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41015《靜思妙蓮華》 此經功德 說之不盡 (第1785集) (法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663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1015《靜思妙蓮華》 此經功德 說之不盡  (第1785集) (法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Empty
發表主題: 20241015《靜思妙蓮華》 此經功德 說之不盡 (第1785集) (法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20241015《靜思妙蓮華》 此經功德 說之不盡  (第1785集) (法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Empty昨天6:58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663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1015《靜思妙蓮華》 此經功德 說之不盡  (第1785集) (法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41015《靜思妙蓮華》 此經功德 說之不盡 (第1785集) (法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20241015《靜思妙蓮華》 此經功德 說之不盡  (第1785集) (法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Empty昨天4:00 pm

20241015《靜思妙蓮華》 此經功德 說之不盡 (第1785集) (法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00:54)「大乘法王,大慈悲力,佛於諸法,得勝自在;佛為法王,於法自在,法安人心,常住自性。」
⊙(23:49)「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若我以是神力,於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為囑累故說此經功德,猶不能盡。」《法華經 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25:29)「以要言之,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祕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法華經 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29:35)以要言之,如來一切所有之法:以其要而誠之言者,所謂漸頓偏圓,說三乘,先施權後顯實法。
⊙(40:25)古代高僧將佛陀出世一大因緣言教,分成漸、頓教法。
⊙(43:45)要者統攝意。一切語寬,取略而言,四語殆盡。法即道場所得權實之法。
⊙(45:44)眾生性具如來修極,雖然在纏出纏之異,其法體本來真淨故。開佛知見者開此也。
⊙(47:33)如來一切自在神力:生滅去來,方便示現,隨心自在神通之力。
⊙(49:14)自在神力:即稱性示現。三輪設化,三世益物,放光現瑞,駭動物情等,示佛知見者示此也。
⊙(51:54)如來一切祕要之藏:此法華經,世諸如來一切祕密要妙諸法之藏。四十年後,時乃說之,爾前未發,名為祕藏。
⊙(53:58)祕要藏:即此法不可示。諸佛安身之鄉,三德祕密之藏久默不說等,悟佛知見者悟此也。
⊙(55:00)如來一切甚深之事:所謂久近本跡二門,塵點劫事,一切眾生無能知者,故曰甚深。
⊙(55:22)甚深事,即深固幽遠,無人能到,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一佛之知見,示悟眾生等┌入佛知見者入此也。
⊙(56:19)皆於此經宣示顯說:在昔未談,名祕密藏。今日乃為顯然而說,即顯露也。
⊙(56:41)於此經示說,總結此經功德說之不盡,撮其樞要,唯此四語,而授與之也。

【證上人開示】
「大乘法王,大慈悲力,佛於諸法,得勝自在;佛為法王,於法自在,法安人心,常住自性。」

大乘法王
大慈悲力
佛於諸法
得勝自在
佛為法王
於法自在
法安人心
常住自性

各位菩薩用心、用愛,好好想,佛法在人間,人間佛法,那就是為了人間很多苦難,人間的苦難偏多,實在是難以一一口述人間苦。苦難的人間,誰來了解?佛陀。佛陀他從覺悟,所覺悟的就是為人群,去追尋出了人間「難」,難在哪裡?就是在「苦」。苦難是從何起?是從「集」。集是從哪裡來?「集」是集在煩惱,集在無明,無明、煩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

日常生活,到底是如何的生活,造成佛陀他對人間,感覺到那分人間的矛盾?人間為什麼有這樣的老、病、死?為什麼人間有這麼多的苦相?人間這麼多的苦相,要用什麼方法讓這些苦消滅掉?所以發一個心去追、思,尋尋覓覓去追求、去思考,思考這個根源。尋尋覓覓,生命到底是如何經過過來?這是要真正真實人間,去經過、去體會過,漫長的人生,用心、入群去體會。完全清楚了解了,他就開始到達靜慮的境界中;這些人生實相,人生世相他好好地思考,苦、苦、苦,苦到極端,那種追究到最窮底,就是無處可再追求了,那就是觀天地。

