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40425《靜思妙蓮華》精勤化眾 趣求道法 (第1662)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62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425《靜思妙蓮華》精勤化眾 趣求道法 (第1662)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Empty
發表主題: 20240425《靜思妙蓮華》精勤化眾 趣求道法 (第1662)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20240425《靜思妙蓮華》精勤化眾 趣求道法 (第1662)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Empty周四 4月 25, 2024 10:44 am

回頂端 向下
在線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62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425《靜思妙蓮華》精勤化眾 趣求道法 (第1662)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40425《靜思妙蓮華》精勤化眾 趣求道法 (第1662)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20240425《靜思妙蓮華》精勤化眾 趣求道法 (第1662)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Empty周四 4月 25, 2024 12:59 pm

20240425《靜思妙蓮華》精勤化眾 趣求道法 (第1662)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精進菩薩大心,不懼種種難行,攝善勤修善法,利樂精進不懈;精勤勸化眾生,念念趣求道法,持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六根各具功德。
⊙「並諸餘山林、大海江河水,下至阿鼻獄,上至有頂處,其中諸眾生,一切皆悉見。雖未得天眼,肉眼力如是。」《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耳功德。」《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經,若讀、若誦:妙蓮華,細分說法滴滴如甘露。滋潤慧命持經開解,諸法歷歷,總在目前。
⊙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耳功德:即五種法師,能持如是法,如法師範修持,以法為師,持說如儀,得六千功德。
⊙「以是清淨耳,聞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其中內外種種語言音聲。」《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以是清淨之耳,聞器世間,一切情與無情之音聲,亦如前解。云其中者,指大千界。
⊙「象聲、馬聲、牛聲、車聲、啼哭聲、愁歎聲、螺聲、鼓聲、鐘聲、鈴聲、笑聲、語聲,男聲、女聲、童子聲、童女聲、法聲、非法聲、苦聲、樂聲、凡夫聲、聖人聲、喜聲、不喜聲,天聲、龍聲、夜叉聲、乾闥婆聲、阿修羅聲、迦樓羅聲、緊那羅聲、摩睺羅伽聲、火聲、水聲、風聲,地獄聲、畜生聲、餓鬼聲、比丘聲、比丘尼聲、聲聞聲、辟支佛聲、菩薩聲、佛聲——以要言之。」《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如經句偈文所列,循道合理,曰法聲。無道可行,無義可說,曰非法聲。

【證嚴上人開示】
精進菩薩大心,不懼種種難行,攝善勤修善法,利樂精進不懈;精勤勸化眾生,念念趣求道法,持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六根各具功德。

精進菩薩大心
不懼種種難行
攝善勤修善法
利樂精進不懈
精勤勸化眾生
念念趣求道法
持經若讀若誦
若解說若書寫
六根各具功德

用心啊!日日都請大家要真誠用心。學佛本來就是,要用很細膩、專心,如何能夠將凡夫雜念心,將它合為一,一心好好向著,我們的真如本性找、探討。真如本性它的專精、清淨無染,那就是佛的本覺。是簡單,是很不簡單;簡單、不簡單,那就是看我們的心。心,心猴意馬,到處亂闖,若這樣連自己的心,長得怎麼樣都不知道。就像前面所說過了,眼,到底我們有沒有看到我們的眼睛?卻是眼睛都在看世間,人與人之間事事形相,是好、是不好?歡喜、不歡喜?都是眼睛在看。但是眼睛只是一個肉團眼,但是奇妙的就是它有功能,這個功能到底長成什麼樣呢?用現代的話說「視神經」。而視神經是什麼樣的形態?很微妙物,微細、微細。

