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40410《靜思妙蓮華》末世法師 精進求法 (第1651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62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410《靜思妙蓮華》末世法師 精進求法 (第1651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Empty
發表主題: 20240410《靜思妙蓮華》末世法師 精進求法 (第1651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0410《靜思妙蓮華》末世法師 精進求法 (第1651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Empty周三 4月 10, 2024 9:00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62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410《靜思妙蓮華》末世法師 精進求法 (第1651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40410《靜思妙蓮華》末世法師 精進求法 (第1651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20240410《靜思妙蓮華》末世法師 精進求法 (第1651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Empty周三 4月 10, 2024 9:47 am

20240410《靜思妙蓮華》末世法師 精進求法 (第1651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求法:非唯求能聞法,需能誠信,更要正解;求能信行,需求實證。佛為開示眾生悟入佛之知見,教菩薩法。
⊙皆是入《法華經》求無上菩提,(信解行證,悟入佛知見);求得無上菩提法髓,《妙法蓮華經》。
⊙此前第十八品隨喜功德,略述自受持、勸人聞是經,乃至隨機為他說一偈,隨喜功德不可限量。
⊙若人精勤受持、讀誦、解說、書寫,至誠無間,緣既殊勝,所感必多,故次當說法師功德。
⊙今此第十九品,釋明末世法師,內有宿因種子,外借佛法薰習,恆常勤行精進,一心求法勇猛。
⊙受持此妙法華經,會合情理,根塵兩淨,六根塵識互用之妙,發於藏性,故云以是功德莊嚴六根。
⊙向內能自修曰功,向外能行持曰德;內修外行功德兼備,而得六千福德圓俱,是謂法師典範德備。

【證嚴上人開示】
求法:非唯求能聞法,需能誠信,更要正解;求能信行,需求實證。佛為開示眾生悟入佛之知見,教菩薩法。

求法:
非唯求能聞法
需能誠信
更要正解
求能信行
需求實證
佛為開示眾生
悟入佛之知見
教菩薩法

我們好好用心體會!求法不是只有求;聽法,「我有聽到法哦」。若只這樣是不夠,聽,有了解嗎?聽法,你有信心嗎?而你有沒有身體力行?身體力行而你可有體悟到?這總是要好好自己問自己:聽法,我有沒有到這樣,漸漸進入信、解、行、證嗎?信、解、行、證,誠、正、信、實,聽法,我們要調整我們的心,我們有誠意聽嗎?有誠意聽,法就能夠入心來。而我們法入心了,我們相信,相信佛法是這樣為我們教導,我們要真誠相信。我們若沒有真誠相信,說要聽法,是浪費時間。

所以大家聽法的第一項的條件,就是要能「誠信」,更需要的是「正解」。我們有相信,但是佛的經典中,我們若沒有用心好好去體解,往往差毫釐、失千里;內含的意義,說法中的文句,我們若沒有好好體會,可能我們會偏差。譬如講經,經文之中,天龍八部、鬼神龍天等等,來自四方八達,而我們這樣聽,我們會覺得:哇!這些是不是,是在我們身外世界,如何的神通變化來?這想不開、解不破,或者是佛的神通。如果這樣我們要悟解佛法,要真實能夠了解,可能我們會被神通與變化等等,這樣整個束住,展不開。

其實這都是非常微細的,道理的涵義,就像經典中,動不動就有幾千萬億人來聽法,在我們現在,人比較科學,他就會去追,追到底佛陀講話,場地有多大?哪有辦法容納這麼多人?而這麼多人是從哪裡來?交通是要如何走?就容易會不要信。那就是沒有再深入思考經文中,他佛陀的精神內涵的意義。所以迷,兩種的迷,一種是知識的迷,一種就是沒有知識;只是按經文,按照那個經文,解不通,被拘束著。所以我們這兩項都稱作「迷」。希望我們大家在佛經中,要很細膩,非常的詳細去了解它,所以叫做「正解」。

第一個條件,要很誠意的心來接受,才不會迷失;第二項就是要正解,我們要走在中庸,不要迷「空」,也不要迷「有」。空是真空,世間什麼東西解釋到最後,將這些東西的元素,若全都分開了,真的是零,沒有什麼東西。而若這些東西分開,那就是真實;東西的道理,這叫做「物理」,這是「真空」。沒有的東西成起來變成有,「妙有」啊。

