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40717《靜思妙蓮華》行經於道 以經印心 (第1721集)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52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717《靜思妙蓮華》行經於道 以經印心 (第1721集)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Empty
發表主題: 20240717《靜思妙蓮華》行經於道 以經印心 (第1721集)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20240717《靜思妙蓮華》行經於道 以經印心 (第1721集)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Empty周三 7月 17, 2024 11:39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52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717《靜思妙蓮華》行經於道 以經印心 (第1721集)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40717《靜思妙蓮華》行經於道 以經印心 (第1721集)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20240717《靜思妙蓮華》行經於道 以經印心 (第1721集)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Empty周三 7月 17, 2024 1:46 pm

20240717《靜思妙蓮華》行經於道 以經印心 (第1721集)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雖不離凡夫之六根,而深入諸佛無盡藏,即於諸法能離執著,能善分別能為方便,教令眾生共歸佛乘。
⊙「乃至聞一偈,通達無量義,次第如法說,月四月至歲,是世界內外,一切諸眾生,若天龍及人夜叉鬼神等。」《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其在六趣中,所念若干種,持法華之報,一時皆悉知,十方無數佛,百福莊嚴相,為眾生說法,悉聞能受持。」《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其在六趣中,所念若干種:然諸眾生,依因緣循果報,在六趣中,心之所念,各有若干千萬種。
⊙持法華之報,一時皆悉知:持經之人,行經於道,以經印心;即法華實相之印,印諸眾生心地之法,一時明了,無不知之。
⊙十方無數佛,百福莊嚴相:十方諸佛,種種相好,百種勝福,以為莊嚴,皆由功德即智慧生。
⊙為眾生說法,悉聞能受持:佛為眾生所說之法,隨有所得,悉能受持。

【證嚴上人開示】
雖不離凡夫之六根,而深入諸佛無盡藏,即於諸法能離執著,能善分別能為方便,教令眾生共歸佛乘。

雖不離凡夫之六根
而深入諸佛無盡藏
即於諸法能離執著
能善分別能為方便
教令眾生共歸佛乘

大家把握時間殷勤精進,慎勿放逸。每秒鐘,秒秒無不都是人生的歷史,為時代作見證,為人間寫歷史!時間的過程、過去,無不是我們用心、殷勤、精進,經歷過去,總是莫忘任何一個時間、任何一個人、任何的一念心。起心動念,好好培養我們這念好心,好好學佛,認清目標,學菩薩道。若能夠這樣,這就是歷歷可見證人間的歷史。

時間過得很快,記得那一年,那就是2008年,四川在五月間就是發生地震,房屋倒很多,而且人也有傷亡。當中慈濟在現在科技的發達,很快就得到這個訊息;當天有這個訊息,當天開始發動,如何及時能夠準備啟程到四川。趕快準備、了解,勘災的人準備去,後面的人,就趕快準備物資等等、等等,時間把握得很快速。兩天後,慈濟人就到四川了,物資也開始準備,陸續快速就到齊了。馬上展開了膚慰、了解、義診等等、等等,就是這樣一直到現在,時間過了這麼久。

這次,大陸慈濟人回來了,在(精舍)這裡溫馨座談,談起了他們在那個地方,如何去帶人,去做慈善關懷。個案都是那分感動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投入去幫助人的個案,真的是人間的菩薩。菩薩就是這樣,那些與我們無緣故的人,他們願意一個一個;不論多遠,有什麼困難,或者是有的比較孤僻,我們無法接近,也是用耐心、愛心,關心他。每一個個案都是很感動人。

