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0《靜思妙蓮華》薰諸法香 持戒定慧 (第1679)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勤聞思修,薰諸法香,持戒定慧,得三法香,入群眾中,修六度法,知識共行,立願守志。
⊙「持是經者,雖住於此,亦聞天上諸天之香—波利質多羅、拘鞞陀羅樹香,及曼陀羅華香、摩訶曼陀羅華香、曼殊沙華香、摩訶曼殊沙華香、栴檀、沉水、種種末香,諸雜華香。」《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如是等天香和合所出之香,無不聞知。又聞諸天身香釋提桓因,在勝殿上,五欲娛樂嬉戲時香。」《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如是等天香和合所出之香,無不聞知:和合萬善,報得天身,名為和合萬善所出之香。帝釋居妙法堂中,集議人間如法不如法事。
⊙又聞諸天身香釋提桓因:各各諸天人之香。釋提桓因:即天帝釋,敬佛、聞法、大護法者。
⊙在勝殿上,五欲娛樂嬉戲時香:報為天主,處天宮殿,受天五欲娛樂時香即十善報。五欲娛樂:果報上之樂受。帝釋受娛樂時,每夜有八千天女侍奉,帝化八千身以娛樂之。
【證嚴上人開示】
勤聞思修,薰諸法香,持戒定慧,得三法香,入群眾中,修六度法,知識共行,立願守志。
勤聞思修
薰諸法香
持戒定慧
得三法香
入群眾中
修六度法
知識共行
立願守志
要多用心,是啊,學佛要很勤,勤學佛法,這是我們人人必定要有用心行,這是我們學佛的方向,也是我們的目標。勤聞、修行,法是從聽來,或者是讀誦、了解來呢?讀也好、誦也好,還是要多聽、多聞。讀,是自讀,我有空,我有時間,我有興趣,所以我來讀,讀種種的文字。聽就不同了,聽,我們是聽什麼法啊?現在在說什麼法,固定你每天每天就是要聽,與大家共同一起來聽,聽這部經,這個人在說的法,總是要專心一志,好好聽,照順序聽。聽了之後,還要好好思考,聽進來,我要經過體會、了解,這句我聽懂嗎?聽不懂,意思好像很深,我就要「留著」,所說的「留著」,就是在記憶中。現在我來不及,無法再問這句的意思,自己也還不很了解,但是這句還將它放進記憶之中。耳朵還要繼續聽,所以「聞」,我們就要用心聞,不是說,「有啦、有啦,師父,您的聲音我有聽到了。」不是有聽到而已。聽了之後,我們還要再「思」,這場的講經結束了,下講堂了,就要將我們的記憶再提起來,哪一句話、哪一個法,我要再去思考,要再去了解;思考了,全都清楚明白了,知了,識了。接下來,既知又識了,那就開始要修行,所以叫做「聞思修」。我聽懂,我了解,我做得到,我就是要身體力行,所以叫做「聞思修」。要讓我們能夠這樣,聽、思考、修行,我們必定要常常聽,就像衣服放在香草的旁邊,香氣的地方,我們常常接近,我們的身體,這衣服也會受到香味來薰習,讓我們有香的氣。
同樣的道理,你若在廚房炒油炒很多,油氣很重,我們剛剛出來,有時候就會聞到,「你在廚房嗎?在炒什麼菜、做什麼料理啊?」你身上有這樣油氣的香,就是這樣。同樣的道理,我們若在那個環境比較久一點,我們的身上就有這樣的味道。我們若在修行的道場久了,我們的舉止動作,就與修行道場有同樣的威儀,而我們若是脫離那個道場,也同樣會薰習到其它的習氣,這就是以前人說的一句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樣的道理。
