒菩薩就說:「很多,做這麼多的付出,很多功德,功德無量啊。」

於汝意云何
是大施主
所得功德
寧為多不
彌勒白佛言
世尊
是人功德甚多
無量無邊
若是施主
但施眾生一切樂具
功德無量
何況令得阿羅漢果
《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若是施主」,這在付出的人,做功德的人,「但施眾生一切樂具」,功德就已經無量,「何況令得阿羅漢果」。你能夠施一般的眾生,讓眾生得安穩,讓他們有餘的東西,生活沒有顧慮,這種「一切樂具」,這個功德就已經很多了,何況能夠令得阿羅漢果,這個功德更加大。這是彌勒菩薩來回答佛陀。

因為前面也說過了四果羅漢,他已經得到法,一切的法,佛陀為他們分析解說的法,該得都得了,已經得到「無學」的境界。該學的小乘法全都學完了,這種的四果羅漢,也是人生中的福田。因為他很用心修行,煩惱去除,法看清楚,苦、集、滅、道,人生來去都清楚了。現在僅僅缺一項──六度萬行,他們要再精進,若能夠讓眾生得阿羅漢果,功德就已經不少了,無量。

佛陀再更詳細,向彌勒菩薩這樣說:「佛告彌勒:我今分明語汝,是人以一切樂具,施於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眾生,又令得阿羅漢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

佛告彌勒
我今分明語汝
是人以一切樂具
施於四百萬億
阿僧祇世界
六趣眾生
又令得阿羅漢果
所得功德
不如是第五十人
《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再向你說更清楚。這些布施的人,他是布施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那麼寬的世界的六趣眾生,不是只有救人。六趣就是六道的眾生,已經普遍都布施。又令得阿羅漢果,這種的功德真的是很大、很大。

詳釋如是施主
所得幾何功德
不如第五十人
隨喜功德之少分

這就是要再為我們詳細解釋,「如是施主」,能夠這樣這麼普遍眾生界;眾生界所能布施,他都有布施到,這種的大施主,所得的功德到底有多少?要再詳細說過。這些功德若全都說起來,「不如第五十人」,這傳法的人「第五十人」;所說的「五十人」,是直的,一代過一代;這一代傳這一代人,這一代人又傳第二代人,第二代傳第三代人,一代一代一直傳,傳到第五十代人,所以叫做「第五十人」。這真的很不容易。

這一代的人在做,第二代不一定肯定。能夠看到有人在受證的時候,在分享:「這位就是我的孩子、我的媳婦,來受證;還不只,還有我的女兒、我的女婿;還不只,我的孫子,孫子的孩子。這些都是我現在,將他們度來。」這一家人有孩子、有孫子,孫子又將要抱小孩了,這已經三代人。這三代人不只是認同、肯定,也再來接受,這是已經三代人了。但是有的到第二代,就已經很不能接受。能夠在現在看到的三代人,連手上在抱的,也盼望他手抱的幼兒,將來也是在這個家庭,這樣的氣氛下,讓他成長來接受。這樣一代一代,不只是接受,又懂得做;不只是懂得做,還願意聽,又聽得很歡喜、入心,又能夠將法再與別人分享,教人做;見作、自作、教他作,與人共作。這種已度、當度、未度;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這樣一代一代,要如何將他培養下去。

這隨喜功德,前面說救那麼多,六道眾生全都救了。這個大施主有福,讓眾生得阿羅漢果,那個「第五十人」,能夠聞法、說法、傳法,能夠一代一代又傳下去,那位大施主,和這個「第五十人」還比不上。可見《法華經》,聞法者、說法者、傳法者的重要。〈法師品〉開始,佛陀就為法募人,在勸募菩薩要發心了。可見大乘法要一代一代,生生世世一直傳。要不然,只是一生世很快過。