這眼科如何告訴我們,我們就是無法記得這個視神經。而這個視神經,只是與肉團眼配合起來,緣外面,外面的塵境是不是,有進來我們的心意之中呢?其實就空無一物,卻是我們凡夫從眼根、塵境,將它引進來,在我們的腦海中起心動念。唉呀,苦,就是苦在這裡。這個意識到底是長怎樣?這種意識去傳它進來,到底放在哪裡?真的是無法去找。無法找,放下了,因為一切皆空啊!用這樣來解釋,大家對眼根應該是清楚。不過,佛陀要我們眾生好好去找,找出了,你這個眼識、心意在哪裡;你若沒有找出源頭來,我們還是放下,是卸責任嗎?放下了,那就是卸責任,「我看開了,我放下了」。你看開、你放下,責任呢?表示你的責任就是放棄了。什麼樣的責任?輕重我們有沒有分?這就是做人的原則。

回過頭來還要告訴他做人,做人就要承擔,擔起責任來,這就是負責。人與人之間總是彼此關懷,想:要為人群做什麼事情?決定要做了,就要負擔到底,這才是真正,佛陀要我們去了解的事情,要我們去入人群,如何去看人、事、物,同時透徹理。事理要透徹,那當然就是要到意境,意境就又在後面後面了,那個「意識」,但是我們不能忘記,前面的「眼識」。讀經本來就是要精進,「經者,道也;道者,路也」,每天我若是說:「經者……」大家的內心就已經喊出了:「道也,路也。」這麼簡單,都喊得出來、背得進去,但是道呢?如何開?道要如何開?路要如何鋪?

聽到從精舍,不論是清修士、出家眾、在家菩薩,慈濟事,行在人間。有四個地方在報告,我聽,我就很感動啊!旁聽,了解四個地方境界不同的國家。在大陸廈門開這個佛教的論壇(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在大陸福建省莆田市舉行),就能夠知道,到底是什麼樣的情況,好像眼睛透視在那個地方。多少的長老上臺去?他們如何說話?而(靜思)精舍的弟子,是在那個地方,表達是什麼形態?好像一邊說,我一邊看到。雖然事隔這麼多天了,聽到這個聲音,就能夠覺得那個形態,好像我自己親眼,在那裡看到一樣。這就是要用心。

因為這些人我認識,那個景象用假設也能知道。還有加拿大,(第七屆世界宗教議會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去那個地方,場面是多大、多廣,要如何走?要去面對的是什麼樣的場面?這好像都看到了。慈濟人在加拿大,一個一個聯絡處、道場,他們到底是什麼樣的環境?如何精進?這都很清楚。是精進、是懈怠?道場是如何用?差不多猜測得到。去看一次了,應該回來若再報告,可能能知道大部分。這就是有在場、沒有在場,用什麼眼去看。

還有緬甸,去付出,去發豆種。是啊,我們的菩薩,清修士,陪著這麼多在家菩薩,浩浩蕩蕩,從臺灣、從馬來西亞到緬甸,會合緬甸的菩薩,他們如何去投入、去面對?去如何發放?什麼樣的態度?要來領的人,從鄉村來,他們得到一包一包的豆種。雖然對我們臺灣來說,這一包豆種才多少錢,但是他們如獲珍寶。又再能夠知道,幾公斤的豆子,它能夠撒上幾畝、多廣的田園,幾公斤能夠收穫幾千公斤。這豈不就是我們常常在說,「一生無量」?你給他十幾公斤,一、二十公斤的豆種,他只要風調雨順,比較勤快一點去用功,自然他收成能夠很好,一比幾,多少產量出來。這就是對他們的幫助,他們能夠不用擔心,要如何生活。

這就是時間在人間如何去互動,也是常常在告訴大家,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每一天我們的生活,就是在這樣三間之中,要把握時間,應用空間,好好關懷人間,這就是我們的責任,這就是叫做責任。希望大家要精進、用心。「精進菩薩大心,不懼種種難行,攝善勤修善法,利樂精進不懈」。看看,難道不就是這樣呢?精而不雜,進而不退,我們要有發這分菩薩心,永遠不退轉,不論你遇到什麼樣重大的責任,多麼大的辛苦,我們都不可畏懼。所以不懼種種,再難行,我們都能行。