所以,「薰諸法香」。我們比較接近香的地方,自然我們,我們的身上,我們的威儀,我們的舉止,我們的動作,同樣也有聞思修的氣質、修養涵德。「修心養性,端正行為」,聽法很多,道場的生活習慣,我已經很習慣了,我們的身行,自然與這個修行團體成為一體,同樣的道理。
所以,「持戒定慧,得三法香」,戒、定、慧,大家都知道了。「戒」,就是要守規矩,居士、在家,根本戒,「五戒」還要再兼持「十善」,這是在家人學佛,這五戒、十善,這叫做好人。若能夠這樣,這叫做持戒,心自然沒有虧欠,沒有做了虧心事,譬如五戒,我要守嗎?要啊,我們不可殺,不可偷盜,不要家庭節外生枝,我們不可妄言、綺語等等,這個殺、盜、淫、妄、酒,五戒要守得住。十善呢?從這個五戒將它延伸出去。十善,我們從身不殺、盜、淫,就是三戒了,不殺生,這是我們人人的根本;不偷盜,這也是我們身體的行為,當然身體也得要守好,這家庭夫妻的規則,夫婦之道。
口有四項,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還有我們的心意,不貪、不瞋、不癡。若能夠這樣,身三、口四、意三,這三項,我們若能合得起來,這就是根本戒,從這個五戒將它延伸出去,也叫做行十善。這樣說起來五戒十善,這就是佛教徒,人人根本需要持,出家更不能離開這五戒,一定要受持,十善,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事情,這都是我們要持行。何況出家的戒律,那就很多了,比丘二百五十,比丘尼三百多戒,更詳細的細目,那就是五百戒。總而言之,行持戒法是很大的功課可修。我們的內心、我們的行為等等,這都在戒之中。
因為我們有守那麼多戒,內修、外行,這個戒法守住了,所以我們的心就會很定,沒有什麼樣的人間事物,來影響我們。「擔憂」難免,「煩惱」沒有,「擔憂」與「煩惱」是否一樣?不同哦。聽起來好像一樣,煩惱,那就是深入、深入的習氣,若是擔憂呢?事情,有事情,而這件事情還未達成,我很擔憂呢,這就是在工作上。而煩惱是無中生有,或者是過去的,還是這樣緊緊地將它抓住不放,貪戀過去的富貴、名、利。時遷日過了,還是一直在那名、利、地位,還戀棧在那個地方,就是很煩惱,離開那個地位、名利了,就會覺得很失志,或者是還要把握著那個權,不肯放,這叫做「煩惱」。人間的煩惱離不開貪、瞋、癡,這就是無形,有形、無形煩惱。
而若是「擔憂」呢?不是,就是這件事情我要來做,我是做不做得到?做得到啦,我們認真來做,我們就要趕快找人哦,大家有這個能力完成一件事情,還未完成以前還是有擔憂啊。事情完成了,歡喜啊,皆大歡喜了,這樣那個煩惱,就沒有再放在心裡了。我們常常在說付出無所求,還得要感恩哦,前腳走,後腳放,沒有擔憂啦,沒有煩惱就是叫做沒有擔憂。不知道大家聽得懂嗎?煩惱,煩惱那就是入在心中,放不下的,過去的事情,還未到的事情,放不下的事情,無中生有的事情,這全都叫做「煩惱」。若是工作上,我負責這麼多的擔憂,所以常常說擔憂與煩惱是不同,我們要學的,要能夠得到定,就要去除煩惱。去除煩惱,這種無中生有,過去、現在、未來,人我是非就是無中生有的,我們若是能夠聽來就不是煩惱,該處理的,處理好放下了,我們的定心還是住在。沒有我碰到事情,我滿心就是煩惱,我想要……等等,這種都不對的。
煩惱若多,定心就不住,所以我們佛法說修四弘誓願,誓就是立誓,就是志願。我做這件事情,是我這輩子的誓願,我盡心力做,困難我就要解決。解決了,放下;還未解決,就用心,世間沒有困難的事情。我們的心,那個誓願還是穩定的。要不然,佛陀要如何生生世世呢?生生世世就是立四弘誓願。那個誓願是已經立定了,我來來去去,我還是沒有離開這念,誓願度眾生、誓願斷煩惱、誓願學佛法、誓願成佛道,這誓願是在我們的生生世世,這叫做定心。
