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40618《靜思妙蓮華》深妙法音 舌根利益 (第1700)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52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618《靜思妙蓮華》深妙法音 舌根利益 (第1700)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Empty
發表主題: 20240618《靜思妙蓮華》深妙法音 舌根利益 (第1700)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20240618《靜思妙蓮華》深妙法音 舌根利益 (第1700)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Empty周二 6月 18, 2024 10:28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52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618《靜思妙蓮華》深妙法音 舌根利益 (第1700)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40618《靜思妙蓮華》深妙法音 舌根利益 (第1700)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20240618《靜思妙蓮華》深妙法音 舌根利益 (第1700)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Empty周二 6月 18, 2024 1:43 pm

20240618《靜思妙蓮華》深妙法音 舌根利益 (第1700)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若諸樂法居家之士,志求佛道愛談名言,清淨自居應現居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菩薩六度恆持萬行。
⊙「及諸龍、龍女,夜叉、夜叉女,乾闥婆、乾闥婆女,阿修羅、阿修羅女,迦樓羅、迦樓羅女,緊那羅、緊那羅女,摩睺羅伽、摩睺羅伽女,為聽法故,皆來親近恭敬供養。」《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群臣、眷屬,小轉輪王、大轉輪王、七寶千子內外眷屬,乘其宮殿,俱來聽法,以是菩薩善說法故。」《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婆羅門、居士、國內人民、盡其形壽,隨侍供養。又諸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常樂見之。」《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婆羅門、居士、國內人民、盡其形壽,隨侍供養:婆羅門者,即樂法淨行,自持利他,入群化眾,播善種子。由敬法故,護持正法,終身誠摯,供養不輟。
⊙又諸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常樂見之:此明四聖之所樂見。
⊙「是人所在方面,諸佛皆向其處說法,悉能受持一切佛法,又能出於深妙法音。」《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是人所在方面,諸佛皆向其處說法:是持經人所在方向,諸佛慈眼隨處視護。於佛經典,眼視手持,口中讀誦,心地解了,如同佛口親聞無異。何時諸佛不向說法。黃卷即是對聖賢也。
⊙悉能受持一切佛法:一切諸佛所有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持是經者,即是受持一切佛法。
⊙又能出於深妙法音:由解佛意,能依經典出於深妙清淨法音。此結舌根利益。

【證嚴上人開示】
若諸樂法居家之士,志求佛道愛談名言,清淨自居應現居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菩薩六度恆持萬行。

若諸樂法居家之士
志求佛道愛談名言
清淨自居應現居士
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菩薩六度恆持萬行

用心啊!體會、了解,「若諸樂法居家之士,志求佛道愛談名言」,這我們用心來了解它。修學佛法,出家二眾──比丘、比丘尼,還有優婆塞、優婆夷。比丘、比丘尼,大家清楚了,棄家割愛,離開家庭了,割斷了一切私人小我的愛,專心出家了。若是優婆塞、優婆夷呢?他們是在家居士,在家居士他們能夠樂法,除了他有家庭、他有事業,他也能夠對法,正法欣慕,好樂佛法。所以,雖然人住在家庭,卻是他的意志就是,「求佛道愛談名言」。他就在佛道之中,哪一句佛法,「好啊!」他就將這句佛法,心有所得與大家分享。

尤其是有心的人,更有心,家庭中的家業教育得好,家庭和睦,從家庭全都能夠以身作則,入於佛法家庭,共修佛法,同行菩薩道。這就是不只是私己,一個人入佛法來,還能夠在家庭中,他的行為都是很美滿,家庭中的人不反對,甚至很敬佩,也隨意,隨居士這樣同入佛門,同行善法,這是一個最完滿的家庭了。這就是居家之士,因為他樂法,生活都是在合法的法中,不是天馬行空的法,是人間,可以腳踏實地為人間,家內、家外做得好,能夠家庭來的人,能心生歡喜;在家庭外的人也能夠見法欣樂,羡慕這個佛法的家庭,也被他感化到了,同樣也來學法,同樣也受他度化。

就像這樣,居士在家庭中,「志求佛道愛談名言」,彼此之間互相說法,我聽到的法是這樣,而你聽到的呢?彼此,就像我們現在的讀書會一樣,「大家來讀書,讀我們今天聽到的。」或者是多久之前說過的法,已經編成一本書了,我們現在聽的這部經,與前面那部經有連貫嗎?我們前面的沒有聽到,現在我們大家再來複習;複習過去,認真聽現在,法,能夠這條路,這條路,很準確的路,從起頭一直到終點,全都是同樣的法,讓我們一脈貫通,這可信。