我們說話,在這裡說,全球現在都聽得到,聲音長得什麼樣?來,看看聲音是什麼。聲音看不到,但是全球聽得到,那就是空,也是真;因為你看不到就是空,他聽得到,那是真啊!所以「真空妙有」。「妙有」分析到底是「真空」。我在這裡說話,我若沒有靠這個小小的麥克風,我這樣說,就是坐比我較遠一點點,都聽不到,何況我們全精舍周圍內外,可以聽得到,再含蓋了全球。你們想,這是不是很微妙呢?科技啊,科技發達,這就是要透過了科技,才有辦法完成了這項殊勝,不可思議。妙有合成,成為法;法,將這些妙有分析開,法而無法。所以在《心經》這麼說,「五蘊皆空」。五蘊皆空,那是因為色、受、想、行、識,分析完了,將它拆開,那就是皆空了。我們就沒有煩惱。看得開、分析得清楚,就不會受「色、受、想、行、識」,將我們束住,我們就能夠超越五蘊。

「蘊」,常常要告訴大家的,蘊是微細,很微細,就是你看不到,但是你感覺得到。看不到,感覺得到,那是時間累積;小孩子變成老人,這就是時間累積,是分秒沒有停滯,叫做「行蘊」。我們人生在這個行蘊,它在消逝的過程,讓我們沒有感覺。真正如何去注意它都感覺不到,借著現在科技,能夠看到暗暗的天,就這樣慢慢地等,看到那個暗的天變亮了。再用科技,用這個儀器,將那個時間再縮短,這幾小時或者是一個多小時,這樣慢慢看它天亮;能夠將它縮近過來,一分鐘。看它,天這樣慢慢地一直亮起來。時間、速度,科技現在能夠這樣合,讓你看得到。

但是真實人生,生活在人間,這就是看不到。我們自己要體會我們的體內,我們到底,我們的新陳代謝,體內種種在變化,我們自己無法感覺;無法去體會,這時我是年輕、這時我是老了,我也曾經過這麼年輕的形態,我是什麼時候?我要再回到年輕有辦法嗎?沒有辦法,小孩子心想,我要趕快長大,也沒有辦法,還是按照時間來。這叫做次序,這叫做規律,大自然的法則。

所以我們要相信,這「信行」,就是這種叫做行蘊。所以我們除了正解,還要求的是信行,要相信行蘊的過程是這樣。所以,佛法是很科學化,也是很哲學化;超越科學,超越哲學,這是很深,甚深微妙的道理。佛陀的覺悟就是這樣來,所以世間人,人人對佛陀的尊重;講出了很多的法,讓我們好好用心體會,應該我們能夠對佛法深入了解。

這種「轉識成智」,也是常常告訴過大家了,從五根與五塵接觸,用知識,意識去分解,知道,但是這都是叫做意識。而我們這些緣著外面的境界,意識,透過意識就要再思考,我們好好思考分析,我們到底要如何處理呢?這時間要很快,毫釐刹那來反應,這就是腦神經與這個眼根,與外面的塵境接觸到,很快速,這個思維沒有等待,馬上分析,這麼地快速,秒是飛秒,能夠根、塵會合,馬上分析出來,這都是知識。這些知識,僅僅用在我們日常的生活,我們要再進一步,化「識」為「智」。

就如佛陀一樣,他就是化識為智,化我們的意識成為我們的智慧,才有辦法去分析到真空妙有。所以你要能夠透徹真空妙有,就要「轉識成智」。所以我們現在「求能信行」,能夠了解這個行蘊。到底行蘊我們聽懂了、清楚了,我們要如何去證實,這些行蘊真空妙有?是要從哪一個地方,去體會真空呢?要從什麼方法,去真正會解那個妙有呢?所以我們「需求實證」。因為我們有真修,才有辦法實證,這就是我們「誠正信實」,入佛門來,所想要求的是「信解行證」。在這個八字之中,光是一個「信」就出現兩次。「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以前也常常告訴大家,「三十七助道品」,也是告訴我們信很重要,所以,舊法,師父一直告訴大家這些話,現在再回復回來告訴大家,法不可缺「信」。信就是「道源功德母」,因為它會產生諸善根;它能夠長時間,好好培養種種的善根,所以你們要信,很重要。

