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8《靜思妙蓮華》 (第1685) 諸緣聚會 空中妙有(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信解清淨,寂靜清澄,離諸疑悔,身心喜悅,發希有想,故名微妙;不可思議,真空妙有。假諸緣聚會,空中之妙有,一切諸法相,為悟之極微,妄識之微細,是生滅遷流。
⊙大小有乾坤,心中若太虛,播善種子,深藏八識田中。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是人鼻清淨,於此世界中,若香若臭物,種種悉聞知。」《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須曼那闍提、多摩羅栴檀、沉水及桂香,種種華果香,及知眾生香,男子女人香,說法者遠住,聞香知所在。」《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須曼那闍提、多摩羅栴檀、沉水及桂香,種種華果香:種種因華,種種報果。頌無情香,此頌植物,花果樹等類香氣質。
⊙及知眾生香,男子女人香:此乃有情起心念,動善惡行,蘊行果報,身分之香。此乃有情香。
⊙說法者遠住,聞香知所在:說法之人遠離世情,住於正念,名為遠住。而悉聞知眾生所在。
【證嚴上人開示】
信解清淨,靜寂清澄,離諸疑悔,身心喜悅,發希有想,故名微妙;不可思議,真空妙有。假諸緣聚會,空中之妙有,一切諸法相,為悟之極微,妄識之微細,是生滅遷流。
信解清淨
寂靜清澄
離諸疑悔
身心喜悅
發希有想
故名微妙
不可思議
真空妙有
假諸緣聚會
空中之妙有
一切諸法相
為悟之極微
妄識之微細
是生滅遷流
用心,這是開入道的門,我們要聽法,要將心門打開,才有辦法將法聽入心。聽起來好像有較深一點點,只要我們用心聽,能夠清楚就沒有不解的事情,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信解清淨,寂靜清澄」,這好像常常在說。信解,「信是道源功德母」,我們因為信,所以我們接受了;有接受了法,我們就很用心來研究,就依教奉行。
了解法,我們就清楚了,這條路、這個方向是可行,而且了解它方向對了,能夠走,走的終點能到達,我們都要很清楚了解。所以相信,信了之後,我們就得要再深心去體會,探討這個門;門開了,路正了,我們才開始起行。向道走去,叫做道源功德母;我們的起心的源頭與向前精進,沒有錯謬,這叫做「信為道源功德母」。所以我們既信解了,我們要很徹底,法之中無不都提醒我們,不要有煩惱無明來污染,保持著我們的心地清淨,這就是信解。一定保持我們的心永遠清淨,沒有無明煩惱來干擾我們;有來,我們要即刻撥除,這就是信清淨、解清淨,這我們就要用心。若能夠這樣,我們的心地一片清淨。
不只是心地清淨,我們的氣,就是像地上有空氣,空氣清淨了;我們大乾坤,天地間不就是這樣嗎?因為大地清淨,所以空氣就清淨;大地若不乾淨,空氣就受污染了。所以因為我們的心地清淨了,所以,空氣就寂靜清澄,周圍的氣氛,就會這樣很寂靜清澄。這就是說內、外,內心的心地,外面的氣氛,在鬧中也清淨,這就是「寂靜清澄」,不會受外面的境界來干擾我們。
