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40327《靜思妙蓮華》心平舒坦 喻真誠相 (第1641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4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327《靜思妙蓮華》心平舒坦 喻真誠相 (第1641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Empty
發表主題: 20240327《靜思妙蓮華》心平舒坦 喻真誠相 (第1641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0327《靜思妙蓮華》心平舒坦 喻真誠相 (第1641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Empty周三 3月 27, 2024 9:10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4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327《靜思妙蓮華》心平舒坦 喻真誠相 (第1641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40327《靜思妙蓮華》心平舒坦 喻真誠相 (第1641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0327《靜思妙蓮華》心平舒坦 喻真誠相 (第1641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Empty周三 3月 27, 2024 11:16 am

20240327《靜思妙蓮華》心平舒坦 喻真誠相 (第1641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眾生聞法,知因果交徹故,故與佛同在,佛心中之為眾生而說法,佛心中之明解,眾生心所求向,聽佛說法明了,故名說聽雙存。
⊙謂修持諸善法時,而起我相我所執,及我癡慢等邪見,此邪執麤重力故,所修善法永不清淨,是名麤重煩惱散亂。
⊙「唇不下垂亦不褰縮、不麁澁、不瘡胗,亦不缺壞,亦不喎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無諸可惡。」《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鼻不匾㔸,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狹長,亦不窊曲,無有一切不可喜相。」《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鼻不匾㔸:鼻是氣息出入之門,因樂善故,呼吸與天下共氣息,準隆鼻好故不匾㔸。匾薄曰㔸。
⊙亦不曲戾:曲則不直,其心不正,鼻則斜曲。今以善報,鼻則圓直。不正為戾。
⊙面色不黑:為善之人,面貌潔淨,故不醜黑。「面不」等,面如滿月也。
⊙亦不狹長:喻以刀照面,則見臉狹長表其心靈,如劍般狹長。而今心方正,面則端嚴。
⊙亦不窊曲:心不平正,已無窊曲令人不喜相。有心平舒坦,喻真誠面相。鼻非平薄塌鼻,亦非窊陷。
⊙無有一切不可喜相:面貌圓滿,無不美者。

【證嚴上人開示】
眾生聞法,知因果交徹故,故與佛同在,佛心中之為眾生而說法,佛心中之明解,眾生心所求向,聽佛說法明了,故名說聽雙存。

眾生聞法
知因果交徹故
故與佛同在
佛心中之為眾生
而說法
佛心中之明解
眾生心所求向
聽佛說法明了
故名說聽雙存

用心聽,來理解文的含義。佛陀了解眾生,眾生心中在想的是什麼呢?佛陀很清楚、很了解,眾生起心動念,佛陀透徹清楚。佛陀到底用什麼方法,才能夠將眾生很雜,這麼多的雜念,要如何一法就能夠使令眾生,將那些雜念回收?將一念心向佛法聽,這就是「佛心中(之)明解」,了解眾生到底所想的是什麼?用什麼方法,來將眾生的心會合起來?而眾生呢?「眾生心所求向」,到底眾生的心,所在求向的是什麼?眾生這麼多,他們所要求的實在無邊際,但是大概要求的是什麼東西,佛陀也清楚了解,所以說佛要很明覺,眾生在這個黑暗中,他們方向要去哪裡?就像天月,月掛在天空中,地上暗了,靠著明月一輪來照耀它,自然眾生要走的路就清楚了,方向不會讓它偏掉。這是佛陀就像心中的一輪月,眾生就像地上黑暗,黑暗中沒有方向,等待著天上這輪月可以現前,雲開了,月出了。

所以眾生所需要的就是聽,「聽佛說法明了」。佛陀他應眾生的根機,眾生若已經很清楚,聽佛的說法都能夠了解,了解在苦啊!苦的人生是集種種、種種因緣會集來苦。佛陀還又說:「苦,今生的苦,累積在過去生。」來生還有苦嗎?看你今生所造作。就像這樣的道理,眾生聽進去,也清楚了,所以「聽佛說法明了」。「故名說聽雙存」,這就是佛想要向眾生說的話,眾生想要求的方向,因為世間苦不堪;佛陀已經了解應眾生根機苦。眾生因為這樣做了,所以受這樣的苦,「因果交徹」,造這樣的因,得這樣的果。不論是過去,不論是未來,全部就是「因果交徹」,這是佛所說的法,眾生很清楚了解。了解佛所說的,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有。所以聽佛說法,也能夠了解佛陀心所說的法,這是眾生也知道,明明聽就有,佛陀這樣說:人人,眾生本具佛性。知道了、知道了,佛陀這樣說。

