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1《靜思妙蓮華》精進勇猛 滿善為業 (第1695)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於善惡行專精律範,決斷事物勇猛為性,對治懈怠滿善為業;於法無染曰精,念念趣求曰進。
⊙「光音遍淨天,乃至於有頂,初生及退沒,聞香悉能知。諸比丘眾等,於法常精進,若坐若經行,及讀誦經典。」《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或在林樹下,專精而坐禪,持經者聞香,悉知其所在。菩薩志堅固,坐禪若讀誦,或為人說法,聞香悉能知。」《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或在林樹下,專精而坐禪,持經者聞香,悉知其所在:或處空閒林樹之下,專心貫注不散念,精進住禪定。知其所住,樂於空寂,清澄滅諸妄想,得住靜思惟樂。
⊙菩薩志堅固,坐禪若讀誦,或為人說法,聞香悉能知:若菩薩行者,持心志願堅固,坐禪辦道、離欲清淨,故云菩薩志堅固。
⊙坐禪若讀誦,於內心證得無染淨體,獲大悲智,自受用故。若於大眾為人講說,聞此香時,知是大菩薩道心,堅利之慧。如是心志貫徹諸法無所不通。
【證嚴上人開示】
於善惡行專精律範,決斷事物勇猛為性,對治懈怠滿善為業;於法無染曰精,念念趣求曰進。
於善惡行專精律範
決斷事物勇猛為性
對治懈怠滿善為業
於法無染曰精
念念趣求曰進
我們多了解,也多用心。「於善惡行專精律範」。我們知道修行最重要的,是我們的思惟、行動,我們的心念時時要顧得好,一念偏差,千般錯,所以我們要專精律範,在日常起居。我們的思惟、行動要很謹慎,這個「專精」,就是要收攝好我們的心,在這個「律」,那就是戒,我們要好好持戒、守戒守得好。菩薩行,豈不是布施,就是持戒;儘管我們願意付出,但是我們還得要守規律,所以精進修行者不可缺,不只是不可缺,還要為人的典範,因為我們要入人群,我們要度眾生,要做出了人群中的典範,所以叫做「專精律範」。
「決斷事物勇猛為性」。我們做什麼事情,我們要想清楚,不論做什麼事情,要決定的,我們若沒有很正確,糊塗,一念偏差千般錯。所以我們這個決斷,要決定這樣做,我們必定要很細心,觀粗、思細。看外面的事物,這比較粗相,我們看得到的東西,這樣,這都是粗的,但是我們的內心要好好思惟,微細去思惟,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決斷事物要很細心,決斷之後,決定之後,我們就要勇猛精進,這就是我們修菩薩法的人,應該要培養這念性。凡事做完要決定,既決定就不要拖延,就是要趕緊做,才有辦法成就天下事,為眾生利益。要不然,儘管我們看很多、想很多,都好事,應該做,但是沒有勇猛心,這樣就是決斷之後也沒有用,決斷事物,不論是粗,粗的看得到,微細的呢?我們思考,已經決定了,一定要勇猛精進!這就是「對治懈怠滿善為業」。我們行菩薩道,善事永遠都做不滿,不要想說:我做不少了,我已經盡心力了,我可以休息了。不要有這樣的想法,人生世間,只要你在天地間能呼吸,只要有這一口氣在,我們都不能懈怠,而我們要對治懈怠,那就是要「決斷事物勇猛為性」,這樣來對治我們的懈怠,也不能說:我事做很多了,所以我要休息了。
