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40416《靜思妙蓮華》持經教者 悉除諸染 (第1655集)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62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416《靜思妙蓮華》持經教者 悉除諸染 (第1655集)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Empty
發表主題: 20240416《靜思妙蓮華》持經教者 悉除諸染 (第1655集)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20240416《靜思妙蓮華》持經教者 悉除諸染 (第1655集)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Empty周二 4月 16, 2024 9:23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62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416《靜思妙蓮華》持經教者 悉除諸染 (第1655集)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40416《靜思妙蓮華》持經教者 悉除諸染 (第1655集)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20240416《靜思妙蓮華》持經教者 悉除諸染 (第1655集)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Empty周二 4月 16, 2024 10:12 am

20240416《靜思妙蓮華》持經教者 悉除諸染 (第1655集)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根塵識隨境有染著,是名為濁穢無善德;今持經教者明根塵,悉除諸染獲淨功德。
⊙「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人身具得六根具足,皆有無量功能德用。但以善惡而分存藏識。
⊙隨有染著,名為濁穢,無善功德。今持經者,於六塵境,悉能遠離;故獲六千清淨功德,以為莊嚴。
⊙皆令清淨:以法師精勤,持是經,體解大道,發無上心,深入經藏,啟見聞覺知,證諸實相,六根具得清淨功德。
⊙如是無非真法,故云清淨。既云清淨,無增無減,六根互用,得大自在,不可思議。
⊙功德:即由功行所發生之果德。眼、鼻、身功德,不及耳、舌、意德之多者。以耳、舌、意三根,因對於妙法之義理,或能聞、或能說,或能證。所聞、所說、所證之義理無邊,即能聞、能說、能證之功德無邊。
⊙而眼、鼻、身之功行,則不如耳、舌、意功德。如耳能聞四方之聲,眼只見前方及左右方一半之色。因身根與境合觸方覺,意遍虛空,鼻僅通息,舌能發語宣演說法,如是理推之,可知。

【證嚴上人開示】
根塵識隨境有染著,是名為濁穢無善德;今持經教者明根塵,悉除諸染獲淨功德。

根塵識隨境有染著
是名為濁穢無善德
今持經教者明根塵
悉除諸染獲淨功德

我們這樣看應該了解,根就是我們的六根,塵就是外面的塵境,從根與塵、識這樣會合起來,隨著這個境有染著。眼睛看東西總是隨心意欲,就想要去取。這以眼根來說,就已經六根塵就全都一樣。我們六根對著六塵,就會有那種隨著染著,這常常在說,大家應該是清楚了。若是這樣,「是名為濁穢無善德」,我們修行,就是為了要去除這些無明;從我們的根與塵會合,起心動念就成了無明,就有染著。這是我們凡夫,從塵境惹來的無明煩惱,這叫做濁穢。既然是濁穢,我們就沒有善德了,叫做「漏」。一段時間一直告訴大家「漏」。「漏」就是漏掉了,我們原來有清淨的智慧,就隨著這樣的濁氣、煩惱,這樣將我們流失掉了,我們的真如本性,將我們遮蓋掉了,所以叫做漏。有濁氣就是有漏掉了,我們這種清淨的本性,讓這個煩惱一層一層遮蓋,就是智慧一分一分消失,所以叫做「無德」。

「今持經教者明根塵」。我們現在持經,我們了解經典,我們應該要好好受持,受持好我們本身,我們才能夠教別人去受持。我們的根,我們要很清楚,根、塵,我們要很了解,這就是我們持經者要帶人走,方向要清楚,我們若方向清楚,我們自己與別人,我們教他的人全都能夠了解,這樣「悉除諸染獲淨功德」,自然我們很多的染著,就能夠將它完全去除,得到「獲淨功德」;得到,如是修得,「得者,德也」,所修得的功德。這是期待大家能夠了解。我們要修行在六根塵是很重要,這個根對塵境,我們的心要保持,修行者要清楚人間事物、方向,這都在我們的六根之中,要用心!