佛陀又告訴我們:「因緣」,因緣果報是互相交徹的;過去就是這樣的因,今世就是受這樣的果。但是在受這樣的果,今世還在造,造就來世的因。現在在做的,到底是不是來世沒有苦的果呢?我們今生在做有沒有苦因?今生做有煩惱無明、人我是非,彼此之間還有怨懟,這樣我們在來世難道跑得掉嗎?但是凡夫就是凡夫,聽就聽懂,但是要改變起來,真的是很不簡單。不過佛陀還是很耐心、用心,他的人生來人間成佛,就是為眾生來成佛的,不是為自己。我們已經很清楚,佛已經是無數量阿僧祇劫,已經體性覺悟,早就覺悟了,只是因緣會合,他所要度的眾生,在今生此世還有這麼多的眾生;今生此世的眾生,還有未來無量數,就是我們現在的眾生。這種末法,這惡濁的世間,若沒有法,這個惡濁的世間又是要如何呢?所以,佛陀是為那個時,因緣成熟,未來我們這個時,非佛法不可。所以佛陀他了解眾生,雖然聽法還是沒有很透徹了解,所以為眾生留法在人間。

因為這樣,「佛陀心中之為眾生而說法」,佛是為眾生來說法的,佛是為眾生來現相成佛。這是我常常就與大家分享。佛陀來人間的因緣,不是為他自己來人間成佛,若分析他的過去、過去,本就已經成佛了。我們看看〈從地涌出品〉,他已經所度過的大菩薩,已經那麼多那麼多了,還需要這個時間,來現一個相,說:「我修行,我成佛了。」難道需要嗎?實在不需要。只是我們眾生與佛的因緣,佛就是要來成就,那個時代、這個時代、未來這個時代的眾生,法需要留在過去、現在、未來。

所以「佛心中之為眾生而說法」,只是僅僅為了這件事情,為眾生講法,儘管眾生聽懂、聽不懂、一知半解,但是佛還是以他的心,應該要再,眾生還是要再讓他們清楚。這佛心、父母心就是這樣,才會叫做「三界導師」、「四生慈父」,親如眾生的父親,雖然是來教育我們,就像老師,但是對眾生的深心疼愛,就像父親一樣,所以孩子在想什麼,父親全都能清楚。眾生心,了解「眾生心所求向」,這都很清楚了。眾生也是有很想要聽,很想要了解,可惜眾生根機淺鈍,雖然聽,還沒有很透徹。我們若聽得透徹,自然我們不是凡夫了,所以我們還要再不斷聽法。「故名說聽雙存」,「說」就是佛,「聽」就是眾生,能了解,了解佛陀所在說的話、含義。因為佛法在人間,已經傳到現在二千多年了,佛法要再從這樣將它傳下去,要再到彌勒菩薩成佛,未來的時間更長啊。

你想,現在的法若沒有傳清楚,沒有很明朗,可能這個法到我們這裡,聽一聽就過去了,法就到這裡。所以我們這段文就是說,隨喜功德,法要如何傳?傳一代、二代、三代,這樣足夠嗎?到五十代了,法都沒有讓它偏差掉,是不是很容易呢?說起來不容易。前面我就先說一段,阿難還在,傳法者還在,後面呢?同世的出家人,他將法傳給弟子,就這樣這麼大的差距,整個翻轉。是水老鶴才對呢?還是生滅法?明明佛陀教我們的,這輩子最重要的,就要了解「生滅法」,但是,那個時候,那位老出家人傳給他的弟子,叫做這輩子最重要的,要看到的是水老鶴。阿難再更正:不對!是生滅法。修行者這輩子,應該要很深體會生滅法。雖然阿難親自更正,卻是比丘還是半信半疑,將這個法,真實法,再拿回去告訴他的師父。師父執著,這種的執著,他還是認為:阿難老了,法不記得了,所以你就聽我說的就對了。

這想起來很感慨,要如何傳?與阿難同世,雖然佛陀已經滅度了,但是阿難傳法豈不是很真呢?阿難雖然年紀大了,但是他腦筋還很清楚,尤其是這兩首偈差在多少?天地差別啊。豈是一輩子若能夠看到水老鶴,死也值得,死也甘願?水老鶴看了以後又是如何?這差那麼多。佛法明明就告訴我們,我們要去了解,了解人間的煩惱無明,卡在不了解生從何來,去將去向,去的時候要往哪裡去?我們若知道要往哪裡去,我們就能夠注意現在,現在要怎麼做;你會知道現在怎麼做,就是因為你了解過去生。所以過去生、現在生,要延續到未來生,這是真實的道理,而且很有邏輯的道理。