其中一位小翠菩薩,她從廣西來,她很溫馨地來分享。想,1994年,廣西的融水苗族,那個地方受水災了,很嚴重。那個時候慈濟人在臺灣,知道這些訊息,趕緊就有第一梯次去勘災,也是要翻山越嶺,路途生疏,那個時代。真的要去接近、到達,是要有種種的耐心,很多很多的辛苦,他們總是很甘願,很甘願。臺灣的慈濟人,從發菩薩心開始就是精進,路途再遠,路再難走,有多少困難,為了救人他們願意。所以這群第一梯次的菩薩,真的是踏上了救災歷史的足跡,現在若回顧這群人,莫忘當年,莫忘這些人,不要忘記那個人,不是只有一位,是那群人。這樣走,第一批去了;回來,用心啊。所見聞拿來回報,知道嚴重性了,了解受災的人很多,生活的困苦等等,及時準備如何去救災。所以這個過程也歷盡了很艱辛,很辛苦也很艱難,這就是也有這樣的經過。

我們要很用心,佛法不是用說的,不是用聽的,是去學來。我們人人就是學佛者,學佛所說的法,在我們的身上,我們要身體力行。是力行的人,身體力行,不要空過時日。雖然想過去,時間已經是很久了,1991年,到現在,應該前後二十五年了。二十五年前又再將它回憶起來,我們腦海中,記憶的細胞還存在。看到現在的人,事隔二十多年了。當然她現在年齡,差不多是四、五十歲,那時候她還很年輕,這個消息他們知道。他們這次來,在精進,聽到慈濟人所走過來的路,歷歷分明的歷史。慈濟人雖然沒有再提起融水,但是他們看到慈濟人,是這麼精進,凡事就是這麼認真,她想到那一年,再回過來做分享。

她又再說,因為郭孟雍居士那一天,唱出了一段「苗山慈濟情」,「苗山慈濟情」,是啊!經過她提起了唱這首歌,我就去想到了這首歌的韻律,真的是很飄揚、很快樂,其實這個詞是寫得好。那時候,我們在救災、勘災的時候,一位當地向主任,陪著慈濟人翻山越嶺在山路上,因為前面的車出狀況了,所以我們的車隊,在半路停下來了。在那個地方,慈濟人在那裡,這裡的山很美,路是這樣繞著山走。這位帶我們走的主任,就利用那個時間,就在那裡作一首詞,叫做「苗山慈濟情」。

是啊,「苗山慈濟情」。它裡面是在說什麼呢?很輕鬆,輕鬆的一首詞,就是「風兒輕吹來,雲兒輕飛來」,就是描寫那個山景,那個時候這個地方、那個境界,也是月亮出來的時候,所以圓圓的月它也出來。風在吹,雲在飄,在那山景,那個境界,他這樣用筆,字寫出來,描述那個地方山景之美。連風他也能夠形容,風輕輕吹過來,或者是雲兒就是這樣,輕輕飛等等,甚至是它們萬物歡情,是為哪一般?來到這個地方,看到這個景物都很歡喜,描寫著山會笑、樹會動,這種的環境就是一分歡喜的情。到底為什麼呢?為哪一般?只是為了慈濟;慈濟來了,就是因為慈濟來了,所以這個山景就會歡喜,只是為慈濟菩薩來到苗山。這種詩情畫意,他這樣在那段時間,只是在那裡停著,他就寫一張紙,用簡單的紙,就這樣簡單,就一段歌詞出來了。

他們救災結束,回來了,我人在臺北,在舊分會裡,去的人回來在分享,說他們在山路停著,這一位向主任在那裡,臨場就寫出來,臨場寫出了,念給大家聽,詞念給大家聽,這張紙就交給我們慈濟人。慈濟人拿回來了,分享在那裡的過程。我拿著這張紙,在那裡看,「這個詞,即景寫出來,描寫那個境界,寫得好啊!」我就將這張,拿著在看的時候,郭孟雍居士很歡喜來看師父。師父看到他,也告訴他:「你是不是能夠這張紙中的詞,你將它編曲起來,看能不能儘快,能夠譜成曲?拿來唱給師父聽。」他說:「多久?」我說:「愈快愈好。」他就趕快起來說:「好!我回去作。」

