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40819《靜思妙蓮華》遍記四眾 受辱不瞋  (第1744集) (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0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819《靜思妙蓮華》遍記四眾 受辱不瞋  (第1744集) (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Empty
發表主題: 20240819《靜思妙蓮華》遍記四眾 受辱不瞋  (第1744集) (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20240819《靜思妙蓮華》遍記四眾 受辱不瞋  (第1744集) (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Empty周一 8月 19, 2024 1:25 p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0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819《靜思妙蓮華》遍記四眾 受辱不瞋  (第1744集) (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40819《靜思妙蓮華》遍記四眾 受辱不瞋  (第1744集) (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20240819《靜思妙蓮華》遍記四眾 受辱不瞋  (第1744集) (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Empty周一 8月 19, 2024 1:29 pm

20240819《靜思妙蓮華》遍記四眾 受辱不瞋 (第1744集) (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00:52)以一聲佛,遍記四眾,受辱不瞋,歡喜信受,見人則拜,修無我行,遍記成佛,生佛平等。
⊙(08:44)「而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乃至遠見四眾,亦復故往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法華經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14:52)「四眾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惡口罵詈言:是無智比丘,從何所來?自言我不輕汝而我等授記,當得作佛。」《法華經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25:42)正像法逝去,迷失航導眾生業重,生世末法中,正像法隱而遠之;盼望得導師引領正道方向,行者持道,證入之最妙。
⊙(33:44)然此品顯能證之人為希有,悟入為難。
⊙(35:20)四眾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是四眾中,有生瞋恚者,心所染著世緣不清淨者。
⊙(38:21)四眾以瞋恚心罵詈打擲。菩薩以慈忍力,遍記成佛。
⊙(39:45)惡口罵詈言,是無智比丘從何所來:彼等習俗迷糊正向,反罵勤行正向人。謂是愚人,從何所來。
⊙(42:31)自言我不輕汝而我等授記,當得作佛:此乃述說不輕口中之語: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45:02)忘己利物,內懷不輕之解。

【證嚴上人開示】
「以一聲佛,遍記四眾,受辱不瞋,歡喜信受,見人則拜,修無我行,遍記成佛,生佛平等。」

以一聲佛
遍記四眾
受辱不瞋
歡喜信受
見人則拜
修無我行
遍記成佛
生佛平等

很簡單,能夠清楚了解,常不輕菩薩,他一向就是以虔誠心,面對任何一個人,凡是你出家、凡是你修行,他都見人恭敬、頂禮、膜拜祝福,未來行菩薩道,人人當得成佛。這是常不輕菩薩修行的過程,真實的功夫,也與人人結好緣,也希望專心一一在人群中,啟發人人要修行,給人人一個好因緣,所以他到處見人膜拜。

所以「以一聲佛」,就是看到人就說:「你能行菩薩道,將來一定會成佛。」到處就為人祝福成佛。這樣等於為大家授記。佛陀為弟子授記:「汝等所行,將來得記。」同樣的道理。所以不論到哪裡,見到人就這樣說,為人授記作佛。但是有的人聽到、看到,久來生討厭,所以「受辱」;侮辱他、罵他、捶打他等等。但是常不輕菩薩,心還是很定,不受人的臉色、聲音所染著,所以他也猶然輕安自在;要打他,跳得遠遠的,還是又頂禮、膜拜,「不敢輕視你,因為你將來也會成佛。」就像這樣屢次屢次,一樣的行動,一樣的環境,一樣就是這樣被侮辱,他還是很歡喜自在。

像這樣的人,這種看人就禮拜,不論人家是怎麼樣,那就是「修無我行」,這種無我。我們大家都會知道無我、無相,是否能夠放下自己,無我相呢?很難。常不輕菩薩他就是修這個行,不輕視別人,「你侮辱我,不是對我說的,你的態度,不是真的對我,所以一切都與我無關。」這種無我相,「修無我行」,這樣用他虔誠的心,不斷修行,不斷入人群。 這種「遍記」,任何一個人、修行者,他就是為他祝福,祝福他行菩薩道,學佛的道理,終究一定要行菩薩道。看他們穿著,出家,或者是看他們在禮佛,這就是要行菩薩道的開頭,他會讚歎他們。

所以說來,一項就是常不輕菩薩他修行,無我行,「修無我行」,這是我們要學的。 再來,我們要知道,知道你懂得拜佛,你懂得要聽經,我們就是要懂得行菩薩道,光是會拜佛、會聽經,無法去行菩薩道,這樣距離佛還很長、很遠。因為還未行菩薩道,就是還未上接近佛的路,還是很長。所以我們要學佛,菩薩道之重要啊。