所以守戒的好處就是要修定,讓我們心能定得下來,我們能夠誓願生生世世。這就是定心,不會碰到事情就起退道心。道是一條,一定要走,路比較差就要鋪,這叫做「鋪路開道」,這叫做「菩薩道」。總是「定」意,這是我們修行者的基礎。「慧」那就是智慧,心既決定了,世間沒有難得倒。而且慧是眾生平等,沒有偏頗在哪一個地方,人人都是平等愛,沒有,「這個我討厭;這個我比較庇護他,比較愛他。」沒有,還是平等。不光是愛人,我們要愛一切物命,這叫做「平等愛」。
佛陀是為了要救眾生,我們學佛也叫做救眾生,救度眾生,所以「感恩尊重生命愛」。所有的生命,我們全都要平等愛,這叫做智慧;智是分別智,慧是平等慧,過去也曾告訴過大家。所以「得三法香」,這三法,我們要常常去薰習,常常要做,日常生活中,沒有離開我們的生活,我們若能夠這樣,日日都在戒定慧中;生活守規矩,處事要定心,對待一切要平等,這是在生活中應該是做得到,這叫做「三法香」。
在生活中,這麼簡單,在我們的一生,佛法中,我們要學到底,就是要很深入戒定慧。每一部經都離不開戒定慧,佛所說法離不開戒定慧,要教導人守規矩,要教導人不要分心,要教導人待人處事,這也是在戒定慧之中。所以我們「入群眾中,修六度法」。也是需要戒定慧,所以入群眾中,就是「六度萬行」,這不能離開「聞思修」,不能離開「戒定慧」。你要入群行菩薩道,總是這三法,三法一定要堅守著。
所以大家在佛法中求知求識,既知既識,我們更需要要共知共行,要共知、共識、共行;我們若沒有身體力行,懂再多都沒有用。所以要人人「立願守志」,我們才有辦法這條道路,向前精進。就像古代佛陀在世的時候,波斯匿王,他的夫人叫做末利夫人,這個末利夫人,她就是信佛弘法,聞思修,持戒定慧。雖然她是在皇宮裡享受,但是聽法很勤精進,身體力行。後來,在那個時間中,有一位大商人,他在貿易,海上的貿易,在海上就是向海裡要去尋寶,船行在海中央,忽然間在海裡浮現出海神,這海裡的神浮出來的時候,手捧著一缽的水,就問這個商主,叫做波利,問波利:「你的船航海在我的海面上,你先來了解我。我問你的話,你若能夠回答得出來,我就放你航行,你這艘船就平安過海了;答不出來,你這艘船是過不去。」「是什麼事情啊?」
他捧著這個水,就問他:「你看,這缽的水,我手裡的這缽水,與海裡的水來比較,是我缽中的水比較多呢,或者是海裡的水多啊?」這位波利,也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稍微用心定一下,就回答了:「當然是你手中這缽水多。」這河海的神就說:「怎麼說呢?海這麼大能載無量的船;我手裡這個缽的水,如何能夠與海裡的水來比呢?」波利,這位商主就說:「因為我現在最需要的,是一碗清淡的水讓我喝下去,能救我的命。海裡這麼多的水,我也無法喝。」這個波利他就又告訴他:「我的回答,你若能夠歡喜就是救我的命。同樣的道理,我若是海裡的水,能夠渡過我的商船,也救不到我的命,所以我覺得是你手裡捧著的水。」這個海神,他就說:「是,這樣你有尊重我;我被你們尊重,我能夠放你過。」
這個故事,也就是在譬論「心念」,心念一轉,他不只僅僅放他過去,他又將海裡的寶物,那個香的珊瑚,就來獻給這位波利。波利拿到海裡的寶物──珊瑚,他拿到之後是很香,放在船上就香氣很大,他這樣順利過海了。這位波利就想,我得到這個這麼香的東西、這麼寶貴,我是一位老百姓,我何德何能呢?這個東西放在我身邊,實在也是很無法可收藏,也沒有這個德,不如我就獻給國王成為國寶,所以他就拿去獻給國王。國王拿到這麼美的香珊瑚,他覺得這個東西,收在寶藏中也比較可惜,應該這個寶就要配合美人,宮中哪一位是最漂亮的?決定來一個選美,宮中這麼多夫人,看看哪一位是最漂亮?布達消息出去了,就叫大家,「來啊,來讓我選,哪一個人能夠得到這樣東西呢?」大家聽到、歡喜,花枝招展,大家盡所能打扮得很美,就按照時間,大家都集合過來了。
一直點,點來點去,缺了一個末利。「末利,末利夫人為何沒有出來?」叫人去叫她,可能沒有聽到,去到宮中,去叫她。茉利夫人說:「我今天不能出去」。通報的人來向國王說。一而再,再而三,第三位再來了,末利夫人,還是對這個珊瑚東西,她不注重,「感謝國王的(好)意,這應該是大家所愛、所得的」。這位國王心中就有一點氣,但是他對末利夫人,也有特別的愛,所以他就說,不論如何還是來與我見面。末利夫人就覺得國王這麼勉強,她就這樣出來了。一出來全身素色,很樸素,因為都沒有打扮,很樸素。來到這一大群的美女,妖豔的,大家的群中,國王眼睛一亮:「怎麼這麼樸素、聖潔的一個身體?看起來這樣全身有一種很純、潔淨,純潔的身體」。所以心生敬意了。
他就說:「為何妳遲遲不要來?為何妳這樣,今天這個身體全都沒有打扮呢?」她就說:「國王,我今天是齋戒日,所以我今天不著花香,這是我要守的戒。不能香,不能抹粉、珠寶在身上,這是我對佛陀教育的承諾,我一定要守戒」。國王就說:「守戒那麼重要嗎?我與妳所守的戒,哪一項重要?」末利夫人就說:「佛陀教育的戒重要。因為我業重,生生世世情深,卻是德薄,所以我生為女人身。我想要好好來修行,朝向佛的境界;要修行,讓我的身心乾淨。道、德、行必定要三具足。我要順道而行,我的心一定要身體力行,順著這個規戒,身體要順著這個規戒來走。這是我一生的誓願,這也就是我來生的慧命,所以我還是以戒為重」。
國王覺得,「妳既然以戒為重,我也尊重妳。來,這個東西唯有妳能夠得,香珊瑚,送給妳」。末利夫人說:「我無法收,今天是齋戒日」。國王就說:「我說出去就一定要做到,妳是我最愛。妳不收,要怎麼辦?」她就說:「你將這個東西隨我去送給佛陀,唯有佛陀有這個資格,來收這麼寶貴的東西」。
國王就覺得,「哦,見佛,好。到底佛是什麼樣的人?能夠讓夫人妳這麼的敬重?捨生命,妳都要持戒,到底他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國王就跟著夫人,去拜見佛陀。看到佛陀了,國王真的是心生尊敬,他也五體投地,聽佛說法。從這樣開始,成為佛的大護法。
總是戒,能夠感動一切人,所以持戒很重要。持戒能夠生出法的香,所以我們戒、定、慧很重要,聞、思、修不能沒有。聞思修,法入心,戒定慧是身體力行,我們要入群眾中去,修六度行。就像末利夫人,用這樣的方法,她也度國王,進入佛法成為一位最大的護法。這就是戒定慧香,需要我們人人,用恭敬的心來尊重,知、識、行,身體力行。
這與前面、下面的經文有連貫嗎?有啊:「持是經者,雖住於此,亦聞天上諸天之香—波利質多羅、拘鞞陀羅樹香,及曼陀羅華香、摩訶曼陀羅華香、曼殊沙華香、摩訶曼殊沙華香、栴檀、沉水、種種末香,諸雜華香。」
持是經者
雖住於此
亦聞天上
諸天之香
波利質多羅
拘鞞陀羅樹香
及曼陀羅華香
摩訶曼陀羅華香
曼殊沙華香
摩訶曼殊沙華香
栴檀 沉水
種種末香
諸雜華香
《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這一切香,我們幾天前,也就是說一切善的香,這個香就是所有一切的善,合在一起,就構成了德香。譬喻天地之間所有一切的香,草、木、花等等的香。
這下面說:「如是等天香和合所出之香」。
如是等天香和合
所出之香
無不聞知
又聞諸天身香
釋提桓因在勝殿上
五欲娛樂嬉戲時香