所以,「離諸疑悔,身心喜悅」。我們的心要保持著,可信賴的,能夠我們身體力行的,我們要精進;不可信的,是非清楚。我們「是的」,我們要堅守;「不是對的」,我們就遠離它,沒有什麼可疑悔。疑,那就是無法接受,或者是模稜兩可,「我這樣對或不對?」永遠都在問:「對或不對?」對自己沒有信心,對外面也無法了解。所以不會了解,沒有信心,這就是疑。而悔呢?我選擇的就是這樣,我歡喜去做、願意做、熱心做,一直到有一段時間,有人就從旁邊出來,說:「你這樣做很辛苦,來,要得到利益,我帶你走。你在這個地方會很辛苦,想得的很慢,我帶你走另外一條路,想得的又是很快。」在原來這條道路,他會覺得疑悔,後悔,「我為何浪費這麼多時間在這裡?我應該要再跟人家,走另外一條路,更近,所以我後悔在原來的地方。」這就是疑悔,心都不會穩定,有懷疑、不清楚。在道路上,還是對前途,前面的路還是沒有信心,所以疑悔了,這就是我們人無法進步。
時間是這樣過,卻是每天都在那個地方,原地踏步。所以,我們若知道時間是這樣過,所以我們要更認真,不要空過時日。做的事情是從選擇的開頭,若一正確就再也不再有,煩惱無明的心來了,所以這個疑悔,也不會入我們的心。所以我們要「離諸疑悔」,身心清淨了,不應該有疑悔的心。我們若能夠這樣,每天我們會「身心喜悅」,自然生活就很歡喜。
「發希有想」,這叫做極微,我們的身心清淨,我們從內心一片靜寂來聽法。聽,從那個極微細、極深的法,要如何能夠轉為,是我們的生活中。我們聽這個法,真的要用心去體悟,所以「發希有想」,我們就要很發心,要快精進。「希有」,要精進的人很稀有,能夠將法真真正正,深奧的法變成在日常的生活,這是稀有難得,所以說「發希有心」。我們一般人說發心,發心都很短暫;說精進,精進也沒有幾天。我們應該要長期心,發心。真真正正能夠發心走下去,有幾個人呢?很稀奇,很稀少。發心又能夠沒有障礙,沒有自障,也沒有外面的障礙,這樣我們堅定一心,這叫做「發希有想」,就是「希有心」,這種清淨無染的道心。所以我們能夠這樣在生活中,叫做微妙,「名微妙」。
將深化為淺,這是很平常,日常中,「我了解,我知道了」。平時,那個極微的世事,我們都身心自在。所以在生活中,與甚深微妙法就能夠合為一體,空中妙有,妙有真空。這極妙,極微妙的東西,說東西又不是東西,但是形容詞就是這樣說,很極稀妙的事情。說事情,也不是事情,就是說「不可思議」的微妙,在我們的生活中。「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很難解釋,但是離不開生活,這微妙啊!所以,「不可思議,真空妙有」。我們人人,難道不就是生活在這樣,真空妙有的生活中呢?
前面不就是告訴大家,我們所有的空間,其實你看到的,在前面看到我;我看的,在前面看到大家,看到東西,看上、看下,都是有東西。而有這些東西就有障礙了。就像我坐在這裡,因為我擋在這裡,所以你們無法看透,通透我身體的後面,那個部分,你們也看不到。有東西就是有障礙,東西大小如何將我們遮蓋,我們就被它遮蓋掉了。
但是更大片的空間,有很多,卻是我們看不到,就是因為它極微,極微細,我們看不到,它就沒有障礙我們,所以它是空,真空,空得你看不到。但是你看不到,又極妙有。看看天地間的空氣等等,「有時候為何這麼熱?」熱從哪裡來?現在的科學說,就是春、夏、秋、冬。看到(2019年)在美國加州,下的雪已經從平地超過了房屋,比房子更高。屋頂也已經要被雪壓塌下去了,這是很異常。入春了,卻是還那麼的寒凍、寒冷。
