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靜思晨語--20110207《法華經》隱明示暗 鼓舞人心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10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靜思晨語--20110207《法華經》隱明示暗 鼓舞人心 Empty
發表主題: 靜思晨語--20110207《法華經》隱明示暗 鼓舞人心   靜思晨語--20110207《法華經》隱明示暗 鼓舞人心 Empty周一 2月 07, 2011 5:08 p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10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靜思晨語--20110207《法華經》隱明示暗 鼓舞人心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靜思晨語--20110207《法華經》隱明示暗 鼓舞人心   靜思晨語--20110207《法華經》隱明示暗 鼓舞人心 Empty周一 2月 07, 2011 5:09 pm

【證嚴上人開示】
修行不離開時間,不離開生活,生活,人與人之間互相相處,彼此成就,這也就是我們,做人修行的一部分。
所以說,佛陀在世時,同樣在僧團裡,或者是佛陀的生活,或者是說法,同樣跟我們人間,人與人的團體互相尊重,都是很重要。
我們在講《法華經》在靈鷲山,佛陀開始要說法之前,道場多麼的盛況,菩薩或者是比丘、羅漢,甚至天龍八部,聚集來到這個道場,靈鷲山,其數無量,佛陀還沒有講《法華經》之前,大眾聚集一起,他就講《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講完了,以往經若講完,大家都歡喜作禮而退,不過佛陀就這樣開始入定了,從佛陀入定開始,就看到佛陀形象很莊嚴,眉間白毫相光,在眉間好像有一個相,好像有一道光。
上回就一直說過了,佛陀在講經時,周圍的晨光,那一道光,太陽升起時,光明集中在佛陀面上,真的是現相變異,這種形態真的很莊嚴,現出了很莊嚴的形相,而且那個形態,各人看的都不一樣,那種光明,那種解說,人人的心理都是很歡喜,很踴躍,各人心中,都是懷著那分踴躍、歡喜,但是不知道到底這個相光,是什麼樣的表達?到底是什麼樣的妙法?
一定有它的道理在,這「一定有它的道理在」,大家共同的心,不知道,不知道裡面是什麼道理,所以人人都是有這種很想要問,這就是求法心切,人人都很期待這個法,能從佛口所說。
不過佛陀還是坐在那裡,還是不斷在放光,現異變相,這麼多人一直在等待,這種的心情,彌勒菩薩知道,彌勒菩薩就是輔佐釋迦佛,在人間教化菩薩之一,所以他在這裡,佛陀的形態,彌勒菩薩都知道。
佛陀考慮到,過去說法四十多年的,大家聽法聽久了,也會疲憊,那個懈怠的心會生起,精進的心會減,所以佛陀現在既然要說大法,就是要換一種的形態,提升人人追求的心,啟發人人那分精進的念,抖擻掉了疲倦,懈怠的心,這是佛陀要講《法華經》的,一種的心意,當然彌勒菩薩知道。
他要如何配合佛陀,在定中要來啟機,所以彌勒菩薩故意看啊看,好像看到大家,你們有疑,好,我也有疑,這種我也有疑,這就是「隱明示暗權不知」,彌勒菩薩他本來就知道,不過要來配合佛陀,啟發人人的心,所以他就會說,我也不知道。
假如彌勒菩薩說,佛陀這樣,我知道,我替他回答你,那佛陀就不用說法了,所以他要現「不知」,所以說「隱明」,
把他知道的事情隱下來,「隱明示暗權不知」,他能體會佛意,所以賢者能夠合聖者的心,所以他就隱明,示,我也不知道,權,就是以方便法,這就是方便法,說,我不知道,所以這才能讓大教,讓他成就起來。
所以「正欲興起大教」,這就是開始,要知道,彌勒菩薩都不知道了,你想,佛陀現在要說的這個法,是多麼奧妙,大家會生起更想要追求的心,追求連彌勒菩薩都不知道,所以我更要追求,到底要問誰?
「向無疑中生疑」,彌勒菩薩都不知道了,這個法一定是很奧妙,所以大家的疑心更加提高,有疑才有悟,無疑就無悟,人人的心,若有存疑才會追問,才會想要了解,所以「向無疑中生疑」,「於無念中作念」。
有的人內心想,反正我等就是了,大家都還在這裡等,我就等,內心只配合大家等,這樣也不會起尊重心,所以必定要讓那些隨緣的人,啟發那分追求的心,不要只是隨緣而已,你們也要追求,所以「於無念中作念」。
有的人心就是,有法,就來聽,沒法,就罷了,這樣不會精進,所以讓無疑的人啟疑心,無念的人讓他作一個心念,也能想佛陀現身變相,未來要說的法是什麼,內心要啟念起來,這樣莫非就是要鼓動人心,要鼓勵人人啟動那分求法的心。
所以「令他生疑起信念」,讓人人有疑,疑了,會追求,追求的信念非常重要,念,就是起念,這種我有疑心,到底是什麼法,我要趕快相信,佛陀應該有什麼樣的妙法,這「有什麼樣的妙法」,這個念要生起,這叫做追求。
這個念,這個念是從何而起,念,是心緣前境,要先有心,後才有念,我們的心去緣,緣外面的境,這一念起,看看「念」字,上面一個「今」就是現在,「今」下面一個「心」,那就是我們的心,去緣外面的境界,佛陀現在現神變相這個境界,在我的心裡,所以作念,所以心緣境,緣面前的境,這樣叫做「念」。
所以「重作示相為之念」,這個境緣過之後,本來都心無念,境這樣過了,佛陀就是這樣,我就是等,只是這樣而已,這樣不會精進,所以心緣了這個境,又再重作那個境界,心念追求這個境界,這叫做「念」,在佛陀這個時間,真的很需要,需要我們的心要凝聚在一起,對這個境界的追求。
隱明示暗權不知
正欲興起大教
向無疑中生疑
於無念中作念
無非鼓動人心
令他生疑起信念