所以前面的經文就這樣說:「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

是人當得
八百眼功德
千二百耳功德
八百鼻功德
千二百舌功德
八百身功德
千二百意功德
《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我們在持經,我們就要很清楚,好好自持、教人持,好好讀、誦、書寫、講說,若能夠好好保持著清淨,我們在這六根之中,就有這樣的功德,用心來體會。

下面這段經文說:「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

以是功德
莊嚴六根
皆令清淨
《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這就是說,我們人的身體,就是要具足這個六根,「人身具得六根」,這樣要很具足,才是一個人身體的完具,要不然缺一項,這六根之中缺一項,生活就苦了。當一個人來到人間,最重要就是六根要具足。「皆有無量功能德用」。我們若能夠六根具足,眼、耳、鼻、舌(等) 全都具足,這樣我們要做事情就很方便了,何況做好事,做好事更需要六根健全。

以是功德
莊嚴六根
皆令清淨:
人身具得六根具足
皆有無量功能德用
但以善惡
而分存藏識

所以我們要很感恩,每天都要很感恩,我們的手、腳健全,我們的眼、耳、鼻、舌,都全部具足、健康,沒有欠缺,甚至眼也沒有病,耳也沒有病,鼻也沒有病,舌,口、舌都沒有病,這樣一輩子的生活,就可以很健全、很健康,很好利用。「唉呀!眼睛為何這麼模糊?看東西很不方便。」「咦,耳朵好像有較重聽,聽聲音不清楚了。」等等,這都叫做六根在衰敗,老化、衰敗了,這做事情等等,就更加不方便。

所以我們要珍惜,珍惜俱全的時候,都是健康的時候。有兩手,很健康的手,好事情,我們要趕快做;兩隻健康的腳,該走的路,我們要趕快走;聽法,我們耳朵還有聽到,好好趕快聽。很多事情,我們都要及時做,而我們若沒有及時做,其實人,人的身體一大不調就是病,病就是已經開始不調和、不聽使喚,這個時候那就是樣樣都不自由,做不出來自己很滿意的事情,對人事也就很無法去付出。所以我們要好好把握,我們的六根健康,要趕快好事把握要做,該精進要趕快精進。我們若具足,「皆有無量功能德用」,這要清楚讀下去。有很多的功能,你能夠付出,付出才有所得,「得」就是「德」。只要你好好做事,有所得則就有德,這叫做「功德」。好事就是功,用功,自己內修用功,外行教他,這都是有所得,叫做「功德」。

「但以善惡而分存藏識」。常常說,我們所做的全都收納。善、惡一定有分,我們一輩子不是行善就是造惡,要不然就是空過時日。空過時日,我們等於負債,在人間有所負債。因為你什麼都無所事事,但是你一輩子對大地所生產的、養我們的生命,讓我們富足過生活,我們什麼事情都沒有做,這就是虧欠天地。天地養萬物,我們來,在天地中,來消耗天地間的物資,我們都沒有在付出。不是說「不是善就是惡,我也不要做善,我也沒有行惡,我沒有罪」。你是沒有罪,但是你有虧欠,這叫做空過時日;對天地間有所虧欠,對父母有所虧欠,對眾生有所虧欠。因為生活,身體來是從父母來,生活樣樣具足,是因為士農工商讓我們具足,要用、要穿、要吃,全都具足,這都是大家的努力付出,我們來享受。我們竟然是無所事事,空過時日,這樣將來也歸納在藏識之中。大家要很用心了。

所以,善、惡全都存入在藏識,「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什麼叫做「藏識」?藏識就是業識,我們善業、惡業,無所事事,虧欠業都在其中。所以都是藏入在藏識之中。所以我們這個藏識,我們到底要藏什麼呢?我們將來所要帶去的,是什麼東西?佛陀已經為我們開示,在〈壽量品〉,佛陀就這樣教導我們。以他佛自己本身,已經無數劫以來,生生世世,這個身體在人間都是在修行,都是在為人付出,都是在用功,都是在行善,所以生生世世不斷累積,這歸入佛性真如。因為沒有染著,他就沒有在業力之中,分分在第九識中,那就是歸入佛性,就是覺性,就是真如。他不斷在自受持、教人持,還要隨喜讚歎。這就是佛生生世世來人間,他就是這樣不斷增長覺性,清淨真如本性。這就是修行的功德,付出,就是有歸納。

