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6《靜思妙蓮華》棄麤修善 福相莊嚴 (第1640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謂是貪瞋癡諸煩惱,各有增上麤重煩惱;或於順境貪惑麤重,或於逆境瞋惑麤重,起因不同,名麤煩惱。
⊙棄麤修善法時,起我執我所執及我慢等邪見,由此邪執麤重力故,所修善法永不清淨,是名業力麤重散亂。
⊙「口氣不臭,舌常無病,口亦無病,齒不垢黑、不黃、不疎,亦不缺落,不差、不曲。」《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唇不下垂亦不褰縮、不麤澀、不瘡胗,亦不缺壞,亦不喎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無諸可惡。」《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唇不下垂,亦不褰縮:不下垂、不褰縮,唇完整無缺。不褰不縮,無夭亡之相,由善語故,唇不下垂、不褰縮。
⊙口舌麤澀,以麤惡語解,若以污染心發出非愛語,毀譽於他名麤惡語。
⊙不麁澀、不瘡胗,亦不缺壞:中唇潰瘍故,唇麤則語澀,不生瘡胗,唇滑詞潤流利。不生瘡胗,喻是善語報。
⊙亦不喎斜:不咼斜,口不戾。語不正者,唇則咼斜。今以正直語,喻唇舌語言端正。
⊙不厚、不大:若厚若大,不稱其形。無過不及,則得其中。
⊙亦不黧黑,無諸可惡:此無疾不黑,亦無可厭惡相,唇色赤好,語善化人,無有一切惡相。
【證嚴上人開示】
謂是貪瞋癡諸煩惱,各有增上麤重煩惱;或於順境貪惑麤重,或於逆境瞋惑麤重,起因不同,名麤煩惱。
謂是貪瞋癡諸煩惱
各有增上麤重煩惱
或於順境貪惑麤重
或於逆境瞋惑麤重
起因不同
名麤煩惱
用心來聽,更要用心來了解。人煩惱有細、有粗,很微細的煩惱,它就是看不到。人的心,煩惱如何起?他在想什麼,當場大家笑笑的,卻是內心很不歡喜;或者是有著那種,貪啊、瞋啊、癡啊,卻是公眾中不動聲色,不知道他心裡在想什麼。卻是有的人,貪、瞋、癡諸煩惱,有人各有增長,從微細的煩惱慢慢、慢慢,它就這樣一直擴大起來,控制不住,無法穩穩定定,只是想在心裡就好,不是這樣。他對外境,我們想要的事情,他就慢慢在貪的心態裡,擴大、擴大,擴到不由自己,所以想要去取。因為貪發出了那分想要去奪,這全都是這種癡,沒有理智去控制它。貪是由一念開始,他就能夠很微細,儘管很愛,在大眾中,他還能夠不動聲色。但是有了癡念,這個癡就不明白道理,對道理就不明白,只是僅僅一心想要;好的東西,我就是愛。
愛就起動念,就要去取,取不到就起瞋恨,那個心,脾氣就起來了,這就是由貪開始。貪念去分別這個東西,不論是人啊、物啊,就是看到覺得我很喜歡,我就是要;但是後面還有癡,還有瞋,那個癡就會起動作。瞋呢?這個動作會很明顯,取不到我就是爭。這種三項互相連續,這就是我們的粗重煩惱。所以,「謂是貪瞋癡諸煩惱」,我們人人就本具有這樣,這是我們累生累世,我們不斷不斷累積來的。在我們今生此世來說,除了很清淨的真如,我們也是滾很長的時間,滾來了很多的無明煩惱。所以這個無明煩惱,從貪、瞋、癡,長久以來一直絞、滾,已經成很大,所以它各有增長。貪也在增長,瞋也在增長,癡也是增長,就是不斷,累生累世不斷在增長,所以叫做「麤重煩惱」。
惑,「或於順境貪惑麤重」,若在順境的,很單純。而這個順境,貪欲就會愈大;生意做得好,我趁機會就愈做愈大。這在我們現在人很明顯,在順境中連鎖,連鎖店,連鎖的公司,整個世界都要將它攬起來。這就是順境在這個貪惑。就在貪了,再加上一個「惑」字,就欠缺了那個節制的道理。足夠就好了,人生最大的目的,不是只有在那裡賺錢,人生最大的目的要有一個家,家庭幸福,再更大的目的就是為人群付出。這是人生,很安分、很正確的目標。卻是凡夫那個欲念,愈絞愈大、愈滾愈深,所以變成了,這個外面的境界他認為很順,起貪的惑。
