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7《靜思妙蓮華》深敬不慢 得大善寂 (第1750集) (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00:53)謂人多有好上之心,若見有學同參法益。末法迷方向人,修學人不敬重,不生輕慢為難。常不輕持如常。
⊙(09:15)「得是六根清淨已,更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廣為人說是法華經。於時增上慢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輕賤是人為作不輕名者。」《法華經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13:39)「見其得大神通力、樂說辯力、大善寂力,聞其所說皆信伏隨從。」《法華經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16:44)見其得大神通力、樂說辯力:空中聞法悉能受持,更增精通力,廣為人樂說法義辯才無礙。
⊙(30:52)四眾聞經信伏者,始而行身業至善,故往禮拜,終得大神通。六根清淨,始而口業至善,不專讀誦終則得大辯才。
⊙(33:24)大善寂力:聞罵不瞋,被打不怒,以受持成就大功德,善寂靜清澄不染塵。
⊙(38:00)大善寂力,即由清淨,所以發生之禪定力。廣說妙法,始而意業至善,深敬不慢終則得大善寂。
⊙(42:52)聞其所說,皆信伏隨從:壽命無量,慢流見菩薩有如是力,皆深信敬從,隨法化矣。
【證嚴上人開示】
「謂人多有好上之心,若見有學同參法益。末法迷方向人,修學人不敬重,不生輕慢為難。常不輕持如常。」
謂人多有好上之心
若見有學同參法益
末法迷方向人
修學人不敬重
不生輕慢為難
常不輕持如常
我們用心,我們要很清楚,說「人多有好上之心,若見有學同參法益」,我們若用這樣的心來看,交朋友很重要,要懂得選擇。人人若有很好的朋友,那就是能夠互相切磋、利益,彼此之間,我的心得,你的心得互相來討論,這是最好的朋友。「好上之心」,全都有要向上精進的心。
「若見有學同參法益」,若是有的人看到,看到你想要來研究,我也同志願要來研究。彼此之間同修同參,同一個方向,我有所得,我會與你分享,你有所心得,你就來與我分享。彼此之間,好學的人就是在讀書、研究,能夠互相切磋、彼此討論,在有利益的,是很好的文句能夠用在人間,我們就收起來,能夠成為我們人生方向的座右銘。
若是末法呢,末法迷方向的人,「修學人不敬重」,因為他在末法間,真正共正向,要去修行的人並不多,大多數修學不是要用,修來裝飾,對法不敬重,這是很不尊重法的人。所以「不生輕慢為難」,他修很多法、唸很多經、知道很多理,卻是自己不肯身體力行,這就是輕慢。不肯力行的人,說不輕慢是難。這就是說,因為我們輕慢它,輕慢已經造成,你要他不生輕慢,他本身就已經輕慢了,所以「不生輕慢為難」。已經心生輕視,已經這樣在輕慢,怎麼說不生輕慢呢。已經是了,所以不生為難,本來他就是輕慢了。
所以「常不輕持如常」,常不輕他就是如常,精進再精進。他從開始發心一路精進,那就是發大心、立大願。這樣的時代,人人有聽到法,卻是心不尊重法,像出家,又是散漫如世俗人。這種的佛法已經是混亂掉了,發心再來人間,要來度化眾生,如何度?這些眾生已經散漫、亂了次序,他要用什麼方法?總是入群,入群用恭敬心,見人讚歎,入群禮拜,這就是常不輕,他堅持人群中修行度人的方法。
我們若能夠清楚,就知道人間就是這樣,既發心要來人間,總是發願來的,就要承擔得起這種的時代,應世如何度化、要如何救、要如何度,救度眾生。就是不一樣的世代,那就有不一樣的方法來教化、救度。所以我們要用心來體會。
