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40319《靜思妙蓮華》法性不動 如妙高山 (第1635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4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319《靜思妙蓮華》法性不動 如妙高山 (第1635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Empty
發表主題: 20240319《靜思妙蓮華》法性不動 如妙高山 (第1635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0319《靜思妙蓮華》法性不動 如妙高山 (第1635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Empty周二 3月 19, 2024 8:29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4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319《靜思妙蓮華》法性不動 如妙高山 (第1635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40319《靜思妙蓮華》法性不動 如妙高山 (第1635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0319《靜思妙蓮華》法性不動 如妙高山 (第1635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Empty周二 3月 19, 2024 1:21 pm

20240319《靜思妙蓮華》法性不動 如妙高山 (第1635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法性不動如山;因法性山動故,譬喻之以山動,入生死無明海。
⊙法性不動如妙高山,何種力量推山使動?唯是眾生業力共聚,多生累世重重疊疊。
⊙說法講經之堂舍,轉權顯實。無量義說法入群,為諸聲聞菩薩大眾次序,都悉集會七寶講堂,廣定道教演暢妙法。
⊙「又,阿逸多!若人為是經故,往詣僧坊,若坐、若立須臾聽受,緣是功德,轉身所生。」《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得好上妙象、馬車乘、珍寶輦輿,及乘天宮。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更有人來,勸令坐聽。」《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得好上妙、象馬車乘、珍寶輦輿,及乘天宮:象馬妙車富貴者用,珍寶輦輿,王者之器。諸天行時,則有宮殿以乘其身。
⊙車馬士夫所乘,象輦王種所乘,天宮天人所乘。
⊙及乘天宮:謂色界天等得乘宮殿往來空中也。
⊙須臾聽經者有專心、散心、隨喜心不同,故所得功德各有差別,天人、君王、士夫身分之異。
⊙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更有人來,勸令坐聽:如若身心意識,聞法歡喜得受法益,有人來,勸人同坐聽法。

【證嚴上人開示】
法性不動如山;因法性山動故,譬喻之以山動,入生死無明海。

法性不動如山
因法性山動故
譬喻之以山動
入生死無明海

就是要告訴我們,「法性不動如山,因法性山動」。本來我們的法,人人本具佛性,我們清淨的本性是如如不動。但是我們現在,我們的性已經動了,這就是用這樣來譬喻,譬喻我們凡夫,已經是將如來本性,已經被動了。所以因為這樣,我們入了生死無明海。我們就是先有無明,才會動了我們的法性山。從這樣一念無明開始,我們法性山一動,就是非常難以回頭,要再回頭,那也就是很辛苦的事情。所以我們這個時候聽法要很用心,如何聽?將法入我們的心。法,教導我們,引導我們走是一條路。路到底要如何走,就要更加清楚來為大家分享。

法性不動如妙高山
何種力量推山使動
唯是眾生業力共聚
多生累世重重疊疊

「法性不動如妙高山,何種力量推山使動?」我們的法性本來就是不動,好像妙高山一樣。人人的性,真如本性本來就是虛空法界,清淨無染,如一座的妙高山。是什麼力量,使我們這個妙高山動了?就是這樣說,「唯是眾生業力共聚」。眾生,「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這是我常常在念的一句偈文。因為無明,一念無明生起了三種很細微,這三種細微,你看不到、摸不到,卻是能夠觸動妙高山,這就是眾生的業力。

我們人人的業力,都是從貪、瞋、癡(引起)。你看不到、摸不到,卻是它影響了,我們整個清淨無染,如同妙高山不傾動的本性。就是被三項很微細,這樣來搖動我們,那就是一念,只是僅僅一念無明生,一念無明就生起了三細。這個三細,就去緣這個境界來的,就是我們的五根緣五塵,意去分別,來使我們起心動念。在這根塵境界之中,讓我們起心動念,所動念的無不都是──貪、瞋、癡,這些業,力量重重累積,這樣業力共聚,我們眾生就是這樣。

所以,「多生累世重重疊疊」,無不都是這樣,使我們的性分毫之差,千萬里之錯。這就是我們今天,凡夫所面對著大環境,不論是時代環境、氣候環境,這讓我們大家真的是名副其實,佛陀所說的,苦啊!是啊,苦,苦事很多,層層疊疊累積天下間。