如是財物用以布施
唯能救一生世之苦
故不如聞如是妙法
能聞一偈深心信解
傳如實法功德之大

「如是財物用以布施,唯能救一生一世之苦」。我們財物布施只是給他,解決他這一生世的苦。這樣不如聽法,聽這個妙法,「聞一偈深心信解」。我們要布施,我們要先要有聽法,我們這個法,我們為什麼去布施?布施出去,我們要達到「三輪體空」。大家這個方法了解,深心信解。常常聽到:「你們為何要做得那麼辛苦?」「師父說的。」「師父說的,你們就做得這樣啊?」「師父說的沒有錯,叫我們對,做就對了!」他們這麼簡單,師父說的,相信師父說,做就對了。是啊,對的法,做就對了。你若能夠直接就了解,了解這個道理是這樣。這麼多、這麼多,你是要如何去救人?你若沒有身體力行,你如何聽法,就是這樣聽,這樣過。所以聽法,聞一偈、一句,就能夠深心信解。

常常說,我六個字「為佛教,為眾生」,是深心信解。真的,我都無法去知道,到底裡面著作那麼多,無法去翻、去看,總是時間來不及。佛教要如何讓人公認?看得到佛教在世間應用,不是光在世間讓人看到,「就是這樣的形象!」不是。你們所看到的形象,其中真理的功能,是那個良能發揮出來的功能。所以佛法對人類幫助很大。所以要讓人認識法,你要先對人,讓人有感覺「那是佛教,佛教慈濟功德會」。你若沒去與他接觸,他連「佛教」兩字都不會說。你要先讓他看「佛教」、「慈濟功德會」。

所以你布施付出去,那就是有功德,先將這個大綱文字先浮出來,先讓他知道,幫助你是佛教。所以先對眾生,將人邀集過來。佛教,現在佛教在很多的國家,那些國家完全不曾聽到佛教,不知道世間還有這樣的宗教。佛教帶著愛出去了,應眾生最最需要的時候,你去安他的身、安他的生活。這個時候讓他體會到,原來這個宗教,就是這樣對人群有幫助。這就是那個時候,深心信解,「為佛教,為眾生」;總是如何讓佛法與人群,能夠接觸,「能聞一偈深心信解」,很重要。所以「傳如是法,功德之大」。不要去損害到佛教的名譽,還能夠為佛教表態出了,佛教對人類的重要,這才是真正弘法的人。佛陀教菩薩法,就是希望我們了解,菩薩道如何走。不只是身體力行走,又能夠與大家分享,我們就是這樣做。

就像(2018年)緬甸的大水災,有的人淹了兩個多月,農作物完全損害掉了。那些人、那些農民是借貸款,高利息,這樣買種子來撒種。已經負債了,盼望稻子能夠有收成,能夠還債務,能夠養一家人能不受挨餓,這個雨水將他的稻子都淹掉了,農作物都損壞了,這些貧困的人,雪上加霜。看到他們一片荒廢的土地,聽到他們很心酸,那種負著債務沒得吃。問他們:「你們這樣要怎麼辦?你們這些米,這些稻種,你們都吃完了,你們再接下來要怎麼辦?」「唉唷,我們若有餅乾,我們吃餅乾。」「你們的餅乾,這些餅乾若吃完了。餅乾吃完了,你們要怎麼辦?」「我們喝水就好了。」老人說出了這麼無奈的心聲。但是他不敢盼望,世間有人會去幫助他們,因為他們長期以來就是生活在這樣,人人都貧困,人人顧自己都沒有辦法,哪有辦法去幫助他們呢?所以這種很心酸、無奈。

氣候、氣象是這樣,讓他們下大雨,浸兩個多月。聽到馬來西亞(慈濟)菩薩,他說去到那個地方,要去他們家的上面;他們那是高腳屋,都已經沒有牆壁,不是牆壁、不是屋頂了,但是他們就是這樣住。要上去時,他很擔憂,「我上去,若將屋子踏陷下去,要怎麼辦?」下來的時候,阿嬤看到他這麼誠意,這麼好,都沒有求什麼,牽著這位菩薩,慈誠菩薩,牽著他的手捨不得放,一直撫摸他、一直撫摸。他就說:「阿嬤,您為何將我牽得緊緊的?」她說:「摸起來很好,我們這裡不曾看過,像你這樣胖胖的。摸著你的手,哦,很好。」她這樣就滿足了。