隨有染著
名為濁穢
無善功德
今持經者
於六塵境
悉能遠離
故獲六千清淨功德
以為莊嚴

再來就這麼說,「隨有染著,名為濁穢,無善功德。」我們若這樣在六根、在六塵,一直一直在染污,一直讓我們無明增長,又沒有善的功德,沒有造作。時日空過,只是一直在污染,污染人間,看到人間一切事物,來擾亂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動念就去造作,這都是連環這樣走。所以,「今持經者,於六塵境,悉能遠離」。我們現在持經,我們要好好認識這個六塵,我們不要去染穢到,不該取,不可取;心不該動,不可動。我們六根要顧守好,同時我們也要清楚不污染,但是我要清楚去付出,自受持,這就是持經所有的功德。就是好好持經,依教奉行,自修,還要教人修;勸他人修,還得要見聞隨喜,這都是在培養善根,所以悉能遠離染著。那就是好好培養我們的根塵,所造作無不都是自修、利行,這樣就是有功德。

所以,污染的去除了,清淨的增長,「故獲六千清淨功德,以為莊嚴」。這些若都功德具足,就是因為我們的清淨,六根塵都是清淨。不為惡就是為善,為善收納在我們的藏識中,尤其是清淨。

皆令清淨:
以法師精勤
持是經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深入經藏
啟見聞覺知
證諸實相
六根具得清淨功德

「皆令清淨:以法師精勤,持是經」。因為法師就是修清淨法。因為我們修行以法為師,也依法教人為人師,這叫做法師。我們這品叫做〈法師功德品〉,我們自己要自修持,還要教他人修。這法師他就是要精勤。你要成為法師,你一定要精,精而不雜;勤,勤而沒有懈怠,就是要常常保持著精勤,這才是「持是經」。用這樣精勤,我們在這個經除了讀誦之外,我們平時是身體力行。因為「經者,道也;道者,路也」,大家起步動足無不都是,如是經所教育,經、法來教育我們。

因為這樣我們要「持是經」,就要「體解大道」。每天三皈依,難道不就是要體解大道呢?我們體解大道之後,就是要「發無上心」。不是只有自修、自利而已,我們要再教他、利他,人人彼此共修行。體解大道就要馬上發揮了,發無上心的功用,若能夠這樣,才有辦法徹底「深入經藏」。我們的心不受污染,所以我們能夠用很清淨的心,入經藏之中,這就是專心一志很用功。用功,不是只有在那裡,讀誦的深入而已,是開道、鋪路。這樣自行,自行道,鋪好路,利他人平坦,能夠走上這一條的道路。所以最近一直告訴大家,要開道、要鋪路,就是自利,還是要利他行。

所以,「啟見聞覺知」。我們這樣若能夠入經藏,就是開啟了我們所看、所聽、所覺、所知。因為我們的心都很清淨,都沒有雜、沒有染著,所以我們看的、我們聽的,我們的感覺、所了解的,我們都能夠很精,沒有雜亂,這就是智慧,這樣就「證諸實相」。真正的道理要能夠去認識,那就是開啟智慧,你要開啟智慧要從知見,這個見解。聽覺,聽、覺悟之後所知道的事情,增長智慧,沒有雜亂全都是清淨,利己、助人。這種的見、聞、覺、知,全都是好事情,自己修也能夠勸人、助人,這「證諸實相」,道理沒有偏差。所以,我們「六根具得清淨功德」。我們若能夠這樣,我們的六根就清淨不受污染了。這就是我們真的要去身體力行,去用心,要用功。不光只是用心,「有啦,我都一直在想,我有在用心」,用心不是想,用心是要身體力行,沒有偏差,沒有錯誤,這樣才是真正的用心、用功。

如是無非真法
故云清淨
既云清淨
無增無減
六根互用
得大自在
不可思議

「如是無非真法」。我們了解實相,那就是很多都是真實法,我們所見、所聞、所覺、所知,無不都是真實法。這我們要很用心,在這真實法之中,好好去用功。既然說是清淨法。「既云清淨」,那就是「無增無減」。我們已經回歸真如、清淨本性,我們的真如本性原來就有,本來就是無增無減,所以這個「六根互用」。我們若全都能用清淨本性,來看外面的境界,也都是清淨的;我們用清淨的真如來聽世間的聲音,都是清淨的海潮音。這全都是沒有增減,聲音都是微妙音,法如海潮,一波一浪,你若靜靜聽都有韻律;很多高低韻律,靜心來聽,好像在吟詩的韻律一樣。聽經或者是入經文之中,全部無不都是,我們平時生活的韻律。