就像濟協、慈力這對夫妻,利用一點時間,讓我看他們所剪輯的,二、三十分鐘那個畫面,我們慈濟在幾年幾年來,所走過、所做過、看過,天下苦難事多,不論是人造成的苦難,或者是天下氣候,四大不調造成這個大災難,或者是長期累月,生在貧窮困難等等、等等,千萬般的苦,將它這樣累積起來。

看見菩薩的身影,出現在每一個場合,不論是什麼樣的苦難,看到每一個人,不同的種族,他們所受不同的困難,都是一樣那種悲啼哀叫、呼天叫地。那一種人生的苦,無法在這裡,用多長的時間來描述,集天下苦難,在這樣短時的時間將它集過來,雖然說,這所剪輯的這些,二、三十分鐘,卻是若要說來,這一張一張閃過去,那個畫面都是說來話長,悲悽慘烈人生,苦不苦呢?苦啊。這樣短短看這一、二十分鐘,感嘆人生苦難偏多。

坐在那裡聽,原來人人在慈濟的裡面,看起來大家都很整齊,穿起來「藍天白雲」、「八正道」等等,都是展露出很快樂的笑容,這個世界很平等,安樂、平等的一個很美的世界。但是坐下來,來聽聽分享,生活,為了要薰法,要來聽法是多麼的辛苦,而且距離很遠。有的要來到聽法的地方,一大早,光是要搭計程車來到會所,就要用臺幣差不過九百元;光是來一趟,每天早上來聽經,光是每一趟就要用臺幣九百元,這實在是很大的負擔。

為了希望聽經方便一點,尋尋覓覓,找到了比較近的地方,卻是房屋很小,小到聽起來感覺實在是讓人,行、住、坐,有走路的空間、有住的地方、有可以休息的地方,這是人人很根本的生活。但是大環境沒辦法,你求得這項,無法滿意那項,只好就是委屈自己的生活,為聽法的方便。聽到這樣的環境,這樣來將就聽法,也是很感動,這都是同一個心性。

有的人很富有,卻是對聽法並不認真。有時候在他的隔壁,走路說不定四、五分鐘,他都嫌太早了;或者是早上在電視重播,在電視一按鈕,手指頭稍微按一下,這個法入他的家庭都懶得看。他有很好的環境,不論是行、住,要出門有司機幫他開車,或者是自己開的車都是用名牌,讓人知道,「我出門有這樣的工具」等等,卻是還是嫌不滿足。法離他很遠,這就是我們眾生的心性。我們的內心,我們是要貪、瞋、癡呢,還是要信、願、行呢?同樣三個字,你相信嗎?相信,深心信解;願意發心嗎?發弘誓願。求,佛法無邊,我還是要求,要成就我聽法的心願,這種用盡心;有的人,就是在那個,貪戀著自己的生活環境,難得放下,他那個纏綿的煩惱無明。

「那麼早,我還想睡,叫我一大早起來,只是為了聽經,早上起來,我捨不得這張床」,沉戀在睡眠之中。車子很便利、環境很好,他就不願意。有人,剛才所說的,住在遙遠遙遠的地方,天天花了將近一千元的臺幣,他願意這樣每天每天來聽經。環境不是很好,才會這樣搬到那麼窄的地方,聽他們說,廚房與洗手間是同一個空間,而且馬桶旁邊,就是她們在切菜的地方。將環境縮成這樣,就是僅僅為了聽經方便,這是讓人很感動。所以我們眾生要很用心,將心再恢復回來,恢復回來這分求法清淨、無染著這念心。

說法講經之堂舍
轉權顯實
無量義說法入群
為諸聲聞菩薩
大眾次序
都悉集會七寶講堂
廣定道教演暢妙法

所以,「說法講經之堂舍,轉權顯實。無量義說法入群」。要講經就要很多因緣來和合,不是你想要聽經,身邊就有了;身邊就有,那就是你的好因緣,要講法的地方,那也要很多因緣來完成。完成了這個地方是要做什麼呢?「轉權顯實」。因為佛陀在人間,用四十二年應機逗教,多數的眾生在這個四十二年間,所接受到的、所歡喜的,那就是「權」。佛陀因為應眾生的根機而說法,既然接受到這樣的法了,他相信、修法。所以佛陀這只是接引的過程,一個權,權巧方便,來到這裡,算算時間已經來不及了。

看,眾生對於權的教法,是不是已經成熟了?還未成熟,還沒有真正深心,全部完全,全都深心信解。雖然還沒有辦法,大家還是很,不是很完全了解,因為有前後次序。就像現在在聽法,同樣有前後次序。是不是前面的人所聽的法,就已經很深信了?也不一定。是不是後面才聽到的,他粗淺理解,也不一定。有的才聽而已,他的信念堅固,希望要再進步。聽很久的人就停滯在那個地方,原地踏步,這樣的人也大有人在,沒有進步。所以根機還有參差,還沒有整齊,所以佛陀不得不要轉一個時機,趕緊轉權顯實,無法再等待了;這種參差不齊的根機,無法再等待,因為時間來不及了。快速轉權顯實,講出了「無量義」的說法,先入人群,讓大家知道眾生苦難,這麼多、這麼多,趕快先拔苦,後說法。這就是趕快轉過來,先救再來告訴他,就是用這樣的方式。

所以,佛陀開始,就要為「聲聞菩薩大眾次序」,這樣的來說話。所以前面叫做聲聞,後面是菩薩,前面是小乘,後面是大乘。所以這大、小乘次序,這樣定位了,聲聞進來就是在這個座位,菩薩進來在這個地方。所以位置前後次序,他們自己會去分類,就是這樣,這叫做為「聲聞菩薩大眾,班定法時」。自己知道我在這裡,我在那裡,有個次序。就像大家要進來,就要有這個定班,排班,次序進來,這就是一個講經堂,次序,這個地方。

所以全部大家集合,不論是大、小乘聞法者,全部及時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堂舍,這樣前後次序,這樣進來了。所以定這個道、教法,來暢演妙法。這就是要讓大家知道,為什麼說法,佛陀要花這麼多這麼多時間,權教、實教前後次序;有時候來不及了,趕快來一個《無量義經》,《無量義經》,我們在《法華經》的開頭,佛說無量義,之後開始入定。這段經文是很重要,這個「無量義」,就是讓大家先了解,菩薩道就是要這樣走。

就像在印尼,為什麼印尼在不同的宗教,卻是慈濟在印尼,能夠對社會,那些階層的人人那麼的有受用,可以為印尼每一個角落,幫助了不少人。甚至為了要去幫助,這些困難的人,被人罵也好,被人誤會也好,他們願意接受。還是用時間、用方法,去為他們一再一再解釋。那個村落實在是太苦了,人人住的房屋都是漏雨的。這樣連續(整)排下去的房子,沒有一間是完整的。

大家總是來聽、聽、聽,也好像能相信,也好像有一點點的擔心,害怕你說得這麼好,這麼無所求願意付出,到時候所有權會給我們嗎?大家還抱著這個懷疑。房屋為他們蓋好了,三百多戶交出給他們,每一戶所有權,都讓他清清楚楚,甲、乙、丙、丁,誰,張三、李四要住的房子,就是讓他們很清楚。這整個村落將它改造好了,回過頭,大家讚歎:「你怎麼有這樣的魄力,這樣的耐心,去為這個村莊改善得這麼好。」他就告訴大家,他說:「師父說過,他早就將經鋪在路上,《法華經》他已經鋪在地上,鋪在路上了。就是這幾年來所做過的,回過頭看,無不都是在行《法華經》的道。」看到他說這段話,我也是很安慰。

原來他聽法,這樣是不是有每天在聽?卻是每次師父說的話,就是很簡單,一句一偈,他們接受來就是用。其實這很深,無法體會,無法知音,還是不能了解。告訴他們,「師父是用經,《法華經》鋪在路上讓大家走,幾十年來就是這樣」,他竟然有辦法能夠體會進去。他說,一段時間來,每做一件事情回頭看,原來就是《法華經》的路。他能夠利益人群,做了之後自己很心安,效果又很好;三百多戶,想要來拿竹筒,竹筒。他終於相信這個村子的人,一個家庭好幾個人,大人、小孩都很喜歡,這個「竹筒歲月」的道理,希望孩子懂得,節省買糖果的錢來投;年輕人能夠節省,他平時在外面的浪費;中年、老年人,他們在生活中…等等。所以這個村裡三百多戶的竹筒,這是很不可思議。

聽到他,他們的事情是這樣做過來了,很歡喜。富有人家不輕視那個點滴,他們不斷用竹筒歲月,去向大家解釋,不是哪一個富有的人,來為你們蓋房子;是用零零碎碎、一點一滴,很多人的愛心集合,來幫你們建房子,用耐心這樣說給大家聽。這真的是用方法、用愛,這是妙法。大家把這段故事先聽進去。

我們來看看前面的經文:「又,阿逸多!若人為是經故,往詣僧坊,若坐、若立須臾聽受,緣是功德,轉身所生。」

又 阿逸多
若人為是經故
往詣僧坊
若坐 若立
須臾聽受
緣是功德
轉身所生
《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佛陀向彌勒菩薩這樣說:「阿逸多!若有人『為是經』。」就是為這部《法華經》,這樣很殷勤,就是要來聽法,不論多麼辛苦,他就是要去,這叫做「往詣僧坊」。那就是有說法的地方,有出家眾在那裡講法的地方,不論如何我就是要去,所以「往詣僧坊」。不論那個場地是如何,到了,沒有位子可坐,我站著也甘願。或者是這麼的虔誠,哪怕是聽一句、聽一偈,我都很歡喜接受。所以有這種很歡喜接受,克服一切。

剛才在說香港菩薩,他願意克服自己的環境,為了聽經方便。要不然住得遠遠,每天都要用那麼多錢,所以他所取的是方便聽經。這種聽法排在他生命中的第一,是很不簡單。所以「緣是功德」,這就是功德,聞法的功德。不論現實的生活是如何,我的心就回歸,如如不動的妙高山,就回歸真如本性。什麼樣的環境難不倒我,總是我就是聽法,法才有辦法讓我回歸我原來。所以,對法的精勤,也是很感動人。這就是光聽到就感動了,我們人人都會感動,這也就是感動我們的真如本性。像他這樣的殷勤,這讓我們人人的心感動,這也就是動妙高山。何況說我們人人,凡夫能夠被這個聞法,能感動我們,就表示他本身的轉變,還能夠來讓我們感動,我們也會被度。總是這聽法,聞一法、一句、一偈,用很虔誠的心,不論是坐著、站著,這虔誠的心是一樣,坐、站那個虔誠都一樣。

下面接下來說:「得好上妙象、馬車乘、珍寶輦輿,及乘天宮。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更有人來,勸令坐聽。」

得好上妙
象馬車乘
珍寶輦輿
及乘天宮
若復有人
於講法處坐
更有人來
勸令坐聽
《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這就是在這個講經的地方,虔誠聞法的功德,轉身所生,可以「得好上妙,象馬車乘」。

得好上妙
象馬車乘
珍寶輦輿
及乘天宮:
象馬妙車
富貴者用
珍寶輦輿
王者之器
諸天行時
則有宮殿
以乘其身

以前交通工具很少,全都是要靠這些牲畜,象、馬。印度較少用牛來當搬運的工具,他們對牛也是很尊敬,所以就是用象、用馬。這樣讓牠們拖著車,或是要騎在上面,這全都是要表達他們的身分。他們有了這些好象、好馬,他們還會裝飾著好的工具,所以妙,真正微妙的裝飾,顯出了富貴用的。珍寶輦輿是表示已經是王,國王、至高大臣、王宮的人,他們所用的。若是諸天,就是天人,就是「有宮殿」。這就是表達他們的身分。

車馬
士夫所乘
象輦
王種所乘
天宮
天人所乘

不論是士大夫,就是當官,他的階層是用一般的,要用車、馬;若是象,這個「輦輿」就是皇族所乘;宮殿就是天人所乘,「及乘天宮」。這就是表達是天界等等。

及乘天宮:
謂色界天等
得乘宮殿
往來空中也

所以聽經「須臾聽經」。有專心,很歡喜的心,或是散的心,散心,散心就是沒有很專的心,啊,有這個因緣,「好啦,我就來聽」。聽,人是坐在那裡,心是不專,這叫做散心;有的是隨喜,「你邀我,我就來」。有的人是專心來的;有的坐著是散心聽的;有的是你邀我,所以我跟你來,這各人都有不同。所以各人的功德就不同。

所以他就會描述了是一般人,是從很富足的心態呢?還是隨喜歡喜心來的?等等不同的心態。是在那個境界是在描述人,人間聽法的心境,有的專心、有的散心,有的是隨喜心來,這各個功德所受用、報的受用是不同。有像天人一樣那種的心態:隨喜、尊重。他享受他的環境,但是對經、對法,他是尊重,所以他會隨喜、歡喜而來。有的是表示:我也是在信佛,我有這樣世間的品格,也有這樣。各人心懷不同的心態而來。

須臾聽經者
有專心、散心
隨喜心不同
故所得功德
各有差別
天人、君王、士夫
身分之異

所以,「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更有人來,勸令坐聽」。而有的人是已經很有心,克服很多的困難,也是要來聽。這種專心而來,有心的人來聽法,這法座上不曾缺少過他,很專心而來。所以「有人於講法處坐」,在這個講法處,常常都有這樣的人,願意克服其它,以聽法為第一。在那個地方聽,若是還有人來了,他在那邊緣在走,若看到了,就會很殷勤去邀他,「來啦,來啦,進來聽。」這就是自己歡喜聽,聽得很有心得,看到別人在外面猶豫不決,他會用心勸人,勸人進來聽。

若是到達了,進來了,怎麼會沒有地方坐,他就將他原來的座位讓給他。這種自己願意來聽法,還勸人來聽法,甚至又讓座給人坐。自己不論是站或是坐,沒得坐,他就站,就是專心聽法。所以,「如若身心意識」。觸,緣觸感受法益。「我就是在這個地方,我如果來就很歡喜,聽到受益不淺,我就受很深的法益」。這是各種不相同的心態。這種專心一志就是要聽法,這種真的是很用心的人。

所以自己聽,自己歡喜,希望這個歡喜,別人也能夠與我一樣的感受,「來聽,絕對讓你聽得很歡喜。將我們過去那種貪、瞋、癡,種種無明煩惱,聽聞了佛法之後,會轉變心態,對我們的生活幫助很多」。這就是勸人聽經,自聞喜樂;自己聽很歡喜,並且還勸人一起來聽法。這就是我們聽法的人,不同的心境,各人就有各人的心態。

若復有人
於講法處坐
更有人來
勸令坐聽:
如若身心意識
聞法歡喜得受法益
有人來
勸人同坐聽法

所以好好用心,將我們的心用在聽法中;聽法,你若能清楚,「道」都是在我們的腳下在走。所以,「經者,道也;道者,路也」。看看我們人間菩薩,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就像印尼郭居士,阿源,他就是這樣的根機。師父只是說:《法華經》鋪在地上讓大家走。他終於體會了,甚至與大家分享:這是每次做過之後,回過頭來看,這就是《法華經》所要走的路,就是這樣。

是啊!《法華經》所要走的路,就是這樣。這就是我們的法性,本來就如妙高山,只是受我們眾生的業力所推動。我們要再回過頭來,在過去,迷在只是事業、事業,賺錢、賺錢,現在回過頭來了,賺錢,在社會有權有勢,就要趕緊來應用,應用如何救人,如何安定人生,人的生活,如何穩定社會能夠祥和?這一樣的富有,用不一樣方法來過生活。所以過去都是在貪、瞋、癡之中,回過頭來是走「法華」的道路,用種種方法去幫助人。

各位菩薩,同一個法性,我們到底是要,讓業將我們推倒呢?或者是我們要守護我們的法性,回歸我們的真如?這總是要從法去分析。其實分析到最後才要做,來不及了。請大家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10月10日~
回頂端 向下
 
20240319《靜思妙蓮華》法性不動 如妙高山 (第1635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