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40402《靜思妙蓮華》中道實相 真實法輪 (第1645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4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402《靜思妙蓮華》中道實相 真實法輪 (第1645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Empty
發表主題: 20240402《靜思妙蓮華》中道實相 真實法輪 (第1645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0402《靜思妙蓮華》中道實相 真實法輪 (第1645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Empty周二 4月 02, 2024 9:23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4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402《靜思妙蓮華》中道實相 真實法輪 (第1645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40402《靜思妙蓮華》中道實相 真實法輪 (第1645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0402《靜思妙蓮華》中道實相 真實法輪 (第1645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Empty周二 4月 02, 2024 10:21 am

20240402《靜思妙蓮華》中道實相 真實法輪 (第1645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謂修中道實相之觀,摧滅無明煩惱之業,證悟一乘菩提大覺,是為極妙真實法輪。
⊙「善男子!我在菩提道場樹下端坐六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佛眼觀一切諸法不可宣說。」
⊙「所以者何?知諸眾生性欲不同。性欲不同,種種說法。種種說法,以方便力。四十餘年未顯真實,是故眾生得道差別,不得疾成無上菩提。」
⊙《無量義經》為法華之開經,謂法華以前未顯真實。非說二乘作佛(是跡門法華),如來久遠已成(是本門法華),非之前所說為方便假說,而是應眾生機投以圓教無殊。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若人於法會,得聞是經典,乃至於一偈,隨喜為他說。」《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如是輾轉教,至於第五十,最後人獲福,今當分別之。如有大施主,供給無量眾,具滿八十歲,隨意之所欲。」《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見彼衰老相,髮白而面皺,齒疎形枯竭,念其死不久,我今應當教,令得於道果。」《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見彼衰老相,髮白而面皺,齒疎形枯竭,念其死不久:見彼前人,年衰髮白,面皺形枯,牙齒疎脫,處世非久,死時將至。
⊙我今應當教,今得於道果:靜思惟正法長住世間,以持正覺法,自修應當教人,令修得道。

【證嚴上人開示】
謂修中道實相之觀,摧滅無明煩惱之業,證悟一乘菩提大覺,是為極妙真實法輪。

謂修中道實相之觀
摧滅無明煩惱之業
證悟一乘菩提大覺
是為極妙真實法輪

我們要用心!聽,我們修行,而我們所要修的是中道。中道,我們常常說假觀、空觀、中觀,或者是說假諦、空諦、中諦,道理也就是說,我們修的,是方便的假法嗎?或者叫做實?是空法嗎?是假法嗎?我們要很了解,既不是假也不是空,我們所想要修的是中道法。是啊,世間是假,一假,是什麼東西都是一個假相而已。人,都叫做人,人,張三、李四,我們若叫人家:「人啊,人。」人人都是人,如何分別呢?所以我們就要借名來叫人,那個人他就會認「真」,這個名字叫出來就是他。所以人是真,但這名是假。

但是,人是真的嗎?因為什麼時候,才是真的這個人呢?「張三,張三是嬰兒呢!」「張三,不是哦,是老人。」就某某人,他幾十年(前)看到是嬰兒,但是我看到的,現在他是老了。在這幾十年,是老、還是少?這是中間時間。在這個時間,經過了時間的過程,所以那就是年輕,是孩童、是中年、是老年,各個階段都不同。所以「張三、李四」是一個名;嬰兒、兒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這個過程都是不定相。既不定的相,到底這個張三或者是李四,是定相在哪裡?就是沒有定相。

到頭來,老的後面還一字「死」,既然是老、病、死,假借名字;一個人假借著名字,「我是某某人」。在這個時間中,什麼時,不知道,是要在嬰兒時就去世呢?或者是少年時呢?或者是老來時?時,我們不知道,總是這個身體大限到了,它就沒有了。

這全都是在世間的假相,我們要在這裡再探討什麼呢?大自然的法則要探討什麼?最重要的是我們的過程,我們是這樣迷茫中過這一世嗎?或者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得遇到了佛法,佛法讓我們了解,在這個生命中,我們清楚了一項,有我們生命永恆的一條路,那就是「實相之觀」。這個實相就是中道,中道就是實相。你若沒有假借這個名在人間,自古以來,即使是佛他也有他的名,小時候叫做「悉達多」,到了成佛,人人稱為「佛」;佛陀、世尊。這是人生的過程,總是有一個名稱。

而我們是借這個名稱,同樣還在自然的法則之中。看,佛陀稱為佛,佛他與天地宇宙真理,合而為一,他生命中的覺悟,天地萬物沒有一項他不知道,全都了解,所以慧命,在慧命成長了。慧命原來本來就有,所以他發覺了慧命,叫做「成佛」。成佛,慧命不生不滅,這就是我們想要認識的,「中道實相」。