在大陸青海省,山上,玉樹州那個地方,還是零下二、三十度,很冷。雪還這樣這樣飄落,那個地方災情很大。而且我們有三位,大陸三位居士,菩薩勇於精進,但為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很辛苦這樣上去。還有去到上面,他感受到高山症很不舒服。在那個地方,還是要忍著這樣的症狀,還要開始展開勘災。一個鎮一個村,一直一直看過去,災情慘重。牲口,就是動物,凍死的很多;人就是貧困,缺食缺糧,亟等待有人能夠去援助。
大陸的政府很關心,有人能夠來幫助,就這樣很親切、很用心來領導。這樣能夠安全的路程,讓我們一村一村,讓我們這樣順利地勘災,了解了極苦難人的人家。本來是想這樣結束了,走這麼遠了。但是還有比這樣更苦的,再向前走,向前繼續去勘察,去到一、兩個地方,所接觸到的是很感動人。二十多年前(1996年),我們去幫助過。「藍天白雲」,穿這套慈濟人的制服走到哪裡,看到他們戴那頂帽子,他們就有人認出說,「你們,我好像認識你們,因為你們這樣的標誌,我好像認識你們。」就帶回去他們家,在神桌上佛像的後面,拿出一張已經是很舊很舊了,那張就是領物(券),我們發放時給他們的信,讓他們來領物資的單子;保存得很好,放在那個神桌的上面。
另外又有一位,他說:「你們二十多年前來幫助我,我的東西都還很好,很好,感恩哦!給我們很多東西,很感恩。那個時候,你們給我們這封信,給我領東西的這張單子、信封,我都留起來,很感恩你們。」就去他的箱子,好像放寶藏的箱子,就像金庫一樣,去將一只很安全的箱子拿出來。裡面拿出來,看到還是同樣那張,很老舊,慈濟給他們的信封,慈濟給他們,通知領物資。他們說:「很感恩,二十多年了,心心還是每天都在感恩,所以我這些,是要留給我後代的子孫。就是都是這樣曾讓你們幫助過,這些東西我們都保存得很好。很溫暖。」
這就是我們藉一些因緣聚會,所以,「假諸緣聚會,空中之妙有」。這時空;時間、空間,空間猶然在,距離很遠,但是時間已經過去了,過去二十多年了。這空間距離很長,時間過去了也不短,但是妙有。二十多年了,竟然看到這頂帽子,這個標誌,他就認出是二十多年前,他很快就又回憶出來。將當時那個感恩心一直保存著,放在他最最尊敬的地方,放在那個最最安全的地方,收藏起來。不同的家庭,卻是有一樣的感恩,心存感恩,長長久久一直到現在,那個記憶還是存在。所以時空過了,空中已經空了,卻是那分的情,感情、記憶還是妙有,所以微妙!
所以「一切諸法相,為悟之極微」,這種時間過去了,空間呢?還是有很多,你看不到的氣流、氣象,看不到的物體。那個寒凍,就是不下雪,雪停了,還是覺得很冷、很冷。這是為何會有這麼冷的天氣?有那麼熱的天氣?這種遠距離,地球到太陽的距離,這個很微妙的行蘊。地球的行蘊,地球在自轉這個行蘊,這個大空間裡,是有多少的那個極微細?有時候,一大早太陽出來的時候,門若有一縫隙,太陽射進來,你,一個距離會看到一道光,那道光濛濛的,好像在動,那種像灰塵一樣。這極微的東西,就是要有這樣的聚光,將它聚起來,我們看得到,這種空的,極微的物體。其實,平時你看不到,你們可以注意看,太陽出來的時候,一大早,門縫一小縫隙,(近)距離看,可以看到。這就是在我們的空間裡,就是這麼微細。
地球在運轉,這樣動,我們人也是新陳代謝,哪一個時間在變化,我們自己都不知道。這樣的話,好像常常都告訴大家,提醒大家,我們就是這樣在生活,在這種極微的空間,很長的時間裡,我們還是在原地生活。過去就過去了,回歸了,哪一個地方又有什麼事情,又有極苦難,就再起動,再次去。若說青海省玉樹州,事隔二十三年了,現在再去,雖然去的人不同人,卻是同樣的慈濟,同樣這個標誌去,他們就認得了,喚起了他們的記憶,這也是妙啊!
