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40325《靜思妙蓮華》讚歎佛德 口無諸過 (第1639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4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325《靜思妙蓮華》讚歎佛德 口無諸過 (第1639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Empty
發表主題: 20240325《靜思妙蓮華》讚歎佛德 口無諸過 (第1639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0325《靜思妙蓮華》讚歎佛德 口無諸過 (第1639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Empty周一 3月 25, 2024 7:58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4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325《靜思妙蓮華》讚歎佛德 口無諸過 (第1639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40325《靜思妙蓮華》讚歎佛德 口無諸過 (第1639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0325《靜思妙蓮華》讚歎佛德 口無諸過 (第1639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Empty周一 3月 25, 2024 9:18 am

20240325《靜思妙蓮華》讚歎佛德 口無諸過 (第1639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身業供養、口業供養、意業供養:身業供養,身體至誠禮敬三寶;口業供養是口至誠,讚歎如來難量功德;意業供養是意至誠,想念佛之相好莊嚴。
⊙業與孽通。口業:謂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此是患苦之門,禍累之始。是知口業不停,皆以惡口、妄言、綺語、兩舌。
⊙「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百千萬世終不瘖瘂。」《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口氣不臭,舌常無病,口亦無病,齒不垢黑、不黃、不疎,亦不缺落,不差、不曲。」《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口氣不臭:此釋福相莊嚴。不臭者,常出香氣。口氣善故,所以不臭。
⊙舌常無病:毀謗他者,舌則捲縮。今因讚善,所以無病。舌常無病,語言敏捷也。
⊙口亦無病:口無病,持不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是大惡業,真實教人,離此四過,口則無病。
⊙齒不垢黑:出語不善,喻齒則垢黑。教人以善,喻齒則潔白。「齒不」等,白淨齊密。
⊙不黃、不疎:好談鄙事,齒所以黃,非實相也。疎因虛妄,實則齊密。
⊙亦不缺落:說不正語,誑惑於人,齒則缺落。「亦不」等,堅固端正也。
⊙不差、不曲:語不次第,齒則參差;語不質直,齒則屈曲。今此讚經,勸人聽受;口無諸過,故皆美好。

【證嚴上人開示】
身業供養、口業供養、意業供養:身業供養,身體至誠禮敬三寶;口業供養是口至誠,讚歎如來難量功德;意業供養是意至誠,想念佛之相好莊嚴。

身業供養
口業供養
意業供養:
身業供養
身體至誠禮敬三寶
口業供養是口至誠
讚歎如來難量功德
意業供養是意至誠
想念佛之相好莊嚴

這都要,我們要很清楚。為佛弟子,我們大家難道不就是要修?修養的開頭,讓人很明顯感覺得到,我們自己也很明顯有感受到,那就是待人接物。我們與大家在說話,人家聽:這個人每次說話,開口都有他的口頭禪,惡話先出來,後面才說他要說的話。或者是說話的結束,總也有一句,讓人聽了不舒服的語言。有的人是這樣的習氣,這樣的人受佛教法之後,他會改變。改變的,最快速讓人感受得到的,那就是行為、說話。看起來讓人很快就感覺到,行為──走路改善了,懂得要讓人先走,不是擠在人的前面走;懂得關懷老弱、婦女,懂得這樣讓一下,牽老人一下。這與過去就不同了。過去的身行大搖大擺,這樣走過人的面前,擠都要把人擠過去,現在不同了,類似這樣。

說話已經改了,身行也已經改了,這個人好像有改變。對他自己來說也是會這樣想:是啊,我真的有改變。現在身體看到人,不由自己會讓路、會讓座,看到老人會起恭敬心,看到老弱、婦女,會起了那分尊重的心。好像自己,不由自己有這樣在改變,自己也覺得有一點點不自然,不過,很歡喜。口業呢?也自己有感覺。別人在說,說:「某某人開口閉口,都沒有好話,而說的都實在,只是頭尾的話,讓人聽了很不舒服,就是不舒適。這時候說話很有道理,已經沒有頭尾的缺點了。」這讓人會愈喜歡與他接近,這就是身業、口業。

再來就是意,意業。我們身業這樣在供養,付出了,讓人人歡喜,這樣就叫做供養,要能夠將身體付出,其實改變是從他的心理。心,這個心理改變,那就是意業。意業到底為什麼,有這樣的改變呢?改變到讓這個身能夠這樣付出?不只是讓,不只是扶人,還能夠幫助人。這個人是怎麼了,內心是在想什麼?現在的身行能夠讓大家很接受,又能夠大家看他做這樣的好事,也會跟著他想要做。這種意業影響到身業,就是我們的觀念,是什麼時候改變了我們的行為?讓別人看到,無形中就會起了歡喜,自己的感覺,也覺得現在與過去不同;與過去,是走到哪裡,人家都不太想理我們,我現在到哪裡,大家對我很親切。這種的感覺。所以這「意」,意業一動了,身業就動了。

