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黃思賢師兄分享

向下 
發表人內容
黃瑞源
無量光曜心
無量光曜心



文章總數 : 304
年齡 : 73
來自 : 烏日
威望 : 48
注冊日期 : 2010-01-29

黃思賢師兄分享  Empty
發表主題: 黃思賢師兄分享    黃思賢師兄分享  Empty周五 1月 14, 2011 8:39 am

20070206北區幹部精進半日/板橋園區
~委煌隨師私人筆記
座有三千位北區副協力以上幹部,大家原本散居各處,如今卻因上人、因慈濟凝聚一堂。
思賢師兄先和大家談「敬」──不敬,不以得法。
正所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一般言,做弟子或學生,「尊師重道」都來不及了,遑論「輕師慢教」?
近來上人都在談「水懺」(靜思晨語:法譬如水),經中所言的「十纏」(十種人生煩惱)──無慚、無愧、睡、悔、慳、嫉、掉、眠、忿、覆。
志工偶犯錯,或自己;會說:「反正我只是凡夫呀!」殊不知這樣的話,會讓上人多麼沒有成就感:「怎麼我陪了弟子十年、二十年的,大家還這麼沒自信?」
慈濟第二個年輪已開始轉動──「慈濟世界年」,要戮力將慈濟志業與國際接軌,大家就要先從「敬」做起。
上人的法弟子們要重視,就是尊師「重道」──像釘子般,穿透力(壓力)要夠深夠大,一門深入後才能夠有成就。若是頻頻「三心兩意」,人生還有多少個四十年呢?心若紛亂不專,自然無法成就,「用法不當或忘掉,自然容易有煩惱。」
曾有一位幹部跟我抱怨說:「何必呢,我是來(慈濟)做事的,何需受此污辱與橫逆呢(人事委屈)?」
我認為,若只是來做事,那的確就不適合承擔幹部了,因為做慈濟不只是做事,還要學做人,甚至進一步去愛上人所愛的人。「若只是來做事而已,那有什麼難呢?誰不會做事?」若只是來(慈濟)做事,那就來錯了!這樣如何能體貼上人呢?
「相信今天在座者,一定有很多是哀怨的協力幹部,大家每天都在數饅頭度日,心想著『我何時可以卸任呀?』」
協力如同房子的地基,在第一線面對著組員;「不要覺得上人偏心,覺得好像合心和氣互愛都可以『一指神功;』,頤指氣使的樣子……」房子不能沒有地基,合心是根,協力也是根。
就像心經所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以「合心不異協力」、「合心即是協力」。「分」為合心協力,是為了分區塊做事,畢竟,「事上要分區負責,理上則沒有分別。」
☆有人把慈濟當作是自己的資源,未經過他什麼都不能動;所以才會說出「那我的志工怎麼辦?」這類有權利欲望的語病之話。
「團隊,每人都捨就是個大力量,若每個人都膨脹、排斥別人,那就是不合心。」
所謂的「法親」就是指「佛陀之子」,不同於此生的血緣關係,法親是下輩子、下下輩子都要再見面的,「若此生沒結好緣,下輩子就換他當你組長了。」
為何這麼一場殊勝的3000人北區精進半日,會在板橋園區這兒舉行呢?「因為板橋慈濟人跪在上人的面前,發願要讓板橋市成為『慈濟市』!」思賢師兄詢問在場志工:「你們敢不敢呢?」他強調,總是自助而後人助、天助、上人助呀。
板橋靜思堂那麼美,甚至高雄靜思堂的雄偉也不輸歐洲聖母殿,「你們想想,要用什麼來回饋上人?」
海外多少分會,迄今仍無自己的會所,「難道沒會所,就不推動慈濟了嗎?」思賢師兄懇請大家,要能貼心上人。「沒有因緣就不要隨便(跟上人)求或討,求苦,求不得也苦呀。」他鼓勵大家──
有緣盡力而為,無緣急流湧退(放下,不是退轉),
是非何處沒有,但求問心無愧;。
二千五百多年來,佛陀(法)未曾離開世間,不要一天到晚往西方跑東方,「這裏就是淨土世界。」他勉勵大家要「常歸娑婆界,世世度有情。」
有人曾這麼問:「慈濟人凡事聽從上人,是否盲從或拍馬屁?」事實上,弟子能福慧雙修,是上人最重視的一件事;因緣不俱足者,就好好在家看大愛台(聽上人開示),「隨波逐流,沒有主見,才是盲從與鄉愿。」
上人一向鼓勵大家,重點不只是捐錢,還要有力出力,若只自詡做個普通委員,勸勸募,偶爾參與活動,「但是習性無人磨,業障無法消呀。」菩薩難行能行,慈濟修大乘法,付出必有所穫;「每個人都只想做快樂志工,然後貪嗔痴慢疑依舊……」大家想想:「你們面對的橫逆會比上人多嗎?你們的委屈與勞累會比上人多嗎?」☆志工幹部要有「上人能,那麼我也能」的氣魄,大家精神理念要夠,法脈內涵要清楚。
什麼豬年「安太歲」、「燒金紙」、「算命」「風水」的,其實全都免了,這些傳統要如何「生活化」呢?上人很有勇氣,不斷給與大家正知正見正道;長輩我們順意就好,但自己有能力當家做主時,要有正知正見的智慧。
別忘了「福人居福地」呀,當幹部的若理念不正確,整個團隊就會帶錯方向。
「善法障出世道,惡法障人天道,不動法障菩提道。」──
若心覺自己在行善,很了不起,殊不知那只是「本分事」,這種心態對出世修行有礙;至於小乘修行人以為自己已如如不動,眾生苦難不予理會,不拔若,不解結,只修自己,也是菩提障礙。
思賢師兄以五個項目來叮嚀志工幹部──
(1)幹部的精神理念要正確。
(2)要能犧牲時間,要懂得自我調整。幹部是宗教處的延伸,有時題要能自我解決,健康精神要照顧好。
(3)要用智慧來判斷。
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否則快報宗教處,再來只好請上人指示。
☆ 「上人的堅持叫原則,我們的堅持叫執著。」
身為幹部,要懂得將想法「提出」「解釋」「徵詢」「放下」。
上人最重視大家的慧命成長,「在三惡道裏茫茫然,汪汪汪如何找師父?」
(4)要有毅力勇氣。
切莫不要被人唸一下就退轉,只因為一位師兄姊?「不要使性子,情緒化,只為一人退轉。」他提醒大家「覺性」要夠。
(5)心量、肚量要夠。
若人講一下就倒,那就無法帶人了。「服人要以德,帶人要用心」。

