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8《靜思妙蓮華》究竟佛慧 通屬三乘 (第1737集) (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14:59)佛陀大覺悟宇宙之真諦,不離四諦十二緣六度法,不分大小乘入佛門必學。大小乾坤四大不調造災。
⊙(28:47)「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法華經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32:30)「為諸菩薩,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應六波羅密法,究竟佛慧。」《法華經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34:08)為諸菩薩,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菩薩之大機,志求佛道,因於求無上正等正覺。
⊙(36:38)說應六波羅密法,究竟佛慧:佛即為說六度法,應彼機大智,故為說六波羅密法,令得成就究竟佛智慧。
⊙(38:06)究竟佛慧,即佛之究竟智慧,釋尊敘述威音王佛為諸菩薩,說六波羅密法,以入於佛之究竟智慧。亦可以究竟佛慧四字,通屬上三乘而言,言為三乘各各說法,皆令直趣於究竟佛智也。
⊙(42:27)謂究竟極果即妙覺,無明之惑既盡,本覺之體全彰,得心見性,心即常住,是名究竟覺。
【證嚴上人開示】
日日無不都是在生活中,離不開時間。時間、生活,我們到底在做什麼事情呢?用什麼時間?如何生活?做什麼事情?這三項這麼簡單,是不是用較細膩地想想看,到底做什麼?有時候會覺得忙啊、忙碌啊!真的忙碌,時間不夠用。做什麼事情呢?很多,說不完、釐不清,總是要做的事情,每天每天就是這樣。現在是這樣,過了之後的將來,若有人要莫忘那一年、莫忘那個人,我們要如何再去將這些事情;什麼時間發生、什麼時候人來?人來,相約在什麼時候?又要做什麼事情?日日事事不斷、時時不斷,不斷不斷累積,我們都將它忘記了是嗎?是啊,這叫做凡夫。是凡夫,如何做事情?就是因為凡夫要做的事情差毫釐、失千里,因為他道理沒有透徹,這樣做的是對嗎?或者是這樣做的有錯嗎?這就是我們凡夫,方向很難決定。
看看每年的中秋節,是我們國際全球人醫年會,幾年了,國際人醫年會,在不同的國家,遙遠的國家,他們盡量在這個時間都會回來。這一次(2019年),就來了二十四個國家(地區),要用七種的語言去翻譯。語言不同,翻譯的語系不同,卻是翻譯出來,大家體會到的道理是一,所以大家皆大歡喜,充滿了感恩。聽他們在說的感恩,發心立願,尤其是很多新的國家,第一次來的醫生,就像南非年輕人,溫聖鈞,這年輕人他在南非,聽到慈濟人號召的訊息,是不是發心,參加莫三比克的志工行?他這樣回答:「這麼多的機票錢,我不如將錢捐出來,去救災比較好。」
就有人鼓勵他:「你人去,同樣用這些機票錢來回,自己人去,去感受,自己感受不同。去吧,去體會投入人群、見苦的境界。」這樣鼓勵他:「年輕人去吧!」
所以這位年輕人:「好吧!」出錢同時出力,這是慈濟人義無反顧,所以他就跟著人家去了。這一次去了,覺得在南非與當地的志工,投入當地南非的社會,所接觸到的,就知道貧窮的人苦啊!但是再去到莫三比克,伊代颶風破壞過之後,看到那裡的人的生活,苦不堪言,實在很苦。又看到那些孩子那麼的純真,那個笑容,看到慈濟人那麼親,他這樣蹲下來,孩子就來到他的身邊,那個笑容,不由自己雙手這樣去將他抱過來。