所以這個身業的供養,那就是「身體至誠」。因為他的心是這樣,身體所行動的,是用他至誠的身去付出,不是造作,也不是做給人家看的,是打從內心自己願意付出。這種身體至誠,自然「禮敬三寶」了。禮敬三寶要從誠意來,不是人家拜,我跟著人家拜,我們是要用真誠意來禮佛,能夠入佛堂禮佛,了解禮佛的意思。禮佛,佛是一個形像,真正要禮佛就是禮佛的法身;法身來自於我們的真如,真如人人本具。所以不是只有禮有形像的佛,人人都是真真實實,我們要感恩、尊重的佛。所以我們若看到拜佛的人,對人都會更加尊敬,看人就合掌,「感恩喔!」這全都是平時,身虔誠在禮敬的人,何況來到寺院,見佛他就會禮敬。這是意與身,身行會合了。

口業也是。意業去影響身業了,而我們的口,也是在我們身動作器官之一,所以「口業供養是口至誠」。至誠,都是說心意。口業,過去說的話,自己努力一直改,改到現在人人能接受,自己也是很輕安。這都是打從內心的誠意,這樣改過來了,變成誠意自然,這就是身、口、意。是為何能夠改變?就是要用誠意。所以,「讚歎如來」。我們若用口業來供養,用口至誠,自然我們這樣來讚歎,讚歎如來。你對人就可以付出了,何況對佛真誠的感恩?我們的心、身,佛法對我們的影響很大,常常都是感恩佛,有這樣這樣的說法,法合成這樣的道理;這樣的道理能夠一直流傳,開啟到我們現在。我們能夠懂道理、探討法的源頭,每天內心就會覺得沒有欠缺,很豐富。所以我們要感恩,感恩如來。

所以讚歎如來他的智慧,讚歎如來慈悲,讚歎如來無央數劫以來,為了眾生來來回回,這我們都得要恭敬,信而讚歎佛陀是這樣過來。所以佛,要讚歎佛的功德是無量無數,不知道要用如何的方式來讚歎,唯有就是我們要用身體力行。佛陀唯有一個志業,他出現人間一大事的志業,教菩薩法。就是希望人人能夠了解真理,身體力行;從人人成為菩薩,從誠意走入菩薩群中,菩薩再成就我們的道場。所以,眾生都是菩薩,用「眾生都是我們的菩薩」,完成我們的道業。

因為這樣,我們要至誠地感恩,也尊重地恭敬。若能夠這樣,自然我們就會很歡喜入人群,我們就會很歡喜去付出,因為要讚歎如來難量的功德,要回報如來。道理我們全都知道了,要如何回報?就是完成佛一大事因緣的志業,就是教菩薩法。不是教別人,是教我,無數個「我」,我們大家不要認為,佛教菩薩法,只有說的人要受教,其實說的人受教,聽的人更要受教,說的人已經,將佛陀的教法、精神理念,放在自己的身上。要告訴大家,最重要的就是要傳下去,傳第一個、第二、第三,至第五十人,第五十代,能夠這樣,那個道理都沒有偏差,一代代一直傳。

這就要有無數人,體解佛陀的心意,那就是佛陀要傳給你、傳給他,普遍每一代的人。佛陀就一直期待著,第一代無數人接受,第二代無數人接受,不只是直的,不只是橫的,橫、直徹底普遍。大家普遍深又直,這樣,人,這麼多的人若能夠來接受,這就是真正報佛恩。報佛恩就是眾生能夠信,信仰,能夠受教,這就是真報佛恩。所以,「意業供養是意至誠」。這意業,用我們最誠意這一念心,來恭敬供養佛,這一念心要用真誠意。所以,「想念佛之相好莊嚴」。我們要想,用我們的誠意。佛陀雖然離開人間二千多年,我們就要來相、想。相、想,是為何說兩句呢?這個「想」字,就是上面一字「相」,下面一字「心」,這常常告訴大家。

看佛像,我們想佛相的形態。雖然佛不在了,見佛像如佛在,想像佛還是在人間。因為佛陀是四生慈父,而且是三界的導師,欲界、色界、無色界。不論你是在物質的世界中呢?或者是在思想中的世界呢?或者是在思惟中的世界呢?無不都是思惟也好,想像也好,真實物質中生活的人也好,這全都是我們要去用心,將佛那個能讓我們,恭敬的形態,要這樣心念要浮現出來。這就是我們學佛,用真誠的心去禮佛,用愛、用心。所以因為佛相好莊嚴,去思考它,佛相它的莊嚴,要用真誠的心來禮拜。這很重要,與再接下來的經文有關係。

在我們三業之中,身的形態我們改了,很恭喜。再來口業改得順嗎?是不是必要改呢?我們現在就要用心來看。口與身體,身體若行為動作很明顯,但是口業不必如何動作,坐著與人說話,它就會產生業出來。是善業或是惡業呢?開口動舌無不是業,很可怕。在我們口中能夠造很多惡業,所以要用心體會。為何業在一個人的全身,身、口、意;身和意不比口造業更重?口,總是說話影響人心,說話會使動這社會的不安定;口業,它會使整個國家受災殃,同樣就是在口業。口業,又再吞食了多少的生命?口業只僅僅一張嘴而已,也會造成很多的業。

業與孽通
口業:
謂兩舌、惡口
妄言、綺語
此是患苦之門
禍累之始
是知口業不停
皆以惡口、妄言
綺語、兩舌

「業與孽通」。唉呀,口業造孽啊!因為一句話輕輕的,就這樣造成了家庭不平安,造成了社會不祥和,這種的業,所以口業與孽是相通一個門。所以,口業到底是什麼?就是「兩舌、惡口、妄言、綺語」。兩舌,「我告訴你,剛才人家才在說你怎麼樣。」「說我怎麼樣?」「說你曾有這樣這樣的過程,你與誰的關係,原來你有這樣的過程。」「我的過程,那是我過去的祕密,為什麼拿來這裡對大家說呢?」心不歡喜,對那位說他的過去的人,他心就不歡喜了,兩個之間就會造成了摩擦;你說我,我也要說你。「他自己說我,他難道不知道他自己的過去?」又是反過來說,說他的過去。

現在聽來,聽這邊、聽那邊,他會再去告訴他:「你那天說他如何如何,其實事情不是這樣。那時候是你有如何如何,所以他才有這樣這樣的表態。」對方就覺得:我是在說他曾有這樣的過程,但是他現在有改變了。我沒有惡意,為何會變這樣,中傷我這麼多呢?自然就會人與人會去互相摩擦,這當中這個人這個口業,那就是兩舌。對張三說話,回過來對李四又再說,說話,聽了之後很不歡喜。就像這樣,讓兩個人,很好的朋友,無話不說,這樣當中一個人若挑撥一下,兩舌,就會引起惡口愈來愈多。因為張三說李四,比李四在說張三更惡,所以李四他聽到張三這樣說,他又是再說多一點。不是一個聽、兩個聽,從這樣引起了是非,就不是影響兩個人,影響一群人。一個團體若是有這樣是非人,引來引去,這個團體就無法「合和互協」。

學佛的人就無法有這樣的人,在中間挑撥是非,何況一般的團體呢?這就是我們要學習。是要說挑撥是非那個人的錯呢?或者是說張三、李四,他們的過程的錯呢?其實最錯的,就是錯在我們將它聽進來。不好的話,別人的事情你聽那麼多做什麼?這你不必聽。就算有聽,你有辦法,你可以去告訴他,勸和;若能夠勸和,這樣讓他撫平這場口的爭端,這才對。要不然,再回一個惡口,本來大家很和睦,聽一聽,替人抱不平,惡口就出來了。甚至惡口出來之後,旁邊的人聽,「我也好像有聽到」;好像有聽到,不是實在聽到。「好像有這樣的傳說來,對不對我不知道,我總是聽來,這樣告訴你們。」這就是不實了,叫做「妄言」。這妄言一傳就愈傳愈大,將聽來的加油添醋,那又再更嚴重了。

有的人就:的確這樣說也不對,這樣說也不對,就不必這樣,我們說好聽一點。綺語!跟他說:「不對的人不是你,我覺得你人很好。」等等。對這位這樣說,也對他說:「你沒有不對,我覺得你很好啊!你看,你還做過什麼、做過什麼呢!」就是這樣,靠這邊說那邊,說的都是好聽話,沒有讓人反省。我們要知道,要去對人說好話,我們都要在事情很清楚了之後,很清楚了之後我們要有方法;道理,道理要很充足,去安頓他:「這件事情發生來龍去脈是如何。唉呀,我聽,替你聽了之後,我了解。我告訴你,他說這句話其實不是有意的。他的源頭是要褒揚你,有辦法改變人生,很了不起,引起說你過去有這樣。」