同那一天,郭居士很歡喜,拿著一卷錄音帶與這個歌詞,就在會場,我將要去說話之前,他就說:「師父,曲作出來了。」我就告訴他:「我要上去說話之前,你就去將它唱一下,讓大家聽聽這首歌,曲是如何譜出來。」他就回應我:「好!我拿去音控室,讓那個字幕出來,跟著字幕大家會唱,很簡單。」就拿去了。配合我要上去的時間之前,臺上看到他這樣很輕鬆,這首歌旋律很美,已經在他的口中,這個詞變成曲了,讓我很讚歎!那時候,那段時間,我們這些委員也在推手語,大家就很活潑,「苗山慈濟情」,常常就在每一個場合,她們就會隨著音樂翩翩起舞,那個「苗山慈濟情」。

這是這次在聽他們分享當中,有一位她(黃小翠)就是從廣西來,又再回憶著她的家鄉,曾經有過慈濟人的足跡,到苗山融水去發放過。那個情景,腦海中記憶。甚至她又提起了「苗山慈濟情」,是郭孟雍(作曲)。這次他們來,郭孟雍在臺上,與他們分享這段歌曲,大家很感動。是,這就是歷史。這段歷史是1994年了。感動人的歷史,秒秒都能夠再回憶過去,慈濟人的足跡,就是這樣走出來的。那個時間,那年;那裡,融水有災情。那個時候搬運棉被上去,物資很多,浩蕩長的救災物品沿著山路走,在那個地方真的是很浩蕩長,也是很壯觀。總而言之,這記憶歷歷。

也曾經有過在那個地方,在山路走,翻車了,車掉在溪底,那個溪床底。這個消息傳回來了,我馬上問:「人呢?」「司機平安,稍微擦傷而已。車可能還在山坡下。」是幾十輛車的物資,沿著這個山這樣在走,真的是翻山越嶺,隊伍浩蕩長。這種一幕一幕的記憶,很明顯出來,曾經有過,無不都是歷史。

所以,我們雖然凡夫,離不開凡夫事,但是凡夫事是行菩薩法。人間這種天地之間的無常,四大不調和,這是佛陀所說的法,證實在人間。氣候不調,大水成災,那些人受災難。遙遠的地方,是隔一條海岸,遼闊的海,這種過海、翻山越嶺,那個時代是很辛苦。這些凡夫為了災情,也要向前行菩薩道走,可見菩薩是凡夫,凡夫行菩薩道。

而這些凡夫具足六根,所以「雖不離凡夫之六根」,若不是眼睛去看,耳朵去聽,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的全身,一群人這樣到那裡去,哪有辦法有這麼多的記憶可說呢?哪有辦法去走那麼遠、去救那麼多人呢?這都是要六根完具。雖然是凡夫,也是行菩薩法,這叫做「深入諸佛無盡藏」。我們是接受到這樣的法,行菩薩道,六度萬行,這要克服多少多少的困難?物資要從哪裡集?這浩大物資的量,如何翻山越嶺到災民的手中?這全都是克服很多困難。要克服困難無不都是法,起自一念,所以「莫忘那一念」。

那一年,多少人發心的那一念,多少人發揮出來那分的智慧,多少人發心,身體力行走過來的路,這都是莫忘,不要忘記了。這些全都是在佛法中,天地宇宙間所發揮出來的方法,就是法。法,法源是從佛陀所教法,這就是法源;行菩薩道,這就是發願。我們接受這個法源,我們用很多的方法去完成這樣的任務,所以叫做「入諸佛無盡藏」。這也是若沒有用種種的方法,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過去、未來,說不定是過去佛、過去菩薩,說不定這樣身體力行,行菩薩道是未來佛,佛性本具。

所以,「即於諸法能離執著」,要離開執著。那個時代我們要如何在慈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苦那個地方受災的人的苦,我們不忍心。那麼多人,所以我們沒有去分別,距離在多遠,是什麼樣的時代,環境還有種種的障礙;不是只有路途遠,還要克服很多困難。所以我們只是一個念,那就是「同體大悲」。所以要克服很多的執著,煩惱無明叫做「執著」。我們要重重困難,重重要排除,大家若沒有忍,無法完成一件事情。我們現在的人動不動就是不堪,容忍不了你跟我說一句話,容忍不了我做這樣的忍耐,所以很多好事,都在中途就廢掉了。所以菩薩精進,還要忍辱,要忍辱,還要精進,這無不都是在規律中,菩薩的規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這個六度一定要行。