這個惑,就是微細的煩惱。明明知道「足夠了,真的很足夠了」,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這個惑念,想不開,總是粗重的煩惱一層再一層,又再滾下去,所以叫做「貪惑麤重」。就這樣在順境中,就是愈滾愈大、愈做愈多,這叫做「麤」。「或於逆境瞋惑麤重」。現在已經做那麼大了,若哪一個地方發生問題,逆境出來,這煩惱就很多了。在某一個國家、某一個地方,投資那麼大,做那麼多,萬一逆境若出來了,會覺得很不平衡,覺得不公平。所以,那種瞋,發脾氣,開始就一定沒有想到,我們為什麼要那麼遠去做呢?我們就不必啊!
而來到那個地方,種種有了不如意,影響到他,他就會瞋,瞋、惑,瞋與惑。瞋就是一直覺得自己對,別人不對,這樣的惑念,這個惑是很嚴重,控制不住。只是「想」,比煩惱更加微細、更加深,這一旦讓它發生起來,它,人要控制它就難了。所以這種的「瞋惑麤重」,很辛苦,在他鄉外里,一旦有什麼事情發生,那就很苦惱了,或者是連鎖的任何一個地方,有問題。同樣的道理,我們平時,雖然不是做這麼大的生意,卻是我們自己營生的方法,我們自己要知道來人間,與事無爭、與人無爭、與世無爭,不論我們如何做,人家對我們如何的態度,我們做我們守本分的事情,該做的做就對了。只要沒有損害他人,這樣的事情可以做;只要有利益他人的事情,更要再更精進。就像這樣就是單純,同樣心靈的境界;同樣這個心靈的境界,他安守本性,他同樣可以做得很好。
但是超越過,那就是惑很粗重,這就是在哪一個地方,心都安不住,迷惑、煩惱,動作很大。這就是「瞋惑麤重」,辛苦的事情就很多了,這全都是,「起因不同,名麤煩惱」。這個「麤煩惱」,比較少告訴大家,其實人人都有,只是比較微,比較微,沒有這麼大。我們日常的生活貪、瞋、癡,這種的細密的貪、瞋、癡,我們在生活中,多多少少都在我們的生活中;輕微的,人家看不到,貪、瞋、癡比較淡的,我們的心會比較開闊。而萬一有什麼事情發生,維護自己,這也是怕損失,同樣還是有貪,這總是,是輕微與粗重而已。很辛苦,做人一念間偏差,粗、細,就這樣變大或者是收縮,這就是我們的煩惱。
棄麤修善法時
起我執我所執
及我慢等邪見
由此邪執麤重力故
所修善法永不清淨
是名業力麤重散亂
我們現在知道道理了,知道道理,我們就「棄麤修善」,修善法。我們要去掉這個「麤」,這麼大的惑;「麤」,粗重的煩惱,這我們絕對不能有。我們應該要將它去除,還是好好來修行,去找道理,了解道理。我若了解道理,可能我會比較輕鬆,開始就知道,要如何放棄這個「麤」,粗念,好好來修善法。開始在修善法時,同時就會起了我執,但是他將那個習氣轉過來了,不是去做為私人賺錢,轉過來,就是:我要付出、我要行善。但是在付出、行善,他就貪一個功德相,所以功德的名稱,他就是很執著。這樣也很辛苦。世間的名利,他要做愈大、名愈大;知道道理,轉過來做善事,他也期待:我的功德做不少,要給我名才對,怎麼我都沒有名字?都沒有表揚我?都沒有為我……等等;不滿足我所付出該得的,這就起了我執。
所以,「我所執及我慢等邪見」,不只是只有我執,還有我慢。因為他來付很多錢,得不到名,所以他就在這當中起很多煩惱,那個傲慢的心與邪見──在這裡得不到,我有錢,我再去別的地方,我能夠得到,還有什麼樣的好處、利益。心定不下來,總是憑著他有錢。這個信,信仰不正確,無法擇善終之,無法專心做一項應該做的事情,這都是粗重的煩惱,不單純。這種人的習氣,不單純。所以我們大家要很用心,要很提防我們自己,到底我們有沒有這樣的心念?所以,「由此邪執麤重力故,所修善法永不清淨」。因為這樣的人邪執很粗重,所以他在修的善法,永遠都不會清淨,都是有污染心,有所求,有所求得。所以這種的邪慢心來起煩惱,這要如何能清淨呢?