所以,「一切諸法相,為悟之極微」。悟,那就是看到、回憶到,「哦,還記得那個時候。」了解法的同時,「喔,原來是這樣。」這一切都是法,無不都是法。受災難、受苦難,因為天地間,這個氣象的極端變化,這也是法,天地間的微妙法;春、夏、秋、冬,這是大乾坤的微妙法。調和就沒有災難,不調和就是有病,人在這個環境中,要生存就很苦。就像我們的身體一樣,四大調和,身體叫做健康;四大不調和,生病了,覺得很辛苦,同樣的意思。所以,「一切諸法相,為悟之極微」。眼、耳、鼻、舌、身,五根對五塵,五塵對五識,再加一個意進去,那就是六根、六塵、六識。總是這樣不斷在循環,這就是我們在生活中。
所以,「妄識之微細,是生滅遷流」。我們的妄識,就是這樣很極微細,每天每天就是在生滅、遷流過,這就是時間。而我們呢?都是在妄識,一念來、一念去。這種煩惱、無明,善念生、善念滅,煩惱一念來一念去,這就是我們人生。發一個心,煩惱又來,善念又消滅掉了,同樣的道理。我們的生活、生態,無不都是在「假諸緣聚會」。有因緣才能夠聚合,不論大小、粗細,都是要因緣,所以「空中之妙有」。這個因緣到底長成什麼樣,這麼的奧妙?所以「空中之妙有」。為何冷就冷,為何有時會熱?這就是我們平常,沒有用心去體會。因為我們有妄識,只是在這個平常的周圍中,只有在得失、利益的空間中,就不會去想到,利益、得失的反面是什麼,所以我們常常被這個妄識,將我們這樣牽住。所以,其實「空中之妙有」,我們能夠了解的還很多。
「一切諸法相」。只要能夠看到,就能夠拿出來,分析到極粗成為極微,這個相一直分析到零,就是沒有了,所以「為悟之極微」。這,我們要徹底將它了解到,「有」的東西到了「沒有」,同一個東西,分析到最後就是沒有,空了,這就是「悟之極微」。其實「有」與「沒有」,都在妄識之中,了解或者是不了解,煩惱,是為何會煩惱?拿不出來,它也是極微。所以這都是在生滅遷流,應該我們能夠了解。
大小有乾坤
心中若太虛
播善種子
深藏八識田中
「大小有乾坤」。不論是大、不論是小都是乾坤,大乾坤、小乾坤。所以,「心中若太虛」。我們的內心真的是很開闊,若能夠一切看空了,心包太虛。在太虛的空間裡,清淨的土地,我們應該要播善種子,所以播善種子要很深,深藏在八識田中。所以這叫做心地。心地,我們的心若打開了,我們心地,「心中若太虛」。我們的心很開闊,在這個開闊的心地,我們播善種子,藏入我們的八識田中。這就是回憶、記憶,我們將常識轉為智慧,在我們的八識田中。所以很深,但是沒有離開我們的生活中,所以叫大家要多用心。
所以前經文說:「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爾時
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是人鼻清淨
於此世界中
若香若臭物
種種悉聞知
《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因為雖然前面說的「鼻聞香」,還是有很多長行文的,還有沒說的,還要再補充;還有怕大家忘記的,所以還要再重複。所以,「是人鼻清淨,於此世界中,若香若臭物,種種悉聞知」。僅僅這個文字,我們要知道,知道在遠的、在近的,知道它的氣流是什麼樣?我們要很清楚了解,所以一直說了很多,到了極微之中。這將五根、五識與五塵,全都合起來,也通通去體會到那個香氣,變成了極微,為大家分析、說話。
接下來這段經文說:「須曼那闍提、多摩羅栴檀、沉水及桂香,種種華果香,及知眾生香,男子女人香,說法者遠住,聞香知所在。」
須曼那闍提
多摩羅栴檀
沉水及桂香
種種華果香
及知眾生香
男子女人香
說法者遠住
聞香知所在
《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須曼那闍提、多摩羅栴檀、沉水及桂香,種種華果香」。這就是表示很多種的香,很多,這個頌,長行文後再重複,用偈文再頌。