就像現在的人都說:退休了、退休了。大大小小都說退休。「退」就是不精了、不進了,不精、不進,這叫做退;「休」,那就是沒有了。這一生最真正的退休,是一口氣不來,才叫做退休。「退」,那就是沒有再來的一天,就是這樣為止叫做退;「休」就是都沒有了,所以我們應該「退而不休」。退只是階段性的結束,還是一樣要用心精進,在你的人生方向全心投入,永遠沒有退。所以,人生要做到「滿善為業」,其實什麼時候能「滿」呢?佛陀他就說,無量劫一直做,做到真正與宇宙天地合而為一,那個時候,那就是覺悟,一直到成佛了,得大涅槃,到了寂靜清澄那個境界。而我們若還未達到呢?這善永遠都還未滿,所以我們要對自己發願,我們就是一直做,一定要對治自己的懈怠。而要懈怠很簡單,要精進是很困難,所以我們要從善惡行先知道。
每天、每天我們的行動,要先向著:我這樣的行動開始,是善呢?或是惡呢?是精進呢?或者是懈怠?先從自己想一下,而且對自己提醒一下,對自己勉勵一下,善惡方向,我們要調整得好。調整好了,這就是「專精律範」,我們若能夠這樣,我們的舉止行動,無不都是能夠為人的典範。我們既然能夠為人的典範,自然就「勇猛為性」,我們就是要培養我們這樣,讓它習慣,「這就是這樣!」不是習氣,是習慣。習慣做好事,勤精進,這就是我們原來應該有的。所以我們能夠這樣,就決斷事物,自然他就會很勇猛,能夠把握時間沒有浪費,勇猛精進,這就是在「對治懈怠」。這就是鼓勵自己,一直要向著「滿善為業」,生生世世做到完全都圓滿了,做到最後就像佛陀夜睹明星,與天地合而為一,這念清淨的本性現前,這叫做「滿善」。就是我們的方向。
所以,「於法無染曰精,念念趣求曰進」。於法,不要認為:我這樣修行,應該付出不少了,很辛苦。不要想辛苦,常常說:我們付出就是要感恩,辛苦的付出是菩薩的道場,所以轉辛苦為幸福,所以不要被辛苦,感染到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很辛苦,不要這樣,這叫做「身心疲倦。」就是叫做疲倦,心也疲倦了,這是很可怕,這樣就是染著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精進就要「於法無染」,不要讓這個世間法,來染著我們的心、障礙我們的精。「精」就是專一,不要障礙我們專心向道這念心,所以要記得「於法無染曰精」。我們要再「念念趣求曰進」。我們要念念不要斷了,向著我們追求的目標,有進無退,這就是我們的心念。我們的心念就是要到達滿善,所以我們不能停歇,我們對內要精,叫做「修」,內修叫做「功」,自己要用功。所以要用功,要用功做什麼呢?就是要「於法無染」,這叫做「精」,對自己很專、很精,這叫做內心用功,所以對內修行叫做功。內在的修行,就是不要讓外面世間的事情,重重疊疊來染著我們的心,不要這樣埋沒了我們的本性,所以說來說去都同樣的道理,但是用各種的語言,來為大家說得更清楚。