前面的經文這樣說。「得是六根清淨已,更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廣為人說是法華經。於時增上慢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輕賤是人為作不輕名者。」
得是六根清淨已
更增壽命
二百萬億那由他歲
廣為人說是法華經
於時增上慢四眾
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輕賤是人
為作不輕名者
《法華經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這是我們前面說過的經文。常不輕菩薩,他這樣入人群度化眾生,眾生不尊重,他也覺得經歷多年了,應該世緣也該盡了,想,應該是取滅之時。 還記得前面那段經文,忽然聞空中威音王佛遙遠的聲音傳來,偈文好像遠遠、遠遠傳來。這當中,常不輕得六根清淨,再次整理耳朵聽到人在罵,或者是在批評、議論等等,耳根再調整一下,那就是所聽的還是好話,聲不著,耳不著聲。不論它聲音傳來是什麼,在常不輕聽來不輕不重,平常的話,正常,心就很開闊。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同樣完全淨化,延續來人間裡。 「更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時間很長,二百萬億那由他,那是很長了,無法計算。所以廣為人說《法華經》,現在開始就要正式來講《法華經》,要講《法華經》那時,「增上慢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輕賤是人」。「是人」是常不輕。這些人都在輕視常不輕,這些人,「為作不輕名者」就是這群人。來,我們接下來再聽。「見其得大神通力、樂說辯力、大善寂力,聞其所說皆信伏隨從。」
見其得大神通力
樂說辯力
大善寂力
聞其所說
皆信伏隨從
《法華經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過去那麼的輕視,但是經過了一番,常不輕再重新調理,如何度眾?他就開始調理,好好來說經。這些人看到常不輕的轉變,他已經得大神通力了,所說的得大神通,就是已經好像法法精通了,尤其是說法樂說辯才。開始講話,有人提出疑問,他很歡喜回答。不只是回答,有人來問難,他都會一一開解,將反彈的人能夠馴服,心服口服。
「大善寂力,聞其所說,皆信伏隨從」。大家已經都是聽了之後,心信,相信常不輕菩薩,他所說的教法、道理,大家都很相信、很服從常不輕所講的法。完全一百八十度轉變了,因緣就是這樣,這麼久,經歷多年,總是已經看到常不輕,原來這位是菩薩比丘。
見其得大神通力
樂說辯力:
空中聞法
悉能受持
更增精通力
廣為人樂說法義
辯才無礙
見其得大神通力、樂說辯力,那就是因為他從「空中聞法」。悉能受持,更增精通力,廣為人樂說法義,辯才無礙。佛陀的時代,又比佛陀再更前──威音王佛,已經距離曠劫,距離釋迦佛這個時代,那是無法用記憶去計算、去表達的時間。那時佛陀就這樣說,「空中聞法」。我們現在,豈不是很容易空中聞法?坐在這裡,雖然現在出聲比較辛苦,大家用心聽,近的人聽清楚。遠的人,我問他們:「你們到底有聽到嗎?」「有聽到聲。」「清楚說的每句話嗎?」「有,但是某一個角落聽到聲音,但是不知道在說什麼。」在精舍範圍,近近的,有障礙的地方,而遠的人呢?在國外,問:「我最近說話,你們聽得清楚嗎?」大家回應我,就說:「有啊,清楚,沒有差別,清楚。」 所以不只是在臺灣聽得到,國外的國家,很遠,他們也是聽法,薰法香,回來都會一句話:「我們都精進哦,我們每天都在薰法香。」「我現在在說什麼知道嗎?」「知道,常不輕菩薩,用恭敬禮拜的心入人群。」「哦,有清楚。」這就是要感恩在現在這個時代。