信受佛法,尤其是要正信、正解,很重要。佛為了我們要求證,佛陀來人間一大事,就是「為開示眾生,悟入佛之知見」,來「教菩薩法」。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事,只是一個目的,就是要將真理,將這個道理說給大家知道,讓眾生能夠覺悟。人人與佛是平等,佛陀提倡平等,人人平等;不只是人人平等,眾生都平等。人與動物只是形象不同,生命平等,意思就是生的道理是同樣。你看,現在要研究人的疾病,是為何會生病?要如何來為他治療?要經過動物試驗。

這身體都不同,但是它的構造是同哦!我們以前的人,都說「蒼蠅肝,蚊子胗」,那就是形容一個人肚量很窄,心量狹窄。小小的東西,是呀,蚊子咬你一下,你很快將牠打下去。蚊子有血,牠是吸到你的血,來維持牠的生命,你為了這樣稍微癢一下,你出手就打下去。這都很快速,這樣隨手反應。牠只是吸一滴血,一點點而已,你就要牠整條的生命。現在的人光是為了吃的口欲,大家塞進口裡,幾秒鐘就不見了。養這麼多的動物,只是為人犧牲,滿足人的欲念,就是這樣而已。這就是變成了生命不公平,不只是人對動物不公平,人對人也不公平,這種階級分開,貧富貴賤就出來。佛陀來人間,就是為了要開示眾生:大家要覺悟,這麼多深奧、微細,無量數的道理,全都在這法之中。我們有說不完的法,這幾句就可以說到了蒼蠅、蚊子,還要回到人,其中的道理含天蓋地是很大,要如何來分析?時間。

所以佛法深如大海,闊如天空,這就是佛法。佛陀來為我們解釋、來為我們「開示」,我們眾生應該要「悟入」,就是實證。我們要實證、要體悟,去了解。佛陀說這麼多的道理,我們自己若沒有實證,信又奈何呢?你光是信,你無法去證,無法證悟,所以大家要很用心。佛的知見,那就是與佛平等,佛陀能夠轉識成智,每看一件事情,一觸就明瞭了,與天地萬物道理就會合;一接觸,每項事物含天蓋地,道理無不清楚。這就是佛陀的知見。

豈是只有佛有辦法?你、我,我們都有辦法,與佛同等。佛陀就是要來告訴我們,「平等」,就是以前的人說,「人之初,性本善」,佛陀告訴我們,無始以來就是這樣。所以我們在六道輪迴,我們現在做人,因緣果報、善惡分明,是人道?是畜生道呢?或者是在天道?或者是地獄道?這佛陀他一理通、萬理貫徹,看一件事情含天蓋地,這叫做佛的知見。

我們若要真正,能夠體會到佛的知見,要體會佛知、佛見,我們必定要過程行菩薩道。你要深入人間,去體會人間一切事,了解人間一切的疾苦,培養出慈、悲、喜、捨。「人傷我痛,人苦我悲」,這種眾生與佛菩薩合為一體,這才有辦法天地萬物的道理,完全會合起來。真正證悟佛法。佛陀來開示眾生,悟入佛的境界,要行菩薩道。菩薩道要往哪走?這個地方就說,「皆是入《法華經》,求無上菩提」。

皆是入《法華經》
求無上菩提
信解行證
悟入佛知見
求得無上菩提法髓
《妙法蓮華經》

在《法華經》中,你能夠求無上菩提,就是大覺悟。這種想要大覺悟,不離開「信解行證」。這是佛陀來人間一大事因緣,開示悟入,這是來人間的目的。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求得無上菩提」。我們這輩子得聞佛法,求佛法,我們必定要求得無上菩提,那就是《法華經》,一大乘法。因為《法華經》,就是諸經的「法髓」;諸經之王是《法華經》。什麼叫做諸經之王呢?就是我們的生命若要活下去,我們造血的功能要很好,所以我們有做了那個髓,儲存一個骨髓的資料庫,慢慢地用很多心神,要如何救人命?要如何讓一個人,已經造血功能消失了,能夠再另外一個人,那個造血的功能,那個(造血幹)細胞,能夠去和另外一個人配對到,救他的命,這也是醫學科技。

經過了多少人研究到最後,幾十萬人之中,才能夠一配一起來,這是尋尋覓覓,天涯海角才能夠找到,與他同樣的造血功能。同樣,我們要求學佛法,這麼多的經典,你要去哪裡求啊?那是向《法華經》之中求,因為它是諸經之王,因為它是法中精髓,所以叫做「法髓」,那就是《妙法蓮華經》,這希望大家要很清楚。要不然我們要入,〈法師功德品〉,就會比較困難。