所以在經文裡:
《法華經序品第一》
是佛光明
神通之相
今當問誰
爾時
彌勒菩薩欲自決疑

剛才說過,彌勒菩薩沒有疑,但是他是隱明,將明的隱起來,其實他是示暗,說,我也不知道,我也應該要來追求,我也要問,看看要問誰,這就是彌勒菩薩的慈悲,他的智慧,所以:
《法華經序品第一》
又觀四眾
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及諸天龍鬼神等
眾會之心

這是在那個場面,不只是很多菩薩,不只是很多比丘、比丘尼,還有諸天龍神等,眾會之心,都同樣就是有這念疑,所以為了要解決大家的疑:
《法華經序品第一》
而問文殊師利言
以何因緣 而有此瑞
神通之相 放大光明
照于東方萬八千土
悉見彼佛國界莊嚴

這是我們前面說過的文,要問文殊菩薩,為什麼佛陀現在大放光明,能夠照於東方萬八千的世界,這是什麼樣的因緣,尤其是這萬八千世界,這樣很多的國土,每一尊佛的國土都很莊嚴。
尤其是在那些國土,那些世界,不管是上至天堂,或者是下至地獄,種種生活方式,還有諸佛在說法,每個國土,諸佛在說法,好像明明歷歷都在,釋迦佛的白毫相光,所照普遍的地方,過去好像沒有這樣,現在是為什麼呢?所以彌勒菩薩找到對象,對象就是文殊菩薩,所以這是前文。
我們來解釋說,開始那些長行的文,都說完了,這是描述那個境界,彌勒菩薩隱明示暗,表達自己也有疑,表達自己也要請問,所以找到他的對象要來問,這樣問的原因,我們知道,不過擔心有的人還不清楚,所以在集經時,把這一段很重要的文,再重誦,把要問的話再重誦。
為什麼要重誦,我們在讀經中有偈文,這叫做重誦,重宣此義,你們常常讀到,「重宣此義」,我們要知道這個偈,偈就是重誦,重新再將長行文再讀一遍,同時長行文若沒有的,可以再補充,因為這個法是很重要,所以要重複再補充,所以才用重誦,用偈文。
重誦的偈文,應該有二種意義,或者為護道法會者唸全文,後面才來的,因為人都是陸陸續續來,來的時候,佛陀已經經文說過了,《無量義經》還是已經講一半,或者是已經開始,因為那些過去佛陀說過的,他沒有聽到,他進來才開始聽,這樣陸陸續續來的,前面,前前後後才聽到的,這樣的人也應該不少。
所以為了這種前後來的人,要讓他們更完全知道,所以他重誦一次,從頭說起,用偈文。
再來,也就是說,雖然從頭開始聽,不過不清楚也不很了解,他再聽偈文重複一次,這樣不很了解的人,應該也會了解,這就是彌勒菩薩,和文殊菩薩互相的對答:
《法華經序品第一》
於是彌勒菩薩
欲重宣此義
以偈問曰
文殊師利
導師何故
眉間白毫
大光普照

兩位菩薩的慈悲,尤其是彌勒菩薩,已經是修行無始以來,現在已經在兜率天宮,將準備下降人間成佛,應該他什麼都知道,我們也了解,為什麼釋迦佛會比彌勒佛,先被授記成佛?因為釋迦佛,與彌勒菩薩同時修行的時候,一個是入人群,用大慈悲的心入人群,結成就了很多好緣,好因緣,眾生緣具足。
彌勒菩薩就是唯識修慧,只講智識、智慧,所以他跟眾生的緣還沒有具足,可見智慧已經很充足了,智識都很普遍,為什麼他現在說,他也有疑問呢?其實,這就是慈悲,為了未來的眾生,能夠讓他們更體會佛法,深入佛法。
所以他就提出了這分「隱明示暗」,他的選擇,了解文殊菩薩是「智慧第一」,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所以說起來,文殊菩薩就是智慧,彌勒菩薩是慈悲,所以一位慈悲的菩薩,來請教智慧的菩薩,要讓全場的人,大家能很徹底相信,很了解佛陀完整的大法,悲智雙運的妙法,就是在這個時刻,開始要開講出來,要大家尊重。
這就是菩薩的慈悲與智慧,為未來的眾生開啟大法的因緣,所以我們大家要很用心體會,諸佛菩薩的慈悲,彼此之間的配合,這個因緣,給了我們未來的眾生,所以我們大家要生稀有之心,這個法是很難得,所以我們要很尊重,好好把握,時時在法中多用心。
回頂端 向下
 
靜思晨語--20110207《法華經》隱明示暗 鼓舞人心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法華經2011-
前往: