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40320《靜思妙蓮華》助人聞法 福報難量 (第1636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4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320《靜思妙蓮華》助人聞法 福報難量 (第1636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Empty
發表主題: 20240320《靜思妙蓮華》助人聞法 福報難量 (第1636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0320《靜思妙蓮華》助人聞法 福報難量 (第1636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Empty周三 3月 20, 2024 9:11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4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320《靜思妙蓮華》助人聞法 福報難量 (第1636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40320《靜思妙蓮華》助人聞法 福報難量 (第1636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0320《靜思妙蓮華》助人聞法 福報難量 (第1636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Empty周三 3月 20, 2024 1:01 pm

20240320《靜思妙蓮華》助人聞法 福報難量 (第1636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法華經勸持品,為諸菩薩比丘四眾,轉權顯實。立誓奉佛受命,持法華經弘通。說諸菩薩行法,自受歡喜奉行,勸人受持弘通。如是精實妙法,所得功德受用。
⊙一乘圓頓微妙之法,如是甚深難解難入,若非利根上智之士,聞則惑耳驚心生疑,生心起謗不信不解。
⊙如法華會上雖梵音盈耳,會上五千人等猶乃退席。故經云:無量無數劫,聞是法亦難。此舉聞法難。
⊙「得好上妙,象馬車乘、珍寶輦輿,及乘天宮。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更有人來,勸令坐聽。」《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轉身得帝釋坐處,若梵王坐處,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勸坐、分座,令得久坐聽法,自身雖未弘法,即為助人,聽聞弘法故,隨各人內修信解,外行傳法導化,是人轉身,所得功德,等同釋梵諸天等,之福報難量。
⊙轉身得帝釋坐處,若梵王坐處:捨此身已轉生天上,忉利主所坐之處。轉身得生色界初禪,坐梵王處。
⊙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勸坐、分座不同,故報有天上、人間之別。一坐之間,拱讓之德,尚感天位,其創席弘經之福,又何如哉!

【證嚴上人開示】
法華經勸持品,為諸菩薩比丘四眾,轉權顯實。立誓奉佛受命,持法華經弘通。說諸菩薩行法,自受歡喜奉行,勸人受持弘通。如是精實妙法,所得功德受用。

法華經勸持品
為諸菩薩比丘四眾
轉權顯實
立誓奉佛受命
持法華經弘通
說諸菩薩行法
自受歡喜奉行
勸人受持弘通
如是精實妙法
所得功德受用

我們用心來回顧,回顧在《法華經‧勸持品》時,佛「為諸菩薩比丘四眾」。這個四眾,有在家菩薩男女二眾,出家男女二眾。佛陀他棄「權」,將這個權教把它棄捨掉了,就來顯這個「實」,這叫做「轉權顯實」。從前面開始,佛陀已經就很明朗告訴大家,過去是因為,大家的根機還未整齊,無法接受一乘實法,所以佛就是隨機逗教。一直覺得時間剩不多了,也確實要將實法,顯在人人的面前,這是佛陀的心懷,來人間的一大事,不能缺少的教法,所以佛陀他就「轉權顯實」。從這樣開始,盼望人人能夠接受。

一直來到〈勸持品〉,佛陀就很強調了:一乘實法是人人必行,人人應該受持,所以不論是在家、出家,發心、專心為佛法立願弘法,聞法、聽法也要傳法。所以,他們都「立誓奉佛受命」,佛如何說、如何教化,就是很用心,一定堅持受持佛陀所教育的,這就已經大家在這個地方,開始立弘誓願了,受持佛陀的教化。所以一個願,就是持《法華經》要弘通,這是人人的心願。將佛的教法,誓願奉持,奉持《法華經》,弘通教育。這已經很明顯了,佛前,弟子所共同的發願。所以,這是佛非常的殷切,「說諸菩薩行法」。向大家說菩薩想要身體力行,這是一項很殊勝,也是學佛必備的目標,才是真正學佛者。

學佛,必定要經過行菩薩道,這條路才真正能夠到佛的境界。我們若沒有入人群,無法體會天地萬物的真實法,真實的道理就是在人群中。人群所受的大自然,這種各有不同的境界,各有不同的習氣,各有不同的因緣果報。菩薩,眾生就是菩薩的道場,所以人人要成佛,一定要經過了這條菩薩大道。所以佛是「說諸菩薩行法」,這個真實法。大家聽,聽了之後,要自己「自受歡喜奉行」。聽法若不歡喜,就無法可入心,所以要用歡喜聞法,法喜的心來接受。所以一定要自受歡喜,還得要身體力行。自己很歡喜,我們也很希望人人與我們一樣,也是這麼歡喜,所以一定要「自受歡喜奉行」。光是聽到、讀到這句,我們就心很歡喜了,恨不得趕快,隔壁有人、前面有人,都與我們一樣,這樣聽法歡喜。