來,前面的經文又是這樣說。「而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乃至遠見四眾,亦復故往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而是比丘
不專讀誦經典
但行禮拜
乃至遠見四眾
亦復故往禮拜讚歎
而作是言:
我不敢輕於汝等
汝等皆當作佛
《法華經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這段經文是前面說過了。所以這位常不輕菩薩他就是,不是專門在讀經,也不是專門在讀誦,他總是喜歡在身體力行中,去實際走入人群,實在面對人的面前,去做這分結緣、讚歎、祝福這個行。如何讓人罵、打,他就是歡喜接受,這就是他的修行。 因為他內心已經體悟了,不執著形象,但是要好好啟發人性平等,人人都有成佛的機會,只要人人肯發心行菩薩道,絕對有機會能夠成佛。這是體悟,但是要如何引導大家,了解本具佛性?那個時代,人的生活已經很放縱自己,所以他就希望將這些人,直截了當要告訴他們:「我不敢輕視你,因為你會行菩薩道,會行菩薩道的人,自然就會成佛。」虔誠向他們禮拜,雖然你們現在還未成佛,但是你們是未來佛,這樣虔誠禮拜,所以這位比丘就是修這樣的行。

因為我們說過了,三人行有我師焉,我與兩個人在走,兩個人都是我的老師,一位是善知識會教我,一位惡言惡行示現。善知識教我好,教我做對的事情,這是我生命中的貴人,當然我要尊重、敬禮。

另外一位是現出了惡行惡相,或者是不該做的叫我去做,我自己要很堅定,試試我的堅定心,敬而不為,但是守好我的心,他就知道如何選擇,所以他也是我的老師,讓我能體會要謹慎自己。 所以這位「常不輕」,不論人對他態度如何,他內心真誠地感恩,我們真的要記取,這分真實修行的心態,還是永遠不可輕視人。「我不敢輕於汝等」,此句要放在我們的心,對任何一個人,這句話若在我們的心中,不論他什麼臉色,我們起這個念頭:不敢輕視你,因為你們也能夠作佛。見眾生如見佛想,所以將眾生都當作是佛的恭敬,用這樣來修行。

接下來這段經文,用心看。「四眾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惡口罵詈言:是無智比丘,從何所來?自言我不輕汝而我等授記,當得作佛。」

四眾之中
有生瞋恚
心不淨者
惡口罵詈言
是無智比丘
從何所來
自言 我不輕汝
而我等授記
當得作佛
《法華經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你是從哪裡來?」這段經文它的意,我們要多了解。經文的內涵是這樣說,正法、像法已經慢慢離開了。佛在世親身教化,這就是正法,親近佛,親自聽法,法是直接體會、了解。佛若滅度後,這個一千年間也是大家都很精進,「如是我聞」,佛是這樣說,大德僧也這樣傳,所以大家很相信,一直傳、傳,一千年當中是正法。 像法同樣,前面佛在世的時候,很多大德口口相傳,聽,那個時候,千年前時,佛陀覺悟在人間,說法在人群中,那時人是如何修行,世人恭敬,我這時候也要像這樣來受法,像這樣好好清淨自己的身、心,很認真。但是畢竟是一千年前的事情了,聽、傳,一千年之後這些人在傳,到底準不準?是否有毫釐的走樣嗎?差之毫釐,失於千里。

所以我們在像法就已經有走樣了,何況像法又過了,如是我聞、如是我修、我證,又是什麼樣呢?到末法,像法將要轉入末法那時,佛法就逝去了,真真正正的佛法就在這二千年後,佛法真的是遠離了。留下來就是像法那個時代,一千年前,佛不在,大家很思慕,若是造佛像起來,將他當作這個像,人人尊敬它,敬佛而佛在。看到像,就像佛在世,所以很盛行,到處都是造佛像、建佛寺,所以很多寺廟、佛像、造塔,就都在那個時候,很盛,所以這就是「像法」。

而這些建築物或者是造像,造那個形象,這樣轉入末法了,那些形象都在,好像佛法傳下來,但是法也已經異樣了。佛像、寺院也會敗壞,所以會腐敗掉,來到「末法」。我們現在像法轉入末法,就變成佛法的地方成為古蹟,年久月深失修了、腐化了,現在將它當作觀光地區。絲路,絲綢之路,那就是很多,敦煌要去印度那個過程,很多遇山造像,只要是石頭山,他就整座石頭山,就一直開洞、開洞,開到只要有洞就有佛像,有菩薩像。

所以我們現在常常看到,有人送來,這是敦煌的古佛像。很多,每一尊都不同,造型不同,菩薩形不同,也有故事型的。儘管不完整,儘管那些像都已經腐蝕掉了,或者是被破壞掉,但是視為如寶。造像、畫像,這樣一直一直變成了現在很盛行,去買送人當禮品。