常常說付出無所求,三輪體空,我們才有辦法長長久久去付出。在我們的生命這一世中,這輩子毫無虧欠,一點點都沒有缺點,人生都是圓的,這就是我們的人生,沒有煩惱、沒有貪著、沒有遺憾,這就是我們的人生所要做。這種有錢,或者有力量,他想要做的就是很粗重的事情,煩惱,很辛苦。這人生,我們就要很警惕。所以「是名業力麤重散亂」。這樣的心永遠都收不回來了,就算有錢,在做什麼事情,或是做好事,心都收不回,也是很辛苦。這就是人,人生要修行的困難之一。我們還是做一個平平凡凡,能夠做的,做就對了,這才是我們想要做的,這一輩子的方向。
前面的經文這樣說:「口氣不臭,舌常無病,口亦無病,齒不垢黑、不黃、不疎,亦不缺落,不差、不曲。」
口氣不臭
舌常無病
口亦無病
齒不垢黑
不黃不疎
亦不缺落
不差不曲
《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這就是說:我們都有說好話過,我們所在做的事情都是很正統。不論說的、不論做的,我們都是隨人意,隨眾生所需要。所以,所說都正確,就沒有被譬喻有缺短,等等的欠缺就沒有了。
下面這段經文再說:「唇不下垂亦不褰縮、不麤澀、不瘡胗,亦不缺壞,亦不喎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無諸可惡。」
唇不下垂
亦不褰縮
不麤澀 不瘡胗
亦不缺壞
亦不喎斜
不厚不大
亦不黧黑
無諸可惡
《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就是都很端正,讓人看了也都很歡喜。這要得一個好相,就是我們要有福,過去要有造福。我們過去有說過,要做多少才有一個福?要百種,百件千件所做過,才有這樣的福。有福有相,這就是我們放下一切,做了才不會在那個地方掛礙。釋迦牟尼佛、諸佛菩薩,難道不是生生世世累積下來?他們與眾生所結的緣,都是好緣、善緣。所以同樣是一個人,大家看到總是很歡喜,那念心歡喜;從這個身相能夠看到很善。我們看到這樣的人,我們會很歡喜,而且也是心會起善念,這就是修行的人。
好好修,將來善因、善緣,來生、來世讓人看到,就起了善因緣,願意與你一起做好事。這種讓人見聞隨喜,這也是要靠我們這時候,好好修行,要修到粗重、微細的煩惱,都不要有,我們要修出了,這分很善順、見聞歡喜這個念。所以現在念過的這些,經文都是過去有修行,沒有可惡的相,沒有讓人不歡喜的。所以下面這樣說,「唇不下垂亦不褰縮」。
唇不下垂
亦不褰縮:
不下垂、不褰縮
唇完整無缺
不褰不縮
無夭亡之相
由善語故
唇不下垂、不褰縮
這就是說,我們的唇很完整,「不褰不縮」,那就是有的人這個人中,人中,這個人中,有的生出來就是很短。以前的人就這樣說:「哎呀,這個孩子,人中這麼短,這是夭壽相。」就是不會長命。這是以前的人,現代人應該是沒有這樣。就像我們一個人穿衣服,那衣服都是緊縮起來,很皺、很緊縮,就是不能平整。我們人也是一樣,五官讓人看起來,「你整個臉為何這樣皺在一起?」這也是人家在形容。我們每天就是輕安自在,沒有臉皺在一起,輕安自在。而且我們形相也不會讓人覺得,一看到就說:「這短命相。」不會有這樣。「由善語故,唇不下垂、不褰縮」。因為我們常常在說好話,生生世世,我們已經有這樣的習氣了,看到人就是說好話,成就人做好事,隨喜功德。