「看,現在能夠這麼好。這個道理很簡單啊!你看,佛陀也是說因緣果報,這個人受委屈,過去是什麼樣的原因,都也是會這樣比較。所以,你若用心聽,李四對你沒有什麼惡意,對你是善意,要褒揚你。你也不必生氣,當中的事情不要聽。兩個人的友情會合了,是最好的證明,沒有事情啦!」這才是真正的好話,所以,不論是兩舌、惡口、妄言、綺語,這四種都不對。

所以,「此是患苦之門」。我們的口,這是讓我們很苦,讓我們很煩惱,說出去變是非,是非轉回來讓我們很煩惱。所以,口除了吃以外,同樣它也會惹來很多,讓我們很煩惱的事情。所以,以「禍累之始」,就是「禍」。闖禍了!你說這句話,已經傳出那個災禍出來了。這身、口、意,除了身體,身體的器官之中,就是這張嘴,這張嘴,這個嘴就是會造很重的業,那個禍端從口中惹來的很多,這就是「禍累之始」。所以,「是知口業不停,皆以惡口、妄言、綺語、兩舌」。這就是我們沒有停歇,我們的口業,這對人家搬弄是非的兩舌,好像改不過來,開口就是惡,惡口好像很難改。喜歡「學話」,而不實的話隨便說,這可能也是很習慣,那個習氣,讓人看不起就是這種的妄語。「這個人說的話聽聽就好,不要將它當作是實在的。」這就是「妄語」,妄語失信。一個人要讓人尊敬要有信,說出去你就要做得到,說出去的話是真實的話,絕對不能妄語。

綺語不需要,真實語比較重要。所以,綺語與真實語是對照。真實語,雖然說話很圓融、很圓滿,但是它是真實;若是綺語,就是褒揚褒揚人、沒有那麼好,卻說得很好,這樣在人家面前,要博取人的歡喜心。這種也是很傷人。只會說好聽話,什麼都做不到,只是會說好聽話而已,這種的人,人家也是看不起。妄言、綺語,人家看不起,兩舌、惡口人家討厭,所以要很用心。僅僅口舌一動,惹起了很多別人不歡喜,或者是造成了禍端,所以我們若有這樣的毛病,要趕快停。「是知口業不停,皆以惡口、妄言、綺語、兩舌」開始,所以我們要趕快將口業停下來,我們就不會再有惡口、妄言、綺語、兩舌,我們就沒有了,所以大家要很用心。

我們,三業在我們的身上,身、口,意又更深。但是意,你在想什麼人家看不到,就是身體表達出來。惡的人有惡的橫行四相,口表達出來,就是剛才說的四項──惡口、妄言、綺語、兩舌,這都很明顯在人與人之間,這都是心意沒有調伏住。心意,人家看不到,看得到的是表態出來,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很用心在這樣的道理,卻是影響我們人的修養很大,所以要用心。

前面的經文是說:「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百千萬世終不瘖瘂。」

是人功德
轉身得與
陀羅尼菩薩
共生一處
利根智慧
百千萬世
終不瘖瘂
《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這就是與說話有關了。就是我們要如何來轉,這個法從人一直身、意,這樣一直轉過來,現在就是要說口了。口,這我們要好好,用心來了解口。來,「口氣不臭」。好好地說話,說好。口是能夠傳法,人人表達都是在口中,所以口是我們很重要的器官。大家要很用心。我們要虔誠在這個經之中,我們能夠了解,了解身、口、意這三業,所以要身心專在道理中,自然說話口氣就會很好。我們都說「口氣很好」,大家就會很歡喜聽。現在要形容這個口有很多毛病。「口氣不臭,舌常無病,口亦無病,齒不垢黑、不黃、不疎,亦不缺落,不差、不曲。」

口氣不臭
舌常無病
口亦無病
齒不垢黑
不黃不疎
亦不缺落
不差不曲
《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只是在這個嘴的裡面,有這麼多項,所以我們就要再用心。既然有這麼多的文字浮現出來,我們就知道關係一張嘴,裡面有這麼多項可以來做表達。

口氣不臭:
此釋福相莊嚴
不臭者
常出香氣
口氣善故
所以不臭

「口氣不臭」,那就是解釋「福相莊嚴」。有的人開口就說話,走很近說話,說話就是耳朵在聽他說話,但是鼻子,就是聞到有一股的氣,這個臭氣。這與人,人與人要互相溝通,也是一種毛病。但是他沒有這個毛病,「常出香氣」。很接近說話,我們的口腔衛生要顧好,就是說話要較衛生一點,有人也這樣說。所以,「口氣善故,所以不臭」。我們用心聽好。