記得(2019年)在會客室裡,與馬來西亞視訊,還有到寮國救災過,慈濟人能夠回來精舍,他們一、二十位回來,這樣同時來分享,來說他們發放、勘災,還說再接下去,要再去發放、急難救助、中期幫助,接下來還得去,(發放)米、油、鹽、糖等等,要彌補他們,還未種稻以前這個時間。而稻子,稻種都被水流掉了,沒有稻種,我們就要採購穀種、稻種。稻種要從哪裡來?要什麼樣的稻種呢?寮國有幾位企業家,他們熱情,他們願意承擔,就地去幫助我們,選擇適合他們要種什麼種,他們當地去評估、去了解。
這就是接力,菩薩一個度過一個,一個傳過一個。從臺灣,人間菩薩救天下眾生,到那個遙遠的國家,很嚴重的大災情。他們有幾次,這樣不斷不斷地受災,氣候不斷不斷,讓他們很多的災難。所以一次一次去救,不一樣的災情,但是我們還是一樣的救助,而且愈擴愈廣、面積愈多。當地的人愈能夠了解慈濟。
馬來西亞一位郭居士,他就這樣說,他說:「我見人就要跟他說慈濟,見人就是無不說法,向他說法。」這就是一邊帶人,一邊要告訴他慈濟是如何做,甚至羅美珠一直去輔導他們:我們的行動、我們的威儀、我們等等生活方式,就要這樣的規則。因為她這幾十年來國際救災,好幾位菩薩,都是國際救災的基本人員,他們常常去做國際救災,所以他們很熟悉。 這次去,她就像媽媽在照顧隊伍。就像媽媽心,生活上、起居她都關心,關心到在那裡幫我們開車的人,她也這樣一個一個都去關心他:「有喝水嗎?不要太累哦,開這麼長的路要休息嗎?」連司機她都安撫他,司機也被感動了,車停下來,司機就跟著隊伍,他也要跟進去。「在做什麼?我能夠幫助嗎?」到了後來,司機還會告訴他們:「像這樣,這個團體我可以進去嗎?」
這就是度人,無人不度,無法不說。這就是人間菩薩,見眾生苦,大慈悲去拔除苦難,「苦既拔已,復為說法」。不論是什麼樣的人,他還是一樣告訴他,介紹慈濟,從五毛錢的因緣開始,一直跟他們說到,國際救災的方式。因為路長,時間久,很有時間可說話。所以說來,當地的企業家在車上也邊聽法。這就是聽法,不論是從空而降,像他們在那裡,我們在這裡,因為那裡的災難,我們這裡的人,這樣用心去幫助,要搭飛機,要再坐過重重疊疊,翻山過嶺,陸地、過溪,真的是很不容易到災區,這豈不是從空而降?菩薩到達,他們來救人,他們來說法。
所以大家見人無不說法,法無不對人說,這種「樂說辯力」。「空中聞法」。他們教他們:「你們也就這樣聽,來,手機,你開這個地方,師父就在這裡說話。」人人手中有手機,能夠透過大愛電視,看得到。這種介紹,自說法,也可以介紹人來聽法,這就是菩薩。
所以「空中聞法悉能受持,更增精通力,廣為人樂說法義,辯才無礙」。很歡喜與人說話,「樂說」就是很歡喜說,說的其中就是法,法的義理無不是,開口動舌中都有法,都有道理。講法、講道理,叫做「辯才無礙」。說什麼法,有人聽懂,有人聽不懂,有人聽故意要來刁難,不論他用什麼方法,聽不懂的、不清楚的,耐心再為他解說;故意來刁難的,還是耐心與他互動,這就是法在菩薩口中,叫做「樂說辯才」,樂說辯才無所畏,不怕,不怕人來挑戰,這叫做「樂說辯才」。
四眾聞經信伏者
始而行身業至善
故往禮拜
終得大神通
六根清淨
始而口業至善
不專讀誦
終則得大辯才
「四眾聞經信伏者」。「四眾」就是比丘、比丘尼(等)。大家聽過後都是信服,已經相信,也已經服了。「始而行身業至善」,常不輕菩薩身的行為都向善了,身行善業做到了。所以「故往禮拜,終得大神通」,經典說「神通」,我們應該將它改為「精通」。我們用說話,精通人家比較能清楚,精神通達,了解道理。我們若是神通,以為是飛天鑽地。是精神通達,精通道理,所說的精通。
常不輕六根已經清淨了,「始而口業至善」,不只是身根向善,身向善做好事,甚至也口業至善。口頭上不只是讚歎人家,還是說法、行善。所以「不專讀誦」的人,也「終則得大辯才」,終於也得大辯才了。
大善寂力:
聞罵不瞋
被打不怒
以受持成就大功德
善寂靜
清澄不染塵
「大善寂力」,這就是常不輕菩薩,他的大善寂力,就是心很寂靜。我們剛才經文說過,「見其得大神通力、樂說辯力、大善寂力」,因為常不輕菩薩,已經得到這樣,樂說辯力、大善寂力了,他的心原來就是這麼清淨,見境不生心。