口舌麤澀
以麤惡語解
若以污染心
發出非愛語
毀譽於他
名麤惡語
「口舌麤澀,以麤惡語」,用麤惡的語來解。有的人嘴裡常常就很乾、很澀,要說話常常都很辛苦。這就是我們過去,常常說到粗惡的語言,所以現在,若要說話就是很辛苦,很乾、很澀;要說話總是沒有潤,口舌沒有溼潤,總是很乾燥。這也是過去,過去生有造這樣的業,常常要開口說話,嘴要張開就不容易。所以,「若以污染心,發出非愛語」。我們若用那種污染的心,對人不利益的,損人利己,或者是搬弄是非,兩舌、惡口、妄語、綺語;這若過去,過去生都說那些話,就容易得到這樣,「口舌麤澀」。這就是污染,這在法也就是污染。法,我們面對著法要真誠;真實語,誠信語來說話。而他就是欠缺這些,甚至又毀謗。我們前面也有說到,不只是不隨喜,還要再毀謗說法的人,這都是很辛苦,訾,訾毀的人生。
所以因為污染的心發出,那就非愛語了。我們「四攝法」之中,愛語,「布施、利行、愛語、同事」,這是我們人人,日常生活與人在說話,總是我們要時時,好的事情要勉勵,不對的事情要勸導人,這都叫做「愛語」。而「非愛語」呢?人家要做好事,阻礙人家;人家要做惡事,沒有勸導他。這叫做「非愛語」。不對的,你沒有用心去勸他,對的事情,你沒有用心鼓勵他,這都不對。所以,「毀譽於他,名麤惡語」,這樣就是粗、惡的語言。所以我們應該要修,不要有粗惡語,我們才不會說話有障礙。大家就要很用心。要如何能夠說好話?要如何是善或是惡?人要與我們商量,說:「我有這件事情不能很下決定,是不是你,請你幫我聽聽看?我要做這項……。」
我們如果聽了,「哦,好事哦!有這樣的好機會,能夠做,你要做」。這是對這一個人他的方向,我們幫助他下決定,所以很重要,我們要好好用心,勸導人要好好用心去付出。在說的事情,說:「我想要這樣做。」你們就要趕快告訴他:「不對、不對,你千萬就不要這樣做,你若這樣做對人有損,對己無益。」我們要好好用心勸導他。所以這個地方再說,「不麤澀、不瘡胗,亦不缺壞」,這經文之中是這樣說。
不麁澀、不瘡胗
亦不缺壞:
中唇潰瘍故
唇麤則語澀
不生瘡胗
唇滑詞潤流利
不生瘡胗
喻是善語報
我們好好地說好話,自然我們的嘴說話,就「不麁澀」,所說的都是柔雅語,沒有很粗魯的話。也「不瘡胗」,瘡是像長膿瘡一樣,或者是唇起疱。其實這平常人,有時候火氣較大也有。但是,不是有時候,這是與生俱來就是這樣的,很辛苦,一直到長大,一輩子。不是像我們,生病,四大不調,我趕快去吃藥,開個藥吃一下就好,不是這樣。前面說過的是與生俱來的,現在在說的也是與生俱來。所以,我們過去生好好說話,勸人做好事,我們這生來了,我們就很正常。若是沒有做到做人該做的,都是在搬弄是非,破壞人的好事情,這種特別嚴重。前面說過了,妄言、綺語、兩舌、惡口,這若一輩子一直做,來生就是這樣。