我們修行只有一個目標──「攝善」。世間苦難偏多,這麼多苦難要怎麼辦?我們要發心,自己要好好充實自己,要如何救?要勤修,要如何來決定我們的心?心力,「心」也是代名詞,「力」也是代名詞,但是要用心;用心也是無形,就要看大家是不是有下這分的決定、志向難行能行,撥開種種的困難。

所以我們為了攝善,攝善法界,所有的善法,我們都要將它攝受來。不只是自己好好修善法,我們還得要勸人修,要不然這次緬甸,若沒有這麼多人,你一個人兩隻手,你能夠抱幾包的豆種給人家呢?那就是人多,人多會合起來,他們自然那個行動,人又再感動人,連當地的人,他們都懂得要來出力,要來當志工。這種救人、被救的打成了一片,大家來出力,大家來做事,同時用簡單的法,他們拳拳服膺。這個法就是他們慧命的資源,這豈不就是要用善法呢?而這個善法,我們要殷勤。

聽到非洲慈濟人也是一樣,他們得一善法拳拳服膺。他們再辛苦、再困難,他們都不願意做一個被救的人,他們要救人而且救得很徹底。「感恩、尊重、愛」,感恩有這些比我更加窮困的人,需要人幫助的人,就是因為有這些,我才有這個環境;與這些好的人一起,我才能扛著這包米,很快樂、很歡喜。搖搖擺擺,要讓我救的人不用動身,我走到達了,蹲下來、跪下來,將這大包的米拿到你的面前。這豈不是真誠、恭敬、尊重的愛?在非洲看到了,他們是每個月都是這樣!

看,做好事,放眼天下看,我們傳出去的法,他們受用了;受用來就是法髓,精髓,換新血輪比舊的血更好。自己再造的,只要有這個髓給他們,他們再造人生,環境同樣那麼困難,但是他們的心完全打開了。道糧就是法,一點點的法給他們,他們就像在做麵包一樣,一點點的酵母,他們就能夠發展很多。這種打開心門、展開大心,他們有辦法去做救人的人,過去是「貧中之貧」,現在已經是「貧中之富」了,富有愛心,這就是「攝善勤修善法」過來。人人開心、歡喜,「利樂精進」,有進無退,一點點都沒有懈怠。

所以,「精勤勸化眾生,念念趣求道法」。難得人生,我們已經得到這樣的佛法了,雖然僅僅一個眼根,我們可以去延生很多,我們對人間、空間;克服空間的遙遠,看見人間的苦難,我們把握時間。就像稻種、豆種,你若沒有把握時間,及時送到,根本就沒有用,這叫做搶時間,用空間發揮愛的力量,這就是精勤。不只是我們自己去做,勸化其他的人。我們這麼多慈濟人會合,這樣去,能夠將當地有力的人感動,出力來幫忙扛、來幫忙搬,這就是力量。而這個力量就是我們平時回歸回來,就是要好好心無雜念,這心念一致,我們的人間看法,我們要好好有一個方向。趣向就是方向,我們心沒有雜向其他的方向,就是這個方向,眼睛就是看前面,這「念念趣求道法」。

道啊!「經者,道也;道者,路也」,這就是我們在開道,帶人走。我們這條路、這條道,我們要開很辛苦,不出力,路開不了。所以我們要持經,我們若沒有經就沒有這個道,沒有道,就沒有路。而道是從我們持經,過去就是這樣走過來,是一個道理。所以,人生的精準方向就是道理,所以我們要面向著精準的方向,去趣求。方向就是要向前精進,叫做趣求我們的方向、目標;念念就是要求這條道,要學這個法。這條道、這個法,就是要從持經。