他們那裡,大家都很瘦,不曾看到這樣胖胖的。其實她(說)的胖胖,在我們這裡來看也是中等。卻是在緬甸,他們就覺得摸到這雙手,不是骨頭,是真正手有肉。阿嬤這樣將他緊緊牽著,一直撫摸、一直撫摸。你看,不曾看到外來的人,表達這麼的溫和,去關心他們;他們說:「我們不知道你們會幫助我們,不過你們來看我們,我們就很滿意了;你們來聽我們有話無處說,我們就已經很歡喜了。」所以,他們去聽很多很多,聽起來很心酸,但是我覺得很佩服。接下來這段經文,佛陀要很詳細來分析。所以,「佛告彌勒:我今分明語汝」。

佛告彌勒
我今分明語汝:
佛欲顯露
過現所說法
故曰我今分明

這就是顯露出了,過去佛陀所講的法,到現在來要為大家分析:過去的,說救濟六道眾生,六趣眾生,時間很長久,一直比較到傳法,聞及傳法,真實法要傳下去,那個功德去比較,叫做「分明」。

所以,「是人以一切樂具,施於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

是人以一切樂具
施於四百萬億
阿僧祇世界:
四百萬億
即喻四生
一一眾生
各個自有一種世界

「四百萬億」,就是譬喻在四生,都將他合起來,卵生、胎生、溼生、化生。若這些眾生、這些生靈,都將他們合起來,「四百萬億」,每一個、每一種的眾生,都有他的世界。這「四百萬億」,是很多,不同類的世界。這些生命世界,他們,我們去布施他們,去疼愛他們,能夠保護他們的心靈。

所以剛才說,財施、法施,對人若能夠多無畏施,讓這「四百萬億」,胎生、化生……等等,這四生有無量數的生命,他們也不要怕我們,我們也不怕他們,這種的無畏施。這是三施平行。所以這在四生,在我們現在就能夠看到,胎生、卵生、溼生、化生,這我們現在都知道。何況在六道之中,天、人、地獄、餓鬼、畜生,加上阿修羅,這六趣的眾生。「又令得阿羅漢果」。

六趣眾生
又令得阿羅漢果:
六度德行
施此六趣等
又令諸眾生
證入四果羅漢
續佛慧命

這些眾生我們都有布施到了,只是救他一時、一世,不夠,還是「苦既拔已,為說法」, 《無量義經》這樣說。令諸眾生聞法,能夠入四果羅漢,「續佛慧命」。這些四果羅漢都是這樣過來,能夠傳法慧命。

所得功德:
加上所行
財、法、無畏三施
所獲功德

所以,所得功德,加上了繼續行財施、法施這兩種的功德,再加上了無畏施。若能夠這樣,這就是功德。

「財施」,持戒的人「不犯他人之財物」。前面大綱就說過了。所以還能夠與人分享。而「法施」呢?「能為人說法」,能夠讓大家體悟到與我們一樣,了解佛法道理的人。所以,我們聞法者,也要學會為說法者。「無畏施,一切眾生皆畏死」。我們要很體會,全都貪生怕死。所以我們持戒的人,「無殺害之心」,也使眾生,讓他們無所畏。我們一定要好好讓人家了解,有依靠的心,而且全無畏懼的心,這才是真正我們學佛。

財施
持戒之人
不犯他人之財物
且以財施與
法施
能為人說法
使開悟得道也
無畏施
一切眾生皆畏死
持戒之人
無殺害之心
使眾生無所畏

學佛持戒能夠接受佛法,接受之後,我們再傳真實法;大、小法清楚了解,這才是我們真正要學的。所以很多,幫助很多的眾生,還不如傳法,到第五十代那個人的傳,所以要好好用心,我們若沒有在法中用心,哪有辦法入人群去完成慧命呢?去延續慧命,所以要請大家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10月4日~
回頂端 向下
 
20240312《靜思妙蓮華》傳如實法 功德之大 (第1630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