過去因、現在果,現在又造作的因,那就是又未來的果,這是這麼明顯的道理。這棵樹是從這顆種子,這顆種子落土、因緣成熟,就是又成這棵樹;這顆樹生下來這個種子,這代的種子,與這代的種子是同樣的種子,所以同樣的種子去種出來,是同樣的樹。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報,這才是真清楚。將佛法,將它偏到這人間法。人間很迷茫,人類欣賞動物、飛禽走獸;我們要追求的是脫離人生,將來成佛、菩薩,這兩個趣向是完全不同。這種趣向是永遠六道輪迴中。四生,水老鶴是卵生,還是胎生?這在六道輪迴中,在四生的當中。我們所要追求的,是永恆、永生、佛所教法,很感慨,竟然只是到佛陀入滅了,阿難傳法者還存在,就已經偏差了。

現在所說的隨喜功德,鼓勵人人來聽經。這個時候聽,這個時候大家同樣接受到法,同樣接受法,是不是同樣的信解呢?信得深嗎?解得對嗎?這個信解,這麼多人,到底我們的信解是什麼?不清楚。但是佛陀了解,眾生所要求法的心向,所以一直一直對眾生說法。儘管佛陀這麼用心,但是入滅之後,再隔一代,還是法偏差掉了。阿難也是萬念俱灰,這樣再留在世間要做什麼呢?也是老了,該取入涅槃了。這是佛法流傳,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夠看到,傳佛法談何容易啊!有時候聽弟子在傳法,聽了之後,說給人聽,好像類似,可以;但是法若說了之後,表達自己之時,總是又是再回歸凡夫,凡夫的面目,還是猶然存在。這就是佛對眾生,要如何去清楚、去了解,要如何來教化?這就是佛對眾生,他有一點無奈感。所以,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

謂修持諸善法時
而起我相我所執
及我癡慢等邪見
此邪執麤重力故
所修善法永不清淨
是名麤重煩惱散亂

想到在聽法好像有了解,受持的法好像有了解。諸善法好像聽了,聽了之後,這善法我已經知道。聽的時候都知道,但是聽了之後,還是沒有離開「我」,執起了我相起來,「我所執」。因為這些法,我聽,我會說,但是我自己的本身,我對日常生活的感覺、真實的人生,我有我生活的趣向。聽是這樣在聽,我用心聽,聽了之後,我能夠照這樣說給你們聽;但是回歸我自己的生活,我會受持善法,看來我也很用功,但是我有我自己的生活。所以「而起我相我所執」,這就是我們過去的習氣,都還無法可改,過去的習氣還是存在。所以因為這樣在日常的生活中,說法的時間少,日常的時間多,我們的時間,要看到誰、要如何應對說話?人與我的關係是什麼?

「這是在與我說生意的人,我就要與他計較,生意要合理,我不能被你占便宜,看你能夠讓我便宜一點嗎?」這在世間生活,難免還有這樣生活的方向,生活的方向,多少都有為自己占便宜,這種的習氣人人還有。儘管修學佛法,儘管也在說佛法,在生意之上一樣,「我生意要再做很大,因為我說佛法,所以會有很多護法來護我,所以我生意要做得很好,要賺錢,要再賺不少」,這就是我執。說起來這都在生活中,在說佛法時,好像我都沒有了,其實這是在生活中,因為自己法也說得不錯,生意也做得很好,難免就會「及我癡慢」。慢慢我們聽法,那個清楚、了解,分別生滅相,這個生、滅,滅,是什麼時候?我現在是維生重要。所以會慢慢對這個生滅法,會淡掉了,所以這個生滅法若淡掉了,自然那個癡,癡念又是再回歸眾生心。

貪、瞋、癡,貪容易改,瞋也能夠減輕,但是癡,癡就是比較習氣難斷。癡就是我們的習氣,我們明明知道對人說話,不可這樣的態度,但是這個態度的習氣,總是想到了,改變回來,有慢一點點了,這較遲緩,這叫做癡;話很衝動說出去了,自己警覺到不對,我自己趕快這句話,自己想方法將它緩和回來,但是也有比較遲了,所以這叫做癡。有癡念,難免我們的「慢」,慢心,貪、瞋、癡、慢、疑,我們的習氣之中,還有「慢」,這個慢心若一起來,邪見就跟著它起了。「此邪執麤重力故」,這就是我們的邪執,邪就是不正直,我們明明就是要照這樣,佛法所說,我們就是照這樣聽,我們就是要照這樣做;而我們照這樣聽,我們忘記了,將我們的習氣不經意又出來了。