這就是佛法的過程,在現在我們能看到的就是圖畫像很多。 唉,人生,時間堪嘆就是這樣過去了。佛陀二千多年來,我們此時此刻,正信的佛教徒還是尊重、敬信,但是不是造像來敬信,是在我們的理念上。佛陀乃是宇宙的大覺者,從覺悟那個剎那,瞬間的覺悟,與天地合而為一,那念,我們就已經很珍惜。佛陀不簡單,剎那間就是體解,會合宇宙,來人間講真理。在我的心目中永遠就是這樣,所以敬重不是來造像。一般人拜佛、求佛賜福,讓我諸事如意。福要自己造,諸事如意要看你過去,有沒有諸事如意因緣果嗎?若沒有,只是求,哪能求得呢?總而言之,我們不可迷信。

正像法逝去
迷失航導眾生業重
生世末法中
正像法隱而遠之
盼望得導師
引領正道方向
行者持道
證入之最妙

現在要說的這段文,正法、像法已經逝去了,就是離開,離開很長了。時間,凡夫世的時間已經很長,在這個時間都是在末法中。這個時間的人已經,「迷失航導眾生業重」。 因為我們人已經引航的「導」消失了,大海茫茫,何去何從?所以引航導,要度眾生往前走,已經消失了,所以現在的眾生前途茫茫,何去何從?我們今天的事情,不知道下一刻的時間,有什麼事情會發生?發生的時候,我們要如何去面對?就像在夢中,睡著的時候到底在夢什麼呢?由不得夢中人。夢中的境界由不得我們自己,說:「我不要這個夢,我不要這個環境。」都由不得。

所以人生如夢,夢如人生。末法這個時代,眾生都在如醉如夢之中,有了佛法來為我們當導航,所以我們要很虔誠,心生敬重。佛法來導引我們,用什麼方法來修行,用什麼方法來面對人間。 所以末世,生在末世中,因為我們的業很重,我們已經都通通在末世之中,生在世末法中,哪怕我們接近佛法,但是這個時間就是末法,我們就是生在這個時間中。所以「正像法隱而遠之」,正法、像法這樣隱沒了,離我們好像很遠。 「盼望得導師引領正道方向」,現在只是期待我們要往像法、正法去走,總是需要有引航的人,領導的導師來牽引我們,為我們引領向正道的方向,不可再偏差了。

「行者持道,證入之最妙」,唯有我們要很用功、很思考,在人事物無不都是在法中。我們若忘記法,用凡夫來對待人事,我們會惹來很多麻煩,累積無明、增長煩惱。這就是凡夫,在芸芸眾生。我們若現在見到佛法,見聞佛法有所體悟,我們就要好好堅持。 「行者持道,證入之最妙」,我們若堅持這條道路,我們能夠在人事物中,「唉,人生就是這樣的苦。這麼迷的人,離佛法很遠。」我們若是心在法中,我們就能夠去分別,人是否向理來呢?有向著真理靠近嗎?或者是背道理而遠去了?我們自己有入道,我們才有辦法看到有靠近,或者離道而去。這就是我們要很貼切、用心在法中。

我們若可以將這個法與這個事證實,我們這樣做,證實了,我們的心就不要再動搖。這樣證入,能夠入這個法,證明一切,稱為「妙」,就是妙。道心堅定,什麼環境都沒有來搖動我們;面對著芸芸眾生,世代很複雜,但是既來之則安之,因為我認識道理了。這樣的境界就像常不輕一樣,「證入之最妙」。我們若有辦法,證入無我相、無我行,那就是最妙了。 「然此品,顯能證之人,為希有,悟入為難。」

然此品顯
能證之人
為希有
悟入為難

我們若能夠知道, 這品就是〈常不輕菩薩品〉,已經來為我們指引,用這樣的風度去面對眾生。「顯能證之人」。其實也沒有什麼困難,修行不是那麼深,不是就要整天光是在那裡, 讀 經、誦、拜,不是。入人群能夠練我們的心,練得人人不會動搖我們的心,這就是「妙」。這已經顯示出「證」,已經證悟的人是最為稀有。「悟入為難」,「已證」是很稀有了,真正要悟入的人是不容易。所以經文再說,「四眾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