像與非洲慈濟人在視訊,看到在太陽下,在那個地方,(演繹)「勤行頌」。哇,很壯觀!六百五十人在那個地方,同時(演繹)「勤行頌」。能念,唱出來,肢體也是很整齊。他們平時進入佛堂在精進,都是「佛在靈山莫遠求」,唱得很清楚、很明,沒有覺得他們是非洲的人在唱誦「佛在靈山莫遠求」,「人人有個靈山塔」,他們念得句句字字很清楚,那個韻律很美讓人很感動。看看非洲,他們就有辦法,將這樣的法用音樂的形態,他們收納在他們的身態,他們可以在身態表達出了,法那個韻律的形態出來。甚至每一項法,都是在他們的內心、在行動。譬如他們去看過、去關懷我們的法親,那就是志工要去看她。她沒有來,去看她的時候,才知道原來她的房子,就是那麼的簡陋,裡面什麼東西都沒有。有的東西,桌子,一塊板子架起來;不是桌腳,是用很多竹子等等這樣編起來,也沒有很整齊地編,總是,就是這樣疊,這樣頂起來的。

我們的菩薩說:「你這樣難道不用幫你嗎?」她說:「不用哦!我是要幫忙人的人。」是很資深,很資深的菩薩,已經受證,很資深。但是她能夠過著這樣的生活,這家無四壁,連屋頂抬頭都可以看天。像這樣她的心富有,她出去在幫助人,很富足;她有兩隻健康的手,兩隻健康的腳可以去走,有她的口舌去安撫人。她什麼都沒有欠缺,什麼都是很富足,這就是她的心,心靈富有。這就是清淨,不增不減。本性,她的真如本性在利用,已經啟發出來,她已經將真如本性用在她現在,在非洲開闊一條道,她為勸大家:「大家來做好事,鋪好一條路。」這麼的資深。

他們那裡現在(2018年),志工是三千多人,看得是很感動,這是清淨法。雖然他們都在地上,那整個沙土,走過有腳印。穿的都是白褲,看他們席地而坐,這樣坐下來在那裡跪、那裡拜,站起來,沒有看到他們的白褲染髒了。我說連那裡的沙土都乾淨,都是清淨的,真的是很震撼人心,很感人。這清淨,若說到清淨,想到那片土地那裡的人,真的是清淨無染,所以,「無增無減」,是「六根互用」,這應該能夠用他們來形容。所以他們都很自在,非常自在,真的是不可思議。哪有辦法在這樣的環境,那麼的自在?真的是不可思議!這功德,他們在那裡做很多。

那片土地整理得很美,他們的菜園很整齊,一根雜草都沒有。這麼大片,每一個菜畦,都這樣整理得整整齊齊,分寸沒有偏斜;每一株菜都很勇健,高麗菜種得這麼大顆,真的,那不是一時間去準備的,不是。

又讓我感動到,他們進行的一項,就是去割那個蘆葦。他們在地上曬,已經曬起來要做什麼呢?開始要編草蓆,已經有的編起來了。他們說要為印尼地震,他們編起來,這些就是要去賣,去幫助印尼地震,我更感動。這已經他們這段時間,從印尼地震他們開始做,你們想,感動人嗎?很感動人。所以這就是「功德」,身心有在進行,有在做,要利益他人。這光是看到就有功德,這種看到就歡喜,真的是隨喜,我們若能夠讚歎他們,這也是功德。他們這樣在做,很不簡單。

功德
即由功行
所發生之果德
眼鼻身功德
不及耳舌意
德之多者
以耳舌意三根
因對於妙法之義理
或能聞、或能說
或能證
所聞、所說
所證之義理無邊
即能聞、能說
能證之功德無邊

這個「功德」,就是「由功行所發生之果德」。因為他們行動,這樣完成起來,已經那個果德出來了。在我們這段文說,「眼、鼻、身功德,不及耳、舌、意」。眼、鼻、身這三項,都是八百功德,但是在耳、舌、意,它就有千二百功德,所以這個眼睛看東西,還受到障礙,現在在家裡面已經受牆壁障礙,我們就沒辦法看到外面。這就是我們的功用還有受礙。