「勸人受持弘通」,自己很歡喜,我們也很想要大家與我們一樣,來受持這部經,感受這麼的深密;不只是感受深密,又能夠將這個法,你也一樣,周圍能夠接觸的人,也要將你自己心自受的歡喜,再去傳給別人。這種弘通、演法,受持之後,讓普遍的人同樣這麼歡喜,讓大家更加普遍去勸人受持。這「如是精實妙法」。人人所受用的,就是這麼的精。佛陀所說的實法就是很精要,每一段、每一句、每一偈,就是很精純的妙法,句句都能夠讓我們,真實受用在人群中。我們能夠勸人,不是只有自受,別人的感受都能夠與我們一樣,受佛教法沒有偏差。一起大家聽,一起大家的感受,這種感受,與我們傳給人那個感受,都要平齊一樣,這就是精、實的妙法,不增不減,就是這樣的法傳。

「所得功德受用」。大家若能夠這樣,人人就能夠感受到這個功德。「功」就是內能自修,「德」就是外能實行,這叫做「功德」。自己沒有自受、沒有自修,我們要如何傳給其他的人呢?所以自受就是接受來,我們要身體力行,這叫做自受、自修。外行,我們要趕快讓大家能夠知道,讓大家所知道的,與我們了解的是平齊的。同樣,所了解到的,會這麼的歡喜、受用,將這個實法傳給別人,與我們沒有異樣,這就是外行。外行得到的,所得到的,他也得到了,看到他也得到那麼歡喜,那麼實在的受用,而我們的得到就是寬慰,我們自己也很歡喜,這叫做隨喜。

我們所得到的是別人的成就,我們的感受也很歡喜,隨他的成功,我們內心所感觸的歡喜,這叫做「德」。「德者,得也」,常常告訴過大家:道德,是我們付出之後,有成就感,這叫做「得」,所以,「德者,得也」。看別人得到這個法這麼的實用,我們的心,心得也很歡喜,這叫做「功德」。「功」就是自己內修,「德」就是外行有成就,這樣我們很歡喜,這叫做「功德」。

一乘圓頓微妙之法
如是甚深難解難入
若非利根上智之士
聞則惑耳驚心生疑
生心起謗不信不解

「一乘圓頓微妙之法」。《法華經》就是一乘,一大乘法,它的道理很圓滿沒有缺陷,道理很圓,而且聽到的人,很快就能夠清楚了解。學佛,佛法很簡單,一大道直,一大菩提道直;菩提就是覺悟的道理。這個大道理其實是這麼的簡單,很直、沒有彎曲,很直。所以這個一乘法是圓滿、是很直,所以叫做圓頓微妙的法。所以「如是甚深難解」。奇怪,就這麼的直,為什麼怎麼會那麼深?聽起來好像很難得理解。這是還無心想要深入的人。所以無心想要深入,他就感覺甚深、甚深,真實甚深,這在《無量義經》,豈不就是這麼說呢?這個法是甚深,很深,是真的很深。所以因為這樣,若不是很利根的人,不是利根上智的人,那就是聽,他一知半解,聽進去,難道真的這樣這麼簡單,就是佛心己心,轉一個念,這樣就是成佛嗎?

就像文殊與龍女。文殊菩薩,龍宮去化度龍女,龍女很快就能夠接受了,來到靈鷲山獻珠,佛陀這樣接受,轉一個身她就可以成佛。這個道理這麼深,難道真的那麼簡單?八歲的龍女,經過文殊菩薩這樣去化度,她就會來到佛前,與佛互動,獻一顆珠,佛陀接受,翻一個身就能夠成佛,這個道理難道是這樣嗎?當然若沒有經過深思去體會,真的是聽進來,「惑耳」,讓我們感覺疑惑很多,自然「驚心生疑」。難道是這樣?佛法難道是那麼簡單,一聞即成?她就能夠成佛嗎?佛陀前面都一直說,人人本具佛性,我們若自己不相信,我們也具有佛性,我們有真如本性。自己若不相信你探手就可得,就像我們懷著寶珠,我們自己就有寶珠在,價值連城,卻是落得那麼的落魄,輾轉生活這麼艱苦。這都在《法華經》,一段一段的譬喻,身懷寶珠而自不曉得,不知道,不懂得用。

這同樣的道理,所以聽到很深大乘法,他的心無法理解,自然聽到,「聞則惑耳,驚心生疑」,聽到無法理解,所以內心就會生起疑惑。所以「生心起謗」;就這樣從內心沒有生信解,同時從內心生起了誹謗。他若不了解,就在外面說很多,一知半解、不了解的事情,這種起謗。因為他是沒有真誠、沒有深心、沒有信解到,所以這樣他聽不進去;聽不進去,他生疑,疑心在內心就生起了種種,我們一句話說「疑心生暗鬼」。我們的心有疑了,這個心就像黑暗一片,不知道方向,就疑東疑西,這就是我們人心理毛病,正信的法受不進去,偏差的疑惑就很多出來。這就是佛陀最擔憂,這《法華經》眾生難解。所以《法華經》會上,就是這樣說,「雖梵音盈耳,會上五千人等,猶乃退席」。

如法華會上
雖梵音盈耳
會上五千人等
猶乃退席
故經云
無量無數劫
聞是法亦難
此舉聞法難

佛陀一直一直讚歎,讚歎這《法華經》,這個法很深、很深,很難解。不斷不斷一直讚歎,舍利弗就起來三請。第三次佛陀才說:「汝既三請,吾豈得不說。」佛陀這樣說了,在座位上的人很快就起來,就離席去了,五千人退席。這就是與佛同世,在佛的道場中,佛陀為大家說法,說到這部經,想,現在接下來要說的法,那是很深很深。這是一個警惕大家:「要注意,要聽這部經要有心理準備。這部經要深入的,是要實行菩薩道,菩薩道的內涵,要面對著天地宇宙,人群中去身體力行,六度萬行。」是要讓大家心理有準備,所以不斷稱讚:「甚深、甚深。」

就是說這條路,你若願意走,你心理要有準備,路很長,要很用心。你們若願意,開始才為你們說路的方向。但是有的人覺得:「那麼長啊!既然要修行,還得要走這麼長的路,去為別人做那麼多的事情?」就是沒有那個耐心。因為這樣,我做不到無法來信解,自然他就從座起,就這樣退席去。佛陀等到這些人退了之後,佛陀就說:「退亦佳矣。」先對大家說清楚,真正有心要走這條路,行菩薩道的人留著,我用真實的心來傳法。而若無心,坐在這裡聽不進去,也是生煩惱,所以有心的人留著,無心的人退席也好,所以佛陀說「退亦佳矣」,退了就好。

開始對大家說《法華經》中,深奧的道理,是要身體力行;教菩薩法,從這樣一路一直下來。所以經這樣說,《法華經》,無量無數劫,這是要,需要很長很長的路,也就是很久很久的時間,生生世世。「聞是法亦難」,因為生生世世,要求《法華經》的道理不簡單,要用很長久的時間。不只是求法難,真正要得到,能夠聽到《法華經》的全部,也不容易,也很困難。這就是舉例聽法不容易,真的聞法不容易。不過,我一直聽到,都是很用心要聽法,克服很多很多的困難;自己身體困難,自己環境困難,自己周圍人的關心、阻礙,困難。還有,每天就是要那麼早,又是交通遠等等,這全部都是有困難。不過就是有困難,他們去克服,能夠維持著長久時間,不論是好天氣、下雨,克服他要聽法的環境,那就是在很困難,有心就無難;若是無心,那就很困難了。

一般的人來說,這麼長的經文,這麼多的法,這麼長要將它聽完是不容易。所以說「無量無數劫」,很長久的時間要聽到何時?從開始一直到結束,實在是夠長的時間。「聞是法亦難」。要聽這個法也是不簡單,不只時間要長,又是要聽法種種的環境,也是困難,這就表示聞法難。不過,我一直聽到,大家在述說「不困難」。一大早,為了要成就自己:我每天能夠去聽經,我也希望可以更多人,所以他就再去買一輛中型的車。不只是我可以到,我可以順這條街路,順路我可以讓大家方便,同樣一起聽經。這在新加坡,成就自己能夠每天聽經,也要成就別人能夠一起去聽經,自聞、勸人聞。看到大家聽得很歡喜,這就是隨喜功德。

每天他都願意,已經很久了,從開始到現在。這真正的是聞法,有心聞法則不難。我們這幾天一直在說聞法,自聞、教人聞。人家進來了,我們勸人:「來來來,來這裡坐。」「沒有位子了。」「不要緊,我的位子讓你坐。」讓他安心久坐,將法專心聽進去,我們這幾天都一直在說這些事情。真的是這樣,我們從《法華經》的開頭,佛陀讚歎微妙法,一直到人退掉,留著的人,專心就是要聽佛陀的「讚歎」。「五千人退亦佳矣」,現在留下來的是精實,是精,是實聞法的人。所以,我們聽經要再回顧過去。再回過來現在,我們就是一法貫通去了解。

前面的經文,我們就這麼說:「得好上妙象、馬車乘、珍寶輦輿,及乘天宮。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更有人來,勸令坐聽。」

得好上妙
象馬車乘
珍寶輦輿
及乘天宮
若復有人
於講法處坐
更有人來
勸令坐聽
《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這說過了,我們就再看:「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轉身得帝釋坐處,若梵王坐處,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

若分座令坐
是人功德
轉身得帝釋坐處
若梵王坐處
若轉輪聖王
所坐之處
《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前面就說過了,若能夠隨喜功德,勸人聽,讓大家聽得歡喜,我們也有功德,內修外行的功德,同樣的道理。所以這個地方就說,「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

若分座令坐
是人功德:
勸坐、分座
令得久坐聽法
自身雖未弘法
即為助人
聽聞弘法故
隨各人內修信解
外行傳法導化
是人轉身
所得功德
等同釋梵諸天等
之福報難量

我們讓人進來,勸他進來;勸他進來,沒有位子,我們的座位,再擠一點,讓一位;又太擠,我起來讓你坐,這全都是讓大家會覺得到,感動、歡喜,安心坐下來聽。這個人所得到的功德。

所以「是人功德,勸人坐、分座」。這全都是功德。所以,「令得久坐聽法」。讓他這樣坐下來安心,好好聽法。「自身雖未弘法,即為助人聽聞弘法故」。雖然他坐下來聽,安心聽,不是我說的,我勸人來聽;別人在弘法,我們勸人來聽,有人在弘法。這就是助人,幫助人,聽人講經,聽人在弘法,這樣自己的用心招呼人,讓人安心。聽人講經,我們也歡喜,勸人安心坐著聽法,這樣我們也歡喜。總是這種勸坐、分坐,讓大家會有因緣好好聽法。

所以,「隨各人內修信解」。真正要勸人來聽經,成就人來信法,這也很不簡單,要看我們的內心,有沒有這樣的涵養?若是沒有的人,覺得不要去聽他說,來來來,聽我說,我們來這裡分享。人家明明就是要去聽法,我們將人分來這個地方,「這裡大家說得這麼好,你們跑去哪裡?」「我們就去開會。」「是開什麼會?」「加減開。」像這樣,這個地方有一群人,他們的心得也好,他們做過的事情也好,又回顧過去,見證歷史,來說人與人之間很圓滿的故事,這都是經典。大家難得聚會,而人家要來聽,我們就說:「我們在這裡開會,讓他們去說。」這也不對。

明明是一場很精彩,我們能夠親身在那裡聽,不是靠人記錄下來。「我沒去聽不要緊,等一下那個『一指神功』,就會傳到我的手掌中來。」現在的人是這樣,是有文字,是沒有心;沒有心,只是僅僅將法當作工具,並沒有真心信解,不願意來成就,這分皆大歡喜的功德。那真誠的聞法,與利用工具來聽法,這樣再去向別人說,不同。現成你就能夠聽,是張三、李四來說,誰做什麼事情?我們能夠直接聽得到、感覺得到,不是我們阻礙人來聽。而我們就是也不在場,也阻礙人,這是不可為的事情。不過,現在的人,多數都是這樣,覺得這麼可惜。

他說得這麼好,這分的經驗實在很難得。但是回顧一下,可惜啊!真的是很可惜。我是每天,將任何一個人走過的路,都是道,都是探討他們的道,了解他們的路到底如何走。這不同的感覺。所以,「隨各人內修信解」,這是各人修行的一個深淺。所以「外行傳法導化」,我們若是真誠,能夠願意很直接來信解,信解之後就是內修,外行我們再傳法來教化。「我聽到的,昨天我和人與人之間聽他們在互動,這個事情,這種的互動,有誰與誰互相去做什麼事情,有什麼心得,我聽到,我將這個心得再說給大家聽」。這叫做直接。因為他們做得很對,很歡喜,我將這個很對、很歡喜,我再來向別人說:「這是很不簡單,有這樣的菩薩,願意做這樣的事情,很不簡單!」這就是對外來傳法、化導。自己內修,向外傳法來教人。

就像這樣的人,「是人轉身,所得功德」。這段都要很用心去聽。就像這樣的人真正內修外行,這個人所得到的功德,那就是「等同釋梵」,就是釋提桓因、梵天王,諸天的福報一模一樣。這梵天王,我們就知道他的壽多長,他在梵天所享受的,清淨無染。帝釋呢?他物質的享受也很好,這種心靈的快樂,等於就像很滿足的釋提桓因。這種心神的理念就像梵天王,不用物質,卻是很清淨。這就是聽法之後的心得,等同釋提桓因、梵天王,這些天人一樣,那種的心得,輕安自在的福報。這是從內心所起。所以,他「轉身得帝釋坐處,若梵王坐處」。

轉身得帝釋坐處
若梵王坐處:
捨此身已
轉生天上
忉利主所坐之處
轉身得生色界初禪
坐梵王處

這就像我們,剛才還沒有來聽法時,就是凡夫心。我法聽了之後,我轉一個心念就是這樣,就像帝釋、梵天王一樣,好像在他們的坐處這麼的快樂。「捨此身已已轉生天上」。心境就是這樣,即生即刻轉一個念頭,轉凡夫心為法身。我們法身就是我們真如本性,將我們啟發起來了,原來是這麼清淨、這麼無染,這麼的輕安自在,這叫做轉身生天上。忉利天主所坐之處,就是釋提桓因的地方,「轉身得生色界初禪,坐梵王處」。就是在梵天王,很超越、很清淨的地方,時時心理念頭就是靜思惟,沒有其他物質來障礙,沒有人我是非。這就是我們的身心等同諸天,心無掛礙,很輕安自在。

若轉輪聖王
所坐之處:
勸坐、分座不同
故報
有天上、人間之別
一坐之間
拱讓之德
尚感天位
其創席弘經之福
又何如哉

或者是「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轉輪聖王那就是金輪、銀輪、銅輪、鐵輪,這轉輪聖王的坐處,這是很不簡單。所以,「勸坐、分座不同,故報有天上、人間之別」。你是只有勸,「我在外面,你勸我進來而已,或者替我找位子,或者是連你的位子,都讓出來給我」,這動作不同、深淺不同。所以,「故報有天上、人間之別」。「一坐之間,拱讓之德」。這只是一個座位而已,但是這就有深淺厚薄。看人進來,趕快讓一個位,用恭敬心,「我坐在這裡聽,我已經對這個法已經很深心信解,所以我沒有再退心,我永遠都是在聞法中。有新的人來,我趕快招呼他,讓他能夠常常歡喜進來,有座位,讓他安心」,這就是一個恭敬心。

只是這樣的恭敬心,讓一個位子,就能夠得到天帝釋這樣的位置。讓他坐下來安心聽法,我也安心,不會讓他站一站,無趣就走了。是我讓位,所以他再站起來,離開也不好意思,所以他就穩穩坐在那裡。這有讓位與沒有讓位,這是不同心態,那個的誠意,那個誠意,要成就人聽法的心意是不同。所以因為這樣,就感這個天位。天位也有差別,是釋提桓因的位置,或者是梵天王的位置,這也有差別。所以,「其創席弘經之福」。我們只是這樣讓位,就有這樣的功德,何況我們這樣整理一個道場,讓很多人歡喜進來,歡喜坐下來,安心聽法,讓很多人就能夠安心的地方。這個功德又是多大呢?

總而言之,我們聽法總是自己聽得歡喜,我們發心已經很自在,不論風雨,不論什麼樣的環境,我們都很歡喜,打從內心的那個深心信解。法是連貫,今天沒有聽,好像斷了一段,不圓、不圓滿。我們前面說「一乘圓頓」,沒有欠缺,我們若能夠每天聽,法不斷連貫,那就沒有欠缺。所以我們若能夠這樣,我們的心已經到這樣的程度,有人來,我們趕快勸人來,一起用同樣的心,在這種沒有欠缺,接受「圓頓」的大道理,能夠身體力行,這就傳法的功德就很大。雖然不是我說的,但是我幫忙勸人來聽,功德等同。要不然,有說話的人,沒有聽法的人,也沒有法可說。

所以,佛陀在世也有「六成就」,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某地方、與某某人,這就是「六成就」,若僅僅有人在一個地方要說法,但是周圍都沒有人,法也說不成。成就法,就是要好好所有的因緣都圓滿,大家所得的功德才能夠圓滿。所以,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10月11日~
回頂端 向下
 
20240320《靜思妙蓮華》助人聞法 福報難量 (第1636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