所以入人群度眾生,談佛法、說人間,就在人間來講佛法,這叫做「清淨自居」。他心無染著,心無世俗雜念的事情,所以他的心很清淨,雖然是在家,他的心志與出家的生活是一樣,只是還未出家,他能夠方便做人間事,他的心也是同樣清淨自居,自居家庭修行,「應現」,應現在居士身,在人間。看看〈普門品〉,難道不是,「應以居士身得度者,現居士身而為說法」,三十二應身,看看,我們是在什麼時代,應什麼樣的形態去說法。居士在家有他居士的好處,他可以在家庭、也可以在佛法中。

所以,「人間佛法,轉識成智」,在人間,人間的常識,在社會看多了,認識這些、認識那些,世間的名詞、世間的動態、世間的知識,他全都很清楚,這些知識懂那麼多,又是做什麼呢?知識懂愈多,若沒有向正道走,是增添無明。看透徹了,來一個方向,走入人間佛法,他就能夠將過去的經驗,過去所認識的轉向智慧。過去的「有為法」,會合回來是「無為法」,真實的道理。有破壞的,要如何成為永恆的智慧?同樣的道理,我們人間,來世間這個身體,這個身體呢?父精母血,讓我們出生了之後,我們會跟著行蘊,不斷成長、長大,自然法則就讓我們老化,最後,什麼都沒有。

一般的人間,總是執著在這個身體的過程,孩子時代的叛逆時,中少年的時代要認真,老人的時代要安養等等。這就是一般,不論你如何的認真、打拚,錢賺很多,還是已經名與利,在這個打拚、認真變成了執著,在執著之間就造了人我是非。人我是非,那就會爭端對立、結怨連仇、愛恨情仇,這樣就一直結下去了。老來時總是很多的失落感,很多還是求不滿足的求不得。這種從很有名,已經慢慢被替代過去了,就很辛苦。

若有佛法就不會這樣了,有了佛法,知道這是大自然的世界。這種人生的變化很自然,這種生命是一個過程,懂得好好把握生命的過程,知道無明煩惱、人我是非,要如何有過節的過去了,現在所遇到的,恩要如何還?仇要如何報?這是人生凡夫,這種懂得要報仇、懂得要還恩,但是不懂得要轉,恩要報,但是仇要消,要如何消除、消弭過去那些仇恨?我們現在也不知道,哪一個與我有仇?哪一個有恨我?

而我們這樣在生活中,我要做一件好事情,他就來阻礙我,用恩情來說服我,或者是用各種的手段來阻礙我,我們若用智慧,這都叫做人生障礙,哪怕是一位很愛我,「我要往這個方向去走。」「不可啊,做好事雖然很好,你難道得做到這樣?這是關心我們,怕我們做不了,用很多很多來障礙我們,這樣我們要怎麼辦呢?我們面對著一個這麼好的人,菩薩道,要障礙我們,這要怎麼辦?有那個智慧,可以讓他能接受沒有障礙嗎?這就是要看智慧,人間的常識轉為智慧。

或者是遇到有嫉妒、有懷恨,你在做好事,外面一直誹謗你,從外誹謗,從內的反對。常常對裡面的人,我就是,「不是我做的,我就不贊成你去做」,所以會有那個反感就放棄,不只是自己放棄,還會埋怨,外面的人來聽到,「這不是好事啊,若是好事,為何同樣在裡面的人,會這麼不歡喜,說這麼不好的話呢?」這也是我們要,用什麼法能夠來說服,或者是做出一番的成功,這個事情利益很多人,幫助很多人,這都是我們大家做的,事情也完成了,對什麼人都沒有損害,對人人都感覺與有榮焉,這樣就是成功。所以佛陀將要成佛的時候,他也有降魔這個動作,佛陀又告訴我們,魔不是一時出現,魔境是在任何一個時間。

同一件事情,同心要做的,半途有後悔,自然就有魔的境界出現,煩惱,煩惱就是魔,魔,忽然間有一個煩惱來打亂人,或者是有一個人,突然間覺得「沒有順我的意,我放棄,我有理由。」就像這樣,這就是叫做魔考。我們常常在聽「魔考」,就是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中,有不如意的事情來障礙我們,要進行或是要停呢?要進行就要趕快改善;要停的,是自己的事情。隨喜功德,大家做,這樣來讚歎。讚歎隨喜也是功德;我們做不到,別人做了,我們讚歎,這也是功德。