須曼那闍提
多摩羅栴檀
沉水及桂香
種種華果香:
種種因華
種種報果
頌無情香
此頌植物
花果樹等類香氣質
這段從上面這些,都是大自然的植物,植物。這是大自然所有看得到,大樹、小草等等,植物香,所以這就是花果、樹等,那種香氣,這也是在沒有離開微,極微。看看草,一小粒的種子,它自己生,自己種子又落下,自己再生,所以草種連連。我們若有在做除草的人,我們的雜糧種下去,用種子,人來種,卻是草種埋很深,你將它挖起來,要讓我們的雜糧長大,草就要除,但是再沒有多久,草又是長出來。這很微妙。
你放在土地裡面,深藏在那個地方,它還是一代接一代,這樣一直在傳。這是大地,雖然無情,卻是也有它的物理,生物的物理在其中。所以也是在那極微中生長,在大地上,那是無情,所說的無情,不論你如何罵它、如何叫它,它都不會回應你,所以叫做無情。接下來,「及知眾生香,男子女人香」。
及知眾生香
男子女人香:
此乃有情起心念
動善惡行
蘊行果報
身分之香
此乃有情香
現在叫做有情,你只是一個臉色讓他看到,是歡喜的、快樂的,是怨的、是瞋恨的,這表情大家在眼中都看得到。眼睛是如何看到呢?這也很微妙。眼睛這麼小,要能夠看這麼大片。兩顆眼睛,要面對著幾千顆的眼睛,這到底一雙眼睛要看多少?又能夠看到這麼多的境界,這很多。到底眼睛是如何能夠看這麼多?
鼻呢?為何能夠聞空氣周圍的氣息,這是為何呢?這真的是有情去接觸、去了解,這就是「有情起心念,動善惡」,「蘊行果報」。所以我們有情,起一個心、動一個念,到底是動善的念或惡的念?善,你就善行;惡,那就惡行。所以,起心念就動善惡行。那個心念一起來,起善念、起惡念,都是在行動;行動就不斷累積累積,這蘊,「蘊行果報」。很微細,一直做一直累積,一直做一直累積,就變成這樣不斷行蘊的結實,一直到了名為果報。所以這很奇妙。了解這分,很極微的因緣果報及身分,有積善,那就是香氣,所以「身分之香」,這叫做「有情香」。我們能夠聞出了,他在這個行蘊中,他的動心念是善心念、惡心念;善心念,他累積起來,他行蘊累積的果報,那就是香,就是香。所以說「說法者遠住,聞香知所在」。
說法者遠住
聞香知所在:
說法之人
遠離世情
住於正念
名為遠住
而悉聞知
眾生所在
說法的人雖然離很遠,與那個境界離很遠,卻是很多的事情都累積也知道,也是同樣一個行蘊。那麼遠,很微細、微妙,能夠了解。剛才我們在說青海玉樹州,這離我們那麼遠,離我們那麼高,五千多公尺高;遠呢?哇,幾千公里遠。但是,他們那裡的聲音,只要現在視訊,也能夠互動,你們想,這難道不就是「遠住」,這樣也能夠通、能了解。所以說起來,佛陀所說的神通是不錯,沒有錯謬。
「遠住」,他們在那麼遠,我們在這裡,所以在那裡如何在做,成就什麼樣的善行,我們也感覺到了,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就是,「說法之人遠離世情,住於正念」。遠離世情就是等於無私,沒有世俗人說,「我付出,我能夠得到什麼利益;我這趟路去那麼遠,我要再自掏腰包,還要很辛苦,上去到那裡,又是高,很高,很辛苦。」但是為了什麼呢?不為什麼,只為眾生得安樂,只是這樣而已。所以,「住於正念」。「遠離世情,住於正念」,所以「名為遠住,而悉聞知眾生所在」。
所以各位,用這麼多的時間來與大家分享,希望感覺得到的,大家就要用心去體會、落實生活,落實在現在人、事、物互動。這當中,我們全都要用這樣的心,在人與人之間,互相地感恩,彼此互動,所以時時要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9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