我們這輩子,我們若沒有來認識它,沒有好好用心來了解,同樣,生命就是這樣空過,這樣結束。利用這個「假」,假名,甚至在時間的過程中,自然法則,不論我們是經過少年、中年,我們發現到這是真理,我們要趕快來探討,中道是如何走?中道的風光是長得怎樣?實相,我們若體會到實相,實相的境界又是如何?唯有佛他體悟到了,唯有佛走過了中道路,體悟了真實,所以他能夠在真實境中觀察,觀察天地萬物。這些道理要來應眾生根機逗教,這唯有佛,能夠中道實相這樣了解。

而現在,佛,就是我們要追求精神理想,法留在人間,這叫做法身還在人間,我們所要追求就是這個真理。佛陀他了解,如何了解呢?修行的過程,「摧滅無明煩惱之業」。因為還未修行以前,就是我們現在,我們修行很微,一直沒什麼很大的進步,這是為什麼呢?那就是我們還是無明,我們還是煩惱,我們無明要摧滅,我們要趕快將它摒除掉,這個無明,人人還是在這樣,人間人我是非、生死迷茫中,還是在這樣的環境裡。所以我們要如何摧滅掉無明?這就是我們修行開始要用功。

用功很重要,日常的生活人、事、物,無明就像海浪一波一波來,你們對人、對事,動不動就是讓我們煩惱,不是煩惱便是生氣,要不然就是貪著,再不然就是愛與恨與瞋,在那個地方攪,扭絞著,這就是我們日常的生活,這就是叫做無明。起心動念這都無明,累積著一層再一層無明。無明就惹起煩惱,無明一起,放下談何容易!因為這個無明,還又再製造在煩惱之中。這種摧滅不了、放不下,這就成為煩惱,就是我們的陰影還在,所以真如本性無法顯現出來,道理還是很濛,蓋住了,不清楚;東西就是看不真,道理就是無法清明。這就是無明,這叫做煩惱。

我們要如何來摧滅無明?要如何消除煩惱的業?唯有就是,「證悟一乘菩提大覺」。佛陀用中道,用中道、實相,他了解這條道、路,來教我們走;在走,凡夫開始在修道。我們的進步,看我們用功,有的人根機很利,聽,全都了解;有人根機很鈍,聞千改一,很辛苦。所以要教我們,這麼多的無明、這麼多的煩惱、這麼多的法要讓你去對治,到底你有沒有用法對治?若有,自然證悟。我們若有對治,對治一項,我們了解一項。所以,了解;不只是了解而已,體會了;不只是體會,從體會中產生智慧。同樣一件事情,你看的就是這樣,我看的,不是哦,這其中還有含著,其它的道理存在。「這件事情不用擔憂。」「這件事情你要很注意哦!」看法不同。這小徹小悟的人,「哦!我知道了,就是這樣」。大徹大悟的人,「哦!不是這樣而已。雖然是這個方向,但是這個方向還有很深、很遠、很長要走的道理,不可疏忽,要注意」。這就是證悟。「證悟一乘」,這條路不可偏差,你若差毫釐,你就失千里了。

這修行的過程,就是當中有無明,我們知道中道實法是這樣,但是我們當中這個無明,我們要很注意。無明煩惱克服得過,能夠證悟,體會到一實乘法,但是法,我們是知道,方向呢?我們若差一點點,我們就又偏掉。修行的困難就是在這裡,將自己定不下來,所以容易偏差就容易執著。這個偏差、執著,毫釐就這樣過了。所以,「菩提大覺」,我們要真正證得菩提大覺,那還有一段路。我們若能夠摧滅煩惱,摧滅無明,煩惱的業若去除了,才有辦法證「一乘菩提大覺」。我們要注意的就是在這裡。

所以,「是為極妙真實法輪」。法輪要轉,我們一定要「證悟一乘菩提大覺」。我們能夠得以成就,這才是真正極妙,最微妙的法。佛陀將芸芸凡夫的人、事、物相,從他的內心完全去除,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整個濃縮。他要應用自如,要向眾生說法容易,要知道道理方向如何走,隨時他就能夠為我們說法,讓我們能夠了解。但是佛陀是能夠,很快讓我們了解,我們凡夫是不是能夠,很快接受、體會到呢?這就是要看我們自己是不是,能夠體會到極妙真實的法。我們若體會得到,才有辦法轉法輪。