那種的感受,孩子受盡苦難,一無所有,還是這麼的清純天真無邪的笑。讓他很震撼。不知道天底下有苦,孩子好像笑開了天底下沒有苦難,所以他很感動。那個感動,投入這麼多天才知道苦中有苦,自己實在是福中還不知福。所以自己知道有福,真的要把握因緣多造福。出錢固然好,但是再出力投入,身體力行,更加快樂。
回來,這次聽他的分享實在是很感動,自己還很不捨付出這些機票錢,這時候人來了,才知道這些機票的付出是值得,光看到這些孩子的笑容,到底要用多少錢才買得到?很可貴、很美的笑容。所以他回來這樣在分享,他很甘願,現在不是只有賺錢、捐錢,現在賺錢、捐錢,最重要的還是時間要投入,這種有機會就要去做。聽到他這樣在分享,真的覺得很不簡單。
是這樣,這就是道理,布施、付出,還能夠得到法喜充滿,用描述的,用描述的其實體會不到,自己去做體會到,這就是師父常常在說,「經者,道也;道者,路也」。路就是去走出來,才能夠知道這條路的平坦,才有辦法接觸到菩薩大道,原來這就是佛陀所說的經法,那種的體會,這才是真正感受到法的法喜。
要了解佛法,只是一直鑽究,一直去鑽,想要更深一點,再更深,如何深?愈深愈見不到。所以我們要看,「知」就「行」了,做就能夠體會了。所以知、識、行,才真真正正事理圓融會合,希望大家要很清楚。綱,這個地方就是要入經文來了。「佛陀大覺悟宇宙之真諦,不離四諦十二緣六度法,不分大小乘入佛門必學。大小乾坤四大不調造災。」
佛陀大覺悟
宇宙之真諦
不離四諦
十二緣六度法
不分大小乘
入佛門必學
大小乾坤
四大不調造災
大家要很用心。佛陀他覺悟了,與宇宙之間諦合,大覺悟宇宙的真理。所以宇宙大覺,大覺就是佛陀,他是一位大覺者,覺悟宇宙間的真諦,這個真諦的道理沒有離開四諦,人間疾苦,人間相沒有離開苦。第一場的說法,第一句發出的聲音:苦啊!這就是真理。
每天師父都在說這些事情,我每天說,是否大家有聽懂?苦啊,苦從哪裡來?集啊、集啊,集種種,開口動舌、舉手動足,無不都是身、口、意所造作的。光是一個人的身體,開一個口、出一個聲音,是一句的好話?或是一句傷害人的話?同樣在口舌中,這是要造福或者是要造惡,就是在這個口中。造惡業,那是說惡語、造惡業,身體呢?要行善或者是行惡?行善,那就是轉一個念,出錢出力去感受,也是這個身體舉手動足,走到了,感受到了:好事啊!好事情,堅定我的信心,我立弘願,這就是善,加強我的善念。或者是起一項惡:錢是我的,這是辛辛苦苦賺來的錢。賺錢就是要享受,叫我捐錢付出,我為什麼要捐錢?不只不捐錢,還要口出惡言。
這種毀謗或者是動作惡劣,像這樣起心動念、開口動舌、舉手動足,這都可以在「苦、集」,集這些結果來到苦,錯誤的都進到苦之中。有幾個能轉一個念為福,累積無數的福行道,走入菩薩道路,這是多麼不簡單。
所以「不離四諦」,能夠了解諦理。不懂的人糊里糊塗去了,懂的人,佛陀所說的,這是惡,所以造成了苦,我要來斷苦,滅掉苦的源頭,所以叫做「滅」。而想要滅掉苦的源頭,我就要修行,那就是「道」。所以「苦、集、滅、道」,四諦法,說起來這麼簡單,分析起來是很微細的。 光在我們的身、口、意,光在我們的知、識、行,這就已經造成我們生生世世,善惡因緣果報,所以我們「四諦法」一定要很清楚。
除了「四諦法」,佛陀要再為這些修行者,知道你四諦法的道理聽進去了,要為你進一步分析生命的來源,生命的來源那就是十二因緣。十二因緣,從那個一念無明,懵懵懂懂而行;因無明就緣行,因行就緣識,識就緣名色,名色就緣六入,六入就緣觸,觸就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就緣有,有就緣生,生緣老死。從還未老病死,還未出生之前那個無明;那個無明就是前輩子不知道「四諦法」,不懂道理,所以他在無明中去行為,隨著他過去生的善惡業,去受生、去受報。
所以佛陀要告訴我們四諦法,道理你知道,因為我們人的身體,來自於過去生中的道理,你不覺知,他就是迷,就是緣著這個緣去行動,就懷胎、受生。就是這樣「取」,就再緣造業的「有」,這樣一直緣下去,有業,又老病死。這種生命來源的順序,佛陀也為我們說得很清楚,故,了解之後,知道人的生命是這樣來。既在人間受善惡報,這是因,這是果,你要知因識果,現在要趕快修。
如何修呢?投入人群。修行,懂道理就要入人群去付出。所以佛陀一大事因緣來人間,為了要教菩薩法,就是這「六度法」。所以我們要很清楚詳細,花很多時間與大家說話,沒有離開這些。而這些教法沒有離開,也「不分大小乘」。入佛門是大乘或小乘?不分大、小乘,都是要了解前面這些法,所以「入佛門必學」。「大小乾坤」你一定要學的,我們才能知道大、小乾坤。
什麼叫做大乾坤?讓你認識宇宙的道理,大乾坤就是宇宙。小,小乾坤是人的身體。大乾坤的四大,地、水、火、風,小乾坤的四大,同樣是地、水、火、風。大小乾坤四大若不調,那就造災難了。看看普天之下,全世界多少四大不調和,造成多少災難,地震、颱風、水災、火災,是日日頻傳在國際間,這是四大不調和,是破壞性很大、毀滅性很強,這就是四大不調。我們為佛弟子應該都要清楚,因為這樣我們更要精進,所以要精進求法。經文,入經文來了。「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
為求聲聞者
說應四諦法
度生老病死
究竟涅槃
為求辟支佛者
說應十二因緣法
《法華經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剛才的四諦法是為聲聞,我們要了解法,要耳根接受口出的聲音。所以求聲聞的人,那就要很用心聽聲聞法來了解,說的人「說應四諦法」。佛陀是會說的人,聲聞是能聞的人,所以說法來度,度聽法的人知道道理,這就是「度生老病死」。
要再進一步,能夠修行更徹底修,修到「究竟涅槃」。我們光是十二因緣,這樣來來回回,道理知道了,做人若沒有修,也是來生,同樣又緣著這個十二因緣。所以要知道,我們對四諦、十二緣,一定要很究竟了解,要如何去對治,用這些法來對治我們的無明。所以「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就是應不同的根機,辟支佛(根性)已經了解四諦法,了解之後,他就能夠「獨覺」,緣著外面的境界去體會道理。這樣的根機,佛陀就可以告訴他生命的來去,十二因緣。這就是佛為四眾弟子不同根機,進階的方式來說法。所以佛陀要教育眾生是很辛苦。
接下來就再說「為諸菩薩」,若是菩薩的根機呢?「為諸菩薩,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應六波羅密法,究竟佛慧。」
為諸菩薩
因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說應六波羅密法
究竟佛慧
《法華經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真正體解人生的苦難,來去的方法知道,開始就要鼓勵發心,所以有的人真正聽懂了、清楚了,願意發心,佛陀就開始為說菩薩法,想求究竟覺的人,佛陀就為他們講六波羅密法。這就是可以到達與佛同等的智慧,體悟宇宙的道理,這是這段我們要大概清楚,所以「是諸菩薩之大機,志求佛道,因於求無上正等正覺」。
為諸菩薩
因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是諸菩薩之大機
志求佛道
因於
求無上正等正覺
菩薩志在要真正求解脫。你要求解脫,不只是說:「我了解,生命的來去。」生命來去就要有意義、有價值,而要有意義、有價值的生命,這就是師父常常告訴過大家,生命的價值就是要付出。你要把握時間,生命付出利益人群,這就是生命的價值,就是這樣的道理,就是要入人群去、去度眾生。所以是菩薩的大機,知道、懂了生命的源頭,向前要再走的,我們應該要再求更深、更廣、更大的路來走。