所以時時要對治懈怠,那就是沒有染著,自然就會精進。我們時時都要念「滿善為業」,我們的方向就是要向前,念念的趣向就是到佛的境界,這要用什麼到佛的境界?菩薩道。是啊,菩薩道就是我們趣向佛的境界,這也是要用很多的功夫,不能間斷、不能漏失掉,我們才能夠步步精進,用心向對的方法去精進。就如(2019年) ,我們第七十三期,「靜思生活營」,已經圓緣了。這是菩薩,菩薩他持己常精進,要有一群人,願意為一項事情來承擔。每年他們要承擔的,有幾次的活動,他們的活動,是要如何來招引人群,不認識慈濟,讓他們進來認識;而認識慈濟是什麼呢?開啟他們的善心,要將他們帶入善道。
這是在我們臺灣,一群發大心的榮譽董事,他們在一、二十年前開始,就有設一個,叫做「靜思生活營」,由榮譽董事去主辦。年年兩、三次,這樣一直在辦,這次已經是第七十三期了。而且在這個靜思生活營,他們來承擔,讓大家很感動。這次是十個國家,每一個國家的企業界人士會集,五、六百人,來集中在這個地方。我們的榮譽董事,動員也將近四百人,應該說幾乎是一位陪一位,那種服務的精進,榮譽董事是如何做?如何的經驗?如何認同慈濟?如何投入?投入是如何精進?從他們內心,他們自己的本身、典範,這樣來陪伴過來。昨天圓緣之後,又帶回來精舍再度分享,無不都是感恩,還是說,他們要精進,他們要進來當見習、要來培訓。像這樣,「一」生無量,無量「一」生。
看到大家都是企業界的人士,生活富有,也向這些企業家,提起了天下災難偏多,讓他們看看非洲齡2019年),一個(熱帶氣旋)「伊代」,侵入了非洲,有三個國家受那麼慘重的災難;救災是非常非常的困難。這三個國家都是國際間,真真正正最貧困的國家,那就是馬拉威、辛巴威、莫三比克。這是世界排名最貧困的國家,竟然又再受這一波的災難,死、傷、失蹤不少人啊。已經房子本來就破爛了,哪能夠經得起這次強力的伊代,這樣去將它掃過,摧毀掉人人的家。大家看到他們站在那個地方,想哭都沒有眼淚。
甚至很感動的,我們南非(本土志工) ,也是一群生活不是富有,卻是不畏辛苦,經歷了很多的危險、辛苦,他們到達去救災。在那個地方要幫助他們,那些婦孺、老人、孩子,比較弱勢,再弱勢中的弱勢,要為他們,讓他們建起安身的地方。要買材料皆困難,不過,有心克服,很辛苦、很辛苦,總還是有辦法去買磚頭、水泥。
不是磚頭、水泥就夠了,呼籲當地的災民,災民來幫助災民。同樣都是苦難又受災的人,慈濟人用法,去感化、去輔導、去鼓勵。他們也是同樣那麼的愛心,有磚頭、水泥來,沒有水,沙與水泥無法攪拌起來,無法伴攪起來,所以希望大家發心去取水來。水要去哪裡取呢?要走一條很長很長,很雜草叢生無路的路。他們就這樣鑽在雜草中,過了一大片,很遠。去取水,水不是用提的,他們的習慣,水是立在頭頂上,一桶一桶的水「戴」在頭頂上。有的婦女背上還背著孩子,頭頂上這樣頂著一桶水,走在那種草叢之中,前面要看的路都是草。這樣走到了,將頭頂一桶一桶的水,這樣倒下去,每一桶水是混濁,很濁、很黑的水。他們那個地方到哪裡取水呢?
看到他們在那裡在攪拌水泥,就想到我們若在建房子的時候,要選擇好的水泥,要選擇好的沙,要洗過才來攪拌水泥,這叫做沙石場。專業的人專門在採沙、採石,供應給人去建設用。他們不是!去買水泥回來,就地取沙,就這樣用這麼骯髒的水,這樣下去攪拌。我們要攪拌水泥,也是要用乾淨的水,但是他們這樣有水就好,這樣來攪拌水泥。來疊磚塊,就只是一塊疊過一塊,這樣是不是能夠很牢固呢?自己想,總是比眼睛看到他們,原來還未全吹倒的房子(牢固),孩子,兩個孩子,用雙手這樣推一下,整片牆壁都倒下去。那是什麼牆壁?