我們要先了解,經,過去那麼長說過了,已經進入第十九品了。我們剛剛結束的,〈隨喜功德品〉。前面那就是〈分別功德品〉,我們在《法華經》,「跡門」與「本門」,跡門是用外面的形容、故事,道理為大家分析。之後,現在進入了本門來,就是眾生與佛很密切,我們的佛性、眾生真如性,是合而為一。所以功德,你要來自用功,外呢?能勸人、教人,我們身體力行影響了大眾,能夠度眾入佛門,內能自修。真真正正要先空掉我自己,才來禮讓成就別人,這全都叫做功德。

此前第十八品
隨喜功德
略述自受持
勸人聞是經
乃至隨機
為他說一偈
隨喜功德
不可限量

所以第十八品,除了自己自修以外,還要勸人來聽法,了解法道理中的精髓,這就是功德。但是法師要如何來自持法,如何來教眾生,這叫做師,這我們要用心體會。所以現在只是僅僅很簡單,簡略來敘述,「自受持、勸人聞是經」。這是在十八品,很簡單向大家解釋,自己自受持很重要,勸人聞經也是很重要。但是這麼重要的道理,只是簡單這樣說過去。

甚至一直到了讓我們有感覺,乃至隨機為他說一句、一偈。經典說這麼多了,佛陀七年談「法華」,竟然有辦法勸人聽經,在這麼多經典,而經文這麼長,就是哪怕是一句、一偈,這當中他體會到了,這也是叫做隨喜功德。只要我們勸人來聽,對方其中體會一句,這樣我們也對他讚歎:「哎呀,不錯、不錯了,這麼深的法,你這句你有清楚、了解,你很棒,真的很不簡單!」又再讚歎他,這種叫做隨喜功德。

不是人家聽懂,人家聽懂法,我們在旁邊說:「我比他更棒,他才懂一句,我懂兩句呢!」不是這樣。人家在讚歎懂得一句的人,懂得兩句的人,要趕快讚歎那位懂一句的人,這是隨喜,隨時隨地隨喜功德,這是我們的心要如何開闊,不要「蒼蠅肝,蚊子胗」,這就是開闊我們的心胸,這讚歎,「隨喜功德」甚多,不可限量啊。「若人精勤受持、讀誦、解說、書寫,至誠無間。緣既殊勝,所感必多,故次當說法師功德」。

若人精勤
受持、讀誦
解說、書寫
至誠無間
緣既殊勝
所感必多
故次當說
法師功德

因為在這樣,〈隨喜功德品〉之後,我們大家已經知道,這部經,我自己受持,我勸人受持,大家聽經受持了,很精進,人人都來受持、讀誦,來解說、來書寫。「受持、讀誦、解說、書寫」,「至誠無間」,若能夠這些都這樣照常做下去,不間斷。無間就是無間斷,因為這樣的因緣真的很殊勝,這「所感」,所招感來這個功德,一定是很大、很多。所以因為這樣,「故次當說」,再接續下去,應該要講出法師的功德。我們要很用心,再下去的這第十九品,真的是我們要用心的時刻。

今此第十九品
釋明末世法師
內有宿因種子
外借佛法薰習
恆常勤行精進
一心求法勇猛

這裡告訴大家,「今此第十九品」,就是解釋,「釋明末世法師」,為我們解釋,讓我們很清楚,在這個末法的時代。我們真正入佛門自修行,還要再教人如何修行。就像這樣的人,這位法師,內一定要具備有「宿因種子」。這不是今生此世,才開始播種子、撒種子,他們在過去生就已經,無數生世之前就已經播種子了、撒種子,一生一世不斷薰習、不斷薰習,這樣這是叫做,「內有宿因種子」。「宿」就是過去,過去生的過去生,我們已經結這樣的緣,修這樣的法了,我們一路過來,這就是個人,每一個人,自己個人已經有這樣的因緣,有這樣的種子。

對外是借著佛法來薰習,說有這個法很好,要聽。我們過去生有這顆種子,現在遇到佛法,我們要趕快來聽;這再薰習一下,我們過去有讀過,現在就要再分析。所以以前的人說:「唉呀,這個人讀前世書。」因為你過去應該有讀過,現在輕輕說一下,你了解得這麼快,讀書能讀得這麼聰明、這麼快速。這以前的人說,這讀過前世書,這就是「外借佛法薰習」。