所以我們大家不要想:魔是在我們的外面,魔是在我們心底,內心中。我們每天見事、聽法,是不是可以身體力行,這心魔都常常隨身走,我們要用心。在家是這樣,出家也是這樣。這種有的要出家,父母不捨,兄弟不捨,捨不得,這也是魔考。你的道心有堅固嗎?對家庭有圓滿嗎?這也是要考驗他,是用知識,一時的衝動呢?或者是用智慧;智慧就此志難移,志求佛道,我們什麼的環境,都不影響我們。要如何讓家庭圓滿,歡喜送我們出家,這也是同樣在家修行,志求佛道。有的在家之中,有妻、子,有丈夫、有孩子,他也可以學佛學得很好。或者是還未有掛累,長大了,了解人間疾苦,不要牽著家庭再來辭親割愛,我現在就可以入如來家求佛法,入人群度眾生,安然自在,在悠遊法海中,這就是選擇,這叫做順因緣。

就像這樣,若是還沒有出家,在家庭,就是「清淨自居」,應現居士身就是現居士身,「而為說法」。居士講法也很好,居士度人比較親切感,很好!就像法國一群居士,黃居士、鄭居士夫妻同行,又另外一位菩薩,五個人一起回來,報告去葡萄牙救濟的一切。葡萄牙在2017年有大火災,我們歐洲慈濟人會合起來,去為他們勘災、發放,大家合和互協,這樣一群人去,那種的感受,面對著葡萄牙社會上、下階層的人,與要接受幫助的人的心態。

甚至接觸到的,建立了接受做志工,年齡有大的。他們很歡喜的就是,帶給他們觀念,年紀大的,存「五十歲」起來了,他們歡喜談這一項。我才「二十歲」而已,我做慈濟我做得很歡喜,我還很年輕,很歡喜做慈濟,當慈濟志工。年紀大的,有這樣。而年紀小的,就像在分享,他們踏上了葡萄牙,第一次勘災,到底要從哪條路走,哪個地方是最苦的重災難,最需要?一位讀中學的孩子出現了,就這樣告訴他們。這個孩子稍微會講英文,就告訴他:「這場火這麼大,最可憐的地方就在某一個地方,那裡有許多需要人幫助的人。」所以我們的慈濟人,就因為這位中學的孩子,這樣地指引,我們走對路了。

果然那個地方孤老無依,災後無語問蒼天。慈濟人接近了,語言不通。帶去的圍巾,趕快往肩上為他們披上,將他們攬過來疼惜。語言不通,肢體語言是最好的表達。那就是第一次打動了,當地受災接受幫助,第一個接觸的感覺。這樣沿路開始說下來,一直到了後面,已經發放差不多了,同樣也有一位將要考大學的,也是高中生,很有心來幫助翻譯英文。幾天之後,來與他們說話,說他得到一項很特殊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他們的錢。說他去找到這個錢,這個錢有寫「臺灣」兩個字。幾百年前葡萄牙這個國家,在航海中發現到臺灣,所以那一年他們有製作紀念幣。這紀念幣上面航海中的船,那個地方很特殊,寫兩個中文字──臺灣。作為他們發現臺灣。他就將這紀念幣,就託他們拿回來,看了很感動人。

這個孩子和前面那位,開始那個孩子是不同人。後面這個孩子他就是去,知道臺灣的慈濟,透過了歐洲的慈濟人,輾轉去他們那裡救災。那種感恩的心無以為報,就這麼有心,一個紀念幣,這樣唯有一個拜託他們拿回來。這情可以牽到幾年;一五幾年(1582年)的事情,幾百年了,這真的是不可思議。也可以說在那裡布善種子,有老人,有孩子,青年人。這就是居士在人間,能夠做很多的好事,所以轉識成智,要不然那些人與他們哪有關係?與我們哪有關係,為何他們要那麼辛苦,來回四次跨國去救災,而且要用不少錢,飛機來來回回。夏天很熱,冬天很冷,不是去觀光,在趕時間,面對著要對的人要說什麼話?會回答嗎?聽懂嗎?都不知道。但是只知道要救人,那些人很苦,這就是居士,能夠方便救人。因為他居士身,他在什麼單位都可以去找,什麼單位他都可以去拜託,很方便,所以這是居士身。去,在那個地方,基督、天主的國家,我們在那個地方,也可以與他們談佛法。我們每天都在那裡祈禱,同樣。他們也同樣,很大場,看他們大家雙手合掌祈禱,跟著我們唱著翻譯過的祈禱文,這實在是很不簡單。