所以,「中唇潰瘍故,唇麤則語澀」。我們唇也一樣,已經一直爛,所以唇若是這樣,口液不能出來,自然他就唇會粗,語就會澀,全都是膿瘡,要說話很乾澀,不流利。所以,「不生瘡疹,唇滑詞潤流利」,所以若沒有生這些東西,唇就很滑潤;很滑潤,要說的話也很簡單,很流利說出來。所以,「不生瘡胗」,譬喻「善語報」。我們說的話都說很好的話,要說話沒有障礙,這就是善語報。
亦不喎斜:
不咼斜
口不戾
語不正者
唇則咼斜
今以正直語
喻唇舌語言端正
「亦不喎斜」,就是表示「口不戾」。「口不戾」就是說話會一句一句說分明;口戾、咼斜,那就是說不出好話。若要說一句話,重重疊疊、重重疊疊,說好幾句,無法說一句完整的話。所以,「語不正者,唇則咼斜」。就是一直說話都說偏掉,所以一句疊一句,重重疊疊,沒有一句是很端正的話,所以也是很辛苦。所以,「今以正直語,喻唇舌語言端正」。我們要說話,要說很正直的話,用正直的話來說,什麼事情就是正確的。不可說不對的話,不可,沒有的說成有,有的說成沒有;長的說成短,短的說成長。不可啊!我們真真正正,正當確實的話,我們拿起來說,不是正當、不確實,我們不可說。若這樣就是語不端正,所以我們好好要說正直語,譬喻「唇舌語言端正」。說話字字分明,道理會合,讓人聽到有道理,心能夠接受,心服口服。這就是我們要說話,平時就是要說真實語,不妄語、不邪語,這就是我們要學。
不厚不大:
若厚若大
不稱其形
無過不及
則得其中
「不厚、不大」。「若厚若大,不稱其形」。唇、舌都不會過厚,剛剛好就好了;有的人舌頭很大,含住了就是無法說話;有的唇很厚,也是說不出真正的話來,這全都是在說話有障礙,這個障礙原因在哪裡?是我們過去生中所造作。所以我們要自我警惕,不可有錯誤的講法。不可,我們要很用心。所以,「若厚若大,不稱其形。無過不及,則得其中」。不要太過於厚,不要過於薄,剛剛好就好,這就是我們的形相,與我們的功能。
亦不黧黑
無諸可惡:
此無疾不黑
亦無可厭惡相
唇色赤好
語善化人
無有一切惡相
「亦不黧黑,無諸可惡」。面容就是這樣端正,亦「此無疾不黑,亦無可厭惡相,唇色赤好,語善化人,無有一切惡相。」這很簡單,大家看就清楚了。臉能夠這樣,皮膚都很清,沒有難看的,尤其是剛剛好的形相,這樣大家看到歡喜。嘴唇又紅赤,一個臉能夠這樣很乾淨,顏色都調配得自然、很好;若這樣說話大家很喜歡愛聽,很喜歡來親近,沒有一切可惡的形相,很不簡單。一個人要在人群中,讓大家起歡喜心,是不簡單。
說這個形相,只是拿來譬喻我們;譬喻我們、警惕我們,我們若看到今生有這樣,與生俱來就是有這麼多的缺點,我們就要警惕。啊,這是過去生,過去生是如何做,我們忘記了,不要緊,我們在今生自我警惕:我們這時候能夠說好話,真實語、調直語;我們勸人好,還要勸人錯誤的不要做,這樣做人的善知識、好朋友。這才是我們的本分事。所以,一念心若是偏差,一念偏,步步錯。所以我們就算前輩子錯誤了,這輩子我們也得要警惕;這輩子很順利,我們也得要再戒慎。下輩子也得要像這樣,這麼的善念常常在心裡,待人接物永遠永遠,就是這麼的順暢而愛心,沒有偏差。所以不要有粗相的煩惱,連微細的煩惱,我們都不要有,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