所以現在大家說「薰法香」,這就是又再薰習,本來你就是有這個因緣種子,現在再聽一下,啟發了我們過去曾經有過,我們有曾聽過,這個因緣種子我們再啟發,這就是外借這個法來薰習。「恆常勤行精進」;我們聽法,我們好像了解,了解,我們還要再更勤來精進。我們會愈修愈歡喜,佛法入心,我們就法喜充滿,這叫做得到法了,叫做法喜充滿,那就功德無量。這種「一心求法勇猛」精進。

受持此妙法華經
會合情理
根塵兩淨
六根塵識互用之妙
發於藏性
故云
以是功德
莊嚴六根

這種受持此《法華經》,能會情合理。會情,我們現在在人間所看到的一切,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這些根對外面的境,現在我說這些,大家,哦,了解了,這五根,對外面的境界叫「五塵」,意識陪著這個五根、五塵,去緣這些的境界,馬上就知道長、短、圓或者是扁,全都清楚。這思量、思考,馬上現出了這些形相,讓我們分別出來,這叫做「會情」;這些道理、這些事情,我們已經將它會合起來了,這我們就是知識。「會情」是知識,「合理」呢,那就是智慧,這叫做「轉識成智」。因為在《法華經》中,我們能夠進入到會情合理,外面對人,人、事、物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內心,就將道理與這個外面的境界,將它會合起來,佛法不離開生活中,我們沒有離開。

所以,「根塵兩淨」;我們的根雖然接觸到外面的境界,那個外面的塵境,但是我們的心很乾淨,不會受外面的境界污染我們,看到漂亮的東西不會想要貪,聽到不好聽的話,我們不會起心動念,這已經是合情會理之後。所以,根,眼、耳、鼻、舌、身,在色、聲、香、味、觸,這些境界,我們的內心不起搖動,這叫做淨,「根塵兩淨」。所以「六根塵識,互用之妙」,六根塵識要如何在這,末世污濁的大環境中互用,這智慧與知識,在人間生活要如何能夠很圓融?這叫做中道。而若光是學道,不食人間煙火,他對這些世俗人看不順眼,而世俗人看修行者覺得,你難道真的不食人間煙火嗎?你如何活下去?生活與人格格不入,這就不對了,這不是修行,這叫做執著。執是偏私、偏邪,「差毫釐,失千里」,以為這樣的修行是清淨、是對的,實在是不對,已經差毫釐,失千里了。

所以,「發於藏性,故云以是功德莊嚴六根」。我們若有辦法了解對錯,情與理能夠會合起來,塵、境,這個根、塵與識,我們分得清楚,這都是在我們的藏識之中。在我們的藏識,在我們的本性之中,我們若是將世間的情,了解清楚,過濾過了,我們與佛平等清淨的本性,我們就慢慢增加,明朗起來了,這就是我們在經典,所認識、所了解,這去受持、去用功,這樣自然就能夠得到功德,來莊嚴六根,這我們會更加清楚。所以我們用心體會,力量是無不都是愈來愈清楚,愈聽愈了解。所以,「向內能自修曰功,向外能行持曰德,內修外行功德兼備,而得六千福德圓俱,是謂法師典範德備」。

向內能自修曰功
向外能行持曰德
內修外行功德兼備
而得六千福德圓俱
是謂法師典範德備

所以,你要當一個法師,當上法師,一定要有內,向內能自修、用功的人,甚至向外能夠人事圓融。這種「行持」,這是人的品格,「曰德」,內修、外行,這個功德都兼備,自己有修養,在外面能夠人圓融和合,自己修行,又再與人互動圓融和合,這是「功德兼備」。「而得」,這樣能夠「得六千福德圓俱」;「六千福德圓俱」就是六根的功德,都很清楚、很圓滿。這個「千」,每一根中,就是與塵、境、識,會合起來是千功德;六根、六塵、六識,所以有「六千福德圓俱」,這就是「法師典範德備」。

所以大家要接下去聽,〈法師功德品〉,前面的這些大家要很清楚,經文的前面,我們若知道目的,向東、向西,目的清楚了,我們路就不會走錯。所以人人時時要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10月28日~
回頂端 向下
 
20240410《靜思妙蓮華》末世法師 精進求法 (第1651集)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