這種的慢心,這樣的習氣,慢心一出,我們就偏了,偏差一點點,所以差之毫釐,差這一點點,自然我們的障礙,就不斷、不斷靠過來,我們慢慢再回過來凡夫,差之毫釐,失於千里。這聖人的法慢慢又減少了,凡夫心、粗相不斷再展開,所以粗相一起,煩惱無明就是又很重,就又靠過來了。所以叫做「此邪執麤重力故」,這就是這樣,所以「所修善法永不清淨」。我們名稱說我在修善,修善就有在修,但是都沒有讓它忘記我們,這凡夫所執著,「麤」還是又回頭過來,這叫做「名麤重煩惱散亂」,大家不知道有沒有聽懂?

我們在聽法,聽得很清楚,所以,「我願意傳」,也傳得很好,而我們日常的生活,你能夠傳法的時間,「來,某某人你去向誰說話。」因為相信他說得很好。他會去說,而這個時間是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呢?這個時候都說得很好,但是一天的時日是幾個小時呢?其他的時間,我們再回歸凡夫的生活,難免我對你、你對我,我有我的想法、我有我想要要求,這種人我執就回歸回來。這就是我們要很注意,凡夫之所以凡夫,就是因為我們學佛沒有深入。經典是這樣說,「深信解相」,這句話雖然讀過了、也解過了,但是沒有深入,實在很現實就是沒有深入、沒有信解;我們若是深入信解,一聞千悟,我們就能夠很深心入法。所以很感慨,習氣啊!

現在接下來這段經文,就是在形容的,用人的面相來形容,形容我們的面相,因為人最在意的是在面相。所以佛陀用這個方法,你其他你不在意,你的五官你最在意。所以前面已經幾天,都是在形容五官;而這形容五官回過頭來就是要說,你若說好話,自然嘴裡就不會黑,牙齒就會整齊,舌頭就不會比較大等等。這是教我們要口說好話,這輩子好好說好話,將法傳好,這是這輩子我們要很用心。這上面說的法是真實的道理,經典這段我們也能夠了解,是佛陀知道眾生的心,他就要用這樣這樣的譬喻,來教育你。所以前面已經說幾天了,現在還有幾天,全都要讓大家更清楚,不是經,經文讀過就好,要讓大家了解,佛與眾生,我們眾生要了解的道理是什麼,來重視這段經文內涵,所要告訴我們的意。

來,前面說什麼?前面的經文:「唇不下垂亦不褰縮、不麤澀、不瘡胗,亦不缺壞,亦不咼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無諸可惡。」

唇不下垂
亦不褰縮
不麁澁 不瘡胗
亦不缺壞
亦不喎斜
不厚不大
亦不黧黑
無諸可惡
《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這大家應該聽進去,很清楚。形容的,前面都形容過了,這要把握得很準確,就像我們的器官,你差一點形象就不同了。這同樣的道理,你道理若差一點點,也一樣,這形態就差很多。

接下來又說:「鼻不匾㔸,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陿長,亦不窊曲,無有一切不可喜相。」

鼻不匾㔸
亦不曲戾
面色不黑
亦不狹長
亦不窊曲
無有一切
不可喜相
《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這要很用心來了解,也是在五官之中,人看到、接觸到那個感覺,鼻子,一個五官中,鼻子是要如何來組織,讓它在五官中,最最明顯的地方。看一張臉最凸出、最明顯,那就是鼻子。

鼻不匾㔸:
鼻是氣息出入之門
因樂善故
呼吸與天下共氣息
準隆鼻好故不匾㔸
匾薄曰㔸。

鼻,所以「鼻是氣息出入之門」,它不僅僅是好看不好看,在一個五官中,那鼻子是扁扁,塌下去,還是這樣挺挺挺;人家若在說,形容一個孩子:孩子很美,那支鼻子很挺挺挺,這就是表示鼻子不是塌下去的。同樣,鼻子有功能,第一,就是讓人看到第一個印象,我們的面相;第二,它有功能就是氣息,我們呼出去也得要鼻子,吸進來也是鼻子。

這個呼吸之間,「氣息出入之門」,我們若是鼻塞,就是要說話也很難說,或者是喉嚨與鼻孔是相通的,七孔是相通,它都有出入,不是只有呼吸,連聲帶,我們要如何說話,也是一樣從鼻子。若能通,說話聲帶就自由;若不通,說話聲帶就會差。所以這個鼻子是很重要。