我們這次,是為他們買磚、買水泥,這樣要來為他們疊起來,但是看到這樣的土、這樣的水,也想,這樣是不是能很堅固呢?再想回來,環境不同,他們這樣應該是最好的房子。這就是讓大家看一下,結果最後也不少位,說:「這樣我也要捐,捐國際救災,來幫助這些貧困苦難人。」這就是啟發愛心,有錢的人輕輕一撥,就會有一筆錢,一大筆的錢可以幫助人。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啟發人人的愛心,我們也更,更要再克服很多困難,去為天下苦難人付出,接引愛心的人來幫助苦難人;苦難人,我們若要呼籲他們:有錢出錢,沒有錢出力。有的,我們南非的慈濟菩薩,還要再叫他們:你也要盡一分心,出錢。出錢的,不知道募幾位,總共募來的是臺幣五元,不是五十、不是五百元,是五元。去募了好幾個人,募到五元。
所以有錢的人出錢,有力的人出力。他們要出錢、盡心力,總共五元的臺幣。唉!盡心了。所以很期待我們能夠來呼籲,呼籲讓更多人好好用心,這樣「畫一下」,就能夠五元的幾百倍,這是很感恩。這與「靜思生活營」有關係,他們啟發富有人家的愛,接引菩薩,度菩薩入人間。好,這叫做精進,也是為人間造福。
看前面的經文:「光音遍淨天,乃至於有頂,初生及退沒,聞香悉能知。諸比丘眾等,於法常精進,若坐若經行,及讀誦經典。」
光音遍淨天
乃至於有頂
初生及退沒
聞香悉能知
諸比丘眾等
於法常精進
若坐若經行
及讀誦經典
《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光音、遍淨一直到有頂,就如在說富貴人家。富貴人家這樣在享受,期待他們能夠富中再付出,造善再增福。剛才所說的就是了,天下有一些有錢人,雖然還未生到有頂天,但是生活也很極頂的富有。若能夠啟動他們一念心,他們也能夠增福,能夠造福,增加他們的福業,這樣來幫助人。修行的人要更加精進,也是剛才說的,要向著滿善業去精進,善永遠沒有止境,我們要用心,精而不退。
下面接下來這段經文說:「或在林樹下,專精而坐禪,持經者聞香,悉知其所在。菩薩志堅固,坐禪若讀誦,或為人說法,聞香悉能知。」
或在林樹下
專精而坐禪
持經者聞香
悉知其所在
菩薩志堅固
坐禪若讀誦
或為人說法
聞香悉能知
《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這經文,「或在林樹下,專精而坐禪,持經者聞香,悉知其所在」。這很簡單,一直重複說過的話。
或在林樹下
專精而坐禪
持經者聞香
悉知其所在:
或處空閒林樹之下
專心貫注不散念
精進住禪定
知其所住
樂於空寂
清澄滅諸妄想
得住靜思惟樂
修行者,哪怕是在很空閒的樹林間,也同樣要專心、貫注,心不要散亂,這就是我們要修行的方法,也是修行的方向。大家要很用心去體會。所以精進,這是我們修行要攝心,將心收攝在一起,不要讓它散亂,所以「精進住禪定」。禪定就是善思惟,外面的粗,粗相的境界,我們全都認識,我們轉為智慧來細思,所以靜思惟。擔水、運柴無不是禪,行動中都是禪,要精進。
去救人也是禪。看看,很辛苦,克服一切的苦難去付出,幾次的危險,他們還是精進。比如車子已經是晚上了,行過那個草叢,車子陷入泥濘地裡面,這樣兩部車都陷下去了,在那個地方推不上來。在那裡熬夜,要推起那部車很困難,也是這樣熬夜在那個地方。天亮還是同樣再投入,若沒有專心一志,早就無法再精進。這種使命,他們一直到完成,他們使命必達,這就是專心。不是只有坐著就可以做事情,精進是要克服很多苦難,那就是從一念心開始。
所以我們要知道方向在哪裡,「知其所住,樂於空寂」,就是說我們的心、方向在哪裡?我們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這也是同樣內心的精進,是形體上的精進。但是要說的,是在形體上這樣坐禪,在那個地方,林園間很清閒,「知其所住,樂於空寂」,就是不要在鬧中的生活,去找清淨的地方。所以,「清澄滅諸妄想,得住靜思惟樂」。我們的心清澄,不會讓周圍的環境來染著我們,很多的煩惱、無明、妄想去除,所以我們住在「靜思惟樂」,再辛苦都要精進。所以,「菩薩志堅固,坐禪若讀誦,或為人說法,聞香悉能知」。