所以《法華經》那段經文,開始說要傳法。你聽經,聽進去要去理解;理解之後,你要再去為人講法;你為人講,說法,你就要再傳。你會傳法,你還又打開你的心門,不是只有你說的法,還有人說,有人體會的法很好,大乘法。你若遇到這樣,能夠再叫人去聽,介紹人去聽,一段一段的經文,任何人在解說,你都要隨喜,你都要去成就人家,讓人家去聽。這一代的當中,橫的是一大片,我能夠了解、我能夠說,我也能夠傳。除我之外,人人都一樣這樣去傳,一代過一代,這叫做無私。真正覺悟,天空有多大,宇宙有多大,我們覺悟體會道理,也得要有多寛,這叫做「心包太虛」。我們的心若只是單獨有我,這不算長情有情天。

「大愛(共伴)有情天」,不是這樣告訴大家嗎?我們就是要人人相伴,你有得到法還得要傳給他人,人人相伴。所以大愛要來鋪路,長情要伴有情天。這大愛長情,不就是在天地宇宙間這麼的開闊,缺你一個不行,缺我一個也不行,彼此之間「大我」才能夠成道。要不然,有你、我的分別,這個無明還是存在,這種煩惱的業力還是存在。所以我們要在這個地方修行,不是僅僅獨善其身,我自己修行而已。中道、實相,這全都是要了解,打開心胸,人人來成就。佛法是廣無邊際,體悟道理要大我共成,所以這樣才能夠「證悟一乘」,才是天下祥和的大福。

我們這時候,釋迦牟尼佛是一真理的源頭,我們這時候,人人向著源頭來乞法。就像那支蠟燭點燃了,人人的蠟燭來點,這樣這個空間,才是真正明亮的空間。燭火一支點燃起來,盡形壽,就是點到完,但是多少蠟燭會來點出去?它沒有掛礙,只要能夠有很多很多蠟燭點出去,那就是大明亮的空間。

所以道理本源,人人尋找的就是同樣這個道理。我們都不用怕:我若知道的道理說給你知道,而你知道是不是分攤我知道的?是不是這樣呢?絕對不是。所以我們法就是要傳,一傳一不斷傳,這就是我們現在,在說的見聞隨喜;廣傳法,從橫的、從直的。我們這樣直的,時間很長來說,經過五十人,五十人是很長久。所以,我們若能夠寬,長的時間,好好看準中道,能夠了解實相如何來證悟,撥開無明,認識菩提大覺,這叫做實、妙,修行我們才有辦法轉法輪。所以《無量義經》這段文就是這樣說,「善男子!我在菩提道場樹下,端坐六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佛眼觀一切諸法不可宣說」。

善男子
我在菩提道場樹下
端坐六年
得成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以佛眼觀一切諸法
不可宣說

描述,佛陀他描述他成佛以前,他要經過了六年的時間,過去的參訪不說。現在將心歸納下來,用六年的時間坐在菩提樹下,在那個地方好好思惟。他入這個思惟的境界中,慢慢、慢慢與天地之間,他去覺悟了。到底這六年在這個大自然間,佛陀是如何覺悟?我們要來了解這個境界,還差很遠,他所了覺的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再也沒有人能夠超越,佛陀所覺悟的境界了。所以,「三界導師」、「四生慈父」,這就是佛陀對於眾生所要付出,那個真理要教育。

所以佛陀成佛之後,開始用他覺悟心靈的境界來看。看,道理是這麼清楚,眾生人人皆有佛性。每一個人就是有佛性啊,是為何迷了?迷得這麼苦啊!受苦難的,因緣,到底如何去造作這個因緣,變成了由不得自己的苦?這些眾生已經煩惱重重了,無明這麼的多。我所得的法要對這些人說,很難、很難,因為煩惱無明已經太多了,如塵沙,那個惑重重。一個這麼好的法,要如何去對應,塵沙無明這些眾生呢?所以說「一切諸法不可宣說」,他一時要對這些人說,很難、很難。

所以者何
知諸眾生性欲不同
性欲不同
種種說法
種種說法以方便力
四十餘年未顯真實
是故眾生得道差別
不得疾成無上菩提

「所以者何?知諸眾生性欲不同」。因為這些眾生煩惱已經多了,人人將要追求的真理,他的性、他所欲追求的,實在都不同。所以,「性欲不同,種種說法。種種說法,以方便力」。所以佛陀考慮起來,因為眾生的欲都不同,所以要應用種種方法,來為這些不同,追求不同的眾生,來為他們說法。所以用「種種說法」,那是叫做什麼?就是叫做「方便法」,用方便的力量來度化眾生。這是佛陀覺悟之後,他來觀機:我有這麼的好,覺悟到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但是要這樣告訴他們,他們都聽不懂,我就要設方便法。所以用「四十餘年未顯真實」,這四十餘年是幾年?四十二年。他為了要讓這些眾生,他們所要追求的欲念,所要追求的道理,他就要應機逗教,用四十二年的時間方便法,告訴他們,苦啊!苦,眾生萬般都是苦。