人間的生態是這樣,天與地。人間在這個天地之間,到底天地的生態又是如何?他就進入了那個「空」,去空界之中了。這種「空」,天空宇宙。這種天體,從白天看到晚上,一大早又天亮了。這種分秒觀察天體、星界,看,不是一天、二天,還是用心去看。看看天際,它有什麼變動的變化嗎?哪怕是天,看到的星,星這樣在起,出來了;出來的天星,每天、每天什麼樣的位置,他都用很敏銳的智慧思考、思考。他總是這樣,日、月、星光,日落月出,星光的起點,他全都很細膩、清楚。到因緣成熟了,那一天他在心很靜寂之時,那顆星突然間與他心光會合,突然,那個頓悟的境界是什麼呢?已經天與心這樣突然間的會合,不是天之空,連人也空了,已經是與天體合而為一。當然那是瞬間的事情,那種不是有辦法描述。

所以法,無法可說。「真」是真空,那種心與天體會合,要說法,是普天下的道理。不論是人際,人間的際遇,為何會貧、病、殘疾、孤老、苦難?世間所有所有的形態示相,無不突然間含蓋因緣果報,時空整個凝合起來了。現在的人間會合起來,那就是無數劫、恆沙、阿僧祇劫,那種長時間去累積起來,剎那間。

這種也不是用法能夠去分析,所以叫做不可思、不可議,非思議可及,這是很不容易。所以佛陀他是一位,大慈、大悲、大智、大智慧,那種慈悲智慧,用形容的這幾個字,如何去分析它,就是無法分析出,大覺者他的心境天體,去容納萬物。要如何將這些法,讓我們凡夫能夠清楚,能夠了解呢?這是很困難、非常困難。

總是我們以現在,用心去了解,了解法,到底根源是從哪裡來?就是在這個無邊際、無窮盡,那個智慧會入法。這個法,從那分「大慈悲力」,芸芸眾生這麼的愚鈍,那種的無明煩惱層層覆蓋,要如何將我們一層一層開啟呢?要如何將他這麼多、這麼多,無量阿僧祇劫,那種累積以來天體大法,要如何來適應人間的生態,來對症下藥,實在是很不簡單。

凡夫有時候也會想,一說再說、二說、三說,唉,天天說,同樣一句話,同樣一個時間,同一個時間,時間若到就是說這樣的話,「你是不是要這樣做?」「我再來想想看,好,我明天再來。」明天就說,「你都沒有改,你應該是這樣。」「我再回去想想看。」反反覆覆,「這不必想,就是這樣改就好。」偏偏就還要想。一個認為,這就是這樣就對了,但是對與不對,不對的還要改,對的就是執著這樣,這叫做凡夫。不然,對的去跟不對的就好了,何必在那裡執著。叫人不要執著。到底是對的去將就不對,對呢?還是不對的來將就對的人,對呢?這有矛盾還是沒有矛盾?所以這叫做人生,要如何讓它圓呢?真的是難。

所以佛陀的教育,他就有漸、頓。漸教就是要,「好啦,慢慢地來。」浸中之潛,為了要讓你整塊,整塊乾燥的土地,要這樣一滴一滴,讓你得到滋潤,就要耐心滴,看要滴幾生世,去滴。這種「漸」,漸漸來,才有佛陀生生世世追著眾生,這樣在人間教化。否則,其實佛陀,不必受這麼多苦難。不過,說的好像與法,又有一段距離。告訴你們,沒有距離,法就是這樣,覺者與凡夫的差別就在這裡,事事都是法。

一枝枯草,撿起來這枝枯草,已經乾掉的草都有它的法,因為這枝乾草也有它的來源,有它的生命力,有它的過去,有它的種子,有它青綠的過去,所以都是法。所以我們追究到底,佛法是很多,何況從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情,我們若能夠深心去看它,這件小事情從大地到達天空。

看到「慈濟」小行星,這個慈濟的小行星在天際,在天際間。這個小行星,它的來由是如何來?就是在2007年,五月十一日那一天,由中央大學天文所發現,命名為「慈濟」小行星。一直到2010年,七月二十六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通過了,那顆星的名,從這樣開始叫做「慈濟」。所以十月一日,中央大學校長,蔣先生,他就獻上這顆小行星的銘板,來給慈濟。

所以慈濟大愛無國界,慈濟小行星,「慈濟」在宇宙發光、發亮,這是蔣偉寧先生,他送這塊回來這樣說,也讓它代表臺灣的精神之一。「慈濟」躍上天際了,「慈濟」於天空,就是有一個位置,「慈濟」在天空的位置,我就求因究底,我要知道這顆慈濟的小行星,它的位置到底在哪裡呢?這一群的天文學家,學者他們就說,他們去將位置點出來,再一次來,讓我知道是在火星與木星之間,這顆小行星是繞著太陽,與大地最近的距離多遠呢?是三億公里。

我們若在這裡好好修行、好好用心,說不定,慈濟人,將來會回去「慈濟」小行星,它那裡是時間較長,讓我們多用一點時間,我們來學盡一切佛法。佛法太多了,無限量的道理,一花、一草、一木,都有它生命世界的物理大法存在;一沙、一塵都有它的世界。我們要如何能夠了解,一切的生命物?要如何去體會到,一切的塵沙世界,它當中含蓋的法。法,在一位大覺者,能與天地宇宙為一體,所有無不覺知,這就是我們要追求。學佛就是要學得成佛,學佛就是要求知、求識;想要知、想要識,你就要行、要去實體力行,這叫做修行,修行很重要。

所以我們昨天說過,說,經文這樣說,「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若我以是神力,於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為囑累故說此經功德,猶不能盡。」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若我以是神力
於無量無邊
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為囑累故
說此經功德
猶不能盡
《法華經 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所以用這樣要來說話,要說這部經的功德是不能盡,佛陀想盡辦法,人間說法,這部經累生世就是要說完,才有離開。所以「說此經功德,猶不能盡」,都是不斷在教育。但是聽的,「我知道了,我改變了,一分一分地改變。」到底要改變到何時?他已經有改變的,就是佛陀還是要再一番,長久來生世的因緣,這就是要不斷、不斷,這樣陪伴下去。

接下來再說,「以要言之,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祕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

以要言之
如來一切所有之法
如來一切自在神力
如來一切祕要之藏
如來一切甚深之事
皆於此經宣示顯說
《法華經 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哇,多不多啊?到底佛陀在《法華經》中,光是說《法華經》就好,如來很容易的,這一切所有之法,在《法華經》這樣說,我們記得幾句?我們有入心在其中嗎?我們做多少?所以「如來一切所有之法」,我們得多少?「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能夠影響人的神力,我們到底又是動用多少?「如來一切祕要之藏」,佛的心懷「一大事」,他的心懷,心懷是哪一項呢?

《法華經》就是佛的本懷,佛的本懷,現在說出來的《法華經》,這是佛陀內藏的法,要告訴大家。「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這都是在這個時候顯說,在《法華經》之中告訴大家。我們可有體會到,那個神力的可貴呢?我們可有體會到,法已經入我們的心的自在呢?我們可有將佛陀甚深的本懷,那個法我們認識它多少?力行多少?我們知道嗎?已經,該說的已經過去說了,在現在那個含藏,大家到底了解佛的本懷嗎?我說那麼久,我的心意你知道了嗎?有知音嗎?了解我的內心事嗎?在一起這麼久,我的內心事你還不知道?這常常都是慨嘆的事情,這叫做人生。

以要言之
如來一切
所有之法:
以其要而誠之言者
所謂漸頓偏圓
說三乘
先施權後顯實法

「以要言之,如來一切所有之法」。總而言之,以其最誠意的語言,來向我們說話。佛陀出現在人間,他從皇宮出來,看到的苦難,不忍。他也下定決心,投入與老百姓一樣的生活;先去體會老百姓生活,那個衣、食、住、行如何過?同樣走入最苦難人的環境中,同樣知道,要如何入那分堪得起孤單,那個寂靜的境界要如何進入?進入那個寂靜的境界之中,要如何去體會天地間的道理,宇宙天體要如何去認知?這是用什麼樣的心情、方法?我們知不知道?

所以佛陀了解眾生愚鈍,佛陀他就要以更加的耐心、用方法,用漸教、頓教,偏、圓,這種慢慢來、漸漸地入。來不及了,快速拍板,「要趕快,你要清醒,不要在那裡打瞌睡。」要大家趕快覺悟。但是可惜,人啊,拍了、警覺了,很快又是垂頭喪氣,這種頭很快又低下去,抬頭的機會又少了,這就是受濁氣,又再那個力量將他拉下去,所以很難教。

佛陀不放棄,還是用種種方法,用漸、頓、偏、圓,再分就很多了。用分類比較簡單一點,那就是小、中、大(乘)。小教就是用漸,漸教,漸漸來,慢慢來。「偏」是用方法,慢慢來,用方法順你的根機,所以漸漸來,順你的根機,這叫做「漸」與「偏」。就是慢慢教,你的根機要如何,就隨你的根機,時間很久了。

「頓」那就是讓你頓悟,但是你要再重新去體會。所以最好是「圓教」,你要很圓融,這些漸,你要一點一滴不斷吸收,浸潤之教。你這個法進入,要繼續、繼續、繼續不可斷;潤、漸,就是一滴一滴,水不斷進去,令它溼,又令它溼,溼一些些,溼多一點,再溼,溼再多一點。那個乾燥的土地,一點一滴將它潤濕,讓它這一片地會溼,溼潤水分的土地,才有辦法下種子。

所以我們要用「漸」,好好「牽教」。若是很難教,放掉就不對了,還是要慢慢教。好,這一生教不來,我下輩子再來,緣不可斷,生生世世,到最後希望他覺性圓滿。這總是佛陀來人間,一直一直長久的時間,到現在還是大慈悲父,三界的導師,眾生的慈父,現在還是殷殷,我們眾生要受教。

所以來人間就是這樣說三乘法,小教、中教、大乘教法,這要「先施權後顯實法」。施權,就是偏、漸、頓,這都是權;因為「頓」,也不一定是悟,一時,我知道了。這杯子捧來,「這燙哦!」「哦,知道。」再將它放著,杯子你既捧在手上,很燙放著,就是要再摻些冷的。不是,「哦,知道了。」就放著,還在那裡等待熱讓它冷,這就是慢慢來。這種「頓」,「知道了,燙、熱。」將它放在桌上。要用的,捧來讓要用水的人,被它燙到,說:「很燙,我知道了。」接過來又將它放著,「你慢慢等,等到它再冷些,你再喝。」這同樣的道理,這樣圓不圓?圓不圓?不「圓」,所以這叫做「漸」。

但是,「燙哦!」他自己也知道燙,「對哦,燙!」他也知道,他也有悟到,「燙啊、燙」,他就再將它放著,等到它冷。所以這個法對他不受用。告訴你這是會燙人的東西,你要去用功,會燙人,你要如何將它變作剛剛好有溫度,這樣才是真正知而改,改就是要經過修過來,這也是一個道理。

總是這個施權後面顯實,就要再經過教過。若是放著讓他慢慢體悟,現在還沒體悟到,慢慢地,何時才能體悟得到?不知道,這就是「鈍」,很鈍,不是「頓」,鈍根,鈍根。所以說起來,聰明,鈍根顯聰明,這就不對。這個聰明,常常就是鈍根的人,「我知道了。」「喔,你很聰明。」但是沒有真正悟到,總是我們要好好用心。你們會覺得這些與法有關係嗎?有關係!這是說這麼多的道理,有沒有接到法?這就是佛說了很多法,但是眾生用到一點點而已。

古代高僧
將佛陀出世
一大因緣言教
分成漸、頓教法

所以說,古代高僧將佛陀出世一大因緣言教,分成漸、頓教法。總而言之,要分我們鈍根或者是利根,他就這樣為我們分,但是我們有「漸」嗎?有沒有頓悟了嗎?漸漸來或是馬上來,或者是走偏道去?這時間到底我們如何把握?或者是一頓千悟,這要看我們的根機,「喔,原來就是這樣!」覺悟了。或者是漸漸來。「為佛教,為眾生」,我到現在,為佛教到底是什麼,才能夠接近佛教,我現在還漸漸地在走。

所以這種「漸」與「頓」,那個「頓」馬上知道,知道了之後回歸娑婆,再去教化眾生回來,這個當中都沒有矛盾。但是凡夫才正在學,叫做漸教,叫做「新發意」。我們才在新發意中,要知道苦,苦你要忍耐;要忍耐,你才有辦法去體會到苦。佛陀就是這樣過來,教我們要入人群,樣樣知道,苦的,你要知道很徹底的苦;寂寞,你要甘願度過寂寞的境界。然後,你發現之後,你要再回歸耐心,入人群來,要經得起這些鈍根、惡劣,非常的惡劣的根機,你要再去面對他,這就是佛陀再來人間的決心。所以經過了八十年,但是說法是四十九年,一生讓我們看。

所以過去的高僧,這樣也一代一代經歷,他們光是這樣一代接一代,來完成佛陀的過程。這個過程到底是準確或者是……?我們都不知道,不過,佛法是準確的。

要者統攝意
一切語寬
取略而言
四語殆盡
法即道場所得
權實之法

「要者統攝意。一切語寬,取略而言」,真的要說的,很多。要將這些道理都會合,整個都將它拉過來,真正寬無邊際,很寬、很廣,無邊際,要說起來真的收不回來。取略而言之就是「四語殆盡」。好好去修、去參悟。法即是道場所得權實之法,苦集滅道,讓我們有得走,我們現在走在道上,我們到底知道苦嗎?我們到底知道,「集」從哪裡來嗎?我們到底知道,要如何滅掉一切的煩惱嗎?我們現在都走在道的上面,到底回頭看,那個「苦」我們徹底了嗎?「集」如何集來?我們到底站在「道」的上面,要如何「滅」掉那些苦?我們還要很用功。

眾生性具如來修極
雖然在纏出纏之異
其法體本來真淨故
開佛知見者開此也

「眾生性具如來修極」;我們眾生的性,具如來,我們要如何修到如來的極頂。我們眾生還是「在纏」;「纏」,要纏到如何「出纏」?這實在是很不容易!所以,「雖有在纏出纏之異,其法體本來真淨故」。其實,我們在這麼「纏」,我們原來的法體,就是性清淨無染。我們在這裡修行,其實是很簡單,「開佛知見者」。就是要開這個知見,開這個我們在凡塵,在纏、纏啊,出那個「纏」,到底有出這個「纏」嗎?這紅塵,塵塵滾滾來了。

如來一切
自在神力:
生滅去來
方便示現
隨心自在神通之力

「如來一切自在神力」。「生滅去來」。這個神力,要如何去解決人間疾苦,不是解決自己的,是解決天下人間的疾苦。佛陀若解決自己的疾苦,他不必再來人間,覺悟了之後,人間沒有佛法;就是覺悟了之後在人間,人間才有佛法,所以「如來一切自在神力」。來人間要說他的境界,我們也有佛的境界,只是我們還「在纏」。「生滅去來,方便示現」;佛陀生在人間,去,再來,來人間,來來去去,方便示現,不論現什麼形態,「隨心自在神通之力」。其實這要再解釋很深。

自在神力
即稱性示現
三輪設化
三世益物
放光現瑞
駭動物情等
示佛知見者示此也

「自在神力,即稱性示現」。他的自在神力真正是稱性。就是佛清淨的本性示現在人間。「三輪設化」,三輪是體空,在這個三輪體空,要來設教化,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要如何來利益人群,過去你若沒有利益人群,今生此世你沒有好的因緣,今生此世我們要結很多好人緣,為未來的來生。所以,「三世益物,放光現瑞」,在〈序品〉開始就放光現瑞了。來到這個時候,還是靜下來,還是要放光現瑞,再次展現。