《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不論是人間一切香,或者是天上一切華果樹香,一切所出來的香味,我們的鼻「無不聞知」。這就是那些香氣,全都能夠從耳朵聽到、鼻子聞到,這我們全都能夠去體會。我們用耳朵,看到這個花,「啊,這花是這樣的香。」這耳朵能夠當眼睛,眼睛能夠當耳朵,看到這花也能夠兼為鼻根。所以過去我們說眼、耳互用,與鼻子也能夠互用,只要我們的心定。
接下來的經文就說:「又聞諸天身香,釋提桓因在勝殿上,五欲娛樂嬉戲時香。」
前面說,「如是等天香和合所出之香,無不聞知」。這是無情的,那些都是草木無情。現在再下來要說的是有情,那就說到身,天人的身香──身的香。天人,那就先介紹,介紹出了釋提桓因。他從他的身,從他所住的地方,從他的環境周圍,那個香要介紹出來。
如是等天香和合
所出之香
無不聞知:
和合萬善
報得天身
名為
和合萬善
所出之香
帝釋居妙法堂中
集議人間
如法不如法事
「和合萬善,報得天身」,釋提桓因,他能夠在這麼大、好的環境裡,就是因為他有很多的善。累生累世在人間守持五戒十善,很俱全,這五戒十善,能夠讓他的身體得到這麼大的福。所以因為他心沒有煩惱,他行十善法、持五戒,這就是「和合萬善」,萬善和合。所以能夠得到為天人身報;這種的果報,所以「名為,和合萬善所出之香」。
所以,「帝釋」。這位帝釋住在哪裡?在天堂,叫做妙法堂,他的宮殿名稱,叫做「妙法堂」。在妙法堂中,時時他會集了很多的天人,「如法」,他們都要來開會。同樣,天人也要開會,是要開什麼會?他要來開,世人有守法嗎?天人有照規矩嗎?人間的世間人有守法嗎?這就是天,天天他也要有功課,就是要如法,守如法行。所以天王各個身分,就有他修什麼行,我們都能夠從他的身上,聞出他的香味。
又聞諸天身香
釋提桓因:
各各諸天人之香
釋提桓因
即天帝釋
敬佛、聞法
大護法者
釋提桓因就是天帝釋,他敬佛,他聞法,他是一位大護法。他能夠這樣守法,如法如儀。天上的正法,人間的正法,他都照規矩,但是他「在勝殿上,五欲娛樂嬉戲時」,也是有香。
在勝殿上
五欲娛樂
嬉戲時香:
報為天主處天宮殿
受天五欲娛樂時香
即十善報
五欲娛樂:
果報上之樂受
帝釋受娛樂時
每夜有
八千天女侍奉
帝化八千身
以娛樂之
釋提桓因報在天主,他還是執著在那個天樂。還是盡量在享受,他的樂、他的福,所以那個天宮裡面,就是享受這樣的欲樂。但是這個地方,就是有這樣的香味,用鼻子也聞得出來,這叫做「十善」。行大十善報,所以他有這個福報,在天上享盡五欲的娛樂,所以「果報上之樂受」,就是這樣在享受。
所以「帝釋受娛樂時,每夜有八千天女」來伺候他。這位天帝,他也化為八千個身體來作樂,這就是天堂的樂。天堂享受的樂,就是他要在人間修戒、修福,這種極善福要萬善合一,極善,所以他才有這個福去報身;這個因緣果報報身在天上,天上,天帝釋來領導很多的天人。就是這樣,修十大善行的人報生在天上,受這麼多的享樂。
所以,我們修行不是想要修天福,我們是要向,趣向是菩薩道。我們一心一志不是為了享樂,我們一心一志是要行菩薩道,要脫離這種五欲的分段,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因為天福享盡了,也要再下墮人間。所以我們要修的要斷掉生死,不是要貪著五欲。所以我們更需要「戒、定、慧」,「聞、思、修」,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9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