四眾之中
有生瞋恚
心不淨者:
是四眾中
有生瞋恚者
心所染著世緣
不清淨者

在那個時代,像、末法之時,已經人心模糊掉了,雖然是修行,已經偏俗了,所以對於出家人的生活總是很隨便。「是四眾中」,四眾是出家比丘、比丘尼,還未出家優婆塞、優婆夷,在家居士,但是他學佛,這叫做「四眾」。 「有生瞋恚者」,有的人光是看到常不輕,就心起不歡喜心,「唉呀,這個瘋瘋癲癲又來了,不知人家在罵他,也不知好歹,所以怎麼罵、怎麼對待,他都好像不會分別。」大家輕視他,他都不在意。大家若看到他,愈是在常不輕菩薩的身上,不會生起好感,總是輕慢心。所以這些人就會有瞋,「有生瞋恚者」,看到就生討厭、發脾氣,看到就要罵他,就要打他。

這就是四眾中,對一個人都無法容忍,看不順眼的就是這樣起心動念。所以「心所染著世緣, 不清淨者」,這就是貪瞋癡,世俗攀緣愈糾纏愈深,這種的四眾修行,但是身心不清淨,這些四眾。所以「四眾以瞋恚罵詈打擲。」

四眾以瞋恚心
罵詈打擲
菩薩以慈忍力
遍記成佛

常不輕菩薩他就是, 「以慈忍力,遍記成佛」。他還是慈悲,很忍耐,就是再告訴大家:「為你祝福,你也會行菩薩道,你也能夠成佛。罵我、打我是成就我,三人行有我師焉,好壞都是我的老師。」這種的心,去對待前面罵辱他的人,所以還是歡喜心接受。所以常不輕菩薩以慈忍力,遍記這些四眾都能夠成佛。

所以經文又說,「惡口罵詈言:是無智比丘從何所來?」

惡口罵詈言
是無智比丘
從何所來:
彼等習俗迷糊正向
反罵勤行正向人
謂是愚人
從何所來

這個人到底是從哪裡來?哪裡來我們都不知道,這麼的輕妄,所以心就不歡喜。這個人是從哪裡來?所以「彼等習俗迷糊正向」,這四眾的學佛者已經迷掉了,所以不知道對方在修行的過程。「反罵勤行正向的人」, 自己迷自己不知道,反過來就罵這位修行,這種無我相, 口, 讚歎人, 身, 身體行禮敬,口,讚歎 ,人內心修無我行,這是身、口、意三業,面對著人,意常常發好意,口常常說好話,身體一直在膜拜,是人,不是去拜佛,拜佛是雕刻的像,他要拜的,人人未來將會成佛。 只要有修竹人行就能夠成佛,所膜拜是未來佛,他所修行的認定,人人無不是佛,這是真實佛,所以他從內心的誠,身體敬,口也是敬,這種虔誠恆敬,這是修行的方法,但是一般不知道無法了解。

自言 我不輕汝
而我等授記
當得作佛:
此乃述說
不輕口中之語
我不敢輕於汝等
汝等皆當作佛

「自言:我不輕汝, 而與我等授記,當得作佛。」我你是從哪裡來,這個人是從哪裡來,怎麼會這樣,這麼輕妄,這麼輕易, 就要為我授記,我們這些人有在修竹人行,哪需要讓你這種瘋瘋癲癲,不怕人罵、不怕人打,「綿綿精精」(鍥而不捨),只是向人禮拜,就只是為人讚歎,說我們將來成佛,成佛是佛所授記, 不是你,就是用這樣的心態來視,這都是在講述著,述說「不輕口中之語」,就是輕視、很輕視那個人,我不必你為我祝福, 我不需要你祝福, 你為我祝福對我沒有用,我要求的祝福是有德的佛,這就是這些四眾, 比丘(等),他們的心態,你常不輕為我授記,這是無用的證,沒有用。

所以口中所說的,「不敢輕於汝等, 汝等皆當作佛」,這樣為我授記,這沒有用。但是對常不輕,他的修行很簡單,就是這樣, 忘己利物,內懷不輕之解」。

忘己利物
內懷不輕之解

就是已經忘記自己了,行無我行,內心永遠存一個念,這個念就是不敢輕視你們,因為你們人人會做佛,這是定。信佛,深信佛所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 與我的心,與眾生的心,是沒有差別,佛能夠成佛,我將來也能夠成佛,他們大家都能夠成佛,所以我對大家恭敬禮拜,祝福他們比我先成佛,這就是不為己,只是先利益人。這是打從內心那分不十輕,不輕視他人,這是他內心的世界。

所以我們要修行,在佛陀修行的過程,很簡單的一念心,面對著很複雜的田中人人人眾生,堅持單一無二這念心,一個方向,沒有第二項,就是單純、單純一念心,所以大家要很心,用心在日常的生活,在我們舉手動作中,開口動舌中,無不都是我們修行,一不小心我們就是造業,所以請大家要自我警惕,時時要多用心。
~證嚴上人講述於2019年10月19日~
回頂端 向下
 
20240819《靜思妙蓮華》遍記四眾 受辱不瞋  (第1744集) (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