鼻子就是能呼吸,知道香、臭,就是只有這樣而已。身,我們的身體障礙很多。路若較遠的,說:「我腳痠。」這高度若較高的,說:「我爬不上去了。」山崖若較深的,說:「我不敢下去啦。」這個身體什麼都沒有辦法。我們的身體人人都有障礙,身體也有老化的障礙等等。

所以,眼、鼻、身功德,不及耳、舌、意的功德。因為我們的耳根,能夠聽很遠很遠的聲音;若靜下來的時候,能夠聽法,聽法入心,讓我們知道該改過的;過去有錯誤,該改過,我們懺悔。能夠改過,我們能夠翻轉人生,從凡夫轉為聖人的道路,這就是聽來的耳朵的功德。而我們的舌呢,不是只有吃東西;最重要它可以說話。它能夠說得很清楚,讓人聽懂,因為這樣,舌能夠弘揚佛法、說善法,教他人成就,這就是舌的功德。而意呢?心意開解。我們接受到佛法之後,我們的心意能夠了解,又能夠想很多事情,很多的法能夠藏入我們意識中,這意的功德就很大。所以這樣我們就了解,是為何八百功德與千二百功德,為何眼、鼻、身,及不上那個耳、舌、意呢?現在這樣說大家就清楚了。這合起來就是「六千」。所以好好用心來了解,自然,法雖然是很深奧,我們用心來體會,好好接受。

所以,「以耳、舌、意三根,因對於妙法之義理」。我們耳朵能夠聽法,舌能夠說法,而意能夠藏法。所以因為這樣,這個微妙的道理,我們能夠藏在心,能夠施於人,這全都是,就是功用,就是功德。所以,「或能聞、或能說、或能證」。證,那就是意解之後,深心意解之後,「對了,見證了,就是這樣」。所以,「所聞、所說、所證之義理無邊,即能聞、能說、能證之功德無邊」。要好好用心來了解。

而眼鼻身之功行
則不如耳舌意功德
如耳能聞四方之聲
眼只見前方
及左右方一半之色
因身根與境
合觸方覺
意遍虛空
鼻僅通息
舌能發語宣演說法
如是理推之
可知

「而眼、鼻、身之功行,則不如耳、舌、意功德」。這樣讓大家更加清楚,是為何這會分別,「八百」、「千二百」,這功能的分別。再者,「如耳能聞四方之聲,眼只見前方及左、右」。這樣一半而已,我們無法看到後面;我們僅僅看到前面,旁邊稍微看一下,轉一下看到,我們的後面就看不到了。耳朵它能夠聽四方,你後面人家在說話,我們也知道這後面在說的。是在左邊、右邊、前方?聲音發來自四方,我都聽得到,眼睛就沒有辦法了。

身根就是根與境要合,要有接觸到才知道。我們的身體,東西接觸到我們,我們才知道,已經衣服穿上去了。要不然冷,冷,僅僅知道冷,但是我們冷,衣服若沒有穿上去,我們還是冷,這種無法說,不會去受到世間種種冷、熱,影響到我們。你說「眼睛冷到、耳朵冷到」,難道有呢?是我們的身體冷到了、感冒了。這總是我們的身體有缺陷,這根塵來接觸。所以「意遍虛空」,鼻只是僅僅通息。我們的意根,能夠得以遍虛空法界。但是鼻只僅僅能呼吸,能夠聞香、臭,這樣而已。若是舌,就是「能發語宣演說法,如是理推之」,我們就能夠知道。

所以法,總是要用心去體會。多用心,就是眼、耳、鼻、色、身,這有了意根會合起來,我們要修的是功德,或者是要造的惡業呢?或者是事事不做這樣的業呢?這虧欠的業。我們自己聽了以後,清楚認識就能夠心開意解。所以好好用心,在根、塵、識之中,日常生活中是染著或者是清淨?我們要好好注意,就是功德無量。請大家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11月1日~
回頂端 向下
 
20240416《靜思妙蓮華》持經教者 悉除諸染 (第1655集)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