上人開示時表示,今天的精進半日,主要是再提醒大家「方向」。行腳迄今七十幾場歲末祝福,上人感到很安心,因為看到各地資深委員帶著眾委員們,無論是「已渡」、「當渡」、「未渡」的人間菩薩,大家都很用心在關懷與接引。
上人回憶四十五年前六個月的小木屋修行生活,「很多因緣驅使我離開小木屋,走入人群……」「所以修歸修,若無一些障礙與事情發生,也不會有未來的成就。」
之後讀了地藏王經文,才知佛法不離世間法,上人心想:「地藏王連地獄都去了,人間為何我不敢去?」於是上人發願,要將佛法推入人間。
精舍的常住們,都是決定放棄世俗生活,我要求大家要「無私」,也不能從俗家帶錢過來,那就是「平等」;慈濟志工收款也要「無私」,只要有貪一點,「人格就被破壞掉了」。
「我不收會讓家人煩惱、不歡喜的捐款。」日前有位師姊返花欲捐出6000萬元,上人感到師姊自大而不願收,「別以為你們有錢我就會心動。」上人強調,他愛的是弟子的心。
(註:開示其間,上人不斷咳嗽,只全心全意顧著要將「四法四門四合一」的精髓要義和大家再提醒,一旁弟子欲拿毯子給上人保暖,上人也嚴厲推拒,只顧著對眼前弟子開示。)
「只要貪念一起,人格就有瑕疵了。」上人叮嚀大家,「面對會員(捐款),要有如『立體琉璃同心圓』般剔透清淨,一點一滴都不能損傷;慈濟不只精舍乾淨,不只在台灣乾淨,一切都要透澈清淨,這就是慈濟法脈。」
上人說,傳承不是「一指神功;」(站在一旁用手指揮),也不是「更上一層樓」(權位高),而是要「更深一分寸」(深入慈濟理念),像植物的根深入土壤裏吸引水分、肥料等,然後再傳(承)「上去」,而不是傳(承)「下去」(頤指氣使地往下指揮)。
上人再一次告知慈濟路正確方向,勉勵大家「只要方向對,路即使再坎坷,我們也要將它走成平坦。」
「苦難眾生太多,現在是我們的動員時刻。」隊組若不合心,什麼事都做不成,「農夫面對一大片田地,菩薩面對一大群苦難眾生。」
上人也要大家謹記「微塵人生」,做慈濟不能太「自大」,要「溫和」,「否則即使很有才華,也只會礙到人們的眼眉。」
上人勉眾,許多蒼生仍需我們去關懷,「要為甘旱大地做滋潤,要有承載萬物的力量」,上人期許弟子們,要更篤定慈濟這條菩薩大道。
思賢師兄說,☆有志工跟他反應人事問題:「我已忍了他很久了!」他引上人的話回答:「你能忍耐自己孩子多久,就忍耐他多久……」他要大家不只是陪伴「已度」(委員),更要用心關懷那些「未度」、「當度」者。
思賢師兄強調:「大隱隱於市,小隱隱山林。」慈濟法門,是進入苦難眾生,而非離群索居而修行。
也有人問:「人生既那麼苦,慈濟人往生後往哪兒去?」
思賢師兄答:「若無分別的『中』,又哪來的東(東方琉璃淨土)與西(西方極樂世界)呢」他問大家,佛陀二千多年來,可有離開此世間呢?
「自由身,願力去。」思賢師兄強調,若帶業而來,則無法自由。他舉例,就像慈濟志工去監獄、醫院關懷,志工可以自由進出,但受刑人、病人則無法自由來去。
有幹部直接問上人:「授證的志工,可以吃肉嗎?」上人側面回答:「當年佛陀托缽,有什麼吃什麼;總之,佛陀強調,不可犯殺戒。」
另外,上人也主動提及,未來慈濟活動盡量不要舞龍舞獅(賺紅包),因為慈濟已41年了,「慈濟的法,應有更好的形象走入社區。」
對於環保志工,上人也叮嚀,希望大家不要天黑黑便出門,這會讓他煩惱擔心;上人希望大家能在家聆聽他的開示(05:30靜思晨語),待天微亮後再出門做環保。「大家做慈濟,若都沒聽聞佛法,也會讓我很懊惱;這陣子我都在講<水懺>的「十纏」,但很多人好像都不知道……大家忙慈濟,晚上九點(靜思晨語重播);還未回到家,我能理解,但若清晨05:30時間無法起來聆聽,那就表示寧可選擇睡眠了……」
回頂端 向下
 
黃思賢師兄分享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精選佳文 :: 智慧修行與德性修養-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