(2018年)聽胡光中,胡居士說土耳其有一群人,很大群,他們從敘利亞千辛萬苦,這樣血淋淋逃來到土耳其。這些人受的是真實感受的苦,而這些人的苦,是不是能用一種方法,能夠幫助他們呢?世間的人要幫助人,也不是同時的時間,同時的一個方法能夠幫助。有的孩子要讀書,光是一個讀書,是要用什麼樣的方法,讓孩子讀書能夠得以穩定?幾千個孩子,這些孩子的背景,有的人逃難是全家人安全出來,有的人逃難是減損了幾個;在什麼樣的情形下?是逃出去散掉了呢?或者是往生了?長短時間。這是不是苦呢?聽到最後這都是苦。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情景下,不同的家庭、不同的苦難,這叫做「集」。而這些集來的苦,這是一個道理,什麼道理?眾生貪、瞋、癡、慢、疑所造成的。你造成這些,集來的煩惱去造業;造業,因果冤冤相報,道理其實是這些。

但是佛陀要用四十多年間,讓有緣的人聽到,「哦,是這樣」,獨善其身趕快來修;既然了解了有一條路叫做修行,我要趕快把握這條路趕快來修行,但是獨善其身。佛陀讓這些人,既知道「苦、集、滅、道」,知道要修行,趕快轉一個方向,時間已不多了,要用一乘法,一乘極妙法。讓大家能夠知道,道理不是只有你個人的道理,你個人修行的,真正的道理,就是與天下眾生共同。就像我們在呼吸,雖然個人呼吸,但是呼吸的空間是這麼的遼闊,不是一個人呼吸的空氣,是遍滿虛空。要讓我們知道生命是共同體,業力也是共同造。

所以修行一定要淨化,不是用什麼樣的宗教,就能夠去解決,絕對是要適應眾生的根機。到最後來,無論你是什麼樣的宗教,我們的共同點就是入人群,教導眾生共同一個愛。這種無私大愛,叫做「清淨無染」,清淨無染就去掉無明,就能夠摧滅無明,煩惱的業就不會再繼續造。只要你有大愛,無私大愛,自然我們的無明就會被摧滅掉了,自然我們煩惱的業,就不會再一直造下去,這就是進來大乘法之中。我們總是一乘,真正要能夠回歸到,我們如來的本性,那就是「一乘」。

看看胡光中也好,濟暉也好,他們在不同的地方,救同樣的苦難人,他們沒有私我的心,就是為大眾、為苦難人在付出。在我們的名詞說,是阿拉派遣他們來做事情,是「天使」,而在我們的名詞叫做「菩薩」──覺有情人。我們大家就是要追求一個覺悟,我們來學佛。所以說起來救人的目標都一樣,發大心,無私的大愛都一樣,只是名詞不同。大家若能清楚,知道佛陀四十多年未顯真實,就是用方便法,要讓這些欲,有心欲要追求的人不同,他要用不同的法。所以,「是故眾生得道差別」。每一個眾生所得的道就有差別,所以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之前我們也說過了。就像我們現在的教育,有大學,有技術學院種種不同;你是要進修或者是學功夫,不同。所以,「不得疾成無上菩提」。各人修各人的,就是無法一下子就去了解。

《無量義經》
為法華之開經
謂法華以前
未顯真實
非說二乘作佛
是跡門法華
如來久遠已成
是本門法華
非之前所說
為方便假說
而是應眾生機
投以圓教無殊

《無量義經》為《法華經》之開經,要讓人知道《法華經》,終點就是行菩薩道。而起頭,你就是在《無量義經》中,世間有多少的苦相,你就要如何去為他們付出,去幫助他們,那個形相都在《無量義經》,道理呢?那就是在《法華經》。所以我們離開形相,就沒有理可說了,還是要有這個形相。菩薩道,教菩薩法,最重要的你也要去入人群,同樣的道理。所以,《無量義經》,「為法華之開經」,「謂法華以前未顯真實」,它還未顯真實之前,那就是講《無量義經》。