舌常無病:
毀謗他者
舌則捲縮
今因讚善
所以無病
舌常無病
語言敏捷也

毀謗他人,「舌則捲縮」。就是若常常要說話,說話若是不對了,說得讓人聽不下去,這種的人。以前的人就說:「你這樣,話說成這樣,你不怕舌頭捲起來!」就是這樣,文字就是這樣寫。所以,「今因讚善,所以無病」。我們的「舌常無病」,我們沒有在毀謗人,所以就舌無病。而我們說話,每項大家都很中意聽,對的才說,不對的不要說,就不會說得很冗長。我們現在說的句句都是好話,大家很需要聽的話,所以這沒有毛病。所以,「舌常無病,語言敏捷也」,這樣說話就能夠很清楚,讓人很受用。

口亦無病:
口無病
持不妄言、綺語
兩舌、惡口
是大惡業
真實教人
離此四過
口則無病

「口亦無病」。「口無病」,那就是「持不妄言」,不「綺語」,這是口無病,我們就是要持。以及「兩舌、惡口」,我們一定要很注意。這四項若在,就是「大惡業」。妄言、綺語、兩舌、惡口,這大惡業我們絕對要注意,不要有。我們要用的是真實語。我們的口能夠說話,除了維持我們身體的營養以外,就是要真實將佛法的資糧,我們來教導他人。我們要這樣,不要用妄語、綺語、兩舌,去損傷人,我們應該要利益人群,說真實語。所以離此四項,就是「口則無病」。我們的真實語要顧牢,真實語若顧牢,自然口無毛病。再者齒,說牙齒,「齒不垢黑」。

齒不垢黑:
出語不善
喻齒則垢黑
教人以善
喻齒則潔白
「齒不」等
白淨齊密

「出語不善,喻齒則垢黑」。我們若說話都不是說好話,這表示牙齒黑掉了。這是一個譬喻,滿嘴都黑的,因為你說不好的話,所以嘴裡都是黑的。「教人以善,喻齒則潔白」。我們若在皈依時,都說反黑皈白;不要有惡的,善就對了,反黑歸白。「齒不」等,齒全都不要黑,也不要有什麼毛病,這叫做「白淨齊密」。裡面,嘴裡很整齊、很白、很乾淨。

不黃不疎:
好談鄙事
齒所以黃
非實相也
疎因虛妄
實則齊密

「不黃、不疎」。沒有黃,牙齒裡面沒有黃,也不會零零落落,這樣很密集、整齊。「好談鄙事,齒所以黃」,喜歡談人家有的沒有的壞事情,這就是表示牙齒黃的,「非實相也」,就不是實在的事情,這就將它譬喻為,牙齒就很不整齊,都說一些不正經的。所以,「疎因虛妄」。「疎」,「疎」就是因虛妄。而你不黃、不疎,那就是因真實,就是牙齒很乾淨,也沒有很疏疏落落,所以他就是很齊密就對了,就是都說好話。這樣,這我們要很了解,口若要沒有病就是要這樣。

亦不缺落:
說不正語
誑惑於人
齒則缺落
「亦不」等
堅固端正也

「亦不缺落」。「說不正語,誑惑於人,齒則缺落」。不缺落就是還很整齊;但若說不正語,誑惑與迷惑大家,牙齒就會掉。這是一種的譬喻。這種要很用心去體會。

不差不曲:
語不次第
齒則參差
語不質直
齒則屈曲
今此讚經
勸人聽受
口無諸過
故皆美好

「不差、不曲」,「語不次第,齒則參差」。這種牙齒不整齊。前面的經文是說,很整齊、沒有歪曲,現在說的,牙齒那個次第、次序如果不對,高高低低,就是說話也不能很順,我們要聽他的話也很困難,這齒就是(屈)曲。這是一種的譬喻。「今此讚經,勸人聽受;口無諸過」。我們若現在讚歎經典,勸人聽受經典,所以口就沒有種種,前面說過這些缺點,就沒有了。這是一種的形容,形容若有的人在罵人,或者是被人罵了之後,又向他對罵回去,就有這些的形容。所以我們大家說話要很小心,這個語言從口出。所以再接下去,在這個形容,身體五官等等,形容的種類也很多。

所以我們要用心,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的生態、形態,也要從我們,和人與人所表達出來,讓人的感覺很順眼、很順耳,心意很能夠接受,這就要先調好,我們自己身、口、意三業,別人看到,在身、口、意就很願意接近,就很讚歎。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10月14日~
回頂端 向下
 
20240325《靜思妙蓮華》讚歎佛德 口無諸過 (第1639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