如何叫做持經?你要讀、你要誦。讀誦之後,你要了解,了解就是要去說。所以要再讓很多人,聽得到、懂道理,入這個門,開這個道,走這樣的路。所以「若解說、若書寫」,一方面要寫。我若沒有寫,這些字不會出來,我就要一字一字寫。要不然我這樣說,你們聽了就過,我若寫下來,大家看,可以抄下來,師父這麼說。而我是從持經來的心得,心心念念的《法華經》,這條道路,所以要持經。「持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要經常說。就像我們每天晚上,常住都有在安排分享,聽啊,是什麼事情?雖然是有定日來不同的活動,這就是叫做上課。不論是人間事,或者是討論經典,或者是「如是我聞」,希望大家要聽經要懂得解,能夠拿出來大家討論,這樣我們才能夠訓練出了,出去任何一個國家,都能夠與人分享。如是我聞、如是我做,這面對了,我們要知道我做什麼事情,我們的環境是這樣,就能夠很踏實說,心沒有虛,就是真實,這就是我們要有受持。

所以,「六根各具功德」。我們現在才是在眼根。那麼眼根,我們能夠得以很多的看法不同;因為看法不同,我們的方向就不同,而我們現在同一個方向。就像這次從大陸有菩薩來臺灣,認識慈濟,入門來看,親身去體會,感動了,深信慈濟這條路,是他們的人生方向。所以很遠哦!大陸很大,光是一趟路要來到臺灣,有的人光是坐車、轉搭飛機,要用兩天多的時間。這實在是很不簡單、很辛苦,卻是他們不畏懼道路遙遠。

尤其是發心的人,他們願意付出、願意學習。記得在雲南,他們要與人活動,就要去到幾百公里,去與人會合,去做慈濟的協力活動,去訓練,去了解,慈濟是要如何付出。我們這裡人少,我們就要去與人會合。要上課要坐七個鐘頭的火車,要在車上過夜才有辦法去上課。慈濟人在大陸追求這個法,慈濟宗門如何入人群?如何展開我們的心去愛,擁抱天下蒼生?這是這一次,大陸菩薩那樣的精進,這就是持經。「經者,道也;道者,路也」,他們從這條路走進來,從「路」走進來「道」,從「道」走入「門」來,就是「經」,我們就是要這樣用心。若這樣,我們應用我們的六根。六根有八百功德、千二百功德的,各個的功能不同,各個都要去用到。我們要做好事,六根總用,互相配合,這是六根的功德。

功德有重、有輕,阿育王,有一次他自己這麼想:我統領天下,大家都要來進貢,只有一個地方,為何都沒有看到來朝見?這個地方是哪裡?海龍王,海的這個境域怎麼都沒有來?」大臣就說:「大王啊!龍王,您就要有辦法,以您的德來降伏他。陸地這些是因為您的德,您有功能來降伏這些人。但是海龍王,您的德與他的德,可能他認為他的德比您還高,所以他沒有來朝見。」

阿育王他就說:「好,這樣我知道。」他就開始了,他發揮他的功能,去看多少的苦難人。「不論他什麼苦,你們告訴我,我到處去看,了解之後,什麼苦,我都要為他解決,什麼困難,我都要幫助他,要彌補他到了,他生活可以輕鬆過日子。我決心要這樣做,說到做到。」用一段時間在那裡這樣做。他有一天,他就說:「好,這樣去海邊。」在那個地方,他就將阿育王的像、海龍王的像,放在那個天平,秤子上面。哦,阿育王這一邊,已經有比較重了。

這當中,海中來了一位年輕人,向阿育王頂禮,他說:「我已經服了。原來大王的心量是這麼的開闊,對於人民是這麼的有愛,過去我以為,我做的,我的福比您大,原來您所做的一切的福,比我重、比我大,所以我服您啦!」所以不論陸地、海龍宮,都來朝貢,來獻寶等等,這就是說功德。還未做之前,在秤子的上面來秤,我們比人家輕很多,秤子會比較浮;做了以後,那個秤子會比較重下來,所以功德可以秤斤兩,可以去秤重,那就是在天平上。我們不是說做,而功德長得怎樣?沒有長得怎樣,你自己造的福,到底輕重長得怎樣?在別人的心目中自有輕重,人人的心中都有一支秤子。這將這個故事來比較給大家聽。