所以「能離執著」,該做的再辛苦,我們也要去做,「能善分別,能為方便」,我們要如何開這條路,走到那個地方去?有很多是真實法要走。真實法一定要將它鋪路、開道,要不然我們這時,用頭腦想的、用嘴說的,二千多年前佛在靈山,靈山在我們的內心,永遠距離都是很遠。在我們的內心,是佛這樣說,「我在靈山這樣走」。所以佛陀教菩薩法,我開始身體力行去。這種就是如何修來,如何力行,這個力行就是要翻山越嶺,不是你說,我就到了,不是這樣。所以就是要去身體力行,要過水,要過山、過路,這樣一重一重走,這就是「方便法」。

要不然人人本具佛性,為什麼叫做凡夫呢?凡夫直接就能夠成佛了,不過就是要不斷修行,我們就要累世累積。所以不斷修行,那就是方便法。人人本具佛性,那就是讓你頓時了解,心、佛、眾生是全都同一體。這是讓我們頓悟:原來佛在我們的內心,我們的內心本具佛性,你開始按照這條路走才能到達。所以有五乘、三乘,佛陀很辛苦說法要教育我們,「能善分別」,是善法、是惡法,應該是這樣走,繞一個圈去越過那個惡,將它去除,我們往善的路走,這也需要用方便。「教令眾生共歸佛乘」。真的很辛苦,這我們若能夠了解,在這些文字應該就能清楚,請大家用心看。

來,前面的經文就是:「乃至聞一偈,通達無量義。」

乃至聞一偈
通達無量義
次第如法說
月四月至歲
是世界內外
一切諸眾生
若天龍及人
夜叉鬼神等
《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我們若是這樣記得,長行文告訴我們的,我們若又記得,哪怕就是短暫的一句話,我們記得就能夠通達無量義。只是我們凡夫容易聽,但是菩薩道是難行道;聽來比較快,要走很困難。所以想要通達,就要利根的人,才有辦法身體力行,真正去體會到。所以,能夠體會一偈一句,就通達無量義了。

像那些有去過的人,現在再為他提醒一下,很快就想到那時候,就是這樣翻山、這樣越嶺,這樣去了。這一句提醒,那個過程的無量義,他全都浮現出來,說來話長,回憶很快。所以,「次第如法說」,在回憶,過程是這樣、這樣,就像現在說的,從這樣來譬喻,大家應該清楚。要說的話是不是都說完了,還沒有。「苗山慈濟情」,這麼多人去了,各人有各人的心得風光,說完了嗎?還沒有。同一個地點,要走同一條路,而同一個目的,但是要讓這些人,大家來人人現身說法,從頭說起,可能說的方法不同、境界不同,要說一個月呢?或者是要用四個月讓他們說呢?或者是一年讓他們說?這麼多人的心地風光都不同。

就像我們在求法,佛陀說的法這麼多,其實要讓我們了解,直接了當,人人本具佛性,佛性就是在我們的心裡。但是佛已經成佛了,能夠體悟天地宇宙間的萬物道理,而我們呢?我們知道什麼?因為我們也是本具佛性,我們怎麼這麼糊塗,話說出去,才想:不對啦!儘管我要說真誠的話,但是對方聽起來就是很有掛礙。自己也知道:太過真誠了,聽的人無法接受,也會造成了這種人間煩惱、矛盾。你就只是一個要很真誠,大家若不肯接受,真誠的那個「真」與「誠」,這也是很造成煩惱。所以這是世間,世間堪忍就是要這樣,很辛苦過日子。

所以要說到讓大家知道,說多也不對,浪費時間;說少,一知半解,也不怎麼清楚。所以,不論一個月、四個月、一年,說不完,何況佛法。「是世界內外」,內與外一切眾生,不是只有人類,還有「天龍及人、夜叉鬼神等」,他們的境界。我們要用一偈,短短的一句,來通達這麼多無量義,實在是不簡單。光是人間事就這麼難處理了,何況這麼深奧,包括在天地宇宙間的真理。所以我們說來很簡單,要透徹了解是很困難啊!