我們要「志求佛道」,與佛同等,「因於求無上正等正覺」,我們要求就要求到正等正覺,體宇宙真理,與佛同等。所以佛陀就是為了要教這些菩薩法,所以「說應六波羅密法,究竟佛慧」。
說應六波羅密法
究竟佛慧:
佛即為說六度法
應彼機大智
故為說六波羅密法
令得成就
究竟佛智慧
佛就要說六度法,「應彼機大智」。「彼機」就是這些發心立願,要行菩薩道的人,這些都已經有心要接受大法,佛陀就要應,要適應這些人的機;他已經有大智慧,這樣的法來教育,成就他入菩薩大道,「故為說六波羅密法,令得成就究竟佛智慧」,大家要清楚了。
究竟佛慧
即佛之究竟智慧
釋尊敘述
威音王佛為諸菩薩
說六波羅密法
以入於佛之
究竟智慧
亦可以
究竟佛慧四字
通屬上三乘而言
言為三乘各各說法
皆令直趣於
究竟佛智也
「究竟佛慧」,讓我們更加清楚,「究竟佛慧」,即是佛之最究竟的智慧,那叫做「無上正等正覺」,叫做究竟的智慧,佛的究竟智慧。這就是「釋尊」,來「敘述威音王佛」。記得釋迦佛講說威音王佛,描述他的國土,描述他的人民,描述那裡的境界,這都前面說過了,所以叫做敘述。「敘述威音王佛為諸菩薩」。威音王佛同樣要再為他的國土,為他的人民說六波羅密法。這全都佛佛道同,四諦、十二緣、六度行,這都是佛佛道同。釋迦佛娑婆世界,堪忍的世界,用這個方法;威音王佛,在他那麼安和樂利的世界,他也是說這樣的法。四諦、十二緣、六波羅密法,佛佛道同,所以「以入於佛之究竟智慧」。
「亦可以究竟佛慧四字」是「通屬」,是通的,通屬在三乘而言。三乘是小乘、中乘、大乘。剛才說過的「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要能夠到達究竟佛慧,那就是要行這些法,到達六波羅密,才有辦法究竟佛慧,所以這通屬三乘。「言為三乘各各說法,皆令直趣於究竟佛智也」。所以,所說的究竟極果,就是妙覺。
謂究竟極果即妙覺
無明之惑既盡
本覺之體全彰
得心見性
心即常住
是名究竟覺
究竟的智慧,我們再簡單(說明),學佛常常看到字不同,但是義是相同,所以妙覺就是佛的究竟智慧,也叫做「妙覺」。「無明之惑既盡」,所有所有凡夫的很多無明,完全那些煩惱無明都去除了。就像一面鏡子,大圓鏡,一直擦一直磨、一直擦一直磨,磨到那面鏡子真正清淨無垢穢,能夠照見天下一切,分明無染垢。我們的心境就要有這樣,能夠看透天下人間事,而不受人間事物污染我們,這就是妙覺。 無明若還未盡,就還有污染,還不算妙覺。所以妙覺就是絲毫沒有污染,沒有無明、惑的垢穢。
所以這些都要盡棄、掃除掉,「本覺之體全彰」,我們真真正正,佛陀告訴我們人人本具,我們當中就是有無明惑,而我們當中這些無明惑,若都將它磨盡了,掃除乾淨了,我們就「本覺之體全彰」,全都顯出來,那片鏡子就清明,很清、很明,我們就「得心見性」,「得心見性,心即常住,是名究竟覺」,我們就永遠在這個地方,在這個清淨無染妙覺的境界,這叫做究竟覺,也叫做「妙覺」。
各位,用心,說起來也說得很清楚,也很分明,希望大家用心,前面的人與事,與這樣的道理,我出錢就好了,現在救濟很需要用錢,我們莫三比克有災難,在這裡要搭飛機去那裡,我出錢就好了,鼓勵他,說:你還是去,去的感覺不同,是,去了,光是這樣看到孩子的笑容,他就覺得這用錢哪買得到,這麼清純無邪無染的笑容呢?同樣的道理,去了之後,那個菩薩心才真正啟發得出來,他才會正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所以我們需要,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上人講述於2019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