所以,《法華經》,就是要讓我們知道,是如何能夠功德?是為何分八百、千二呢?這是我們現在再下去,要更大的用功。光是一個眼就要說這麼多天,其實有說完嗎?還沒有,這實在是……。凡夫眼是這樣,還有慧眼,還有法眼,還有天眼,還有佛眼,很多眼,我們都要好好去探討。

好,前面的經文。「並諸餘山林」,那就是眼光夠看的,「大海江河水,下至阿鼻獄,上至有頂處,其中諸眾生,一切皆悉見。雖未得天眼,肉眼力如是。」

並諸餘山林
大海江河水
下至阿鼻獄
上至有頂處
其中諸眾生
一切皆悉見
雖未得天眼
肉眼力如是
《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這前面解釋過,大家也清楚。再接下去的,大家多用心。經文很多,這要一一解釋到最後,再兩年、三年都解不完。因為各種各類有各型的聲音,各類的聲音都有它各類的境界,這無法用那麼長的時間,大家用心讀誦,所以要讀、要誦。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耳功德。」

復次 常精進
若善男子 善女人
受持此經
若讀 若誦
若解說 若書寫
得千二百耳功德
《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眼功德,前面告一段落了,下面就是耳朵要聽,要聽世間、空間,所有情與無情一切的聲。我們現在在這裡,你聽我的聲音,我又在聽鳥的聲音;忽然間牠在那裡叫,這什麼時間跑出這個聲音來?是心意觸動到,所以牠的聲音,這叫做鳥音。這有幾隻大概就知道,不是一隻小鳥。這我們看不到,無法看到,但是我們的意根,將它分析出來了,不是一隻,三、五、六隻在那個地方。牠們在對話,是我們不熟悉,不了解牠們的語言。牠們也很親切,在那個地方在對話。這就是耳根要聽的聲音。

復次 常精進
若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此經
若讀、若誦:
妙蓮華
細分說法
滴滴如甘露
滋潤慧命
持經開解
諸法歷歷
總在目前

所以,「復次,常精進菩薩!」,佛陀就是這樣再叫常精進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大家有心要修行的人,不論是男、女四眾,大家要好好用心。「持此經」,不論是讀、是誦,或者是解說,或者是書寫,能夠「得千二百耳功德」,就是要專心持誦,《妙法蓮華經》。是這個經文之中,這樣細細去將它分析,好好這樣一項一項來將它解釋出來。這種「細分說法,滴滴如甘露」,詳細來分析它,到底什麼叫做眼根?眼根得八百功德,現在的耳根是得千二百功德,到底是為什麼呢?

我們在經典中,能夠「細分說法」,一項一項為你們分析,之後將這個法如甘露一樣,「滴滴如甘露」;有接收進去的內心,這就是像甘露一樣。因為我們的心中本無法,就像這樣一滴一滴,滴進去你的內心。就像〈藥草喻品〉一樣,不論你是一棵大樹的種子,你落入土地,若沒有水來滋潤,有土地、有陽光,這棵大樹的種子也無法發芽,哪有辦法成為大樹呢?或者是小草,同樣大地上面不能缺水,一沒有水,草都乾掉了,就死掉了。所以法就好比水,「法譬如水」,在生命中,如甘露一樣,我們要珍惜這個法。

所以法能夠「滋潤慧命,持經開解,諸法歷歷」,總在我們的眼前。其實大家出去如何做,四個國家,你們出去了;回來了在彙報,所見聞、所感受的,要感恩回饋啊!因為在這個大道場的裡面,平時是受這樣的培養,受這樣的環境,常住提供給我們去見聞、看世面,看這麼多人、事、物,你親身去感受到,回來應該要好好與大家分享。這也是叫做「回向」。希望大家要用這樣的法,互相講說。這也是法,這叫做世間法。

總而言之,「滋潤慧命,持經開解,諸法歷歷,總在目前」。我們要回來告訴人家,這種開解,你走過的路,在這個源頭,這個道的重點;經出發,開這個門,走上這條路,回來應該要「諸法歷歷」,讓大家更加了解。所以大家要很用心,該吸收,吸收;該付出回饋,要回饋,這叫做回向,感恩、回向,若能夠這樣。

再「若解說、若書寫」,筆記下來,這就是我們生命中走過的路。現在與大家分享,未來延續下去,讓人家知道這條路,我們慈濟宗門走過去了。我們開這個門,有走往那裡、走往那裡,所有的人看得到、能了解,所以修行要如何培養法師?法師人才要從哪來?