總而言之,學佛,不論是在家、出家,出家,比丘、比丘尼身分,正式傳佛法;在家,能夠方便入人群,在人間說所修法;從比丘、比丘尼,僧團聽下來的法,這樣說給大家聽。人有困難,我們來度他們,這就是很不可思議,那種愛的力量,各人、各人,都有一分身分上的方便。所以居士有這樣度人的方便。

「令其成就,菩薩六度恆持萬行」,所以人間佛法,轉識成智,居家居士志在佛道,或者是他的企業、志業,懂得善用資力。他們有資源,有力量,在社會,來自社會、用在人間。有那個能力,所以他能夠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去說正法。令每一個地方容易成就,來「行菩薩六度恆持萬行」,這都是法。雖然是我們現在的人間事,但是,是佛法在人間,能夠生活步步踏實,走得通的路,入這個道,用法入宗門,大家要用心聽好!

前面的經文,那就是:「及諸龍、龍女,夜叉、夜叉女,乾闥婆、乾闥婆女,阿修羅、阿修羅女,迦樓羅、迦樓羅女,緊那羅、緊那羅女,摩睺羅伽、摩睺羅伽女,為聽法故,皆來親近恭敬供養。」

及諸龍 龍女
夜叉 夜叉女
乾闥婆 乾闥婆女
阿修羅 阿修羅女
迦樓羅 迦樓羅女
緊那羅 緊那羅女
摩睺羅伽 摩睺羅伽女
為聽法故
皆來親近
恭敬供養
《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這就是八部的男女。這不是出家,還是在他們的等類中。還有「為聽法故」,這些都是,聽法、護法的天龍八部,同樣他們也能夠度人。就像龍王女,她也是能夠學佛法,轉一個身就能夠成佛道。這我們都已經知道,說過的法,這都在龍,八部類當中。所以,「皆來親近恭敬供養」。

「及比丘、比丘尼」,這就開始是人類了。還有「優婆塞、優婆夷」,就是在家學佛法的人。老百姓,還有領導國家的「國王、王子、群臣、眷屬」,這都在人間。還有「小轉輪王、大轉輪王、七寶千子內外眷屬,乘其宮殿,俱來聽法,以是菩薩善說法故。」

及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國王 王子
群臣 眷屬
小轉輪王
大轉輪王
七寶千子
內外眷屬
乘其宮殿
俱來聽法
以是菩薩
善說法故
《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就像轉輪王,在我們人間,哪一個國家、哪一個國王超越了,他是領天下,領導四大部洲,就是「四天下」,這是超越人間的天下。有大、小轉輪王,有修福統領人間的王,四天下的王。

接下來的經文,今天這段經文就是:「婆羅門、居士、國內人民、盡其形壽,隨侍供養。又諸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常樂見之。」

婆羅門 居士
國內人民
盡其形壽
隨侍供養
又諸聲聞
辟支佛
菩薩 諸佛
常樂見之
《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我們就能夠知道這段經文,是人間,人間婆羅門、居士,「國內人民」,都已經盡形壽,「隨侍供養」。

婆羅門、居士
國內人民
盡其形壽
隨侍供養:
婆羅門者
即樂法淨行
自持利他
入群化眾
播善種子
由敬法故
護持正法
終身誠摯
供養不輟

婆羅門雖然還沒有很信佛法,不過,他很尊敬佛陀的教法,所以也常常來親近,全都來聽,他們的說法,就是這些人間,凡界的人間,婆羅門、居士、國王,這都是凡界人間,所想要聽的。所以他們「盡其形壽,隨侍供養」,全都在身邊在供養。總是能傳法的人,他們都相信來供養。

所以婆羅門「即樂法淨行,自持利他,入群化眾」,就是「播善種子」。這些婆羅門也會說佛法,居士也聽佛法,這些全都來向著修行的人,互相聽法,互相尊重敬愛。所以,「由敬法故,持正法,終身來誠摯」,所以「供養不輟」;就是這樣聽法、敬法,所以來護持正法。他們終身,用很誠懇的心來供養,不曾停過,這就是在家居士,一直向著佛法護持。