所以這過去的以前,「非說二乘作佛」。其實前面我們從開始,到〈安樂行品〉,都叫做「跡門」,那個跡門就是一個足跡,如何為你鋪路,讓你如何走,走過有腳印就是因緣果報,先讓你知道。「如來久遠已成是本門」,所以到了〈壽量品〉,不斷不斷告訴大家,佛的壽命是很長,無量無數,無法去計算,阿僧祇劫。所以我們若讀經還記得,我們應該就很清楚,所以這叫做「本門」。「如來久遠已成」,這就是是「本門」,不是前面方便法,這是真實法。本門是真實法,不是前面的跡門,方便,不是。

所以,「而是應眾生機,投以圓教」。是眾生的根機,要讓他能夠圓起來,圓滿,所以才有前面的方便,那後面很緊湊、很急速,要完成的是真實法。後來的七、八年間,在《法華經》,這是真實法,所以大家要很用心,來體會真實法。所以前面所說的文,我們知道的,佛陀他要我們能夠弘揚佛法,甚至再教我們,自己弘揚佛法還得要聞經隨喜,又要隨喜功德。這我們開始要知道這些事相,過去的道理要慢慢再拉回來,讓大家有這個回憶,要更加了解,要不然掛一漏萬就一直過去。

進入經文,前面的經文就是這樣說:「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若人於法會,得聞是經典,乃至於一偈,隨喜為他說。」

爾時
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若人於法會
得聞是經典
乃至於一偈
隨喜為他說
《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就是我們開始在法會中聽經,這樣一直傳去。輾轉到第五十,「至於第五十,最後人獲福,今當分別之。如有大施主,供給無量眾,具滿八十歲,隨意之所欲。」

如是輾轉教
至於第五十
最後人獲福
今當分別之
如有大施主
供給無量眾
具滿八十歲
隨意之所欲
《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我們傳經,若是這樣這樣一直傳去,能夠完全沒有異樣,這就是法,正法沒有偏差。所以這幾天一直要讓大家反覆,那個道理,不是僅僅在字、文之中,是真的要了解內容道理,或者是回憶,這全都是很重要。要讓它經文沒有偏差,道理能對準,就是聽沒有漏掉,還要不斷去回憶,不斷去思考。

下面這段經文,接下來再說:「見彼衰老相,髮白而面皺,齒疎形枯竭,念其死不久,我今應當教,今得於道果。」

見彼衰老相
髮白而面皺
齒疎形枯竭
念其死不久
我今應當教
令得於道果
《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這段經文我們再說。看,看他,「年衰髮白」了,已經年紀老了。頭髮也白了,面容也粗了、皺了,形體也是乾掉了,油質較失去,也枯竭了。好像樹,老樹也會枯萎的時候。所以這個枯萎的形象,就是「牙齒疎脫」,牙齒也會掉,這叫做世間人。

見彼衰老相
髮白而面皺
齒疎形枯竭
念其死不久:
見彼前人
年衰髮白
面皺形枯
牙齒疎脫
處世非久
死時將至

我們就是形象,在時間不斷不斷轉變,而這些人,張三、李四,我們剛才說過了,時間同這樣一直過,人還是這樣最後也是要死。這就是我們人間這真相、假相。我們現在所要取的就是中道,利用生死間,生死這當中,我們要把握時間,中道實法要把握這個時間。所以我們學佛要好好用心,要不然人間、時間、空間,一直一直衰退過去了,我們要很用心。

好好「我今應當教,令得於道果」。所以,佛陀在這個時間內很積極,就是一直思惟,因為年紀大了,佛陀八十歲他就要入滅了。所以年紀大了,他「靜思惟」,好好地要一直想,這個正法要如何讓它長住世間?「以持正覺法」,長住在世間,人人都能夠維持、保持、接受這個正覺。「自修應當教人」。讓人人自己自修,人人應當也得要,懂得知道要教人,不是我自修就好,我要趕快教人,要傳。這樣「令修得道果」,讓大家能夠修、能夠得到道果。

我今應當教
今得於道果:
靜思惟正法
長住世間
以持正覺法
自修應當教人
令修得道

各位,真的是要用心,法在我們的生活中,生活是在時間,時間若過了,我們跟著老邁了。從孩子也會到大人,大人也會到中年人,中年人也會到老年人。所以我們要趕快把握時間,在中道,真實法,我們要趕快好好來用心。

佛陀他堑晚年,開始講《法華經》,就是準備在入滅之時,因為他講《法華經》,也已經將近八十了,所以他要正思惟,要如何讓這個法能夠長住人間,甚至要讓人人持正覺法,任何一個人能夠認同這個法,所以自修還是要再教人,這我們要愛的力量,無私的大愛要好好地守護,所以請大家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10月20日~
回頂端 向下
 
20240402《靜思妙蓮華》中道實相 真實法輪 (第1645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