若解說、若書寫
得千二百耳功德:
即五種法師
能持如是法
如法師範修持
以法為師
持說如儀
得六千功德

「五種法師」。「能持如是法,如法師範」。就像法師要做典範,我了解之後,我受持,好好用法,聽聞佛法之後,身體力行,這就是典範。「以法為師」,因為我們有修過這個法,所以「說如儀」,我們身體力行出來,所以「得六千功德」。

「六千功德」,是前面眼、鼻、身這三項,都是八百功德,所以三八,二四;後面三項(各)有千二百,所以全部合起來有六千的功德。一個人六根互用起來,有六千功德。所以六千的功德在我們的身體,我們要如何去發揮呢?發揮到真實有功德。

各位,真的要用心。因為這樣,我們:「以是清淨耳,聞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其中內外種種語言音聲。」

以是清淨耳
聞三千大千世界
下至阿鼻地獄
上至有頂
其中內外
種種語言音聲
《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以是清淨之耳
聞器世間
一切情與無情
之音聲
亦如前解
云其中者
指大千界

我們要很了解,了解到每一項的音聲,我們都要清楚。所以清淨的耳根,去聽器世間的聲音,一切情與無情,不論你桌子碰到桌子也有聲,你碗碰到筷也有聲等等。我們能夠分別出,這是碗、筷的聲音,而這是桌子與桌子碰到的聲音,我們都能夠分得出來。這無情的東西我們分得出,何況鳥叫的聲音?牠有情,我們人有情,動物全有情,所以這些聲音我們都能夠很清楚。所以情與無情,有情的人、無情的東西的聲音全都清楚,這就是耳根可以接觸到那個境界就很大了。

所以:「象聲、馬聲、牛聲、車聲、啼哭聲、愁歎聲、螺聲、鼓聲、鐘聲、鈴聲、笑聲、語聲,男聲、女聲、童子聲、童女聲、法聲、非法聲、苦聲、樂聲、凡夫聲、聖人聲、喜聲、不喜聲,天聲、龍聲、夜叉聲、乾闥婆聲、阿修羅聲、迦樓羅聲、緊那羅聲、摩侯羅伽聲、火聲、水聲、風聲,地獄聲、畜生聲、餓鬼聲、比丘聲、比丘尼聲、聲聞聲、辟支佛聲、菩薩聲、佛聲——以要言之。」

象聲 馬聲
牛聲 車聲
啼哭聲 愁歎聲
螺聲 鼓聲
鐘聲 鈴聲
笑聲 語聲
男聲 女聲
童子聲 童女聲
法聲 非法聲
苦聲 樂聲
凡夫聲 聖人聲
喜聲 不喜聲
天聲 龍聲
夜叉聲
乾闥婆聲
阿修羅聲
迦樓羅聲
緊那羅聲
摩睺羅伽聲
火聲 水聲 風聲
地獄聲 畜生聲
餓鬼聲
比丘聲 比丘尼聲
聲聞聲 辟支佛聲
菩薩聲 佛聲
以要言之
《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聽起來,其實我們的凡夫肉團耳,也是這樣聽,分別出了這樣的聲音,所以耳根的用途很大了。

「循道合理」,這叫做「法聲」。「無道可行,無義可說」,叫做「非法聲」。

如經句偈文所列
循道合理
曰法聲
無道可行
無義可說
曰非法聲

各位,真的這些若要好好去分析,其實都是在三界內,眾生界內就沒有離開這些聲音。這些聲音,耳根,還有其他法聲、非法聲的作用。所以大家要好好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11月9日~
回頂端 向下
在線
 
20240425《靜思妙蓮華》精勤化眾 趣求道法 (第1662)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