又諸聲聞
辟支佛
菩薩、諸佛
常樂見之:
此明四聖
之所樂見

接下來又再說,「又諸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常樂見之」。這些人這麼的用心聽法,跟著佛法這樣在修行、聽法,這就是諸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最歡喜的事情。因為那個時候,佛陀成佛了、說法,才開始「三寶」的團體成立了,現在能夠看到人間,這麼多人信佛、聽法,也能夠傳法,還能夠恭敬佛法、守護佛法,當然在傳正法的應該都很歡喜,尤其是諸佛菩薩更加歡喜,歡喜看到這些人。而這些人是歡喜聽到正法,諸佛菩薩,是歡喜看到他們的精進,這就是很歡喜的境界,這是「明四聖之所樂」。辟支佛,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這叫做「四聖」。四聖對六凡這樣在好樂佛法,所以歡喜了。六道的眾生叫做六凡;所以六凡、四聖,在這個地方看到了。

所以接下來就這樣說:「是人所在方面,諸佛皆向其處說法,悉能受持一切佛法,又能出於深妙法音。」

是人所在方面
諸佛皆向其處說法
悉能受持一切佛法
又能出於深妙法音
《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是人所在方面
諸佛皆向其處說法:
是持經人所在方向
諸佛慈眼隨處視護
於佛經典
眼視手持
口中讀誦
心地解了
如同佛口親聞無異
何時諸佛不向說法
黃卷即是對聖賢也

這就是好像在一個大場面裡,人人向著說話的人,這樣方向合一,說話的人也用很歡喜的慈眼,向著人人看:啊,認真!認真聽法,這就是說法的目的。所以彼此都有顧視著,「我認真聽,我專注,專心聽法,音從哪裡出來,我要專注聽好;音聲出去就要專注看,觀看大家有沒有聽進去?這互相的方向都面面俱到。

「於佛經典,眼視手持,口中讀誦,心地解了」,我們在讀經就是這樣讀,眼睛看,手要捧好,口中要誦,字字誦清楚。我們的心每讀一字,每一字就要入自己的心來,不是當口在唸,唱歌一樣,這樣唸過,不是!字字要入心來,這樣的讀誦,心地要能夠理解。「如同佛口親聞無異」,就像佛講經出來,我們現在在聽,在聽的這些法就當作像佛,從佛親口所說的法。若這樣句句都能夠入心,「何時諸佛不向說法」,什麼時候,佛不要向我們說話呢?佛法在人間,只要是這個法出來,都是要信為佛說。所以佛時時都在為我們說法。所以,「黃卷即是對聖」。對聖賢,我們在這個經卷之中,這經卷中一展開,我們都像面對聖人一樣。所以,「悉能受持」。我們用恭敬心來受持一切佛法。

悉能受持
一切佛法:
一切諸佛
所有之事
皆於此經
宣示顯說
持是經者
即是受持
一切佛法

「一切諸佛所有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這些大家看字就清楚了,佛所說的法,都在這裡。「持是經者,即是受持一切佛法。」就要有心,有敬心在,佛就是在我們面前。

又能出於
深妙法音:
由解佛意
能依經典
出於深妙清淨法音
此結舌根利益

「又能出於,深妙法音」;由解佛的心意,佛法是暢佛本懷,我們一直說過了,佛來人間為一大事因緣講法,就是要教我們菩薩法,就是要講《法華經》,這過去一直說。所以「由解佛意」,佛意就是他的本懷。所以「能依經典,出於深妙清淨法音」,就是因為這樣,這過去說的經典都已經成文,已經編輯了成文了。所以,我們從文中,要讀出這個法來,這是深妙清淨,人說出來就是法音。所以,這就是在告訴我們,舌根就是有這樣的功用,它的功用就是我們還能夠說話,我們還能夠說法。各種的身分,只要你認識佛法,你就能夠去傳法;只要你有認識,你就能夠傳佛的教法。

這都是舌頭在說話,不是我們凡夫用舌頭說話,即使四聖──聲聞、辟支佛、菩薩、佛的說法,還是要從口出。口出也要舌,這舌的動。所以這舌根的功德,這個地方說舌根利益人群,這個舌根能夠說妙法、能夠說好話,能夠勸人走好路,這就是舌根的功德。所以我們到這裡清楚了,舌根功德是千二百。這段文,我們了解。請大家要時時用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在我們的身體中,我們有什麼東西很寶貴?用在利益人群,那就是很寶貴,用在損害人群,那就是造大業。這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9年3月31日~
回頂端 向下
 
20240618《靜思妙蓮華》深妙法音 舌根利益 (第1700)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