接下來這段經文就這樣說:「其在六趣中,所念若干種,持法華之報,一時皆悉知,十方無數佛,百福莊嚴相,為眾生說法,悉聞能受持。」

其在六趣中
所念若干種
持法華之報
一時皆悉知
十方無數佛
百福莊嚴相
為眾生說法
悉聞能受持
《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其在六趣中
所念若干種:
然諸眾生
依因緣循果報
在六趣中
心之所念
各有若干千萬種

「其在六趣中,所念若干種」。那就是說這些很多的眾生,依這個因緣,循著果報,我們種什麼因結什麼緣,我們必定來生世,就是依循著這個果報走,因緣循環就是在六趣中。造福的人生天道,持五戒的人即不失人間道;若是偏差掉了,地獄、餓鬼、畜生道。人間的地獄、人間的餓鬼、人間的畜生看得到的,能夠形容的,何況還有地獄我們看不到。

畜生呢?千千萬萬形的畜生很多。所以這六趣全都是在那個因,因是「心之所念」。所以「莫忘那一念」,就是,那念就是因,有「因」、結「果」。那時候我們有那念,所以結果今天說這麼長的,廣西融水行,這就是已經結果了。所以那些人也有走入慈濟,開始承擔慈善的工作在當地,分享起來,那種愛的付出,很溫馨。所以這就是也在因與緣,都在一念之中。現在就完成,種下這個因,開始在看到那個緣,善緣已經出來了。所以,「各有若干千萬種」。各有,每一項的緣,都有它千千萬萬種不同的分別,很多。所以諸法很多,持《法華經》之報,就是「一時皆悉知」。

持法華之報
一時皆悉知:
持經之人
行經於道
以經印心
即法華實相之印
印諸眾生心地之法
一時明了
無不知之

《法華經》中,森羅萬象的法,實在是全都包括在這當中,才會說持經的人,什麼樣的境界一說就在身中現。因為在持《法華經》,知道天地間萬事物,若干千萬種所有都能了解。所以,「持經之人,行經於道」,就是「以經印心」。在讀經的時候,我們若有走過、有做過,那個境界就印在我們的心中。就是《法華經》實相之印,我們有走過,經歷過了,誰來與我們分享,我們的心中都有那個印象在。所以,「印諸眾生心地之法」。這個經就是眾生心地的法,人人的心地的法。所以,「一時明了,無不知之」,都知道了。

十方無數佛
百福莊嚴相:
十方諸佛
種種相好
百種勝福
以為莊嚴
皆由功德
即智慧生

「十方無數佛,百福莊嚴相」,「十方諸佛,種種相好」。我們過去有說過了,造福的福相莊嚴,就是這樣種種。「百種勝福」,很多的福相就是在這個地方,做好事、結好緣,這個形象就出來了,「以為莊嚴」。所以,「皆由功德」,即是智慧生。能夠完成這些功德,就是這些智慧生了。所以,佛「為眾生說法」,就是「悉聞能受持」。

為眾生說法
悉聞能受持:
佛為眾生
所說之法
隨有所得
悉能受持

佛為眾生這樣說,佛說的我們馬上就能夠得到,了解。有聽到、聽到,有做過、做過,什麼都了解。這就是我們要用心去體會,人間事無不都是菩薩行道,我們菩薩要行的道路,就是都在人間的事。人間事都是由這人間,很多的因與緣所造成,不論是福、是禍,都是在一念心中,是凡夫、是菩薩也是一念心。所以這念心大家要好好、時時守念,這念誠、正、信、實,沒有偏差的一念心,所以時時要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9年6月11日~
回頂端 向下
 
20240717《靜思妙蓮華》行經於道 以經印心 (第1721集)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