再者「因樂善故」。過去若樂善好施,這就是表示這輩子,「呼吸與天下共氣息」,我們同樣在這個天底下,我們需要新鮮的空氣,而人人也是同樣,需要新鮮的空氣,這不分貧富,人人共通。同樣,所以我們需要樂善。大家都很期待,有很好很好的空氣、很好很好的生活,同樣的道理。「天下共氣息」,就表示「隆鼻好故不匾㔸」,就是這樣,這個鼻子若是很端正,要吸外面的空氣等等就很自在。它不是扁下去,也不是薄的,看起來五官很好,用這支鼻子,功能也很好,也能夠從外面呼吸空氣進來,自己的濁氣也能夠出去。

亦不曲戾:
曲則不直
其心不正
鼻則斜曲
今以善報
鼻則圓直
不正為戾

「鼻不匾㔸,亦不曲戾」。所以「曲則不直,其心不正,鼻則斜曲」,這就是只是一個形容。其實有的人不論他五官如何,他的心也很好。現在在說的就是你下輩子,若想要這樣很端正,你這輩子心就要很端正,才不會下輩子生下來,鼻子就不直,也不會挺,所以這我們要很用心。所以,「今以善報,鼻則圓直」。那鼻子該圓的地方圓,該直的地方直,應正的地方正。

面色不黑:
為善之人
面貌潔淨
故不醜黑
「面不」等
面如滿月也

「面色不黑」,這就是為善之人,面貌就是潔淨,「故不醜黑」。自然臉部就會很美,臉部很美就像月圓一樣。

亦不狹長:
喻以刀照面
則見臉狹長
表其心靈
如劍般狹長
而今心方正
面則端嚴

這是譬喻,喻以刀來照面,「亦不狹長」,就是譬喻我們若拿一支刀劍,而那刀劍是長的,很光亮,這窄窄的一支劍拿來照臉,這個臉就這樣跟著它拉長,就這樣將它拉長了,五官都在只是臉長了,這是譬喻以刀劍來照面,則見臉就這樣狹長,很窄、很長。「表其心靈」,我們的心若是很狹長,我們的心就沒無法得以包容一切。所以面相與我們的心相,所以我們要好好修開闊的心,包容一切,來生才不會,一張臉這樣很長很長,這就是一種的形容。現在端端正正,非常的端嚴。所以「亦不窊曲」。

亦不窊曲:
心不平正
已無窊曲
令人不喜相
有心平舒坦
喻真誠面相
鼻非平薄塌鼻
亦非窊陷

我們很端正表示我們的心,「心不平正」那就會歪曲,我們歪曲,就是讓人看到會不歡喜,不歪曲,現在就沒有讓人看了不歡喜,就表示臉很端正。有心平等,我們的心要很平等、很舒坦,不要心坎坎坷坷,我們還是要用很平和的心,來對人,這譬喻用「真誠面相」。鼻,這樣就像一支鼻子,如何來出氣、如何來呼吸,這我們要很用心。無有一切不可喜相,面貌圓滿,無不美者。

無有一切
不可喜相:
面貌圓滿
無不美者

我們的面相讓人看到很歡喜,沒有什麼讓人看不歡喜,這就是叫做面容圓滿,沒有不美。總而言之,受法我們就要很用心,文字是一個形相而已,從形容的寫在文字中,你若不懂道理就好像讀過去了,哇,這些我都沒有,我也舌頭沒有打結,我牙齒也沒有彎曲,我嘴裡也沒有黑,我等等,都覺得我全都沒有。其實我們的習氣,這五官之中這樣在形容我們,我們應該要深思,深深去思考有沒有?我們是不是心很狹窄?我們是不是有惡口等四項?我們是不是很多習氣,我們沒有改除的,有沒有呢?我們若是有還沒有改除的,現在趕快改除。

因為我們學佛,有心學佛,佛了解我們的心,佛陀他也是,隨我們的心意來說法,我們到底,我們聽了之後,我們再告訴別人,在傳法,我們有沒有傳偏了,我們傳了之後,我們自己,我們的脾氣、我們的習氣,我們有固執我們的嗎?我們的行為有再偏差嗎?這都是同樣在形容,所以用這個這麼深的道理,來用一個很表相讓大家看得到。人人看得到,可厭的與可喜的,兩項能夠去比較,善事是可喜,惡事是可厭,你傳正法,這是該慶幸,法偏差了是很擔憂。佛法要如何再傳下去,這同樣的道理。

所以請大家聽法要深心去信解,要用很深的心,法要入心,去相信、去了解,這些文字是在說什麼,若沒有這樣為你們解,相信大家在字面上這樣過去,這麼多道理自己都不清楚,所以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10月16日~
回頂端 向下
 
20240327《靜思妙蓮華》心平舒坦 喻真誠相 (第1641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