這光就是要再提醒大家,要再注意了。「放光現瑞」,就是想要震醒大家,「動」,不要瞌睡,聽法不要想累,大家再度提起精神來。所以,「駭動物情等」,要讓大家已經彎坐下去,大家要再挺身,提起你的精神來。「示佛知見者」,就是這樣。現在再重新告訴大家,「佛的知見,你們有聽進去嗎?」佛的知見,你們開始要入心了。所以重新,〈神力品〉就是要提醒大家,過去說那麼多,你們到底有放進去嗎?

如來一切
祕要之藏:
此法華經
世諸如來
一切祕密要妙
諸法之藏
四十年後
時乃說之
爾前未發
名為祕藏

「如來一切祕要之藏」。就是佛的本懷,施展他的《法華經》暢演本懷,已經說了,你們大家有感覺到嗎?所以,「此法華經,世諸如來,一切秘密要妙,諸法之藏」,要用心,在四十多年後,四十二年後,「時乃說之」。過去是用方便教法,慢慢牽引我們,到了四十二年後,顯實相,棄小法來就大乘法,說給大家聽,棄權顯實。這,「四十年後,時乃說之」,所以「爾前未發,名為祕藏」。《法華經》是佛陀祕密之藏,藏在他的心懷之中。所以各位菩薩,我們要用心。

祕要藏
即此法不可示
諸佛安身之鄉
三德祕密之藏
久默不說等
悟佛知見者悟此也

「祕要藏,即此法不可示」,還沒有到時機,沒辦法說。「諸佛安身之鄉」,佛他的心境還未展現出來。「三德祕密之藏」,他的三德祕密藏在這個地方。「久默不說(等),悟佛知見者」,希望大家能夠悟,一直就在內心裡。

如來一切
甚深之事:
所謂久近本跡二門
塵點劫事
一切眾生無能知者
故曰甚深

「如來一切甚深之事」。就是「所謂久近本跡二門」,有本門、跡門二門,「塵點劫事,一切眾生無能知者,故曰甚深」。

甚深事
即深固幽遠
無人能到
諸有所作
常為一事
唯一佛之知見
示悟眾生等
入佛知見者入此也

「甚深事」;甚深的事情,即是深很遠、很深,無人能夠到達。「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其實佛所做的一切,只為一件事情,這件事情,那就是「唯一佛之知見」,要「示悟眾生等」。「入佛知見者入此也」,就是要入這個地方。悟佛的知見,就是要悟在這裡;入佛的知見,就是要入在這裡。「開示悟入」,佛陀來開示,眾生要悟入。

皆於此經
宣示顯說:
在昔未談
名祕密藏
今日乃為顯然而說
即顯露也

所以,「皆於此經宣示顯說」;這就是過去,「在昔未談,名祕密藏」,名叫做祕密藏。「今日乃為顯然而說,即顯露也」。

於此經示說
總結此經功德
說之不盡
撮其樞要
唯此四語
而授與之也

這本經,述說總結在這本經之中,「此經功德,說之不盡」,它的功德要說的都在這裡,「總結此經功德,說之不盡」,是說不完,就是「撮其樞要,唯此四語,授之也」!佛陀來為我們開示,「苦集滅道」,我們開始要了解,「集」到底是什麼,我們才有辦法走入那個道,我們要滅這人間一切的苦難,,將我們的矛盾要如何將它掃除,都是在這部經之中。到底我們掃除多少?我們的習氣改多少?我們醒悟多少?我們哪一天能不必說,「唉呀,你為何又這樣?」不必讓人說這句,是不是我們能夠開步向前,再踏前一步走。這就是我們現在要把握時間,分寸光陰時時過,談天說地,無不是深廣無邊涯際。所以,大家還是時時要多用心!
~證嚴上人講述於2020年5月20日~
回頂端 向下
 
20241015《靜思妙蓮華》 此經功德 說之不盡 (第1785集) (法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