菩薩志堅固
坐禪若讀誦
或為人說法
聞香悉能知:
若菩薩行者
持心志願堅固
坐禪辦道
離欲清淨
故云菩薩志堅固
這些菩薩,若看到這些菩薩,在那個最苦難的現場在付出,就感覺起來,很了不起的菩薩在那個地方。他們將這麼苦難的地方,當成是他們的道場,這就是他們的道場,眾生的苦難就是菩薩的道場。所以「菩薩志堅固」,那個地方,就是他們志最堅固的地方。坐禪,他們不是在那裡坐著,他們在那個地方出力,辛苦推車、搬沙、挑水泥,在那個地方;甚至在那裡再為人說法,有錢的人出錢,有力的人出力。在那個地方,要將很多的愛,無力的人,點滴也要將它匯集下來。讓大家很甘願,而且投入得很歡喜,這難道不是,最精、最純的說法呢?真正人間、實際修行,是受盡這麼多的艱難。所以講一講就會去想到那些人,真的是很佩服。
「若菩薩行者,持心志(願)堅固」,這個心很堅固。「坐禪辦道」,在那裡坐禪,其實是在辦道,真正所作皆辦。真正要修行的人,是善思惟,外境是粗相,內心是很精的思惟;該做的要趕快做,所以該做的所作已辦。出家的人在戒堂,要過堂之時,過堂不是要結齋嗎?「所作已辦」,忖我們的德行,我們堪得受這樣的供養嗎?我們堪得受吃這碗飯,我們何德何能?我們每餐要吃飯的時候,就是自己檢討所做的事情,我們有達到所做的項目嗎?有做好嗎?若有,「所作已辦」。我何德何能來吃這碗飯?我有在付出嗎?我有付出,所以我所作皆辦,我堪受供養。這是在我們受戒堂的結齋,就是這樣在念,這叫做「所作已辦」。坐禪,總是內心已經很精進,而且細思惟,該做的,方向正確去做就對了,所以「離欲清淨,故云菩薩志堅固」。
坐禪若讀誦
於內心
證得無染淨體
獲大悲智
自受用故
若於大眾為人講說
聞此香時
知是大菩薩道心
堅利之慧
如是心志貫徹諸法
無所不通
「坐禪若讀誦」。就是內心已經證得了,內心證得「無染淨」,自己的清淨本性已經無染了,就「獲大悲智」。我們就要付出,大悲就是與眾生同體,稱為大悲,所以若這樣,得到大悲的智慧了。眾生苦難我們要去投入、去付出,與眾生同體,「人傷我痛,人苦我悲」。而只有悲就好了嗎?發揮智慧,要出力去行動,所以「自受用故,若於大眾為人講說」。我們做出去之後,我們自己才有心得;我們有心得之後,我們再來為別人說心得,來分享。所以「知是大菩薩道心」,堅固利益一切眾生的智慧。
「如是心志貫徹諸法,無所不通」。所以世間所有的法,我們以眾生苦為道場,我們就能夠看到很多法,都是在這個地方。因為佛陀所說的苦、集、滅、道,全都在這裡。這就是我們如何為人間付出?看起來清閒,其實不斷為人典範,做人的典範,好好地修行。這個「專精律範」,我們若能夠這樣,「決斷事物」要「勇猛為性」。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投入人群,就像那麼苦難的地方,我們也沒有畏懼。這就是南非的菩薩,我們所對治的,那就是懈怠,我們人人有懈怠,就不敢進行到苦難的地方去,精進的人不怕,還是要再去。所以「滿善為業」,我們的善業要做到滿,還沒有做滿,我們不放棄。這必定要我們的心無染著,這樣才叫做「精」;念念沒有間斷,這樣叫做「進」。
各位菩薩,真的是要用心,經文與剛才前面說的這段,你們看起來好像兩個很不同,其實就是引這樣讓大家知道。人生苦難偏多,我們的菩薩去了,就是要去為他們說法,除了幫助,盡心幫助,還要說法給他們。有錢的人出錢、有力的人出力,你們在苦難中,還得要用歡喜心去幫助人,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所以我們要用心,大家真真正正,為這一群菩薩佩服,也為這群人祝福。真的我們要來多為他們付出,這就是我們人人,如何去做,要做得到。要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9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