我們幾天前有說過,不管這些人的態度,不管這些人的聲音,他見境聞聲,修行者不生心,不會隨著這個境界,心去起落,有動、生煩惱,他沒有,所以這是「大善寂力」。就是「聞罵不瞋」,聽到罵,他不會生氣,「被打不怒,以受持成就大功德」,這就是他的大寂靜力。
這種我們要學,我們每天就是在人間,我們每天都在看人面,我們每天都在聽聲音。人的表情、人的聲音,到底是好是壞,我們都不必起分別心,只是一念,心要寂靜,藉境來練心。這些境界就是在練我的心,好壞的聲音練得我心定、心靜,不會因境而動心,所以見境不生心。這就是「大善寂力」。
「以受持成就大功德」,就是藉這個境來修行,已經成就了大功德。這個功德,那就是「善寂靜,清澄不染」,這就是「靜寂清澄,志玄虛漠」,這就是《無量義經》的開頭,修菩薩行,要「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常常告訴大家,心不要離開,「靜寂清澄,志玄虛漠」,短短的八字,真的我們若做得到,這就是學常不輕菩薩行。
大善寂力
即由清淨
所以發生之禪定力
廣說妙法
始而意業至善
深敬不慢
終則得大善寂
「大善寂力,即由清淨,所以發生之禪定力」。這就是我們如何能夠得到禪。「禪」叫做靜思惟,我們能在這種的環境中,讓我們身心清淨,我們已經能夠得到靜思惟。什麼樣的環境來,於心不動,我們的腦力還是靜,靜靜地來思惟,思惟出我們面對人生的方向,要如何入人間度眾生,這很重要。因為要入人間,就要「廣說妙法」,用什麼方式在人間講說妙法呢?
「始而意業至善」,開始就要發一念心,要先發心。你我都一樣,我也要先發心才有辦法調理心。心篤定了,我要入人群做這樣的事情,堅定志向,心就不再移異了,不會再移開了。這就是心,心意既定,我們方向清楚了,我們就心專了,好好來修為,能夠達到「廣說妙法」。這就是從意業開始,意業要至善,至善就是清澄,寂靜清澄的境界,意業一定要到這樣的程度。
所以「深敬不慢」,我們對人要真誠,甚深的信受,才有辦法對人甚深誠意的奉獻,付出沒有驕慢,將它當成是我們修行的道場。去布施,辛苦去付出,看到他們接受了,他們歡喜了,我們是法喜了,所以「深敬不慢」,歡喜都來不及了,還有什麼可傲慢呢?因為這個道場,讓我們得到修行的目的。
所以我們「意業至善,深敬不慢,終則得大善寂」。這個「大善寂」,是我們要很用心,清淨無染去得來的,所以「聞其所說」,是「(皆)信伏隨從」。
聞其所說
皆信伏隨從:
壽命無量
慢流見菩薩
有如是力
皆深信敬從
隨法化矣
這我們要很用心,我們聽,聽他所說的,常不輕所說,這些人完全人人信伏、隨從,尤其是威音王佛的聲音,再來助緣,「壽命無量」,所以「慢流見菩薩有如是力」,就是這群人,一段很長的時間,慢慢他們了解,常不輕菩薩,他這麼長的時間,終於他大成就,這些傲慢,這些人長久這樣看來,大家已經慢慢看到,這位比丘,原來他就是菩薩,用很長的時間,這樣終於看到這尊就是菩薩,這位菩薩有這樣的能力,可以說法,甚深無量的意義,這樣表達出來,「皆深信敬從」。 這些人已經開始很深敬信,敬信這位常不輕菩薩。
所以他所說的都是順從、敬從,所說的都對,現在信受奉行,隨法法化,隨常不輕菩薩所說的法,度化了這些人,這是很不簡單,很辛苦。我們聽到常不輕菩薩,這種從修行堅持,從很辛苦克服種種人群,這些人類對於常不輕,這麼的輕視,他還是用很長久的時間,終於大家年久,見了,看到菩薩。
所以事久見人心,真真正正用很長的時間,流逝過去,看到這位是真菩薩,用這樣的方式來度化眾生,大家感動、歡喜,順從信服,很不簡單,也很辛苦。
各位,常不輕菩薩,真正是當我們修行的典範,我們就要從心起敬,時時用心,用心隨喜,信受奉行,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上人講述於2019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